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同樣的術語中文就喜用生僻字,而英文愛用日常用語?以及同樣以人命名的術語中文比英文的看起來晦澀難懂?
為何中文術語中常用生僻的字,看起來就給人一種晦澀難懂的感覺,且需要特殊記憶,幾乎不能用來幫助理解內容。而同一術語英文中卻多由日常用片語成,看起來清爽,看到名稱就可以大致猜測到具體內容甚至幫助理解內容,很像內容的概括提煉~
以及為何同樣一個以人命名的名稱中文看起來就比英文看起來高深?修改:決定把題目細化到理工科的範疇。。。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例子是耦合(我糾結念ou還是yu糾結了半天,如果不查也並不知道什麼意思),英文coupling, couple(一對或者跟情侶狗FFF一個詞,能看出來這指兩個東西一定是相關的). 拉格朗日定理(哇塞高大上!)Lagrange(哦)。而且我發現學理工科且看過國內外教材的人們,即使有語言上的不足,仍然覺得英文教材比中文教材更易理解。。。總覺得中文寫東西更親傾向於突出高大上,而英文更傾向簡化突出內容(這句話十分主觀)在許多人文課目中(比如哲學)其實題目並不一定成立。。。(半題外話:想起哲學老師說寫paper的時候能用多簡單的詞和句型結構就用多簡單,因為本來就很難理解的內容,需要更簡潔的語言來表達才能讓他人理解)追加:我認為下面評論中以及回答中兩個回答解決了我的疑問。中文術語以及文獻更加準確高度概括,但更加難懂、學科分化嚴重這一點也是客觀存在的,由於翻譯當時的時代背景(現在覺得大概不是導致我這種感覺的最主要原因),以及中英文的行文習慣(見下方匿名用戶回答),導致我的問題產生。。。那麼現在還剩下沒有解答的問題:為何同樣的以人名命名的定理,會使我產生中文的更高大上的錯覺?以及為何同為「微分」分明比differential更加明確(大概?)卻使我覺得更加晦澀?
正好我在背心理教材上的單詞,順手答一下。
看了這張圖,題主你確定你的問題成立?中文更晦澀難懂?在英文瘋狂造詞的同時,圖中這些單詞的中文怎麼翻譯的?
單音節的時候叫 &<恐x症&>,多音節的時候叫 &中文好歹是一個分析語。
我看心理教材的時候,就連我身邊中文程度半吊子的華裔室友都是先記住的 &<腎上腺&> &<腎上腺素&>,才記住的 & &
我們語言學講究的第一條就是:語言沒有優劣之分。
然而我在國外學習這些年,深深地感覺到,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就順應時代潮流來講,中文這種分析語,與英文等一眾狂造新詞的語言相比,真是優勢顯著呢。題主想必初來乍到,不知道知乎的規矩是: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你的兩個問題全部都過不了「是不是」的這一關,所以底下的答案多半也是無的放矢。你問:為何同樣的術語中文就喜用生僻字,而英文愛用日常用語?以及同樣以人命名的術語中文比英文的看起來晦澀難懂?
第一個問題,你舉了「耦合」和coupling,「微分」和differential的例子來證明。
第二個問題,你舉了拉格朗日和Lagrange的例子來證明。我這兒還算有比較方便的學科英語資料,隨便糾幾個出來,看看是不這樣的情況。生物學:種子植物 spermatophytes孢子植物 cryptogams葉綠體 chloroplasts古生物學 paleontology
隱生宙 Cryptozoic Eon物理學:拋物線 parabola螺線管 solenoid化學:同位素 isotopes看看,究竟是哪個更容易理解。「隱生宙」「顯生宙」,一「隱」一「顯」,夠直觀,再看 Cryptozoic Eon, Phanerozoic
Eon是什麼鬼?「螺線管」,對,是螺!線!管!像田螺一樣用線繞起來的管子,夠直白吧,那solenoid又是什麼東西呢?同位素,顧名思義啊有木有,isotope是怎麼回事?
