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行產品經理?

從市場轉到產品經理


記得剛做產品的那一會,平時的工作很是充實,寫需求文檔、畫原型圖、流程圖、UML用例圖、use/case一遍一遍地擼,一直做到上級通過,力求達到心中滿意的度為止。 工作不可能總是極其忙碌,偶爾一兩天有個一兩個小時閑下來,那麼我去幹嘛?

  1. 看產品類書籍
  2. 逛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100、知乎等具有許多關於產品乾貨的社區
  3. 加有關產品的QQ群,和前輩進行交流

這是主要的三種方式,而在這些過程之中,我發現了一些規律:

  • 只要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100、知乎等社區上有涉及到如何為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做準備的問題,那麼與之有關聯的答案或者文章,那絕對是極高的點贊數以及轉發率。
  • 在QQ交流群裡面,最後你會發現發言最多的永遠是新人在問一些產品方面的問題,偶有牛逼的前輩會來指點你,一群人鬧哄哄,說白了就是聊聊天,談不上有收穫。真正的大牛大部分都在開會忙工作,沒有時間和你在QQ群大侃特侃。

當時我也有和一些人接觸過,他們很積極地問我如何準備面試,需要做什麼準備之類的問題。 我當時想的是用產品思維來分析找產品工作的問題,解決的需求是什麼? 於是我問道:為什麼選擇做產品? 答案分為兩類:

  1. 互聯網,我很喜歡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是個不錯的行業。(說白了就是感覺錢多,錢多,錢多)
  2. 從小到大,喜歡打遊戲,喜歡研究網路方面的事物,或者大學做過自主平台給學生送餐,運營微信公眾號,規劃功能什麼的都做過,感覺產品工作比較適合自己。

按照二八法則分析,前面是八,後面是二。 然後我繼續問:你說要做產品工作,有沒有什麼準備? 答案分為兩類:

  1. 看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書籍,在知乎看過很多乾貨,平時一直在關注有關互聯網方面的知識。
  2. 深入了解過產品職位,不管是相關的書籍還是乾貨知識都有在看,為了加強自己的產品知識,會嘗試著自己去自學axure、visio,會去做產品分析評測,並一直在準備。

在這裡,還有一部分是沒有什麼基本的認知,朋友一說一建議腦子一熱就來了,我懶得提。 按照比例來說,是三五二的比例,深入地學習產品是需要興趣推動的,理所當然比例是二。 還有一些問題我就不一一來講了,只舉了這兩個很簡單的典型問題。 而我的回答是分為兩種:

  1. 對於二八法則中的八說,對於產品這份職位,你了解這份職位具體的工作么?你真的喜歡這份工作么?產品很重視邏輯思維,你邏輯思維夠強,你確定你適合么?如果沒問題,去努力吧(雖然我知道這個過程大部分人會被虐得很慘)
  2. 對於剩下的二說,你不需要來問我意見,樹立起你的自信,找份工作沒問題,你會做得比大部分人專業。

細想起來,我記得有好幾個女孩是做運營,認為產品薪水高,然後想轉,然後我思考的主要問題是:你的邏輯至少要比一般人強,因為說真的,我不信一個數學很差的女生,你能用你的邏輯思維把一個產品的信息架構、框架、流程表達得無比清晰么?如果你是變態的女強人,那就當我沒說。 還有人抱怨過,我985、211大學畢業,我看了那麼多的產品書籍,吸收了那麼多乾貨,為什麼連一份產品助理的工作都找不到? 我思考你存在的問題可能是:

  1. 簡歷製作粗糙,能力不夠強,沒有太大的亮點,不足以打動人。
  2. 你的面試表現有問題。

其實,以上的問題都不是最為關鍵的,最關鍵的問題不在於你,在於這個產品這份職位的定位問題,看了很多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卻很少人說原因,為什麼沒有經驗很難找產品工作?

1. 一個產品的誕生,是需要產品進行用戶調研,市場競品分析,用戶需求評審,然後再做信息架構,隨後的原型圖、產品需求文檔、交互設計等等,這些工作你都需要勝任。

當你做完以上工作後,後面涉及到的是UI設計、程序開發,沒有經驗的產品肯定會在這個過程里犯許多許多的錯誤,如果某一個功能沒想好,某個細節沒有考慮沒有全局思想,然後團隊跟著你改,那麼多的程序員拿著年薪幾十萬,浪費一禮拜時間,公司損失多大。 當然,以上的答案其實是不完全對的,差勁的公司才會讓你有機會犯這樣的錯誤,我也在網上看過此類案例。 成熟的公司一般會讓一個專業的產品經理帶你,但是你沒有把工作做好,會把整個項目的進度滯後,最後,公司還是損失。 你說,浪費那麼多程序員的薪水,招一個有經驗的產品不是要省很多錢么。

2. 整個行業被坑怕了,太多的產品人名不副實,開薪信口開河,忽悠過後,公司突然發現能力不值這個價,公司就不樂意了,以後招人更加慎重。

3. 自從喬幫主和周鴻禕、張小龍、雷軍等牛人以產品經理自居後,這個行業火了,薪水自不用說,以前是沒有產品經理一說,以前的簡稱是「網站策劃」,現在瞬間高大上,都變經理了,導致現在太多的人湧入這個行業,與此同時,優異的人才也是一大把,競爭極其激烈,沒有兩把刷子還真舞動不起來。

4.最近一次次地巨頭合併,優酷和土豆、58和趕集、滴滴和快滴,最近又是美團和大眾,之後肯定還會有,不得不說,這是個巨頭合體的年代,一大批鼓吹互聯網寒冬來臨的文章讓我們目不暇接,事實是怎樣:個人認為互聯網確實會不如前幾年,互聯網由之前的泡沫快速發展逐漸過渡到一個穩定下來的狀態,但是互聯網還是會持續地進行發展,有關產品的工作事實就是:牛人永遠不愁工作,慘的就是專業度不高的產品人。

文章說到最後,印象很深刻的就是很早以前帶我的老大跟我爆粗口,誰他媽說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根本沒多少人能把這工作做得很棒。

當初我也看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那時候還是稍微有點收穫,但是借用一個知乎牛人的話來評價這本書就是:在生活中,利用產品的思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工作中,不信你來試試?

