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評價一部電影時,該如何評價電影的三觀對電影的影響?
如何評價電影《夏洛特煩惱》?
由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而想到的
眾所周知,有部小說叫做《鹿鼎記》,看過的朋友都知道,韋小寶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卻靠著坑蒙拐騙在小說里的清朝初年混成了達官貴人,小說里的正人君子都沒有太好的下場,不是被自己同夥故意殺死(陳近南),就是被自己的隊友無辜殺死(吳六奇),還有講義氣卻被朋友想法子殺死雖然還沒有殺死的(多隆)。
而這裡頭的通吃伯韋小寶卻成為上至廟堂,下至江湖,最吃得開的一個人,他除了講義氣外,女人是自己騙來的、別人送來的,錢是貪污的、受賄的、偷竊的,欺上瞞下,不亦樂乎。
那麼我想反問一句,《鹿鼎記》是一部三觀不正的小說嗎?
這裡我先定義一樣東西,「三觀不正」究竟是什麼意思?要知道每個人都有一種三觀,既然有「正」,那麼就一定是有衡量標準。如果您熟悉我的文字,那麼您一定會發覺,我從沒說過「三觀不正」、「三觀正」這樣的話,但我能理解你們的「三觀正」、「三觀不正」的意思,那就是「絕大多數甚至極大多數人在一件事上的觀點,一致的則是三觀正,不一致的則是三觀不正」。好了,這是題外話,我只是先用「三觀不正」納入大家的話語體系中,才方便下面繼續敘述,但這不代表我認同「三觀有正或不正」這種說法。
回到那個問題,《鹿鼎記》是一部三觀不正的小說嗎?
金庸在《鹿鼎記》里的後記中也寫了——
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念太過違反。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但小說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說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創造人物;好人、壞人、有缺點的好人、有優點的壞人等等,都可以寫。在康熙時代的中國,有韋小寶那樣的人物並不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寫一個人物,用意並不一定是肯定這樣的典型。作者只是描寫有那樣的人物,並不是鼓勵讀者模仿他們的行為。小說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實的。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社會中並沒有絕對完美的人。小說並不是道德教科書。不過讀我小說的人有很多是少年少女,那麼應當向這些天真的小朋友們提醒一句:韋小寶重視義氣,那是好的品德,至於其餘的各種行為,千萬不要照學。
由此可知,《鹿鼎記》本身是一部諷刺小說,它在小說裡頭提倡的,其實並不是作者所提倡的東西,相反,這是作者所批評、批判的價值觀。
其實很多小說都有著這樣的諷刺意味。你能說《西遊記》沒有么?你能說《紅樓夢》沒有么?你能說《水滸傳》沒有么?《三國演義》沒讀全我不知道,但我猜也許有,這個不妄言。甚至國外的《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卡列尼娜自己等角色,也是帶有諷刺的意味。
而這些諷刺類小說中的人物,作者在作品裡並沒有像《威尼斯商人》中批判夏洛克一樣去批判他們,而是似乎在表揚他們。
「似乎」。
好了,這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一部作品裡宣揚的價值觀並不代表創作者本身希望秉持的價值觀。
那麼第二個問題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對於出現了這樣因為三觀不同而產生的討論,我如何看待?
我很慶幸生活在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永遠不會有唯一的標準。你說愛情才是至上的,他說道義才是至上的,所以如果《大話西遊》、《甜蜜蜜》等經典影片在這個時代上映,那麼一定會引發太多熱議,誰都不服誰。甚至拋開道德意義,比如我非常喜愛的《刺客聶隱娘》,大家對它的攻擊這件事本身我不喜歡,我卻喜歡它背後折射的意義——這是一個真正的多元化時代到來的前兆。
多元化是什麼?那就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在評價觀點的體系上,沒有絕對正確,也沒有絕對錯誤。
所以我喜歡我所喜歡的,你們討厭你們所討厭的,甚至你們討厭「我喜歡它」這件事本身,我都沒有異議,這也是我很多時候不去回應的原因之一,觀點的基礎都不同,怎麼辯?
