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讀先時的詩詞會感覺不押韻嗎?
01-03
會。這種為了押韻而強行改讀的做法叫叶音(「葉」讀作「協」),朱熹就經常這麼干。
比如維基百科上記載的這首《詩經?召南?行露》:
誰謂雀無角
何以穿我屋
誰謂女無家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
室家不足
因為朱熹覺得「角」「家」兩字不押韻,於是他就硬把這兩個字讀成「鹿」「谷」了。
會,也正是這樣,現代語言學家才能依據韻母訛變的大致規律,歸納出上古到中古的音系演變框架。如果押韻(或者對立)沒有變化,但是音位變了,那麼古代口語的發音擬音則比現在更艱難。
推薦閱讀:
※古今漢字的同音現象各是怎樣的?
※怎樣評價視頻 【史圖館】中國歷代古人是如何吟愛國詩的?
※中古或上古漢語同一聲旁的字為什麼不同音,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這一情況,有規律可尋嗎?
※從音韻學的角度解釋「萊丘銘/萊氏旨/吉祥貼」的韻尾?
※語言的發音的演化(比如 輔音b → f)有過渡狀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