最後祝各位還在產品路上準備的朋友好好思考自身的需求所在,祝你們找到好工作,得以踏上人生的巔峰。

微信公眾號:人人不是產品經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和我進行交流。

http://weixin.qq.com/r/WTpOVrTE2umlrfA1929L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作為一個曾經成功轉行的產品經理,正好藉此來總結一下我轉行的心路歷程。

過程太心酸了,誰遞我張紙巾,我先哭會。

---------------紙巾真的是用來哭的!!!----------------

我之前也是從事市場工作的,不僅是市場工作,而且是傳統IT行業的市場工作(曾就職於某首字母H的公司),不僅公司體制與互聯網公司不一致,而且工作內容也與互聯網產品經理完全沒有交集,但可笑的是我之前的職位也叫產品經理(Sales Engineer),和互聯網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的中文名稱是一樣一樣的。

好了,背景介紹完畢,下面來正式講講我的轉行經歷。

1. 轉行誘因

一旦做了一個決定,就一定會有誘因,不知道樓主要轉行是基於什麼來考慮的。這個誘因很重要,它將直接關乎你轉行的成敗,以及轉行後的成就,務必慎重。我最初決定轉行是通過深刻的自我反省與自我剖析之後才下的決心,我的誘因有兩點:

首先,我的優勢與特長在現在的崗位沒機會充分施展。我本身是一個比較有創造力的人,我經常可以想到一些好點子,並自己去實踐,我有把一個事物創造出來的能力,但是很遺憾,市場的工作內容沒有我發揮的空間。另外我還擅長總結整理,並具有較好的審美能力,在市場部,我的這個能力主要體現在ppt的製作上。辦事處內部的合作夥伴培訓ppt,以及很多的大型活動的演講ppt都是我負責製作的,整體反饋都很好,但做ppt這件事遠沒有把我全部的潛力發揮出來。

其次,我是真的深深熱愛互聯網行業。這個誘因也很重要,你越熱愛一個東西,你就會願意越多的付出,付出的越多你才越能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我一直認為互聯網是一個有魔力的行業,它在潛移默化的實實在在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件事太有意義了,我願意全身心投入其中。你可能會說我有點理想主義,嗯,我從來沒否認過這一點。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發現自己具備的能力正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所需要的,我相信互聯網行業有人會看到並接納我,同時我也發現自己深深愛著這個行業,我會不自覺的全身心的投入,我有很大可能成為一個不錯的產品經理。

所以還等什麼,操傢伙,干!!!

2. 技能儲備

這個階段是最花時間的階段,產品經理的技能於我而言都是新東西,需要花時間一點一點啃。對於一個產品經理而言,原型設計工具必須是要熟練掌握的,業界主流的工具是Axure,不管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可以靈活應付,高保真原型得心應手,草圖更是信手拈來。我用過不少軟體,所以學起來其實難度不大,看了幾集小樓老師的免費教學視頻AxureRP7.0從入門到精通,基本操作掌握了,我就自己著手做原型。

我本身是個自由行愛好者,我用事逼的眼光審視了在線旅遊業之後,發現了不少問題,於是我先調研了一下在線旅遊行業(做旅遊行業的旅遊電子商務的牛人都經常關注哪些網站? - Jingkuan 的回答)然後基於現狀進行了自由行痛點分析(在線旅遊產品目前有哪些急需解決的痛點? - Jingkuan 的回答)最後提出了針對於這些痛點的解決方案以及我設計的APP的理念(暫未在知乎發表,感興趣可私聊)寫了一篇萬字長文,並按照文中所寫內容進行原型製作。

原型製作的過程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整個過程中最難的一步是如何把需求轉化為產品功能,最費時間的一步是如何把產品功能進行UI展現,我的原型設計稿前前後後改了7版,每一次改動都有很大的收穫,這些收穫很重要,面試的時候如果你能把自己實踐之後的收穫講出來,無疑是可以加分的。貼張原型首頁截圖吧,不用太精美,做成這個樣子基本可以投簡歷找工作了。

當然,我所說的是產品經理最基礎的技能,其他方面也要積累,發個美女@沈天依的產品新人掃盲貼「產品經理的時代正在慢慢結束」這句話對嗎? - 沈天依的回答裡面提到的可以適當了解一下,當然,我知道你的重點可能在妹子的照片,不用解釋,我懂,不謝!

3. 簡歷與面試

前面兩個階段偏重於自我審視以及技能的提高,這個階段則是偏重於對外的展現,要考慮如何更好的兜售自己。我在準備簡歷與面試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坑,幸好掉進去之後都爬了上來,我大概寫一下吧,可能這些坑你也會遇到。

第一個坑是寫簡歷時陷入了慣性思維。我在最初準備簡歷時,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行業經驗來寫的,寫的很多項目經驗雖然在同行業中確實有很大的價值,但如果以一個互聯網的產品經理的角度來看的話,很難在我的簡歷中找到他需要的東西,那麼對於他來說,這份簡歷就沒有任何亮點可言。

第二個坑是簡歷中的能力展現不夠充分。其實這點也很好理解,在你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之前,你是比較難了解到具體這個職位是需要哪些能力的,既然你自己本身不清楚,那麼體現在簡歷里也會比較模糊。所以,對於一個想轉行的人在準備自己的簡歷時,一定要充分調研,把自己那些與目標職位能力相匹配的項目經驗著重體現,這樣才能讓別人一眼就看到你要突出的重點。

第三個坑是簡歷的條理性欠缺。簡歷中切記不要寫一長段的描述,你在描述工作職責或者項目經驗時要分成幾點來說,這樣做既可以讓看的人很快摸清重點,另外還能給人一種邏輯性很強,行事有條理的感覺,一舉兩得。

