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真的和長三角珠三角一個量級嗎?


珠三角是親密的表兄弟們。

長三角是上海和他的小夥伴們。

京津冀是北京和他的僕人們


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中國東部沿海三大都市圈——公交汽車線路。從公交線路的密度、各地公交線路對接程度,可以看出「連綿建成區」內部連接、融合的情況。

全文圖片請放大查看。

文中公交線路地圖數據來自:Chinese Bus System(中國大陸公交線路在線地圖)http://jianghao.wang/bus/index.htm

一、珠三角

珠三角各都市的公交線路對接程度很高,珠江口沿岸各市之間基本沒有「斷頭線路」。

二、長三角

長三角實際上範圍很廣,下面以上海、南京、杭州三城為中心分別來看。

南京周邊各都市的公交線路對接程度一般。

上海周邊各都市的公交線路對接程度一般。注意,無錫和常州、江陰兩城之間實際上都是「斷頭線路」,並不相連。

杭州灣南岸各都市的公交線路對接程度較差。

三、京津冀

京津冀各都市的公交線路對接程度較差。

注意,北京和天津之間的實際上都是「斷頭線路」,並不相連。


謝邀

看看廣州和深圳周邊的城市

東莞、惠州、佛山、中山以及珠海

再看看上海和南京、杭州周邊的城市

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寧波

再看看北京和天津周邊的城市

廊坊、張家口、承德、保定、滄州、唐山

即使看路網密度,也不是一個量級。

長三和珠三都帶著小城市玩的嗨,再看京津、看廊坊還有啥?


京津冀的漢語拼音是jing jin ji,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當然是一個量級,

尤其我最近覺得【光有北京就夠了!】

長三角珠三角那麼多中小城市不就是經歷了出口加工的蓬勃發展嗎?可能在這方面,京津冀的位置還不如海峽西岸來的好。

京津冀沒有經歷成為世界工廠的階段,其他省份也沒經歷,所以他們的中小城市就比較小。

●尤其是近來的數據,佛山東莞的光環早就褪色了,成為廣州深圳的附庸。

●未來重點會從【城市群】轉到【都市圈】。


這題指的是城市群,而不是農村群。從這方面來講,珠三角無疑是遙遙領先的。珠三角2012年的城市化率為82.7%;長三角的為66%;京津冀的為58.9%。全國的城市化率則為52%。

這意味著珠三角各個城市大都是城鎮區域;農村已經非常之少。各個城市之間也大都是依賴城鎮區域連在一起;

而不是城市與城市之間存在著相當多的農村區域,這隻能說著各個獨立的城市之間被相當多的農村隔開了,還能說城市?「群」?

從這個數據來看,這能稱之為三大城市群嗎?

也就珠三角能稱之為城市群,長三角還差不少,京津冀那就更差遠了。

所以這題別說三大城市群了,稱三大經濟圈那還差不多。

既然說量級,那這三大經濟圈的體量是怎樣的呢?

2014年,長三角的人口規模是1.59億人,GDP規模是12.89萬億元,人均GDP 為81069元13075美元)

珠三角的人口規模是5778萬人,GDP規模是5.78萬億,人均GDP為100000元16129美元);

京津冀人口規模是1.10億人,GDP規模是6.64萬億,人均GDP為 603639736美元)。

結論:

一、綜合城市化率這方面與人均GDP這方面來看,這三大經濟圈中只有珠三角才能稱之為城市群。

二、這三大經濟圈中,長三角的規模及影響力明顯遙遙領先。珠三角跟京津冀明顯還落後一個層次。

題主說的是城市群,問的是體量是否處於同一層次。我覺得我這兩項數據已經足以說明,扯多餘的不相關數據也沒必要。因此回答到此為止。


半個吸血+兩個半造血,這就不錯了


只要不遷都


本文轉載自騰訊大家,寫的非常好,跟知友們分享

G2時代,中美兩國互聯網發展互為鏡鑒:亞馬遜-京東、Facebook-微信、谷歌-百度,幾乎在每一個領域,太平洋兩岸都有勢均力敵的對標者。但只有一件事例外——中國尚且難以找到一個地區可以與加州灣區對標。

