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在運營策略上到底厲害在哪?
真的是運營牛嗎?難道不是夠有錢嗎?
估計補貼可能都幾億了。
(假設一個司機一天早晚高峰接4單,每單高峰補貼補25那就是100,0.8倍補貼假設是80,一周就是1256,如果滿50單就是800補貼,算下來一周很保守的估計這個司機一共大概會拿到2000左右補貼,一個城市假算1000司機,就是200萬。這只是一個禮拜。還不算介紹的優惠券)深圳的Uber 司機,每單不但不收提成,還另外補貼0.8倍,早晚高峰每單再給25!這還不夠,每周滿50單一次性給800!上海還更高,而且據說有專門的刷單群,司機不賺乘客錢(因為Uber很便宜),專賺補貼。
Uber乘客,隔三差五30或15優惠券,前段時間連續送了8張也就是120元,還感謝排外的微信,每次封號Uber公眾號,我們乘客就會得優惠券。就算不給優惠也比的士便宜很多。除非不知道或者不打的,不然誰不用呢?我們天天打Uber上班,有優惠券時免費坐車,沒優惠券時三個人一起也比地鐵便宜。至少省了五百了。
最初介紹一個新用戶打車雙方都能得50,現在是30。司機中互相介紹好像是補200。這麼補貼下來,已經大半年了,基本沒見過廣告,全是口口相傳。這得是多有錢!甚至大家都努力各處散播自己的邀請碼(見過利用公眾號假裝介紹優步使用方法實則賺新粉補貼的,不要太划算!)
每次跟Uber司機的交談中,了解到很多隻跑上下班的兼職司機一個月都能賺一萬多,上海的司機據說刷單一周賺到三萬。一個朋友的朋友失業了跑Uber,一個月兩萬多三萬多。真金白銀的創收啊!不是深圳限號,估計很多人想買車跑Uber了。
附帶提一句,司機們說不是不得已不用滴滴,因為滴滴不補貼還收提成。而且我第一次用Uber還是滴滴的司機推薦我用的,因為有一部分司機是既註冊Uber又註冊有其他打車軟體的。
這一切的用戶口碑不是因為小清新的「每個司機都有一個不同的人生」好嗎。誠然我喜歡Uber派車而不是搶單制度,明明白白告訴我有多少願意接我的車而不是看著很多車其實一個司機都不願意來。我也喜歡Uber的登陸畫面。喜歡Uber簡單。Uber司機大多素質也比較高。但是,這都不是他佔領用戶的理由,對用戶而言同檔次服務下的優惠才是硬道理。對比例證就是,Uber對安卓用戶是場災難,各種致命性Bug,要重裝甚至有時無法綁定支付寶,而且沒有客服電話。但用戶在這麼逼瘋人的用戶體驗下還是願意用,差別就是優惠啊。像這種財大氣粗的公司,沒法跟他比運營…
服務質量管理上,Uber的司機沒拿到乘客五星評價,是沒有補貼的,所以好幾次Uber司機有什麼火氣或者服務不周,都會反覆解釋。所以即使沒有客服電話,大多司機還是很好的。
最後,還在觀望的筒子們,我的邀請碼是tidi6……30優惠券哦(更新:8月份開始又升到50了,但不能分開用)!可以分開用!起步價15的話就是兩次免費坐車啦!
5月19日 修改 — —
樓上說滴滴和快的等其他家也在這麼做的,估計是後面的說法了。滴滴和快的的確補貼過一陣,但時間很短,雙方合作後就沒有了。Uber補貼雖然低調,但是時間相對長很多,而且注重一傳十十傳百的傳播,這點是其他軟體沒有做到的。不過現在真的是看誰家有錢補貼多,雖然PM們不一定想承認,但是這種生活服務產品畢竟服務體驗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抄襲的。看看1號專車啟動界面有多像Uber,還有現在的1號快車多接近派車機制。。。我可以說除了部分小資人士,大多數消費者覺得這些軟體除了價格和效率,其實沒什麼差別嗎?
這個市場就跟前幾年的電商似的,同質化相當嚴重,又不像QQ一樣有朋友關係的壁壘、不像豆瓣有社區的沉澱壁壘、也不像遊戲一樣有積分的壁壘,並不足夠獨特形成用戶粘性和足夠的忠誠度,就靠砸錢了。你砸夠了,燒不起了,別人才剛開始燒,你的用戶就會流失。Uber前景如何,其實看Uber能不能最大化發掘它的初期忠誠度的潛力了。
腦洞一下,Uber這麼有故事的車,我跟不少司機聊過很多,如果Uber做社區或者小組或者心情日誌,發現同路人,發現同個城市不同的故事,應該會很有意思。比豆瓣的世界觀和視野會開闊很多吧。
6月17日 更新——
大家來猜測一下,打車軟體的差異化會怎麼做?
A.從質量敏感型用戶需求出發,走貼心服務(小眾高端)路線,想辦法提高師傅的服務,發揮文藝范藉助計程車這個活動平台搞各種活動;B.從價格敏感型用戶需求出發,走喪心病狂為用戶省錢路線,你可以找到別的路線相似的用戶拼單,你可以搭這個車得到各種飯店和酒店的優惠券,順帶給這些商家做廣告,等等;C.向徹底免費路線努力(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路線),想辦法讓其他什麼行業來讓買單;D.走多元化路線,婚車,企業專車,旅遊大巴,統統包攬……歡迎更多腦洞。。8月5日更新——
最近偶然遇到一個特別不爽的司機,給出低分評價和意見反饋後,Uber的回應是這樣的。所以價格戰過後,還是服務細節取勝啊...
其他回答——互聯網思維是一種什麼樣的思維? - 黎婷的回答互聯網產品的需求文檔寫作,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和規範? - 黎婷的回答================================================================
2015-05-15更新:
感謝各位知友提醒,博客昨兩天訪問量太大,一下子沖掛了。。。已經升級伺服器配置,現在可以正常訪問了:)================================================================看不下去了,一些事實+各種吹捧+美化缺點+你學會了嗎?明顯的朋友圈文章居然有700多人點贊,特別是還有一個敬佩的前輩點贊,心碎……我覺得真的要學習的話,應該在好的地方辯證思考,在不好的地方承認並且想解決辦法,而不是一通亂誇。1. 獎勵政策每周不同,實時更新這個不需要多講了,是做得好的地方,但是沒有什麼非常牛逼的地方吧,多看幾家大家都這麼做。2.高峰時段的獎勵和沖單獎勵這個也是做的好的地方,不過各家也都在這麼做。Uber的補貼力度這麼大,一來是確實有錢,二來是仗著自己在中國市場體量相對較小。在打價格戰的時候,體量反而成了負擔,Uber這招還是挺狠的。所以《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總結得非常到位,他說自己更看好Airbnb,而不是Uber,因為每間房子都是不一樣的,規模化後比較容易形成壟斷,但是車子都是一樣的,任何有車的公司或者組織都是Uber的競爭對手。同理適用於滴滴,在同質化服務里,規模化的優勢有限。
3.嚴格的評分、接單率、封號舉措這個本來應該是Uber運營的問題所在,卻單單只看到文案條款,沒看到實際執行的問題,這樣真的能學到東西么……其實類似滴滴快的,在專車上對服務的把控也是一樣的,而且效果都不錯。這種嚴格的服務控制建立在信息透明或者說反饋通暢上。Uber的問題恰好就在這裡,根本就找不到人好么,更別提及時反饋了,郵件?別逗我了……講上周遇到的事吧,那天早上實在是沒有拼到車,又急著上班,1.6倍的Uber也只好坐了。遇到的司機人還是不錯的,一開始聊天還蠻開心的,後來司機就開始講他昨天遇到的事,下面採用第一人稱模擬:我前兩天接了一個小兔崽子,那個WBD和他女朋友在路邊吃小龍蝦,因為老闆收了他餐巾紙的錢,一肚子火,上車就罵爹罵娘,滿嘴髒話……(此處省略很多字),我老老實實,舒舒服服地把他兩送到目的地,TMD的小兔崽子居然給了我個一星,我拿起電話就打給他,他還裝孫子,說是不小心按錯了,我一頓罵……(此處省略很多字)老子我辛辛苦苦一周的獎勵沒了,TMD這對我影響多大……(此處省略很多字),罵完我又給他打了個電話,丫的跟他說"我知道你在哪裡下車的,信不信我叫一班人來搞你……(此處省略很多字)" 。是吧,做人就是這樣,你丫的吃了點虧咋了,還把氣都撒在我身上,我罵他他都不敢還嘴,他根本沒法舉報,Uber連客服電話都沒有,寫郵件有人會理你嗎,我就敢這麼罵他……
