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科大訊飛這家公司?


深度學習是重新洗牌機會,讓數據最多的公司超越傳統語音識別公司。

美國的Google、微軟超越Nuance,後者被逼到無路可走,倉惶轉型。科大訊飛和Nuance的境況相似:單純提供技術所獲取的毛利遠遠低於提供服務。底層技術提供商往往容易受到巨頭價格戰和免費模式的絞殺。搞不好,這段歷史劇情就會重現了。

創新者的窘境導致傳統收費的語音識別公司很難超越自己,免費化,不服你自宮個試試。

中國免費模式打倒了很多公司(淘寶、360是帶鹽人)。所以百度財大氣粗,又祭出這招。如果能讓科大訊飛股崩,在語音方面勝出,是陸奇成為的大好機會。

其實語音操作系統,基本是不成立的。王小川最近採訪也說,才不做什麼狗兒操作系統。

但是語音難度遠遠低於視覺,所以是陸奇立功的大好機會。

加之,科大訊飛股票已經過高,是打壓的好機會,就像當年京東打壓蘇寧一樣。

2

如果非要較真談技術,真實的系統對系統精確度競爭來說,科大訊飛還是勝於百度的,但是如果失去數據優勢,再碰到股價危機,也很難持續優勢。

更何況百度的務實派賈三石回來了,只要適當的結合深度學習,不過度迂腐,用end to end的方式做事,百度在語音超越科大訊飛,估計也就12-18個月的事。

再爆一點,科大訊飛已經針對性屏蔽那些使用DuerOS的公司,競爭已經白熱化。

3

在人才戰爭中,一個低利潤的上市公司,相對一個巨頭公司或一個創業公司都是處於劣勢的。

巨頭公司有巨額利潤,可以用搖錢樹業務補貼賠錢業務。創業公司會講故事做PPT就好,不盈利沒關係,反正有投資人爸爸撐腰。而低利潤上市公司,你有什麼?

科大訊飛2016年的凈利潤為4.844億元,其中1/4以上的凈利潤是政府補貼,大約1.279億。扣非後的凈利潤,同比下滑19.32%。財報可查

還有,科大訊飛很大的利潤是來自教育業務(其實並非科技業務,雖然會展示一些語音教育),何況教育的收入也主要是政府補貼。

地域也是科大訊飛的軟肋。遠在合肥,鳳凰不飛。在人才吸引方面處於劣勢。

4

百度不要高興過早,科大訊飛是軟柿子。但在BAT業務中,百度也不是最強的那個。騰訊才是最適合做語音助手的(切入微信、陪聊、客服等;又有大量語料,天然語音場景)。另外還有阿里小米(家庭助手機器人做的最好)。

但國家把四個公司列為重大AI公司,並把百度歸為無人車,科大訊飛才是語音,有什麼意義嗎?

語音門檻越來越低,除了百度之外,騰訊、阿里、搜狗都各自做的不錯,他們也都有大數據源,比如:阿里的天貓精靈、搜狗的輸入法:騰訊的微信語音。此外還有深耕車載的雲知聲、思必馳,語音生活搜索的出門問問等等


感覺難

十幾年前就接觸過這家公司,毫無疑問它的發展超出想像,但未來依然很難支撐起現在投資人的想像。訊飛最牛的是語音產品,這個市場是有天花板的,還有nuance,未來不可能被牆,也不大可能有去ioe類似的口號,在其它產品和ppt製作上,它並沒有優勢。


關於訊飛公司,我因為做股票也關心科技產品所以有點關注。

我的判斷是30元以下是低估(目前是2017-9-18),所以我29.97時建倉,不過後來發了個翻譯器就火了股價,漲太多我不到40就走了。訊飛在語音領域確實技術領先不錯,但語音技術只是基礎載體,重要的還是上面的應用層面,語音交互方式的設計,比如現在的小米AI音箱天貓精靈微軟小冰這類應用,不怕識別率不到100%哪怕你跟人說話對方也有沒聽明白的時候,關鍵在於如何回應你和篩選結果

這一點上訊飛只能依賴小米(硬體和互聯成熟),微軟谷歌蘋果(人機交互成熟),阿里(整合能力突出)。在訊飛推出殺手級應用或硬體前,不用著急強烈看好,等應用或硬體真的推出時如果市場卡位準確,股價再高也能買。

-----2017-11-23補充--------

因為訊飛大漲,評論好多人說我賣早了,其實我在寫上面回答時,訊飛已經60了,我甚至不懷疑他可能會漲到100甚至120,重複當年樂視的效果,但我仍然會選擇四五十就出掉。

這輪漲是國家人工智慧布局的戰略規劃,訊飛給上了四巨頭了。作為一家概念非常好,技術非常紮實,未來有想像力的公司,股價被股民們抬上天也並不稀奇。但我仍然堅持價值投資理念,什麼時候我會毫不介意價格的買入訊飛?

當訊飛真正能夠打造一款硬體或軟體產品時,類似如今的翻譯機,沒有價值,噱頭大於實際意義,即使在少數領域裡用的很好,也不足以成為一家國民公司。國民公司是技術結合應用場景的一體公司,而不是只有技術的公司。

我說幾個方向,訊飛可能正在做,也可能有幸看了我的回答後他們來調整方向:

1、輸入法為基礎的應用

目前的訊飛輸入法,好但不是最好,兩個短板:第一個是打字體驗不如其他輸入法,我常用觸寶,在各個手機上打字精準、糾錯、出內容都比訊飛好,訊飛打我經常要各種改,很煩。第二個就是語音,語音輸入是訊飛的王牌,但這個王牌還不能用來完全替代打字輸入法,原因是識別率+修改便利度。在前幾天(2017-11-8)鎚子發布會上,朱蕭木一語帶過說新一代訊飛輸入法支持點選改字(還是搜狗),我的設想也如此,把所有識別不百分百有把握的,所有同音詞里常用詞不止一組的,都可以點選,點了就彈備選。否則語音輸入法永遠說完一邊要去選中打字修改的話,這語音輸入法永遠是一個輸入法備胎。

但做到這兩點僅僅是一個基礎,就是讓訊飛輸入法能成為大家首選輸入法的改進,成為首選輸入法里成為國民企業還有無數遠的距離,不過在這基礎上,直接在輸入界面上,開始集成生態:語音便簽(類似時間膠囊)、備忘錄、日程提醒、實時翻譯、翻譯加語音交互(等於把那個翻譯機整個功能要集成進輸入法)等等,並且要建立非常好的生態,包括帳號體系、不同操作系統的同步、雲、共享、協同。

帳號體系有可能繞不過騰訊,連小米網易都沒能在騰訊外建立起自己行之有效的全民帳號體系,別家的機會不多了。(阿里有可能)

當我看到訊飛的輸入法開始做到:識別率高、語音識別後再不需要打字糾正、多系統自然協作、直接內置調用語音備忘、標籤、提醒、日程,直接內置實時翻譯的各項功能包括翻譯語音對講。這些如果能夠在競爭對手完善之前能夠整合在輸入法中推出,哪怕只是一個雛形,我想我都可以毫不猶豫的買入訊飛股票。訊飛的難度不在於這些他是否能做出來,技術一定都有了,難度在哪大家明白嗎?他一旦做了,有可能會被手機商集體抵制,因為這等於進入了系統整合領域了。就現在訊飛已經在被有意無意的抵制,但安卓畢竟是開源系統,友商抵制的方法有不合作,也有自己加速開發。等等不一而足。你可能會看到訊飛有可能在這條路上走一步退兩步的猶豫。

