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科學的讀書方法?

題主是個愛書人,深刻體會到,培養讀書的好習慣是非常不容易。從剛開始的易分心,半天讀不動;到現在感覺缺點是讀得太泛,缺乏記憶。

我讀書,從來不讀第二遍,無論讀的時候多麼為之擊節讚歎,讀過之後往往束之高閣,想著十幾年後再來複讀,因為想讀的書太多,而自己又是一個耐心不足,嗜新書如命的人,所以時日一長,讀過的書內容都沒有具體的印象了,更遑論引經據典,這是一。

其次,我讀書,速度一定要帶起來,如果一本書讀了半天,卻只讀了十幾頁幾十頁,就讀不下去了,現在人耐性足了一點,但讀得慢還是感覺不適。蘇軾說一本書要先泛讀,然後再精讀,我因為只讀一次,所以我讀的時候,往往是左上右下掃讀挑讀,效率自然提高了,偶爾小有遺漏,感覺精讀做得不到位,蓋因年少浮躁,心緒未能沉定下來。所以畢生最大願望就是財務自由後,能心無旁鷲肆無忌憚的讀書。

我覺得讀書習慣,與心緒年齡境遇都有關,想請諸位知友們分享下自己都是怎麼讀書的?有什麼科學的好習慣?又或是對於不同類型的書,你或有什麼不同的讀書方法?比如社科,科學,文學,詩歌等等。題主讀文學作品很好,如果是讀理論性的大部頭,或者是詩歌,感覺閱讀方法就不能套用我讀文學作品的習慣,實際上我都是極其喜愛的。

-------------------------------------------------------

對於@唐缺的回答已感謝但並不切題,與我情況也不合,一個強迫性患者並不會想著有閑後還大把大把的讀書。


介紹一下我的三段式讀書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個方法主要解決的問題:

  • 讀書容易出現中斷、拖拉、碎片化、虎頭蛇尾。
  • 抓不住書中重點,讀過之後有印象但是說不出來到底有啥收穫。
  • 不能學以致用。

1、通讀:這一遍講究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把握全書的脈絡和中心思想,形成整體概念。具體來說有以下要點:

  • 正式開始閱讀之前,仔細閱讀目錄,把握全書結構,如果章節標題里有本書獨有的概念,要重點注意。
  • 開始閱讀後,注意保證閱讀的流暢性,至少以章為最小單位閱讀,不過於追求速度,但切忌中斷和拖拉。我的個人習慣是,500頁以內的書,最多在一周之內分三次讀完。
  • 保證新書閱讀的時間獨佔性:開啟讀一本新書後只讀這本書,讀完之前其他新書舊書一律不讀。這樣能有效防止虎頭蛇尾。
  • 閱讀過程中,隨時劃線或做簡單書摘,但是除非特別重要的概念,不要過於糾結細節。
  • 閱讀過程中,經常性地翻看目錄,確認當前閱讀章節在全書的位置(不是頁數上的位置,而是結構上的位置)

2、精讀:這一遍講究最大限度地吸收書中精華,以吃透榨乾為目的。具體來說有以下要點:

  • 這一遍不求速度不限時間,也不需保證獨佔性,可以與其他舊書同時交錯讀(但是如果中途開啟新書,仍以新書優先)
  • 步步為營,吃透一章(或一部分),再往下讀,中間留思考的時間。
  • 劃線部分重點讀,補充、增刪劃線部分,豐富書摘和短評。
  • 重要概念通過搜索引擎查詢相關背景知識和資料,反覆出現的概念要回想作者是怎樣提出這個概念的,如果記不起來,要回溯。
  • 用雲筆記隨時寫讀書筆記。

3、掃讀:這一遍講究用最快的速度過一遍全書,如果快進看電影一般,鞏固整體印象,梳理全書脈絡。具體來說有以下要點:

  • 先過目錄,看能否對照目錄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輸出每章的大概內容。
  • 快速掃讀,劃線或書摘密集的地方可以稍作停留。
  • 如果電子書閱讀器支持導出所有書摘,可以導出來專門過一篇書摘。(這裡推薦多看,可以把書摘導出到印象筆記)
  • 過一遍自己的讀書筆記,查漏補遺,修改潤色。

以上是三段式讀書法的主體部分,在主體之前和之後尚有準備工作和收尾工作。

準備工作:

  • 查找書籍出版信息、豆瓣評分、名人評價。
  • 可以看別人的書摘,但是不要看書評,避免先入為主;

後續工作:

  • 搜集相關書評,印證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如果讀完特別有啟發,可以自己寫一篇書評。

  • 尋找機會學以致用,最簡單的學以致用就是找個人講一遍書的內容或者做一次主題分享。


我媽說的,我只是搬運工。

她總是強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書店裡琳琅滿目的書是萬物,會讀書的人,知道怎麼順著三找到二,找到道。讀一本「道」,就相當於讀了所有的書。」

說實話,如今好些個超級暢銷書的寫作模式,一看就是借鑒《米格爾街》的,我就不點名字得罪同行了,我自己也借鑒。書店裡的書千千萬,借鑒源來去就是那幾本經典。高中時候迷戀穿越和古風網文,我媽常說,你看一本《紅樓夢》一本《源氏物語》,相當於看了所有的古風文。

我媽還說,這世上的書有兩種,寫給作家看的書,和寫給大眾看的書,人的生命太有限了,你不可能讀完所有的好書,所以要學會看第一種書,因為看一本就相當於看了很多。

十年後我在上海混文藝圈的時候,又一次聽到了這種說法。他們忽悠我聽我不聽的音樂——「你要學會聽Lou Reed,他的專輯賣了5000張,那5000個人後來都有了自己的樂隊。」

這真是專為文藝青年設計的好營銷。

說法千奇百怪,你自己判斷什麼是適合自己的。

關於小時候我媽是怎麼給我挑書的,現在想來很有意思,我簡單說一下。

但丁的《神曲》要看嗎?當然要看。我看得雲里霧裡,很不喜歡,我媽說,你要從歷史的意義看它,《神曲》是文藝復興時反教會統治的產物,具有推動時代的影響力。所以我讀《神曲》的時候,媽媽給我配了《歐洲簡史》,我大致模糊地明白《神曲》誕生時的歐洲處在怎樣的狀況之後,就對《神曲》的隱喻和內容有了理解力,同時《神曲》的故事又加深我對《歐洲簡史》的記憶力。像這樣相輔相成下去。

小學時候媽媽會把配好的書放在我的床頭,一般是一本歷史書,配傳記,或者類似《神曲》的時代性很強的作品,比如巴爾扎克這種明明寫得爛卻經久不衰的。

節選自之前寫的讀書筆記,《米格爾街》篇~


一定一定要推薦一下蘇軾的讀書方法!

蘇軾是一個「全能」男神。即便是在讀書方法上也有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

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從古到今,影響深遠。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說,年輕人讀書,每一本好書都讀它幾遍。好書內容豐富就像知識的海洋,讀書時人的意識指向一個方面,就像打開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個方面的知識進入視野,讀一遍書只是獲取了意識指向的那個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希望讀者每讀一遍都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

這種定向專一、反覆整取的閱讀模式,我姑且命名定位為「模式閱讀」。因為它是一個模式:帶著A目標讀第一遍,帶著B目標讀第二遍,帶著C目標讀第三遍,帶著D目標讀第四遍……

蘇軾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他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運用此法去讀一篇文章,比讀一本書就容易多了。信說:「甚非速化之術,可笑可笑。」意思是,遠不是速成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

有人恐怕會把蘇軾的謙虛當作淺陋,自以為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何必一意求之、勿生余念呢?殊不知貪多求快乃生性浮躁,涉獵雖廣卻是過眼煙雲。

(部分資料取自網路 侵刪)


基礎閱讀的三大坑:默讀、走神、重讀

回顧我們的閱讀歷程,最初的閱讀都是從識字開始的。

啟蒙老師教我們識字,並指導我們在閱讀中檢驗和鞏固識字的成果。為了避免錯讀和漏讀,老師會要求我們一字一字地指著讀,讀出聲來,或者在心裡默念。這是最基礎的閱讀方法——先把文字轉換成語言,再從語言中獲取信息。

這種基礎閱讀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為它受限於語速。一般人的平均語速是150字/分鐘,即使我們刻意加快語速,基礎閱讀的速度也只能提高到200-300字/分鐘。

當我們念完了小學,認識了足夠多的常用字,這種基礎閱讀的教育也就結束了。從此,再沒有老師教我們如何閱讀了。這是出於一個錯誤的認識:誤以為只要會認字就會閱讀,誤以為閱讀技能沒有繼續提高的必要了。

於是,很多人就把小學階段的基礎閱讀方法延續了下來。他們也許不再讀出聲,但還是習慣於默讀,在心裡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自己聽。

默讀很慢。但它的害處不僅僅是慢。

一個人默讀的時候,每分鐘餵給大腦200字的信息,而Ta的大腦每分鐘能處理500字的信息,那Ta就一定會走神——因為大腦覺得處理這點信息太容易了,它用剩下的閑工夫開小差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一邊讀書,一邊在琢磨:晚上吃什麼呢?天色這麼暗,是不是要下雨了?話說,昨天那顆球好精彩!對了,明天還有一個報告要交呢……

當我們走神的時候,貌似我們還在繼續閱讀,但是讀的內容並沒有進腦子裡去。明明讀完一大段了,可是回頭一想,哎,不對啊,這段講什麼了?不知道!完了,只能退回去重讀一遍。

一旦掉進了默讀、走神和重讀的三大坑,我們就被困在一本書的前50頁里了。

那麼,如何突破基礎閱讀的瓶頸呢?很簡單:學習速讀。


速讀是通過訓練就能掌握的技能

要提高閱讀速度,首先就要減少默讀。默讀是先把文字(圖像符號)轉換成語言(聲音符號),再由大腦進行處理,它受限於語速。如果我們能略去「轉換成語言」這一步,閱讀速度不就大大加快了?

