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荆江分洪要舍南保北?北岸为什么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则没有,根本原因是什么?

1.荆江大堤水利工程1954年建造,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具有直接保护【荆北平原】防洪安全的作用。

参看:荆江大堤_百度百科

2.荆江分洪区是1952年春末夏初之交开始建造,位于【荆江南岸】的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境内。

参看:荆江分洪区_百度百科

3.荆江南岸有四口分流,自上而下依次为:松滋河的松滋口,虎渡河的太平口,藕池河的藕池口和华容河的调弦口(以下简称“四口”)。

参看:荆江分洪工程_百度百科

为什么南岸要做分洪区?南岸不如北岸重要吗?南岸的城镇和人民就不用保护吗?南岸泄洪之后就不会造成巨大损失吗?

—————————————补充——————————————————————

1.为什么北岸形成了重要城镇和密集人口,而南岸却没有?

2.为什么北岸形成了冲击平原,南岸却形成了洞庭湖?在这个问题中来看的话,形成冲击平原的条件是什么?


全新世有段时间海平面很低,1.2万年前,海平面上升,长江比降减缓,沿江低洼地区潴水,就是长江中下游两个大湖区的由来,这两个湖区分别是江汉-洞庭湖平原,九江-黄梅平原,对应于古云梦-洞庭、古彭蠡-鄱阳两个大湖。

江汉平原包括上面的湖群,原来是云梦泽的一部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都是沉降带,两个的地质关系类似跷跷板,沉降速率彼此影响,正好交替接受长江、汉江、洞庭湖水系泥沙。云梦泽被长江和汉江的泥沙填了几千年,到宋代基本消亡,云梦泽的消亡形成的江汉平原也随之被开发,于此同时洞庭湖没有接受长江泥沙,相对江汉平原地势低洼,开始扩大,于此同时江汉平原残余湖群东移,洪湖等鄂东南湖泊面积扩大。

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政时荆江大堤北岸修成一线——嘉靖当皇帝之前的封地和张居正老家都是北岸的,加上北岸开发形成主要粮食尤其是商品粮产区,所以荆江大堤当时保北不保南。当然,明清两代这么长时间下来江汉平原要保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同时大堤约束加速河道的淤积也迅速增加了城陵矶附近的水位,洞庭湖面积也随之扩张达到极限。

到19世纪末,西南季风异常,长江1860、1870两次千年一遇级别大洪水和中间几次洪水,冲开藕池口、松滋口并形成稳定分流河道(加上原先的虎渡口、调弦口),汛期长江水量大量流经洞庭湖,每年上亿吨泥沙沉降,加上人口压力导致长期大面积围垦,洞庭湖开始迅速萎缩,尤其以西、北洞庭湖为迅速。(湖泊围垦和湖泊自然泥沙沉降过程是相互促进的,迅速增加湖泊的消亡速度)

洞庭湖的萎缩进一步增加中游城陵矶-武汉一线的防洪压力,进入20世纪后的数次大洪水对工业城市武汉及相关交通线造成严重威胁。建国后为此修建一系列防洪工程,包括系统性的堤防建设、江汉平原低洼地区的四湖排水系统、荆江、洪湖、汉江的主要分洪区,丹江口和三峡,以及洞庭四水的几个大型水库。

除湖泊的萎缩外,江汉平原至洞庭湖平原每年约沉降5~10mm也是加剧洪水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每百年洪水位就将提高0.5~1m,不得不持续加高堤防(包括干流堤防、民垸圩堤),而没有接受大规模泥沙沉积的江汉平原(包括江北平原和洞庭湖区圩垸)地势也显著更低,内涝灾害和洪水威胁也越来越严重。

荆江水患严重之后,南岸也开始建筑荆南大堤,比北岸大堤晚越150多年,但荆南四河洪道出现之后,荆江南线堤防的设防难度远大于北线,也是历代舍南保北的一个重要因素,洞庭湖沿线众多民垸圩堤在溃决时能消纳相当洪量,也一直被视为分蓄洪区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舍南保北的情形,洪水灾害少则农业发达,地主阶级更容易由科举进入官场,更在中枢有发言权。


除了地球自转偏向力有关令長江向右(即向南)偏轉外,開發長江中下游時(晉室南渡到南北朝),人們是由北向南轉移,當然是先開發北岸,圍湖也是先圍北岸。之後江北的荊江大堤陸續興建,江水擁堵到南岸,積水成洞庭湖,到明嘉靖年間北岸的穴口全堵,形成北高南低之現況。

另外,林步東著的《長江中游防洪新方略》也有提及:

安利一下笔者有关地理的专栏文章:脱苦海的文摘【地理】

专栏短网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关问题:

脱苦海:内涝无法解决么,海绵城市真的行么,还是人们不问,不说,不为?

脱苦海:为什么城市内同一道路会有不同命名?

脱苦海:形容一下你的城市有多热?

脱苦海:一直不明白坐飞机手机要关机这个事, 那些美丽的航空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脱苦海:为什么荆江分洪要舍南保北?北岸为什么形成了荆北平原和重要城镇,而南岸则没有,根本原因是什么?