2、一個跨國社交的構思,訊飛展示的實時翻譯機,有兩點隱藏屬性,一個是其實手機可以做的更好,因為手機的處理器更強大,做成翻譯機無非是想自抬身價多賺點,做成一個軟體你收個費可能沒人用不收費又覺得可惜了我們這麼牛的技術。這是訊飛公司沒想明白,你把他當作一個出國旅遊會帶在身邊的翻譯機,能有多少受眾?如果一個別家公司開發一個免費app雖然沒你這個技術牛,但也基本能用,你這玩意又再賣給誰去?所以,類似的實時語音翻譯技術,應用場景我覺得是展開跨國界的社交帝國,這個帝國可強大了,從論壇可以跨國界,問答社區跨國界,即時通訊軟體跨國界,新聞等跨國界,遊戲跨國界等等,等於整個互聯網以前是這樣的:A類是用自己國家的互聯網產品,B類是用英文互聯網產品,但如果出現了C類,就是別管什麼語言互聯網產品,我們都照用,這就不得了了,以前除了全文翻譯不好用之外,還有溝通時的問題,就是參與者互動的語言問題,訊飛既然走出了實時翻譯機這一步,那可以挑戰的下一步就是跨國社交。

但這一層,對於訊飛來說難度更大,除了全文翻譯的不精準,即時互動的不精準外,類似的這種宏大的全人類無障礙溝通的工程難度可能是訊飛公司所不能承受的,而且前面兩座大山顯然是谷歌和百度。而且還有一個微軟(小冰)

訊飛無論選擇哪個突破口,都不容易,但這兩個產業方向,是訊飛做成世界級企業的方向,這兩方向也能比較準確的看到什麼時候可以進場,現在,我覺得不急。因為這兩方向上也有一些巨頭在做,一旦被巨頭先拿下,訊飛想扳回來難度是很大的。

2017-12-8:補充,這只是一些看法,就像我點評gopro點評小米等一樣,我會寫出一些見解,也許你覺得觀點不錯但其實在專註研究者中這不是很深奧的東西,我同樣會保留自己很多想法和建議,原因有幾方面,一個是我不確定未來我是否會進入相關行業發展,一個是我不是免費諮詢師(就連這篇都引起了比點贊數更多的行內人加我探討,更別說前面幾篇,說明核心觀點和解決方案是大家都急需交流的東西),最後一點來說中國的新興公司里,我還沒有明確的感情傾向,小米除外我很佩服小米,其他公司我沒有更喜歡誰更看好誰的,沒必要太多參與其中,比如我上面說的輸入法發展方向,也許訊飛看了訊飛去努力,但也許百度看了百度先完成,任何東西一旦說出來,就不屬於訊飛也不屬於百度,甚至也不屬於我了哪怕他是我的想法的呈現。

所以,我自然會寫一些留一些


各位, 人工智慧技術是要落地的, 不能產品化, 產品化後不能賺錢是沒有前景的。

本人在迅飛研究院待過,迅飛的技術非常牛, 但是產品嘛, 各位自己看看迅飛現在有什麼產品能夠盈利?


下一個樂視,一個語音能撐的起800Y的市值?


分享一篇深度好文

現在互聯網行業有個說法是,做平台才會生生不息。我覺得,做生態和做開放平台是差不多的意思。

就我的理解,科大訊飛(下稱訊飛)生態架構應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語音的特點決定了語音產業需要構建更好的生態。這是因為,語音可進入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語音需求,甚至未來機器和機器通話也需要語音,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語音不是單一產品,圍繞它能夠衍生出很多應用。

第二,必須搭建平台,以讓更多人通過自我創新從中獲益,因此未來構建的應該是一個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基於此,我們已將訊飛語音雲平台開放出來,為平台上近5萬個創業者提供核心技術,提供雲端各種資源存儲以及後台分析能力,甚至把之後的變現能力也已開放出來。要打造的生態,必須具備可觀的成長空間,能夠為合作夥伴帶來全新價值。第三,構建一個生態,就像培育一株大樹,樹的根系很重要,而訊飛,希望在語言和語音產業中扮演發動機的角色,不斷創造出全新技術。從語音合成,到訊飛語音雲,到聲文識別,到口語評測,到翻譯,到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人臉識別技術,每一步都已證明,訊飛勝任產業發動機這一角色。

語音生態圈包括這樣一個鏈條:硬體研發—軟體研發—語音方案研發—集合方案後的產品製作—面向C端用戶的軟體開發—C端用戶的使用,同時C端用戶的使用又把信息從產品導向了語音,繼而導向軟體,再導向硬體。整個參與過程,因有了信息的流動,價值得以產生。價值何來呢?這就是訊飛語音雲平台目前在做的事,即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為用戶畫像,以此指導訊飛的商業化。這是一個縱向生態鏈。我覺得,在中國各產業發展過程中,未來一定要有一批自主創新企業在生態體系中掌握價值鏈主導權,這樣我們的產業才能持續健康成長。我希望,未來的訊飛能夠主導價值鏈關鍵環節,通過持續不斷的源頭創新,將這一生態做大。

最優化核心技術

訊飛對整個產業生態的貢獻,首先是iFly inside,即為廣大To B客戶提供最好的技術支撐。中國電子企業百強前10名中,有8家在用訊飛的技術。放眼各領域,目前國內已有2000多家龍頭企業在用訊飛的語音技術。創業初期,我們也曾走過彎路。那時,我們下了很大功夫,開發出了一款電腦桌面軟體「暢言2000」,試圖把手寫輸入的隨意性、鍵盤輸入的準確性和語音輸入的高效性完美結合起來,然而產品叫好卻不叫座,市場反饋不如人意。之後,我們又嘗試用語音合成技術解決海量動態信息,並找到當時異常火爆的合肥及上海的168聲訊台,成功進行了試點,結果仍是產品沒有辦法銷售出去。

屢遭挫折後,我意識到,訊飛直接做消費者市場有些理想化,於是重新調整了思路——讓有渠道、有市場、有技術的大公司去直接面對消費者,我們準備像Intel一樣,專註做好iFly inside。換言之,訊飛只負責開發引擎、語音合成和語音識別晶元,而應用集成則由下游的開發商或客戶自己完成。

2000年初,訊飛順利通過了華為的技術測試,成為後者語音合成技術供應商。不久後,來自中興、鑫泰、神州數碼等大型企業的語音技術服務訂單接踵而至。這是訊飛企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自此到當年年底,訊飛迅速發展了近50個穩定的TOB客戶。之後,我們通過跟美國的Nuance公司合作,又切入到了語音識別技術領域。後來,我們感覺,訊飛自主研發的技術可逐漸超越對手,因此在2006年,我們告訴Nuance公司,不跟它合作了,因為我們要自己獨立研發。2年後,訊飛該領域技術已超越Nuance。

那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在技術上支持企業。基於用戶打電話訪問自己賬戶信息的情況,多家銀行陸續推出了電話銀行業務,但隨著客服成本越來越高,銀行希望用戶的一些簡單查詢能夠以機器答覆替代人工,以減少坐席人員投入。國內最早有此需求的是中國工商銀行總行。當時訊飛的技術滿足了該行要求,成功中標。

為了推廣技術,我們還搞了一個語音應用行業峰會。我們把金融、證券、運營商等行業代表以及行業內信息化專家都邀請過來參加論壇。這個論壇一般圍繞兩件事情來進行,一是討論當前語音技術發展處於何種階段,一是為使用我們語音技術的企業(比如工總行、中移動)提供一個介紹經驗的場合,讓其他同行業夥伴了解我們的語音技術在這些企業應用的情況,這些企業也挺樂於分享基於語音技術推出的一些創新型項目。

在行業內傳播開來後,我們也定期印製期刊寄給這些企業,主要內容包括訊飛的應用案例、語音技術處於什麼狀態、語音技術在哪些行業已經產生了哪些新應用等。這些企業的老闆看到信息化專家的觀點之後,就會琢磨:我這個行業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訊飛語音技術降低成本、產生價值,或者創造一些新的效益呢?