因此,速讀就是用眼睛獲取圖像符號,然後直接交由大腦處理。而訓練速讀,就一是要訓練眼睛,快速獲取更多圖像符號;二是要訓練大腦,增強對圖像符號的處理能力。

如何訓練呢?有幾個小竅門:

一是保持頭部不動——轉動眼珠要比轉動頭部快得多。所以,如果保持頭部不動,讀每一行時從左至右轉動眼珠,就可以使閱讀速度提高一些。

二是擴寬視距範圍——假若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閱讀過程中,眼珠不是均勻移動的,而是每次停頓就攝入信息,然後跳躍到下一處,再停頓再攝入信息。有些人每次停頓只攝入一個詞,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片語,還有些人每次能攝入一個分句。有意識地擴寬視距範圍,就能使每次攝入的信息更多一些。

三是充分利用餘光——如果我們的視線從每行的最左邊一個字開始移動,那麼左側的餘光就浪費掉了。如果視線移動到最右邊一個字結束,那麼右側的餘光又被浪費掉了。所以,我們可以左右各縮進1.5厘米作為視線停止處,充分地利用餘光。那麼,眼珠在每一行移動的距離縮短了,閱讀自然又快了一些。

四是尋找關鍵詞——請回頭再讀本文的第一段話:

為什麼我們會把「買書如山倒」當作一個大問題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那些買來的書,我們讀得太慢了,甚至陷入了停滯,幾乎不讀。

如果我們抓住了「為什麼」、「買書如山倒」、「大問題」、「讀得太慢」、「陷入了停滯」這幾個關鍵詞,其實就已經掌握了這段話的意思。而這幾個關鍵詞,只佔整段字數的40%。所以,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尋找關鍵詞,就能在理解文意的同時,大大加快閱讀速度。

五是使用加速器——我們把書平攤在桌面上,用手指或書籤作為閱讀加速器,自上而下勻速移動(注意:不是從左至右),就能引導視線逐行向下,幫助自己集中注意力。

除了使用上述方法,反覆進行速讀訓練,我們還要注意:排除手機、電子郵件的干擾,別聽有歌詞的音樂;閱讀的環境和姿勢不可不舒適,也不可太舒適;每讀半小時可以休息片刻,以保持大腦的專註力和理解力;等等。


用「地圖閱讀法」閱讀非虛構類書籍

掌握了速讀的技能,你大約已經脫胎換骨,不再視讀書為畏途了。

如果你讀的是虛構類的書籍、想像性的文字,那麼,你用上述方法,跟隨作者沉浸進去,就可以了。因為對這類讀物,任何略讀、跳讀,都有可能使你錯過關鍵的情節或體驗。

可是,如果你讀的是非虛構類的書籍、論述性的文字,那就不一樣了——你還可以利用「地圖閱讀法」,使自己的閱讀速度更快一些。

什麼是「地圖閱讀法」呢?容我細細道來:

記得車神舒馬赫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被問道:你為什麼能把車開得這麼快呢?

車神回答說:因為我會使用剎車。

這真是個絕妙的回答。想要把車開得更快,就要在該快的時候快,在該慢的時候慢;在直道上加速,在進入彎道之前減速。

閱讀也是一樣。想要讀得更快,就要靈活調整閱讀速度:在重要的段落慢下來,在不重要的段落略讀,甚至跳過不讀。

而車手駕車,如果事先對賽道全程的地圖瞭然於胸,就能提前預判,控制好車速。

與之相似,「地圖閱讀法」就是主張:閱讀者在真正開始閱讀之前,要通過預覽和檢視,對整本書的「地圖」瞭然於胸,以便在閱讀過程中適時調整閱讀速度。

那麼,如何掌握一本書的「地圖」呢?

快速瀏覽標題、目錄、序言、小標題、段落首句和結論,同時留意黑體字、圖表、引文、腳註等信息,像X光一樣,透視出全書的骨架(也就是大綱)。然後根據透視的情況,擬定閱讀策略,在該快的時候快起來,在該慢的時候慢下來。


讀過莫提默·J·艾德勒的扛鼎之作《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朋友,可能會說了:「地圖閱讀法」不就是艾德勒所說的「檢視閱讀」嗎?

沒錯,幾乎是同一個意思。但本文所介紹的閱讀方法,其實是從另一本書里總結出來的,它就是普林斯頓語言研究中心、艾比·馬克斯·比爾所著的《如何閱讀》

相比而言,《如何閱讀》更適合那些想要通過訓練,提高閱讀速度的人們。書中所介紹的「普林斯頓閱讀法」(包括文中所提到的速讀和地圖閱讀法),是一種很容易上手的閱讀方法。

而對暫時欠缺閱讀技能的入門者來說,《如何閱讀一本書》的門檻太高了。這使它的地位有點尷尬:人們想通過這本書來學習閱讀,卻被這本教閱讀的書給難住了。它更適合那些有一定閱讀基礎,想要增強深度閱讀能力的人。書中用很大篇幅介紹了如何以批判性思維進行「分析閱讀」,和如何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研究性的「主題閱讀」。

聊了這麼多,你是不是對閱讀更有信心了呢?

讓我們用更快的速度閱讀吧。買書可以如山倒,讀書不可如抽絲。


更多文章,請關注魚鮮支的微信公眾號:觀念的牢籠(guanniandelaolong)


日本作家每天堅持總結一個讀書技巧,一年之後寫了這本書《高效能閱讀》,從培養讀書習慣,到沉溺讀書愛上讀書,再到成為讀書的終身受益者,其實有一定的方法論。

以下是我讀完之後寫的一點心得,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最近幾年,國內知識付費很火,很多人願意為知識付費,緩解自己的知識焦慮。

可是魚目混雜的知識付費市場,作者的水平也是參差不窮,很多被包裝成的學習訓練營,只不過是作者東拼西湊炒出來地一鍋冷飯。

可是,仍然有很多人願意花大價錢,買一份炒冷飯,而不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

讀書,該是我們這個時代,最讓人感到焦慮的事情之一了。我們經常鼓勵自己,把人生目標寫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是,就算每天看一本書,讀完一萬本也要花10年左右的時間啊。

先不說人生有幾個十年,很多人自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耐心靜下來看完一本書了。

很多人想讀書,卻不知道讀什麼,讀不下去,讀得慢,以及讀完無感各種各種的閱讀問題,在《高效能閱讀》這本書里,作者給出了89個閱讀小技巧。

從「讀不下去」,到「沉迷閱讀」,再到「終身受益的讀書人」,其實一點也不難。

我們先來說說,讀書慢,讀不下去怎麼辦?

閱讀常見的入門問題

速度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懂得取捨。很多速讀大師,並不是因為他們眼球轉動的速度快,單位時間內掃描到的字數多,而是因為他們能夠快速地找到關鍵詞,而其他作者的鋪陳、冗雜的案例,都是直接放棄不看的。

拿到一本書,第一次閱讀的最容易掉入誤區是:陷入細節。這樣不僅會耽誤閱讀的速度,還會妨礙你對全書主要內容把握和理解,甚至在逐字讀完之後,就把前面的內容忘得一乾二淨了。

作者建議是,開始精讀一本書之前,要仔細閱讀不是章節內容,而是序言和目錄。從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寫作意圖,試圖解決的問題,以及書中的核心觀點,而目錄不僅是一個信息索引,還是展示全書閱讀框架。

在掌握了全書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觀點之後,再去讀章節內容,便可以知道哪些是重要的,需要詳細閱讀,哪些只是鋪墊和案例,可以略過。這樣讀書,速度就能提升很多呢。

如果你在閱讀的過程中,容易走神,靜不下心來,作者建議你最好換個讀書的環境,從家中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去咖啡館、圖書館、書店,那些有人流的地方,會給走神帶來壓力,更能專註於閱讀。

如果你想讀書,卻又為讀書感到苦惱和孤獨,作者建議你多去參加一些讀書會,被他人的閱讀動力感染,也能提高你對閱讀的興趣。

這些方法都比較適合入門的朋友,培養閱讀的習慣,但是理愛上讀書和因讀書而受益還有點距離。

讀書上癮的技巧

作者說啊,閱讀就是一個跟作者對話的過程,一個人的讀書脈絡,能體現這個人的思維和內涵。有句話不是這麼說嘛,判斷一個人,先看他交什麼樣的朋友,再看到他讀什麼樣的書。

很多人不喜歡讀書的問題,大多數是因為沒有選對書。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的,能夠產生共鳴的書,是愛上閱讀的第一步。

1.書評的利用價值

作者建議,通過別人的書評,來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我自己也有一個習慣,在讀書之前,我會看在豆瓣看網友的評價,那些差評很多的書,評分不足7.5的書,就會主動放棄了。在我讀完之後,我還會再去看別人的書評,別人的閱讀心得,跟我的有何不同,有哪些地方是他們沒有學到的,有哪些地方我自己也遺漏了。

2.跟作者的進一步連接

書本,本質上是與作者溝通的工具。作者建議,讀完一本書之後,如果你能在社交網路上找到這本書的作者,那就不要害羞,把你讀書的心得和疑問,找他聊聊。

很多人是通過這種方法,跟作者成為了好朋友的。我也認識很多寫書評的朋友,因為觀點犀利評價到位,被作者點名要約飯的也不再少數。

如果你能做到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對的書的理解,還能把讀書變成一種社交工具,享受讀書帶來的附加價值和成就感。

3.持續輸出的力量

教才是最好的學。在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中,不僅是一次信息加工,還是一次信息內化。海德格爾說:「深切的言說,總能讓說話者自己不知不覺走進自我的深處,說話者不知不覺轉變成自身的傾聽者,並詫異於自己的所說和所能說。」

在社交網路帶來的長尾效應,持續的輸出內容,是一件能夠在時間軸上產生複利的事情。指數級的變化,會帶你給想像不到的紅利。

成為受益終身的讀書人

1.成為專才的垂直型閱讀

讀書的種類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水平型閱讀,各種門類都看,廣撒網來開拓視野,是培養全才的一種閱讀習慣。

另外一種是垂直型閱讀,找到一個領域,把書讀透,從而建立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個領域的專才。

這兩種閱讀習慣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階段目標不同。如果是一個正處在職業生涯發展初期的人,那最好採用垂直型閱讀。作者建議,最好的分配比例是70%的精力用來垂直閱讀,20%進行水平閱開闊視野,10%的精力任由自己支配。

2.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滴水穿石,說的就是積累的力量。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有自己的專門素材庫,把開卷有益的內容沉澱下來,才能讓受益最大化。

作者的這本書《高效能閱讀》,就是作者的一個素材積累的結果。他持續了1年的時間,每天閱讀收集一點讀書技巧,把它分享給網友。一年之後,便得到了一本書。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短時間能做的時,而低估長時間積累的力量。每天堅持做一件有意義,有能量的小事,在時間的洗禮之後,也會變得閃閃發光。


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

有人記下一條軼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說過,他幼年時去見歷史學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對他說:「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那位學者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時,他才覺得那話有點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幾十種,是讀得完的。說這故事的人也是個老人,他賣了一個關子,說忘了問究竟是哪幾十種。現在這些人都下世了,無從問起了。

中國古書浩如煙海,怎麼能讀得完呢?誰敢誇這海口?是說胡話還是打啞謎?

