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山西省的城市地名保留了古國名「晉」,而其他各省城市名則很少甚至沒有再保留有古國名?

例如山西省目前有 晉城市 晉中市

而陝西的秦,河北的趙,北京遼寧的燕,河南的魏,廣大南方長江中游的楚,山東的齊魯,江浙的吳越,等古春秋戰國的國名,為何都沒能繼續在各省現在的城市地名中得到保留?反倒是第一個被刮分的晉,現在仍活在山西省的地名中?(各地級市的市轄區用的那種什麼秦吳越楚齊魯燕趙魏韓的不算)

晉中市,晉城市,這種強烈的晉認同,從何而來?


先秦古國多著呢。如果多留意古今地名,會發現,縣級以上地名中,與古國有關的並不少。有相當部分的古國因國力有限,只當一縣之地,其國滅後,通常作為邑或縣名,反而幸運地將名稱保留到今天。

而那些大國,其地域少則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多則相當於省,他們通常演變為統縣政區名,如魯郡、陳郡、吳郡、巴郡、蜀郡、齊郡、魏郡、趙國、楚州、越州等。而歷史上,統縣政區的範圍與名稱變化較大,很難保留到現在。

作為地級市名的晉中與晉城,反倒是比較特殊的例子。晉城本為縣名。晉中是新名,以省的簡稱+方位命名,只是山西恰好是以古國名為簡稱,看著比較有歷史感。類似晉中的尚有湘西、黔東南、黔西南、黔南、鄂西(後改回恩施舊稱)、甘南,以及青海的海東、海南、海西、海北,這些地名就常被一些人士批評為「不怎的」。

下面舉幾例與先秦古國相關的縣級以上地名,不計新設的某都區

邢台,邢國

應縣,應國(後遷平頂山市)

杞縣,杞國

莒縣、莒南,莒國

郯城,郯國

萊陽、東萊、萊州,萊國

費縣,費國

曹縣,曹國

舒城,舒國

六安,六國

吳中(原吳縣)、吳興、吳江,吳國

上蔡、新蔡,蔡國

大荔,大荔

管城,管國

新密,密國

滑縣,滑國

息縣,息國

鄧州,鄧國(地名有遷移,今鄧州實為古穰縣,鄧國本在今襄陽)

巴東,巴國

隨州,隨縣,隨國

鄭州、新鄭,鄭國

鄒城(原鄒縣),鄒國(又稱邾國)

韓城,韓國


瀉 @讓陽 葯,前面的同志回答的都很吼,我補充兩句

晉國強盛於春秋時期。其全勝時期的控制區基本覆蓋了今山西省全境。


我晉中被黑的最慘的一次,一直覺得晉中這個名字是山西最沒歷史感的名字,下面區縣都比他有歷史感: 榆次(古榆國),祁縣(春秋晉國大夫祁奚的封地),介休(春秋晉文公重臣介子推被燒死的地方,寒食節,後清明節掃墓祭祖習俗的來歷)。太谷(古稱陽邑,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地)哪個不是春秋戰國時就有的名字。其他的,像靈石(隋唐時隕石隕落此地命名),平遙(古稱平陶,中都,為避北魏太武帝名諱而改平遙)。晉中這個名字還是49年之後tg發明的。因為歷史上根本沒有這麼一個地級市,tg不知道該怎麼叫,所以YY出來的。個人覺得主要是山西這個省名不方便直接簡稱,比如像陝北,甘南啥的,總不能叫"山中"吧,所以才想出的晉中。

ps. 晉城的來歷是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將原來的晉國國君遷到這裡。也是春秋戰國時就有的名字。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大晉中繼續穩坐山西最沒歷史感的地名。


其實題主的眼光有點淺,但凡有點歷史的省份都有那麼幾個標誌性地名。

中國古地名的由來確實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期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我們現在經常提齊魯,三秦,三晉,荊楚,燕趙,吳越都是那個時候給我們的影響,現今山西,陝西,兩湖,山東,河北,河南,這類地方很多。

山西省對於「晉」文化的認同其實和陝西之於秦,山東之於魯是一樣的。

春秋五霸地域文化特徵很明顯,戰國七雄就有點混了。

楚文化認同的也很好,但是湖南湖北任意一省都擔不起這個字,其實兩個省份都對這個字很看重。

至於題主所說的河南對於「魏」文化的認同,首先我要否定一下,河南是三代中商之重地,周朝居西,殷商子孫原邑封為「宋」,春秋時期宋襄公最後稱霸,趙匡胤更是因為在此地黃袍加身國號為「宋」。所以應該是對於「殷商」或者「宋」的認同。


當然有啊,邯鄲從建城那天開始就是這個名字啊。


你說晉中,是晉中市還是晉中地區?

