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希臘諸城邦沒能像古羅馬一樣軍事擴張成為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帝國?

古希臘諸城邦在歷史上只出現過曇花一現式的「亞歷山大帝國」 。隨著亞歷山大的去世,環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進入了希臘化的繼業者諸國時代,此後這些國家便被崛起的羅馬征服,消失於歷史中。為什麼古希臘沒有像古羅馬一樣出現穩步擴張,成為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國?


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界有很多探討。我覺得應該把這個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來討論:

  • 什麼是帝國?

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嚴格來講,雅典人也擁有過自己的「雅典帝國」。公元前492年,波斯國王薛西斯入侵希臘世界,自此波斯人和希臘人進行了斷斷續續七十年左右的戰爭。在此期間,雅典人在海上建立了一個邦聯形式的聯盟,囊括了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沿岸大大小小一百來個「盟友城邦」,這些城邦都有向雅典所在的聯盟金庫繳納錢財的義務。這個聯盟有時被稱之為「提洛同盟」,有時被稱為「雅典帝國」。

初看「雅典帝國」這個名字是很不合適的:雅典沒有皇帝,怎麼能被稱為帝國?但在英文里,「empire」一詞並不一定暗含「皇帝的領土」之意;我認為更準確的解釋是「具有遼闊領土和中心強權的政治、軍事實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羅馬人先有了他們的帝國,再有了皇帝:因為在羅馬轉向帝制之前,他們已經統治幾乎整個地中海世界了。

這並不是一個文字遊戲。重要的事實是:我們對古代「帝國」的稱呼都是事後添加的。我們稱羅馬人的統治為「羅馬帝國」,並不一定代表羅馬人自己以同樣的方式認知自己的統治。現代人以現代的觀念來認知過去,但很有可能忽略了現代語詞中帶有現代特有的觀念成分。至於羅馬人的帝國在何種程度上配得上「帝國」這個稱謂,可以留到後面再講。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希臘世界曾經出現過至少三個帝國:雅典帝國(前454—404)、斯巴達帝國(前404—371)、馬其頓帝國(約前338—323)。這個時間表是非常粗略的,階段的劃分也可能比較武斷,但在這三個時期里,上述三個「國家」的強權是確實存在的。

  • 為什麼希臘世界沒有形成持久的大帝國?

現代學者有很多理論化帝國形成的嘗試,我比較認同的是「中心-邊緣論」。意思是,一個帝國的形成必須有一個中心城市(center)和向其凝聚的邊緣(peripheries)。與近代民族國家的構成相似,古代帝國都是從一個具有文化和政治凝聚力的中心向邊緣擴散能量的。在中心,帝國的政治能量是最強的,但越往邊緣走,帝國的權力就越有可能變得模糊不清。

希臘世界為什麼沒有形成持久的大帝國呢?我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是:希臘世界缺乏一個明確定義的中心。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較量把希臘世界的大小城邦分成了兩個陣營。而波斯人也在小亞細亞施加影響力,並且幫助斯巴達人贏得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後來斯巴達嘗試像雅典一樣建立一個霸權性質的帝國,但很快被底比斯和雅典聯合起來打敗了,隨後的「底比斯帝國」也沒有成功存活下去太久。對於希臘城邦來講,在馬其頓王國崛起之前,邊緣和中心的概念一直是模糊不清的。希臘世界的權力中心時而倒向波斯人,時而倒向雅典人、斯巴達人和底比斯人。這和同時代的中國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

  • 為什麼馬其頓帝國成功了?

這和「為什麼馬其頓帝國曇花一現地消失了?」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因為馬其頓帝國的成敗取決于波斯帝國的成敗,而波斯帝國本身是一個並不那麼穩固的權力體系。準確的講,波斯國王的權力來自於和地方精英以及皇室成員的合作:國王派遣總督(satrap)到各個行省(satrapy),總督在行省享有幾乎不受限制的行政權力和軍事權力,但國王自己的命令在地方層面上是得不到傳達的。因此,波斯帝國里凝聚邊緣的「向心力」完全存在於個人關係的層面上。這種治理模式的優點在於它能夠有效地控制大面積的國土,但弱點在於地方精英之間的競爭會削弱對外敵的抵禦能力。理論上講,地方精英所需要的僅僅是一個能夠賦予自己統治合法性的中心強權,但一旦有另一個中心強權的出現,他們對於原有的中心所持有的忠誠度其實是很少的。這是亞歷山大能夠迅速瓦解波斯帝國的一大原因。但亞歷山大在征服了波斯帝國之後發現治理這個帝國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波斯人自己尚未能夠整合這個多元民族的大帝國,何況馬其頓人?因此亞歷山大在波斯帝國採取的治理政策和先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同一個思路:和地方精英合作。比如後來阿特洛帕特尼王國的國王阿托羅帕特斯(Atropates)便歷任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米底亞總督、亞歷山大帝國的米底亞總督,在亞歷山大死後成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