我有個毛病是好猜謎,好看偵探小說或推理小說。這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我卻並不諱言。宇宙、社會、人生都是些大謎語,其中有層出不窮的大小案件;如果沒有猜謎和破案的興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無味了。下棋也是猜心思,打仗也是破謎語和出謎語。平地蓋房子,高山挖礦井,遠洋航行,登天觀測,難道不都是有一股子猜謎、破案的勁頭?科學技術發明創造怎麼能說全是出於任務觀點、僱傭觀點、利害觀點?人老了,動彈不得,也記不住新事,不能再猜「宇宙之謎」了,自然而然就會總結自己一生,也就是探索一下自己一生這個謎面的謎底是什麼。一個讀書人,比如上述的兩位史學家,老了會想想自己讀過的書,不由自主地會貫穿起來,也許會後悔當年不早知道怎樣讀,也許會高興究竟明白了這些書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倒相信那條軼事是真的。我很想破一破這個謎,可惜沒本領,讀過的書太少。

據說二十世紀的科學已不滿足於發現事實和分類整理了,總要找尋規律。因為總向理論方面邁進。愛因斯坦在1905年和1915年放了第一炮,相對論。於是科學,無論其研究對象是自然還是社會,就向哲學靠攏了。哲學也在二十世紀重視認識論,考察認識工具,即思維的邏輯和語言,而邏輯和數學又是拆不開的,於是哲學也向科學靠攏了。語言是思維的表達,關於語言的研究在二十世紀大大發展,牽涉到許多方面,尤其是哲學。索緒爾在1906年到1911年的講稿中放了第一炮。於是本世紀的前八十年間,科學、哲學、語言學「攪混」到一起,無論以自然或人類社會都彷彿「條條大路通羅馬」,共同去探索規律,也就是破謎。大至無限的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全至整個人類社會,分至個人語言心理,越來越是對不能直接用感官覺察到的對象進行探索了。現在還有十幾年便到本世紀盡頭,看來越分越細和越來越綜合的傾向殊途同歸,微觀宏觀相結合,二十一世紀學術思想的桅尖似乎已經在望了。

本文開始說的那兩位老學者為什麼說中國古書不過幾十種,是讀得完的呢?顯然他們是看出了古書間的關係,發現了其中的頭緒、結構、系統,也可以說是找到了密碼本。只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累積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則說必備的知識基礎。舉例說,只讀過《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隻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讀《紅樓夢》也不能只讀「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如果這種看法還有點道理,我們就可以依此類推。舉例說,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必須有《聖經》包括《舊約》、《新約》的知識,這是不依傍其他而其他都依傍它的。這是西方無論歐、美的小孩子和大人在不到一百年以前人人都讀過的。沒有《聖經》的知識幾乎可以說是無法讀懂西方公元以後的書,包括反宗教的和不涉及宗教的書,只有一些純粹科學技術的書可以除外。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書與《聖經》無關,但也只有在《聖經》的對照之下才較易明白。許多古書都是在有了《聖經》以後才整理出來的。因此,《聖經》和古希臘、古羅馬的一些基礎書是必讀書。對於西亞,第一重要的是《古蘭經》。沒有《古蘭經》的知識就無法透徹理解伊斯蘭教世界的書。又例如讀西方哲學書,少不了的是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爾、狄德羅、培根、貝克萊、康德、黑格爾。不是要讀全集,但必須讀一點。有這些知識而不知其他,還可以說是知道一點西方哲學;若看了一大堆有關的書而沒有讀過這些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那不能算是學了西方哲學,事實上也讀不明白別人的哲學書,無非是道聽途說,隔靴搔癢。又比如說西方文學茫無邊際,但作為現代人,有幾個西方文學家的書是不能不讀一點的,那就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高爾基,再加上一部《堂·吉訶德》。這些都是常識了,不學文學也不能不知道。文學作品是無可代替的,非讀原書不可,譯本也行,決不能滿足於故事提要和評論。

若照這樣來看中國古書,那就有頭緒了。首先是所有寫古書的人,或說古代讀書人,幾乎無人不讀的書必須讀,不然就不能讀懂堆在那上面的無數古書,包括小說、戲曲。那些必讀書的作者都是沒有前人書可替代的,準確些說是他們讀的書我們無法知道。這樣的書就是:《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這是從漢代以來的小孩子上學就背誦一大半的,一直背誦到上一世紀末。這十部書若不知道,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朱熹、明朝的王守仁(陽明)的書都無法讀。連《鏡花緣》、《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里許多地方的詞句和用意也難於體會。這不是提倡復古、讀經。為了掃蕩封建殘餘非反對讀經不可,但為了理解封建文化又非讀經不可。如果一點不知道「經」是什麼,沒有見過面,又怎麼能理解透魯迅那麼反對讀經呢所謂「讀經」是指「死灌」、「禁錮」、「神化」;照那樣,不論讀什麼書都會變成「讀經」的。有分析批判地讀書,那是可以化有害為有益的,不至於囫圇吞棗、人云亦云的。

以上是算總賬,再下去,分類區別就比較容易了。舉例來說,讀史書,可先後齊讀,最少要讀《史記》、《資治通鑒》,加上《續資治通鑒》畢沅等的、《文獻通考》。讀文學書總要先讀第一部總集《文選》。如不大略讀讀《文選》,就不知道唐以前文學從屈原《離騷》起是怎麼回事,也就看不出以後的發展。

這些書,除《易》、《老》和外國哲學書以外,大半是十來歲的孩子所能懂得的,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枯燥部分可以滑過去。我國古人並不喜歡「抽象思維」,說的道理常很切實,用語也往往有風趣,稍加註解即可閱讀原文。一部書通讀了,讀通了,接下去越來越容易,並不那麼可怕。從前的孩子們就是這樣讀的。主要還是要引起興趣。孩子有他們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別是不能摳字句,講道理。大人難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懂」。孩子時期稍用一點時間照這樣「程序」得到「輸入」以後,長大了就可騰出時間專攻「四化」,這一「存儲」會作為潛在力量發揮作用。錯過時機,成了大人,記憶力減弱,理解力不同,而且「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再想補課,讀這類基礎書,就難得多了。

以上舉例的這些中外古書分量並不大。外國人的書不必讀全集,也讀不了,哪些是其主要著作是有定論的。哲學書難易不同;康德、黑格爾的書較難,主要是不懂他們論的是什麼問題以及他們的數學式分析推理和表達方式。那就留在後面,選讀一點原書。中國的也不必每人每書全讀,例如《禮記》中有些篇,《史記》的《表》和《書》,《文獻通考》中的資料,就不是供「讀」的,可以溜」覽過去。這樣算來,把這些書通看一遍,花不了多少時間,不用「皓首」即可「窮經」。依此類推,若想知道某一國的書本文化,例如印度、日本,也可以先讀其本國人歷來幼年受教育時的必讀書,卻不一定要用學校中為考試用的課本。孩子們和青少年看得快,「正課」別壓得太重,考試莫逼得太緊,給點「業餘」時間,讓他們照這樣多少了解一點中外一百年前的書本文化的大意並非難事。有這些作基礎,和歷史、哲學史、文學史之類的「簡編」配合起來,就不是「空談無根」,心中無把握了,也可以說是學到諸葛亮的「觀其大略」的「法門」了。花費比「三冬」多一點的時間,就一般人而言大約是「文史足用」了。沒有史和概論是不能入門的,但光有史和概論而未見原書,那好像是見藍圖而不見房子或看照片甚至漫畫去想像本人了。本文開頭說的那兩位老前輩說的「書讀完了」的意思大概也就是說,「本人」都認識了,其他不過是肖像畫而已,多看少看無關大體了。用現在話說就是,主要的信息已有了,其他是重複再加一點,每部書的信息量不多了。若用這種看法,連《資治通鑒》除了「臣光曰」以外也是「東抄西抄」了。無怪乎說中國書不多了。全信息量的是不多。若為找資料,作研究,或為了消遣時光,增長知識,書是看不完的;若為了尋求基礎文化知識,有創見能獨立的舊書就不多了。單純資料性的可以送進計算機去不必自己記憶了。不過計算機還不能消化《老子》,那就得自己讀。這樣的書越少越好。封建社會用「過去」進行教育,資本主義用「現在」,社會主義最有前途,應當是著重用「未來」進行教育,那麼就更應當設法早些在少年時結束對過去的溫習了。

一個大問題是,這類濃縮維他命丸或和「太空食品」一樣的書怎麼消化?這些書好比宇宙中的白矮星,質量極高,又像堡壘,很難攻進去,也難得密碼本。古時無論中外都是小時候背誦,背《五經》,背《聖經》,十來歲就背完了,例如《紅與黑》中的於連。現在怎麼能辦到呢?看樣子沒有「二道販子」不行。不要先單學語言,書本身就是語言課本。古人寫詩文也同說話一樣是讓人懂的。讀書要形式內容一網打起來,一把抓。這類書需要有個「一攬子」讀法。要「不求甚解」,又要「探驪得珠」,就是要講效率,不浪費時間。好比吃中藥,有效成分不多,需要有「藥引子」。參觀要有「指南」。入門嚮導和講解員不能代替參觀者自己看,但可以告訴他們怎麼看和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我以為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並發生興趣的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標點,點不斷的存疑,別硬斷或去考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章太炎、王國維都自己說有一部分不懂;有問題更好,能啟發讀者,不必忙下結論。這種入門講解不是講義、教科書,對考試得文憑毫無幫助,但對於文化的普及和提高,對於精神文明的建設,大概是不無小補的。這是給大學生和研究生作的前期準備,節省後來補常識的精力,也是給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放眼觀世界今日文化全局的一點補劑。我很希望有學者繼朱自清、葉聖陶先生以《經典常談》介紹古典文學之後,不惜揮動如椽大筆,撰寫萬言小文,為青少年著想,講一講古文和古書以及外國文和外國書的讀法,立個指路牌。這不是《經典常談》的現代化,而是引導直接讀原書,了解其文化意義和歷史作用,打下文化知識基礎。若不讀原書,無直接印象,雖有「常談」,聽過了,看過了,考過了,隨即就會忘的。「時不我與」,不要等到二十一世紀再補課了。那時只怕青年不要讀這些書,讀書法也不同,更來不及了。


中學老師教的方法,就很科學。

有一些朋友對中學的教育,一切,都有著貶低,看不起的態度。

弱弱的說一句,鄙視的人如果有啥新的研究成果,真的就可以推動基礎教育的進步了,這個對整個世界的貢獻,沒準得個諾貝爾啥的。。

老師那會兒怎麼講的。

先看作者,作者是誰,作者的時代,背景信息等。

然後,通讀全文,講中心思想,主要內容。

然後,分段,哪幾段,講的是什麼,這幾段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然後進行研究,比如人物啊,一些特定的點啊。

這就已經很科學了。

大到一些學術著作,小到一本書。

越是水平高的學術著作,論文,什麼的,越是可以不太費勁的就看出來內容,分段等這些東西。

因為這是它的邏輯結構所在。

全文完。

慢叔叔

於20180102 19:20

願所有人都平安

下面是我提供的服務

四六級閱卷人親自授課

認真聽,都能過


可參見錢穆先生的《讀書與做人》演講:


今天在這講堂里有年輕的同學,有中年人,更有老年人,正是一次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盛會。如按年歲來排,便可分為三班。所以講話就比較難。因為所講如是年
輕人比較喜歡的,可能年長的又不愛聽。反之亦然。現在我準備所講將以年長人為主,因為年輕人將來還得做大人。但年老了,卻不能復為年輕人。並且年幼的都當
敬重年長的,這好讓將來的年輕人也敬重你們。至於年老的人,都抱著羨慕你們年輕人的心情,自然已值得年輕人驕傲了。


我今天的講題是「讀書與做人」,實在對年輕人也有關。嬰孩一出世,就是一個人,但還不是我們理想中要做的一個人。我們也不能因為日漸長大成人了,就認為滿
足。人乃該要自己做。所謂做人,是要做一個理想標準高的人。這須自年幼時即學做。即使已屆垂暮之年,仍當繼續勉力學、努力做。所謂「學到老,做到老」,做
人功夫無止境。學生在學校讀書,有畢業時期,但做人卻永不畢業。臨終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該做。所以做人須至死才已。