不過沒關係,都是後起的,比我年紀大不了幾年!


謝邀,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只是有些人的復古思維在作祟了。

作者:錦熙

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為什麼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河北、陝西、湖北、河南、江蘇、浙江的簡稱卻不是趙、秦、楚、魏、吳、越?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我們看秦並不能完全指代陝西,甘肅天水、慶陽等地也是秦人的發源地呢,至於楚更是範圍廣闊楚國鼎盛時期湖南湖北陝南安徽江蘇等地都有地盤你怎麼分辨?

說到底地名是為了方便使用的,是文化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承載,並不是越古老越生僻越好。也不是所有的諸侯國名都必須要當做一級政區的簡稱,不需要厚古薄今和托古改制。

體現在城市名稱里是有認同,但沒有體現在城市名中並不代表認同不夠。強烈的認同與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有關係,也與地名的傳承有關。至少陝西城市裡沒有秦但有《三秦都市報》,秦腔唱變西北五省,三秦也是代稱,同理兩湖地區也是一個道理。

省份以及地名是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源於不假,但也需要考慮到歷史和文化本身的演變,一些古代國名和地名後來逐漸被取代有多種原因,其中人們對他們的距離感、疏離感的不熟悉是很重要的原因。

個人認為無需在地名上過於苛責,省份簡稱也是如此。

就拿陝西來說,以陝作為簡稱無所謂不妥因為西周時代周公召公分置東西兩部分,但這兩部分合起來都是周王室的王畿地區,因此有歷史文化傳統只不過後來才正式被劃分在兩個不同的省級政區里,完全不需要苛責反而是遺笑古人了。用秦也無不妥,秦人從甘肅天水一帶向東遷徙,不斷遷都發展與西戎作戰,恢復了西周舊土,秦文化也因此成為關中地區的主要文化影響深遠,即便是外省地名用之無不妥,過於苛責反而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狹隘的理解。正所謂數典忘祖。

-------------------------------------------------下面談談其他省份名稱的簡稱為何不用先秦諸國國名

趙、魏、楚、吳、越都是春秋戰國的主要大國,對於歷史影響很大,但之所以未成為省份簡稱,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在各自省份里並不佔據絕對優勢和足夠完整的地理空間,往往是與其他多個諸侯國共享。就比如河南境內有韓國、魏國、秦國、楚國、宋國等國,用單一諸侯國名作為省份簡稱不妥。漢代時候河南東部有梁國,這一地區也可以簡稱梁『在先秦則有鄭衛之地的說法,在詩經里你可以看到相關國家地域的劃分。

同理來說河北中南部有趙國、中山國,北方有燕國,單一用哪個也不妥,而且其實在民間和文學裡也常有燕趙大地的說法,其實也是一種認同,至於使用冀州的冀,這是更古老的九州,源自禹貢,更有文化淵源。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是故《易》稱「先王建萬國,親諸侯」,《書》雲「協和萬國」,此之謂也。堯遭洪水,懷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

題主你說湖北簡稱鄂沒文化難聽這就是想多了,這裡很早就有一個諸侯國是鄂國,楚國熊渠稱王的時候還曾封自己的兒子在鄂地。如果使用楚的話,今天兩湖、安徽淮南、河南南部、江西部分都是曾經的楚地,也很麻煩。楚國封君里就有鄂君啟,大名鼎鼎的《鄂君啟節》』。即使用楚名稱的話,兩湖內部也是可以協商的。湖北可以簡稱為漢,湖南既然為湘水之湘,這樣也許大家都滿足。