我們的客戶主要定位在中大型企業,因為訊飛提供的技術往往有較高門檻,企業需要先花費高額資金購買訊飛的技術,才能再去開發自己的應用。在構建訊飛生態系統時,我們更為關注用戶使用習慣和技術匹配度。技術到哪一步,能夠打動什麼樣的用戶群,這需要有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認識並不斷進行摸索。當然,真正難突破的是源頭技術的創新,之後才是應用的創新。這就好比,如果沒有3G、4G等基礎通信技術的發展作為支撐,就不會有現在移動互聯網對傳統產業模式的顛覆。但很多人都不去想未來創新的真正源頭到底在哪兒。

順勢搭建平台

在提供核心技術的基礎上,我們又進了一步,搭建了雲平台,為所有創業者提供開發平台。這是有原因的。自2007年開始,互聯網應用逐漸興起,我們陸續收到了來自中小企業和開發者的很多反饋,他們很想使用訊飛的技術,但使用成本太高。這也不難理解。一般而言,企業開發應用前,需要先花30萬元買硬體,花30萬元買平台,再加上其他成本,沒有100萬元預算,根本沒辦法開展業務,但這一投入對於中小企業和開發者來說,過於高昂。

1年後,我受到了如下啟發:用戶擰開水龍頭,就可以接到水,但他不見得非要自己建個小型自來水廠。有了這樣一個思路,訊飛藉助互聯網搭建了一個雲平台。在使用核心技術外,該平台可降低創業者初始開發門檻,產品開發出來後,他可直接依託訊飛語音雲平台對外提供服務,免去了前期在伺服器上的資金投入。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通過雲端,可以自我學習和進化,後台數據越多,我們的識別準確率越高。建這個平台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用戶數可以達到目前的近6億,下載量可以達到目前的9億多。

2010年底,我們正式發布了訊飛語音雲以及語音輸入法體驗版。站在發布會現場進行演示時,我很緊張,擔心出岔子。因為當時我們的團隊對於做平台還沒有太多經驗,輸入法性能不太穩定,在發布會之前,已出現過網路超時等問題。不過,好在我們平台技術人員為此熬了四五個通宵,這通宵沒有白熬,當天的演示很成功。發布會後,訊飛用戶數增長非常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但過了幾天,用戶流失率開始直線下降,突然間幻覺破滅了。我開始擔心用戶不再關心語音,開始懷疑該產品能否被用戶一直使用。後來我們分析了原因:用戶很可能只是覺得好玩才下載的。從讓大家覺得好玩到讓大家覺得好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跨越。我們開始注重產品的實用功能,比如打電話、發簡訊、聽音樂等。此後,用戶每天使用量開始慢慢提升。

訊飛是一家傳統的TOB企業,主要客戶是中興、華為、聯想等電信設備商和終端商,缺少對互聯網用戶的開放經驗,語音雲發布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多少用戶,半年只積累了100萬用戶,而我最初的預期是,一天就可以有幾萬的用戶增長,落差非常大。為此,我們去調研,結果很多用戶反映,輸入法的識別率根本不行,看到網路不停地轉,但數據結果就是出不來。

這是語音技術準確率的問題。在網路通暢的情況下,比如在試驗室內或特定衍生場景下,語音識別效果很好,但大規模應用時,準確率如何保障,我們缺乏經驗,沒有對移動網路狀況予以優化。這對我們是一個技術上的折磨,當時很受打擊。

但我相信,語音應用一定是未來手機交互最重要的方式,所以我們一步步對產品進行了優化。一段時間後,用戶跟我說,訊飛的產品效果比以前要好很多,我聽後特別高興。在過去的10年,通過iFly inside,我們發展了2000多個開發者,通過語音雲,在2年內已發展合作夥伴5萬多個,訊飛正從一個單一的核心技術提供商向基於雲端的開放平台型企業轉變。

合作分享以共贏

平台搭建完成後,訊飛將平台向上下游開發者開放,所有擁有核心技術的開發者都可以把自有技術放到這一平台上來。比如圖像識別技術。

通過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以及他的研究團隊合作,我們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到了訊飛語音雲上來,使之識別準確率提高到了99%以上,比肉眼識別更精準。湯曉鷗是該領域頂級專家,精準人臉識別技術,實況人口流量狀況技術、照片自動人臉設備分類技術等,均為湯曉鷗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我們還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推出了「哈工大訊飛語言云」。哈工大「語言技術平台LTP」是為開發者提供包括中文分詞、詞性標註、命名實體識別、依存句法分析、語義角色標註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服務的平台,已經被500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企業使用,其中百度、騰訊、華為、金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大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為付費用戶。目前它已成為國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中文處理基礎平台。我認為,人工智慧是未來真正可出現顛覆性產品的領域。我對這一領域的發展時刻保持著警惕,所以2014年,我們專門啟動了「訊飛超腦計劃」。

該計劃聚集了來自語音及語言國家工程實驗室、清華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等10多位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專家。在實現了讓機器能聽會說之後,我們夢想是,讓機器能理解、會思考,而它的知識不是人類灌輸的,而是自己通過不斷學習獲得的。事實證明,合作夥伴的先進技術可以對訊飛雲平台的核心技術進行補充。開發者基於這一平台可以不斷推出各種新應用,而他們之間,也藉此得以相互關連。我們每月召開的訊飛語音雲沙龍都會邀請一些創業者來做經驗分享。比如教育領域。現在,每天有7000多萬師生在用我們的教學產品。老師們的課件內容可以分享給訊飛,其他創業者可以在該平台上共享使用。2013年底,我們和外研社合資成立了北京外研訊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外研社擁有國內大學英語教材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它將英語教學應用面向大學生推廣後,老師、學校、出版社以及更多第三方推廣教學應用的機構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使用。音樂領域亦然。目前全國唯一打通三大運營商的音樂搜索和音樂發布平台就是訊飛做的,時下用戶已達9000萬,其中收費用戶上千萬。黃梅戲等地方戲曲,可以通過我們的音樂平台推銷給各大運營商。而做音箱、玩具等其他產品的合作夥伴,可直接將該黃梅戲放到自己的個性化產品中使用。在我們的平台上,大家可以相互促進、合作共贏。

聚焦爆發點

在上下游開發者都已加入生態體系後,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在該體系中打造幾個近期可以引爆的重點領域:

第一,智能手機領域。我們除了自己主導的產品訊飛輸入法、靈犀助手之外,還形成了以訊飛、運營商、手機廠商為核心的生態體系。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進來。手機平台是用戶根據宣傳引導衝動性消費的平台,我認為,訊飛與中移動、各手機廠商的戰略聯盟會拿到最大份額。我們語音雲的用戶規模和創業項目數量都在行業中遙遙領先。訊飛輸入法排名在2013年就已超過QQ輸入法,2014年又已超過百度輸入法。根據最近12個主要應用商店語音助手下載量排名,前5名中,我們一家超過了另外4家的總和。