顺便说个无关的,撤销荆江县最可惜是埠河划归公安,弥市就成了荆州的飞地。不过弥市是棉花产地,送给公安荆州肯定不愿意。


荆江分洪是以空间换时间

洞庭湖在长江南边,分洪区不在南边在哪儿?


湖北石首人。

石首大部区域就在荆州长江南岸,还在荆江分洪区下游,与公安(荆江分洪区)以藕池河为界。再下游就是洞庭湖。

也就是说,1998年夏天石首江南岸是一个孤岛。

石首历来的防洪重点就是四口之一的调弦口。但说句实在话,位于湖北的调弦口防洪却是对隔壁的湖南更加紧要。

石首从置县以来就是荆州下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荆江分洪将上游的藕池镇析并至荆江县,后来荆江县合并到公安县。再加上同期的荆江截弯取直带来一系列的地域调整,使得石首作为一个县,面积相对小了不少。

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将石首调整到湖南,加上隔壁湖南分属三个不同地区的临近三个县合并成一个地级市的设想。

但最终只是湖北内部将石首撤县换成县级市,仍属荆州代管。

从石首城区到武汉,除了轮渡过江。要么绕道上游的荆州长江大桥,要么下游走洞庭湖大桥。不过,石首现在正在建长江大桥。同时加上在建的铁路,石首基本能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江航运消失带来的交通问题。


湖北荆州洪湖,距武汉一百多公里而已,分洪区,我们也是在长江北边啊!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高速,国道,铁路。国家级投资的工程是东分块工程,是一个水利工程,“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紧张局势,不仅对洞庭湖的防洪和保护武汉市及荆江大堤的安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通过分区蓄水,可提高处理不同类型、不同标准洪水的能力,增加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减少分洪损失。”

洪湖是国家级贫困县,隔壁兄弟是仙桃,则是全国百强县,其实大家以前是一家人,以前叫沔阳。成了分洪区了地位很低的额!

美丽的鱼米之乡,革命老区洪湖啊!


05年,我到湖北荆州,在出租车上,看着几层楼高的荆江大堤问司机,当年(98年)怕不怕。师傅说,怎么不怕,怕的要死。你看现在大堤这么高,当年水马上要溢出来了。我问溢出来怎么办?师傅说,当时是要把南岸的大堤掘开,让水流到对面的公安县克!我说那公安县的人怎么办,师傅答,早就转移了,剩下的田地和房子冲了也么办法,保城市不保农村,这也是当年的政策。我说没有别的办法?师傅答,如果不掘开,下游的武汉就完了,那损失就大了。我说那掘没掘?师傅说,老天有眼哦,马上要掘了,雨不下了,水位不涨了,又过了两天,水位就慢慢降下克了。


根本原因:

整体: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我国整体地势西高东低,重力;

——结果:河水更偏向自西向东流(从高往低处流)、冲刷右岸(南岸)而减小对左岸(北岸)的冲刷。

局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 结果,基本的就这样。


有兴趣查查 央视报道的:

山东高青县水利大案。

绝对惊爆你的眼球,刷新你的三观。

然后你就会知道,至少有6分灾害,4分…


因为北半球地球偏向力向右。长江自西向东,北岸多冲刷平原,南岸多丘陵。沙市,汉口都是平原,人口稠密,一马平川,湖北长江流域城市市区基本在北岸。

南岸丘陵地形,人口相对不那么稠密,农业为主。


地理物理学问题,由于球体表面运动路径上各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不同,产生一种惯性力,北半球运动物体都会受到与南半球相反方向的自转偏心力,,你我感受不到是因为力量微小至极,但长江水量巨大,日积月累自西向东的河流受到向右的偏心力后形成河流向南侧冲刷堤岸而北侧淤积泥沙的现象,风水理论中风水宝地也都是选择河流北岸是同样的道理^_^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说,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荆江段南岸水力侵蚀严重,南边是洞庭湖,容易泄洪,承受能力强,顺应水流流向,后期易控制。

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说,南岸相对北岸来说人口少,经济较差,北岸是国家重要产粮基地,人口稠密,泄洪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移民泄洪的难度也较大,时间上也比较紧张。

综合考量,就是,顺势而为,把损失降到最低,这也是国家考量的结果。

北方形成重镇的原因是处于冲击平原水土肥沃,从古代开始就是重要的粮仓,农垦发达,特别是从封建社会开始长久的历史中就渐渐的形成了人口众多的重镇,特别是朝廷和国家对这边的重视。南边的地形复杂,丘陵较多,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所以无法和北方比。


补药自答,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滴,而我们在北半球,所以江水对南岸的冲刷要比北岸厉害,以武汉为例,如果你在枯水期(秋冬季)坐轮渡,就会发现南岸的码头比北岸的要陡峭很多。武汉港江岸作业区在北岸,现在基本淤平了。所以一到汛期,南岸的压力比北岸大很多。


这个和地球自转偏向力有关,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


推薦閱讀:

湖北最好的大學,究竟是武漢大學還是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的眾多湖泊是怎麼形成的?
怎樣評價宜昌?
武漢有什麼好的跑步路線?
如何看待天門漢北河分洪?

TAG:地理 | 湖北 | 水利 | 水文学 | 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