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閱讀的未來是什麼?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會使長閱讀走向衰落嗎?
必然不會。
碎片閱讀的創作者必定是長閱讀的追捧者。更系統更沉澱更周翔的閱讀,才會帶來更簡潔更清晰更性感更感性更有趣的碎片閱讀。而碎片閱讀的吸引人之處,最大不就是它的感性兼容簡潔,性感地敘說本是讓人望而生畏索然無趣的艱澀知識。
這種閱讀所承載的素材,所選用的描述方式容易讓人厭倦,容易讓人輕易地人云亦云,更容易產生功效也更容易滋養抗體。
正如勤學對於懶人是苦事,戒酒對於醉漢是苦事,節儉對於浪子是刑罰,體操對於嬌養和閑灌是痛楚,其他亦然。事物本身沒有什麼艱辛和苦難,只是我們的懦弱和軟弱使然。---蒙田
所以必然有人自處以長閱讀而得樂。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電子化的普及和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範圍越拉越大、速度越來越快。其實絕大多數知識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只需要淺層了解或者知道結果就可以了,「哦,有這麼一回事啊,知道了」,這是正常的,因為真正搞專題研究的畢竟是小部分,雖然這小部分人往往推動了社會和生產力的進步,因此碎片化和淺簡訊息獲取是符合人類未來需求的,畢竟長閱讀相對來說成本要高很多,也費勁很多。但不是說長閱讀就會萎縮,之前說了,長閱讀的適用環境在於研究、精深、迭代。是培養一個人邏輯、統籌、深層思維的有效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人也一定是短閱讀和長閱讀相結合的,我個人判斷可能普通人,或者對自己關注度外的信息會採用長閱讀20%,淺閱讀80%的比例,而對研究人員,或者對於自己關注的信息會長閱讀80%,淺閱讀20%。
長閱讀的未來可能是少數人的奢侈享受。書籍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的功能肯定會衰落,但閱讀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
我堅信長閱讀不會走向衰落,看似碎片化閱讀有靈活、個性化、自由等等優點,但是總有過眼不過腦的感覺,看的是不少,就是思考完全不夠。 二者只是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閱讀方式,真正有閱讀需求的人也很難專註於某一種閱讀方式而不通過另一種方式來閱讀,二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出現彼此的替代。其實不論是長閱讀還是淺閱讀、碎片化閱讀,花得總時間都不會少,關鍵還是如何合理安排閱讀的方式和時間。
看到這個問題,忽然想起一件在我高中時期發生的事我所就讀的學校文科見長,除了一般的語文教學課程之外,專門設有閱讀課,要求一個學期內達到一定的閱讀量,並完成閱讀筆記
那個時候忽然開始流行米蘭·昆德拉,就隨便選了一本他的書
讀過米蘭·昆德拉的人都知道,他的作品很情緒化,常常一部書往往只為說一句話那個時候很不理解,可以很直接了當闡述清楚的東西,為什麼用了一部書的筆墨去說現在想過來,那些所謂講道理的部分,確實可以,甚至極端點說,這些東西可以像商業演講的材料一樣,一條一條地列給你但是這樣的東西能給你怎樣的啟示,能給你怎樣的借鑒,這就很有限了你無法去感受作者在寫下這些東西的時候,究竟有過怎樣的經歷,體會過怎樣的故事,才會忽然之間感悟出了人生中的這一點或者那一點並不是誰都是生活的天才,可以在他人的一點觸碰之下便通透了,大部分人往往需要一種代入感的引導,去感受整個思維的發生過程長閱讀的意義和價值目前為止並沒有替代者的出現,個人認為沒有過分擔憂的必要首先說,什麼是長閱讀。字面理解,可以是兩種意思,長篇幅閱讀、長時段連續性閱讀,分別對比互聯網閱讀行為里的小篇幅快餐式閱讀和短時間的瑣碎性閱讀。
長閱讀的未來,也分開來看:長篇幅的閱讀意味著大而密集的信息量(知識性的、情感性的等)攝入,那麼,只要讀者對系統性的、全面性的知識需求不變,或對深入的、複雜的情感體驗的需求不變,長閱讀在這一需求下也會一直存在。長時段連續性閱讀要求生活空餘的時間集中而足夠長,這一條件為個人認為有個矛盾點,既空餘的時間量其實至少不會減少,但分段卻會更加碎片化,因為人們生活的可娛樂方式和便捷性都在增加,閱讀在娛樂性上已經不足與「古典時代」媲美,很多人會選擇不閱讀。
這個矛盾的解決之法也許在於一種區分:對閱讀的娛樂性需求如果是可替代的,那麼對閱讀的理性需求則不一定。互聯網閱讀的碎片化當然會取代一部分簡單、快速的閱讀需求所對應的讀者群體對書籍的依賴,但這更多是一種閱讀的分流而不是閱讀的全然替代。長閱讀基於書籍印刷屬性和其本身的物性的實體閱讀感受,與閱讀時對信息和內容的攝取、咀嚼、消化等,組成一種完整的不易替代的身心體驗,有其存在的合理和必然性。
所以,碎片化的互聯網閱讀方式,會讓書籍閱讀(長閱讀的主要形式)行為從某種統計意義上來說出現萎縮,但不至於完全被替代。至於萎縮到什麼程度、是否會萎縮到可認為衰敗的程度,見仁見智吧,我是樂觀的。