其次一點,就是時間距離帶來的疏離感,後代許多人對古國和歷史地名不熟悉,慢慢淡忘了。,許多古代的提法稱呼逐步被取代,以前的鄭衛之地、王畿之地等等也都該換了名字。

至於你說的河北簡稱是冀,河南簡稱是豫是平庸,錯了,背後有大禹治水,分化九州的傳說。當時有冀、青、兗、豫、徐州、荊州、揚州、梁州、雍州。而《禹貢》是經典的地理文獻,影響深遠,你能說平庸沒意義,這可謂是最古老悠久的地名文化的傳統。

今天有些地名在一些省份也保存了下來,兗州、徐州、青州、荊州、揚州(所指地域有變化)。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找《漢書.地理志》閱讀,寫的很清楚,篇末收錄了朱贛的《風俗》,實際上講了當時全國的風俗地理。可以參考,摘錄如下。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孔子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倫,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後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成帝時劉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風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於篇。

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撫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育草木鳥獸,賜姓嬴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馬,得華騮、綠耳之乘,幸於穆王,封於趙城,故更為趙氏。後有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氵幵、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乃封為附庸,邑之於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雒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支阝、酆之地,列為諸侯。後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十餘世,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並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

故秦地於《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兼秦、豳兩國。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牆,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於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併兼之家於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則遊俠通姦。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及《車轔》、《四載》、《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孔子曰:「君子有勇而亡誼則為亂,小大有勇而亡誼則為盜。」故此數郡,民俗質木,不恥寇盜。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絕南羌、匈奴。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誖逆亡道,家屬徙焉。習俗頗殊,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雨時節,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及司馬相如遊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於世。鄉黨慕循其跡。後有王褒、嚴遵,揚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類。」

  武都地雜氐,羌,及犍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置。民俗略與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頗似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吳札觀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傿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臨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邶詩》曰「在浚之下」;《庸》曰「在浚之郊」;《邶》又曰「亦流於淇」,「河水洋洋」,《庸》曰:「送我淇上」,「在彼中河」。《衛》曰:「瞻彼其奧」,「河水洋洋」。故吳公子札聘魯觀周樂,聞《邶》、《庸》、《衛》之歌,曰:「美哉淵乎!吾聞康叔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至十六世,懿公亡道,為狄所滅。齊桓公帥諸侯伐狄,而更封衛於河南曹、楚丘,是為文公。而河內殷虛,更屬於晉。康叔之風既歇,而紂之化猶存,故俗剛強,多豪桀侵奪,薄恩禮,好生分。

  河東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夢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雲,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歲之後,歸於其居」。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吳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魏國,亦姬姓也,在晉之南河曲,故其詩曰「彼汾一曲」;「寘諸河之側」。自唐叔十六世至獻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滅耿以封大夫趙夙,及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晉於是始大。至於文公,伯諸侯,尊周室,始有河內之士。吳札聞《魏》之歌,曰:「美哉沨々乎!以德輔此,則明主也。」文公後十六世為韓、魏、趙所滅,三家皆自立為諸侯,是為三晉。趙與秦同祖,韓、魏皆姬姓也。自畢萬後十世稱侯,至孫稱王,徙都大梁,故魏一號為梁,七世為秦所滅。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雒邑。其後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於三代最為長久。八百餘年至於赧王,乃為秦所兼。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周人之失,巧偽趨利,貴財賤義,高富下貧,憙為商賈,不好仕宦。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

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本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會為大,恃勢與險,崇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公曰:「南方不可乎?」對曰:「夫楚,重黎之後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後也;嬴,伯益之後也。伯夷能禮於神以佐堯,伯益能儀百物以佐舜,其後皆不失祠,而未有興者,周衰將起,不可逼也。」桓公從其言,乃東寄帑與賄,虢、會受之。後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土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鄭詩》曰:「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又曰:「溱與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菅兮。」「恂盱且樂,惟士與女,伊其相謔。」此其風也。吳札聞《鄭》之歌,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之乎?」自武公後二十三世,為韓所滅。

 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陳詩》曰:「坎其擊鼓,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鷺羽。」又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此其風也。吳札聞《陳》之歌,曰:「國亡主,其能久乎!」自胡公後二十三世為楚所滅。陳雖屬楚,於天文自若其故。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朴。韓自武子後七世稱侯,六世稱王,五世而為秦所滅。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於南陽,故其俗誇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宛。西通武關,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宣帝時,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治皆見紀。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餘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韓延壽為太守,先之以敬讓;黃霸繼之,教化大行,獄或八年亡重罪囚。南陽好商賈,召父富以本業;潁川好爭訟分異,黃、韓化以篤厚。「君子之德風了,小人之德草也」,信矣!

