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人對自己歷史認識明確嗎?是否日本不似中國有詳盡的歷史記載?


謝邀。

我國的歷史愛好者往往喜歡拿二十四史這種連續性的官修史料與他國史做比較,站在我國修史情況的角度去評價他國歷史。但眾多周知,二十四史中也會出現神怪這種不可能存在的記載,而且記錄互相矛盾、謬誤的情況也是不可勝數,所以即便如二十四史這種對後世影響極大的史料,遠不能說是完美的。

反觀日本,誠然沒有連續性的官修史,除了古代的六國史外,江戶幕府也曾命林鷲峰編製《本朝通鑒》。所以日本的官修通史雖然遠不如我國發達,但一棍子打死說沒有,就很是武斷了。

再來看看真實性,圈內流行著日本無信史的俗語,但實際上日本流傳下來了大量同期的古文書、日記、記錄等,這部分史料的數量、真實性和價值遠超過所謂官修史,而後世仍在進行彙集,《大日本史料》編輯了一百多年了仍然不斷出新,只要把這些片段彙集起來,其價值遠不亞於官修史所反映的內容,甚至還會有超越。因此上古史仍有待解之處,但越往後的歷史,越是明晰。因此如果站在我國歷史記載情況的角度去看日本的歷史,就會有很多不當之處,何況各國歷史的特點也不同

順帶借貴寶地發一篇舊文,裡面有些內容或與本主題有些許關係:

由目前國內主流平台上關於日本戰國時代歷史學習的氛圍和現狀所想到的

一、

近期偶然看到了一篇一位歷史愛好者撰寫的《讀史的方法》一文(龍之論壇發表,原作者三種不同的紅色),作者作為一名千萬曆史愛好者中普通的一員,對於現在中國歷史研究或者說學習的狀況,進行了闡述。特別是圍繞劉知幾提到的史才、史學、史識和章實齋增補的史德幾點,一一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本文筆者不懂戰國閱讀後,對於裡面相當的內容有所同感。因為筆者一直以來的興趣點在日本戰國史,閱讀的(沒用學習,畢竟不是科班,更不敢用研究一詞,只是票友一枚。但為了敘述方便,後文使用學習一詞)也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歷史為主,但對於歷史學習方面,國史和日本史甚至世界史方面還是有很多的共通之處的。

現筆者就自己狹窄視野內了解的關於國內主流平台(如論壇、貼吧)上的日本戰國歷史學習的現狀,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因是自己主觀的想法,很多地方可能有失偏頗,望可不要海噴。只是想通過此方法與大家交流,文中可能提到一些朋友的ID,如覺得不合適,請聯繫本文筆者修改或刪除。

另外既然本文的定性是隨筆,也是筆者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可能會有些鬆散,觀者們海涵。筆者也不是媚日哈日者,只不過是對那段歷史有興趣罷了,請不要以帶有民族情緒的眼光來看待。

二、不懂戰國與日本戰國史的結緣過程

相信絕大部分學習日本戰國史或者說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都是通過以該時代歷史為背景的遊戲(其最具代表性也最著名的當屬信長野望系列、太閣系列、戰國無雙系列)、影視作品(如大河劇)、動漫及小說等途徑,逐漸去認識這段歷史的。本文筆者不懂戰國也是如此。

說起自己的入坑經歷,大約在1998年左右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電腦後,因為當時對於三國歷史的喜愛,便特意購入了一張光榮遊戲合集的盜版遊戲光碟,因為當時可玩的遊戲的匱乏,就把盤中的遊戲都安裝在了電腦後,玩了三國3、4、5以後,無聊中試了一把信長之野望天翔記和將星錄,便一發不可收拾。筆者本身從小比較喜歡歷史,主要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特別是玩了三國志等遊戲後。但隨著開始玩起了信長野望系列遊戲,又對日本戰國史萌發了興趣,此後就一直關注於這時期的歷史。在家中具備了上網條件後,通過現在看起來龜速的「小貓」的傳輸,大概於2001年左右發現了戰國聯盟網站,即當年討論戰國歷史最為熱鬧的地方,當時的日本戰國史更是小眾,戰盟的諸位更是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即現在所謂的「大神」,筆者也是在那裡獲得了初次的日本戰國史的洗禮,最基本的知識就是來源於遊戲和戰盟,筆者的興趣點也從我國的三國歷史徹底轉到了日本戰國的歷史(希望不被扣上崇洋媚外、賣國賊的帽子,小子擔當不起)。但那會,紙質書籍關於日本歷史的內容少之又少,更是沒有渠道獲取關於戰國歷史的專著。