你看得出我上面那段話有沒有諷刺?我自己也看不出。
所以誕生在這個時代的《夏洛特煩惱》惹事了,而我的想法是,我很開心。
我開心的是,大家都沒有統一價值觀,而是努力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去不斷互相「討論」,雖然偶有罵聲,卻足以讓每個人在「討論」中越辯越明。
某種意義上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我執」,誰也不服誰。
第三個問題,回到《夏洛特煩惱》本身的價值觀上面。
我看了很多朋友抨擊《夏洛特煩惱》的論點,大致都是這樣的話語。
最大的問題就是說夏洛不過是個吃軟飯的,這種價值觀對嗎?
我記得知乎上曾經有個題目,題主問了這句話:「為什麼長得丑就要溫柔?憑什麼窮我就要好好讀書?」
然後我看到很多人對題主的嘲諷,我是這麼對題主說的。
你可以不認同我們的這個價值體系,但隨之而來的代價也很明顯。
通俗的話講就是,你不跟我們的規則玩,你自然被我們排斥。不能說你錯,但你不是我們圈子的。每個圈子都是這樣,小圈子還不明顯,因為這個圈子排斥了我,我去另一個圈子嘛。但如果你對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都排斥,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溫柔和讀書,可以說是這整個社會價值體系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你可以不認同,但不認同的代價,也許就是被社會孤立。
那麼電影里夏洛的行為,比如一開始吃軟飯,比如最後吃軟飯,他既沒有危害他人,也沒有做對社會有害的事情,頂多是和妻子自得其樂,對社會毫無貢獻。
這樣的行為我們就應當去貶斥嗎?
我的看法是,不應當。
你可以不認同,你也可以去呼籲大家不要這麼做,你也可以認同,你也可以呼籲大家就這麼做。
但你沒有權力去對這樣做的人進行評判。對自己再用道德評判,對他人只用法律就好。所以郜艷敏的事件中,有違法成分,我們義憤填膺;而這樣的事情里,沒有違法犯罪,你沒事罵人家傻缺,我只能選擇沉默。來源:什麼時候「三觀」成了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準?
前一陣子《情聖》上映,很多人給差評理由是「三觀不正」,一口一個「呸!直男癌電影」,昨天韓寒電影《乘風破浪》發布主題曲MV《男子漢宣言》又被口誅筆伐,理由也是「三觀不正」。
不知道什麼時候「三觀」成了評價一部電影的標準?
國產恐怖片不能有鬼;建國後動物不能成精;罪犯必須繩之以法這些都是三觀極正的電影標準但為什麼遭到絕大多數人嘲笑?因為所謂的標準毀壞了電影生態多樣性。這本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非要強行渲染成黑白,難看!
那些正在把自己理解的「三觀」強加在電影之上的人,與一直被你們唾棄的廣電總局何異?我倒是同意一句話:不是三觀不正,是與你三觀不合
你喊著電影三觀不正的樣子,讓我想到一群戴著紅袖標的娃娃兵對文人說:你寫的書內容是走資派!必須打倒。批評一本書如果不能從文學的高度品味,你可以說它語句不通順、有錯別字甚至可以說標點符號使用不當都行,這都是對書本身的評價。就好像批評王菲演唱會你可以說歌者走音,可以說演唱會不用心甚至可以說燈光舞美不協調,但你說她「一女三夫」你這不欠幹嗎?批評電影,故事、剪輯、配樂、鏡頭、表演,可評價的太多,但「三觀不正」不是一部電影應該承受的毀譽。
《七宗罪》三觀正嗎?如果正的話就不會開槍!
《天空之眼》三觀正嗎?如果正的話就沒有糾結!
《甜蜜蜜》三觀正嗎?如果正的話,他黎小軍可是有婦之夫!
《七月與安生》三觀正嗎?如果正的話哪來的撕逼搶男友?
看一部電影又要政治正確又要三觀正確,要法律正確還要道德正確,又要紅又要專。你能想像到時在熒幕上看到將是什麼樣的電影?
今天美國女性走上街頭為自己的正當權益做實質鬥爭,我們的網民卻糾結在電影和歌曲怎麼沒有以我為主、怎麼不取悅我了?
