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決定要去讀Ph.D.的?

身處於必須作出選擇的岔路口。想聽聽各位在做出讀Ph.D.這個選擇時經歷了怎樣的思想過程。麻煩交代一下專業背景和做出此選擇的時間。

若是可能的話可以同時回答一下另外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喜歡某個領域到什麼程度才足夠去讀Ph.D.呢?


聽我一句話,如果你都不知道為啥要念PhD,那千萬不要念啊!


我是個85後,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家裡訂了知音讀者等等報刊雜誌。

小時候我沒事就偷爸媽的雜誌看。有一天看到了陳景潤草稿紙等身年過半百才結婚的故事,在我純潔的心靈里種下了長大要當數學家的夢想。

冬令營的時候,我趁我媽睡著偷偷跑去簽了我校數學系。畢業後,無視她老人家讓我讀碩的真知灼見,直接接受了phd offer。

現在我媽後悔死了。要是能回到從前,她老人家一定會在家裡堆滿《怎樣嫁人生娃》,《如何找到好男人》,《讀的好不如嫁的好》。。。


Philosopher 一詞由畢達哥拉斯創造,畢達哥拉斯對這個詞的解釋是:

有些人因愛好財富而被左右,另一些人因熱衷於權力和支配而盲從,但最優秀的一類人則獻身於發現生活本身的意義和目的。他設法揭示自然的奧秘。這就是我稱之為哲學家的人。雖然沒有一個人在各方面都是很有智慧,但是他能熱愛知識,視其為揭開自然界奧秘的鑰匙。

我想可以放下一些慾望的束縛,真正熱愛知識,熱愛思考,自信有能力就可以去讀 Ph.D 了。


周圍很多朋友的原話:

不想工作……


本來是有前東家和HKU搞的聯合培養……然後覺得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就申請了,然後就面試通過了,然後就以為坐等offer了……然後前東家那個部門就換領導了……然後就不給理由地毀約了……到現在我和我的學校也沒有接到為什麼我前東家單方面毀約不讓我去讀聯合培養了……連個郵件都沒有……據說開始說是沒那麼多經費,可後來一個拿到經費的人退出了,那個經費還是不能用在我身上……然後操辦這個事兒的一個同事就氣得辭職了……anyway就是最後沒去成聯合培養……在之後就是HKU的參與聯合培養的教授心疼我轉給幾個position問我要不要去……然後我就頭腦一熱自己申請了……然後就變成PhD了……

前東家的前CEO說得好啊,『要有契約精神』……然後話音未落,他自己就捲鋪蓋走了……

就是這麼個自己把自己坑了的故事……現在想來真是衝動……


大三的時候,申請推薦免試的碩士資格,後來發現中科院的博士生待遇非常棒,比當時許多企業都要高,心想發幾篇論文也不是難事,就想要讀博士,特地選了可以碩博連讀的專業和博士生導師的專業。

上學一年發現所學專業對碩士學位的需求不大,就業也不熱門,就給導師發了一封郵件說不想讀博士了,退回碩士畢業。

當然了,現在中科院的博士生,待遇也是很可觀的。只是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很難堅持到博士畢業。


因為做出自己的東西的感覺很爽。比什麼吃吃喝喝打打遊戲爽多了,而且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很爽,而且快感異常持久,估計從幾個月到幾十年不等。

爽一次就想爽第二次,然後就根本停不下來了。就像吸毒一樣【我猜的


這裡有一個極大的誤解,需要著重強調一下。

人生永遠不會在你做好準備時給你選擇的自由。

我覺得選擇讀博可以比照當初高考時選擇專業——老師也好,家長也好,甚至各類文章和報道的引導也好,給你的答案幾乎都是「一定要按照興趣選擇哦」。

還有比這更荒謬的話嗎?讓一個泡在題海里不問世事的高中生,按照「興趣」選擇自己的專業,試問這個「興趣」又從何而來呢?

於是現實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按照興趣去選擇的自由,而是就這樣把自己人生的決定權交給了老師和家長。

回到選擇讀博的話題,會發現這也是一個極其類似的誤會。就算到了碩士階段,除卻少數極其優秀,對本專業有了一定深度理解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做的工作仍然是浮於表面的。對於前者來說,他們選擇讀博是水到渠成之事;而對於後者來說,讀博就如同當年高考選擇專業一樣,也是決定你人生的重要抉擇,可此時我們也許已經失去了能夠讓父母和老師幫助我們選擇的奢侈。

因此選擇讀博,對於很多人來說和賭博無異。對於缺乏專業理解的學生來說,我們所能做的,更多的是通過發掘周邊那些和科研無關或者關係不大的信息來鑒定自己的選擇:老師的聲望,性格,項目?師兄師姐的就業?博士畢業的戶口和就業?家人的面子?等等

這樣的做法,直接的結果就是當選擇博士之後,很多學生會經歷措手不及的衝擊:科研的壓力太大,博士的要求太高,老師太 push等等。這時,請不要後悔,甚至抱怨,因為一開始,我們讀博的選擇就不是基於我們對科研的理解,而是基於我們對生活的理解。