這個階段的一些事項你是很難通過自學去了解到的,我當時是用了果殼旗下的在行約了兩位行家。一位是@劉飛,在知乎上有不少高贊回答,人也很親切,我主要是諮詢了一些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以及需要的具體能力,做到面試時有話可聊,另外一位是約的拉勾網的人力專家,諮詢了一些產品經理的簡歷製作、面試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一些事情,兩場約下來,受益匪淺。

最後再提一點,一旦決定了就不要回頭,我自己是裸辭轉行的。當然我的行為有點莽撞,不值得效仿,但轉行這個事,決心是一定要有的,有時候要學會對自己狠一點。

以上。


前言: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火熱,創業的火熱,未大眾普及了很多互聯網概念,B2C、C2C、O2O、P2P、眾籌、移動支付......不僅如此,還帶動了一個崗位的火熱,那就是產品經理。面對著多金又體面的認知,很多人義無反顧的轉行做產品經理,不管是之前在互聯網行業有關的崗位,比如交互、設計、開發,還是並無相關性的其他崗位,哪怕你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希望選擇產品經理。那麼你真的適合產品經理嗎?

1、首先了解產品經理是做啥的,看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產品經理,興趣是最後的老師。

推薦可以看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結網》等。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阿里系標準PM工作流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網站,有空可瀏覽,培養產品感覺。

《結網》:剛好是前面《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補充,多從大方向著手,除了互聯網產品經理的相關知識,還增加了產品優化、用戶體驗、數據分析、項目管理等內容。

《啟示錄》:這本書主要講了好產品的三個基本條件以及如何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的一些工作與產品管理經驗。

2、如果確實喜歡做,那就開始學習。

有條件可以去看一些培訓機構的培訓課程,視頻課程都是別人經驗的總結,視頻可以多看幾遍,多看幾遍你就能明白。培訓更重要的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給你提供一個平台,領你入門。

3、找一個產品專員和產品助理的工作做起。

有個好的項目實踐總是很好的,尤其是有個牛逼的師傅帶你,你會上手很快。前期找工作多找找,可以看一下面試技巧,總會有一家公司要你的。

4、多和其他產品經理交流。

學習他們的溝通經驗,當你不會的時候向他們請教。當然這些活動你可以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活動行這上面找。上面不僅有一些產品的乾貨文章,還會定期舉辦產品活動,多參加。說不定你還會遇到其他公司正好需要找助理,你和他關係處的好,正好把你招 到他們公司。

5、產品經理要學習的知識很多。

產品經理必備能力裡面有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永遠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學習設計、學習技術、學習營銷,學習營銷,學習心理,當然略懂就好,不需要太精。

6、做一個APP的重度愛好者。

手機里的APP要從少到多,然後在從多到少。例如:你是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你就需要把競爭對手的APP都用一遍,經常使用他們的APP,看他們功能的有哪些,用戶體驗好在神馬地方,不好在什麼地方,可以的話最好經常寫寫競品分析報告,不僅鍛煉自己的文案能力也把自己想的再提煉總結一遍,加深印象。

7、可以做一個公眾號運營。

一方面鍛煉自己的運營能力,一方面鍛煉自己的文案能力,可以把自己的產品感悟寫下來,提升自己。一不小心你就被創業了。

8、學習一些技術。

可以自己寫寫代碼,了解一下HTML、Css、js、H5等,對後端的技術可以了解PHP、Java、資料庫這些,了解技術不僅方便你和技術的溝通,同時對鍛煉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本文作者:@對方正在輸入…… 互聯網金融產品經理一枚,歡迎廣大產品愛好者交流。(微信:yw5201a1)


技能用勤奮彌補,思維模式和溝通技巧用經驗積累和總結。大學材料,畢業即做產品,共勉。


4月11日,天晴,心中卻翻江滔海,感慨萬千,於是決定寫下這篇長文,講述一下野生產品人的莽荒生長,和大家共勉。

去年今日,是我正式入職場的日子,乾的毫無疑問是我的老本行,服裝面料行業,本科在讀完紡織工程專業,陰差陽錯,去了義大利讀紡織工程管理的研究生,然後去業界小有名氣的服裝公司實習,那天天很藍,公司環境給我的感覺,只能用優雅驚艷來形容,朋友知道了各種替我開心和讚譽,但只有我知道,我不開心,以至於後來一畢業就馬上回國投身互聯網了。

和很大部分人一樣,高考之前,我們心裡只有高考,天真如我,夢想大概是糾結去清華還是去北大吧,小地方的孩子這點其實挺吃虧的,大城市裡的孩子們都在認認真真研究學啥專業,我就挑了個我分數所能達到的最好的大學,而專業,那個學校最好的就是我的選擇了,我的大學時代,適逢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時期,大一時還流行的諾基亞到大三時就被淘汰了,看著互聯網行業風起雲湧,我知道了喬布斯,BAT,雷軍,張小龍大神,當然,還有毀譽參半的羅永浩,這一批人通過一個個互聯網產品影響了很多很多人,讓很多人享受到互聯網的便利。當慢慢的認識到自己想要成為什麼人之後,我是有點鬱悶的,因為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是有一顆想通過握住互聯網的大潮,做出能給許多人帶來便利的產品的心,而在低下頭看看自己所學的東西,似乎與我想做的事情沒半毛錢關係,當時我並沒有深究,覺得這些事情都要靠敲代碼才能實現吧,而考了三次C語言才過的我,也就只能鬱悶了,於是只能用看閑書這種方式來排解心中的無奈。所以圖書館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不過和身邊朋友不太一樣的是,我幾乎不怎麼看本專業的東西,毫無例外,考試成績一直不溫不火,勉強夠畢業的,我覺得這也就夠了,因為我知道畢業之後我不會再從事我所學的這一行了,當然,發生了意外。

男人改變世界,女人改變男人,這句比較直男癌的話某種程度來說是對的,一個姑娘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改變了我的既定道理,拋開過程的坎坎坷坷不提,結果就是幾乎門門掛科,英語也早已忘記的我在大三上學期準備出國,不為其他,只因為她要出國了,綜合考量之後,我只能申請我的本專業出國,這樣是最穩妥的辦法,於是,重修大學前兩年的課程刷績點,拿起放下生疏的英語備戰托福,不得不說,愛情的力量總是偉大的,結果就是大四下的時候,我成功了,當我如此輕鬆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能想到的是每次5點起床買早飯到自習室的身影,每天晚上12點和複習考研的大學摯友吹著牛逼旁敲側擊的秀著恩愛的回寢室睡覺,那段時光,無疑是大學四年最最充實的歲月。早起一起買包子的球哥,滿嘴雞湯的炮哥,曾經一起奮鬥在2146,最最可愛的人們,你們還好嘛?

