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應不應該參加學校的科研?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極力推薦學生參加老師的科研團隊,一場以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活動的旋風把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往科研路上趕。

題主是一名一本院校(非985、211)的本科生,化學專業。在不參加科研的情況下,學習優等,專業第一,拿過國獎,社會實踐、比賽的結果等也是能夠拿得出來見人的。在趁著學校的大力鼓吹本科生參加科研,實現人生價值的時候,碰巧遇到了一位厲害的導師。趁著虛榮心,就在實驗室摸爬打滾了1年半。老師很嚴格,實驗任務很重,沒課的時候必須要求到實驗室做實驗或者看文獻,看的文獻都是英文掙扎得很,有時還做實驗做到通宵。每個星期三都要開組會,大夥30人一起開壯觀的組會,每個人輪流講PPT+老師K人,每次從下午6點半開到11點半。消耗了我的不少課餘時間,現在社會實踐沒參加多少,成績也嘩嘩地掉下來,成了專業中等,本來穩穩的保研現在變成了海市蜃樓。老師對論文要求高,看著科研實驗中一篇文章、一篇專利都沒發過、一個比賽都沒參加過,自己成了炮灰、成了科研民工,又沒碰過高級的儀器,眼淚不禁嘩嘩地流下來。

大牛們,我想問本科生應不應該參加學校的科研?學校原本都給本科生設計好了一系列的課程來培養他們成為合格的專業人才,參加科研會不會有點捨本逐末啊?社會如何看待做科研的本科生?如果沒發過文章的呢?謝謝。


先說評價

就我個人的體會而言,本科生參加科研訓練利大於弊。

我們學校每年都有面向大二學生的科研訓練計劃SRTP,面向大二及以上同學的省創國創乃至兩年一次的挑戰杯,平時很多老師(部分理工科院系)也會招一些本科生來做科研實習,可以說科研訓練的機會是非常之多的。我本人也是參加過校級SRTP和國創,先後在兩個課題組待過兩年的時間,現在跟著第二個課題組的導師直博。

我覺得本科生科研訓練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很小的成本快速判斷一下你自己喜歡不喜歡以及適合不適合科研。通過這一個多學期的科研訓練,如果喜歡科研當然好,如果不喜歡科研,也能夠及時去找別的更感興趣的事兒玩。想想,如果本性不喜歡科研但是卻一頭扎進博士的坑裡……這種日子會有多痛苦啊。

第二個好處,節省時間。我們實驗室的一個師兄,從大二的SRTP就開始跟著我們導師做,一直到現在直博二年級,已經以第一作者發了一篇nature。雖說師兄才直博二年級,但是從大三真正動手實驗算起,他接觸這個課題已經三年多了,用相對更廉價的本科時間換博士的幾年時間怎麼算也都是划得來的。

第三個好處,科研經歷(哪怕沒有paper)本身就是簡歷(尤其是出國)的非常重要的閃光點。這一點不必多說。

第四個好處,科研訓練能大大促進對本科所學知識的理解。當時學電化學和半導體物理時很多圖表都是懵懵懂懂的,但是自己上手做了一段時間實驗之後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

但是,科研訓練決不能以過度犧牲GPA為代價,如果想要出國或者保研的話,GPA絕對是最重要的硬體條件。題主所說的那種情況我覺得更多的是你自己的問題,以及沒有掌握好度。我周圍很多同學每天晚上都在實驗室,有的甚至還要一周參加兩個組會,也沒見成績下滑多少。

最後,所謂的炮灰說。一個本科生(天才和學神例外),連基礎理論課程都沒有學完學好,能有多少自己的想法?這一階段進實驗室更多的是給研究生打打下手,這個炮灰階段幾乎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區別在於這個階段是多長。而這一具體的時間就要看自己了,看自己的基本功多紮實,看自己的腦子轉的夠不夠快,看運氣好不好。

總之,科研訓練沒有錯,我覺得是題主自己做的不夠好。

本人背景 浙大材料學院大四本科生,目前已經直博


我覺得利大於弊。

本人某211大學。大一下學期暑假開始做實驗,電化學方向,已經一年了。目前有2篇二區的SCI,今天第3篇proof啦。

發表論文是對科研訓練經歷與科研能力的證明。我希望研究生留學,除了成績外,論文是申請的有力保障。在本科學校相對並不頂尖的情況下,有SCI論文,類似於「笨鳥先飛」,可以縮短和名校同學的「先天」差距。

弊端是略微會影響學習和生活。但影響不大。畢竟211申請國內外頂尖名校,成績本來就不是最重要的加分項,獎狀和paper才是敲門磚。

附paper首頁


參加科研不叫捨本逐末,不好好學習還隨隨便便跟個導師,打個醬油,去做機械重複無意義的「科研」(如幫老師統計數據,校正錯誤),出不來結果才叫捨本逐末。 現在許多大學提倡進行研究性教學,從大一開始實行導師制,希望學生通過導師接觸科研,挖掘學生創新意識(被挖出來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畢竟少數,大批人挖出來,成了老師的廉價勞動力,別說本科生,研究生也幫老師打雜)

大二的時候,我們大二年級一大波一大波的參加大創,其實很多人只是覺得好gen玩feng參加的,舍友全都參加了,就我一個人沒參加(在他們眼中有些怪怪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自己對科研不感冒o_O),別人找我組隊我各種推辭。後來,大部分人都是檢查之前的一個星期做完了一個月該乾的事情,每次要大創檢查前,我舒舒服服地看著他們著急,忙。如果以這種狀態參加大創,科研,強烈建議不要參加!也有人扎紮實實地干,最終出來一些結果,但大部分人都是「炮灰」,拿個可憐的校級優秀,甚至沒有。

喜歡科研/能踏踏實實做科研的人去參加科研,一定要跟對老師,一定要能接觸真正的科研,拒絕打雜!

科研只是大學裡的一條路,並不見得每個人都要去做科研。

以下是我一位老師給想讀研究生的學生的建議:

(1)、本科期間,如果有空閑時間,最好跟老老師做科研(真正研究一些問題,而非打雜),跟對老師做。

(2)、本科期間能做出一些高水平東西(SCI論文)來可以給研究生期間帶來滾雪球的效果(有一篇SCI論文可以申請比較好的學校/出國,不出國在國內上研究生可以拿到入學獎學金—解決經濟問題,研一期間可以安心上課和做科研,學年結束又因為有一篇高水平論文比較有可能拿高額獎學金—進入良性循環)

(3)、最不濟,你也知道做科研的流程,下次能比較容易上手,失敗是成功麻麻!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your question.


推薦閱讀:

讀博除了是一個科研訓練的過程,對人生還可能有什麼影響?
自己辛辛苦苦寫的代碼因為同事寫的更好而被刪是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google scholar引用率偏高?
中國的科普教育和外國相比存在怎樣的差距?
在地質學研究中,你都見過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神操作?

TAG:大學 | 科研 | 學術 | 高等教育 | 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