  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東有廣平、巨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韓近趙,後卒降趙,皆越分也。

  自趙夙後九世稱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鄲,至曾孫武靈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遊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文子彈弦跕麗,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後宮。

  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報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親屬。

  鍾、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氣為奸,不事農商,自全晉時,已患其剽悍,而武靈王又益厲之。故冀州之部,盜賊常為它州劇。

  定襄、雲中、五原,本戎狄也,頗有趙、齊、衛、楚之徙。其民鄙朴,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於天文別屬燕。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於燕,其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燕稱王十世,秦欲滅六國,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荊軻西刺秦王,不成而誅,秦遂舉兵滅燕。

  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初,太子丹賓養勇士,不愛後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後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燕丹遺風也。

  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北隙烏丸、夫餘,東賈真番之利。

  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詩·風》齊國是也。臨甾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乎嶩之間兮。」又曰:「俟我於著乎而。」此亦其舒緩之體也。吳札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海舄鹵,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後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綉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初,太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誇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於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周公曰:「後世必有篡殺之臣。」其後二十九世為強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臨甾,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雲。

 魯地,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聖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間齗齗如也。」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太公曰:「後世浸弱矣。」故魯自文公以後,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今去聖久遠,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懷。地陿民眾,頗有桑麻之業,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寡,然其好學猶愈於它俗。

  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東,屬魯,非宋地也,當考。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其後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餘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宋自微子二十餘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後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分也。

  衛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餘年,子成公徙於帝丘。故《春秋經》曰「衛遷於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瑣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後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後十餘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有濮陽。後秦滅濮陽,置東郡,徙之於野王。始皇既並天下,猶獨置衛君,二世時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後絕,故獨為分野。

  衛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承聖恩,崇禮義,尊諫爭,至今東郡號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失頗奢靡,嫁取送死過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周成王時封文、武光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後十餘世至熊達,是為武王,浸以強大。後五世至嚴王,總帥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內滅陳、魯之國。後十餘世,頃襄王東徙於陳。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此曰}蓏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雲夢之饒,亦一都會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興支阝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聖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採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大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句吳。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於河北,是為北吳,後世之謂之虞,十二世為晉所滅。後二世而荊蠻之吳子壽夢盛大稱王。其少子則季札,有賢材。兄弟欲傳國,札讓而不受。自壽夢稱王六世,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勝攻取,興伯名於諸侯。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為粵王句踐所滅。

  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粵既並吳,後六世為楚所滅。後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

  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後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之娛遊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故世傳《楚辭》。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吳、粵與楚接比,數相併兼,故民俗略同。

  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之一都會也。豫章出黃金,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江南卑濕,丈夫多夭。

  公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害。後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臣服請平。後用范蠡、大夫種計,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後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於楚。後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雲。

  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稻、紵麻,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則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歲一反。元帝時,遂罷棄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侯馬才應該叫晉城

【這種名字完全說明了它是很新的名字,跟古老南轅北轍!】

●因為晉中和晉城這兩個城市都是創造出來的很新的城市名●

這恰恰站在了古老的反面

就是運城也不古老

【所以,這其實是一種尷尬和悲哀】

我倒是喜歡青州、兗州,可惜也是縣級市


因為山西省太懶,山西的行政區劃就是一團麻,山西的官員真是碌碌無為,我個燕人都替他們捉急。

比如山西的太榆同城問題,呂梁離石小馬拉大車問題,而且大部分城市的區都一個名字:城區,郊區,礦區。區劃名整的三六九等一樣:你是哪的人?我城區的,我郊區的,我礦區的,這樣貼標籤,好嗎?別的省可幾乎都改了啊!!

再者說,古國名加方位詞真的好聽?你讓青島改為齊東市看看?讓邯鄲改名趙南市?大同改名趙北市?