這兩年我國電影審查制度的進步實實在在看得見:《驢得水》、《我不是潘金蓮》、《血戰鋼鋸嶺》……寬容度在逐漸增加。
就說正在上映的《降臨》劇情強行黑中國一波但還是能一刀不剪地引進,說明開放太多。我是要為這樣的電影市場鼓掌,而不是用匪夷所思的批判讓現有的一切一夜回到解放前。
您說呢。謝邀
《夏洛特煩惱》沒看過,也不打算去看,所以我不評論這部電影,插一嘴說一下自己對電影的「三觀」的看法。
一部作品表面上的三觀的評判標準是多面的,也是多變的,不管是觀眾還是評論家,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私貨,而作者的水平和深度,會影響「三觀」的呈現。作者的目的,會比作品的內容更決定我定義里的「三觀」。
比如 金陵十三釵 (豆瓣) ,利用中國觀眾對那場戰爭的情結,拼了命要灑狗血,在極端環境下渲染虛假的人設和情感,用這種生硬的捨身取義來彰顯人性光輝,賺取觀眾的眼淚和好感度;而在拍攝那十三個女主角時的各種完全沒有憐憫之心堪稱物化和冷酷的拍法(具體鏡頭我就不截圖了),更是其心可誅,這種於我來說就是三觀不正,說是創作者最大的惡都不為過。
但像凱文.培根主演的森林人 (豆瓣) ,雖然說的是戀童癖的故事,但在作者的語境中,用悲天憫人的視角,描寫這類心理疾病的人的痛苦和掙扎,深入他們戒除心癮的酷烈過程,充滿了沉重的溫情,對我來說三觀就很正。
至於「只負責創造,不負責判斷」這種話,也對也不對。對藝術有敬畏,有創作良知(創作良知是指對藝術創作的虔誠度和純粹性,而不是公眾語境中的私德)的創作者來說,這句話是成立的,但這種人太少了,所以很多良知不足的創作者,不配享受這種自由,扯來為自己說話,我除了洗地以外想不到別的形容詞。所謂三觀正不正,不過是一場三觀的比拼。聽的人被說服了,便沒有爭論了。聽的人不服,才會爭執不休。說到底,就是看作者功力有多深,能不能把看熱鬧的人變成熱鬧里的人。
-------------------------
我覺得所謂的"電影的三觀"更確切的應該是作者想要通過電影傳達給我們的三觀才對。故事裡的人物本身應該有其個人特點,如果每個三觀都很正,都很相通,那就沒有所謂的摩擦衝突碰撞了。電影里說人物有其三觀,無論正還是歪,都是必要的。但是,電影里的人物的三觀,並不等價於我們所理解的電影的三觀。
影響我們的感受的,是作者在情節展開的過程中,通過環境的烘托,展現出的對人物三觀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態度,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態度,作者本人想要通過作品傳達的觀念。
我不喜歡&<夏洛&>的原因是,在看電影的一個多小時中,我完全沒有感受到很多好評中提到的"諷刺"的情感。只是單純的覺得電影里的角色都太浮誇,沒內涵,連帶著電影本身也沒什麼內涵,看得我胃絞著難受。
在我看來,好的作品應該無論三觀是否正,都能把你帶入其中,不可自拔。
很可惜,作為一個觀眾,我既沒有融入到夏洛的世界,也沒有融入到作者諷刺的情感中去。我認為這是作品沒有內核,或者對內核的表現力本身表現力不夠的緣故吧。我想到另一個問題藝術是不是可以無道德,當然這有些偏題,創作一部作品,作者當然可以說是依據自己的審美和標準,藝術價值的判斷看來似乎沒有統一的固定標準。然而一部作品一經發掘和推廣就不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了,放在一個社會環境里,它的價值很大程度上決定的它的存留。
格里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其「三觀」向來受人詬病,卻也不得不讚歎其中蒙太奇和景別運用之新奇,技術價值似乎遠蓋過了它內容上的不妥之處,但顯然其留存也是由於其創造性的拍攝手法而非其有失妥當的內容。
一部電影,發行面向群眾,你可以忽視甚至無視它思想意識上的缺陷,但請給出能讓受眾脫離其缺陷而能感受到的價值,而不是什麼藝術作品無所謂三觀,創作不需要道德。三觀對電影沒有影響,大多數電影就是用來忽悠觀眾安利三觀的。
說《夏洛特煩惱》最後夏洛沒有幡然悔悟是屬於三觀不正,卻沒有每天守在電視機前面收看《新聞聯播》的那幫人,都可以歸為恬不知恥的行列。「《夏洛特煩惱》讓我在電影院感到一絲寒意」……那您丫是腎虛了啊!