如果一定要對標中國版的灣區,最有可能的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的跨地區組合,畢竟,中國BAT三巨頭的總部均不在同一個城市,而是縱橫散落國土數千公里:百度和絕大部分網路媒體都在歷史悠久的首都北京,電商巨頭阿里則在溫潤多雨、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社交巨頭騰訊和一大波硬體科技公司則聚集在靠近北回歸線的深圳。

今天,矽谷的天枰似乎開始傾斜。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再次激發了圍繞著「灣區」的區域政策競爭。

2014年,深圳市第一次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及發展「灣區經濟」,重點打造前海灣、深圳灣、大鵬灣、大亞灣等灣區產業集群。深圳提出灣區經濟,無疑是看到這一世界趨勢。

灣區經濟具有突出的優點: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

今年,馬化騰作為人大代表以美國的灣區為例,提出「打造粵港澳世界級科技灣區」的建議,再次將打造中國版灣區的話題拎到了桌面。

在美國,西海岸的舊金山灣區聚集了蘋果、谷歌、Facebook等互聯網巨頭,東海岸的紐約灣區則是聚集了一批金融機構,成為世界金融的心臟;在日本,東京灣區支撐了經濟的半壁江山,三菱、豐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強企業總部都位於此地。

從地理位置、產業分布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看,深圳所處於的珠三角地區無疑最具灣區氣質。

在成為中國的矽谷之前,深圳已經是公認的全球「硬體矽谷」。2014年年初,《經濟學人》在系列報道《寒武紀》就將深圳定位為全球硬體的新首都。此前一年,就產值而言,深圳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製造基地,當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已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

深圳孵化出了類似大疆DJI、佳順偉業CASUN、光啟科學、翎客航天Linkspace等一批硬體科技公司,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大疆DJI的估值已經超過一百億美元。

《矽谷百年史》作者之一皮埃羅·斯加魯菲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最像矽谷的城市是深圳,因為這兩個城市都始於拿來別人的創意和作品,加以思考和發揮,為己所用。」不過,斯加魯菲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你可以學習矽谷,但複製矽谷的嘗試都失敗了。」

深圳之所以沒有坐穩中國灣區之實,是因為它還面臨著來自另一個城市的激烈競爭。互聯網是21世紀贈送給北京的禮物,讓這座六朝古都煥發又一春,甚至籠罩整個華北平原的霧霾也無法遮蔽其光輝。

就互聯網產業的多元化而言,北京更像是矽谷的中國版。這裡除了有BAT中的B以及立志做「第四極」的京東之外,還催生出了有一批暫露頭角的獨角獸——今日頭條、滴滴、美團,人們根據這三家估值過百億美元企業的拼音首字母起了一個新的英文組合——TMD——這是移動互聯網結下的碩果,也進一步奠定了北京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領先地位。

北京擁有一些深圳無法比擬的優勢:直轄市+首都的行政級別,北大、清華、北航等一系列中國最頂尖高校,就像一條條傳送帶一樣,把程序員、工程師、記者、銷售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各家企業。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編輯應該是看到了北京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才和《矽谷百年史》的作者唱起了對台戲:「全世界的城市都在試圖複製矽谷,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為了矽谷真正的競爭對手,這就是北京。」

北京的軟肋在於,周邊的天津、河北,沒有與之形成良好的產業協同效應,甚至還形成了環北京貧困帶,整個渤海灣囊括河北、天津、遼寧、山東四省,其經濟發展差異和政策協調難度遠大於深圳所處於的珠三角灣區。未來京津冀一體化如何成功實施,北京對於深圳的優勢勢必大幅領先,一個跨越四省的渤海灣區,其迸發的能量不會小於珠三角。

除深圳、北京之外,杭州的崛起也異常迅速。

阿里巴巴和網易的總部均位於這座江南古城,圍繞著阿里巴巴、螞蟻金融,整個杭州的空氣都飄蕩著互聯網的味道,而作為中國股價最高的科技公司,網易近年來的迅速壯大,也為杭州爭奪科技灣區增添了幾分底氣。圍繞著在「阿里巴巴+網易」之外的一批初創公司,也讓杭州的互聯網氛圍看起來不那麼單調。