人生就是因為起起伏伏才更有魅力吧,在我覺得一切都朝著美好明天發展的時候,我們倆決定從此不再聯繫了,講真最心酸的時候在宿舍陽台上看著樓下,是有點跳下去的衝動的,冷靜下來之後,知道出國的事情已經定下來了,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沒有太多驚喜,到了一個幽靜的義大利小鎮讀著研究生,閑暇之餘,我開始思考自己到底要幹嘛了,這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我終於看到一絲希望了,一絲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給更多人帶來便利的希望,原來,除了寫代碼,還有一個叫產品的崗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好在因為個人一直習慣自學,所以在沒人帶的情況下還是摸索到了一些途徑來學習這個行業,接下來就來說說在沒有人帶的前提下我是怎麼在這一行里摸爬滾打的吧:

第一步:心態篇

1:出發,永遠都不會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剛一接觸這一行的時候,是鬱悶的,因為覺得自己耽誤了很多時間,如果大學時候就能了解這一行,及早的去互聯網公司實習,那是不是有可能畢業之後直接去BAT或網易這樣認真打磨產品的公司呢?後來隨著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人的經歷,尤其是了解到已被封神的張小龍做formail和微信時對用戶心理的把握時,我反而釋然了,產品這一行,當然越早接觸,可能會讓你一開始的起點更好一些,但是往長遠看,這一行考驗的是對人性的把握,記得羅振宇在16年跨年演講中一句話挺有道理,「現在創業的人越來越年輕了,似乎老傢伙們是要被淘汰了,但是我是很自信的,因為我們老傢伙們有一個年輕人沒有的巨大優勢,就是對人性這東西的了解」,可能是自我安慰吧,現在覺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之前所有走過的路,看似是沒有用處的,但是所有的生活經歷對你造成的改變,無時無刻會影響你對事物與人性的判斷,做產品,這很重要。所以,由衷的告訴那些想轉行做產品的人,想好了就去做好了,出發永遠不會太晚,我們不是過了25歲就要去死,我們雖錯過了直接走直線的機會,但是我們以為的耽誤了的時間早已化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們會影響我們之後做產品時的很多關於取與舍的判斷,而這很重要,所以大膽做吧,出發永遠都不會太晚;

2.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擇高處立:由於沒有學校設有產品專業,所以這個崗位看起來沒有入職門檻,這也造成這行越來越魚龍混雜,抱著什麼想法入這行的人都有,尤其是這兩年互聯網的熱度持續增長,很多人抱著賺高工資的心態入了產品行。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我不否定誰,只說我自己的看法,產品這個行業入行雖容易,做到優秀很難,做到極致更是難上加難,而且由於在跨越瓶頸更上一層樓時需要對產品抱有百分百的熱情與投入,單純想賺錢很難會有這種堅韌與毅力,所以我欣賞擇高處立的氣魄,在這一行當里,太多精益求精的前輩傾注自己的青春與激情,只有敢於發上等願,想著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生活變得更方便得大局觀,才有可能讓我們在產品的路上越走越遠;

就平處坐:這點其實是在工作過程中更深有感悟,我們一開始以為的產品工作叱吒風雲,改變格局,分分鐘好幾億上下,後來發現,公司里有一個職位叫產品總監或者CEO,我們一開始臆想的產品經理的工作絕大多數情況是CEO或產品總監要做的事情你要做的可能就是某一產品線上某一模塊的小修小補,這種情況下心態要放平。尤其是產品新人,在你還沒有通過具體的事情讓上級或老闆信服從而委以重任之前,閉上嘴巴,低下你高昂的頭顱,在你的崗位把屬於自己的工作做好,正常的領導都不傻,會知道誰能幹活,當然,你也會遇到很多不正常領導,這種情況下,考慮好得失,沒必要糾結,當今天下,非主擇臣,臣亦擇主也,都是雙向選擇,如果打工,也要有為自己打工的心態,此即就平處坐;

向寬處行:我們要對自己嚴格要求,但不要把對自己的要求強加於別人身上(昨天又這樣對待團隊成員了,反思),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產品和技術似乎是一對死敵,你覺得改個需求很正常,他覺得你需求老是變,這種情況下多站在對方角度想一下就好了,我們做產品的都有這種感覺,自己需求確定下來了,畫上一個棒棒的原型圖,然後怎麼看怎麼美,給領導一看,被罵個狗血噴頭,又讓修改,這時候我們頭頂肯定一萬頭什麼馬飄過,自己好不容易搞出的成果被別人推倒重來總是極其不爽與火大的,推己及人,我們讓技術重修改一下的時候就和我們領導讓我們重新畫原型一樣一樣的,所以呀,屌絲何苦為難屌絲,都不容易,相互理解,此為向寬處行。

第二步:工具篇

一開始接觸產品的時候,和很多新人一樣,覺得產品所需的工具實在太重要了,所以瘋狂的學習Axure,Xmind,MindManager,mockplus,Visio等主流軟體,後來回歸理性,才理解這些工具其實都是輔助你完成自己對產品的構思的,產品思維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後來,發現很多優秀的產品經理有些都是只用一個Axure的,更覺得工具是產品人的術,而產品之道才更關鍵,而工具之所以被大力吹捧,我想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對公司來說,這些產品工具會降低招聘成本,因為產品思維對一般的面試官來說,把握不好,而工具就好把握的多,所以對產品新人來說,要理性學習產品工具,產品工具夠用就好,不要本末倒置。

