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村莊的名字為什麼跟村民的姓氏不一樣?
別的省不太清楚,我在濰坊青島看到很多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我老家是楊家屯,但是裡面基本上都是姓陳的,我姥姥家是高家莊,但是基本上都是姓林的,我姑家是李茂庄,但是裡面基本都是姓齊的,還有青島有個地方叫董家小庄,但是莊裡很多人姓丁,這是有什麼歷史原因嗎?比如說闖關東的遺留問題?
辛庄村民都姓李,楊庄村民全姓高,楊家屯村民全姓陳,高家莊村民全姓林,李茂庄村民都姓齊,董家小庄都姓丁,原因各種各樣。
有部分村莊在元代就有了名字,元末的屠殺和明初的自然災害,導致山東十室九空,因此國家要實行強制移民,從人口較多的地方調人去山東。這種情況下,本來人家那個地方就有名字,移民直接擁有屋舍和土地,原村名就繼續存在。洪武二年和洪武四年的特大災害,也曾導致過陝西大面積死人,山西移民填充進來,但同官縣李家溝已無李姓,趙家塬也沒有趙姓。(《涇洛流域自然環境變遷的後果、原因、規律》王元林)這就好比再多人遷去石家莊,石家莊也還叫石家莊。村莊的名稱可能會改變,但有相當一部分是沒變的。有趣的是,有些孔姓直接給遷回曲阜了,原先是先民移居他處,到明初又移民回老家,算是打了一個轉轉。
還有一種情況是,祖先見某處土地肥沃,適合種菜,就安居下來。原本就是一家族的人扶老攜幼前來安營紮寨,那麼這個村莊,也就以姓氏命名了。如王家一族三十六人安居在某處,起名王家莊。辛家一十二人與劉家二十五人同居某處,起名辛劉村。辛劉村本來人口也不多,倘若辛劉村遭遇徵兵或其他變故,姓辛的死絕了,姓劉的還剩下幾戶,那麼後來的人還是會很奇怪為何辛劉村只有姓劉的。後人可能會把這個村叫劉村,也可能繼續叫辛劉。當然,除了災難,或許還有搬遷、絕種等原因。如鳳城縣高家溝就沒有高姓,原因是高姓有個名叫高子奇的傢伙,把地賣了以後就搬走了。上海有個五角場鎮,五角場鎮有個小楊家浜,全是楊姓,後來鬧太平天國,楊家敗落了,把住在賣了,移民他處,故而楊家浜已無楊姓。
村莊有兩姓、三姓甚至更多姓的,原因也不太一樣。或許是一開始就有兩家,但更多的是某姓為某姓扛活,抑或是入贅倒插門。所以,有的村莊兩姓共用一個輩分輪序,但同樣一代人,原先的主家姓,輩分要高。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坦洪鄉趙村村民原本姓趙,在明代就只有一個趙家,這家人收留了三個饑寒交迫的陳姓兄弟,這三人又與村民女兒訂婚,但趙家人丁不興旺,以至於絕種。反倒是陳姓成了主流,所以趙村多數都姓陳,夾雜其他入贅、遷徙而來的姓氏。陳家人堅持不改村名,後世傳說是感念趙氏的恩德。
所以說,每個村都有每個村的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每個人的往事。可惜世事茫茫,很多事連自己的族人都不知道,就別提其他人了。和大人物不一樣,戰火和災難,損毀的不只是那些個小人物,連同他們的故事,也一同掩埋了。不過還是得感謝漢字的存在,讓本會被千百年後的人們忘記的事,如此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我以前應該在知乎上發過這張圖:
這是我家族譜上的一頁。到今天,孫婁村已經幾乎沒有姓孫的了,全村絕大多數人家都姓王。尤其是在乾隆年間,王氏家族三代出了七個進士,此後就迎來了人丁數量爆炸。當然,上面寫的只是一種經過加工的說法。我甚至想像: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肯定非常殘酷而惡劣,以至於後人們寧可把先祖塑造成一個陰險小人,以此來掩蓋更為黑暗的真相。有的是因為農民群體內部械鬥導致的。
比如王家村和李家村搶土地,李家村被打跑了,這個村子都住進了王家村的人,但名字可能沒改。
其他情況還有戰亂導致村子主流姓氏絕根、村子通婚等自然原因導致村名、主要姓氏改變。山西的,也想回答一下。我姥姥家在的村子叫做 田家莊,但是村民大多姓劉。原因寫在村口必經之路的一塊石頭上了:這個村子在最早的時候其實只有一個田姓的老頭,沒有子孫,後來災荒年間他收留了一對劉姓夫婦,於是劉姓夫婦和田老頭就一起開荒生活,之後田老頭去世,劉姓的子女繼續在這裡生活,為了紀念好心的田老頭,於是村子被命名為田家莊,但實際上村民基本姓劉。(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再具體一些的我就記不住了,不知道那塊石頭現在還在不在,原來是等公交車的地方。)
我爸: 我們回老家的時候要去郭庄辦點事。我: 郭庄的人都姓郭嗎?我爸: 咱們老家還有個三角庄。
題主不怕計劃生育罰款的話,別人一兩個娃,你弄上五六個兒子,別說百十年,二十年後你家就是村裡一霸。再過幾百年,不出大礙的話....你就和平佔領了該村
石家莊有幾個姓石的?