後面就不說了,感覺司機都是說給我聽的……我當然給了他5星,倒不是因為怕(好吧,有那麼一點點),我是覺得司機其實人還不錯,人都有失控的時候,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個「誤會」,如果是放在滴滴、易到之類的產品上,一個客服電話就搞定了。
這雖然是個例,但是Uber的服務缺失是有目共睹的,知乎上也已經有很多聲音了,我就不吐槽了。這種服務缺失和嚴格的規則放在一起會發生很多問題。4.如果不相信我們的數據統計,可以選擇不衝擊獎勵,但千萬不要過來找我們辯論,辯論者終止合作這樣的條款,居然打著學習的旗號在喝彩,其實我真的是拒絕的。包括評論區居然有搞運營的表示讚賞,好像出了一口惡氣……
所以司機隨便欺負都沒關係,拿錢的手軟,冤枉了你就是冤枉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UBER作為一個全國極少人數的精英團隊來管理的公司,當然沒法去接待一個個瑣碎的司機抱怨,所以這個時候他們選擇的處理方式是:愛乾乾,別BB.為UBER的這種霸氣喝彩。
這樣的言論我就不評論了,在共享經濟的時代,不尊重服務者或者手藝人,也就是有錢任性吧。
5.動態定價和指派模式二者確實是Uber的核心所在,雖然我覺得這個更多的是產品設計/策略,已經有點偏題了,但是既然說到了,我也來說一下。指派模式和搶單模式的優劣,我在博客里已經討論過很多,有興趣的童鞋可以一起交流下:打車App的體驗和思考——Huafeng的思考/文字/劉華峰打車App的體驗和思考2——Huafeng的思考/文字/劉華峰打車App的體驗和思考4——Huafeng的思考/文字/劉華峰滴滴打車 VS 路邊打車——Huafeng的思考/文字/劉華峰總體上來看,我個人認為指派模式要優於搶單模式。指派模式的優點在於:①對於司機可以通過不斷地接附近的訂單來提高收入②可以縮短乘客的等待時間和提高打車成功率,缺點在於其犧牲了個性化。個性化和效率確實有些背道而馳的意思。犧牲了個性化帶來的問題待會再說。
對於動態定價,非常牛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會是一個極大的優勢。也有很多人為其喝彩,這些喝彩大都站在模式、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供給和需求嘛,浮動定價,市場經濟,牛逼!但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動態定價有其體驗不佳的一面,在你真正需要車的時候,你會打不起車。你覺得這合理嗎?提供有保障的服務本來就是產品的分內之事,因為自身沒有考慮到需求過大就以其供給不足調價的行為真的合理么?如果你覺得合理,那麼旅遊旺季,商家宰客的時候,你就別瞎抱怨。你去餐館吃飯,店老闆會說這是最後一碗飯了,價錢漲2.4倍嗎?你去點外賣的時候,老闆會說,不好意思點的人太多了,外送費1.6倍嗎?同樣是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不同的商家不同的做法,用戶有不同的評價。為動態定價喝彩的人基本上是3種:①在市場經濟的大旗下為其模式歡呼②Uber真TM太便宜了,所以偶爾貴一下無所謂③從沒有遇到過在真正需要急迫打車的時候,Uber告訴你3.X倍。我屬於第①種:)Uber的指派模式其實把非常多的車主排除在外了,這些車主一天就接一兩單,而且對訂單的個性化要求比較高,像現在很火的拼車應用就是抓住了這些車主。這些車主數量龐大,Uber無法為己所用。Uber不斷地平衡車主和乘客的數量,但是卻不能按照高峰時刻配置車主,否則在平時這些資源就閑置了,成本很高。所以Uber會不斷地出現這個痛點(對用戶),車不夠加價。在共享經濟的時代,其實非常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造一個緩衝池。這點不便多說,但是我們可以來看一個例子:在打戰的時候,供給(軍隊)是小於需求的(要殺死的敵人),你看國家不會說哎,沒辦法,供給小於需求,漲價,每個士兵要殺死5個敵人,國家會徵兵,抓很多壯丁,壯丁平時有自己的職業,偶爾打打戰領工資也是蠻開心的。可能例子不是特別契合,將就著看吧……很多行業都可以這麼做。6.多人拼車
Uber已經在搞這個了么,我以前在博客上也討論過這個:拼車的思考——Huafeng的思考/文字/劉華峰這個方案實現的關鍵點在於能否對路況精準把控,即準確地承諾下一位上車者車將到達的時間。一旦實現的話自然可以把車費降到非常之低,對車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不過在北京等經常堵的城市就別想了,體驗可能會很糟糕。Uber是國內第一家把價格屠刀指向計程車行業的公司,其他小夥伴驚呼「我靠,你居然敢這樣」。憑著「拼車」的幌子/保護套,人民優步也是蒸蒸日上。大家都享受到了實惠,自然也喜歡上了Uber(什麼卡頓,破交互啥的統統不是事兒),我也一樣,但願人民優步補貼不要停,哈哈:)PS.本文純屬個人觀點。PPS.算利益相關吧,從業者。也是Uber粉絲。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華峰的思考
http://weixin.qq.com/r/PDqOlsrEv5fArY71928u (二維碼自動識別)
俺們村書記一到選舉時就挨家送油送肉,有時還送紅包,你問我俺們書記在管理策略上有什麼亮點,你這不為難俺嗎?
作者按:UBER的一套玩法值得東莞酒店業好好學習,同樣是希望自己的司機(小姐)多接客,看看人家是怎麼制定遊戲規則拉動服務從業人員積極性的。另:此文為微信專欄《聶帥說》而撰,知乎並未開通專欄,因此自問自答,見諒。
最近UBER的人民優步非常火,去年UBER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其實我們愛特驚喜早就和UBER 形成了合作,用高檔車來為我們的用戶送花以及接送主角到達指定餐廳,因此這一路走來還是比較了解UBER的發展過程。那會還是不瘟不火,但是最近突然旺了起來,以至於我前兩天在朋友圈說突發奇想,想申請成為人民優步的司機,一天接一個客戶,把當天和乘客發生的故事進行直播連載,受到了朋友們的極大慫恿。(東莞酒店業什麼時候能有趣到讓業外人員都有下海嘗試的衝動?)其實我最初的想法很奇葩,就是想利用每天半個小時的接客時間,上班時認識一些從小區出發的鄰居,下班時面試一些公司科技園附近的攻城獅,每次接客都免費獲得一個我們產品的用戶(甚至有車費回報!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機智啊有木有~~)再有就是不經意間一個電話談妥上千萬融資的時候從觀後鏡里欣賞乘客的訝異表情,這一切YY起來都是多麼的有趣,於是,在這樣的動力下,從來就喜歡玩些不正經遊戲的我開始正兒八經的研究Uber人民優步司機的申請流程。這一研究不打緊,研究出了為什麼UBER能夠在每個城市不超過10人的團隊運營下,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我發現,除了有強大的矽谷基因,雄厚的資本實力,最令人佩服的是他們制定了一套牛逼的遊戲規則來實現運營效率的提高,這值得每一個產品經理,創業者,管理者學習,而不僅僅是酒店業。我們逐條分析:
1. 獎勵政策每周不同,實時更新(獎金也是每周發放,而車費是即時發放),說明他們在不停的用獎金槓桿測試司機增加數量以及用戶數量之間的均衡點。補貼是令人髮指的,因此燒錢一定不是長期行為。