至於以人名命名的術語比英文更難懂,我實在不知從何說起了。「拉格朗日」很高大上,"Lagrange"就親民了,你這種感覺是從哪來的?牛頓英文還叫Sir Isaac Newton呢,我是不是該說還是中文名比較親民一點呢。
咱學了外語,不能把中文給撂下了。有一句詩說得好,古人做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其實叫「耦合」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耦,中文漢字,筆畫數:15,部首:耒。有以下主要意思 兩個人在一起耕地;〔~合〕物理學上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兩種運動形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至聯合起來的現象;同「偶」。耦_百度百科
這個時候我們最多慚愧自己中文沒學好,趕快弄懂為什麼叫」耦合「,哪還有功夫吐槽翻譯呢?你有十個例子也是不說明問題的,我正有更多反例等著你。
P.S.底下有人提到構詞法,的確,對於詞根的不熟悉,會在一定程度影響對單詞的理解,我答案中已經說過,「你也可以說,每個英文詞也都有自己的來源」,就是說,即使我上面提到的這些乍看沒有頭緒的詞,如Cryptozoic, Phanerozoic,也都是有自己的來源的,crypto是隱,phan是顯。但是,這些都是希臘拉丁來源,普通人需要專門去學習,即以這兩個詞根為例,它們是遠遠比不上中文「隱生宙」和「顯生宙」的直白的。當然,多了解一點構詞法沒什麼不好。就醬。
附圖一張
先說第一個問題:生僻字 vs 日常用語。
其實就我觀察,漢語和英語給事物命名時使用的術語,大多都是由詞根組合而成的。
不過,漢語在歷史上處於「輸出」地位,主要給外語(日、韓等)施加影響而較少受到外語影響,漢語術語中所採用的字詞,跟日常用語並沒有明顯的差別。而英語在歷史上可謂是被各種外語「輪姦」過,在「高大上」的術語中常常採用拉丁、希臘詞根,與日爾曼來源的日常用語截然不同。這在客觀上造成了英語術語比漢語術語對於外行人來說更難理解的現象。我在與另一個答主的討論中提到了「葉綠體」的概念,其英文為chloroplast。
漢語術語「葉綠體」由三個語素「葉」「綠」「體」組成,三個字都是小學低年級就會學的。因此,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人,即使從來沒聽過「葉綠體」這個詞,也不難猜出它是樹葉中的一種綠色的物體。而英語術語「chloroplast」由兩個語素「chloro-」和「-plast」組成,分別是「綠」和「體」的意思。先不說其中沒有表示「葉」的語素。我能認得「chloro-」這個詞根,是因為我知道「氯氣」叫chlorine;而「-plast」這個詞根,我在生物領域外從來沒有見過。這兩個詞根應該不太可能是英美小學教學範圍內的內容。與「葉綠體」理解難度相當的說法,應當是「leaf green body」,但英語術語一般不會採用這麼「通俗」的辭彙。當然,漢語術語有時也會採用文言中用過的、現代漢語不再使用的字,「逼格」一下子就上去了,一般人也會不知所云。例如「耦合」、「共軛」、「軔致輻射」等。但是你要想到,在英語世界中,大多數的術語都是這種感覺!
再說第二個問題:以人名命名的術語。
據我觀察,英語術語確實有用人名命名的偏好,以向發現者或研究者致敬;而漢語術語則往往注重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術語的內容。
典型的例子有:畢達哥拉斯定理 vs 勾股定理,阿爾茨海默症 vs 老年痴呆症。正因為命名習慣的不同,以人名命名的術語在漢語中是比較罕見的,所以可能有一種「高大上」的錯覺;而在英語中則司空見慣,沒什麼感覺了。
近代以來,許多以人名命名的英語術語被原樣照搬過來,比如統計學中的各種分布。對於這些術語,中文一方面來不及一一重新命名,二是考慮到國際交流的便利性,索性保留人名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以人名命名的術語在漢語中的「逼格」也在逐步降低。術語翻譯之類的,高票答案講得不錯~
但是人名什麼的……我想起了人人網譚釣神的一個段子(侵刪):我一直在虛心學習數卷高端深奧的論述語言,終於學有所成,今天給大家來一段。「脫胎於帕埃拉雛形社會的薩拉米民族,因其根深蒂固的派柏羅尼性而無法脫費列羅,幾乎無法自發莫扎里拉化到拉沃奧利層次,註定永久地錯過法費萊進程而深陷在派珀羅尼漩渦中,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著拉扎涅亞循環,這是薩拉米順民共通的瑪卡羅尼宿命。」不要被一堆不明覺厲的術語嚇走,我只是羅列了一堆吃的
音譯名這種東西果然看起來好高深的呢2333333
書讀得太少。。。
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例子是耦合(我糾結念ou還是yu糾結了半天,如果不查也並不知道什麼意思),英文coupling, couple(一對或者跟情侶狗FFF一個詞,能看出來這指兩個東西一定是相關的)
couple你能知道兩個東西一定有關係,「合」你就想不到兩個東西有關係了?