姥姥家叫段庄,第一大姓是商,第二是楊,沒有一個本地人姓段。
他們告訴我說是以前叫段家莊,後來段家人走了死了,原來的佃戶就繼續住下來。
補充豆子。關於「丁」姓,凡去安徽績溪龍川胡氏宗祠旅遊的人,都知道有這麼個說法:龍川是條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中航行沒有鐵錨就無法停船靠港,因此特從外村請來一位丁姓守護祠堂,丁姓的「丁」字,猶如鐵錨把大船釘住就安寧穩當了。奇怪得是這家丁姓數百年來代代單傳,如今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又是生了男丁……(摘自http://m.zw2.cn/a/534817.html)
且不管故事真偽存疑,這種說法提供的思路,即,因為某些原因專門請入某姓宗族進村生活,後該姓壯大,而帶來姓和村名不符的結果,還是有一定啟發的。回答里大部分都是人口相對數量演變造成的村名和主要人口姓氏不同。說個其他的,我們那邊有個村叫郭家橋,姓郭的多不多不太了解,我認識的聽過的絕大多數都姓劉,倒不是劉家人丁興旺或者郭家香火不盛造成的,好像自古以來就是劉家人多。但是當年郭家出了讀書人當了官兒,衣錦還鄉,捐資修了老家的橋,極大的方便了鄰里出行,村子也就改叫郭家橋,這種以最牛逼的人物姓氏給村子取名還是很常見的。(雖然大多數情況下最牛逼的也就是對應的村裡人最多的一大家族,所以相對這個原因就不明顯了)
求問為啥法蘭西共和國裡面的人都姓木哈木哈,而且實行沙粒發法,2116年10月。
這……不止山東這樣吧……
都是慢慢演化的,各種姓氏人口比例在變化中,就像同一個種群里不同性狀生物比例的變化。姓氏,其實代表的是Y染色體,傳男不傳女。原住民本來就少的情況下,新的姓氏遷徙過來……
男性人口比例肯定會逐漸變化,如果新姓氏發展得好,就會逐漸取代原住民的主流地位。而村莊名字都是有感情的,叫了幾十年,如果不是行政力量強制干預,一般不會輕易變更。原住民男孩變少,甚至絕戶,那這個姓氏也就在這個村莊消失了。比如我們村,王字開頭,大部分都是朱姓,前些年有少量姓劉的,少量姓孫的。就一個姓王的,結果他還絕戶了……姓孫的家裡出了幾個質量不好的兒子,瘸的瘸,傻的傻。劉家本來是村後頭野地里給人看墳的,本不姓劉,看的是劉家的墳,所以也就跟著姓劉了,屬於下等人,都不能跟朱家結婚。後來他們搬到村東頭住,以吹喇叭為生,後來漸成規模,遠近的白事都找他們,新中國這是一門手藝,所以他們慢慢變富裕了,也就娶到了聰明漂亮的媳婦,子孫逐漸多起來,比例越來越大。而朱家多是務農,還是很窮,所以好多人娶不到好媳婦,甚至打光棍,競爭力漸漸變弱,人口比例也就下降了。提供個例子吧:老家農村叫「袁家村」,袁姓只剩幾戶並日益衰落,最大的姓是我們「李」姓。
據族譜記載我們此姓是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桐縣遷來山東的,先祖李龍 李虎 李豹 李豪兄弟四人來到山東後去了不同的村莊,其中李豪來到我們村。從當年的孑然一身到後來的枝繁葉茂忽然有種被欽定的感覺。所以說,姓氏的發展變遷不光要考慮個人的命運……
至於@豆子所說的「倒插門」,在我們這邊生孩子隨女方姓的,並不會引起姓氏的變動。還有一種情況,
在最初地圖測繪時,工作者在實地考察時,以口頭詢問的形式問當地居民,並在地圖上使用這個名字。因為那時候工作量特別大,也很繁雜,並且技術落後,在有些沒有確切公認地名的時候,都是這樣命名的。所以,如果他在村頭碰到的是劉姓當地人,最後在地圖上,這個村可能就叫劉家村(然而也許這個村大多姓李)。這就是為什麼問當地人,一個地圖上當地的地方,當地人回答:「啥?俺們這沒這個村子哇……⊙-⊙」去臨潼驪山找劉家坪的時候,就是這樣……其實我們都到了,卻因為問了一下路,就錯過了……我爺爺所在的村子多數人都是我家的親戚,然而很遺憾這個村子名兒是另一個姓;緊鄰著的我姥爺的村子姓比較雜,真巧和我爺那個庄名字很像,然而奇怪的是村裡村名這個姓的人一個都沒有。