評判一部文字或影視作品的時候,我不太喜歡用三觀這個詞。
不過,評價一部電影,其娛樂性和思想性是可以分割開的。《夏洛特煩惱》作為一部喜劇,它完全合格;但是作為一部電影綜合考慮,這不算一部好電影。
美劇《絕命毒師》主角是一個毒梟,主角販毒殺人,完全是個罪人,可它是一部真正的好作品。《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主角松子殺過人、做過妓女,在愛情面前低三下四、沒有原則,但這仍然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而《夏洛特煩惱》,是一部讓人發笑的喜劇,可我在電影院笑完之後,我仍然不太喜歡它,為什麼?一部電影的思想性或藝術性高不高(在我看來藝術性和思想性某種程度是同一種東西),跟劇中人物並沒有必然關係。你能說《絕命毒師》的編劇有認同主角犯罪的傾向么??能說導演本人對松子的墮落是認可的么?這些屬於作品中明顯不合道德觀念的人物形象,並不是作者在作品中真正要展現的東西,或者說,這些非道德的人物特徵只是一個契機,一部合格的藝術作品,正是以這些東西為契機,去發掘存在於一個人精神、情感中深層次的東西。所以,我在《絕命毒師》看到的,是主角老白面對現實的無力感、他的中年危機、他走上犯罪道路之後的內心變化;在《松子》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松子內心的的孤獨感,和她為了愛而自我犧牲的悲劇感。正是這種深層次的發掘,才使得一部作品的思想性或藝術性展現出來。發掘並表達,把這件事做好並不容易。而所謂的三觀,並不是一部電影優秀與否的必需標準,因為三觀往往包含了一種道德立場,對一部電影有道德層面的要求,我認為過於苛刻。
《夏洛特煩惱》作為一部喜劇而言,相比大多國產劇基本上足夠優秀。但是,可以看到作者本人有一些其他的野心。影片前半部分基本就是搞笑,這點毫無疑問是成功了。到了後半段,主角夏洛開始了對自己生活的反思,這時候,煽情的場景多了起來。這明顯是作者想通過這些場景傳達喜劇之外的一些東西。當夏洛找到馬冬梅,並且開始一串個人獨白的時候,我確實有點感動,但是在感動之外,我卻覺得有種隱隱的不對勁;當夏洛找到馬冬梅的丈夫,說要拿一切換他老婆的時候,我對這部電影的印象直線下降。
為什麼?我知道,夏洛本來就是一個屌絲,一個庸俗之人,沒有什麼遠大追求。可是,影片結尾,他對自己生活做出的所謂反省,在我看來同樣膚淺。而且這種膚淺已經不是來源於人物,而是來源於作者了。這就是問題所在。我覺得作者想表達一些對生活、對愛情的深層次的思考,可是在我看來,他什麼都沒表達。我看到的只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小人物利用信息不對稱成為明星,娶到女神,得到成功之後放縱享樂,卻仍然活得悲苦;這時候,她又想起以前的老婆了,並且企圖重新得到她。這點讓我對這個角色感到一絲嫌惡,不過這是出於我個人的道德立場。但是,在這整個的故事敘述過程中,我覺得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是空洞的。作者想表達什麼?珍惜眼前人?可是作者想通過這種情節設置來表達這一點,我覺得是失敗的。因為這種珍惜,是一種膚淺的珍惜,只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已。無非就是「老子在夢裡回到過去變牛逼了,從此贏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可惜最後又被自己玩砸了,想想還是老婆無條件對我好,我要把老婆搶回來。」