一度失意互聯網的上海,最後也不急不忙地收穫了一批以精耕細作出名的公司:餓了么、陸金所、攜程。與北京高舉高打、情懷現行的海派風格、以及深圳黑科技相比,上海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則顯得更為務實,基本集中在與用戶日常生活貼近的衣食住行上,而且上海的創業者對於虧損、失敗的容忍度遠低於北京、深圳,使得許多上海的初創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情況都不錯。

相比珠三角里香港、廣州、深圳三強相爭的格局,北京在華北飛地般的發展,上海在長三角的領頭地位十分穩固,且區域內的經濟整合程度較高,使得「上海-杭州」為核心的長三角灣區,成為中國科技界不可忽略的重要區域力量。

以中國近14億龐大人口和960萬平方公里遼闊的疆域,只有一個科技灣區顯然是不夠的。即便矽谷也並未圈定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總部。代表互聯網新貴舊富的兩大科技巨頭的亞馬遜和微軟,就把總部就設在加州北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

矽谷也並非永遠一成不變,前紅杉資本合伙人克里斯·奧爾森在2016年斷言,再過五年,中西部的地區的初創科技公司數量將超越灣區。調查數據顯示,今天的企業家在中西部地區建立了大量十億美元級別的公司,數量超過過去50年的總和。

從這點看,矽谷也好,灣區也罷,不過一個稱謂。


作為一個在天津上學的石家莊人回答一下,城市群?Execuse me,除了津京,哪來的城市群?


鄙人的粗略理解如下

第一:城市群的主體依託是城市,三地都有領導級別的城市和多個中小型「城市」,為什麼要在後面的城市上加個雙引號呢?因為某些」城市「僅僅是行政區划上的簡單劃分,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當然城市群中仍會保留鄉村,但是依舊以城市為主體,

第二:城市群的內部城市相互融通的,最直觀的就是交通線路是否串聯起各個(或區域內部的多個)城市,區域內的城市交流是否緊密等等,至於文化上這個不好說,也暫時無需考慮

第三:城市群的概念範圍很廣泛,所覆蓋的區域範圍可以很廣,但是也可以很小。長三角的範圍比珠三角大,甚至有些人說江浙滬都是長三角(這個真的很搞笑),京津冀是兩市一省,範圍也大得很,但他們都叫做城市群,若果城市群再進化成為都市圈,或者稱得上只有面積最少的那個了。

很多時候城市群=都市圈,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真要細究,他們的區別是相當明顯的,都市圈範圍要相對地小一些,區域內各地區的聯繫更為緊密和頻繁。範圍小使得聯繫更多合作更突出,緊密頻繁的聯繫加強了區域內的集中,同時也形成了「都市圈內人口短時快速流動"的都市圈獨特景象。

---------------------------------------------------分割線---------------------------------------

綜上所述,參考第一和第二條,京津冀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原諒我口出狂言),現今中國大陸符合的僅有兩個三角洲了

如果在進化成都市圈,恐怕長三角是不合格的,如果劃分開三個左右還可以(譬如以上海、杭州、南京為中心各形成一個都市圈,這個會符合實際點,但若果分割了,大概只有上海圈會真正達到都市圈。珠三角面積基本符合都市圈,但是內部的真正核心城市仍存在變數,廣州、深圳兩個體量相當的城市同時存在這狹窄的區域內,競爭是必然的,孰勝孰負還未分曉(不是挑起兩地的恩怨,合作互補有之,但競爭難免)。至於香港和廣深等內地的珠三角城市,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不做評論。

---------------------------------------------------分割線---------------------------------------

最後分析下中國大陸其他「城市群」(可能涉及與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對比,勿噴)