我家姓A,姥爺姓B,兩個村子,一個C庄,一個C集。
怎麼回事呢,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家地主,後來日本人來了,這家人跑路,不巧遇KMT潰兵,很神奇的「被漢奸」了,故事結束。我們這有個庄,在我小時候大家一直稱之為「羊欄」,前幾年開發,才改名為「鳳凰庄」。據傳當年日本人想去鳳凰庄抓抗日人員,結果嚮導為了保護大家,說那是羊欄,不是鳳凰庄。後來就一直延續了這個名稱。。。。
我覺得姓袁的村子裡還是挺集中的。
首先先說下高票答案回答的很好。我權做補充。我老家在山東西南部,周邊有幾個村子很符合題主所寫的情況。有老話叫「岳園沒有岳,高窪沒有高,何樓沒有何」。三個村子正好是三個不同的情況。岳園沒有岳。岳園是我家,村口有地名碑,這也是了解村裡歷史的主要來源。岳園最開始是縣城裡一位叫岳璋的地主的園子,裡面只有各地來打工的佃戶。岳家衰敗後,佃戶就留在這裡,變成村子,名為岳園。高窪沒有高。因為本來就沒有姓高的。高窪中的高字是地形得名。高窪村在岳園村東北,地形不平,有高有窪,所以叫高窪。只是湊巧了高是個姓氏,讓人有誤解。岳園正南偏西有個簸箕屯,因為地形像是倒扣過來的簸箕得名,簸不是個姓氏,就沒有這樣的誤解。何樓沒有何。何樓原來是有何家的,只是人家比較少,村裡有頭面的基本都是趙家,所以也不記得何家了。何樓之所以是何樓,和最高票答案裡面提到的一種情況類似。何家曾經發達時建過一棟樓,故名何樓。其實除了這三個村子之外,在我家周邊來看,村莊名和村裡大姓基本還是符合的。大姓更替的過程往往有各種鄉村版的明爭暗鬥。爭鬥中積累的仇怨會讓勝出者不想繼續用原來帶著前人姓氏的村名的。
坐標青島,村名中的姓氏與村中主流姓氏不符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立村者因為種種原因遷走、絕戶,導致村名與姓氏不符。如李滄區的鄭庄、侯家莊,本由鄭氏、侯氏至此立村,後來鄭氏、侯氏均絕戶,村名未改。嶗山區沙子口姜哥庄原為姜、曹兩姓村落,後王姓進入時姜姓絕戶,曹姓只剩老人,王姓始祖憫姜曹兩姓現狀定村名為姜哥庄。黃島區薛家島的董家河,董氏率先來此居住,並開挖河道疏通水患,後董氏遷離,後人重於此立村沿用原村名。
二、姓氏與村莊有淵源,以其姓命名村莊。如城陽區上馬的藍家莊,因向即墨藍氏求援改為今名;黃島區黃島的法家園,為法氏財主莊園。三、姓氏本與村名無關,後逐漸演化成類姓氏村。城陽區流亭的趙村,原是招村;李滄區的王埠,原是望埠;膠州市洋河的董城,原是等城;黃島區薛家島的施溝,原是屎溝;城陽區上馬的程哥庄,原是城後庄;城陽區河套的辛屯,原是信屯。此數村與趙、王、董、施、程、辛氏並無關係,使用這些姓氏只因音近。四、帶有姓氏的地名為鄰近諸村村名的共同後綴,其中某村官名省略自家姓氏,單用後綴。如城陽區棘洪灘的韓窪村,此地首由韓氏來此立村,後孫氏遷此,此村更名孫家韓窪,另有屬即墨區大信的李家韓窪和韓窪(此村姓韓)。解放後定官方村名,孫家韓窪省去自家姓氏稱韓窪,而姓韓的韓窪村定名為韓家韓窪。我老家就是這樣,村名是龐家莊但是沒有姓龐的,據說以前有後來外遷戰亂就消失了。之後是姓楊的占多數,我表姑是最後一位楊氏後人,她去世之後就沒有楊氏後了,空留幾個楊氏地名證明曾經楊氏的存在,如楊家墳,楊家灣。再之後就是曹,柳兩大姓的崛起,直至現在。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姓「蔡」的能人異士?
※為什麼東周時的齊國滅亡之後,今山東省地區再沒有作為獨立而有重要影響力的割據板塊出現過?
※周朝當年大封同姓諸侯國數十國,姬姓人口應該很多,為什麼在當今社會裡姓姬的人這麼少?
※有哪些人或組織在歷史上背了很多黑鍋?
※為什麼同樣是嬴姓趙氏,秦始皇就是嬴政,趙國就以趙為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