現在講到讀書。因為只有在書上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一個有理想高標準的人。諸位在學校讀書,主要就是要學做人。即如做教師的亦然。固然做老師可當是一職
業,但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職業僅是為謀生,當知職業也在做人道理中。做人理當有職業,以此貢獻於社會。人生不能無職業,這是從古到今皆然的。但做一職業,並
不即是做人之全體,而只是其一部分。學生在校求學,為的是為他將來職業做準備。然而除在課堂外,如在宿舍中,或是在運動場上,也都是在做人,亦當學。在課
堂讀書求學,那只是學做人的一部分。將來出了學校,有了職業,還得要做人。做人圈子大,職業圈子小。做人當有理想,有志願。這種理想與志願,藏在各人內
心,別人不能見,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因此,讀書先要有志。其次,當能養成習慣,離開了學校還能自己不斷讀書。讀書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從讀書可懂得做人
的道理,可使人格上進。


誰在離開了學校以後的讀書,實與在學校里讀書不同。在學校里讀書,由學校課程硬性規定,要筆記,要考試。戰戰兢兢,擔心不及格,不能升級,不能畢業,好像
在為老師而讀書,沒有自己的自由。至於離開了學校,有了職業,此時再也沒有講堂,也沒有老師了,此時再讀書,全是自由的,各人盡可讀各人自己喜歡的書,當
知;在學校中讀書,只是為離學校求職業作準備。這種讀書並不算真讀書。如果想做一位專門的學者,這是他想以讀書為職業。當知此種讀書,亦是做人中一小圈
子。我們並不希望,而且亦不大可能要人人盡成為學者。我此所講,乃指我們離開學校後,不論任何職業;任何環境而讀書,這是一種業餘讀書。這種讀書,始是屬
於人生大圈子中盡人應有之一事。必需的,但又是自由的。今問此種讀書應如何讀法?下面我想提出兩個最大的理想、共同的目標來;


一,是培養情趣。人生要過得愉快、有趣味,這需用功夫去培養。社會上甚至有很多人怕做人了,他覺得人生乏味,對人生發生厭倦,甚至於感到苦痛。譬如我們當
教師,有人覺得當教師是不得已,只是為謀生,只是枯燥沉悶,挨著過日子。但當知;這非教師做不得,只是他失了人生的情趣了。今試問;要如何才能扭轉這心
里,使他覺得人生還是有意義有價值?這便得先培養他對人生的情趣。而這一種培養人生情趣的功夫,莫如好讀書。


二,是提高境界。所謂境界者,例如這講堂,在調景嶺村中,所處地勢,既高又寬闊,背山面海。如此刻晴空萬里,海面歸帆遙駛,或海鷗三五,飛翔碧波之上。如
開窗遠眺,便覺眼前呈露的,乃是一片優美境界,令人心曠神怡。即或朗日已匿,陰雨晦冥,大霧迷濛,亦仍別有一番好景。若說是風景好,當知亦從境界中得來。
若換一境界,此種風景也便不可得。居住有境界,人生亦有境界。此兩種境界並不同。並非住高樓華屋的便一定有高的、好的人生境界,住陋室茅舍的便沒有。也許
住高樓華屋,他的居住境界好,但他的人生境界並不好。或許住陋室茅舍,他的居住境界不好,而他的人生境界卻盡好。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這一層,或許對年
輕人講,一時不易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
覺得可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


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人生趣味深,好做你的榜樣,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幾十萬人之多,然
而我們大家的做人境界卻不一定能高,人生趣味也不一定能深。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在書中遇見的人可不同,他們是由千百萬人中選出,又經得起長時間考驗而保留
以至於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試問中國能有幾個孔子呢?又如耶穌,也快達二千年。他如釋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為什麼我們敬仰崇拜他們呢?便
是由於他們的做人。當然,歷史上有不少物,他們都因做人有獨到處,所以為後世人所記憶,而流傳下來了。世間絕沒有中了一張馬票,成為百萬富翁而流傳後世
的。即使做大總統或皇帝,亦沒有很多人能流傳讓人記憶,令人嚮往。中國歷代不是有很多皇帝嗎?但其中大多數,全不為人們所記憶,只是歷史上有他一名字而
已。哪裡有讀書專來記人姓名的呢?做皇帝亦尚無價值,其餘可知。中馬票固是不足道,一心想去外國留學,得學位,那又價值何在、意義何在呀?當知論做人,應
別有其重要之所在。假如我們誠心想做一人,「培養情趣,提高境界」,只此如能在各自業餘每天不斷讀書,持之以恆,那麼長則十年二十年,短或三年五年,便能
培養出人生情趣,提高了人生境界。那即是人生之最大幸福與最高享受了。

說到此,我們當再進一層來談一談讀書的選擇。究竟當讀哪些書好?我認為,業餘讀書,大致當分下列數類;

第一是修養類的書。所謂修養,猶如我們栽種一盆花,需要時常修剪枝葉,又得施肥澆水。如果偶有三五天不當心照顧,便絕不會開出好花來,甚至根本不開花,或竟至枯死了。栽花尚然,何況做人!當然更須加倍修養。


中國有關人生修養的幾部書是人人必讀的。首先是《論語》。切不可以為我從前讀過了,現在毋須再讀。正如天天吃飯一樣,不能說今天吃了,明天便不吃。好書業
該時時讀。再次是《孟子》。《論》《孟》這兩部書,最簡單,但也最寶貴。如能把此兩書經常放在身邊,一天讀一二條,不過花上三五分鐘,但可得益無窮。此時
的讀書,是個人自願的,不必硬求記得,也不為應考試,亦不是為著要做學問專家或是寫博士論文,這是極輕鬆自由的,只如孔子所言「默而識之「便得。只這樣一
天天讀下,不要以為沒有什麼用。如像諸位每天吃下許多食品,不必也不能時時去計算出裡面含有多少維他命、多少卡路里,只吃了便有益。讀書也是一樣。這只是
我們一種私生活,同時卻是一種高尚享受。


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連做皇帝王天下都不算樂事,那麼看電影、中馬票,又算得什麼?但究竟孟子所說的那三件樂事是什麼?我們不
妨翻讀一下《孟子》,把他的話仔細想一想,那實在是有意義的。人生慾望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有人以為月入二百元能加至二百五十元就會有快樂。哪知等到你如願
以償,你仍然覺得不快樂。即使王天下,也一樣會不快樂。我們試讀歷史,便知很多帝王比普通人活得更不快樂。做人確,會有不快樂,我勸諸位能從書本中去找,
便可買到《論語》《孟子》,即使一天讀一條,久之也可有無上享受。


還有一部《老子》,全書只五千字。一部《莊子》,遍幅較巨,文字較深,讀來比較難。但我說的是業餘讀書,盡可不必求全懂。要知;即是一大學者,他讀書也會
有不懂的。何況我們是業餘讀書,等於放眼看窗外風景,或坐在巴士、渡輪中欣賞四周景物,隨你高興看什麼都好,不一定要全把外景看盡了,何況是誰也看不盡。
還有一部佛教禪宗的《六祖壇經》,是用語體文寫的,內中故事極生動,道理極深邃,花幾小時就可一口氣讀完,但也可時常精讀。其次,還有朱子的《近思錄》與
陽明先生的《傳習錄》。這兩部書,篇幅均不多,而且均可一條條分開讀,愛讀幾條便幾條。我常勸國人能常讀上述七部書。中國傳統所講修養精義,已盡在其內。
而且此七書不論你做何職業,生活如何忙,都可讀。今天在座年幼的同學們,只盼你們記住這幾部書名,亦可準備長大了讀。如果大家都能每天抽出些時間來,有恆
地去讀這七部書,准可叫我們脫胎換骨,走上新人生的大道去。


第二是欣賞類的書。風景可以欣賞,電影也可以欣賞,甚至品茶喝咖啡,都可有一種欣賞。我們對人生本身也需要欣賞,而且需要能從高處去欣賞。最有效的莫如讀
文學作品,尤要在讀詩。這並非要大家都做一個文學家,只是要能欣賞。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詩中境界,包羅萬象。不論是自然部
分,不論是人生部分。中國詩里可謂無所不包。一年四季,天時節令,一切氣候景物,乃至飛潛動植,一枝柳、一瓣花,甚至一條村狗或一隻令人討厭的老鼠,都進
入詩境,經過詩人筆下渲染,都顯出一番甚深情意,趣味無窮。進至人生所遇,喜、怒、哀、樂,全在詩家作品中。當我們讀詩時,便可培養我們欣賞自然,欣賞人
生,讓詩中境界成為我們心靈欣賞境界。如能將我們的人生投放沉浸在詩中,那真趣味無窮。

如陶淵明詩;

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這十個字,豈非我們在窮鄉僻壤隨時隨地可遇到!但我們卻忽略了其中情趣。經陶詩一描寫,卻把一副富有風味的鄉村閑逸景象,活在我們眼前了。我們能讀陶詩,盡在農村中過活,卻可把我們帶進人生最高境界中去,使你如在詩境中過活,那不好嗎?

又如王維詩;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諸位此刻住山中,或許也會接觸到這種光景。下雨了,宅旁果樹上,一個個熟透了的果子掉下來,可以聽到「撲」「撲」的聲音。草堆里小蟲子經著雨潛進
窗戶來了,在燈下唧唧地鳴叫著。這是一個蕭瑟幽靜的山中雨夜,但這詩中有人。上面所引陶詩,背後也有人。只是一在山中。一在村中。一在白天,一在晚上。諸
位多讀詩,不論在任何境遇中,都可喚起一種文學境界,使你像生活在詩中,這不好嗎?

