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多偏愛魔幻、神話、科幻等類型的故事或電影?
許多人偏愛魔幻、神話、科幻類的故事或電影,而對於真實的事迹拍成的紀錄片卻有較多人無感?為什麼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動漫,或者日漫,或者美漫……
我對題主表示不可思議。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辛德勒名單,這種現實改編的電影,有無數的人喜歡啊!
日漫改編的聖鬥士電影,撲街撲的姥姥家都找不到了啊,美漫的綠燈俠票房也很糟糕啊,dc家的漫畫改編的電影,除了蝙蝠俠和超人,這幾年一直在衰啊!
這種問題,只能說題主把自己想像成了世界,覺得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貌,但實際上,世界並不是這樣啊。
而且,我相信,題主說的並不是紀錄片,只能是現實事件改變的電影。
看紀錄片的人比看商業片的人少,這要是還有疑問,那就是腦子有問題了。謝邀,這種誰比誰多的命題,先拿出數據來再分析。什麼「許多人」,「較多人」,是啊,世界上60億人,喜歡什麼的人都是許多人。
就比如說這個數據吧,全球影迷參與度很高的電影評分網站IMDB,註冊成員6700萬人。http://www.imdb.com/chart/top?ref_=ft_250評分前十名只有兩個幻想系 遠達不到問題所說的標準就我來說 在這類作品裡我可以跳脫日常常識、理性的束縛,可以天馬行空的自由想像.我可以是任何人有任何能力,或強或弱、亦正亦邪, 滿足所有的英雄主義情結。這樣的虛擬世界讓我更舒服,更放鬆
謝邀,
看過一本電影工具書,上面一句話印象深刻:「人們去電影院,就是希望能看到一個對現實有所「補償」的世界。」謝邀,粗略總結一下吧
1,其實所有藝術品都是虛構的
即便如《三國演義》這等巨著,也免不了杜撰情節(三國演義里有哪些是和史實不同的? - 三國歷史)。但不同作品虛構的程度也有深有淺,深到讓人感到與現實規律悖逆明顯到時候,或是所述事物現實中聞所未聞的時候,其代表的故事就成了寓言、童話、神魔、玄幻、科幻、荒誕、意識流等類型藝術了。我們接下來討論的「虛構」,就專指那些虛構程度較深以及更深的。1.5,或許有朋友會說,「喜歡虛構文藝作品的人年紀都偏小,中老年人是看不上這些的」,這倒不一定了,歷史的原因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創作者本身沒有這方面的市場定位,不信的話請參考82版西遊記。2,「不同」,就是喜歡的根本原因好奇心是人類進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喜歡虛構情節,其實就是一種對陌生的探索欲,能產生歷險的刺激,這種本能是自然選擇印刻在細胞核里的,十來萬年前走出非洲時人類就已經具備極其成熟的探索觀念了。可以說探索催生了人類文明,也催生了虛構文學。謝謝邀請。
題主問的是『人們』,這個範圍實在太大。我只能從我個人的角度來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很多經典的故事,電影和動漫都是基於生活的再創造。這一點,是被很多人喜歡的原因。雖然不是純粹的紀實,但是它們與現實生活仍然有相關聯的細節,感情以及日常狀態。有很多能夠引起共鳴的地方,就藏在一段段文字和一幀幀畫面裡面。而且這些由人創造出來的事物,會融合作者本人的感情和思考,也就是再創造。如此多的再創造作品中,或多或少會存在你曾經思考的問題和體驗過的感情。
其次故事,動漫和電影是虛構的。所以生活中被期待的東西可以在那個世界被反饋。而在現實中冷酷的東西在被反映在作品中時,沒有那麼尖銳。純屬虛構這個詞語很大程度上能夠粉飾殘酷的事實(這一點是個人的見解)
最後應該是趣味性。
而紀實片,反映人類客觀的生活,真實直接。但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並不想知道自己身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因為所處的生活就是對於每一天普通或艱辛的日常,所以才嚮往被塑造的世界。
然後還有些個人見解,紀實紀錄的片子,周期長,費用高。而且普通接觸到它們的渠道其實並不多。
以上是個人看法,寫得有些混亂。以後有時間會做修改,希望對題主有幫助。現實多無聊啊。
好吧,還是認真答題。其實重要的原因在於,視覺。作為一個窮逼屌絲,平常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娛樂活動,偶爾就是去電影院看一下電影。那麼去電影院看電影,我會選擇什麼電影呢?我會選擇在電影院看比電腦上/電視上看更過癮的片子。比如,變形金剛系列,漫威英雄系列等「大片」。什麼樣的題材更容易拍出「大片」的感覺呢?就是題主說的那些題材。但是,同樣的題材,不一定就能拍出好電影。其他的題材也不代表不能拍出好電影。美學審美哲學有文藝的答案。