由於在做圖書館服務,所以自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幫上一點忙。對於問題的回答,我的意見是:不會衰落,但答案成立的前提是,必須要學會正確的碎片化閱讀方法。題主所說的長閱讀,其實是正確閱讀碎片化信息的基礎。那些只看碎片化信息的人,不會進行長閱讀。那碎片化信息誕生以前,他們看什麼呢?答案是什麼也不看。所以,如果人們學會了碎片化閱讀的正確方法,長閱讀將會更加凸顯出他的地位。
我把閱讀分為三大部分:效率化閱讀,深度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效率化閱讀幫助我們構建知識體系的架構,深度化閱讀幫助我們在架構的基礎上添血加肉,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而碎片化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粉飾門面,也就是說,碎片化閱讀的目的在於反思與鞏固,反思可以讓我們的知識體系變得鮮活,鞏固可以讓知識體系更加牢固。反思與鞏固地多了,我們就可以從多個角度去使用這個知識體系。從這個角度來講,碎片化閱讀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個人不贊成進行「碎片化閱讀究竟有沒有用」這樣的討論,有這個時間和精力,不如討論一下「如何讓碎片化閱讀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的方法如下:
一.歸類
將自己在學習的知識進行歸類,然後根據不同的門類,選擇相應類別的新媒體。這個時候你可以常常看一些有關新媒體推薦的文章,裡面有對各種優質新媒體的簡單介紹。在這個過程里你要注意,你關注的媒體是否優質很重要。
比如,如果你對電子產品有著無比的熱愛,那麼ZEALER可能是你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從事汽車行業,那麼你的手機里應該安裝一個汽車之家。如果你是八卦周刊的記者,那麼你手機里如果沒有一個新浪微博,你就辭職吧。
這就是我們主動給自己的知識歸類的過程。當然,每個人會同時擁有好幾種愛好,所以大多數人的手機里會同時有網易新聞、ZAKER、汽車之家、新浪微博等等。在這個閱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信息,我們就需要進行下一步。
二.篩選
對你所遇到的文章進行篩選。篩選的過程,本身就是提高效率的過程。有很多排版、內容都很差的文章,或者直接是抄襲的文章,甚至是假歷史、假新聞等等,都可以在這個環節被過濾掉。
這樣的文章,通常會有一個很吸引人眼球的標題,比如說:「今天XX幹了一件大事,連美國都坐立不安了!」,這樣的文章,基本可以直接過濾掉,因為它只是在吸引閱讀量。內容寫得很驚悚,但只是被誇大了數倍以後的假消息而已。
所以為什麼,要關注優質的媒體。優質的媒體本身會進行初步篩選,過濾掉大多數的垃圾信息。這樣我們進行二次篩選的時候,受信息質量的影響就會小一些。
三.整理
整理的過程,看起來很麻煩,其實是一個提高效率的過程。
整理是把所有優質的文章、新聞等進行存檔,方便日後查看、反思。比如說,我常常把很好但來不及看的文章收藏,等下次想要刷朋友圈的時候,關掉朋友圈,重新看這些文章。有些新聞雖然時效性會消失,但編輯在寫作中所體現出的思想、規律、價值觀等等,卻常常是很長時間不會過時的。所以,重新來看的過程里,提煉這些歷久彌新的東西,是最重要的。
四.思考與延伸
敲黑板,這才是碎片化信息真正發揮價值的步驟。
大多數人聲稱碎片化信息無用,都是因為他們在這個環節上做得不夠好,或者說根本沒做。也因此,碎片化信息在他們的眼裡,變成了過目就忘的垃圾信息。如果對信息不進行思考,那麼即便你把《安娜卡列尼娜》看上一百遍,也不會有任何感悟,這個信息也不會發揮多大價值。發揮不了價值的信息,也是垃圾,但你可以選擇是否讓他成為垃圾。
比如,你今天看到了有人深度分析咪蒙為什麼這麼火,而你恰好看過萬維鋼的《萬萬沒想到》,那麼你就應該迅速將文章與《萬萬沒想到》中對福克斯電視台的點評聯繫起來,因為二者之間一定會存在某種觀念上的共性,而這種共性當中,可能就隱藏了某些規律。而你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規律找出來,然後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從這個角度分析,碎片化信息的功用之一,是「提詞」。
我們接著引用上一個例子。
當你找出規律後,你又想到了自己在運營新媒體時遇到的問題,發現這個文章里所說的許多問題是錯誤的,或者說與你的實踐經驗是相反的。那麼你意識到這個寫文章的人,並非從事新媒體行業,他只不過是個碼字的。於是你開始反思這些錯誤,並且在大腦里進行糾偏,然後在評論區給予回復,這是一般人的做法。
這時,碎片化信息在起到「提詞」作用的同時,又起到了「顯化」的作用。所謂的「顯化」,就是將你頭腦中潛在擁有的經驗,顯化到檯面上,並用正式的語言表達出來,當你下次遇到相同問題的時候,能夠快速使用。
至此,這條碎片化信息就基本發揮完了它的作用。當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就是在進行碎片化閱讀。上面的文字,也是為了告訴你,如何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更有效率一點。
要想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只可能是通過長閱讀。
長閱讀永遠不會衰落,只是多了一個碎片閱讀的選項,所以顯得長閱讀的人更少了。
那又怎麼樣呢?