縱使我們也有不能親歷其境的,但也可以移情神遊,於詩中得到一番另外境界。如唐詩;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那不是一幅活的人生畫像嗎?那不是畫的人,卻是畫的人生。那一幅人生畫像,活映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去欣賞。在我想,欣賞一首詩,應比欣賞一齣電影
片有味。因其可使我們長日神遊,無盡玩味。不僅詩如此,即中國散文亦然。諸位縱使只讀一本《唐詩三百首》,只讀一本《古文觀止》也好。當知我們學文學,並
不為自己要做文學家。因此,不懂詩韻平仄,仍可讀詩。讀散文更自由。學文學乃為自己人生享受之用,在享受中仍有提高自己人生之收穫,那真是人生一秘訣。

第三是博聞類。這類書也沒有硬性規定。只求自己愛讀,史傳也好,遊記也好,科學也好,哲學也好,性之所近,自會樂都不倦。增加學識,廣博見聞,年代一久,自不尋常。

第四是新知類。我們生在這時代,應該隨時在這時代中求新知。這類知識,可從現代出版的期刊雜誌上,乃至報章上找到。這一類更不必詳說了。

第五是消遣類。其實廣義說來,上面所提,均可作為消遣。因為這根本就是業餘讀書,也可說即是業餘消遣。但就狹義說之,如小說、劇本、傳奇等,這些書便屬這一類。如諸位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可作是消遣。


上面已大致分類說了業餘所當讀的書。但諸位或說生活忙迫,能在什麼時候讀呢?其實人生忙,也是應該的。只在能利用空閑,如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
和馬上。上床了,可有十分一刻鐘睡不著。上洗手間,也可隨便帶本書看看。今人不騎騾馬,但在舟船上讀書,實比在馬上舒適。古人又說「三餘」;冬者歲之餘,
夜者日之餘,陰雨時之餘。現在我們生活和古人不同,但每人必會有很多零碎時間,如;清晨早餐前,傍晚天黑前,又如臨睡前,一天便有三段零碎時間了。恰如一
整塊布,載一套衣服以後,餘下的零頭,大可派作別的用場。另外,還有周末禮拜天,乃及節日和假期。尤其是做教師的,還有寒暑假。這些都可充分利用,作為業
余讀書時間的。假如每日能節餘一小時,十年便可有三千六百個小時。又如一個人自三十歲就業算起,到七十歲,便可節餘一萬四千四百個小時,這不是一筆了不得
的大數目嗎?現在並不是叫你去4吃苦做學問,只是以讀書為娛樂和消遣,亦像打麻雀,看電影,哪會說沒有時間的!如果我們讀書也如打麻雀看電影般有興趣,有
習慣,在任何環境任何情況下都可讀書。這樣,便有高的享受,有好的娛樂,豈非人生一大佳事!讀書只要有恆心,自能培養出興趣,自能養成為習慣,從此可以提
高人生境界。這是任何數量的金錢所買不到的。


今日香港社會讀書風氣實在太不夠,中年以上的人,有了職業,便不再想到要進修,也不再想到業餘還可再讀書。我希望諸位能看重此事,也不妨大家合作,有書不
妨交換讀,有意見可互相傾談。如此,更易培養出興趣,只消一年時間,習慣也可養成。我希望中年以上有職業的人能如此,在校的青年們他日離了學校亦當能如
此,那真是無上大佳事。循此以往,自然人生境界都會高,人生情味都會厚。人人如此,社會也自成為一好社會。我今天所講,並不是一番空泛的理論,只是我個人
的實際經驗,今天貢獻給各位,願與大家都分享這一份人生的無上寶貴樂趣。


1 看過的書記不住?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也是自我提升的高效方法之一。

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

讀了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

隨便挑一本讀過的書,能說出書中的主要觀點嗎?

讀的書已經數不清了,但是好像沒派上什麼用場……

這就給我們一種錯覺:

聽過許多道理,不一定能夠過好這一生;

看過很多書籍,不一定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什麼才是高效的閱讀方法,讓每一本書都深深印入我們腦海,不止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也實實在在地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讓我們過得更好?

本文楊楓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讀書心得。

2 讀書的三個常見誤區

第一是讀書貪多,看過後面的,忘了前面的。

很多人喜歡買書,下載資料,收藏文章,但多年過去,會發現自己收集的各類資料,還是原封不動地留在那裡。

其實這是一種想快速擁有知識的焦慮和貪婪。

我也一樣,很喜歡買書,每逢讀書日、雙十一等打折季,總會在噹噹、京東、亞馬遜去淘書,結果就是買回來放到書架吃灰。有時候把新書放書架上,才發現上次買的書,竟然連封皮都沒有拆……

我們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何況這個時代還有這麼多誘惑,能用來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其實是非常少的。所以想快速獲取知識的本能,讓我們總是快速地翻完一本書,然後馬上開始另一本。

網上很多一年讀上百本書的學習社群,學習達人曬出的閱讀成果,更加讓人蠢蠢欲動。

另一個讓人想快速翻書的原因是,獲取新知真的很爽,雖然這種知識並沒有真正被我們吸收。

今天有什麼新奇的觀點,明天又有精彩的內容,刷認知刺激大腦,能得到一種獲得知識的快感,但是卻無法真正地轉化為我們的智慧。

這就很容易導致我們讀書貪多、求快,渾淪吞棗,看似讀了很多書,其實什麼都沒記住。

第二是學習不成體系,喜歡快餐式閱讀。

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一天的知識總量,等於過去N年。

知識獲取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門,便捷地讓人無所適從。

要買書,只要在手機上一鍵單擊,幾天後書就自動送到你的手中。

要學習,免費的、付費的,線上的、線下的,音頻、視頻、文字,有偏理論的大學課程,也有偏實戰性的職場課程……

要閱讀,有數不清的各類閱讀軟體、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

因為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被切割成各種零碎的時間,導致我們學習和閱讀也是相當的碎片化。

我們會積累很多的觀點、段子、思想,但就是沒有自己的思考和知識體系。

這些知識不能說沒用,但總是不夠嚴謹、系統,就像肯德基麥當勞的快餐永遠不能成為我們的主食一樣。

第三是不做筆記,讀完不能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很多人讀書,讀了就只是讀了。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是記在腦子裡,那麼讀再多的書也沒用。

一直以來,網路上各種讀書方法層出不窮:速讀、跳讀、主題式閱讀……

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

將知識存進大腦,有紮實的收穫。

我們讀書並不是為了單純地記憶書中的內容,而是內化成自己的智慧,並且得心應手地運用。

如此看來,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太正常了嘛。

你只是聽過,卻從來沒有思考過,更沒有踐行過。各種知識就像一堆磚塊堆在你的大腦,怎麼夠構建巍峨的知識大廈呢?更別談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3 三個高效的讀書方法

找到問題,解決辦法自然就有了。

第一是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溫故而知新。

記筆記的好處多得說不完。

一個知識點,最好的理解辦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出來。如果不能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證明我們對這個知識點理解還不夠透徹。所以有個成語叫「教學相長」,通過講課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寫出來形成筆記,等於講給自己聽,是最好的記憶辦法。

做筆記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還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毛澤東讀過的書本,基本都是「面目全非」,書頁空白處全部是他自己的筆記,有時候筆記比書中的內容還多。他的老師,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也有「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名言。

先哲的智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消化、傳承。

而記筆記最大的好處,是下面要談到的幫助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二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高質量地輸入。

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去閱讀微博、刷微信朋友圈,看好友轉的微信文章,看似掌握了一堆知識點,其實這些知識點是碎片化的,是一堆散落的珍珠。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是用一根線將這些珍珠串起來,做成一條美麗的項鏈,用來鑲嵌你的心靈。

知識體系更像一棵大樹,各學科門類的知識就是一個個的枝丫,枝幹上的枝葉就是各種知識點。

比如我們今天學會了春季養生的飲食知識,那麼我們就把它掛在健康的「樹枝」上,讓它自由生長。明天掌握了時間管理的小技巧,就把它掛在「個人成長」的樹榦,「效率提升」的樹枝上。

通過對知識分門別類,讓所有知識點整齊有序地分布在我們的大腦中,記憶的印象更加深刻。

當我們需要某類知識時,不會凌亂地在大腦中搜索,而是可以精準地找到他們,提高我們的知識水平和效率。

印象筆記是普通人建立知識體系的最好工具之一,以後楊楓會寫文章與大家分享。

第三是將書中的內容落實到行動之中。

暢銷書作家古典老師說:閱讀是改變的開始,行動是改變的到達。

有些人愛讀書,記性好,說起任何知識來滔滔不絕,口才了得。

但是如果只是口頭說說而已,這樣的人僅止步於博學,就會可能失去成為大咖的寶貴機會。

要知道,空談誤國,實幹才能興邦。

學到了跑步的堅持方法,那麼就去做啊;

了解了職場的溝通技巧,那麼就去有意識地運用他們與人交談啊;

懂得了PPT的使用套路,就去實踐,做出好看的演示文稿啊;

哪怕是哲學、歷史、文學這類提升人文素養的書籍,也可以嘗試寫一篇文章梳理一下,將書中的精華咀嚼、消化,內化於心。

讀書的方法千千萬萬,文中所談,是個人讀書的經驗,受益無窮。

希望你也能行動起來,用更科學的方法讀書,做一個有思想、有趣、有品味的人生贏家。

http://weixin.qq.com/r/VTp9ZfPE1q6prbcG929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更多成長乾貨,歡迎關注「楊楓先生」公眾號(ID:misteryangfeng)


來看看這些名人的讀書方法吧~

顧炎武:「三讀讀書法」

「三讀」即復讀法、抄讀法、游讀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又動手又動腦,強化記憶。顧炎武篤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讀書方法。他從45歲開始了大規模的遊學生活。做到了書本知識與實際知識相結合,學以致用。

朱熹:「二十四字訣」

一、 循序漸進
讀書要按照書本的邏輯體系和學習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統、有步驟、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地循序漸進。他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他反對「驟進」和「速成」,主張一步一個腳印漸進。

二、 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一是「讀」,二是「思」,講的是讀與想、學習與理解的關係。「循序漸進」要求合理安排讀書的先後次序,而「熟讀精思」則要求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深刻領會所讀之書的見解。朱熹說:「泛觀博取,不若熟讀而思」。「讀書之法,讀一遍了,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讀一遍。讀誦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轉。若只口裡讀,心裡不思量,看如何也記不仔細。」由此可見,「熟讀」就是要「使一書通透爛熟,都無記不記處」,「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精思」就是要「看得是了,未可便說道是,更須反覆玩味」,「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三、 虛心涵泳
指讀書要仔細認真,反覆研磨,反覆體會;切忌走馬觀花和浮光掠影。朱熹說:「觀書但當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所在。如其可取,雖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有可疑,雖或傳以為聖人之言,亦須更加審擇,自然意味和平,道理明白腳踏實地,動有依據,無籠罩自欺之患矣。」總之,這種讀書法要求不預先立說,不自滿自足,不穿鑿附會,不粗心性急。

四、切已體察
指讀書要依靠自己的努力,重視書外的功夫,即要結合自己的思想、經驗,從書外去體察書中之味。朱熹說:「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覆就自家身上推究。自家見未到,聖人先說在那裡,自家只借他言語來,就身上推究始得。」又說:「讀書須要切已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總之,這樣讀書法要求自身視察,自求自得,自信不疑。否則,人云亦云是不會有見地的。

五、著緊用力
指讀書要抖擻精神,化大力氣,下苦功夫。讀書既不同遊戲,更不是請客吃飯。讀書要「群疑並興,寢食俱廢」,「只要將勤苦捱將去,不解不得休」。讀書如行上水船一樣,倘不奮力,就可能前功盡棄。朱熹認為讀書是一件費心費力的苦差事,只有勤苦認真,才能有所獲。

六、須教有疑
指讀書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

矛盾:「三遍讀書法」

茅盾在他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它的鍊字鍊句。」

賈平凹:「觸一通三法」

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著自己靜心地讀書。他認為讀書面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張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面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老舍:印象法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並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魯迅:「跳讀」法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麼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於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巴金:「憶讀法」

巴金這種讀書方法很特別,雖是讀書,卻沒有書。

巴金讀書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溫故知新,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

最後再來一個歪果仁吧~

盧梭:「三步讀書法」

第一步,儲存:採用拿來主義的態度,兼容並蓄,將自己的腦子作為一個信息庫,把書中的內容、觀點全部裝進去,不加分析,不加評論。這是廣泛地系統地積累知識的過程。

第二步,比較:待到有閑暇時間,再將儲存起來的書本知識進行認真的分析比較,把各種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資料擺在一起,反覆衡量,看看哪一種更可靠、更翔實、更正確。這是明辨真偽、是非的過程。