2003年筆者大學畢業並參加工作,06年底開始了有些積蓄,並首次接觸到了代購的渠道,至今一直致力於收集(談不上收藏),也算是小有成果。但當時幾乎是日語盲,又報了個社會上的學習班,學到了1、2級之間的水平。可緊接著又是結婚,不久後嫡男出生,工作壓力也大了起來,不知不覺十年了,迫於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被工作虐成狗,被生活虐出翔),能夠靜心閱讀的時間更少了,但興趣絲毫沒有減弱,估計以後也就是個半吊子的水平了。

在此十年中,早先除了繼續在新戰國聯盟惡補知識和潛水打醬油外,又先後在豐臣家論壇(現已死亡)、日本古代史論壇(可以說是戰盟輝煌的繼任者,知識性相當專業的論壇)、浪人御所(曾經人氣較旺的論壇,現在已成為純娛樂類論壇),現在混跡於百度貼吧日本戰國相關的幾個吧和QQ群。基本見證了上述幾個論壇的興衰,也是感慨萬千。

作為一個日本戰國史的愛好者,最最希望的是有良好的討論氛圍和交流的平台以及一大堆可以談得來的朋友,但隨著溝通渠道的越來越暢通,氛圍反而是越來越稀薄了。就好比幾十年前大家都住筒子樓,雖然條件不好,但各家鄰居好的跟一家人似的;現在大家都住進了高樓大廈,條件也好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好像越來越淡了。雖然交流平台發達了,但回不到戰盟當年那種熱烈但認真討論的氣氛了,筆者也是非常之無奈。

三、日本戰國歷史學習的大氛圍

本段主要聊聊時下國內日本戰國時代歷史學習的圈子和氛圍,再次強調都是筆者主觀的一些認知,如有讀者有異議,歡迎指出。

目前,從國內諸如貼吧等平台反映出的情況及國內作者撰寫的日本戰國史相關作品的售賣情況來看,對日本戰國史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大有人在的,只不過是入門先後和水平高低的問題。如果只是想為了玩遊戲、看大河劇了解其基本歷史背景的話,遊戲中的人物介紹、國內的出版物及網上的一些文章,便可滿足需要了。但如果想沖著這個愛好繼續深入下去,就勢必需要從興趣程度、餘暇時間、日語水平和書籍資源等方面去考量了。

筆者曾在某論壇的戰國歷史討論區進行過調查,對於戰國史喜好想要進行深入學習研究的只佔三分之一,一般性了解的佔一半多。對於只想一般性了解的朋友,前面已經提到的能夠滿足了解歷史表面所需要的方法。對於想要深入學習的,那就要付出更多了,就好比登山,越往高走越難。當然,做任何事興趣都是最前提,算是精神支柱。對於想要深入了解的,其興趣程度自然也是不必懷疑的。

說起學習的時間,就更有彈性了,時間好比女人的乳溝,擠擠還是有的,就看是從A杯擠到B杯還是從B杯擠到C杯了,即能夠看書的時間長短的問題了。對於沒有成家和立業的學生黨或者單身黨來說,這段時間太黃金了,筆者在這段期間內,就浪費了大量時間,現在是後悔不已。