人總要生存,想活得更好的就必然依賴長閱讀,而不是淺化的碎片化閱讀。長閱讀的考驗的是人的耐心,互聯網的碎片化閱讀考驗的人的靈活性,沒有誰替代誰,就如同在現在,旅遊景點裡面汽車還是無法替代馬車
從看這個話題諸多評論的贊同數量就能看出我們的閱讀習慣是越來越趨向於碎片化→ →是互聯網拓寬的信息渠道以及提升的傳播速率培養了我們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同時我們也越來越注重定製個性化信息服務,不再局限於權威渠道的信息獲取。我們都知道碎片化閱讀的功能主要是:信息獲取、娛樂、社交。其實我們在互聯網時代與在傳統媒體時代的閱讀習慣並沒有很多的區分,例如從前我們看報紙會預覽一遍主要導讀,然後挑選感興趣的事件加以深度閱讀。對於娛樂信息更是看完標題一帶而過。而對於普通社交來說,話語多觀點少、信息多思考少的特點一直存在,並不是互聯網碎片化閱讀時代才產生的危機。社會需要進步的前提是,我們在不斷生產能讓我們人類社會變得更加幸福的知識。而生產知識的前提就是對前人知識的總結、提煉以及審思。這個過程要求的是每一個有志於在某個領域做一點小小貢獻的人能夠用心去反思現狀和尋找出路。一個很小的社會或科技問題,都不是140個字可以闡述詳盡的。而只要有進步的呼聲和需求,我們就會繼續看到長閱讀對於文明更迭的推動作用。
碎片化短閱讀的適用性很低,舉個例子:有人以為看了幾篇「稗官野史」的微博就掌握歷史了,有人看了兩集「我是歌手」就以為掌握當世音樂潮流了,你覺得可能嗎???這個本來就是偽命題。
沒有長閱讀不會讓人活不下去,有了長閱讀可以讓人更好。碎片化閱讀會是主流的,所以你可以進行長閱讀,就可以比不閱讀和大量碎片化的進步得好
我剛開始看書的時候只愛看短的,後來越來越愛看長篇,發現了長篇的魅力以後就已經回不去了,其實感覺就像是你越來越像個會讀書愛讀書的人了,有些東西真的用文字很難表達=_=
看了很多關於碎片化閱讀的回答
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碎片化閱讀和長閱讀並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相反,用馬哲來說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碎片化閱讀模式必然讓那些值得我們閱讀的長閱讀脫穎而出,就像企業市場競爭一樣,淘汰次品,留下精品。
處於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每天接收的信息何其多,這個時候就需要碎片化的信息來幫我們篩選自己所求的信息。假設這個時候沒有碎片化的幫助,我們必然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長篇大論,如是讀到了想要的還好,萬一讀了以後發現不是自己需要的呢?那豈不是浪費時間?(這個說得有點絕對,但是我的目的是論證碎片閱讀的必要性)還有就是,以前也有碎片閱讀啊,只是我們現在接受的多了,矛盾突出了才會去特意關注這個問題(這也是題外話了…同時長閱讀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是碎片閱讀永遠也代替不了的,舉個例子 看一篇小說,它有開頭高潮結尾,其中還有環境描寫人物心理描寫情節發展跌宕起伏的描寫,這些帶給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不管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碎片閱讀無法替代的(當然電影電視劇其自身也有其無法替代的功能,為了不跑題就不多說了)還有很多可以說,可是我懶的說了,題主要是還想聽更多…就等我有空再扯吧…總而言之一句話:
二者之間並不矛盾!關鍵在於信息接收者自身的需求。二者的發展也是相輔相成的,誰也離不開誰…(ps邏輯有點混亂不要介意,轉載請詳細註明出處,並通知本人)(雖然估計也不會有人轉載但是畢竟碼字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