銀行承做保理業務出現大量壞賬的原因是什麼?
銀行出保理壞賬的唯一原因,就是以銀行前台客戶經理的學習態度、社會經驗和努力程度,他們的能力還遠遠識別不了真保理和假保理之間的區別。
只要客戶提供給銀行的合同、發票和應收賬款轉讓確認函是真的,而且不是給關聯方做的保理,我還沒聽說有做壞賬的。壞的保理全部是假的,哪怕發票是真的,交易背景還是假的。
而且以國人的智商和能力,即使不做假保理,都可以把「保理」發展成一種非標資產。如果有機會去中登網查查保理登記信息,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現在做保理業務最多的既不是銀行也不是保理公司,而是融資租賃公司。大量P2P產品通過做成保理賣給融資租賃公司,以至於商務部最近對融資租賃公司風險排查都把這一點放在重要事項中。
所以逆向選擇後,銀行只是把保理作為一種流動資金貸款品種的補充方式。
從業這三四年來,看過不少行業內巨額倒帳的大案,簡要歸納如下:
1、買方為大企業時,過分遷就賣方做「暗保理」,不做通知、對賬
2、輕信核心企業,協助核心企業做虛假交易
3、買方集中度過高,大量辦理1 v 1、N v 1的「反向保理」業務
4、操作不適格的應收賬款,甚至是「應收帳款」
5、不懂供應鏈,不懂貿易,不審核基礎貿易及付款條件的合理性
6、技術性不良:業務規則設置類比流貸,不理解、不尊重保理業務本身的特性
7、大量操作單保理業務
8、事業部制度下,總行、分/支行職能設置失當
9、配合上市公司偽造「應收帳款出表」
10、不懂得金融工具組合、交易結構轉換,不會以保證業務取代融資(這條留到最後說,我賭檯灣叢樹人老師肯定這樣回答,呵呵)謝謝小小邀請
保理羞澀的說:是我躺槍嘍。
前段時間,供職的集團為金融板塊返聘了一位風控負責人,前四大行省分級別的風控負責人,剛退休。這幾天來了解保理業務的運營情況,這邊做了詳細闡述。
末了,老人家說,把買賣雙方交易的基礎信息了解的這麼詳細,款項核實到如此程度,商業銀行做不到。(老人家的話很中性。不是說商業銀行做不到而我們做到了有多牛逼。而是,在商業銀行,保理僅是諸多產品中的一項,既考慮專業度又考慮做到這些的投入產出比,所以沒做。)另外,建議小小把問題調整一下,因為這樣問可能會讓一些人產生誤解,比如:「保理」好可怕,辣么多壞賬;高比例的「保理」壞賬導致了銀行不做這個產品了。
可能鋼材貿易的壞賬比較多吧,如果關注到交易的真實性,可極大的減小壞賬概率。但國內的信貸環境你懂的,周瑜打黃蓋,兩廂情願的事情,最終出問題的肯定不少。保理的思路還是以核心大企業為基礎,幫助上下游企業供應鏈管理,而不是為了給小企業放款,利用大企業的應收。
把保理業務當成是融資性質的產品是很多開發中國家都會面臨到的情形!90年代之後電子商品蓬勃發展,這些商品大部分週期短、分工細,許多新公司因而興起.一台電腦就需要上千個零組件,每個零組件背後都可能有一個供應商!由於體積小、單價高、運送容易,以海運提單為主的跟單信用證交易無法滿足貿易雙方的需要,簡單又方便的記帳交易成了貿易的主流.
買賣雙方締結契約後,賣方出貨通過運輸公司傳遞,傳統的"運輸提單"成了送貨單、收貨單... 銀行只剩下"金流搬運工"的角色(買方透過銀行匯款給供應商),銀行無法藉由控貨、控文件(提單)等手段來掌控風險.
銀行在貿易金融扮演的角色,從控制貨物給額度,轉換成"承擔買賣雙方不履約"的保證者的角色!
買方收了貨卻不給錢?歹舅骨,我銀行賠!賣方收了錢卻不出貨?歹舅骨,我銀行賠!買賣雙方缺錢做生意想融資?輸你媽先!請找股東!
保理業務的出發點是在保理商協助賣者收款對帳之餘,幫賣者承擔買方的信用風險!只是新興國家的企業多數仍習慣以融資為目的找銀行合作,銀行若把自己扮演保理商的角色弄反了,把融資當成保理業務的首要目標,當然極容易發生壞帳!
那麼是不是保理業務就不能提供融資服務呢?
答案是:不一定!
前面說過,記帳交易的貨物、文件都不是銀行可控的,銀行提供融資等同於無擔保信用貸款... 如果賣方(借款人)是A咖,那當然沒問題!如果不是,那麼銀行仍必須採取其他緩釋手段.