2. 從獎勵政策可以看出,在目前這個與其他幾家XX專車之類的競品搶私家車司機的階段,司機的收入每一單都至少是平常的兩倍,高峰期可以到3倍。這個數字說著沒什麼,但是具體到司機的收入那就可怕了,你說你平時一個月的工資是1萬,現在突然漲到了2萬,要是努力度增加50%,就變成了3萬,這就是平時1萬的3倍,天哪,你說換了你是不是玩命的干? 因為司機們也很清楚,這樣的補貼是不會常有的,得抓住這段風口上的好日子。於是司機越拚命,用戶就越覺得好多人民優步的車啊,身邊到處都是,你看地圖上爬的到處都是紅色的小蟲子,真是不錯的體驗,「好吧,那我以後就用這個工具了」。用戶多了,
司機接客也容易多了,於是也就死心塌地的跟著uber幹了。。。於是在用戶和司機兩端的勢能橋接就完成了。互聯網產品,最初拼的就是用戶習慣,用戶習慣形成了,任務就基本完成了。(當然,獎勵減少後情況會發生新的變化,這需要新的策略)。同時,我們也看到了,UBER留了一手,每程的獎勵50元封頂,那就意味著一個普通25元車費的行程 高峰期3倍車費可以到達75元(25×3)的收入是奇點。如果40元的普通行程,3倍也只能拿到40+50=90元,而不是40×3=120元。這個規則的制定,我覺得倒不是uber補貼不起,而是為了防止某些精於算計的司機在高峰期蓄意刷一些遠途的大額單,比如200的,如果不設上限就達到了600,這樣的錢就太好賺了。因此讓你不要想這門心思,安心多拉客吧,因為讓司機永遠在路上多跑,是UBER運營所有政策的核心中的核心,關於這點,在接下來的解析中仍然可以看到。當然,除了高峰段獎勵,還有沖單獎勵,這是很多產品的銷售政策中都會涉及的,數量越多額外的沖單獎勵就越多,值得一提的是,以10單為一個階梯,也就是說做夠31單和30單是一樣的獎勵300元,你要想拿到更多,就必須沖著40單去。於是司機們會暗自算計,這周已經38單了,不如再做兩單沖40吧,還能再拿個400呢。你看,還是我剛才說的策略,讓司機多多跑起來。
3.補貼獎勵是有前提條件的,你不要光是看到了錢的部分,而忽略了你需要達到怎樣的要求。星級4.8的門檻設置還是體現了讓你多跑多接客的核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4.8是個啥意思,就是說,你一旦稍有服務不周獲得了一個4星評價,就不得不以4個五星來拉高平均數到4.8,換句話說,你本來這周不想跑了,但是因為達不到4.8的門檻,就拿不到獎金,因此就不得不多接4個客,而且每次都得服務周到以確保拿到5星。還好人家沒設置門檻到4.9,那樣你拿到一個4星就得多接9個五星回來。這樣會導致難度增加很多,從而很多司機會選擇放棄獎金,慢慢也就放棄了這個平台轉戰其他競品,因此,你看這個尺度拿捏是多麼的精準,稍增一分則多,稍減一分則少。這就是遊戲規則制定的妙處。
再來看第二個門檻,接單率要達到80%。接單率是什麼呢? 就是平台指定了離客人位置最近的你去接單,就會在你客戶端爆出來一個圓圈,你得在15秒內去接,如果十次派給你你有2次以上不接,或是由於在干其他事沒接到,那不好意思,那的接單率就不到80%了,就沒有獎金資格了。這個政策是用來保證什麼的呢? 是保證乘客用戶體驗的,用戶總能在15秒之內就得到答覆說有車來了,那是怎樣的一種感覺?簡直太棒了有沒有?就算是計程車掛著空車燈遠遠的駛來你得不能確定對方是否一定停,是否一定在眾多的候車者中停在你面前,是否一定載你去你的目的地,這些計程車都不能給到你的安全感,UBER在15秒內都能給到你。而隨後車主司機打來的電話更是讓你放下了一百個心,你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他在過來接你的路上由於交通堵塞是否能準時到,但這有什麼關係呢?明確的知道有人來接這就已經很開心拉,多等幾分鐘又何妨呢?如果你知道這輩子一定會有一個人來娶你,你會在乎他是在你25歲還是30歲的時候出現嗎?
再來分析第二句紅色標出的規則「如果不相信我們的數據統計,可以選擇不衝擊獎勵,但千萬不要過來找我們辯論,辯論者終止合作」。這是何等霸氣的條款?但作為一個公司創始人和產品締造者,我深深的感到這種霸氣的存在是多麼的重要。霸道總裁的魅力有時候就是體現在這些霸道上。我們有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時間或精力或必要向我們的員工,或者合作者,甚至用戶去解釋更多,其實更多時候,你們照著我制定的規矩去做就好了,你只要需要相信我的智商,我的經驗,制定出來的規則一定會比你能想到的更好,那就夠了,這是一種對領袖,對產品,對品牌的信任。而這種信任能減少我們很多的溝通成本。――照著去做,不需要問為什麼,因為我暫時沒有時間回復你!UBER作為一個全國極少人數的精英團隊來管理的公司,當然沒法去接待一個個瑣碎的司機抱怨,所以這個時候他們選擇的處理方式是:愛乾乾,別BB.為UBER的這種霸氣喝彩。
最後一條關於推薦獎勵,介紹朋友成為人民優步的司機後,不是直接獎勵200元,而是被介紹的新司機在做滿20單以後,你看,這個又是我剛才說的原則,司機們,給我跑起來,出去接客去~~是不是像極了窯子里媽媽桑的聲音?是的,只不過人家UBER用經濟槓桿,而不是直接吆喝。
4.UBER很相信經濟槓桿的力量,因為優步司機只是partner不是員工,所以他們從來不要求優步司機一定如何如何,而會說建議如何如何,因為怎樣怎樣你就會得到好評,而好評剛才講過了,是拿到獎勵的門檻,所以實質他們還是通過經濟手段來進行管理。這就是遊戲規則的力量,勝過你說一萬句。
5.「永久封號」對於在這個平台上努力賺錢的司機來說,是滅頂之災,因此眾多的「一經發現,永久封號」條款,是司機們必須熟讀的,他們不得不去掂量這些風險有沒有必要去冒。比如說這條「完成行程後私自聯繫客戶」「一經發現,永久封號」,對於想通過此方式認識美女並死纏爛打的人來說,是走不通的。當然,兩廂情願的眉來眼去,事主也不會投訴,因此永遠不會被發現。不但不會投訴,還會感謝這樣的平台吧。不過UBER平台考慮的更多的可能是不願意司機和乘客聯繫形成長期包用關係,因為這樣的關係形成太多,對於平台就沒有依賴性了。所以必須杜絕。
6. 人民優步的車型,要求並不高,8萬以上的車即可,雖然很多豪華車主由於好奇在陸續加入,但並不因為他們的豪華車型而形成不同的價格(我是針對人民優步而言)。也就是說,豪華車由於油耗大,如果真要做這門生意的話,反而是賺不過低價車型的。這點看上去不公平啊,你提供了豪華車給用戶裝逼,卻不能收更高的價格,心中自是不平。但其實機智的UBER早已看穿了這一切,你要用豪華車裝逼,那就請去尊享系列,或者是uber black.那個更貴,你要是只是代個步,就請老實使用人民優步的普通車,如果運氣好遇到高富帥的大奔,你就暗自慶幸好了。而UBER也很清楚,高富帥們也就是來玩個票的,好奇和好玩作為驅動力,永遠就是個三分鐘熱度,人家根本不缺這個錢,怎麼可能滿大街幫你拉客去呢? 富家千金跑去KTV做陪酒的也有,只不過人家是想自己嗨,順便賺點錢,你要是指望她天天去坐台?別做夢了,這不是一個道理嗎?比如我,初衷其實是想為我的專欄《聶帥說》(公眾號:nieshuaishuo)寫故事,才想到去拉客人,我放著自己的公司不管,跑去做接客的生意?我瘋了不成?所以人家根本沒必要為你的所謂豪車去做特別的定價,因為知道你壓根玩不久。但是,前期這樣的影響力客戶對於口碑,營銷還是很有傳播作用的,因此,他們不遺餘力的炒作這個點。關於高富帥,關於艷遇,關於浪漫。。。正是這樣的宣傳故事多了,女孩們對UBER產生了某種幻想,以為用UBER和進了長江商學院一個效果,所以據後台數據,年輕女性乘客在UBER用戶中佔了很大比例。而這個效用是正循環的,女性用戶多了,男性司機覺得機會也大增,把交友陣地延展到了UBER上。按照樓下一位盧知友的說法,這種找金龜婿的方式,從落地和精準性來講,確實比去世紀佳緣有效得多,交友網站上或許會寫著年收入,但是你信嗎?吹牛又不用上稅!而優步車主實實在在有輛不錯的車在眼前,這個總不能造假吧,就算有萬分之一的人是租來的,敢於租車出來接客或泡妞的,我也不得不說人家是個人才。這個思路和我們愛特電梯海報徵婚的用戶如出一轍:把交友的大幅精美海報通過我們愛特直接掛到城市的高端社區的電梯里,不管你是租的還是自購的,能在這個高檔小區出入的人,不會差到哪兒去,這樣直接把經濟適用男給過濾掉了。簡單,有效!