匿名用戶的回答有一定道理,中文的確在專業術語上更傾向於使用特化的專門辭彙,但反過來講,尤其是現代中文基本以雙字多字詞為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大多數專業辭彙都足以讓人望文生義,就算有所誤解,但對於圈外人士在不得不閱讀一些專業資料的情況來說,中文的專業辭彙已經是足夠簡單了。
再說一遍,couple你能知道兩個東西一定有關係,「合」你就想不到兩個東西有關係了?
然後,匿名用戶還提到了行文風格的問題,我以為這個的確是一個大問題,中文專業文獻寫得通順流暢的不多,一方面,的確可能跟專業人士的母語寫作素養有關,但另一方面,我認為大家可能經常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於現代科學研究而言,究竟應該用什麼樣的句法句式來描述才是合理清晰的,西方語言以及寫作實踐已經為這個目的探索了幾百年,而對現代中文來說,它本身的歷史才不過區區百年,我們從100年前才開始嘗試著用中文來描述科學,因此,很多時候無法清晰的說明某些科學原理,我以為其實就是實踐還不夠,我們還沒有探索出最合適的句法句式。
當然,從我上面的觀點來說,很多人大概會以為我認為中文不適合進行科學寫作,這大概也是五四以來常有的一個論點,中文不適合現代科學,甚至經常有人說中文不能像西歐語言那樣精確的描述,所以導致了我們無法進行科學的思考。然而,這完全是倒因為果的謬說。中文在現代科學研究和寫作上的確還有不足,再說一遍,那是因為我們的實踐還不夠,以前我們沒有這樣的需求,直到100年以前,我們的文化都不需要精確的描述,因為我們不需要精確的描述,所以中文直到100年前都沒有點精確描述的技能樹,而與此同時,在幾百年前,西歐語言的使用者就已經開始嘗試用他們的語言來精確清晰的描述科學了,因此,就目前的狀況來說,很多時候,特別的,英語文獻比中文看上去更清晰,是必然的結果。
最後,語言是不會停滯的,是會不斷的向前發展的,現代中文還非常年輕,還有很大的發展餘地,比如大家經常批判的翻譯腔,在我看來,某種程度上正是現代中文句式句法還有待發展的一個例證,翻譯腔是不符合中文行文習慣的,讀起來晦澀繞口,但如果強行按照中文習慣改寫之後,有些時候又顯得不如原文清晰精確,這正是我們還需要探索的地方,我們還需要發明新的句法句式來更為方便的描述這個世界。
以上。只能說是因為中文和英文都見識得太少吧……=..= 這個問題里旳例子本身就夠以偏槩全的了。
學生物去吧……
別的都很有道理,,這拉格朗日和lagrange是怎麼讓你分出區別來的呀。
我就不舉那些拉丁語希臘語借詞了吧,這個你看得懂英文還是中文?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
Periodic acid,題主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見識少不能代表沒有,未知的世界那麼廣闊。
手機碼字,隨便打幾個醫學術語。順序:日常用語 術語 漢語kidney nephro- 腎inflammation of kidney, nephritis,腎炎left eye,oculus sinister OS,左眼inflammation of skin,dermatitis,皮炎inflammation of lung,pneumonia,肺炎inflammation of eye,ophthalmitis,眼炎photography of vessels,angiography,血管造影術生化狗不得打死你。
醫學狗不得打死你。
舉個例子,為啥英語里鐵日常用據信源自於原始日耳曼語的iron,咋到了化合物,比如氧化亞鐵,咋就成了ferrous oxide,而三氧化二鐵就是ferric oxide。你說漢語英語表達那個更通俗直觀?法語還好歹無論日常還是術語,鐵都是fer-
因為你能區分白話詞和文言詞,卻區分不了日耳曼語源的詞和希臘羅曼語源的詞。
雖說大家都有生僻辭彙,但是題主說的現象也確實是存在的。不在字詞,在於行文風格。
例如介紹什麼是「抗體」:
抗體是機體免疫系統中的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在一系列調控下分泌的一類能與抗原特定抗原決定簇特異性結合的特殊蛋白質。英文的行文習慣是:
Antibody is a class of special proteins, secrected by B cells of immune systerm, which can bind with specific domains of antigen.中文無論是描述現象還是下定義,總是偏向於使用單句;而英文往往會運用許多的從句和省略去描述。