分析前,醜話說在前,不要麻木相信那些一個又一個XX城市群,那是發展規劃概念,未來說不定,但是現在談不上,別麻痹了思想。

A.遼中南:這個可以說是城市群,但是規模和影響力並不高,城市間的聯繫還不足夠,而且瀋陽和大連誰是中心城市呢,這個不好說。

「瀋陽是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的經濟中心、交通、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國最大的綜合性重工業基地。大連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東北地區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對外貿易口岸。」

上面的話源自百度百科,瀋陽是東北的老中心,擁有眾多東北地區的大區機構,在政治地位上獨霸一方,但是後面說到的重工業中心,是一個敗筆,參考世界各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沒有一個是重工業中心的,德國魯爾區過去是,現在都轉型成功了。至於大連手握海港兩字,可謂東北區的明珠,中心地位日益顯現,但從GDP而言,已經超越了老大哥。

但是遼中南地區可悲的,老東北的嚴重衰落,是這個城市群的淚點。

區內兩城爭鋒是不是有點像珠三角的廣深呢?但是兩區無法可比。為什麼?就GDP而言,瀋陽和大連兩城相加都未能企及廣深其中之一個,更要哭的是,區內最高的大連竟然還比不上珠三角的老三佛山(暫不計算港澳),要知道佛山大約落後廣深1個萬億。更慘不忍睹的是,東北城市普遍增長乏力,大連的增速還遠遠落後佛山(以2015年作參考)。經濟是最基礎的,也是最直觀和佔比最重的,經濟層面失守,其他都是空談。所以這個城市群的問題已經積重已久,能解決當然好,但是任重道遠呀!

注意:本文所選的遼中南的城市群非百度百科說的範圍,與之相比範圍要小得多,如果以它為標準,那麼問題就更大了,當然還是繞不開範圍過於廣泛、「城市」不是城市的「中國城市群弊病」了

---------------------------------------------------分割線---------------------------------------

B.山東半島城市群(在我看來,這個很符合城市群,比京津冀還符合,只是少了像北京的這樣擔當的城市)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空間結構(引自百度百科):分為六級節點和三個城市聯合區。規劃提出半島城市群按六個核心城市節點發展。其中前三個分別是以青島為對外開放的龍頭城市,以濟南、青島為區域雙中心城市,以煙台為區域副中心,促使煙台與濟南、青島分別成為區域東、南、西部子區域的核心城市。後三個節點是:以淄博、濰坊、東營、日照、威海為城市區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壽光……等為城市區副中心城市;以鄒平、濟陽、桓台……等為城市區優先發展城市。在空間發展結構上以濟南—淄博—濰坊—青島、日照—青島-—威海—煙台兩條空間發展軸為半島區域城市發展主軸,以煙台-龍口-萊州-濰坊和日照—五蓮—諸城—安丘—壽光—東營為區域城市發展次軸,形成區域內部密集分布的多條城市聚合帶和空間緊密聯繫的濟南—淄博—濰坊—東營、青島—日照、煙台—威海三個聯合城市區。

涵蓋了山東GDP最高的青島、煙台、濟南三城,包括其他城市在內,相對均衡,然而未有一個強大的城市成為城市群職能的代表,均衡發展不代表所有都得均分,核心職能還是很重要的。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產業結構(仍然引自百度百科):為三核先導六大產業集聚區。規劃提出半島城市群圍繞膠濟鐵路沿線和沿海產業帶沿線,形成「T」型架構的濟南、青島、煙台-威海「三核先導」和六大產業集聚區:即東營—淄博的石化和醫藥產業帶、濟南的電子信息產業帶、青島—日照的家電製造產業帶、煙台—威海的汽車製造產業帶、濰坊——即墨的紡織服裝產業帶、日照—青島—威海—煙台的海洋產業帶。