第二,教育領域。我們和基礎教育出版行業的龍頭——人教社合作,正在進行教學平台、網路學習、電子書包等一系列數字化產品的聯合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我們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共同創建了基礎教育質量檢測協同創新中心,並推出了教育評價雲。總之,我們和出版社、大學都已形成很好的合作體系,這個體系也已開放給老師、第三方夥伴以及創業者。

第三,智能家居領域。我們跟北京、廣東等地方廣電,三大運營商,海信、長虹、TCL等國內前六大電視機品牌商都有合作。我們不光是讓用戶通過語音更為方便地看電視,還要向創業者開放,他們可以在上面開發兒童學習、故事頻道等應用。訊飛與中移動聯合推出的智能語音助手靈犀3.0,已可操控智能家居設備。年輕人裝修房子買傢具時,只要按照我們建議的型號完成空調、微波爐、窗帘、電飯鍋等物品的採購,那麼他家裡所有物品都可以用手機操控,甚至在路上就可以打開電飯鍋,提前把飯煮好。

基於中移動無線音樂基地大量正版音樂資源,我們與之聯合推出了訊飛智能音箱。

不過,目前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智能家電產業,廠商產品存在介面不一等問題,沒有明確統一的行業標準,如果產品來自不同品牌,則很難建立完整的智能家居體系。未來,語音將進入到智能家居的各種各樣的設備中,如果能把設備、語音以及大數據相關的介面都打通,創業者就能共享一個統一的平台,否則他就會被層層壁壘擋在創新門外,而這對整個產業生態體系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

2014年,訊飛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動中國智能語音行業標準的落地。早在3年前,我們就已牽頭成立了語音產業聯盟,和運營商、電視機廠商、科研單位、語言技術研發企業以及各高校共同搭建了一個產業上下游交流的平台,得到了工信部的大力支持。

第四,車載領域。比如,賓士汽車在時速超過100公里時,噪音很大,這時只有訊飛的技術能夠流暢使用。目前我們已和賓士、寶馬、一汽等國內外汽車廠商,國內外多媒體廠商、導航廠商,甚至是整車廠商形成了一個體系,以加速推動智能語音在車載終端的深入應用。

知乎專欄 矽谷密探 矽谷密探 - 知乎專欄


訊飛現員工,也不需要匿名。17屆校招生,加上實習已經一年多。

其實不是太能理解各位唱衰的緣由。是因為股價還是因為大家對除了BAT以外的公司不具備信心。訊飛一直很低調,低調到因為輸入法火起來。這個時代不可能沒有競爭,有競爭才會有未來。不能因為各家做語音,就否認訊飛的努力。技術終究要落地,產品終究要改變應用場景。

在產品和品牌上,訊飛還有很多不足。我們也都知道。

可是未來誰說的准呢?

樂視的情況會不會重演,就像當初學歷史,老師會說社會主義在中國到底行不行得通一樣,先走走看。

請不要摧毀一個正在成長中的訊飛。


1、跟BAT比,科大訊飛並不是很牛的公司,很多科大訊飛的產品,可能你用到了,但不一定知道那是科大訊飛的產品,比如高德導航里林志玲的聲音,其實就使用了科大訊飛的語音合成技術。這就意味著,科大訊飛其實還是一家以B端為主的產品。

2、以B端為主的公司,如果沒有特別核心的技術壁壘產品,都是很危險的。類似的公司,高通、歌爾股份,就是典型而成功的B端企業公司,都擁有非常核心和壁壘性的產品。那麼,科大訊飛有沒有壁壘性的產品呢?從目前來看,有,但從三五年來看,這個B端產品是很容易被超越的,因為畢竟這是一軟體為主的技術,而不是硬體,被革掉的可能性會容易一點。

3、如果人工智慧界跑出來一個類似小米的公司,擁有深厚的客戶基礎,然後通過大投入和時間,推出與科大訊飛同類似的產品,而且價格比科大訊飛便宜,並不是不可能,當然,三年內我相信不可能,但三年之後就不敢說了。

4、2012年我身邊很多朋友都覺得,小米不可能成功,結果小米現在這麼成功;2014年的時候我身邊很多朋友,他們也是羅永浩的朋友,私下都認為,鎚子不行,然後鎚子也做得這麼成功了。別忘了,他們是做硬體,硬體要超越傳統的硬體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們打下來了。

5、科大訊飛的核心技術和業務在於智能語音及語言技術研究、軟體及晶元產品開發、語音信息服務及電子政務系統集成,同時擁有靈犀語音助手 ,訊飛輸入法 等優秀產品。這些產品和技術,現在都是行業領先的,但是也有部分目前有不少競品的,比如谷歌,比如搜狗輸入法。

6、而且,競爭對手相對於谷歌,是用巨大的用戶基礎的,這是別人沒有的地方,所以儘管訊飛輸入法現在的量非常大,但真正有自己面對C端用戶的,拿得出手的也就這個了。其他大多數都是B短的業務,目前賺錢的板塊也主要在B端。

7、C端要放大籌碼,BAT肯定不幹,雖然現在很多大企業都跟科大訊飛合作,但合作僅僅是技術合作,也就是說,我買你的技術,你不能碰我的用戶。因此,科大訊飛要在C端加大籌碼,難度非常大。然後在B端,雖然業務是呈發展態勢,但要看BAT怎麼干,因為隨著這兩年BAT把重心放在人工智慧,他們急需要嘗試盈利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不排除撲上來,尤其是百度,布局了這麼久,也開始出來秀肌肉了。等到三大巨頭都趕來,科大訊飛的業務肯定受到衝擊。

8、所以說,1999年成立的科大訊飛,過了今年之後,就開始進入本名年階段。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被擠下去,最好像高德那樣被BAT收購;另一種可能是爬上來,衝到C端,成為BAT之後的新秀巨頭。就現在來說,都不好說,因為三年內地位不會變,但三年後就不敢說了。

9、科大訊飛現在是一家800多億的上市公司了,手裡現在有幾張好牌,第一是成熟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第二是充足的現金儲備;第三是良好的客戶基礎。這三張牌,目前出手的話,還有機會做得很大,但如果一不小心,也會瞬間打錯,從而萬劫不復。因為,巨頭在看著你!

10、我認為科大訊飛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投資和內部孵化的形式,開始布局C端產品,同時想辦法入股今日頭條、滴滴、膜拜單車這種擁有大量大數據和用戶基礎的獨角獸公司,通過這樣的聯姻,和內部的孵化,在C端有所突破,最後擠身超級巨頭,否則,三年之後就難說了。

PS:對於這個回答,很多錘黑在留言笑我,因為我說鎚子成功了。我建議三年之後再來恥笑我吧,謝謝!