上述兩點相對來說較好達到。其實想要深入學習日本戰國史,最困難的兩點就是所持資料和日語水平。

關於所持資料,目前就國內關於日本歷史的出版物,主要又分三塊,一塊是專業學者的著作,一塊是民間作者的作品,還一塊就是對於日本著作的譯著。在國內的日本史研究方面,重點都在幕末明治以後,特別是近代史這塊,而中世史這塊卻很是薄弱。關於日本史研究的學者也只有王金林、左學德、湯重南、馮瑋、童雲揚等有限幾人,關於日本戰國時代這塊更是罕有專著和研究(王金林的《日本中世史》、童雲揚的《十五十六世紀日本社會經濟史論》等著作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內容相對多些),抑或是根據日本早年的研究成果的應用,但起碼也算是正統的研究著作了,可以一參;二是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民間作者的作品,代表有萬邦咸寧、櫻雪丸、陳傑等同好,此外還有在諸如戰爭事典上發表過文章的立花統英、陳凌等認識或久仰的同好,此類文章主要是面向入門者和興趣者,因此大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並未進行深入的論證(當然也不絕對),但對於新人們了解皮毛還是非常有幫助的;三是翻譯諸如內藤湖南、井上清等日本名家的名作,不多贅述。

但相對上述來說,一般了解別國歷史,肯定是看那國的歷史研究者的原版論著更為恰當。現在海淘的發達,使獲得原版書的渠道不再像以前那麼艱難,日本亞馬遜、雅虎上的書籍資源可謂取之不盡,有興趣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查閱,筆者關注日本原版戰國時代史書籍多年,深有感觸。但海淘原版書的過程其實只有一個瓶頸,就是資金問題。日本消費水平高世所公認,而原版戰國歷史書籍可稱海量,各位量力而為。對於帝都的百姓們,國家圖書館的館藏也可稱為一大寶庫,如有精力可去複印,筆者也是此事的受益者(說起原版書籍,筆者也是感慨萬千,一言難盡,如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私下溝通,在此不多贅述)。如果在日有好友,能夠出沒於各大圖書館進行掃描,那是最為理想了。目前網上能看到的資料很多都是先學和同好們上傳的,有一定基礎的朋友可以加以利用。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句話,深入研究戰國史的話,還是多翻看原版的書籍吧。

關於日語水平,現在日本留學生多,社會上學習班多,但真正為了了解這段歷史而去學日語的似乎不多。學到日語一級,看市面上的原版書籍應該八九不離十。但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要史料,即古文書,基本都是候文文體,再加上些古記錄啥的,國內民間能夠無障礙通讀的,估計兩隻手就能數過來了。這塊只能靠自己的學習和練習了,在學好現代日語的同時,深入去學習古語,特別是候文了。相信大家都學過第一外語或者第二外語,語言這塊,似乎是沒有捷徑,更遑論是古語了。

除了國內大學或者研究機構專門搞日本歷史的學者們外,在筆者認識或者聽聞過的民間愛好者或者赴日深造日本歷史的,香港的好友伊達政宗兄、筆者一直敬仰的清海惟岳兄、日本古代史論壇壇主泰明殿、曾有過一面之緣的病葉小町小姐、之前共事於浪人御所的茶茶殿均是日本大學的科班出身,乃是國內日本歷史研究的神級(當然不管日後是不是還繼續搞這個專業),算是金字塔尖的人物;再如立花統英、貼吧的好友「我是司任平「、」秋風蕭落「及其他一些仍然奮戰於日本歷史這塊的前輩及同好們,也在為普及這塊歷史做著自己的努力,同時他們自身也擁有超群的知識水平,筆者讀了上述朋友的作品也覺得獲益良多;最後例如在百度貼吧結識的好友緋村雨彥、無我無他度今生、白井早苗等,雖然年紀不大,但學識豐富,如果堅持下去,未來也是國內民間關於日本戰國時代史的棟樑。還有相當一部分曾在日本戰國史方面投入過精力的朋友,但可能礙於實際生活中的壓力或者工作壓力,不得已放棄了這一塊,也是無奈的選擇。畢竟日本戰國史學習和研究這塊算是民間的陣地,少有人能真正以此為生計,筆者也對這種不得已的「半途而廢」表示理解和遺憾。至於後續還會有多少朋友崛起並堅持,還是未知之數。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興趣、時間、財力和日語水平),還是會有人或許能夠為國內民間的日本戰國史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哪怕不是專業的。當然這也是筆者一家之言,而且這幾項並非絕對的決定性原因,具體後述。