7. 對於投訴的處理,UBER是非常嚴格的,因為他們採用了非常豐厚的獎勵政策,所以司機們是趨之若鶩,等於是送錢給司機的階段,因此再嚴苛的要求,司機們都會遵守。開什麼玩笑?大佬在給你派紅包,訓斥你幾句還不得趕緊笑納?還敢頂嘴?這麼嚴苛的管理,其他家要是沒有資本實力去支撐而貿貿然跟著玩,結果一定會不一樣,人家司機會說:TMD老子也賺不到多少錢,還被你各種嚴厲的制度壓著,老子不幹了!各種投訴分為初級,中級,嚴重,能容忍犯錯的機會也不盡相同。為什麼對投訴如此看中,C端用戶的體驗永遠是互聯網產品的根本,至於司機?那是資本撬動的,能用錢解決的都不是事。所以司機隨便欺負都沒關係,拿錢的手軟,冤枉了你就是冤枉了,寧可錯殺不可放過。而用戶是付錢的,是上帝。在這兩者孰輕孰重的關係上,UBER看得很明白。
8.溢價演算法和下面要講的自動匹配演算法,我覺得是UBER整個產品的核心,所以放在最後來講。前面講的所有,關於司機怎麼圈,資本怎麼砸,用戶怎麼忽悠,體驗怎麼做好,司機怎麼管理,這一切哪家公司來做,都是沒啥區別的,只要掌握方法。而UBER橫行全球幾百個城市,賴以成名的,我認為就是這兩個核心演算法。溢價演算法,是基於他們對市場這隻無形的手的調節功能,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兩百的理解,不得不佩服老牌資本主義經濟學教育出來的人和我們受過幾年計劃經濟耽誤過的人理解上想比還是會深刻很多的,不然人家早起步那麼多年的資本主義社會不是白乾了。正如他們自己所說「溢價不是計劃好的,是依據供求動態平衡」,具體演算法我們不得而知,但基本上的邏輯還是能夠揣摩的,這個溢價係數也一定是和那塊區域的用戶發送需求和司機數量的比例來確定。因為溢價的出現,當更多的司機奔赴現場去救火的時候,可能又會出現司機多過乘客的情況,於是再果斷取消溢價會降低係數,因此說是動態平衡的。當然,一個區域的高峰時間段是大概可預見的,之前的所有數據都可以作為參考,但是隨著UBER用戶和司機數量兩端每天的增加,情況會每天都不同,這確實需要一個完備的演算法設計方案去應對。這涉及到大數據,用戶增長預測,甚至當地堵車事件預測(例如演唱會散場)等很多方面,是很考驗研發團隊實力的。
9.自動匹配演算法:和其他軟體不同,UBER派單是不用搶的,指定給最近的司機,他們認為這是社會整體資源效率的最大化。所以司機不用每天神經處於緊繃狀態要去搶單,這種狀態時間長了確實容易神經衰弱,別的不說,春節幾天你天天搶紅包把你弄得腰酸脖子疼紅包肘你就知道常年保持這種狀態對身體是怎樣的摧殘了。這樣就等於解放了司機的神經,於是他們不需要考慮搶的問題,但接下來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我處在怎樣的地理位置容易派到單呢?這其實就是在哪趴活容易多的易代駕們要考慮的問題了,食肆酒樓咖啡館還是寫字樓機場,這些司機們都很清楚。關於UBER沒有預約,他們的說法是 當身邊3分鐘內就有車應約而來的時候,大家自然就不需要預約了,這說法當然是對的,但多少有點理想化了,趴活為什麼存在?因為有些地方生意好做,有些地方偏僻就沒客人,於是越沒客人的地方,大家越不愛去,每個城市都有很多這樣的死角,不管司機數量豐富到多少的程度,我相信死角一定存在,有死角,就需要預約,就不可能3分鐘內一定來車。這點,不知道UBER想清楚沒有。如果你不給預約,就一定會出現有乘客留下司機的聯繫方式,私下單線聯繫,從而擺脫平台上的交易,這點一定會出現!
10.據說矽谷總部開發的永不停歇的多人乘坐計劃已經在舊金山開始了,這個演算法就更牛逼了。司機帶著A出發要去甲地,途中收到擬行進路程中的某乘客B發出的要去基本同一方向的乙地的需求,於是順上B繼續向甲或者乙地行進(是先向甲還是乙視規劃而定),然後此過程不停的循環,帶上C,D,。。。理論上,一個4座車,如果演算法得當,確實可以永遠保持同一方向的乘客不停的上下,如同一輛大巴,但是路線永遠不確定,隨時變化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在程序設計上確實相當相當牛逼了。我還蠻期待來到中國的。。。這樣一路上小夥伴像走馬燈一樣不停的換,豈不是很有趣?那個著名的人生就像乘坐大巴的雞湯理論是不是要改一改了?最後簡單總結如上的分析,UBER是一家很相信動用 市場化的經濟槓桿調節手段的公司,他們以此為指揮棒,制定了相關遊戲規則,其核心就是不惜一切力量為了讓司機不停的奔跑起來,因為這是平台吸引用戶的根本,當用戶基數達到一個拐點,才有可能爆發更多的大數據挖掘出來的核反應。
上海半夜暴雨,路面積水情況嚴重。第二天,上海Uber的叫車界面就是上面這樣子的,你們隨意感受一下。
船!!!車子變成船了!應變速度和創意都算得上一流的。
以上。最近在紐約時報看到了一篇不錯的文章,了解到 Uber 利用了不少行為經濟學的技巧來運營「供給端」,分享給大家。
17 年 3 月,遭遇多方危機的 Uber 曾召開記者會宣稱,公司在改變自己的文化,再也不會容忍那些個人能力很強、但不善於團隊協作的人。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聲明自己也會改善和司機之間的關係。因為在此之前,Uber 公司曾因支付問題和管理太過隨意,導致司機們極為不滿。
但實際上,這家公司在背後正進行一套行為科學實驗,驅動司機們配合公司一起成長。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科學遊戲」,我們先來看看 Uber 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在企業管理模式上,Uber 帶來了巨大創新,這個平台上的司機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營者,而不再是按時間表工作的傳統僱傭工。但是,平台對這些勞動力缺乏掌控。所以,Uber 不惜招聘幾百位社會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試圖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如何在減小用工成本的同時,儘可能保障司機的駕駛熱情?
同理心的秘密
2016 年初,大概由 100 人組成的 Uber 小隊專門負責司機的註冊事務,讓他們更多地上路接單,完成從「需求端增長」到「供給端增長」的變化。
但是,光靠增加司機數量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已經很難行得通,於是 Uber 組織了小組討論,高層們囑咐員工,「為什麼不多站在司機的立場上想想呢?」
於是,團隊最終選擇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給司機發廣告。Uber 開始在App界面內,通過廣告的形式請司機到 Uber 即將覆蓋的地方去。
(截圖來自一個在芝加哥地區的 Uber 司機。他收到的提示是:」開到圖示中的地方去,那裡有更多接單的機會。「)
如果你以為只是發發小廣告,那你還是太小看這個平台了。在部分地區,有些男性運營人員甚至會用女性口吻編寫這樣的催促簡訊,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做效果更好。原因也很簡單,Uber 的司機絕大多數都是男性。
不過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Uber 官方開始擔心這些小伎倆會使司機反水,去到競爭者Lyft那裡,畢竟 Lyft 在司機中的口碑更好。
於是,Uber 軟化了那種」要求式「的語氣,也減少了推送信息的頻次,此後的信息更多只是一種單純的正向鼓勵。
但是幾乎就在同時,Uber 發現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新司機做不長多久就開始流失,甚至有新司機在完成 25 個訂單之前就離開平台了。於是, Uber 設定 25 單之後新司機就會獲得 額外獎勵。有些城市為了阻止這種趨勢,也會開始推送給司機一些簡單的鼓勵:你快要完成一半的任務了,加油!