主角夏洛在最開始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而在影片結尾,我覺得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其實,作者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這部電影作為喜劇,它想讓我笑的時候,它值得我笑,它想讓我哭的時候,卻不值得我哭。《夏洛特煩惱》或許諷刺了男主夏洛,但觀眾與主創卻未必意識到夏洛被諷刺了,或許他們看到的是一個不含批判的浪子回頭式的小人物。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主創的創作意圖很明顯:中年困境下的自我救贖。
而夏洛是如何自我救贖的呢?這裡存在著一個對劇情理解上的分歧,夏洛的經歷是穿越還是白日夢?如果是穿越,那麼夏洛用自己三十多歲的無賴流氓行徑調戲同學、抄襲甚至對原作者周杰倫的毆打、出軌以及對友情褻瀆難道不令人作嘔?如果是白日夢,我們來看看夏洛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贖的:把自己喜歡的人臆造成一個貪戀錢財的綠茶婊,把自己的老婆臆造成甘願為自己付出一切的人,把自己的朋友臆造成一個落魄得需要自己拯救的人,然後白日夢醒了覺得這個世上只有自己的糟糠之妻才是對自己好的人,其他人都不可能對自己真心。靠著對自己朋友家人的無限貶損來完成人到中年一事無成自己的心靈救贖,偏偏有些人還覺得這是夏洛的幡然悔悟,值得為他高興。我呸。還是那句話,主創以及一部分觀眾沒有意識到電影所刻畫的自我救贖是如此的令人反胃,所謂的批判對於這部分人來講只不過是個笑話。看了那麼多答案,我只想說,你們說的所謂的「三觀」,對電影構成不了任何影響。所有經典的影視作品要給予你的並不是生活中的一個「答案」,而是千百年來人類發展至今所面臨的一系列的不可迴避的問題的展現!電影的初衷絕不是要將自己的那一套觀念以故事的形式強加給觀眾,它只是一個鮮活的比喻。你們談及三觀,我想問下,你們看《沉默的羔羊》的時候是站在誰的角度的?你們希望漢尼拔被碎屍萬段嗎?不希望吧?可他確實是吃人的罪犯。那你們三觀正不正?你們看《香水》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那些被主角殺害的女子很無辜,但是結局卻很爽? 有人說《夏洛特》的三觀不正,有人拿《泰坦尼克號》出來作比較,說什麼小三上位三觀正不正。簡直是搞笑。不然用泰坦尼克號裡面的那些窮人的腳趾頭和《夏洛特》裡面任意一個女演員的腳趾頭比比誰的嫩? 電影主控思想分三大類別,理想主義,悲觀主義和反諷主義。照各位大談三觀的意思,悲觀主義的電影都屬於三觀不正的嘍?理想主義:它要表達的是樂觀主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桑丫的生活很是糟糕,被好友背叛,被上司騷擾,最終丟掉了工作。連男朋友都丟了,生活頹廢到了極致。這個時候桑丫開始思考,她來這個城市的目的是什麼,這樣下去的意義何在。於是經過她分析自己現狀之後做出相應的對策和努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的。 在這裡,開頭是向下的負面情緒。結局是上揚的正面情感。而中間會經歷很多次這樣的階梯狀波折,但是最終結局是不可逆轉的!這是理想主義主控思想的電影。悲觀主義:同上,但是故事發展曲線相反。起初是上揚的正面情感,結局為向下的負面情緒。反諷主義:這是最難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必須實現一語雙關。舉例:六一很熱愛繪畫,他把自己的生活完全交給了它。甚至和好友決裂,不聽任何人的勸阻,包括父母。不談女友。。就這樣過了半輩子,他對繪畫的研究確實大有心得。然而他發現自己捨棄的那些東西 ,並沒有讓他覺得很快樂。正值母親病危 ,而他又要面臨一場很重要的講座。這個講座是他多年來奮鬥的最終結果。