甚麼手段最好?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要伸手借錢?怎能不付出代價!
要借錢?行!請拿出我滿意的擔保品;
要借錢?行!把你的買方全部交出來,坦白從寬!而且請你把對這些買方的應收帳款也全部受讓給我!
要借錢?行!我先研究一下你是不是買方的重要供應商?是不是沒你不行?
要借錢?行!如果你的產品對買方很重要,請你通知買方給你一張Standby!
要借錢?行!股東名冊拿出來我看看,如果都是你的大姨媽、二嬸婆,那就免談!
要借錢?行!請你告訴我你的主要上游是哪幾家公司?你們的交易條件?能不能調整交易條件?
要借錢?行!請你...
如果銀行沒有做上述的調查(都嫌麻煩不做),只憑著賣方自稱的應收帳款就敢融資?就像過去幾年台灣以及大陸的銀行,一窩蜂的做保理,做保理都只想做融資,等吃了大虧之後才後悔莫及!
如果僅僅指銀行的保理業務,那不良比例高的原因就是:假保理,真流貸
很多時候,為什麼要做保理,是因為對借款人,流貸放不下來
為什麼放不下來,是因為沒有抵押物,一放就是信用貸款,銀行的信用貸款有多高門檻?除了借款人實力巨強,還有綜合回報要求,定價低了就有raroc和EVA指標等著卡你的流程,首年風險撥備等著卡你的利潤
保理就不一樣了,天生質押屬性,不出問題怎麼樣也是正常類貸款,撥備低,利潤高,見效快
所以就有不少本來不能做信用方式的流貸,做成了保理,貿易背景表面合規就通過了,一線要業績,覺得做無可做,你拿來的資料估計能夠通過審批就可以了,沒有核實真實性(特別是下游企業確認應付賬款和回款時間、金額、途徑的核實書,這裡面有沒有故意不去核實的你想想); 審批部門一想,你支行對調查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資料又齊全,批了就批了吧
經濟形式一旦不好,這些借款企業你猜先拖欠銀行還是先拖欠供應商、民間借貸?
同時一家銀行對貸款劣變,其實很多時候也可以是有計劃的,其他的品種不想暴露風險還可以技術處理,但是保理的特點決定了它不能二次延期,不能續作,不能借新還舊,業務時間又不長,一到還款日就只能實打實的暴露了(總不能放筆流貸來還保理吧,你忘了當時為什麼沒有做流貸而是做的保理了?),基本沒什麼技術手段可以處理,所以和其他品種比起來,也顯得它的不良比例高
這就是為什麼保理業務不良高,其實他們只是長得像保理而已,實際上很多是對不符合要求的借款人發放的信用貸款說起來都是淚,銀行啥資產壞賬不多...
其實更多的是操作不規範帶來的壞賬風險,保理只是供應鏈金融的一部分,撇開交易過程和控制,就變成了純融資的工具。
平安銀行的前身深發展銀行做了那麼多供應鏈融資,前期通過和供應鏈公司的合作,後期搭建自己的系統,把信息流和資金流掌控,另外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掌控物流。貌似也沒聽說出問題(O_O)
都是too young!舉個栗子:某國有大行10-14年強推貿易融資類產品,批授信只給貿易融資的不給流貸的,大量流動資金貸款人為做成保理之類的貿易融資產品,14開始不良大規模暴露,最先頂不住的當然是做假的!
從上至下做的保理很少有出事的,出了事那是大事,不表。從下至上做的保理只能自求多福,中間需要注意的環節太多了。
怒答一發,最近剛好在研究這個。首先我想說,商業銀行不僅僅在保理業務中出現壞賬,這幾年銀行的壞賬還不多嗎?有目共睹,融資大環境就是這樣,壞賬不可避免。當然,保理壞賬多也有其獨特的原因,主要還是基礎交易的風控沒做好,對上下游企業審核有漏洞。這個風險只能控制,不能根除。所以如果能形成穩定的客戶群是最保險的。銀行保理現在也壓力山大呀,內部有壞賬損失,外部還面臨商業保理的競爭。商業保理公司雖是後起之軍,但發展速度賊快,可謂野蠻生長,民間模式也有民間模式的優勢,這是傳統銀行需要學習的地方。不過,我也很期待商業保理公司公布一下他們的壞賬率啊……_@__@
保理公司也存在
推薦閱讀:
※從事風控工作需要掌握哪些專業知識?
※風控在審批貸款時,降額度(降了以後不能滿足客戶真實需求)是控制了風險,還是加大了本機構的風險?
?
※如何在風控領域快速達到專家級別?
※如何向門外漢講解ks值(風控模型術語)?
※金融科技的發展面臨哪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