我的答案比較簡單,因為它不真實,所以有人喜歡。就像有些東西因為真實,有人喜歡那樣。瀉藥,不大喜歡看電影,所以只能隨便說說文學和漫畫領域的事,不過推廣到電影體系應該也是一樣的。我是比較喜歡看神話、科幻類的漫畫的,高中時代看了《幽游白書》、《獵人》、《地獄先生》、《北斗神拳》(這個算科幻還是武俠?)........零零種種也有2、30部吧,同時還有金庸古龍的幾十部小說(暴露年齡了),這應該算不少了吧,可是你知道我后座的女生看的少女漫畫加言情小說有多少?當我隨口問她的時候,她愣了會然後仔細回憶了一下告訴我,至少兩千本吧?尼瑪,2000本是個什麼概念?先別說讀書看漫畫所需要的時間,哥們從小到大看到和聽到的武俠小說有沒有2000本都難說啊,後來,學校周圍開了個租書店,我進去之後就瞭然了,那是個很大型的租書店(現在已經變成超市了,網路文學的興起雖然打擊的出版業,但是對於租書類的行業打擊是最致命的),武俠小說足足擺了3個書架,可是當我看到至少20個書架的言情小說時,我才知道,原來我只是在玩小眾的東西啊。題主你喜歡科幻,就以為別人都喜歡?大錯特錯,對於人類來說,情情愛愛才是最主流的題材,而且在有性繁殖沒有消失前絕對不會被取代。紅樓夢和西廂記現在也有人喜歡,可是凡爾納的作品除了科幻迷還有誰會在意?最多也就是說,哦,預言了潛水艇啊,這個不是誰都能想到的么?當然,神話會好些,不過看看研究西遊記的有多少研究紅樓夢的有多少?所以,偏愛只是你的錯覺,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對現實愛不起來。
謝邀。
我認為,文學、遊戲和影視作品的內容,與夢作用類似,都是人對生活需求的一種精神體現。人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的,寄希望於幻想得到滿足。最典型的比如,性幻想、春夢。
不管是你在看書,玩遊戲還是看電影,你總是會把自己放到一個角色上去思考(證明:正反兩派的對抗,你為什麼支持正面的一派?因為那一派是主角,你把自己的意識放在這個角色上了),而不是僅僅以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去看而已。
也就是說,
喜歡科幻,是因為希望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星際旅行,想要延續自己的生命,諸如此類。喜歡魔幻,是因為想要揮一揮魔法權杖,改變自己不滿的一切,體現自身價值,諸如此類。因為那些東西太遙遠,我們得不到,所以我們幻想我們能得到,我們用自己的幻想創造出來這樣的角色,滿足自己。
以上。謝邀。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豆瓣電影TOP250吧。
如果你只看新片排行榜,的確,大部分都是科幻、魔幻、古裝、動畫這類作品。但是如果你看長久以來,被很多很多觀眾多次評價過的電影,你會發現,其實紀錄片也不在少數。
我不認為豆瓣電影是很權威的,但的確說起影評,很多人都喜歡去翻豆瓣。豆瓣在走下坡路,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從最原來的在豆瓣小組可以認識聊得來的朋友,到後來豆瓣小組的話題只剩下永恆的約不約。其實電影這個東西,本來就是有一定的受眾人群的。如果題主經常去電影院,你就會發現,大部分去看電影的人(即票房的主要貢獻者),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這類人可能在上大學,可能工作剛剛起步,生活都有著一個特點:重複、簡單、找不到樂趣。於是很多情侶出去約會,沒有可以去的地方,那麼就去電影院。而電影院呢,本來就是個不那麼適合看紀錄片的地方。花了大價錢買的電影票,絕大多數人會希望能夠得到視覺上的享受,而魔幻、神話類電影優秀的特效,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紀錄片對於導演的拍攝手法和表現手法,還有編劇改編故事的本身,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眾所周知,紀錄片本身缺少「懸念」,因為是真實故事改編,觀眾可能沒有看電影之前,就知道這個故事會經歷哪些波折。其次,紀錄片缺少「商業」元素,缺少「賣點」和「看點」,細看電影播放前的預告片,都是以大尺度、大明星、特效驚人作為看點吸引觀眾。在電影院這樣人多的場合,其實並不適合聽一個導演誠心誠意地去給你講故事。優秀的紀錄片有沒有呢?肯定是有的。票房高不高呢?這個你不用在意。紀錄片的意義並不在於票房,而在於給人們傳達一段人生,一段經歷,一段文化。我相信每一個用心去做紀錄片的導演和編劇,都有著這樣的心理,他們都已經做好了這部片子被排在淡季時間播放、排片量很少的準備,他們甚至做好了票房勉勉強強回本的準備,但他們還是決定要拍,這就是一種勇氣。說了這麼多,我會不會在電影院里看紀錄片呢?還是不會的。但對於優秀的紀錄片,我還是願意在愛奇藝、優酷上貢獻幾塊錢的觀影費,然後去豆瓣上認認真真寫一篇沒什麼人看的影評推薦到朋友圈,再給上個五星好評,這就是我能告訴你的答案了。你的錯覺 雖然我母親確實是一個國產魔幻抗日間諜題材電視劇的忠實觀眾