然而他拒絕了講座,爬上了回家的那列綠皮火車 (故事瞎編的,就說個意思。) 這裡的結局是,六一奮鬥一生的目的和主線將要達成時,其實是呈悲觀主義曲線模式的,然而這時候六一發現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親情,而不是他苦苦奮鬥了半輩子的虛榮,於是他將辛苦奮鬥了半生的一些親手毀滅,1.【由努力奮鬥(正面),到親手毀滅(負面)】然而,2,【由對親情的冷漠(負面)到爬上歸家的綠皮火車(正面)】這就是雙曲線模式的反諷主義主控思想。大體比較經典的電影,都可以歸納為這三大類。在這三大類電影中,故事的題材和元素,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我們不能用三觀去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認知:這樣的作品讓你看到了生活中人類不可迴避的尖銳問題,但是這部電影有沒有將這個問題以說教的形式展現給你,這個電影有沒有將作者自己的三觀強加給觀眾?如果有,很遺憾,這是一部差勁的電影!如果沒有,那說明這個作者將電影把玩的很好,他明白電影是怎麼回事,他明白電影不是處於說教目的的,而是以最適合它的形式將我們的生活進行一次最好的比喻。讓我們從中產生共鳴。 電影中,作者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觀眾,比如一個作者想要表達他對「愛」的詮釋。那麼他電影里處處會明裡暗裡向觀眾表達:「愛是最偉大的 ,它可以化解仇恨,化解暴力,化解世上任何傷害和戾氣」「愛是最偉大的 ,它可以化解仇恨,化解暴力,化解世上任何傷害和戾氣」「愛是最偉大的 ,它可以化解仇恨,化解暴力,化解世上任何傷害和戾氣」!說到電影最後,作者恨不得朝觀眾的腦門上一人給一下,然後問:「你們懂了嗎?」 所以《夏洛特煩惱》我沒看過,我也不想看。說實話,國內的電影還沒有上映,我單看海報就知道我想不想看了。設計浮誇,服裝、氛圍和自己電影名稱根本不搭套,演員表情吹鬍子瞪眼,咧嘴擰巴著臉,這是用心拍出的好電影的節奏?明知道不怎麼樣,幹嘛要去看?有那麼多經典的作品都看不過來,反正我是不會講時間浪費在這些影片上面的。 電影這麼嚴謹的東西,我是絕不會因為三觀正不正去評判好壞的,如果有人說電影的三觀影響了你的生活,改變了你的人生。求別罵電影,可能你生來就是那樣。 最後!不要說國內的電影你看不到作者想要強加給你任何信息的他的不純目的。你喜歡那是你的事兒,也許他營銷成功,但它不是好作品,不能被過譽,這是事實,我們有權利打1星罵它爛!如果認為打一星侵犯了它你心目中的神聖地位,對你的自我滿足造成了傷害,我們也想說,看豆瓣那些個貨給爛片兒打五星的時候,我特么能把胃氣出鼻血。你是不是還要付我湯藥費?
當你看完一部電影的時候,如果你比較有鑒賞力,你能讀懂電影創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或者僅僅是想呈現什麼。
你讀懂了以後,如果發現它本質上三觀不正(而這往往取決於創作者的三觀),你會本能不喜歡這部電影。對於比較堅持的朋友,電影的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這部電影在他們看來也是失敗的。簡而言之,不好的人落了個好下場,看著不舒服。標準的影評,本來應當是一個客觀多於主觀的東西,但是影評的低門檻,以及知乎的交流機制,使得一些人往往像是得了一種病,一種標新立異,腦洞濫開,標榜獨立思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病。他們評價東西喜歡憑個人好惡,厚古薄今,媚外崇洋,尤其喜歡對國產的東西動嘴下刀。這些人很像足球籃球論壇里活躍的「懂球帝」——評價比賽、指點球員教練時一副眾人皆醉、舉世弱智的架勢,卻不知任何領域的職業深度,可以讓最差的職業選手完爆最好的業餘選手。職業的影評人和電影作者卻未必會在意這類以「三觀」為出發點的業餘評價,因為他們知道,電影就是說故事,如果強行主題先行、三觀至上,忽略流暢度完整性,忽略質樸深刻的幽默感,忽略觀眾的接受度,這片基本就廢了。