感覺這個產業分工清晰,也湧現了海爾、海信、濰柴等等很多優秀的企業,區內城市間的對比,確實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發展條件。然而以山東半島為整體,對比其他地區,產業優勢基本沒多少了。石化:東營是產油區,但是產油和煉油分離是正常的,石化產業更多靠近消費市場,山東搞石化當然有市場,但對比別的地區優勢並不明顯,最多就是靠近產油區罷了;醫藥:醫藥誰都能搞,製藥嘛,醫藥產業最好的當然是醫療器械研發和生物技術研究這些科研含量高的,單單製造沒什麼好說的;紡織服裝產業,本來就很多細分,紡、織、成衣、設計等等,如果不是佔領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靠勞動力密集的紡織廠、服裝廠基本沒必要;電子信息產業嘛,基本無優勢可言;山東的家電製造非常了得,但是優勢逐漸流失也是事實,所以需要尋求突破口,海洋產業應該是未來,至於怎麼搞,沒有專業知識的我回答不了。

缺乏真正核心級別的城市,可能在海洋產業形成之後改變,至於哪個是誰,時間會揭曉的。

其他「城市群」分析將持續不定期更新


「京津冀城市群」是一個偽概念。

為什麼這麼說呢?

例如長三角,長江三角洲,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一個很模糊的地理概念。

而京津冀是很明確的行政區劃概念,京津冀,就是北京、天津、河北,有非常明確的邊界以及範圍。

邯鄲、邢台這樣的遠離北京的邊緣城市也能算到京津冀了?那山東的德州是不是也要算上?

在我看來,「京津冀」的「冀」不能算是代表全河北,以其說「京津冀」,不如說是「京津唐」更準確,如下圖,京津作為雙中心,唐山為副中心,加上環京津貧困帶。

而河北南部則是以石家莊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因為冀南和京津唐並不像珠三角長三角那樣連片的,不能硬著扯進去。

「京津冀」的「冀」字很厲害,用行政區劃的概念強行把冀南和京津唐扯在了一起,北京的確是對整個河北都有虹吸作用,珠三角不也是?珠三角也是虹吸整個廣東省,珠三角的概念是不是也要囊括潮汕以及粵西粵北?

所以,「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比較是不公平的,「京津冀城市群」應該與「廣東省」比較,「京津唐」應該和「珠三角」比較。

題主問中國三大城市群,京津冀真的和長三角珠三角一個量級嗎?

既然題主硬要把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比較,那我就放圖吧

夜晚的城市燈光可以放映出城市的繁華程度,很明顯,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的確不是一個量級請看上圖,北京隔了一片黑暗才到保定小亮點,保定小亮點隔了一片黑暗才到石家莊小亮點,而下圖珠三角右邊的大亮點就是潮汕。

京津冀把石家莊算進去,而珠三角卻沒有把同等距離的潮汕算進去,所以再次證明「京津冀城市群」就是個偽概念。


高中地理有兩個概念,大家可以回去翻書:京津唐和環渤海,沒聽說過京津冀城市群這個概念


卸腰,這道題並非我的專業,說的不到位還請見諒。

————————————————————————————

個人認為答案還是比較清晰的,那就是三大城鎮群基本在一個量級上,但是也存在多樣性和差異性。

一個城鎮群的發育離不開周邊城市的發展基礎,從區域上看,長三角的城鎮化水平和城鎮密度是三者最高的,京津冀和珠三角差不多,這份優勢可以說從古代就有,畢竟「江南熟天下足」。如果以GDP來衡量三者,則會有驚人的發現。

長三角僅核心區16個城市GDP總量便達到了10.6萬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5%。

珠三角9個僅佔全國面積0.57%的城市,即以7.8萬億元的總量創造了全國12%的GDP。

京津冀在2013年首次突破6萬億元大關之後,在2014年再次達到6.6萬億,佔全國10.4%。

這三個城市群佔到了全國GDP的盡百分之四十,用半壁江山來稱呼它們並不為過。另外還有成渝城市群,以3.7萬億元的GDP佔到了全國6%的份額。長江中游城市群GDP達到4.5萬億元,佔全國7%。