為什麼我說科大訊飛是一家註定無法成為獨角獸的公司呢,主要是從業態與環境兩方面說。

在互聯網時代,所有的產品都是在做減法,通俗地講就是把多幾樣東西融合在一起,做成一個玩意,以提高用戶的使用頻率和便攜性。諸如以前的諾基亞,雖然皮實耐用,總不能替代索尼和佳能的相機地位,各自安好,而國產OPPO手機等的柔光雙攝超高像素逆光清晰讓尼康在2017年末關閉了在華工廠,令人唏噓。再如以前的索尼Walkman隨身聽,那可是很流行的洋氣貨,隨著QQ音樂和網易音樂的崛起,現在也幾乎只能在高端玩家手裡發揮餘熱了,別提我家裡那個Walkman在櫥櫃里已經吃了6年灰了。所以當能夠用一件產品解決多個問題的時候,反而伸展出多個產品,這不是互聯網公司的玩法,因為互聯網公司玩的就是「虛」。例如QQ音樂,不生產隨身聽,卻能幹掉隨身聽,自己的收入不是靠硬體而是靠用戶付費的版權和廣告等。用虛撥動實,就是運用了四兩撥千斤的互聯網打法,殺人於無形。而科大訊飛本身是一家玩「虛」的公司,卻偏偏要往實體硬體上去做,做出導航助手、語音陪伴讀書機器人等,這不是死路一條嗎?明明是可以嵌入手機等智能終端的虛擬功能,逆勢而為,非得掰成個硬體,再加上自己的語音功能,且不論你的硬體和軟體結合程度,單是這種拓展業態的路子,在後互聯網時代此路恐怕不通的。

當然,這也是科大訊飛的無奈之舉,為了實現市場佔有率,它只能靠推硬體的這種笨辦法,但效果顯然也是極其不理想的。我買了新手機,難道還得去買一個單反機/隨身聽/電腦/鍵盤/遊戲機/導航器/鬧鐘/銀行U盾嗎?這麼麻煩的事情,用戶是不願意去做的。如果你提供不好,其他人就提供了,比如什麼銀行U盾,用起來真麻煩,支付寶就幫你做得更好,直接人臉掃描就可以了,還不需要額外的硬體,你說說誰更有優勢?再比如買了車還需要額外加兩萬裝一個導航,每次更新還得去4s店裡被宰一刀,手機地圖直接幫你做了,免費更新快還方便,走路也能用,誰更有優勢?想用科大訊飛導航,還得買你的科大小飛魚,想用科大陪孩子讀書,還得買你的科大小蛋機器人,這不是閑得慌嗎?誰的手機不能導航,誰的手機不能朗誦讀物?明明一個APP可以解決的需求,非得掰成硬體來刷存在感,只能讓用戶覺得費解。

所以我說科大訊飛的路子,本應該是和各大獨角獸合作,將自己的語音服務嵌入到各個產品之中,從虛撥實,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或者直接被收購,也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然而科大選擇了自己出硬體裝備,又只是以語音作為賣點,那麼我蘋果Siri可以做的事情,亞馬遜音響可以做的事情,搜狗輸入法可以做的事情,為什麼偏偏要用你科大訊飛的硬體來做呢?你說你語音識別精準,口音識別更有本土優勢,但對不起,朋友,OPPO手機的照片質量也從來沒有超越過尼康的相機,但依然打敗了單反相機。互聯網時代的戰爭並不是把單一特色做到最好就能獲勝的,核心是聚合。你不往聚合方向走,反而一款硬體負責一個功能,我是覺得可笑了。

如果有一天各大硬體商都採用科大的語音識別技術,那麼它才算成功了。然而,市場已經早就等不及了,蘋果2017年末推出智能音響HomePod的時候已經感嘆自己晚了亞馬遜音響echo太久,對於居家智能硬體服務切入太晚,而科大訊飛此時還在出什麼導航助手及兒童陪伴器,且用戶體驗也並未與其他同類型公司拉開明顯差距。業態跟不上,環境又是危機四伏,幾大巨人公司都有自己的語音研發項目,且能極快運用上馬到自己家的成千上萬產品線上,讓用戶不需要多花一分錢就能享受到多重感官升級,輸入法對手搜狗也在2017美國敲鐘上市了,科大拿什麼和他們競爭呢?

可能只有靠梁靜茹了吧。


感覺快要死了。。

作為比較早做語音處理的企業。雖然其地理位置先天劣勢,但當其他互聯網企業沒有動語音處理這個領域心思的時候,訊飛最早做了,而且做的還不錯。這是優勢

但是現在,隨著移動端的重要性凸顯,語音處理的業務需求越來越多。所以,各大巨型企業開始做自己的語音技術,從而支撐自己的產品,比如百度、搜狗、騰訊。在這種企業中,基本不會採用第三方的技術,一方面是由於,需求量大,購買不合算,甚至要求達不到。(指的是高並發的需求,因為會在多個平台使用。)另一方面,為了保證技術的獨立性,畢竟誰也不想把產品支撐落在別人手裡。所以,只要有能力肯定要自己做。

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是訊飛能不能一直保持技術優勢了。可惜,相比較而言訊飛,沒錢、沒人。所以沒落算是必然了。沒錢這不用說,訊飛的體量真的太小,而且各大大廠,可以在自己產品初期免費讓第三方使用。因為畢竟不在乎這點錢。那麼訊飛想要去賣自己的產品就太難了。而且,由於地理位置,開不出吸引人的薪酬,沒有好的城市環境。這使得大量的人才流失。這樣就是個惡性循環。

綜上,不看好訊飛。


當我發現一個月用不了兩次Siri的時候 我就把手中的股票沽空了


應該要感謝老羅的發布會。基本上在看發布會的途中把輸入法換成了訊飛的輸入法。以上全部是語音輸入。


前員工,產品經理,離職前評級p3-2

我們公司前幾年被訊飛收購了。離職時已經算收購完畢。訊飛總部也去過n次,也參加過訊飛總部的高端培訓。

和訊飛研究院的研發合作開發某引擎一年多。

當然被收購的時候我也想的很好,哇靠人工智慧,哇靠還有研究院,哇靠研究院好多大牛,讓我對這個引擎有著超高的期待度。

結果就是這個號稱利用了人工智慧 神經網路演算法 各種牛逼的演算法引擎(用於b端客戶) 開發了兩年仍然只是噱頭 根本無法投入使用,當然我們忽悠客戶的時候還是說的各種厲害。

而且在培訓的時候,說到大數據的分析和使用,某領導跟我們說:因為資源有限所以不可能所有數據統計都給你們做,這個成本要均攤到你們自己部門,這樣你們就比較節省不會什麼都想算了

不得不承認訊飛的語音很厲害 訊飛聽見的實時轉譯真的厲害

但是……

也還是希望前公司越來越好吧


就是靠忽悠的公司,核心業務應該是承接政府弱電安裝工程之類,申請某些政務信息外包服務,各種噱頭:語音,vr,之流都是忽悠人的泡沫,個人認為這家公司的水分比樂視還深


科大東吹?

一家吹上天的公司


16年的畢業季,科大訊飛的安全部里全部都是傻博弈。

現在不知道怎麼樣了


不要覺得現在的市盈率是理所當然,寡頭時代,寸草不生,趕緊賣身賣個好價錢。


八百億的市值是絕對高估的。任何一家沒有現象級產品的技術類公司,都不可能到達這個高度。


語音識別其實是技術 barrier不高的一個領域。Data 容易搞,label 沒什麼歧義(不像 image ),搞 high quality data set不難。而且 research 這幾年已經井噴,benchmark都刷98.x 99.x了。

目前美國看到的語音應用還是有幾個。比如chatbot,Siri Google home Echo 那種。都是有平台依託而且技術上不光是語音識別了。比如客服,不過國內人工便宜可能市場不大,而且 again 不光是語音識別。比如實時字幕(然而看中文的外國人市場沒有看英文的外國人大)。比如實時翻譯(同傳的飯碗要丟。。。)。還有 Startup 做會議記錄什麼的。

既然政府已經把訊飛提升到AI 的四大巨頭的地步,最重要還是抱好政府的大腿。進一些關係門檻高一些的行業,比如教育安全醫院政府機關。做點硬軟體結合東西好賣錢。C端希望真不大,除非政府按照文件強制把語音這塊蛋糕切給訊飛(雖然可能還真乾的出來)