關於同理心的探索並沒有到此為止。在心理專家和電子遊戲設計師的幫助下,Uber 改變了鼓勵機制。
這次的改變起源於競爭對手 Lyft,2013年,Lyft 僱傭了一個諮詢公司,試圖尋找一種方法去刺激更多的司機「跑起來」。這家公司組織了一批新註冊的司機充當志願者,實驗結果發現,與其告知司機們已經賺到了多少,還不如刺激他們其實少賺了多少。
(當你注重」得「,你只會感到一點點喜悅;而當你注重」失「,你會感受到更多的失落。)
即將接近
一位在佛羅里達州的 Uber 司機準備在新年那天早上登出系統的時候,他收到了一條題為」賺到480美元「的信息。這條信息解釋道:」你距離賺到500美元只差20美元了,確定要註銷登錄嗎?「在這條信息下面有兩個按鈕,」註銷「和」保持登錄「,而且,後者是著重強調的。
這位司機不是唯一一個遇到這種情況的人。連續幾個月的時間裡,當司機嘗試註銷的時候,這個 App 會馬上告訴他們,距離賺到某個金額只差一筆小錢了。這些信息利用了另外一個廣泛適用的行為模式去驅使司機駕駛更長時間——期望理論。
其實 Uber 發送給司機的那條簡訊,其精妙之處在於,這些司機並不需要在腦內先形成一個精確的收入目標。這樣的目標是在行進中不斷變化的,而且總是比當前的結果高一點點。
不論什麼時候,Uber 都會在App內向司機展示他們在當前一周完成了多少單,賺了多少錢,登入了多長時間,乘客評分是多少。所有這些數值都在刺激著司機完成這場遊戲。
(Uber為了鼓勵司機上路所發的一條信息,內容是」你距離賺到40美元只差6美元了。確定還要註銷登錄嗎?)
「這就像電子遊戲」,一位在芝加哥地區的老司機說,「我有時候在瞥到自己的數據後,甚至因為想達成目標,不得不打起精神來再干一會兒。」
保持忙碌
這其實來源於一個叫」預先派單「的演算法。Uber 司機在結束當前訂單之前,會被預先派發新的訂單,」預先派單「縮短了乘客的等待時間,所以乘客不需要等 10 分鐘路程以外的司機,而是會被在 2 分鐘左右路程、送走上一波乘客的司機接單。
如果你不是一個司機,你可能不會認為這樣的創新有多大意義。但你一定用過視頻 App 觀看節目,想想看,如果一個節目剛剛播放完畢就馬上自動載入下一集,你要多大的剋制才會主動停下來。
司機也一樣,他們對「持續派單」就有類似觀看電視劇根本停不下來的感覺。而且Uber 給司機設置的「默認狀態」,恰好都是「持續接受預先派單」,即便你不想這樣接單,也只能暫停這個功能,而沒法完全關閉它。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Uber 產品經理起到了社交遊戲開發者同樣的作用。
展望未來
關於這場行為實驗的細節討論到底為止。我們來解答最後一個疑惑,為什麼 Uber 費盡心思都只是要留住司機而不直接僱傭他們?原因很簡單,相比於直接聘請這些司機成為員工,獨立的合同工能夠為企業直接減少 25%的成本。
可以想見,其他依賴「零工經濟」的公司也需要像 Uber 一樣,拿到更多關於員工行為的大數據,並且開發相應演算法,藉此判斷什麼時候供給端最緊張,然後促使這些員工去那些地方,比如外賣員、快遞員。畢竟,放棄這樣一個巨大的廉價勞動力供給池,對企業來說的確太過可惜。
套用奧巴馬班子下的高層官員 David Weil 的一句話——你進入的這個領域裡,有一群未被僱傭的員工在尋求超長時間的工作,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讓他們持續工作,但不用付他們額外的錢的方法。
換句話說,如果某個領域有同樣巨大的成本優勢,它很可能會是下一個快速增長的領域。
原作者 Noam Scheiber,鏈接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7/04/02/technology/uber-drivers-psychological-tricks.html?utm_source=wanqu.coamp;utm_campaign=Wanqu+Dailyamp;utm_medium=emailamp;_r=0(需要梯子)
某日晚23:00,從柳芳叫uber去東五環司機抵達,問明目的地開始一路嘆氣,好奇問之:為何你們這個群體是短途也嘆氣長途也嘆氣答:本周要衝擊70單獎勵(約5000元),一周刨去限行上路6天,平均一天拉12單,但截至現在(周三凌晨)才拉了11單,完成任務希望渺茫。吐完苦水兩眼放光看著我:你有幾個uber賬號?我說:想知道嗎,先把你司機端退出。剛駛上三環司機點了行程結束、結賬,下線(如果不下線、此時系統派單不接將影響獎金)換賬號登陸,本來想在中途找空車密度低的地點(以防被其他司機接單)重新叫單,被司機阻止,說是乘客端離司機端定位太近以及在主路叫單易被判作弊,於是到目的地才靠邊停車。我走到5米開外,司機上線→發出訂單→接單→結束訂單→互致感謝、熱烈道別。司機朝著本周5000元獎金又進一步,我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又深了一個層次。uber的」運營策略「,好、頂、贊、威武、支持、有希望
說說我對uber杭州運營的一些理解吧。
簡單來說就是八個字,入鄉隨俗,體驗至上。
我在用過uber打車後就變成了它的死忠粉,所以一直在關注uber在杭州的活動。像之前的搖櫓船活動,我覺得這是特別接地氣的一個活動,能在西湖邊叫到人工搖櫓船,與一位美麗的女子在明媚的日子裡泛舟西湖,微風將她的劉海微微撫開,沖著我一笑露出兩顆虎牙,想想我都醉了~所以樓主也好想去坐一次搖櫓船呀,缺個男主角。。。囧
像四月份據說還會推出一鍵打飛機功能,似乎是在中國首個城市進行吧,像我這樣的屌絲肯定是打不起啦,不過想想也是很興奮的啦,畢竟杭州是一個美麗的城市,能在高空俯瞰西湖俯瞰西溪濕地一定很nice。
其他還有人民英雄、uber酒什麼吧。好像有些扯遠了。想說的是,uber進入杭州不久但能夠結合當地特色推出一些符合主題的活動,很能抓住公眾的視野,讓人沒有違和的感覺。畢竟不是本地品牌,但能夠思考如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打上杭州的地區特色烙印,這是我欣賞的地方。相比較滴滴快的,本土品牌之前卻沒有推出類似活動而給了uber一個進入的機會我覺得是比較可惜的(大概是兩巨頭互相殘殺反而給了uber一個機會吧)。
其他專場軟體我沒有使用過,所以我也沒有話語權。只是坐過人民優步和black,但就只是這一個軟體的體驗,我就已經覺得很棒不會再去嘗試其他專車軟體了。因為樓主比較路痴,坐上車的時候司機詢問過目的地以後,會諮詢我的意見跟我說走這條路線比較好,路上堵得會少一些,或者說我們走這條路吧,會以一種建議的口吻和我說。有一次其實是我自己的問題,應該是前面一個路口拐彎進去的司機問我是這裡轉進去嗎?我嗯嗯了一下,但開進去後才發現錯了。。。司機也問我,是這條路嗎?往裡面開了挺久的,我也只能弱弱地說,沒事的,這裡也行我往旁邊走一會兒就好了。司機居然直接把行程結束了,說一定要把我送到目的地,然後問我往哪邊走,我也不好意思畢竟是自己記錯路了,只是讓司機在路邊公交站牌停下(距離家也近)也許是我比較幸運吧,碰到的司機都比較善良,路上會和司機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過程很開心,加上車內也比較乾淨,所以乘車體驗感很好。
現在社會同類產品其實真得特別多,當某一種產品能給人一種最佳體驗感時,就已經產生良好的粘性了,比如我,這個uber死忠粉。當這種體驗感被足夠滿足後,關注的就是質量而不是價格問題了。價格是第一條件,在什麼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將uber與滴滴快的相比,低價是我的第一選擇;在體驗過uber以後,即使出來了其他專車價格比人民優步更低,我基本也不會去考慮,覺得質量可能得不到保證,除非真的性價比超級高(那還是會去嘗試的)
最後說一點點我對科技的理解的。科技不能表達愛,但科技可以傳遞愛,可以作為人與人之間聯繫的一個橋樑。之前乘坐計程車的時候,(不是我黑計程車司機)跟司機聊不太多,覺得也聊不到一起吧,現在uber打車除了體驗感佳以外更多的是可以獲得一個交流溝通的平台吧。(司機素質比較高)也是大學生這麼過來,看我也是初入社會會和我分享很多他們當時的情況,鼓勵我好好加油,等等。現在坐在車上除了重要事情跟別人電話以外基本我就是和司機聊天,過程都很愉快,BTW,今天上午還和一個車上放了香水的司機聊起了香水的事情,哈哈哈哈哈~