總結下來,

Axure,mockplus:畫原型常用工具,前者功能多,PC,移動都適用,可實行複雜交互,後者操作簡單,模塊直接拖動,缺點是複雜交互不可用,只適用於移動端;

Xmind,Mindmanage:信息圖,結構圖,腦圖工具,功能基本相似,差別嘛……mindmanage不好找破解版;

其他:Visio,腦圖等,visio畫流程圖,用例圖比較方便,功能很強大,可以研究研究,其他產品工具有空都可以研究研究

第三步:入門書籍,教程

入門級書籍推薦:我是從廣為流傳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開始入門的,其他的還推薦結網,用戶設計要素,關於書這一塊接下來在產品人應養成的習慣里再做探討;

入門教程:教程這一塊推薦蚊子老師劉文智的產品經理深入淺出,蚊子老師總結的很好,對新人朋友尤其適用,裡面也解答了很多產品新人的迷惑,而且通過蚊子老師的qq群也結識了很多產品小夥伴,大家經常談論產品的問題,這種氛圍難得可貴;關於Axure的學習,推薦小樓老師的產品經理從入門到精通,這套教程系統的講述了Axure這個軟體的常規用法和高級玩法,大家可以看看,學習一下,根據自己對工具的要求來學習這套教程。

第四步:實戰

這一篇內容實在太多了,這裡就不寫了,有機會再寫吧,就說幾點建議吧

1:在公司,要麼狠,要麼忍,要麼滾;

2:看到合適的招聘,多費費心在簡歷上,可以附上目標公司的產品體驗報告,如果能給出具體的計劃,時間表就更好了;

3:做成牛逼的事情之後,你才是牛逼的人,你說出的話才有人覺得牛逼,順序不要搞顛倒了。

寫完這些,我還想講講我所認為的產品人應有的習慣

1:優質碎片化搜尋信息:在今天,信息是過盛的,只要你用心尋找,總能找到你需要的知識,隨著對互聯網資訊的越來越渴望,信息渠道從網易新聞慢慢的轉到了當年的知乎,產品100,36氪,虎嗅等優秀互聯網社區,(作為一個曾經的知乎深度用戶,這裡要吐槽一下當下的知乎,灌水曬胸照越來越多,曾經寫回復的人嚴謹答題,看客用心點贊,當下卻劣幣驅除良幣,好好答題的作者可能還不如一張美胸照贊數多,雖然這是知乎從內邀制變為開發社區帶來的一個必然結果,但是還是讓人擔心會不會重蹈曾經貼吧,豆瓣的覆轍,開放的同時,怎麼做好優質內容的整合是一個需要嚴肅考慮的問題),除此之外,產品人應該有一顆特別開放的心態,多去瀏覽各種資訊,優酷上的《羅輯思維》《鴻觀》等自媒體節目雖然最近被吐槽的越來越多了,但是從大學時候就開始堅持看到現在了,感覺對產品新人來說還是不錯的自媒體,(PS:羅胖和papi醬的那期沒看,覺得光明正大賺錢很正確,但是既要當婊子,又非要立牌坊的做法讓我有點不爽),總之,每個人都有對自己口味的自媒體視頻,多去找找,總能發現一些會給自己帶來啟發,從而引發你進行深度思考的節目,最近發現《奇葩說》也蠻有意思的;

2:閱讀的習慣:如果讓我說我覺得挺慶幸的事,一是有一小撮交心的夥計,一直堅持閱讀的習慣,很難功利的說讀書有啥用處,於我而言,每個人人生都是短暫的,短短几十載,別人耗費數年心力,把幾十年的人生經歷寫在讓我短短几天就能讀完的書里,讓我更短時間內去體會本該更長時間才能體會到的感悟,這無疑是讓我的人生更長了。產品往深了究,其實是在研究人,所以讀書也沒必要局限,涉獵廣一點為好,大家力推的廣有好評的如最近很火的凱文凱利的必然可以讀,其實我覺得他之前的失控更好一些,被很多人不齒的玄幻小說我覺得也可讀,只是需花的精力和時間不同,閑下來,偶爾看看玄幻小說里男主開主角光環,路遇神仙洞府也別有一番風味,但要知道哪些書略讀,哪些書精讀,哪些書反覆讀,於讀書上,我看的還是少的,也在一直堅持中,還好有幾個好朋友也一直堅持看書,這裡又要上文那個夥計球哥了,一個和馬斯克一心想做火箭的奇男子,希望一路共勉之;

3:享受獨處的同時別忘了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產品要想要研究的深需在很多細節上去深思熟慮,所以產品人是要學會享受獨處的,我是出國期間才開始比較享受獨處的時光的,沒人打擾的時光里,拿一本書,看到有意思的觀點,停下來,把玩其中的道理,想想這個思路在別的場景下是否也適用,這種自我批判與反證是很有意思的,能夠享受獨處的同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合適的場合下,要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觀點,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發出更多靈感,很可能讓你獨處時想不通的地方豁然開朗;

4:堅持運動:產品和其他互聯網職位一樣,很多時候都需要加班加點做事情,這個時候真需要一個能持久的身體(不要想歪),每天堅持鍛煉鍛煉真的有益無害,很多人都會抱怨說沒時間之類的,其實你比我更清楚你一天到底有多少時間是浪費了的,只要想擠,總能擠出來一些,為了更有說服力,我貼出一個在上海上班的大概作息表吧,我住九號線(沒錯,就是那個女生站幾次九號線早高峰,懷孕了都不知道是誰的的魔都九號線)佘山站,到公司要一個半小時,所以每天7點起床,收拾好7點40出門,在地鐵上一個半小時看書看一些有意思的視頻,站地鐵不方便拿書,推薦kindle或者手機下載kindle的APP,還是蠻方便的,9點20到公司,上班不說了,晚上6點半回去,擠地鐵過程和早上一樣,到家8點,回家路上順便買菜,回家和我表哥輪著做飯,九點之前搞定晚飯,然後休息下,九點半出門跑步,這個看個人情況,我一般每晚5公里,最遠從佘山地鐵站跑到松江大學城站(母校所在地鐵站),來回10公里,,回來洗漱睡覺,11點前爭取睡覺,就這樣。

以上就是作為一個產品新人的心酸歷程和一些心得體會吧,希望和大家共勉,我不知道明年今日我會在哪裡,但我知道我會一直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情,年輕人,別逼逼,就是干!