這些從句和省略會讓英文相較於中午看起來「條理清晰」,也有時候相互交織又顯得「一團亂麻」。經常看文獻的親一定知道後一種情況是什麼意思……(可怕的不是句子結構複雜,而是一邊說個極其蛋疼的句子還要插入圖片和引用,排版還排到了翻頁……)另外中文的語文專用化確實是很明顯的。平時「卧槽蛋疼呵呵噠」的口語,「您好致啟盼復」的信件用語,「群集和差量分列」的數學用語,每一個分支都有其文字上的文化內涵:數學偏邏輯,更多的會用簡練抽象的詞;生物則偏向於使用合成詞的縮寫,例如「細胞核」(細胞+核心)、「內質網」(內的+細胞質+網狀構造)等……
英文中俚語和書面語分的很開,但是西方觀念中科學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哲學思想和文化傾向是統一的。因此可以廣泛的看到英文向生活、古希臘語、拉丁語借詞,英文在科學上的風格是統一的。
因此,單從閱讀方面,中文的「隔行如隔山」比英文明顯。這是中西方對語言特化程度不同導致的。沒覺得術語有生僻字,不都認識么,而且覺得望字生義特別爽,中文的理論物理,應用數學碩論就能看明白,甚至環境工程一類也還行。英文就呵呵噠,只有本專業能看,別跟我說那是因為我英文不好,人年紀大了,受不得打擊,北美待了十幾年,都熬成主治醫師了,從來沒覺得自己英文不好,倒是有兩個說我中文不好的,一個荷蘭人,一個法國人,能想像我內心的酸爽么。
前兩天準備回答別人的問題,寫了兩排,發現這個逼裝不下去了,只好去網上翻詞典,後來發現temple所對應就是顳,顳嘛,就是耳朵旁邊,自動推導出temporal bone,temporalis,temporal region, superior temporal joint,temporo-mandibular joint等等,唯一出了點問題的是temporal lobe,不看詞典,我覺得可以寫作顳圓片,結果準確名稱是顳葉,好吧。從葉這個字,又可以推導出frontal lobe ,lobectomy等等,還有直接音譯的,像是 wernicke,broca aphasia,簡單明了,一看即知,可能個別詞上有點同音字的差別,但是完全不影響理解。
至於耦合,我現在都還記得初中物理老師教過,一看就知道,耦,就是要強調兩個及兩個以上。真正麻煩的應該是像cavitation之類的吧,第一次在新聞上見到還以為是什麼專門的海洋名詞,後來聽接受採訪的磚家一說,結果就是氣穴。
再來說微分,哪裡晦澀了?微分就是對量的無限細分啊,不叫微分還能叫什麼,就像積分是量的無限積累,不叫積分,實在想不出來可以換成什麼詞。而differential,從構詞看,絕對不如微分精準,當然也是因為翻譯的時候對這一概念高度概括,使後來者更容易理解。
中文音譯高大上?那這個呢 Лобаче?вский / Lobachevsky,中文音譯是這樣的:羅氏。
現在英文裡面大量使用縮寫,的確簡化了程序,也節省了時間。但也造成了一些問題,比如說容易混淆,時間久了,會對該詞增加限定等等。比如只有COX,你知道是什麼?
不知道題主是在哪長大的,幾歲就移民的,可以理解,中文邏輯不夠,沒辦法對字義組合進行邏輯推理,不能望字生義也很正常。一個優秀的中文學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語言邏輯推導能力,比如看到定積分和不定積分,一秒得出結論,一個定量,一個變數,要不然怎麼讀書,還不得累死。
說到教材,英文的完爆無壓力。但是大部分是編者的問題,事實就這樣,中國的研究者不喜歡寫基礎教材,也寫不好基礎教材,寫書大都以自己的認知水平為準,或者根本不知道怎麼通俗表達。比如陳景潤,寫本書到處都是此處可知,由此可證,搞得別人很崩潰,此處可知什麼啊?由此可證是怎麼證的啊?等等,偏偏這種書,卻拿來作教材,用這種書怎麼利於理解。第一,大部分英文學科專有名詞是根據拉丁文、希臘文組合出來的,而中文翻譯明顯直白得多;第二,題主覺得外文人名很普通,中文人名很高大上,這隻能說明你接觸的外文文獻太少。
有一些是歷史遺留問題。另,speed和velocity有什麼不同?(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恰當因為velocity是指速度矢量
Lung 肺
Alveoli 肺泡Pulmonary artery 肺動脈反正我下學期是不會再選生物的了推薦閱讀:
※Sheldon說他每天排便的時間相差在5分鐘內, 有實際的例子嗎?
※自我墮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有一個按鈕可以使時間飛逝,你會經常濫用這個按鈕以此跳過你無聊的時光嗎?
※同情看到的小動物,卻不排斥吃肉,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同情心?
※98巨蟹與89摩羯異地有可能在一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