外企應該沒啥威脅。國家肯定是不鼓勵把語音data 給外企的。先想想怎麼搞過 BAT 吧。


2017年11月前後,近一個月猛增360多億元,市值突破千億,這是在人工智慧火熱背景下, 作為A股人工智慧龍頭股科大訊飛曾創下的記錄。今年關於科大訊飛的熱議也從未終止,而關注點則聚焦在市值泡沫、來自BAT的挑戰、盈利靠政府背景、消費者業務能否做大等。

一面是A股人工智慧龍頭股,一面是國家「欽定」智能語音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光環加身的科大訊飛實力到底如何?帶著這個目的我們梳理了科大訊飛上市以來近10年財報,力求從數據中看清科大訊飛的「真面目」。

一、25倍市值13倍營收背後

10年間科大訊飛的股價飆升25倍以上,營業收入也增長近乎13倍,但問題在於營收的增長能否跟上股價的飆升。相比新興且快速增長的人工智慧行業,科大訊飛的營收增長幅度幾年來持續下降,在BAT以及各路對手瘋狂湧入下,呈現出危機。而2017年前三季度重新恢復高速增長,則又為科大訊飛帶來一份機遇。

2008年5月,成立已有9年的科大訊飛在創始人劉慶峰等人的帶領下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之初市值為32億元。截止到2017年12月18日總市值約816億人民幣,在過去的近10年中,科大訊飛的市值增長超25倍。

▲科大訊飛2008年上市以來股價走勢

尤其是2014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火熱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大訊飛作為A股人工智慧龍頭股呈現出迅猛且波動的增長,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訊飛市值約為243億元,而到今年12月18日,在近3年時間裡其市值就增長了3倍有餘。

但在市值迅猛的增長中又夾雜著「劇烈」的波動。2014年12月以來訊飛市值出現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在2015年5月底,這次波動和2015年整個大盤的「股災」相關。最近的一次波動則在今年10月底,訊飛的市值降到約670億元,然後在隨後的一個月迅速增長突破千億大關,11月底達到約1038億元,隨後至12月18日不足一月又跌至約816億元。近期的波動背後呈現出市場對科大訊飛的矛盾心理,或許源於對國內人工智慧產業的看好,又或許源於對科大訊飛在人工智慧這條賽道上能否爆發心存疑慮。

▲科大訊飛2017年10月~12月股價走勢

從科大訊飛近10年營業收入來看,其營業收入總體呈持續增長趨勢,且增長幅度多在25%~50%之間,又以營收年增長在30%以上居多,2016年的營業收入是2008年的近乎13倍,總體營收增長較快。

但通過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曲線圖可以看出,2013年以前,科大訊飛的營收增幅總體在不斷攀升,2013年增幅達到最高點,營收同比增長59.92%,發展勢頭良好;但2013年以後,訊飛的營收增幅呈下降之態,2016年營收增長下降到32.78%。儘管單看這一營收增幅並不低,但考慮到年增長50%以上的銷售投入、AI新興業務走勢、營收增長曲線近年的走勢以及股價增長情況,如果持續下去,科大訊飛就真的危險了。

只是到2017年科大訊飛才恢復了久違的增長勢頭,營收增長由2016年前三季度27.90%上升到2017年前三季度的58.16%。但這隻能說2017年科大訊飛初步改變了之前的營收增長走勢,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的轉折點,還必須要看今後兩年能否維持這一勢頭。

二、錢去哪兒了?

凈利潤是衡量一個企業經營效益的主要指標,而科大訊飛近年來凈利潤「教科書式」的增長下,凈利潤的增幅卻呈快速下降趨勢,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等的持續高投入能否產生更大的營收,扭轉這一現象,成為科大訊飛AI夢的關鍵。

從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以下稱「凈利潤」)來看,近十年間科大訊飛的凈利潤整體呈現平穩的增長,但是在2017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轉增為降,由2016年前三季度的約2.78億元降為1.69億元,降幅達39.45%。

從凈利潤的增長曲線來看,2013年同樣是一個節點,2013年以前凈利潤年增長曲線總體上升,在2013年達到最高,增長達52.95%,凈利潤達2.79億元;隨後凈利潤同營業收入增長狀況相似,在2015年之後就增長略顯疲軟之態,2017年前三季度達到最低,凈利潤增長為負。

按理說,2017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幅度由降轉升,營業收入大幅增長,在毛利率等相對不變的情況下,凈利潤以及凈利潤的增幅都應該成上升之態,而現在凈利潤不但不增長反而下降,這些錢又去哪裡了呢?

科大訊飛給出的解釋是,2016年收購參股公司訊飛皆成部分股權,訊飛皆成由參股公司成為控股公司,為去年帶來投資收益1.17億元,如果扣除該部分投資收益,凈利潤則較上年同期增長4.18%。

即使較去年同期增長4.18%,但凈利潤的增長曲線仍呈下降趨勢,凈利潤增長依舊疲軟。再退一步講,如果真扣除這1.17億元的投資收益,2016年的凈利潤約為3.67億元,低於2015年的4.25億元。如果不是這筆投資收益,那麼2016年的凈利潤就是負增長,所以錢到哪裡了呢?

通過財報的觀察,我們發現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以及研發投入三塊支出可能影響了科大訊飛的凈利潤。通過對這三塊投入近10年的仔細觀察,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現象。

首先從銷售費用來看,從2008年上市以來,科大訊飛的年銷售費用便保持在25%以上的增長,尤其是2013年以來,增幅越來越大,2016年銷售費用達到一個小高潮,約6.49億元,同比增長72.78%,且2017年前三季度仍保持高比例增長。

而管理費用10年間整體保持在年增長25%以上的增長態勢。從2013年增長幅度開始從年增長73.70%大幅下降至2015年的年增長24.12%,隨後管理費用又快速增長,尤其是今年前三季度同比增幅達60.57%,管理費用已達約8.15億元,超過2016年全年管理費用的7.29億元。

可以看出,2015年以來,為了保持營業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布局人工智慧賽道,科大訊飛不遺餘力的擴大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投入等,來搶佔入口,決戰未來。

2016年銷售費用增長72.78%,2017年前三季度管理費用增長60.57%,研發投入增長55.85%,顯示了科大訊飛決戰未來的決心,並一定程度促成了今年前三季度58.16%的營收增長。但正如前文所說,2017年前三季度只是營收增幅由降轉升的開始,能否繼續釋放出這些投入的勢能,還需要未來一兩年時間的檢驗。

此外,還有一組看似不相關的數據,讓科大訊飛的凈利潤略帶「水分」。通過對比近10年的凈利潤和政府補助,我們發現僅政府補助的金額就佔到科大訊飛凈利潤的1/4~1/3,也就是說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凈利潤來自政府補助。

本文無意否定科大訊飛的盈利能力,科大訊飛是國內A股當紅的人工智慧企業,AI本身就是一項新興產業,其盈利以及商業模式都有待進一步挖掘,政府的補貼正是源於對新興產業的支持,促進其更好的發展。但僅從財報來看,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大訊飛凈利潤的「含金量」。

三、研發投入究竟如何?