最後附上事後整理的產品的資料,尤其適合產品新人吧

鏈接為:移動產品經理入門

鏈接為:產品經理視頻教程精品團

做產品以來,一些比較好的產品人組成的產品討論群,歡迎大家加群積極討論,

群號:534277827


很迷茫,現在在一個體制內單位安逸的生不如死,再這樣下去我就要瘋了。於是我決定撿起來互聯網,以前做過產品運營,現在想去轉PM。當然,不是說說而已,電已經充足。有些PM太水,拉低了行業口碑。


去年年底,成功從記者編輯轉行做產品經理。

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其實有很多共性。

在面試前,你要找到這些共性,然後在面試的時候,學會講故事,將這些共性講給你的面試官聽,要有深度,而且恰到好處。

這也是我想重點分享的。

文章比較長,下面一段是重點:

不同崗位、不同行業考察的關鍵能力是相同的,許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類似的。只要找准共通點、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你打算轉行,不妨先思考你現處的行業,和你感興趣行業間的聯繫,這樣能幫你更快的了解和融入一個新的行業。

如果你已經轉行成功,在關注共通性的同時,不妨思考兩份工作的差異,這可以讓你快速聚焦在應該提高的能力上,也能幫你預見自己身上可能發生的改變。

沒有細節的支持,上面一段話其實算是一段廢話。

你可能看完也就忘了,但也沒關係,留個念想吧,也是緣分。

---------------------------------------------------------------------------------------------------------------

排版比較好看的點這裡:從記者編輯到產品經理。

不介意排版的直接看往下看就行。

另:今年重點是重構知識體系,公眾號里每周更新人文筆記,歡迎交流呀。

---------------------------------------------------------------------------------------------------------------

曾經在諮詢行業工作過一段時間,發現諮詢師都有一個基本的技能:「七天快速了解一個行業」。

你需要知道從哪些角度去搜集關鍵信息(通常會有參考模型),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再輸出自己判斷。在這一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的能力,一個是縱向分析,另一個是橫向聯繫,分別影響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縱向分析就像挖井,找准一個點,用趁手的工具,不停地向下鑿。在分析的過程中,信息是掩埋井水的土,模型是你的工具,你要用她不停地鑿,最終從海量的數據里找到你最終的結論。

不過,在尋找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信息,不是模型,也不是結論,而是從信息推導出結論這一過程中的邏輯分析,也就是「鑿」的過程。

高級諮詢師,也許看到的信息、使用的模型和初級諮詢師是相同的,但是卻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推衍出更深層的結論,這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他能更熟練的使用更好的分析方法,就像更高效的演算法,能用更短的時間運算出更優的結果。

橫向聯繫是尋找共通性,你在A地從選址、找工具到鑿出水源,花了1個月時間,那麼在B地能不能縮短成1個星期?你思考A行業競爭模式時使用的分析方法,能不能快速運用到B行業中?如果可以,有什麼區別和共通之處?你能不能快速推衍出一個適合C行業的分析方法?

「七天快速了解一個行業」,更多強調的就是這種橫向聯繫。

高級諮詢師反應更快,除了得益於他們的分析方法,還源於他們能利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個新的事物。

隨著了解的行業越來越多,大腦里建立的相關神經元也越來越多,它們開始由單個的點逐漸形成網狀的結構,構成一個知識通路。在進入一個新行業時,高級諮詢師能快速觸發原有通路理解新事物,然後又迅速建立新的聯繫,擴展原有的知識結構,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發現這一點後,我也開始有意識地訓練自己,記錄研究某個事物時自己的分析過程,更加關注共性和不變的因素:

解決這個問題用了哪些步驟,這些步驟是否可以優化?是否可以推衍到不同的場景使用?變化的什麼?不變的是什麼?如何將變化的元素轉化為不變?

慢慢地,我發現,隔行並非一定隔山,因為:

不同崗位、不同行業考察的關鍵能力是相同的,許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類似的。只要找准共通點、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一.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自己從記者編輯轉行為產品經理的經歷。

擔任記者編輯時,我的核心任務是輸出文章,內容大致分為商業新聞和創業公司介紹。前者追蹤的是商業動態、時事熱點,以大公司為主。後者則是和創業者對話,報道出公司的特色。

轉行為產品經理後,工作不再只聚焦在文字,而是要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負責,從需求分析、產品定位、原型設計,到產品上線、更新迭代,甚至市場推廣,都需要跟進。

但如我前面所說,雖然具體的工作內容不同,但兩份工作中許多思考角度是相同的。例如:

▲ 1、 公司的戰略是什麼?

當你成為組織的一員,你產出的任何成果便不僅僅屬於你,更多的是為公司創造價值。所以無論是文章還是產品,都要保證它符合公司的戰略部署。

去年我入職K公司時,正值其組織架構大變動,編輯部新劃分了小組,主站也增添了多個欄目。後來才發現,根源是公司在進行戰略轉型,所以才對人事和欄目進行了不小的調整。如果要在這場變動中更好的生存,就需要理解公司未來的規劃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規劃,在理解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成長策略,比如關注更適合的領域、積累更有用的素材、調整文章的內容。這樣個人成長和公司發展能相呼應,自己上升的空間也更大。

產品更是如此,只有你了解公司的戰略部署、價值觀和理念,才能讓產品方向和定位符合公司的長遠發展,才能在設計時將公司的理念融入到產品細節中。如果大公司的競爭遵從黑暗森林法則,那你更需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公司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能為產品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 2、你的用戶是誰?用戶需求是什麼?