我是來吐槽等我,以前一直用一號專車,有一次被臨時取消了,沒辦法,用了uber。選的人民優步。來了輛現代,非常像每天在小區門口趴活的黑車,司機一口河北口音,電話也是河北的。由於是人民優步,車內就不過多要求了,參考黑車。一路走應急車道,按喇叭。我覺得uber在擴張時也好做好培訓工作,對資源也要多一些篩選吧。用過滴滴專車,神州專車啥的。目前為止,還是一號專車的體驗度最好。
今天周一上班還是照舊打了UBER,來的車子是一個1.8排量的標緻408,司機才開了十來天。絮叨說著獎勵又一次降了,從1.5倍降到了1.25倍。他說他搞不懂為啥成都的獎勵一降再降;這樣是不是要把好一點的車子排除在外了呢?他說這樣子下午,我們是沒法跑了~其實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習慣了打UBER,可是,如果車子越來越少(好多時候都在溢價),或者說車子越來越差,會不會影響整個城市的運營呢?這是司機的問題,我也回答不了~所以放到這裡來問問~
厲害啊,被舉報了,有多著急啊————————————————————————是,厲害在不用「人」,就能幹活,大家就永遠天真美好的相信「三個人啟動一座城」吧~~~~~本文來自於微博網友「果凍的勺子」,長微博名為:《我為什麼被Uber追殺——500億估值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原文鏈接:我為什麼被Uber追殺——500億估值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為了不失公平性,開篇坦白。題主曾經為Uber的OperationCoordinator,中文名運營助理。現在被老東家追殺,變成了Uber的被告,事由是違反競業協議。Uber 認為我作為組織架構最底層的運營助理角色,帶走了大量公司的機密和核心技術跳槽競爭對手公司。拿到開庭通知的一刻,我才知道自己竟然有這樣的本事,對於一個估值500億的公司竟構成了如此的威脅。
題目很大,但是落腳點很小,我只想談談我心目中Uber 500億估值背後的英雄。
O2O成功的一個核心因素在於地推,應該已經是業內的共識。當我們在討論阿里的時候,強大的地推團隊永遠是繞不開的重要議題。當我們在討論美團大眾合併的時候,地推力量也被抬到了影響高層去留的決定性因素。當我們討論餓了么的時候,5000人的地推和配送團隊被認為是餓了么估值的重要資產。當我們在討論Uber的時候……等等,他們好像一直在鼓吹自己的精英團隊的概念,2個人啟動一個城市,20個人做到每天20萬訂單,200個人對抗整個中國的打車軟體……地推?哦,Uber不需要。
然而,這真的是真的嗎?題主坐標廣州,只談所見之事,不妄加揣測。
Uber在廣州巔峰的時候一周註冊5萬個司機,一天7000多個司機,正式員工20人,負責運營的只有8個人。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激活一個司機從審資料到平均3分鐘,7000多個司機按20個全職員工,每人每天要激活350個司機,不吃不喝像機器一樣激活司機賬號,每個人要工作18個小時。除了司機賬號激活,每天還有大量的司機問題郵件要進行回復,Uber廣州的一個特色是線下註冊網點,當時每個網點還要有Uber人員駐店指導。我承認Uber的員工是一群非常牛逼的人,但是再牛逼,這種需要分身的事情,他們也不可能違反自然規律做到。
那麼這些工作是誰來做的呢?答案很簡單,實習生。他們承擔了Uber幾乎全部的線下工作,但卻從未出現在Uber的任何報告中,他們是Uber「不需要」的地推團隊,Uber 500億估值的幕後英雄。
有一組關於Uber廣州實習生的數據:
(1) Uber廣州最高峰時,實習生和正式員工的比例是7:1;
(2) 平均每個實習生每天激活100個司機賬號,回復100封司機/乘客郵件,工作負荷每天10小時;
(3) 最辛苦的實習生每天審核並激活400個司機/車的資料,工作負荷15個小時(用他自己的話,「一天下來手都是抖的」);
(4) 每個實習生一天工資30元-100元不等,最終結果要看月底考核老闆的「評價」,考慮上面說的工作強度,平均時薪不過3、4元錢,為了不讓工資看上去那麼「可憐」,他們會給實習生每月派發Uber的打車券,而這些月底清零的打車券,也成了影響老闆「評價」工資的重要因素;
(5) 實習生轉正8人,轉正比例不足8%,其餘均被遣散。(題主剛入職Uber的第一周,就和4個實習生進行了「離職談話」,原因是老闆們覺得人太多一個個談麻煩)。
總結下來,Uber廣州的實習生們拿著相當低,而且相當不穩定的實習工資,每天超負荷地工作,承擔了Uber絕大多數的線下勞動,得不到基本的職業保障,價值「榨取」完成後就被隨意遣散。到這為止有人要說,「實習生密集型」的「無良企業」在中國其實並不少見,小題大做了吧。我想說的是,如果懂行的人都知道Uber在外國的骨幹力量是Dops(運營經理),他們的人數和承擔的工作都是公司的主要力量。一個城市可能有20個Dops,只有5、6個運營助理,再加非常少量的實習生。而在中國,情況完全相反,這無疑是一種歧視。
好吧,題主暫且承認國內「無良企業」確實不少。那麼我們來談談另外一個問題——非法用工。繼續補充上面的數據:
(6) 當時題主在的運營部門一共50個實習生,據題主了解,簽訂勞務合同的人數為0;
(7) 其中7月份大學畢業之後仍然留在Uber繼續「實習」的有13個人,比例達26%,他們當中籤訂任何形式的勞動或者勞務合同的人數也是0。題主不是法律專家,但是對於畢業生,不簽訂任何勞動或勞務合同,在國內應該是違反了勞動法了吧。
當時在題主的提醒下,老闆們緊急辭退了一批已畢業學生(因為這件事題主提出,所以最後也是題主去找實習生談話)。即便如此,也並沒有將「非法」的實習生全部辭退,原因是他們中有些人工作還算給力,走了的話事情就沒人做了,用老闆的話,「他們得要找好交接才能走」。而當這些實習生問及能否給他們發正式offer的時候,老闆們又支支吾吾起來,「哎,公司現在headcount比較緊啊,要等總部消息,放心只要你們能力達到標準,offer肯定會有的」。題主不去揣測老闆們究竟有沒有去向總部申請headcount,或者在Uber的系統里究竟有沒有為這些實習生準備headcount。我知道的事實是,題主9月份離開的時候,依然有3位已經畢業的實習生在等待新人交接,而他們中實習時間最長的已經有5個月。依然保持著「非法」的身份,沒有簽訂任何勞動合同,拿著微薄的工資,沒有任何勞動保障。
不知道現在還算不算小題大做了呢?
如果題主不懷好意地煽動,完全可以把這個事情寫成一個披著華麗外衣的萬眾矚目的明星公司,實則是一個萬惡的資本主義的醜惡面目,在華誘騙無知的在校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對外隻字不提他們的存在,對內用虛假offer的承諾,持續誘騙實習生超負荷工作,在為公司付出了血和汗之後,就把他們隨意遣散,一切與他們無關,他們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我知道的一個真人真事是,「醜惡的資本家」承諾一名實習生正職offer,誘說其放棄香港科技大學的offer,並讓該實習生自費支付了7萬元的違約金。然而在實習生放棄其offer後,Uber決口不提轉正的事,而且據說現在該實習生已經離職了。
當我們在談論Uber500億估值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瘋狂的資本會傻到把僅僅一個絕妙的idea推到這麼高的價格?在O2O的法則里,僅僅幾個人,就能撬動一座一千萬人的城市?英雄式的美國夢傳播,掩蓋了背後的血淚實事。
當我們在談論Uber500億估值的時候,我們應該坐下來好好談談。
當這些一天都沒接觸過司機,也沒處理過乘客投訴的職業經理人們被公司和媒體包裝成高大上的商業精英、成功人士的時候,有誰關心過那些被欺騙、被責難、被當做廉價勞動力榨取之後無情拋棄的實習生們?要知道他們曾經是最相信夢想的人,希望參與到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事情當中,然而現實給他們扇了一記狠狠的耳光。原來高大上的外企也是會騙人的,而且騙起人來比中國的無良企業更加卑劣,更加冷酷無情。
最後,如果碰巧有司機師傅看到這篇文章的話,我也想說明一下,當年你們在優步司機之家對他們質問、發難、辱罵甚至威脅人身安全的對象,不是十惡不赦的資本家,他們只是一個個涉世未深的孩子,連大學都還沒有念完,每天拿著50塊的工資,在辦公室一站整整一天,晚上回去還要加班回復師傅們的郵件到深夜兩三點,根本連參與公司決定的資格都沒有,就這樣被推到了最前線,代替背後的決策者承擔了各種各樣的指責和危險。他們全部是我們的孩子,當年是不是讓他們背負了太多本應由那些批著外企精英華麗外衣的高管們承擔的責任呢?