第三步,批判:表明自己的立場、態度,揚棄書中謬誤的成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通過批判吸取書中的精華,在批判中形成自己的新見解。這是破中有立、先破後立的過程。


讀書是件技術活

技術活首先要用心。不管什麼時間,什麼地方,決定要讀書,就把眼睛和心都用上。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尊重自己的勞動。三心二意,不如不讀。

沒有必要,我甚至反對,刻意營造所謂讀書的環境。一個人,一本書,(哪怕是電子書)就夠了。

要想獲得正確系統的知識,讀一本書顯然是不夠的。要有長時期的計劃和毅力,然後把計劃變成一件一件具體可操作的事情。

明確的目的、主題

讀每一個書單、每一本書、每一個章節甚至每一句話都有明確的目的。漫無目的,是最事倍功半的事情。

要有清晰的主題。把主題分解成若干個枝節問題,然後制定書單。圍繞著主題書單讀書。並不是所有書都要讀完,找到需要的就可以。

書目與讀書計劃

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一本書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需要一個書目。某一個專業的高手往往能提供這個專業的最優閱讀書目。但最好的書目是自己給自己制定的。

自己制定書目的過程,也是制定讀書計劃的過程。處理好讀書與讀書之外的事情,處理好書的輕重緩急。

讀書與讀文

許多人讀書,其實只是讀文。

在拿起一本書之前,要明白這本書在將要掌握的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明白這本書在自己的讀書計劃中的位置。自己該有多少心力與它。

上手後,看版權頁。知道出版時間,版次,頁數,字數。

出版時間、版次,幫助你明確知識產生的順序。幫助你進一步了解這本書的時空環境,在什麼背景下產生,之後又可能對什麼產生了影響。

頁數、字數,幫助你明確讀完這本書要花多少時間。從而使整個讀書過程是可控的。

閱讀目錄、序言、跋語。

總之,在正文開始之前,你已經對它有非常充足的了解。

速度是訓練出來的。在正確、全面理解語句含義基礎上,用盡量快的速度。

做筆記

做兩種筆記。一種是讀書筆記,記錄讀的每一本書。讀的時間,書的內容。好的讀書筆記,讓自己明白自己知識積累過程。一種是專題筆記,圍繞某一主題搜集材料,獨立思考,寫出自己的看法。

記住一本書比較好的方法是做筆記。做筆記要用腦子,不僅僅是抄寫。

多寫

勤寫作,可以鞏固自己知識,還能鍛煉思維能力。可以嘗試為讀過的書寫書評。

最後一句話,汝要多讀書,但功夫在書外。


正在讀這本傳說中的《如何閱讀一本書》

目前尚未讀完,但已覺得獲益匪淺,正好借著這個機會整理一下筆記,順便回顧要點,邊讀再邊補充。首先說個算是比較孤立的「收穫點」吧:

  • 區分「為獲得資訊而讀」和「為增進理解力而讀」;

這兩者區別,不妨舉例說明:

如今,到處都充斥著各種資訊:新聞、時事、報刊、八卦。。。等等,這些東西中的絕大部分,掃一眼就能明白說的是什麼,讀過之後,唯一的收穫不過:「哦,我知道了,有這麼件事啊。」,其作用也僅止於在跟人閑聊、沒話題的時候提一下。這種閱讀,便可以稱為「為獲得資訊而讀」;

再假設,你現在高中畢業(具備的知識水平已達到、也僅到達高中結業水平),進入大學,得到了嶄新的課本(不妨假設為大家喜聞樂見的《高數》),你懷著激動的心情,用顫抖的雙手,打開這本傳說中的神書,埋頭讀起~~半個鐘頭過去,抬起頭,仰天長嘯:「這TM都是些煞!煞!!煞!!!」

轉眼期末已近,可一個學期下來,除了剛開學那次,你都沒再看這本神書。但為了不掛科,你只好在考試前一周開始,埋頭苦讀,讀不懂硬讀,往死里讀!終於~把這本書斷斷續續的讀下來了,期末考試也取得了61分的好成績~~

這時,你如果願意回頭再看這本書,應該就會發現與第一次看時的不同:雖然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但總體感覺好像沒有當初看時那麼糾結了。

為什麼?

書是死的,打它從印刷廠出來的那一刻,其內容就不會再變。唯一變得不同(得到提升)的,就是你的理解力!而這,也就是所謂「增進理解力的閱讀」;

可以看出,所謂「增進理解力的閱讀」有一個前提,就是我自身理解力與書籍內容水平的不平等,或者更簡單的說: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好理解。

不過要注意,這裡說的當然不止於數學、物理等方面的書~

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想:區分這有啥用啊?

其實這就涉及到一個「選擇」的問題,即:我究竟要不要讀這本書

答案也很簡單:看你的目的。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知道更多資訊,增加談資,那就大可不必糾結這些。活在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資訊,讀起來又輕鬆易懂,放眼去讀即可~

不過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或是點進了這個問題來看,就說明你的目的應該不止於此。你通過讀書,想要追求的至少也是「自我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所謂「理解力的提升」,更進一步:「智力、思想水平的提升」!

那麼,第一個建議:多讀水平略高於自己的書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覺得有必要插一段說明下,即:關於閱讀速度的問題。

相信很多人,不論是從電視、書籍,還是現實中,看到那些能夠做到「速讀」的人,都會(或曾經會)覺得很羨慕、佩服(至少我之前是這樣的)。覺得這技能簡直屌爆了!

不過在羨慕的同時,卻忘了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這樣(或快、或慢)的速度來閱讀?

本書在前言中便提出: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何才能讀得更好?

讀得越快,就意味著越好么?當然不是。

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正確答案是:「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應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換成人話就是: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

所以總體來說,閱讀速度的問題不用過度糾結,不要總是懷疑自己「是不是讀得太慢或太快」,正如書中所說:「閱讀的速度,不論是快是慢,都只不過是閱讀問題一個微小的部分而已。」

OK~關於閱讀速度的問題插播完畢,回過頭來,繼續看之前提出的第一個建議:多讀水平略高於自己的書。

這就又涉及到一個新問題:我怎麼才能知道,面前的這本書,是否「水平略高於我」?

或者說:拿到這本書,我究竟該不該讀它?怎麼讀?該快些還是慢些?精些還是粗些?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就要使用書中介紹的「第二層閱讀法」:檢視閱讀。

等等,「第二層」?那第一層是什麼?你好像沒說啊!

好吧,因為第一層叫做「基礎閱讀」,學習基礎閱讀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認字了、能自己看書了」。或者換句話說,如果你能讀到我這句話,能讀懂我寫的是啥,那「基礎閱讀」對你來說也就完全不是問題了,我也就更沒必要多說了~

不過作者在書中對基礎閱讀學習階段的說明我覺得還是很有啟發的,甚至對我自學英語的方法修正方面產生了不小的幫助,有時間的話還是推薦看看。

OK~話題繼續~~

  • 檢視閱讀:

上面已經說過,檢視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判斷「要不要」、「要怎樣」來閱讀面前的這本書。

不妨想像,你現在站在一個大書店裡,書架上各種裝幀精美的書籍琳琅滿目,流連其間,無奈囊中羞澀,銀兩有限~那麼,在店鋪關門前的,同樣有限時間裡,你該如何取捨,該買哪一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顯然干站著是沒用的。於是你從書架上抽出一本看起來不錯的書,開始翻閱。但盲目的翻閱無疑同樣沒有幫助。於是,為了幫自己更好的做出決定,就需要對手中的這本書考慮些更進一步的問題:

  1. 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2. 這本書在談的是什麼?
  3. 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帶著這些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你便站在書架前開始了「檢視閱讀」的步驟

  1. 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常讀小說的人可能早已養成了堅決不看序言的習慣(例如,沒錯,又是我)。因為很多腦殘的序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劇透,甚至有些連結局都給說了,那我還看個毛啊!但要注意,這裡我們討論的是「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的閱讀,並非消遣性的讀小說之類,所以,「有序先看序」。要很快的看過去,看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相關說明或宗旨、作者寫作的特殊角度。在對這本書的主題有了大致的概念之後,便可以暫停一下,在腦海里將這本書歸個類,並思考一下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 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概括性理解(這步很重要,不要忽視)。
  3. 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著重注意那些看起來較重要的辭彙(被引用次數較多的辭彙)
  4. 讀一下出版者介紹。也就是封面等處所謂的宣傳文案,可以幫助你對這本書多一些了解。即使宣傳文案里什麼都沒寫到,只是在瞎吹,也很容易能夠看穿,而這或許也正能夠說明這本書根本沒談什麼重要的東西——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5. (* )之所以在開頭打了個星號,是因為到了這裡,即完成前四個步驟後,你便應該已經對這本書有了足夠的資訊,可以幫助你判斷是要更仔細的讀這本書,還是根本不想讀下去了。即:把它放回架子上,再拿另一本來翻,還是在有時間的情況下(書店還沒關門兒)繼續看看,甚至直接把它買下。如果決定是後者的話,那麼別忙,我們的檢視閱讀還沒完呢~
  6. 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依據便是前幾步中,你對這本書的大致印象。並仔細閱讀這些篇章開頭結尾處的摘要說明,當然,如果有的話~
  7. 最後一步,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這樣把全書過一遍,尋找主要論點訊號,留意主題脈動。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後兩三頁,因為很少有作者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雖然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不應錯過。

完成以上步驟之後,便已經算是很有系統的略讀過一本書了,即:完成了「第一種形態的檢視閱讀」。

等等!「第一種形態」是神馬意思,難道還有「第二種形態」?

是滴~~不過這個要等下再講,還是回來繼續看我們剛剛完成的「第一種形態」,並且我保證,等下不會再弄出個「第三種形態」~~

現在,在花了幾分鐘,最多不過一小時的時間裡,你對這本書已經了解了很多。尤其是:這本書是否包含你還想繼續挖掘下去的內容,是否值得你再繼續投下時間與注意?即:如果在上面第5步的時候你還沒能做出決定,現在也該決定是否要買這本書了~

同時也應該比之前更清楚這本書在你腦海中應該被歸為哪一類,以便即使現在不想買,也可以在將來有需要時找來做個參考。

OK~接下來,便可以開始講說好的「第二種形態的檢視閱讀」了,或給他一個更有挑釁意味的名字——

  • 粗淺的閱讀:

不要看到「粗淺」二字就急著否定,作者特彆強調:他可是很認真的在用這兩個字!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進行這種所謂「粗淺的閱讀」?

還是舉例來說~

回到開頭那個例子:還有一星期就要期末考試了,而《高數》還一點兒沒學!

此時,你便面臨一個問題:怎麼辦?

打完上面那句話,我自己都忍不住想吐槽:這特么不廢話么?

雖是廢話,但不能不承認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不少解決辦法的。例如我親身見證過的,就有不少。如:做小抄;求大神當外援;找老師軟磨硬泡求透題。。。當然,還有我這種打算不眠不休考前衝刺的乖學生~(「啊~呸!」)

假設你跟我一樣,選擇了考前衝刺,打算開始看書,那就又面臨著另一個問題(你怎麼這麼多問題):怎麼看?