站在公司的層面,僱傭員工是投入,員工的價值是為公司創造收益,而收益的最終買單者就是你的用戶。所以不管什麼職位,都需要知道自己在服務誰,是如何為公司創造價值的,然後研究被服務者的行為偏好,在此基礎上落地自己的工作。

記者編輯主要是靠文章來搶奪注意力這一越來越稀缺的資源。一篇「十萬+」,或者說,一篇被市場認可的熱文的創作過程,不僅要內容有吸引力,標題也要抓人眼球:

我的讀者是誰?他們最想看什麼內容?哪些是最大的亮點?怎麼寫才能更吸引他們?怎麼表述才能更容易理解?如何觸發他們的分享心理?如何讓文章得到更多人共鳴、更迅速的傳播?

整個創作過程,其實是在分析和解決用戶的痛點。

產品也類似,找到你的目標用戶,分析他們的行為偏好和消費心理,挖掘痛點,在此基礎上設計產品的功能和服務,制定相應的推廣方案。

這個研究用戶的過程,其實是在理解人性,理解人行為背後的動機。所以,不管是在哪個崗位,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武裝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很可能陷入各種認知偏差,例如:

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當人們形成某種觀點或論斷時,就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或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觀點的方向解釋,忽視否認或反對自己觀點的信息的現象。

實驗者偏誤,Experimenter"s bias,指認可、發布符合他們期望的結果,而不信、貶低、棄置不符合的觀點。

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指遇上與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許多時候,我們看似在滿足用戶,但其實只是自己在「自嗨」:按照自己的想法定位用戶需求,然後調研時通過一張「確認偏差」的過濾網搜集信息,忽略或反駁別人的質疑,最後報告時提交一份符合自己預期的結果。

整個調研,可能只是一個陷阱,一個自我驗證的陷阱。我們要極其謹慎,才能不落入這個陷阱。

▲ 3、你的競品在幹什麼?行業發展趨勢是什麼?

企業是產業鏈中的一環,企業在行業中地位、與競品的動態關係、行業趨勢,你要瞭然於胸。因為行業趨勢孕育著新的商機,也會淘汰一批掉隊的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越資深的媒體人,對新聞的敏銳度越高,越能更快地寫出更好文章。因為在整合一件突發新聞的來龍去脈時,通常會涉及多方利益的博弈,所以需要你對這個行業保持著長久的觀察,才能通過風吹草動覺察最新的趨勢,然後從迅速中以往的資訊中調用可用的素材。

產品就更不必解釋了。小米曾經通過互聯網的零渠道節省大量成本,推出優質低價的產品,迅速佔領市場。但《參與感》餘溫還未散去,2016年小米的出貨量就被排擠到五名開外,靠鋪天蓋地的廣告和直營店砸開二三線市場的VIVO和OPPO,卻成為兩匹黑馬。

這個時代,你可能剛被加冕,下一秒就被扯下皇冠。

2.

上面的三點思考視角,其實放到任何崗位都可以適用,如果概括一下就是:

干小兵的活,操將軍的心,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除了這些通用的思考角度,這兩份工作還有一些小共性,例如:

▲ 時效性 VS 快速迭代

媒體文章通常分為兩類:新聞和評論。新聞講究時效性,客觀還原事實;評論則強調的是觀點,更看重分析的角度和深度。

遇到大的新聞事件,媒體通常會搭配這兩類文章:

  • 首先快速出新聞稿,搶佔熱門搜索。文章短小精悍,用最精簡的篇幅最大程度的還原事件經過。
  • 緊接著推出一篇中等篇幅的分析性文章,一方面更新事件的進展,一方面開始整合蛛絲馬跡,推測事件的前因後果。當然,這時候也有媒體不按套路出牌,譬如摩拜ofo接連獲投資的時候,不是去分析共享單車,而是關注修車師傅的就業率。
  • 最後,如果事件持續發酵,媒體還會跟進一篇深度解析的文章,借著這一事件,系統或深入的梳理行業或公司的發展。

這種思路跟互聯網產品的快速迭代非常類似:

  • 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迅速做出產品的雛形,佔領先發優勢,然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快速迭代,一步步完善產品的功能。

在工業時代卻完全不同,企業會打造一個完美的產品再投入市場。這一轉變,無疑於是受互聯網的影響。

互聯網的普及使商家和消費者間的單向溝通,變為商家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間的網狀溝通,信息不再被壟斷,消費者的言論能空前地影響他人的購買決策。於是 ,商家更加註重口碑,不斷迭代產品,產品銷售從一鎚子買賣轉化為持續服務的過程,盈利方式發生轉變,產品生產方式也被顛覆。

媒體也在經歷類似的變革。

信息由單向傳遞轉化為網狀流動,人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發掘新聞事件、成為評論人。在這種背景下,社交導向的新聞資訊網站,如微博等新媒體平台賺了個盆滿缽,紙媒卻只能黯然地走向頹勢。

同時,當人人都成為內容中心,信息變得廉價,內容爆炸就會像席捲一切的龍捲風,裹挾著良莠不齊的資訊向你砸來。淹沒在碎片信息的大海里,人們前所未有的焦慮。

2016年,內容付費之所以突然興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通過便捷化的消費流程,內容付費能幫人們迅速篩選優質內容,解決知識焦慮的困境。

有點跑偏了,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

▲ 文章思路 VS 產品邏輯

一篇好的文章,就好像在和讀者對話,能清晰地讓人看到作者的思考過程。

但許多編輯新手一方面資訊儲備少,另一方面可能對信息點拿捏不準,寫出的文章就像一份生硬的「產品說明書」,於是編輯部的老司機就會皺著眉頭敲著屏幕說,一點邏輯都沒有,回去重寫。

於是,又是一個通宵。(沒錯,就是我的血淚史)

產品經理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同樣非常重要。

他不僅要梳理產品的框架、流程、邏輯圖,還在雕琢每一個小的按鈕,理解按鈕背後的決策意義:

它代表著什麼功能?為什麼要使用這個功能?消費者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優先順序有多高?實現成本有多大?