科研也許不會說謊,而生活,卻經常欺騙我們。

此處可以有一首詩(和掌聲)。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少壯不努力,長大phd


因為想當老師啊。

從高中開始中二,認定了教育是改變世界的根本力量,覺得減少貧窮和不公的最好方法就是教育,所以決定了以後就當老師了。覺得培養出好的學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又覺得希望以後的人生多點挑戰性,那就去高校拿個教職吧。在這之前,當然PhD咯。

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Melville,費曼他爹的名字。希望在未來,我的孩子和我的學生可以玩科學以及享受科學,就跟費曼一樣。


對科學的熱愛。


就我個人而言,當初決定申請PhD的動機並不是探索未知世界,更不是拯救人類,只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換句話說,興趣使然。比較幸運的是,自己被選中了,於是就順理成章地走上了這條路。既然在這樣一個年齡,出現了這樣一個機會,那麼就體驗一次好了。俗話說,人生重在體驗,而體驗無關乎於成敗。


想讓人生的起點 更高,想讓將來的視野更寬闊,想讓自己的大腦開發的更徹底……反正有一點不想,那就是:不想吃太多無謂的苦。

當然,讀博所附加的 必須要吃的苦,那就好好受著吧!


中學的時候搞競賽,水平不高,好多本應該用於刷題的時間全浪費在看前言看故事上了。但是就是那些故事,讓人覺得特別著迷——提出理論、設計實驗檢驗、推翻假設、提出新的假設——看著前人一步一步把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向外推廣,把未知變為已知,同時創造一些古人想都不敢想的東西,真心是覺得他們非常偉大,很嚮往從事科研工作。

本科的時候進實驗室,接手一個大家後來想想好像都覺得有點不太靠譜的項目(也是後來放棄直博決定出國的原因之一),但是一步一步從0開始,設計物理模型、寫程序模擬、找bug、琢磨和現實實驗結果的比對、如何設計實驗說明問題,這個過程非常掙扎,但是非常令人感到愉悅。回憶起來,我也是有過這些經驗的人了:深夜站在走廊裡面來來回回踱步,像個瘋子一樣的在地上牆上亂畫自己的思路,夜裡睡覺做夢突然有想法,跳起來翻紙筆寫點子,和同學討論實驗討論理論不知不覺到了深夜,但是仍然感覺精力充沛,非常開心的回去睡覺,心裡想著:「明天繼續!」

現在PhD在讀,學校這個專業排名很靠前,這個時候接觸了更多的人、更多的知識之後,就很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了:我是確確實實的和一批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們一起站在了科學的前沿了。和這些最優秀的人一起努力,非常有動力。你看看什麼貼吧論壇,包括知乎在內的一些網路社區里的討論,就真的會覺得很多人的水平實在是沒有辦法和你身邊的這些勤勤懇懇的科研人員相比,就會很自然的有這種人應該往高處走的感慨,都不需要老闆push就覺得自己應該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而這個時候再回頭看本科的時候在當時的導師手下做的工作,也許大四畢業的時候還經常吐槽自己的科研好不靠譜啊,大四的時候聽師兄師姐的組會報告不知道他們做這些東西有什麼意義,像是浪費人生一樣,但是現在就能很清楚的知道當時的導師是什麼樣的科研思路,為什麼要讓學生做這些工作,將來的科研還可以往哪裡走。我深深的覺得,本科的時候看到的科研是一堵悶不透風的牆,那只是因為當時我站的不夠高。

現在回憶起來,當時決定出國讀PhD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點懵懵懂懂的,並沒有像很多人生導師提倡的那樣,人要往遠看,要有長遠規劃,要知道了自己想要了什麼之後再決定讀PhD,我當時只是很單純的喜歡科研,然後對當時的課題感覺了有點沉悶想換一個環境而已。現在回過頭來看,真的是對這個決定一點點也不感到後悔。而如果以我當年本科畢業時的那個層次去糾結我到底該不該讀PhD,我到底該做怎樣的人生規劃,我只會陷入糾結、抑鬱,而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結論。也許有的時候人就是得冒險做一些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事情吧。


(想不到有人點贊了,我還是認真的完善一下吧)

其實一開始聽到讀博士我是拒絕的!拒絕的!!

因為,看看周圍的博士們,標準長相是這樣的:

一個個頭髮稀疏,生活單調,眼神呆板,社會上也流傳"科研窮三代,讀博毀一生","不孝有三,讀博為大","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 可見讀博是個備受道德和輿論譴責的事情。

更有一次聽說一個博士去我們校醫院看病,結果醫生一看他的信息之後就說:你這人腦袋有病。

PhD說:你都沒看我呢怎麼就說我腦袋有病。

醫生不屑的說: 腦袋沒病讀什麼博士啊。

此事一時成為校園笑談。當時我也用這個段子嘲笑過不少博士們,真是罪過……

所以我覺得對大多數人來說,讀博必然要經歷一場抉擇,要說內心不掙扎我覺得是不可能的。

但是呢,慢慢接觸了些博士朋友,發現他們能力很強還很全面,見識以及談吐很深刻,大道理講的就和知乎上的大V一樣,關鍵職位和薪水很高有木有?!你說牛逼不牛逼! 於是就慢慢地更新了自己的想法。