文藝作品裡,三觀沒有那麼重要。一個精彩的故事,在於在生活里提煉創造一種可能性,然後把這種可行性發散開來。最經典的故事往往是春秋筆法,通過冷靜克制的敘述,把故事不斷挖深挖遠,說好說圓。然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故事創作出來以後,一切關於角色的道德評價、三觀判斷,都應當和作者無關。縱然作者賦予了三觀,但只要作品能有強大的感染力,能把大部分觀者說服,即說明作品當中一定有很多真實或隱秘的閃光點,能讓大部分人get到,而這本身也屬於作品的勝利和成功。
很多人對《夏洛特煩惱》的負面評價,都脫離不了他們對夏洛這類人的主觀無好感。因此,一個家境糟糕、單親家庭長大、被老師稱為「全班第二的傻子」「二傻子」、在學生時代作為全校笑話、音樂作為唯一愛好、三十左右無父無母、同學會還要被老師同學集體公開嘲弄的人,他們接受了編劇對他不幸經歷的戲劇化的淡化,卻更願意一本正經居高臨下地評論他的生活態度、人生成敗,可是那類男女主角處在人生巔峰、陷入愛情糾葛的片子,他們可能會更加不喜歡。甚至在導演給出被微博大V編劇史航評價為「最好結局」的喜劇化結局後,他們還硬要腦補他之後的「夏洛抱」是吃定馬冬梅,是想一輩子吸她的血。這要多大的腦洞才想得出來啊。結局雖然像是開放式的,可是夏洛和馬冬梅膩歪在一起的場景,分別是買菜、做菜、逛公園、打麻將、看電影,這些都是和夏洛改過自新、正經生活的可能性不衝突的。而且就像「如何評價《夏洛特煩惱》」的題主說的,片尾里馬冬梅明顯氣色好了很多、漂亮很多,小兩口還有閒情逸緻逛公園看電影,說明生活是改善了的。這樣的交代還不夠嗎,難道一定要像勵志電影一樣,勤奮努力升職加薪走向人生巔峰,或者像惡俗的夢想片一樣,違背常理賦予主人公超凡的天賦,讓他得到機遇一夜爆紅,這樣才三觀端正?
另外有一些對電影的挑刺。說夏洛一夢迎合屌絲仇富反智,可是片中夏洛並不是多麼正面的形象,把他的夢,也是大多數失意者的夢,演繹出來,正是這片的精華之處。任何按照正常邏輯發展的情節,都無可厚非。說夢中夏洛糜爛的生活、糟糕的一切是對現實中成功人士的醜化,其實恰恰不是如此。夏洛之所以走向低谷,最後病亡,是因為他活到了穿越前所在的時間點,他創作枯竭,一切榮耀戛然而止,人生墜入谷底。他的整個夢境,包括患上艾滋病,都是對那些身份卑微、身無長處,卻妄圖一夜成名、有著暴發心態的人最好的嘲弄。他的失敗是註定的,因為他那樣的成功是不現實的。
說夏洛對馬冬梅沒有愛,只有依賴,更像是親情。其實夏冬二人「願打願挨」的感情,未必不是馬冬梅對他失去雙親、孤苦無依、本質善良、擁有才華卻到處缺乏理解、受到嘲笑歧視的體諒,未必不是因為相似的家庭不幸而形成的相互理解和依賴,這也是各種愛情里的一種。他保護馬冬梅甘願挨打,他不忍說出討厭,他留下那支標槍,他在暖氣片爆炸後躲在馬冬梅懷裡,他說以後成功了要把所有浪漫還給她,這些,未必不是一種深刻的愛。
說夏洛自私冷漠陰暗,進而腦補說他不允許自己母親改嫁,卻忽略了張揚在夏洛身患絕症、心理崩潰之際說出真相時的搞(chou)笑(e)態(zui)度(lian),並且這還直接導致夏洛心灰意冷、放棄治療、幾近絕望中死去。他母親和張揚這時候去哪裡了呢?身在局中,對身邊人門清,才導致了他的極端不接受。
說片子像小品。對製作團隊沒有尊敬理解,了解只限於知道他們上過春晚的人喜歡這麼說。說片子不過是舞台劇搬上屏幕,沒個電影樣。給出這種評價的人也只限於道聽途說他們是排話劇的。片子的敘述方式千萬種,能表達好想表達的,能把控好節奏,推動好情節,即使京劇、歌舞、獨白、紀實鏡頭,我們都能接受。而無傷大雅、有助氛圍的話劇表現形式,又有什麼不妥呢?