就好像編輯在思考:

文章為什麼要選取這個內容?要傳遞什麼信息?讀者是不是已經知道?信息重要程度有多高?是否重複?能不能更加精簡?

整個思路是一致的。

3.

其實,如果要細數,這樣的共通點還有許多。

如果你打算轉行,不妨先思考你現處的行業,和你感興趣行業間的聯繫,這樣能幫你更快的了解和融入一個新的行業。

如果你已經轉行成功,在關注共通性的同時,不妨思考兩份工作的差異,這可以讓你快速聚焦在應該提高的能力上,也能幫你預見自己身上可能發生的改變,比如我,轉行後:

1、 從一個指點江山的人,變成踏踏實實做事的人

當報道一起事件時,歸根到底自己只是一個旁觀者,所以更有指點江山的豪氣,特別是寫大公司評論時,洋洋洒洒上千字,字裡行間或是侃談,或是怒其不爭、恨鐵不成鋼。

這種第三方媒體視角本身就可能造成一種優越感,而且媒體工作者大多從行業趨勢、競爭關係等角度分析商業新聞,某種程度上忽略了企業組織內部的複雜性。

產品經理的經歷則幫我彌補了這一缺憾。

作為一個大管家,所有有關產品的工作都要跟進,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你會發現,一個功能從提出到上線可以被反覆探討上百次,推進一項工作原來可以這麼困難重重,你將心血都灌注其中,用高考答題時的戰戰兢兢對待每一個細節,你專註,你廢寢忘食,但最終還是體會到項目被砍時的辛酸和無奈,戰友離開時的孤立無援。

然後你站在原地,發現事情的複雜性遠不是你之前寥寥的幾行字可以概括的。

這,就是成長。

2、從一個人的戰鬥,轉向一群人的征程。

一篇文章,從選題、找素材、動筆、反覆改稿、發布,大多是自己一個人的戰鬥。你像一個獨俠客,雖然有時候要對接公共、創業者,或者被編輯部的老司機批得「文」無完膚,但終究是你主導整個進程:

你的觀察,你的思考,你用筆尖將所有認知呈現出來,這是屬於你的思想之旅。

可一個產品的發布,卻是一群人妥協的結果。

你追求的不是一個人的完美,而是在資金有限、時間有限、人力有限背景下產品的最優解。

你像一個平民將軍,用士兵授予你的權力,衝鋒陷陣。你要鼓舞士氣,眼觀八方、耳聽六路,帶領著你的部下,在眾多產品線中殺出一條血路。在這一過程中,有分歧、有爭論、有取捨,最終呈現在消費者眼前的這個產品,是無數次妥協的最大公約數。

3、從即時到全流程的跟蹤。

在編輯部時,文章的完成數和閱讀量就是業績,每天都要統計自己的KPI。從公司層面,網站的流量、PV、UV,客戶端的下載率、點擊率,微信的關注量、互動率、增長量,各大平台上文章的傳播和閱讀量等等也都是即時統計。

但完成一個產品,時間跨度都是以月乃至年計算,你要有項目經理的統籌能力,按照不同節點推進產品的進度,去打磨每一個細節,去協調不同部門的同事,你要有絕對的耐心,才能迎來最終的成果。

不過,這些轉變,仍是有聯繫的:

  • 要仰望星辰,也要腳踏實地。無論什麼工作,都是既要有戰略藍圖,也要腳踏實地,真刀真槍地實戰。
  • 本職工作,更是團隊配合。不同職責,只是因為在生產鏈環節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工作側重點不同,但依舊需要彼此協作。比如編輯,其實是作為內容提供方,還是需要和上游的程序員、下游的運營小夥伴等配合,才能完整地展示文章。
  • 短線總結,長線彙報。雖然編輯的KPI是日結,但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卻是長線的;反之,雖然產品經理的工作跨度長,但每天工作的按時推進,才能保證每個節點的總結彙報。

從聯繫到差異,再到共通,不斷地琢磨,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下篇將聊一聊不同行業考察的關鍵能力。

--------------------------------------------------------------------------------------------------------

在一個行業里浸泡的越久,離開的機會成本也越高。

但和每天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相比,這種成本再高也不算高。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


悲催啊!我裸辭信誓旦旦去轉型,轉了五個月了還沒找到工作。要完蛋了

。。。。。。。分割線。。。。。。。。

2017.6.9工作半月了,轉行失敗。繼續做老本行。以後再找機會轉吧。銀子已經花完了,山窮水盡了,只好工作了


果然是農民工都去做產品經理了


產品經理 入行容易 想要有出路 太難 入行越久 瓶頸越大


共勉!我現在也在做準備!


我是移動蓄能節能環保行業產品部的,產品從生產到售後,我都跟蹤負責,現在想換個行業,缺乏專業知識,雖然上學時專業是軟體工程,這麼多年不用,有點陌生了。


我也在準備轉型,面試兩次了


共勉,我也在迷茫,不知道怎麼過度


共勉


共勉


以前再多實習都不頂用了,既然決定挑戰互聯網,就做好了從新開始的準備


me too


共勉之


我也在準備,一起努力啊。


咖啡館的館長,正要轉行做產品經理。


推薦閱讀:

互聯網產品經理需要做UC設計嗎?什麼是UC設計?
什麼時候覺得,數據分析真的非常有用?
RFM模型如何實際應用?
最新版QQ2012 beta2,QQ群可以@人了,你覺得好用嗎?
如果想分析一個產品,那麼分析的邏輯框架大概是應該是什麼樣的?

TAG:產品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