言歸正題,山西的簡稱和代稱本來就是晉。

熟悉當代史的朋友會知道,我國過去實行了地區制,地級市的地,就來源於地區。

而山西省當時按照方位,設立了諸如晉南,晉東南等地名,還把曾經的榆次專區改為了晉中地區。

好。80年代,中國開始推行地市合併,市管縣體制後,很多市就沿用了地區名。

而晉城縣當時繼承了晉東南地區,直接改為晉城市了。

實際晉城遠不如澤州好聽,千載澤州府居然被改為百年晉城縣。澤州縣過去是晉城的郊區,後來愣是改回縣,一個府→區→縣,真是絕了。

本來山西的古地名,古建築保存的都十分完好,在中國堪稱是數一數二的,但被一小撮短視的當地人(比如拆城牆拆古建的)和大部分官員給霍霍了。

另外問題題的也不對,什麼」河北的趙,北京遼寧的燕「。趙國大部分國土都在山西,山西,山西,只是國都和一小部分領土在冀南,在邯鄲。

燕國的核心所在在河北北部和北京,燕下都就在保定的易縣。遼寧簡稱幽都不會簡稱燕。

」河南的魏」,韓讓題主吃了啊?


說得好像杞縣、六安、吳中、莒縣、巴南、趙縣就不含有國名一樣。


請題主先說出十個除五霸七雄之外的古國名

你沒文化怪我咯


就像樓上說的,山西懶政啊。。

坐標大同。。現在區域名稱和鄙視璉如下:

城區,礦區,南郊區,北郊(新榮)區。開發區。。

這名字都是建國時候起的。Low到爆

可問題是大同政府2010年就遞交上去修改區域名稱為平城區,雲崗區,口泉新區,恆安新區(棚戶區),御東新區。。

我尼瑪都快2017年了,至今沒有批複下來。。。。。

(行屍走肉都更新到第七季了)

=====

馬上2018年了,行屍走肉第八季都開播了


河南鄭州的鄭也是古國名


安徽省的簡稱「皖」來自於安徽境內的古皖國


@鄭欣 說得不錯。嚴格來講,甚至到2000年我國都沒有任何地名保護意識。山西建成晉也只是歪打正著,或者說官方沒來得及荼毒這個地名。

山西省各個地級市的市轄區名簡直慘不忍睹,城區、郊區還有礦區。最奇葩的就是古國名本來就是單字的,倉促用在地級市明明上只能加字,效果並不理想。

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省政府在刻意使用古國地名,都是歪打正著罷了。


忘了哪裡看到的了,當時給各個省份定簡稱的時候,就人為地避免使用太強大的諸侯國名和歷史上存在的朝代名,可能是怕地方割據或者省際矛盾,或者給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提供封建意義上的法統支持。

不過大禹當年命名的九州,現在還在用的有七個。而豫州冀州直接就用成了省名。


大兄弟,我們這前859年開始就叫臨淄,到現在還叫臨淄。

不過也沒什麼存在感就是了。


河南比較特殊,我說說吧,春秋時期集中了周國、鄭國、宋國、衛國、曹國、許國、蔡國、陳國等八個國家,密集度遠超周邊地區。其中地名鄭國:鄭州,新鄭;許國:許昌;蔡國:上蔡,新蔡,衛國:衛輝,曹國(大部分在山東):曹縣

後來戰國時期分屬魏、韓、中山、楚、東周、趙、秦所有。但除秦外,誰都沒有佔領過河南全境,如東周佔據洛陽京畿一代,魏國佔據河南大部,韓佔據河南西部宛城等地,中山佔據河南北部一隅,後被趙所滅。楚國北進時佔領過上蔡等地。

河南為什麼叫「魏」的地名不多,首先魏國起來的晚,不如早期其他諸侯國早,再一個,題主,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多的國家是什麼嗎?就是「魏」。這稱呼太爛大街了。

還有,題主,春秋時期的地名,對於河南,河北,陝西,山東,安徽等一些省市來說,可能都不算老,很多地方商周時期就有地名了,所以後來春秋戰國再改地名的地方也不多。(PS:我還是覺得駐馬店叫汝南比較好聽,廬州比合肥好聽)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至少據我所知蘇魯豫皖四省還有不少地名就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傳承到現在的


推薦閱讀:

史書中的北周皇帝宇文邕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中國皇帝即位叫登基?
歷史上有哪些不為人所熟知的小朝廷?
曹操的唯才是舉,是其政治信念,還是出於爭霸的權宜之策?
想了解中國歷史有什麼值得推薦的白話文的歷史書籍?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地理 | 歷史地理學 | 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