「研發投入占營收的20%以上」,這是科大訊飛幾乎每一場發布會都會提到的數據,但占營收20%的研發經費在行業競爭面前是經不起推敲的,畢竟在人工智慧這片領域中,科大訊飛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研發投入數倍乃至數十倍於它的BAT等。在AI領域的競爭已經到了比拼速度和投入的時刻,20%的營收投入研發, 對於科大訊飛而言固然不錯,但面對行業則並無優勢。

從研發投入來看,科大訊飛在近10年間研發投入總體持續增長,但在2015年之前其研發投入的年增幅曲線呈下降之態,並在2015年達到最低點,同比年增長為11.44%,研發投入達5.77億元。在2015年以後,訊飛開始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增幅不斷變大,2017年前三季度約為5.11億元,同比增長55.85%。

作為一家技術導向的公司,又處在人工智慧這條重投入的賽道上,在整體投入基數並不大的情況下,應該在研發上保持較高比例的增幅,保持或建立技術優勢。從圖中只能看出科大訊飛近兩年才開始加緊投入,加快布局研發,保持技術上的優勢。

那麼占營收20%的研發投入又意味著什麼呢?從表格來看,2010年以來,科大訊飛的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確實都在20%以上,並且在2013年、2014年幾乎達到了30%。這也某種程度解釋了為何科大訊飛10年的研發投入增長曲線總體呈下降趨勢,一方面源於近期研發投入的比重略微下降,另一方面源於營業收入的增幅略顯疲軟。(2017年除外)

那麼對於一家科技驅動的企業,占營收比20%的年研發投入乍一聽挺高,對於科大訊飛的業務體量來說也確實不錯,但對比2016年的6.49億元銷售費用、7.29億元的管理費用,7.09億元的研發投入又是否合理呢?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帶來,科大訊飛確立了「平台+賽道」的發展策略,建立訊飛開放平台,面向開發者,面向消費者端布局生態;另一方面將AI技術落地教育、醫療、司法、家庭等行業中,構建行業壁壘。但AI之爭尤其是平台與生態之爭,首先面對的就是BAT等互聯網巨頭,並且互聯網公司先天就有數據上的優勢,而此時速度與投入將是關鍵因素。

占營收20%的研發投入對於科大訊飛來講確實不錯,但跟BAT的研發投入則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剛剛出爐的數據顯示,百度今年研發投入約15億美元,阿里研發投入25億美元,騰訊研發投入17億美元。尤其是百度今年宣布All in AI,15億美元(近100億元)近10倍於科大訊飛的投入。

而和同樣講述人工智慧故事,剛剛在紐交所上市的搜狗相比,搜狗在2017年上半年技術研發投入為7125.7萬美元(佔總營收19.1%),約合4.68億元,而科大訊飛今年上半年是5.11億元(佔總營收24.33%)。有趣的是,一個在紐交所上市,市值約45億美金(約296億元,截止到2017年12月18日),一個在A股上市,市值816億元,同樣講著人工智慧的故事,營收也大體相差不大,後者的市值確是前者的近3倍。

科大訊飛的高市值代表市場對其發展前景的看好,但能否將講述的AI夢落地,轉化為投資與收益,面對來自外部的兇猛競爭,此時速度已是關鍵因素,市場留給科大訊飛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四、業務結構變遷:由信息工程轉型語音行業應用

一家公司的業務結構是否健康合理,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市值和未來。整體來看,科大訊飛形成了以語音行業應用為核心的業務結構,但近三成的低毛利信息工程及運維業務則是科大訊飛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核心語音技術所釋放的價值也有待進一步提升,現有業務結構仍需要新的生機。

通過近10年財報的觀察,我們發現科大訊飛的業務結構主要包含三大類:語音支撐軟體、語音行業應用、信息工程類。

其中語音支撐軟體是科大訊飛的核心語音技術以及產品,包括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義理解等全套語音能力;語音行業應用是將語音技術落地到行業中形成解決方案,通過近年財報可以發現訊飛主要獲得營收的行業集中在教育、電信、智慧城市與公共安全、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領域;信息工程類主要集中在信息工程以及運維服務等系統集成業務,且這塊業務主要集中在安徽省。

通過對比三大主要業務近十年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可以發現,語音支撐軟體和信息工程類業務所佔營收的比重都呈下降趨勢,而語音行業應用的佔比不斷上升,成為核心的收入來源。

具體來看,科大訊飛的核心語音技術所佔的營收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由2008年占營收的21%下降到2016年的11%,而2017年上半年這塊業務也有略微抬頭的趨勢,占營收比增至15%。

語音行業應用是科大訊飛將核心語音技術落地行業的重要布局,這塊業務由最初的30%左右逐漸增至55%左右,並在其上下波動,是科大訊飛營收的核心來源。而這其中,教育、電信應用、政府業務是核心。

信息工程類業務相對來說技術含量較低,且這塊業務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內。這塊業務從最初占營收近一半,逐漸下降到30%左右,但仍佔據近三成營收。

抽離出這三塊業務具體來看,便會發現每塊業務的營收都呈現一種平滑、穩定的增長,無論是核心的語音技術、語音行業應用,還是信息工程類的運維業務。

在核心的語音技術中,語音支撐軟體業務整體呈增長趨勢。而從營收增長曲線來看,2008年到2013年增幅呈上升趨勢,在2013年增長達到68.07%;之後到2016年營收增長呈下降趨勢,2016年該業務營收增長僅有17.06%,營收增長較緩。有趣的是,語音支撐軟體業務在2017年上半年呈現出快速增長,增幅達96.83%,又為語音核心技術帶來新的增長點。

語音行業應用業務近10年來發展較快,且營收的增長大多都在25%~75%之間,增長均值在50%左右,2016年該業務營已收達20.89億元,佔總營收比重63%。可見該業務增長勢頭強勁,發展較為迅速,構成科大訊飛的核心營收來源。

而信息工程類業務整體增長較緩,營收同比增長多在25%以內,是科大訊飛的一塊穩定型業務。

通過近一步分析三塊業務的毛利率我們發現,科大訊飛總體50%左右的毛利率下暗藏「秘密」。其中作為核心語音技術的語音支撐軟體業務毛利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語音行業應用的毛利率在60%左右,而信息工程類業務的毛利率只有20%左右。

毛利率代表產品的盈利能力,一家公司的毛利率越高就代表其產品附加值越高,盈利能力越強。顯然占業務比重近三成的低毛利信息工程類業務,一定程度拖了科大訊飛的後腿,增加了整體毛利率的複雜性。

整體來看,科大訊飛從2008年占營收近50%的主營業務——信息工程類轉型到目前以語音行業應用為主的業務結構,帶動了前幾年的發展。但近30%的信息工程類的低毛利業務又是科大訊飛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在人工智慧時代,語音核心技術以及語音行業應用的發展進度成為決定科大訊飛市值的關鍵,尤其是2016年占營收僅有11%的語音支撐軟體,仍是科大訊飛需要進一步發力的點。

五、AI業務尚屬初期

目前,科大訊飛面對人工智慧確定了「平台+賽道」的發展策略,即構建面向消費者業務的訊飛開放平台和將AI技術能力落地教育、醫療、電信、司法、家居等語音需求較大的行業,構建科大訊飛新的增長點。在2017年11月份的年度發布會上,科大訊飛圍繞教育、醫療、客服一連串發十款產品,加速布局可見一斑。

去年年底正式成立的消費者BG承載了訊飛面向消費者、開發者這個龐大市場的AI夢,科大訊飛二號人物胡郁直接擔任消費者BG總裁更突顯其重要性。消費者BG下有訊飛輸入法、靈犀、訊飛聽見、智慧家庭、智能玩具等面向C端的產品,有面向開發者和B端的訊飛開放平台、智能硬體業務部、大數據廣告平台等。消費者業務又發展如何呢?