Uber比較幸運,沒有電商供應鏈落後的問題,也沒有搜索引擎政治傾向問題,單純出行服務,水土不服現象不嚴重。唯一可能中國的油價偏貴,不知道是不是跟國外有差異化運營。
轉一篇文章吧,很多人在朋友圈看到過。大家對克拉尼克的評價都褒貶不一,有的說他特立獨行,是矽谷的新生偶像。有人說他為社會添亂,無視法律。
23歲那年,最讓你煩心的是什麼事?
考試沒通過?被妹子甩了?和Uber創始人克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同學一比,這些簡直不叫事兒。
他在23歲時遇到了一個小麻煩:30多家媒體巨頭聯合起訴他的公司,要他賠償2500億美元。
你沒看錯,是2500「億」,還是「美元」。這錢能買下整個Facebook或阿里巴巴,還有的剩。
在評價Uber創始人克拉尼克的為人時,最常見的一個詞是asshole——他就是個混蛋他對法律和規則的藐視給Uber帶來了驚人的擴張速度——還有麻煩事情是這樣的……
在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讀計算機本科時,克拉尼克認識了系裡的幾個牛人,大家一起輟學開公司,做了個叫Scour的P2P下載軟體。
Scour一發布就火遍校園,大學生們歡樂地用它下著盜版視頻和音樂,他們公司也立刻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左邊兩位是克拉尼克的老爸老媽。他們資助了Scour不少錢雖然克拉尼克站在中間,但其實他不是CEO然後,法院傳票來了......
美國電影協會、唱片工業協會和音樂出版商協會起訴他們侵犯版權,要求賠償2500億美元。克拉尼克哪來那麼多錢,於是公司就破產了。
不過,Scour黃了也擋不住克拉尼克愛折騰的心。他拉上幾個高管立馬又開了家新公司。
最初一切都非常順利。才花了幾個月,他們就找到了投資人。在簽合同前,雙方決定開個會確定些細節。2001年9月11日,投資方代表在波士頓坐上飛機,準備去他們公司。
然後,這架飛機撞上了世貿中心......
這是投資方代表Daniel Lewin的照片現在你還能在9·11紀念碑上看見他的名字投資泡湯,全國上下又亂成一團,克拉尼克同學的公司一下子陷入了財務危機。這時他想出一個天才的點子——不給員工交個人所得稅,這樣就省錢了呢!
然後,法院傳票又來了......
這次找上門的是國稅局,他們給了克拉尼克同學兩個選擇:罰款or坐牢。
這次克拉尼克同學只好認栽,湊錢交了罰金。公司折騰了幾年之後,終於在2007年被一家網路巨頭以2300萬美元收購了。克拉尼克同學獲得了人生中第一筆巨款。
著名投資人、達拉斯小牛隊老闆馬克·庫班投資了這家公司,但他沒敢投資Uber換了別人,這時候當然就得花天酒地一番,而克拉尼克同學可不是普通人,他的選擇當然——也是花天酒地。
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週遊世界,但到了第二年,他就覺得無聊了,決定還是得干點正事。
於是他繼續出沒於各種創業圈子找點子,最後把目標鎖定到了計程車行業。
在旅行中,克拉尼克發現許多城市都有打車難的問題,他認為這完全是行業壟斷造成的。
於是他和幾個合伙人決定開發個打私家車的軟體來打破這種壟斷,他們給這軟體起名叫UberCab。
這四個就是UberCab的創始人,右二是克拉尼克最初他們在舊金山找了家汽車租賃公司提供服務。由於服務又好車又好,UberCab很快在當地IT圈火了。
然後,法院傳票,哦不,政府禁令又來了......
髮禁令的是舊金山交通管理局,他們給UberCab的運營挑了一堆刺,最後還說:「你們沒計程車運營資質,怎麼能叫UberCab呢(cab是計程車的意思)?」
要換別人,肯定覺得這買賣沒法幹了。沒想到克拉尼克同學看到禁令開心得不行,見人就說:「他們要封殺我們,這個項目成了!」
他決定根本不鳥禁令,生意照做,客人照拉。說我名字不行?去掉Cab改叫Uber就是了。
要是你看過電影《社交網路》,一定知道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的信條——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快速前進,打破常規)。克拉尼克也是這樣。
先擴張,再用錢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他們的行為邏輯為改善糟糕的形象,克拉尼克僱傭了奧巴馬的顧問David Plouffe事實上Uber在每座城市的擴張都是一場戰鬥,而這是克拉尼克最擅長的。
在華盛頓,他從網上發動了數萬居民給市長發郵件要求解除禁令。在丹佛,他甚至還發起了一場示威遊行。
芝加哥最初試圖髮禁令阻止Uber進入,但當市長的郵箱被抗議郵件塞爆後,禁令就不了了之了。
在倫敦和巴黎,憤怒的計程車司機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抗議Uber搶了他們生意,而克拉尼克的對策是立刻宣布當地Uber打車免費。
結果打不到車的居民只好紛紛下載Uber打車,罷工居然變成了Uber免費推廣。
倫敦的計程車司機曾罷工抗議Uber,然而並沒什麼嗶用在一些被禁的城市,Uber甚至會偷偷組織培訓,指導當地司機躲過檢查。
通過各種非常規手段,Uber目前已經擴張到了50多個國家。克拉尼克正面對著越來越強烈的抵抗,而他顯然樂在其中。
他在各種場合激烈抨擊計程車行業和監管機構,宣稱這個行業即將滅亡,而全球1000萬計程車司機很快就會被Uber車主取代。
這些話帶來了巨大的麻煩,但他毫不在乎。對克拉尼克這一點,馬克·庫班有句評價非常精彩:他只是要戰鬥,而不是要打贏。
我個人認為Uber的擴張是大家源自於大家對於快捷,更好的用戶體驗的追求。計程車作為一項盈利工具,不應該受到很多的監管和限制。更多的競爭才能讓大家獲得更大的好處。
小廣告一下,Uber新老用戶都可以輸入優惠碼9edri獲得30元現金優惠
純粹而直接的經濟刺激,真正意義上的多勞多得,設計簡單而有效的規則,我想這就是UBER的高明之處。
我最看重 Uber 的兩點:
- Uber 的狼性文化
- GrowthHack
舉個例子:Uber 讓執法人員打不到,從而逃避執法。
簡評:最近 Uber 麻煩不斷,先是被指控偷竊 Google 無人汽車公司 Waymo 的核心技術,又被拍到 CEO 狂飆髒話,還有被曝管理層騷擾女員工,現在呢,又有新的麻煩了,《紐約時報》曝光了 Uber 開發了一套系統讓執法人員打不到車(執法官員:我可能打了個假車)。
多年來一直從事一個世界範圍的計劃,欺騙市場上的執法當局,讓執法機構無法成功坐上 Uber 專車。
Uber 為了對抗執法當局,特地搞出了一個叫「Greyball」的工具,這個工具通過數據分析來判定乘客是否是執法人員,如果是,那此人打不到車。Uber 用這個方法來逃避那些對 Uber 不友好的區域,比如:巴黎、拉斯維加斯、澳大利亞、中國、韓國。
2014 年「Greyball」就已經開始在美國之外的地區使用了,並且這個工具是 Uber 法律團隊批准可以使用的。
這個「Greyball」是如何工作的呢?