如果能得到學霸或老師給畫的重點,自然會輕鬆不少。但如果你既沒有學霸好基友,老師又鐵面無私不留情,怎麼辦?

是從第一頁開始,一句一句的去看,碰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去問,直到弄懂了再繼續看么?

如果真這麼干,那你可以去死了。

如果真這麼干,別說一周,一個月、一年,你都夠嗆能把一本書看完,還考屁試啊!

這時,就要用到我們「粗淺閱讀」的規則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時,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這一規則可能跟我們已經習慣的閱讀學習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高中語文學文言文的時候,老師都是帶我們一個字一個字的去念、去翻譯,一句一句的解釋,即使一片很短的文章,往往也都要幾節課才能講完。

所以才有那麼多同學討厭文言文!(當然,不排除存在我這種每篇都想背下來的奇葩~

用書中的話說,這其實是在「強迫學生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

同樣可以用背英語單詞來做例子。相信有不少人都入手過什麼「單詞紅寶書」之類的玩意兒,但有多少人做到把它從頭到尾背下來了?就算背下來了,等你背完一遍之後,花了多少時間,真正記得的又有多少?

所以現在公認最好的記單詞的方法,不是背單詞書,而是讀文章、讀原著,即使一知半解的讀,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之後,也會比背單詞書的方法有效得多。例如知乎上很火的惡魔的奶爸提倡的「透析閱讀法」。如果在讀英文原著的時候,見到不認識的單詞就去查,那你估計一輩子都看不完一本英文原著,堅持不了幾頁就給扔邊兒去了~

之所以僅就這一條規則,就舉了這麼一堆例子,是因為對它實在相見恨晚,深有體會。之前雖然也看過類似的說法,但總是半信半疑。終於被這本書說服,所以也忍不住嘮叨些,希望能通過書中沒提到的,自己的例子來說服更多人。

你「粗淺」的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後對這本書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都能幫助你在重讀的時候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高難度的書了解了一半兒,也比什麼都不了解來得好些~~如果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後可能真就要對這本書一無所知了。

再引用書中的話來強調一下:「我們大多數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說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得地方: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讀到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等資料;要去查註腳、學者的注釋或其他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OK~至此,檢視閱讀的兩種形態都已經說完了,這裡當然要總結一下:

  1. 「多讀略高於自己水平的書」。目的無疑是以求增進理解力~不過也要注意這裡用了「略高」這個詞,即不要一下做得太過,如果連基礎的數學物理知識都還沒掌握,就想去捧本兒量子論的書來讀,無疑是不現實的。
  2. 閱讀的速度把握。整個的檢視閱讀部分,都是在說一種「在有限的時間中,充分了解一本書的藝術」。所以兩種形態都要「快速地閱讀」。熟練的檢視閱讀者不論面對多長多難的書都能很快用這兩種方式讀完。但這與我們在影視、書籍中所見的那些所謂「速讀」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很好的速讀課程應該要教你不同的閱讀速度,而不是一味求快,而忽略了你目前能掌握的程度。
  3. 檢視閱讀的目的。目前可以暫且理解為「幫我們確定要不要買這本書來讀」。因為這世上有許多書其實是連略讀都不值得的,如果用很慢的速度來讀這種書的話,無疑就是在浪費時間。而如果你掌握了檢視閱讀,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這種浪費~但檢視閱讀的作用當然不止如此,它更是之後要進行的「更高層次的閱讀」的必要的準備步驟,有更多的作用和意義。
  4. 檢視閱讀的方法。這裡分了「兩種形態」來講解,即:「第一種形態的檢視閱讀(包括7個步驟)」和「粗淺的閱讀」。但這兩種形態本是一體兩面的事,有經驗的閱讀者完全可以同時運用,不過此刻,對初學閱讀者來說,還是建議先將二者完全區分開。(其實還是有些糾結要不要把這點寫出來,因為我自己目前也不怎麼理解如何「同時運用」,也擔心會有心急的同學盲目嘗試而不得其法,反被挫傷積極性。不過還是決定相信大家的判斷力吧,畢竟可能是只我自己層次太低才不理解~)。總之,就是「7個步驟+粗淺閱讀」~
  5. 閱讀中要考慮的問題。上面已經提到了3個「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想不起的話可以把引號部分ctrl+F查找回顧一下。不過對於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還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但現在還沒寫出來,因為打算把關於「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的問題再單開一塊兒來記。

最後說明一下,也許有人會覺得上面所說的步驟啦~規則啦~什麼的,太麻煩,懶得去記,更懶於去做。所以說一下書中的另一個例子:「閱讀就像滑雪」~

而學習閱讀,也就與學滑雪類似,要一步一步的來,並並一步一步的練習。如:先要能穿著雪橇站直,保持平衡;手部動作該如何做;腿應該保持何種形態、如何控制力度;背部應該是什麼形狀,重心應該放在哪裡。。。等等。

當然,滑雪的時候不該將這些動作都分開來想,而是要連貫在一起,即忘掉那些分開的步驟,才能表現出整體的動作。但是!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先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

學習閱讀也是一樣,至少跟滑雪、打網球等一樣複雜,但在達到一個程度時,分開的步驟自然就會壓縮、連結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過程~~

好吧,往上翻了一下,竟然寫了這麼老長!估計能看下來的人應該也不多吧~

不過無所謂啦~畢竟我的目的是整理思路、回顧要點,而且這一遍下來,感覺目的顯然已經達到了~

果然主動學習的最高層次是「Teach Others」~

之所以寫到這兒打住,主要是因為接下來的部分我也還沒讀完。計劃當然是邊讀再邊更新、修改,但不保證~

所以萬一萬一萬一。。。有人真的把我寫的這坨東西看下來了,還想繼續了解的話,建議不妨用上面說的檢視閱讀法試著看一下這本書,喜歡的話就乾脆入一本兒吧~


沒有什麼科學方法,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同是一本書不同的年齡段,你自己會對這本書會有不同的理解。


推薦題主去讀《如何閱讀一本》

書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我想能解決題主的疑惑

對這本書的一些知識點做個總結吧,也加深下對這本書的理解。

這本書的導語部分:讀書是一種能力

書中給出了一個消極的觀點:過多的信息甚至成為了思考的阻礙。原因在於,我們接收到了太多經過媒體「設計」過的信息,當信息加工成結論的過程被整理的過於高效,會讓長期接收此類信息的讀者慢慢失去這種對信息的處理能力,我們也把這種能力稱為「理解力」。

如果閱讀的目的為了增進理解力,那麼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

另外,閱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就越好,而閱讀的層次越深,對閱讀的主動性越高。這裡對「主動閱讀」的定義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

閱讀分為四個層級,這四個層級之間是漸進的,也就是說這四個層級是相互依存的。

首先第一層級是「基礎閱讀」意思是認識字或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話在說什麼,第一層級很簡單,只需要認識字就可以了。

然後這第二層級是「檢視閱讀」意思是用最少的時間了解這本書在說什麼。另外還得了解這本書的結構和屬於哪一類書籍,而檢視閱讀又被分為兩種: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和粗淺的閱讀

什麼是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呢

找出一本書的「書名「,「副標題「,「目錄「 「序言「然後再從目錄里挑幾個看起來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章節來看看,最後就是打開隨便翻翻,隨便挑一些閱讀一下。

那什麼又是粗淺的閱讀呢

如一本書讀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直接跳過,把重點放在看的懂的地方。

第三個層級是「分析閱讀」意思是需要把一本書看透看明白,要分析出這本書適不適合精讀。

而分析閱讀被分為十一個規則

第一個規則是: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閱讀之前就知道。

第二個規則:使用一個單一的句子,或最多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並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第三個規則是:將書中重要的篇章列舉出來,並說明他們是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的。

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的單字,並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第七個規則是:從相關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礎論述。

第八個規則便水到渠成了,而這也是詮釋內容的最後一個步驟:找出作者的解答。

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說,我了解了。

第十個規則所說: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就像反對他一樣,你也要有同意他的心理準備。

第十一條規則: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做任何評判前,都要找到理論依據。

最後第四個層級「主題式閱讀」意思是同時閱讀某個主題的多本書,進行主題分析。

主題閱讀分為五個步驟

步驟一:找到相關章節

此時要牢記的是,你關注的重點是你的主題,而不是書。因此你只需找到這些書里對你研究的題目有幫助的章節

步驟二:構建你自己的術語體系

作者把這一步驟稱作——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我把它總結為構建你自己的語言體系。

步驟三:釐清需要解答的問題

到這個步驟時,我們已經知道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了,此時我們需要確定一系列的子問題,以完善我們的研究

步驟四:界定和確認議題

在我們基本釐清需要解答的問題之後,我們要對議題做最後的界定以及確認議題。

步驟五:分析討論

最後一個步驟,簡單地說就是要解答所有的議題。

這本書最後一章

《閱讀與心智成長》作為結尾,再次強調了閱讀的目的和意義:

如果你閱讀的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閱讀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書或文章都讀。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我們不反對娛樂化的閱讀,但是要強調的是這類書無法讓你增進閱讀的技巧,讓你的心智真正得到成長。

這本書還用了大片篇幅來講解十種類型書的閱讀方法

覺得對自己有用的也可以看看

1.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一本好的實用型書籍,基本都不會有太大難度,作者通常會先對規則進行理論性的解釋,比如這個規則的目的、原理等支撐資料,再把這個規則簡化為一個直觀並且可執行的方案。

2.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在閱讀想像文學時,要盡量去感受想像文學帶給我們的感性經驗,弱化理性分析,雖然作者花了一定的篇幅來分析詮釋規則,比如分析框架、主旨等,但他同樣也說這是不值得提倡的做法,也就是說,如果你非要理性分析就按這個規則,但是最好不要。因此筆者認為找主旨和框架的任務是次要規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全身心投入想像文學構造的世界中,對於重點內容在書中做簡單的記號即可。

3.如何閱讀故事書

快速並且全心全意地讀。

4.如何閱讀史詩和戲劇

對於戲劇的閱讀,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戲劇文本其實是一個半成品,只有當它搬到舞台時,它才能真正完成,因此我們在讀戲劇時,很難充分了解背景知識,戲劇的閱讀與小說相比,需要我們運用更多的想像力,要假裝看到演出的實景。

5.如何閱讀抒情詩

談到詩,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自己讀不懂,就像聽古典音樂一樣,我們在讀詩的時候,彷彿捕捉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作者認為,關於詩這種藝術作品,像小說和戲劇一樣,閱讀的第一個規則是要一口氣讀完,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第二個規則是重讀一遍,並且大聲讀出來。

6.如何閱讀歷史書

歷史更偏向於故事,而不是科學。對於歷史不那麼感興趣的人可能認為,歷史書是一種客觀嚴肅的讀物,事實上,如那句常常被提到的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實上如果你稍加思考,就會發現歷史書通常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即使是一位想盡量客觀的作者,他也無法寫出完全客觀的史實,也因此,我們在讀歷史書的時候,大可抱以懷疑的態度,因為我們讀歷史的目的無非兩種:一是明白真正發生過什麼,二是分析這些歷史對現在和未來的意義。

7.如何閱讀傳記與自傳和新聞

傳記和自傳

與歷史書的閱讀方法相比,傳記和自傳很明確是寫歷史中的人,它的主觀性可能會更強,通常這類書籍更像文學小說,因此我們要保留更多的懷疑。

新聞

大部分人除了知道分辨標題黨外,對新聞真實性的鑒別能力還很低。更重要的是,即使媒體報道的是事實,但同樣能夠通過報道「選擇性事實」,而把輿論帶到完全不一樣的方向,因此作者歸納出一句警告:閱讀新聞時一定要擦亮雙眼!