自2016年開始, 科大訊飛在三大塊業務結構上呈現了更具體的業務細分,以突顯在AI方面的進展。其中與AI較強相關並被呈現在財報中的有人機交互產品和解決方案、智能硬體產品、大數據廣告平台、客服行業產品與解決方案和教育行業等。

在消費者業務下,人機交互產品和解決方案、智能硬體產品、大數據廣告平台的發展狀況值得關注。

1、在人機交互產品和解決方案中,通過2016年和2017年半年報對比可以發現,該業務營收由0.85億元增長到1.97億元,兩年的同比增長都在90%以上,佔總營業收入的比重也由5.81%增長到9.36%,該業務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

2、智能硬體產品是科大訊飛2016年面向智能家居的新增業務,科大訊飛在2016半年度~2017半年度的營收只增長了17.24%,2017年半年度營業額只有0.27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為1.28%,相比去年營收比重還下降了0.29%。此外,2016年該業務的毛利率僅有21.63%。可見在智能硬體產品這項新業務上,訊飛的發展並不理想,這也同整個智能語音設備市場的銷售現狀有關。

3、而在大數據廣告平台方面,2016年半年度和2017年半年度的同比增長都在300%以上,營收金額由2016年上半年的0.30億元增長到2017年上半年的1.25億元,直接增長了4倍多,佔總營收比重也由2.05%發展到5.95%,該業務呈現爆髮式增長。

在行業應用方面,客服行業產品與解決方案與教育行業的進展同樣值得關注。

4、在客服解決方案方面,科大訊飛也由2016年半年度營收0.72億元增長到2017年半年度的1.13億元,兩年同比增幅都在50%左右,佔總營收比重也穩定在5%左右,呈現出穩定且快速的增長。

5、而在教育行業產品與服務這塊一直是科大訊飛的核心行業業務上,隨著AI+教育的布局,該業務占營收的比重穩步上升,在2017年上半年達到26.88%,營收由2016年的3.58億元增長到5.65億元,同比增幅也由去年的32.98%增長到57.71%,增長動力進一步呈現。

以上5點的細分業務是科大訊飛呈現在財報中的數據,也代表占營收比重較大的業務,除了智能硬體產品外,其他4點均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由於1、2、3、4都是新興業務,隨著BAT以及其他公司的湧入,科大訊飛能否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而在科大訊飛核心布局的教育、醫療、司法、家居領域中,除了教育行業穩步進展,其他行業還在起步階段。教育行業科大訊飛已經深耕多年,有著既有優勢,能夠快速推進AI+教育落地,構建行業壁壘。但醫療和司法兩塊業務尚未在財報中體現,而且處於布局初期,儘管科大訊飛聲稱其語音技術已落地360家法院,100家檢察院,但盈利仍尚需時日。而在智能家居方面,整個市場尚未爆發,仍屬於市場培育期,短期內發展仍會相對緩慢。

六、科大訊飛的危與機

從財報與行業來看,科大訊飛的機會在於:1、從財報可以看出2017年上半年是一個明顯的變化點,隨著前期的投入營收增長開始提速,保持下去形成轉折點就是機會;2、行業業務需要大量定製化,這並非BAT所擅長的,並且訊飛已經在教育領域有了很高的壁壘,快速落地是關鍵;3、在消費者業務中,人機交互產品與解決方案、大數據業務以及智能硬體等新興業務也在興起。

由技術提供商轉型方案提供商、消費者業務本就是一場考驗,而當下的大環境決定了這場考驗的難度係數更高,其「危」在於:1、語音技術壁壘漸消,BAT等入局打造語音交互平台,通過技術免費策略迅速搶佔行業賽道和市場,必要時甚至發起補貼大戰,構成了科大訊飛的外部威脅;2、整體來看,年營收增長穩定下蘊含著同比增幅的不斷下降,且有近三成都是低毛利技術含量較低的系統運維類業務,核心技術帶來的營收比重仍相對較少;3、智能硬體產品、醫療、法院等行業競爭較為激烈,且尚不能看到盈利;4、消費者業務的核心業務之一開放平台起步較早,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但在BAT等的爭奪下,能否繼續向前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可以看到目前是科大訊飛發展中最關鍵的一個節點,消費者業務能否興起、「平台+賽道」的布局能否快速落地直接決定了它是下一家BAT,或者淪為幾個行業的解決方案商。前者市值千億,想像空間巨大;後者行業天花板所限,再無與BAT爭霸的可能。這也是我們爭議的焦點所在。

Nuance曾是蘋果、谷歌、三星的「寵兒」,在語音行業擁有絕對的地位和話語權。然而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語音技術的壁壘隨之降低,眾巨頭著手打造自身的語音技術。在客戶流失變對手、人才流失、技術天花板下,Nuance無奈由語音技術提供商艱難轉型行業解決方案商,其「語音帝國」也由曾經全球市場的大半壁江山搖搖欲墜到當下的不足市場三分之一,其股價也再無波瀾,市值不過50億美金(約327億人民幣)。

儘管Nuance地位日漸下降,但其目前仍然是語音行業的領導者。而50億美元「波瀾不驚」的市值,是行業解決方案商的身份限制了市場對它的想像空間,畢竟行業的天花板就在那裡。

而科大訊飛之所以擁有800多億元的市值,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其消費者業務擁有巨大的想像空間,比如擁有5億用戶、1.2億月活的訊飛輸入法,訊飛開放平台擁有46.5萬開發者團隊等等。但在BAT以及搜狗、思必馳等不斷向語音平台發展,通用的語音交互能力競爭更加激烈,科大訊飛能否在消費者業務上保持發展已成為關鍵。

某種程度上Nuance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科大訊飛如果依託既有優勢,能夠做大消費者業務,做足想像力,才能延續股市的盛宴,否則在BAT等玩家的擠壓下,它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Nuance,市值也將失去想像力,今日的榮光也將不在。

結語:又到了比拼速度的時刻

通過財報觀察,科大訊飛在人機交互解決方案、客服行業應用、大數據廣告等新興業務呈現快速發展,但行業初期一切都未成定局,BAT等玩家的湧入加劇行業競爭,科大訊飛能否殺出重圍有待時間時間檢驗。而在司法、醫療、家居等新興行業,儘管存在一定業務體量的差距,但對大家而言都還只是開始,尚無行業壁壘可言。或許最後留給科大訊飛壁壘最高的就是穩健發展且布局多年的教育行業。

目前BAT、搜狗、思必馳等都構建了自己的AI平台,並圍繞平台和行業加速落地,搶佔硬體入口。對於一個新興的具有決定未來的領域而言,當下的落地速度則尤為關鍵,比如百度已經搶佔了手機語音能力的大部分市場,包括曾使用科大訊飛語音技術的華為旗艦手機。

科大訊飛已到了歷史的關鍵時刻,面對語音技術壁壘漸消,BAT客戶變對手,盈利賽道未定的前景,科大訊飛能否用速度將語音能力快速落地,將決定能否延續千億市值的AI夢。


推薦閱讀:

有人用語音識別寫作嗎,如果沒有,為什麼?
人工智慧、模式識別領域最終是否會被一種本質、通用的演算法主導?
如何看待微軟小冰寫的詩?
2016 年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又新學會了什麼?
哪一句翻譯讓你覺得語言「妙不可言」?

TAG:移動互聯網 | 人工智慧 | 軟體 | 科大訊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