- 收集數據,判斷乘客是否是執法人員;
- 判定為執法人員,會給這些人標記,並讓他們下一個假的 Uber app;
- 假 App 上的車都是虛擬的,經常會顯示「附近沒有車輛」;
- 如果真的叫車成功,Uber 的司機會收到通知,讓取消此訂單。
Uber 稱:開發「Greyball」的初衷,並非為了躲避調查。在法國、印度和肯亞等國家,Uber 司機常會成為當地計程車司機的攻擊對象,因此使用「Greyball」是為了保護司機。
波特蘭市的市長 Ted Wheeler 說:「對此我很擔心啊,Uber 可能故意阻撓監管部門來保護公眾的利益」。
當然了「Greyball」是否合法呢,這個自有法律專家來定論。
一直以來,Uber 以狼性文化著稱,是有名的「壞小子」,通過各種措施來對抗法律,到現在公司估值 700 億。不論是投資人還是民眾,估計對此都見怪不怪了。
對於這次的事兒,園長只有兩個字來評價:頑皮。
原文:NT - How Uber Deceives the Authorities Worldwide
日報延伸閱讀:
- 為什麼 Airbnb 和 Uber 需要那麼多工程師?
- Uber 在你下車之後,還會追蹤你的位置
- 新版 Uber 允許以「人」為目的地
- 為什麼 Uber 選擇從 PostgreSQL 到 MySQL
歡迎關注:
- 知乎專欄「極光日報」,每天為 Makers 導讀三篇優質英文文章。
- 網易雲電台「極光日報」,上下班路上為你讀報。
看到15年有人說Uber中國最多曇花一現的我笑了。有時候只關注表面現象,就會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撞到冰山上。說起Uber的特點,我選取Uber在阿爾法公社的一小段回答來說。
產品統一,一線運營高度自治
程艷冬(美洽聯合創始人):當我在成都的時候,發現Uber在成都市場份額特別高,這是怎麼做到的?
姜智亞(Uber中國):首先是時機。我們進入成都的時間比滴滴快的都早。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大概6個月的時間Uber獨佔著成都市場。
第二個是Uber城市團隊的特點。對比其他總部在北京的公司,他們會更集中化,總部的計劃傳達到成都這樣的城市都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調整和部署。而Uber的城市團隊是獨立的,總部授權成都的城市團隊儘快地去自己做實驗,並且迅速反應。當時我們的成都總經理,做了很多創意性的嘗試,比如做出了人民優步,效果不錯,成都一度是Uber全球訂單量最大的城市,成都團隊也在此之後向全國輸送了很多的優秀人才。
照例貼個廣告。如果你有創業融資問題,請關注阿爾法公社↓
長篇大論的就不說了,我覺得主要有三點:1、攀比的心理,定位就是高大上2、熱點營銷,反應速度快,結合起來做事件,自傳播3、分享機制,你省錢我也省錢,於是用的人越來越多
Uber運營厲害的事情有好多。
可以從產品層面來分析,也可以從推廣方面來分析。今天說一下第二個方面的事情。兩天前騰訊微信公眾號封殺Uber各個地區的公眾號,
Uber對於這件事情前前後後的對應可以說是所有在做市場、PR的人必須要學習的。關於微信封殺Uber這個事情不知道的,
可以看一下這個軟文稿。這個是微博@Uber優步(Uber中國官方微博號)放出的稿件。#UberEverywhere# 世界那麼大,我們去看看
為什麼說Uber對應的好,原因如下:
1.微信被封后,立馬藉機引流微博和Uber社區2.結合大眾心情,求同情的同時不忘賣萌、調侃,很得人心。我本來想貼圖來著,居然按了上傳傳不了...
sorry,原諒我...不過有個總結了Uber在自身的微博矩陣中關於這次事件的全對應總結。再見Uber,願你在這個寒冬好好的
說真的,做推廣,尤其是新媒體推廣這一塊的,
大家都知道什麼杜蕾斯啊MINI啊可口可樂什麼的,但是Uber雖然現在賬號整體不夠人氣,但是內容本身來說真的很有借鑒意義。每一句話,賣萌、談人生、說新聞,語調尺寸把握相當的好。建議大家下次做新媒體運營的時候可以將Uber的這些事例放進去,說不定老闆會更好說服一些。首先,
最早我是拒絕用UBER的,因為它會自動扣款,我不習慣這個方式。(總感覺花錢時需要我確認下)其次,
我開始用UBER的習慣形成於半年前,原因只有一個:價格很便宜,每天單程8元就夠啦(當然我距離近,一直還是8折),滴滴經常遇到加價,加完價單程14左右。再次,
了解到的UBER司機早高峰(早6-10)點,6單任務,每單按照應付車費2.5倍結算收益(司機每單至少進帳25元),完成任務量,額外獎勵100元。晚高峰(晚6-11)點,8單任務,每單按照應付車費2.5倍結算收益(司機每單至少進帳25),完成任務量,額外獎勵150元。如果一個司機能完成每天的任務量,
可獲得的補貼最少是:460元當然,聽說完成任務量挺難的,基本上一單的平均耗時早已大於20分鐘。最後,
UBER也許是靠著口碑相傳迅速火起來的,口口相傳的原因只有一個:乘車太便宜了(文中數據來源於斷斷續續的和司機聊天的記憶,可能和實際會有出入,請勿較真)我覺得做平台運營的,就應該學uber這樣。
1、做一個強有力的第三方。對司機和用戶都有很明確的引導和控制力。不做只拿錢不管事的第三方。 對司機,運營的目的是 保證當地車源的充足,類型的豐富。a、進行需求的分配,獎勵的引導。b、引入多種角色如租車公司等,強化本地車輛供給。c、在節假日等供給不足的時候,給予更強力的引導。(春節期間,只要掛機8小時就以每小時30元的數據補貼)司機的客源來源於uber,多賺錢的動力來源於uber的活動。誰敢得罪?對用戶,運營的目的是,保證用戶體驗,刺激用戶使用及分享。
分享碼是uber運營的核心要素。進入新城市後,先以官方分享碼,提升知名度,讓用戶熟悉這個模式。對用戶分享給的利益點夠,30元,大手筆,用戶願意主動做。但實際省下來的廣告費,不虧。在支付等環節,非常勇敢的支付體驗,保證了行業內最優的支付體驗。這樣,司機,用戶,都離不開uber的運營控制。uber可以通過金錢的力量調控市場的供需關係。並帶來性價比很高的傳播。(甚至正向口碑,如果我要說服朋友用我的優惠碼,我得自己編理由說uber如何如何好啊)2、進行明確的市場引導,站在市場之前。
uber要做最高端,質感最好的租車軟體uber搖櫓船,直升機,還有過年時的uber舞獅,美國的uber和電影業的結合。賺足眼球,逼格十足。(哪怕完全沒見過uber的直升機)uberblack ,uber 特斯拉,人民uber,將供給進行明確的分層,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無論是屌絲還是商務人士都有使用的理由。3、uber的困局
產品太爛,就說一點有多少人,尤其是andriod用戶都註冊不了。軟體打開要幾十秒。補貼停止怎麼辦?在產品導入期,通過高額補貼,和有噱頭的宣傳,帶來新用戶是明確的,但是這顯然是高成本的。優質司機逐利目的明確,一旦這部分人走掉,剩下就是租車公司,和老黑車司機留下,這部分人的服務在哪都是那個屌樣。高端形象,外資背景的軟體,在中國很容易吸引一些素質較高的用戶使用(初始階段),但體量擴展之後,逃單啊,假身份等用戶會帶來很大的運營成本。這點已經開始有苗頭了。但uber的相對自由和信任的基因註定無法做根本性的約束。城市拓展慢,發展速度受限,高成本,高補貼的背後是發展速度無法很快。到現在在中國區覆蓋的幾個城市,到市郊就沒車了。未來uber發展是由高向低打,會越打越難。而國產軟體在優化自己的體驗,是由低向高打,是一個進步的過程。此消彼長。有一定的關聯度,先匿名了。對了,補充一句,我認為uber的運營策略牛,他們的CMO或者CEO一定很強。至今他們是靠複製規則在搞。但是區域運營的細節還需要加強。推薦閱讀:
※感覺安卓應用開發就是一些介面的調用和ui界面的邏輯處理,還有其他可以深入學習的嗎?
※iOS 開發初期之後怎麼提升?怎麼才能叫精通?方向在哪?
※網易最成功的移動互聯網產品是什麼?
※你看過哪些最具諷刺意義的圖片?
※谷歌是怎樣的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