三、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史料

關於史料的判定和解讀,雖然對於各國歷史的學習研究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些共通的東西的。說起日本戰國史的相關史料這塊,我總是會想到所謂「日本無信史」這個說法。不知最早這個說法來源於那裡,在不了解日本歷史和過於維護我國歷史尊嚴的人群當中甚是普遍,但對於些微了解日本歷史的人來說,則會嗤之以鼻。誠然日本不像我國一樣有成體系的官修史過程,有明確記載的歷史階段也比我國差出幾千年去,但沒有官修史、歷史起步階段晚似乎與有無信史並沒有直接聯繫。難道太史公堂堂史記中就全都是信史咯,裡面難道沒有傳說了??漢高祖出生時蛟龍下凡也算是信史了??上述中日兩國史料對比不必多說,以下僅挑日本戰國時代的史料來討論。

對於各國歷史來說,出土的當時的文物,自然算是第一手的材料,日本也是如此,而且對於日本戰國史來說,最有價值的史料便是流傳下來的古文書和古記錄,也相當於出土文物一樣,是當時歷史第一手的信息載體(先不提偽文書這種極端情況)。研究這種同時代的史料並還原歷史,是不是也比我國太史公追記夏商周春秋戰國的歷史更為可靠呢?話回正題,古文書、日記、時人的古記錄、覺書(即回憶錄、追記性質的記錄,最著名的如《信長公記》)等之外,便是一些軍記物語了,當然軍記物語也分三六九等,像《當代記》這種,通過與其他的史料對比,學者們認定其史料價值較高,但作為後世的再編物,也是存在一些錯誤的;還有著名的《甲陽軍鑒》,其史料價值一度被學者否定,但隨著戰後實證史學的興起,《甲陽軍鑒》的史料價值又被重新認定,至少相當一部分內容還是可取的。對於這種史料,我們在使用過程中要格外小心,與古文書加以比對。如果實在不能確定卻要使用,也可存疑並加以說明,起碼顯出對於不輕易主觀下定論的嚴謹態度。對於《繪本太閣記》這種,則當做《三國演義》的性質來看吧。上述只是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一下日本戰國時代史料的大致劃分,當然還很不全面,仍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在國內能接觸到最原始的日本戰國歷史史料並能夠加以讀解的,已知的估計也就前文提到的伊達政宗、清海惟岳、茶茶、病葉小町、立花統英等有限幾人。讀解也是對於史料學習的難點,但也是不能跳過的,目前能曲線救國的辦法只能是看後世日本學者著述的原版書籍,以此掌握一些歷史事實,但並不是對於所有史料都有專書的。

先不說是否讀解,單從對於史料的判斷中,在文章開頭提到的《讀史的方法》一文中也是重點提及,日本戰國史料也是如此,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

1、明顯能夠判斷出真假或已被推翻的所謂通說和「事實」的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北條早雲(實名伊勢盛時,為了敘述方便稱北條早雲)所謂以浪人身份取得伊豆一國之事。現在學界經過多年的論證早已得出早雲出自幕府的相伴眾,不僅不是浪人而且地位不低,在幕府的指派下前往關東,成就了一番事業,包括其年齡也已被反正。現在不知還有多少人相信早雲的浪人說。

2、史料相衝突時,選擇史料價值更高的

文書、書信類史料一般情況下的史料價值會比後世的軍記物語高。例如《北條記》中記述北條早雲1495年9月通過火牛陣奪取小田原城,但從一份1496年早雲弟彌次郎與大森藤賴共同據守小田原城抵抗山內上杉軍的書信來看,1495年小田原城被北條方拿下一事便站不住腳了。這種就是當時的書信史料蓋過軍記物語記載的典型例子。

3、曲筆或刻意掩飾

百度貼吧的好友秋風蕭落大神關於上杉謙信天正年間在北陸地方戰績的論證,是對上杉謙信打臉及誇勝諱敗最好的例子,有興趣可以參閱。畢竟以某人為記主的傳記類史料,多少都會有曲筆的情況出現。