說大春撞別人車逃逸,自己車被撞抱怨,也是三觀不正。可是這明顯是對他的嘲弄,對有這種心態的每一個人的嘲弄,何來三觀不正?
……
每個人都有類似的幻想,如果重來,我會如何。可是有句詞說,漫從去日佔來日,未必他生勝此生。把握當下,憐取眼前人,這是很多穿越類的故事最好的升華方式。《夏洛特煩惱》整個片子各方面精確、智慧、認真,是一部難得的接近完美的國產電影,也是極可能推動國產喜劇片甚至國內電影市場改善和發展的一部電影。整個製作團隊努力優秀,值得我們讚賞尊敬。
至於三觀什麼的,見鬼去吧。遠的,《水滸傳》里整個梁山,《紅樓夢》里賈寶玉;近的,《黑暗騎士》里小丑,《解救吾先生》里華子,要說三觀,如果三觀由某些人代表的「真理部」掌握,有一套「絕對標準」的話,那上述那些經典人物何止是人渣,簡直是人渣。可是,那又如何呢,誰在乎呢?為什麼看一部喜劇電影這麼難?多久沒在電影院里盡情歡笑了?上次很歡樂還是徐崢的泰囧,都是3年前的事了!都TMD3年了!我想不起還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喜劇?對了 有一部鄧超的票房很高 ,聽說很好看,實在對鄧超的那種撓你癢式搞笑膩了!好不容易出了部片,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且觀眾都逗笑了!現在好多人又出來說什麼三觀不正實在無語! 本來除了好萊塢大片和國內幾個有名氣的導演拍的電影能看還有啥電影能看?去看國產"鬼"片?能不能讓我們安靜的笑著看個電影?
一部差的電影,三觀不正那是理所當然。一部好的電影,三觀不正便是辛辣諷刺。再不濟也會誇作是詭譎妙思。至於題主所說的那部電影,沒有看過不作評價。
我覺得但凡能被成為偉大的導演,在電影里必然夾雜自己的私貨,也就是價值觀,精緻的拍齣劇本只能稱得上優秀。至於這三觀有什麼影響,那就看你本人喜不喜歡了。
元首笑了:你敢說我不是個厲害的演說家?
劇作者有劇作者的三觀,導演有導演的三觀,演員有演員的三觀,電影中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三觀。所以對於一個電影的三觀在我看來並不是那麼輕易能夠定義的,不同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吧。在我看來,一部電影或小說中的主人公完全不需要是一個完美的人,甚至不需要是一個好人。通過情節發展能夠突示某種主題,表達某種情感,這才是電影的主要目的。至於主人公是好是壞,哪些該學哪些不該學,相信大部分人都還是能看出來的。總之,電影好壞的評價,不應由主人公的品質決定。
分種類吧,有的電影就是看著玩的,三觀有點歪完全不影響,夏洛特煩惱就是這種。有的電影就是該供在神壇的,就像《武訓傳》
哦,原來看電影還得先研究它的三觀正不正。
在一切藝術作品中,創作者只負責創造,並不負責價值判斷。
藝術不是說教,說教可以去寫論文,而不是搞藝術創作。況且按照藝術創作的某種規律,創作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就是要把善惡美醜同等對待,否則一個形象並不真實豐滿的壞人,你怎麼恨得起來。如何評價電影《夏洛特煩惱》? - 知乎用戶的回答推薦閱讀:
※關於電影《黑天鵝》配樂的影評有哪些?
※如何評價電影《天使愛美麗》中的電影鏡頭?
※韓國電影《卑劣的街頭》 大家覺得如何?
※如何評價《全民目擊》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電影《八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