綜上來看,由於長三角比京津冀的GDP量超過接近50%,而與珠三角較為接近,我們可以大致說,至少京津冀和珠三角算是一個檔次的城市群。

————————————————————————————

城市群的一大作用是吸引就業人口,人口凈遷移對遷入地城鎮化水平提高的帶動作用是很大的,即人口凈遷移規模大,意味著遷入地城鎮常住人口增長迅速,從而促使遷入地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大量人口凈遷入,造就了其城市化水平提高快於全國平均水平並成為國家城市化的區域高地。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天津、北京、上海,在2000年、2010年的人口遷移比例都超過了90%,結合上一條結論基本上可以說,京津冀在吸引人口就業的能力上,可以算與長三角旗鼓相當,當然,考慮到經濟腹地的整體經濟差異,京津冀的極差更為顯著,而上海的一部分就業在周邊城市就已經完成了。

——————————————————————————————

如果從2007-2010年的城市綜合指數進行比較。目前在三大城市群綜合指數排名中,珠三角城市群位於第一,長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 津 冀 處 於 墊 底 位 置。 從 綜 合 指 數 上看,珠三角除了2010年略低於長三角,其他3年都遠高於其他兩大城市群。

△我們可以從上圖看出,雖然京津冀綜合指數的水平起點較低,但隨著政策等優勢的傾斜,短短三年就提升到了一個比較接近的地步,而長三角也超越了珠三角顯示出了更強的競爭力。也許我們可以期待,不遠的將來,京津冀超越珠三角成為第二大城市群,當然,以整體發育的水平而言,長三角擁有更優良的經濟腹地,京津冀想要當第一,困難很大。

——————————————————————————————

如果從土地利用的效率來看,我們意外的發現,京津冀近年來的水平反而是最高的,當然,這與城鎮化的周期密不可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城鎮化進程更快更早,因而更早出現了土地利用效率的降低,碎片化程度高,這也是京津冀依靠後發優勢能在短期內迎頭趕上的原因之一。

△從上面三張圖來看,可以看出,2001~2012年間,其土地利用效率均值依次為0.886、0.906和0.866,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體偏高,冗餘量相對較少。而且由各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能夠得知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降速明顯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兩大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根據土地利用效率的實際投入產出水平來看,京津冀城市群在城市土地利用過程中,能夠始終較好的保持在較高的水準,投入產出量相對匹配,無論是建成區面積還是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抑或從業人員數,並沒有出現投入量的冗餘現象(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以說,投資京津冀的房市總體上看還挺靠譜的┑( ̄Д  ̄)┍)。

結論:總的來說,京津冀是我國三大城市群當中的第三名,但是有成為第二名的可能。而且三者之間並沒有形成數量級的明顯差距。本文沒有涉及產業結構、空間能效、環境效率等因素的討論,但不妨礙得出結論——他們是一個量級上的城市群,各有優勢。

————————————————————

參考文獻

《人口遷移與中國城市化區域格局———基於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實證分析》

《中國三大城市群發展評價》

《基於綜合城市化的城市群效率研究———我國三大城市群的實證比較》

《2001~2012 年中國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評價研究》

我國5大城市群GDP佔全國一半 發展面臨三大問題


從面積,人口,經濟總量上來說,完全都不是一個量級。

長三角是2省1直轄市

京津冀是1省兩直轄市

珠三角是廣東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個人看法,京津冀都不能叫城市群,因為實際只有京津。

珠三角的體量來看跟長三角也不在一個量級。


京津冀的冀是為了和長珠一樣湊足三個字

畢竟京津算怎麼回事呢


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

京津冀那真的能叫城市群?

或者說,和長三角珠三角比,那些能算城市群?

從未見過貧困縣如此之多的城市群。


北京要做老大,天津不甘做老二,河北小老弟想要分一杯羹喝,兩位哥哥誰也不鳥他


長三角、珠三角是你吃肉我喝湯,京津翼是我吃肉還喝湯剩下碗盆給你洗


推薦閱讀:

為什麼美國能夠持續繁榮?為什麼美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
如何看待特朗普表態在上任第一天美國就將退出 TPP?
為什麼國家發行的鈔票是1,2,5,10,20,50,100(省略單位)面額的,而不是其他面額呢?
文化對經濟有著怎樣的影響?
如何看待 Broadberry、李稻葵團隊關於宋明清經濟的研究?

TAG:城市 | 經濟 | 區域發展 | 京津冀 | 區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