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下圖對《道德經》的解釋?


「多聞數窮」的意思是「增廣見識會加速窮困」?哈哈哈哈哈哈不行了讓我先在地上打幾個滾哈哈哈哈哈哈……


我上初中的時候,覺得關於數學,物理和化學的知識已經融會貫通,無所不知了,後來我覺得自己簡直連個皮毛都沒摸到。

我小時候覺得我的自行車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後來換了摩托車,夏利,都是這種感覺,我現在開的suv,覺得又吵又顛,一點不舒服。

我一直以為天津是最好的城市,後來環遊了中國,又去了歐洲日本,覺得天津low死了。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年輕人的問題往往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楊絳

還是提高一下古文姿勢水平吧。譯文不能代替原著。

以為看了幾本書就讀懂了老子,以為一個作者翻譯的老子就是老子的本意……圖樣圖森破,拿衣服。

即便是原文,也要依義不依文,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停在斷章取義上,就陷入了認知的局限里。

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我還是辛苦一下,自己翻譯一下,大致意思

好像用手指告訴你什麼是月亮,你應該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如果你只是看著手指,以為這就是月亮,這個人不止搞錯了月亮的意思,也搞錯了手指的意義。

明白了沒?


此文作者一定是老聃的高級黑

天地不存在仁愛的心

增長見識會加速貧窮啊

愛護人民,治理國家,能夠不用聰明才智嗎?


這種級別的誤導術都有人吃啊……

通行本的我早就放棄了。


第一,你看到的這句是他人對道德經的解讀,而不是道德經本身的內容。

這句話的出處應該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單就「多言數窮」也就是你認為不妥的這句來看,很多地方的解釋都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

同樣,也有的說法是:

話說多了就會羈絆、影響自己的行動。

總之,很少有你照片上的那樣的譯文。


謝邀。。

道德經、佛經等經典智慧,不是僅僅通過「看文字」能懂的,更多時候,是你自己的修行/修為到了一定階段,讀的時候突然「印證」的——恍然大悟「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啊。。

這就涉及通過什麼途徑去修了,很多學道德經的,會去1)習武(以武證道),或2)學中醫(古代很多學醫的,其實都會武術,貌似有「武醫」一詞,好像還聽說過「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不如武補……」等等),或3)專門去「修道」(有些學道家的,後來會轉到佛家),4)當然,還有的人通過商戰來印證自己對「道」的理解,不過這種方式的劣勢是,反饋周期太長(如果是習武,你對道的理解錯了,一交手就會被人打敗;而如果是經商,可能得很多年才會失敗。。)

總之,結論是:

如果真的想懂這些對人和宇宙的根本智慧,需要,1)選擇一個修行方式;2)找到一個明師(明白的師父,不一定是有名的師父)


尊重原創。而且,眾說紛紜,也難以定論哪些該刪減。再者,國學經典太多,我們要做的,是保護經典,辯證的繼承學習,而不是選擇性的去刪減。


那句話有錯嗎?

個人理解不同而已。

我感覺那就是:知識越多,越感覺自己無知。

沒問題吧…


乾隆也是這麼想的,而且就這麼做了


老子和你什麼仇什麼怨,歪曲老子的本意不說,還想要刪改老子在青牛背上即興創作的修真秘訣!

你不知道多少神仙都是照這個修鍊的嗎?

建國之後不準成精,但是沒說不準飛升啊!

恰恰相反,應該大力弘揚老子的學說,尤其是最好能讓老子取代耶穌、穆罕默德統一世界,共產主義就實現了。

信老子得永生。


知識越多越困窮,解得真好


居然有人提這樣的問題,我竟無言以對。而且還是在知乎。我還以為我進了五年前的貼吧或者現在的天涯。我真的沒有穿越嗎。


只看譯文,往往會受譯者水平限制,甚至被誤導。題主所發的圖片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直接閱讀、揣摩、體會原文,那可以多讀幾家註解,采各家之長。現在流行「國學熱」,應運而生的各類快餐書籍往往都有這個毛病,只是死板的字面翻譯,卻不考慮前後邏輯的通順。

第一張圖中的「多聞數窮」,我更傾向於另一個版本「多言數窮」。所謂「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仔細想想自己一整天說的所有話,有哪些是非說不可的?哪些是可以省略的?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如果是「多聞數窮」,也解釋得通。蘇軾曾經感慨「人生識字憂患始」,佛家稱之為「所知障」,即「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修行的道理不深談,光是生活經歷也足夠說明這一點,譬如小時無知無憂無慮,長大後多聞多愁多煩擾,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與其追求多聞,以有涯隨無涯,不如把這些桎梏放在一邊,落得清凈自在。

只是一點微小的體會,古籍中對此有更深入的闡述,有興趣可以去翻一下。現在網路很發達,找資料非常方便。


連錯別字都有的書,我說題主還是別看了吧


姑且回答一下吧,算作對作者的感謝、你有幾句其他回答、令我獲益匪淺:

首先,佛道典籍的精深之處、就在於一千個人、會有一千種理解的側面、方式和深度,但是都對心智有所啟迪。好比畫楊桃、有人畫出橢圓、有人畫出星星、有人畫出稜柱,都沒有錯;又好比佛門禪律凈密、顯教密教,終究都是引導人們顯發自身本具的終極智慧。完全沒必要因為各自的理解層面不同、互相批判。

好,回到正題——這段話,其實可以分成兩個核心內容來理解:

1. 「天地不仁」,按照老子的核心思想,有「仁」、就意味著有「不仁」,好比基督徒總是祈禱「願光明永遠與我同在」,殊不知「」能永遠與光明同在「」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黑暗」。道德經第二章「皆知善,斯不善矣」就是對這裡最好的呼應。最終極的「大愛」或者說「慈悲」,就是對「好」與「壞」不加以分別。如果你覺得聽起來很荒謬,我舉兩個例子:觀世音菩薩聽到眾生呼救,他會不會先分辨一下這個是好人、我救他,這個是壞人、活該受罪?有沒有這個道理?你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個大肚子女人、想給她讓座,你要不要先摸一下她的肚子,確認一下是真孕婦、還是比較肥?真正的「天道」,就是不論好人壞人、好事壞事,我都是一律平等的包容呵護;所有額外的判斷、甄別,都是遠離「道」的。

2.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釋迦佛在成佛之時、嘆道「眾生原來與我一樣等具佛性,但因妄執而不能證得」。意思就是:我們所有一切眾生,包括人天修羅、飛禽走獸、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跟佛沒有任何差別,佛有的、我們都有,只是因為我們蒙蔽了一大堆的煩惱、執著、分別、妄想,所以我們才不是佛。好比佛是個燈泡,我們也是個燈泡;而佛是乾淨的,而我們這些燈泡上、落了一大堆的灰塵。結果就是:佛發光,我們的光發不出來。燈泡你本來就有,只需要擦一擦,你卻硬要去買一個新燈泡,這種行為就是「多聞數窮」、大可不必。所以說——佛和道的核心教育理念,都不是教導我們「學會什麼」、而是「放下什麼」;因為該學會的、我們早就都知道了,佛會什麼、我們就都會什麼;我們的問題是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盲目的向外求、窮盡有限的生命、學了一大堆其實我們自心深處早就知道的東西、外加沾染了一大堆不厚道甚至姦邪的習氣,還不如守護好你自己的內心、把你心上蒙的灰塵好好擦乾淨。當然了,這是神秀禪師「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境界,雖然距離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差距遙遠,但是對於我們這些修行學徒、幫助還是很大的。

以上拙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人的身體內到處都是管道,通暢就健康,堵上就生病,如何打通通道,維護管道不被堵上是中醫祖先易經和道家傳承的理論,他們認為人體最關鍵的管道是經絡。通過運動、飲食、禪修等能保持暢通無阻。讀懂易經的先天八卦和道德經就會明白,一切理論非常簡單,重在堅持。最重要的是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自己長久讀懂道德經。


老子這裡分三個層次來闡述道的境界,一是說天地本身就是道,對萬物一視同仁,無親近疏遠、人類、動物、以及非動物之分,都是本來面貌,道就是這種境界,第二個層次指聖人,就是得道之人,一樣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帶感情色彩,有點類似於佛家四大皆空,天地如風箱一般,只要一動就產生風,失去平靜,人一樣只要一動或者有妄念,就失去寧靜,不易進入道境界,第三是指一般普通人或者未得道之人如何做才能向道的方向進階,老子告訴我們盡量少動念想,少說話,達到虛無的狀態,這樣才能守中,相當於意守丹田,實際上《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是這個意思,這裡的內守就是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一向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在這裡也表現得很明顯,道一脈相承,天在演繹這個道,地也在演繹這個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就是天的演繹。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就是地的演繹。而我們人要法天法地,我們也要演繹,這就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人演繹的是同一個道,但表現卻不同,所以我們要對三種表現深入分析,透過三種不同的現象發現它們有相同的本質,這才能證明三者是一脈相承同一個道。這三者表現了同一個道理,那就是堅守原則,以不變應萬變。天地對萬物是這樣,你有用就把你供著,你沒用就把你扔掉,不會因為偏愛你而改變原則,該怎麼運行就怎麼運行。風箱對人們是這樣,你鼓動它它就出風,你不鼓動它它就不出風,不會因為偏愛你就改變原則,你沒鼓動它也出風。人對待他人也應該這樣,你對我好我就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根本不和你廢話。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這句話很有道理,如果你理解了所有人,就知道他們為什麼會那樣,沒必要你給別人定義。所以你的種種分析都不如無知


推薦閱讀:

列寧為什麼叫列寧?
明治天皇為什麼敢革命?
道家能治國嗎?道家無為而治具有可行性嗎?
軍錄、朱折、夷務清本、上諭檔、剿捕檔 分別指什麼?有何區別?
如何評價"織田信長處決德川信康"時家康的反應?

TAG:歷史 | 發展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