4、不好判斷的情況

在史料級別差不多的情況下記載有所出入的話,如果能找到其他可以輔助判斷的還好說。如果史料互為孤證或者史料太多且無法通過其他渠道判斷的話,便只能單獨列出,使讀者知悉,起碼本著一種對讀者負責的嚴謹態度。最典型的就是本能寺之變的過程,現在仍可稱之為日本歷史上的一大謎案,史料林林總總,後世的論證分析也是眾說紛紜,沒個定論,這種研究尚只能維持現狀,而不能下定論因為某確定的原因造成本能寺之變的發生。

5、偽文書

文書作為還原第一手史料,但其中也有贗品。從花押、署名等細節的比對便能得出一二,但畢竟偽文書較少,判定又需要極高的歷史水平,因此對於咱們民間愛好者來說,暫可以忽略。

6、孤證

很多情況下,對於不大能夠確定史料真實性的記載,僅有一條,但又沒有其他可以對照的可信性史料,便可認為是孤證。既不能輕易相信,也沒法輕易否定,例如《甲陽軍鑒》中關於武田義信謀反事件中的一些內容。

7、史料的誤讀誤認

對於史料讀解不充分或者以訛傳訛反而成了通說的,比如信長火燒比叡山、拿淺井、朝倉二人的頭骨喝酒一事。這就要求我們讀解史料時倍加仔細,當然也還是需要高超的史料讀解能力。

上述歸納只是個大致分類,很多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史料的解讀和比對,盡量還原歷史的真相,當然這對於我們來說確是最難的。而且所謂什麼「日本無信史」,頂多只能算沒有天皇或者幕府統一下令編纂的成體例的通史或斷代史,而將其認為日本沒有可信的歷史,豈不貽笑大方了?(當然日本所謂神代的歷史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內)

四、國內關於日本戰國歷史學習環境的雜音

雖然針對是日本戰國時代歷史的認識,但實際也可擴展到對於整個日本歷史的認識程度。目前國內民間關於日本歷史的認識,有很多錯誤甚至不好的現象,這些都阻礙了國內關於日本戰國時代史甚至日本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進步,茲列舉如下:

1、民族主義

完全不可否認,日本100多年前開始就給我國帶來了長達幾十年的災難,再加上兩國近幾年來摩擦不斷,國內反日情緒高漲,影響了對日本歷史的正視。本身這事對於我們這些日本戰國歷史愛好者來說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我們也並不是媚日,只是單純對於他國歷史的興趣罷了。但從仇日者來看,這就是大逆不道。眾口鑠金,導致日本歷史這一敏感的話題被打上了統一的負面標籤,使對於日本戰國時代史有興趣的人也躺槍,被稱為不愛國,客觀上影響了對於日本戰國時代史的學習氛圍的建立。

2、日本無信史之說廣為流傳

前文已述,在此不多贅述。此說對於尚未入門者可能會令其裹足不前,但一旦入門,便會自然而然無視上述結論了。還有就是「我中國史那麼浩瀚,都無法吃透,還去搞小日本的歷史,日本有什麼歷史」,對於這種說法可以無視了,按此說法,除我國的各國歷史的研究豈不成了無用之事??顯然不可能吧。

3、戰國時代就是村戰

此說幾乎和日本無信史並列,站在我國歷史及戰爭規模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的戰爭規模。而且我國歷史上的戰爭規模也不是沒有水分,《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兵力有多少,《三國志》中又是多少。再看人口,我國各朝代人口是多少,而日本戰國時代人口又是多少,與日本同時代的大明朝又是多少?這種暴力的橫向對比,和無信史之說一樣,些微了解點日本戰國史的人都會覺得可笑。所以看待他國,最好還是不要站在本國視角或者上帝視角吧,否則必失偏頗。

4、遊戲流毒太深

不可否認遊戲、影視、小說對於歷史興趣形成的重要作用。但遊戲中數值化,使人們在主觀印象中誰誰誰有多大差距(關於比較後面詳述),非要比出個所以然。更有甚者,將小說內容當做正史,甚至以為小說就是正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有次筆者看到一個人把自己所了解的所謂的歷史說的好像頭頭是道,結果還特意畫蛇添足加上一句,司馬遼太郎的書中就是這麼寫的,真是讓人瞬間石化。還有的人是「看三國掉淚,替古人擔憂」,完全脫離史料,臆測當時人的心理活動、歷史形勢,重視戰術,忽視戰略,割裂而孤立地看待問題等。論起道來天馬行空,舌燦蓮花,好像都是從那個時代穿越過來的,完全不顧「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的讀史基本原則。拿遊戲、小說中獲得的信息當正史,或者將自己的想法直接代入,很是危險啊。