「Duang」一下,就像加了特技一樣,瞬間F5了自己的三觀,於是開始讀碩士試一下,慢慢找到自己的喜歡研究方向,很亮、很柔,於是堅定了科研的想法。這裡插播一下,由於本人當初是做工業節能減排研究的,由於老闆比較牛,參與了不少國家項目,也見證了很多政策的制定過程和技術推廣過程,深深認識到科研在這過程的重要作用。

但是想著國內博士那微薄的待遇以及因此引發的各類壓力,還是有點猶豫(期間有位博士師兄說我最心疼不是去參加前女友的婚禮,而是NM幾個月的補助沒了),所以萬一出了問題,將來後代一定會出來罵我的。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國外讀博士是有獎學金的(原諒我見識淺薄,因為自幼赤貧,沒想留學的事情),一年十萬多人民幣啊。都是錢啊!!!於是又「duang」一下,開始各種準備,還好平時成績和科研還算可以,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也算豐富了人生經歷,如願以償。也算是知識改變命運吧。現在我感覺還不錯,我可以不加特技,負責任地告訴你們,讀博是我這輩子做的第二正確的事情,雖然現在被各種折磨,但是從不後悔。

我要讓觀眾看到,我讀完之後是這個樣子,你們讀完之後也會是這個樣子!


不反感這個專業,又想出國看看,然而卻沒錢讀自費,於是就申了PhD。。。


因為做研究有趣啊!

我大四那年的十月,已經拿到了五百強offer;次年一月,為了敦促我加入,公司為我辦理了入職手續。

但是我覺得,啊呀,要是直接工作,我這輩子應該沒有機會做實驗了。本科的時候跟同學一起做實驗那麼有趣,我還是讀個碩士做個夠,然後再工作吧。

於是就直升了本校的碩士。

碩士期間我發表了三篇一作SCI,見識了不少本行業國內外的研究差距,發現在國內像樣的、能入眼的研究寥寥無幾。

於是我才決定申請出國讀博士,申請的時候特地跟人聊了自己想做的課題方向以及想學到的知識點。申請出國的同時我也申請了幾個工作。當時拿到了業內top1公司研發中心的offer,而博士offer並不是常春藤,也不是領域內的頂尖實驗室。所以我在兩者之間糾結了很久。

最後我決定出國。畢竟人生能專心做事的時間就這麼幾年。萬一我工作後還想回來做博士研究,恐怕會有心無力。更何況,若干年後,如果那些遠不如我的人頂著海歸博士的帽子跑來當我的上司,我又怎麼甘心呢?(要在研發中心裡有好的事業發展,博士學位是必需的)

研究生是在創造知識,需要criticize書本上的內容、推翻原有的認識,和本科那種上課看書、照本宣科的學習過程完全不同;就算本科的時候參與過一部分課題研究,承受的壓力也和自己獨立負責一個課題截然不同。

在國外我見了太多的中國學生,堅持不了只能quit。或者本科畢業盲目出國讀了一個不感興趣的領域的PhD,之後換個好一點的學校再讀一個PhD。

雖然相比本科畢業就出國的同學,我似乎浪費了幾年。但畢竟是自己想清楚的路,走岔了也不後悔。


上小學的時候,遇到超綱的,老師說:「初中你就知道了。」

上中學時,遇到複雜一點的問題,老師說:「高考不考,上大學你就知道了。」

上大學後,老師洋洋洒洒推導了一黑板公式,可是總有那麼幾個「略」字。

我想知道,我到底能深究知識到什麼程度?我能挖到多深?我的極限在哪裡?所以,我來念了Ph.D.


這個世界太大,我還沒玩夠,不想在老家做中午能回家吃午飯睡午覺的工作。


我雖然還沒開始讀phd,但已經決定要讀phd,而且也認識一些國內外非常優秀的phd (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領域),希望我的回答能對題主有一些啟發。

我相信大多數phd並沒有像高票回答那樣在某個瞬間靈魂與某種宏大的東西產生了接觸從此義無反顧的投身科研事業,因為大多數時候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個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在你深入了解之後的。

許多優秀的phd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同樣會叫苦喊累,不想幹活,但是當拋開懶意和倦怠,他們會覺得看paper思考問題的這種狀態非常舒服,長期下去也沒什麼不好,同時偶爾的感悟和突破帶來的自豪和思維的愉悅更為這種長久的愜意添上點睛一筆。我覺得正是這種溫柔的力量促使很多人去讀phd,只不過有的人好奇心強一些(覺得這種狀態不僅舒服簡直暢快)有的人智商高一些(不斷的取得突破,不斷的從科研中獲得極大的滿足和自豪感)。

至於讀phd的現實意義,不同領域差別太大,不做討論。


推薦閱讀:

黑龍江大學作為一所以省命名的大學,為什麼社會認可度這麼差,只是一所特別一般的學校,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南開大學為什麼對學生並不重視?
博士就一定是精英嗎?
留學找留學機構很必要嗎?
法國留學前需要了解的問題?

TAG:科研 | 高等教育 | 人生規劃 |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