8.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書

對於科學和數學書的閱讀,我們要比閱讀其他讀物更主動,更全神貫注,最好拿著筆做一些簡單的筆記。在閱讀時,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些基本的術語和符號,作者會在它們剛出現時進行簡單解釋,如果我們能理解並順著作者的思路閱讀,幾乎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9.如何閱讀哲學書

閱讀哲學最重要的規則就是積極主動地思考,像哲學家一樣論證你的觀點。

10.如何閱讀社會科學書

社會科學讀物包括的類型很多,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都屬於這一類,對於社科類讀物,大部分人其實並不陌生,閱讀起來也並不困難,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聯繫緊密,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很難給一個術語下定義,比如心理健康、就業困難等等,因此主動地閱讀,對作者的觀點產生同意或者疑問,在閱讀社科類書籍時,這一點非常重要。

加個速讀的技巧

第一步,找出一本書,藉助手指,指尖指著要讀的地方讀,通過強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動速度來提高閱讀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礎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連續閱讀三分鐘,並且記錄下三分鐘共閱讀了多少的內容,進行標記。

第三步,再次閱讀這些你記錄的內容,把手指的移動速度加快,需要在兩分鐘內完成閱讀。

第四步,你需要重複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鐘,這時候你的閱讀速度已經提高了三倍,你還要不斷練習從而讓自己適應這個速度。

經過這些訓練,當你每分鐘閱讀的字數達到在900字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逐漸開始擺脫「默讀」——即腦海呈現的不再是聲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讀書」變成「看書」,你的閱讀速度才會真正提升。


讀書方法各種書都不同,我只說自己讀書的三個「」不」讀「」

其一,不讀太過艱澀之書。

其二,不讀浮名之書。

其三,不讀書而影響生活工作。


不知道如何定義科學,但是下面是我看一篇文章的流程:

  1. 先看標題,並回憶自己知道的關於這個主題的知識
  2. 之後會對這個主題提一些問題,或者說我想從這篇文章中獲得什麼
  3.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一些無關緊要的段落和句子讀的很快,在一些跟自己問題相關的段落會慢讀並思考;有些時候,你看了一個段落或者句子,你會知道接下來他會講寫什麼,這種情況就會非常快地掃過

讀書的方法跟讀文章方法類似,因為書就是由很多文章按照邏輯體系有序排列的集合。

簡而言之,我提倡帶目的/問題的閱讀,而不是沉溺於字裡行間。


我一般是分多次讀的:

第一遍通讀,速度很快,一目十行,囫圇吞棗,大概了解本書的觀點,並且評估下值不值得再讀一遍。所有的書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第二遍細讀,速度比較慢,把之前遺漏的細節都撿起來,細細品味,此時還能發現不少埋伏。只有三分之一的書會經歷這個過程,可稱之為「好書」。

第三遍精讀,前後對照,查閱典故,了解背景,深刻思考,吸取精髓。只有十分之一的書值得這麼做,可稱之為「典籍」。

還有一些超越「經典」的書,值得一遍一遍去讀,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可稱之為「經」。

以上的方法未必適合其他人,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速度和關注力不同。

另外,讀書的速度和關注力是和你讀過多少本有關的,一般來說,讀的越多速度越快,關注力越強。


瀉藥。我之前答過一個差不多的問題。個人以為,對於那些與生計/學習/專業無關的書籍,即廣泛意義上的「業餘閱讀」,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隨性而為。書痴是天性,不是練出來的,強迫性的閱讀只能讓讀書變成一樁痛苦的任務,而失卻閱讀的快樂。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讓自己學習成長,要麼多讀書,要麼多旅行。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想讓自己學習成長,要麼多讀書,要麼多旅行。

旅行,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顯得是那麼的奢侈。相比之下,讀書更適合現在的社會節奏。

而且,現在這個功利化的社會,許多人讀書更願意去讀乾貨類的書,因為覺得看完會有幫助。

對於看這類書,我現在分享一下自己的乾貨。(這個方法,是高中的時候我們校長逼著我們執行的一個方法,他用這個方法讓們用一禮拜的時間,把一學期的課本全學完,然後就是各種強化訓練,當時真的感覺苦啊。)

一,看書的序言。

很多人看書都是翻開書直接看,忽略了序言這部分。如果這部分沒有用,那作者寫這些不就是浪費時間嗎?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序言一般告訴你這本書是講什麼的,作者通過哪幾個部分來寫這本書的。序言能夠讓你快速的了解這本書的架構,能讓你迅速找到哪些部分是你急切想讀的。【添加公眾號 bianxingpai(變形派),底部菜單有我分享的更多乾貨內容】

二,掃讀。

掃讀的關鍵點在於快速,怎麼做到快速呢。看文中加粗字體、標題、或者作者用圖片、表格進行闡述的地方,你需要好好看。【添加公眾號 bianxingpai(變形派),底部菜單有我分享的更多乾貨內容】

三,背目錄

這個方法是我高中的時候養成的,那時候我們新開一門課的時候,我們校長不讓我們學別的,就讓我們背目錄!目錄是書的骨架,一根一根的。通過背目錄,你能快速的知道這本書的第幾章、第幾節講的什麼,更能幫助你篩選出你最最需要的這本書里的內容在哪。這個方法我真是屢試不爽。【添加公眾號 bianxingpai(變形派),底部菜單有我分享的更多乾貨內容】

四,閉眼回顧

睜眼掃書,閉眼掃腦,這也是高中校長告訴我們的一種方法。真的很有用。睜眼的時候,飛速的讓眼睛吸收內容,閉眼的時候,眼睛休息,大腦飛速的旋轉,思考剛剛看的內容有哪些記住了或者有印象,這樣能讓你更有針對性的發現哪點剛才是白讀的。【添加公眾號 bianxingpai(變形派),底部菜單有我分享的更多乾貨內容】

五,寫感悟

看,相當於輸入,寫,就相當於輸出。如果不知道有什麼感悟,那不妨就抄,抄你喜歡的文字,抄你覺得重要的地方。感覺是需要培養的,慢慢的你會有所感悟的。真真切切的大實話,校長那會總逼著我們寫,看完課本就寫,剛看完能寫什麼啊,就逼著我們抄,慢慢的抄著抄著真的能寫出來這本書的一些感悟了。【添加公眾號 bianxingpai(變形派),底部菜單有我分享的更多乾貨內容】

六,練習、執行

這一步也算是輸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可以強化你對書中內容的認知,更能印證書里講的是不是瞎扯淡。而且你在實踐中遇見的問題、產生的新想法能幫助你讀更多的書。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讀書的方法也千千萬,找到自己讀書的節奏才是提升效率的最好辦法。

如果沒看夠,可以看看這篇:市場上有哪些空手套白狼的商業模式?

碼了一個多小時的字,你如果願意點個贊,那就是再好不過的了。


好像一提起讀書方法的問題都會推薦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關於讀書方法說的應該是比較科學的吧,只是讀書是個人的事情,書上的方法可能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題主可以適當參考。喜歡讀書的人可能好多都有過一段既追求質量又追求數量的時候,畢竟,好書太多了!讀書的目的,功利性地講,就是把書上的內容輸入進自己的大腦,而且越多越持久越好,至於能轉化為己用,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說下比較適合我的一個看書方法吧。

質量上:兩個方法。

  1. 一個是學毛主席—不動筆墨不讀書,有的時候我都覺得新中國不是打出來的,是太祖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四大名著加上幾本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里讀出來的。他老人家就是典型的會看書的人。不知道題主看書時喜歡動筆嗎,曾經我就是一個對書有潔癖的人,讀完幾遍的書都和新的一樣,特別新,一個字都沒有,這樣的讀書方法效率是低的。後來看到孔和尚說關於讀書的文章,很贊同如果看書不動筆,一本書等於沒看,所以也開始用筆看書,遇到一些讓人醍醐灌頂性的句子就畫上記號,寫上點自己的想法,有的時候讀到特別逗的地方,甚至就在旁邊寫上「哈哈」兩個字,最後讀完了一本書,書上會零散地記著好多自己的看法還有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段落,如果想寫讀書筆記,基本上稍加整理就可以了。不寫讀書筆記,等到日後忘了書上的內容,只要一翻書,看到自己記的一些東西,也會很快就想起來,這樣確實好多書就可以不用再讀第二遍,而且質量上也可以保證。而且動筆看書是個習慣問題,習慣之後不影響速度。如果題主用kindle看書或者其它電子設備,不方便記筆記,可以在看書前放張白紙、一支筆在桌子上,有點想法隨時記在紙上,到時把紙都留著就好了。
  2.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看完書的時候在第一時間寫下一些想法,如果懶得寫,可以畫張思維導圖,方便快速。

數量上:

好書雖然不少,但沒必要盲目追求數量,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如果五嶽和黃山都去了,餘下的好多山是可以不用去的。有些代表性的書讀完,好多書也可以不用讀的。想加快自己的讀書速度,我覺得《如何閱讀一本書》上說的方法都比較好。題主看過了很多書,知道什麼書該讀快,什麼書該細細地讀。

有的時候有主題閱讀的方法真可以大大提高看書的速度,先挑一個主題,比如日本史、互聯網相關、莎翁的戲劇,然後這幾天專讀某一類的,帶著問題去讀,而且畢竟主題如果相同,一些書的內容可能大同小異,同的就可以忽略不看了,挑新的觀點新的思想去看,這樣也可以省去好多時間,是一種完善自己相關知識體系的非常不錯的方法。

再就是檢索式的掃讀,對於一些工具性的書,就可以先掃目錄,知道作者想要講什麼,然後針對性地讀。好多事情一句話或者一篇文章就能說明白的事情,有的作者偏偏湊上一本書,像這種書檢索式的掃讀就行了,甚至可以上網搜搜相關讀書筆記,如果看到誰能用一個導圖或者一篇筆記就能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說出來的時候,都可以不用去讀原書了,最多對不懂不理解的地方針對性地看看就可以了。

本來覺得一本書沒看完,堅決不應該看另一本書。現在覺得這個未必對,至少我現在平時會同時看好幾本書,一兩本專業書籍和三四本小說同時進行,想看哪個就接著哪個看。而且不同的書帶來不同的思路,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更活躍一些。

看書的方法還是不少的,關鍵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看書不要太功利,享受看書的過程也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人文社科類詞條的可信度有多少?
如何理解中國神話和西方神話中的荒誕角色?比如吳剛和西西弗斯
我們該討厭一個人,還是討厭人性中的醜惡?
「人類所有的利他行為都是為了自己的私慾」這句話該怎麼反駁呢?
如何調節住集體宿舍的不適?

TAG:閱讀 | 歷史 | 人文 | 科學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