5、太愛比較、太愛假設

這兩種是一部分人最容易犯的兩個毛病。非得分出個高下,武田上杉這種同時代交過手的要比,伊達政宗和長宗我部元親這種沒交過手的跨地域的也要比,織田信長和曹操這種跨時代、跨國的還要比,分出高下一定那麼重要麼??難道一條兼定一定就比信長智商低么??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不同背景這些條件都不同,怎能客觀而公平的比較??硬來的話難道不是一紙空談,不是浪費時間么??

至於假設,現狀基本就是以自己的想法揣測時人,全盤否定史料,還極其頑固,總會反問「你又不是當時的人,你怎麼知道當時不是我說的這樣」,「史料都是後來寫的,你怎麼知道不是我說的這樣而被曲筆了」云云,對於這樣的人,還是敬而遠之吧。

胡適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大部分人能做到,但作為重點的小心求證,能做到的便沒有幾人了。即便假設,也是得在有史料支撐的前提下,脫離了史料的假設,和空中樓閣、和空談、和腦補有啥區別?但還是有些人樂此不疲。實際上絕大部分假設完全就是脫離了既定的歷史事實,自己想想也就罷了,最好不要拿出來浪費時間甚至引戰,最終大家都不痛快。

6、浮躁學術氣氛下的不紮實

現在外界誘惑不少,很多書籍其實也就是快餐,是出版方為了迎合大眾化的知識快餐,出版物中的很多東西並不詳加編審就出版,誤導了大眾,要麼就是僅是粗淺的皮毛知識,而且日本那邊對於戰國史的研究也是不斷深化和進步的。但很多人卻奉這類出版物為聖經,看了一兩本就自認為無敵了,對一些內容不加深究,最後還落得貽笑大方。這就好比九陰真經,急於速成,最終練成了九陰白骨爪,算是走了偏門,也背離了讀史應該嚴謹的精神。

7、態度問題

前面說起了腦補、浮躁、假設、比較等,最後就剩態度了。也有不少人,喜好面子,不夠虛心,聽不得別人的指摘,總以為自己是對的,別人就算提出史料也能通過自己腦補全盤否認他人,這就是態度問題了,也就是史德問題。其實筆者覺得入門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大家都是愛好者,知識都有空白,只有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充實自己才是正途,有名的「我是司任平」司老師想必圈裡人多少都會有所耳聞,江湖上所謂「戰國不識司大大,成了高手也枉然」,司老師除了知識功底深厚紮實外,主要是胸懷坦蕩,面對頑固派們的攻擊仍能以渡人的態度去耐心講解,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從目前來看,相當的罵戰、人身攻擊、氣氛不諧都是因為辯論者的頑固、不謙虛、無法虛心採納別人的意見有關,因此筆者也覺得知識水平是次要的,畢竟再強的高人也是從小白過來的,謙虛的態度、寬廣的胸懷才是最重要的,不爭一時之氣,日本戰國史的圈子會更和諧。而虛心求教的態度才會使人進步更快。


看你怎麼定義歷史認識了,是現代人對過去的認識呢還是過去人自己的認識……

至於歷史記載,如果你說的是二十四史一樣的正史那是比較少只有六國史,但是以史料總量而言並不少,我以前在簡書上寫過關於日本古代的文獻史料的簡述,需要詳細說明的話可以把那個翻出來看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伊達政宗?
為什麼新選組那麼出名?
日本有沒有像中國一樣反思封建文化,比如儒家文化、神道教?
日本的歷史上也有過不少戰爭,為什麼日本很少出現「日奸」?
源氏創立鎌倉幕府,為什麼到最後將軍卻由皇族出任,實際執掌政權的幕府執政北條氏也與源氏無直接血緣關係?

TAG: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