我本人雖然從小讀西方科幻奇幻 但就不愛看該類型的影片 因為影片往往從概念上就有硬傷 看得難受 我也不明白大部分科幻魔幻片都拍的跟屎一樣 世界觀基本邏輯都不通 怎麼這麼多人看 代表 漫威基本所有的電影 國產所有魔幻武俠片什麼的
我一般就看看華爾街炒股票 投期貨 或者黑道片 或者描寫美國中年人感情生活的電影 因為我不會炒股 也沒在美國生活過 看這些我不會覺得自己的智力遭受藐視 反而是覺得看起來十分厲害
電視劇我喜歡看日本主婦片 我覺得日本婦女和丈夫勾心鬥角什麼得很精彩
還有一些刑偵劇 醫學劇 反正我不懂行 看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所以為什麼別人喜歡看魔幻片? 可能因為他們對現實生活有著深刻的認識 但對奇幻/科幻世界缺少必要的專業知識 所以感覺科幻魔幻很厲害的樣子唄 比如我媽正是因為他的虛幻、不真實,所以才受到人們的喜愛。這就是人們生活在一個悲哀的世界裡才會知道渴望幸福
因為可以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技術和景象,滿足想像力,對不存在的事物總是會有一種遐想
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可能
我就特別喜歡,精靈族,矮人族,獸人族那些的
強力推薦霍比特人系列,和指環王系列《泰坦尼克號》災難/愛情 根據歷史事實改編 1997~2010票房紀錄保持者
你這題目乾脆可以改成為什麼很多人只想看獵奇的內容、炫酷的畫面而不關心劇情和表演
第一次讀哈利波特的時候,我也曾跟大家一樣思考過這樣的問題,很多的故事似乎加上了神話,魔法,科幻之後會變得更加吸引人,但是我們並不能就此就推論出來:人們多偏愛魔幻、神話、科幻等類型的故事或電影。也許這樣說會更有說服力,人們多偏愛將現實世界中的自己代入到魔幻、神話、科幻等類型的故事或電影之中。
回到哈利波特的例子中來,為什麼關於魔法的故事有那麼多,而最成功的卻是一個帶著圓眼鏡的疤臉男孩。對於這個疑問,我曾跟幾個朋友討論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因為J·K羅琳給我們描繪的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魔法學院,她的故事不是架空在我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經驗之上的神話,而是從九又四分之一站台開始就把我們的世界跟魔法的世界緊緊的糅合在了一起,作為一個腦洞巨大的讀者,顯然,在開篇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自己當做了那個住在隔間的小男孩,後面的故事,就如我們自己親身經歷一般,所以我們偏愛如斯。
再說說近段比較火的一些作品,如:《魔戒》三步曲、《冰與火之歌》、《三體》、《海賊王》,還有各種美漫中的超級英雄,其實不難發現,這個時代,我們所接觸的科幻也好、魔幻也好,都沒有像從前一樣將故事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剝離出來,反而更趨向於接地氣的講述。從經濟上面的角度來講,這應該也算一種供需關係吧,因為咱好這口不是? 至於寫實類的記錄片是不是較多人無感,答主還真拿不準,只敢竊竊的說一句,每天照鏡子的時候,我似乎都能看到一個每周追discovery跟追漫畫一樣激情的人。瀉藥。人生已如此艱難,所以要有些遐想寄託的地方
推薦閱讀:
※關於足球的值得推薦的電影或紀錄片有哪些?
※如何評價蘇聯在 1990 年起拍的成長紀錄片《Born in the USSR》?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第六集秘境?
※為普通人拍紀錄片,如何才能讓沒有表演經驗的被拍攝者忽視鏡頭,更加自然的表達?
※有哪些關於籃球的電影或紀錄片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