因此為什麼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馬上就分崩離析了也不難理解:亞歷山大帝國是建立在「波斯模式」之上的,這種模式需要一個毫不含糊的權力中心,帝國的精英必須依託和權力中心的個人關係來維持帝國的穩定。在亞歷山大突然死亡的情況下,陷入內鬥和分裂是必然的結果。

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一下世界上大部分古代帝國的統治結構——阿卡德帝國、亞述帝國、阿茲特克帝國……可以發現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波斯帝國這樣的「霸權性帝國」。帝國中心具有直接的統治權力但範圍有限,帝國中心之外的部分則需要代理人和地方精英進行統治。本質上講,這是一個比聯盟更緊密,比現代國家更鬆散的結構。包括「雅典帝國」在內的希臘帝國幾乎都可以歸入這個模式。我已經提到過,這樣的帝國在面對外部競爭時是不夠強大的。

  • 羅馬帝國的特殊性

我很贊同 @姜源的看法:這個問題更正確的問法不是「為什麼希臘城邦沒有建立一個持久的大帝國」,而是「為什麼羅馬帝國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持久的大帝國?」因為希臘城邦的經歷實際上是幾乎所有古代帝國的共同經歷,而羅馬帝國在西方古代史上是前無古人、大概也是後無來者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擴張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夠得上寫一本書來分析了,但我想提的主要是四點:第一,羅馬帝國在早期也是一個「霸權性帝國」,建立在和拉丁城邦的「同盟」之上,和雅典帝國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第二,羅馬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遼闊的「霸權性帝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西部地中海世界實質上只存在兩個權力中心:迦太基和羅馬。非此即彼的競爭不同於希臘世界的多級爭霸。羅馬從城邦向帝國的轉型因此發生在布匿戰爭時期。第三,羅馬之所以能夠從「霸權性帝國」轉變為具有更強凝聚力的「陸地帝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羅馬的軍團制度帶來了所謂的「軍團制經濟」:軍團駐守在帝國的行省(provinciae),為當地修築公路和運河。和舊有模式比起來,這使得地方和中心之間的命令結構更加直接。從這點上來看,羅馬帝國的形成和馬略的改革有很大的聯繫。第四,羅馬和希臘人比起來沒有那麼吝嗇自己的公民權,這在帝國範圍內構建出了一種比較原始的民族意識。公民權在意識形態上是整合帝國的一大因素。

但在多大程度上羅馬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帝國呢?其實在帝國東部,羅馬人的統治模式仍然是依靠傳統模式的。許多希臘城邦儘管承認了羅馬帝國的主權,但治權仍然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裡。在西部和東部,都有一些聯盟城市和代理國家的存在,使得羅馬人的管理仍然需要依賴代理統治。但無論如何,羅馬人建立起來的帝國是一種極大的成就。不過帝國確實不是一天建成的,從共和國到帝國,羅馬經歷了緩慢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之中,羅馬人把他們的城邦式帝國變成了一個一定程度上的陸地帝國。羅馬人成功的條件:軍團經濟、外部環境、地理因素甚至是經濟實力,其實是希臘世界的城邦和在此之前的大部分帝國都不具備的。


我猜這個問題在希臘羅馬史領域是個很老的問題了。我對羅馬共和史不算太熟悉,不過對之前的答案都不滿意,所以勉強湊個熱鬧憑印象提點不同意見,希望有更熟悉羅馬史的知友能夠回答。

先說我個人的觀點:所以與其問古希臘城邦為什麼沒有變成一個大帝國,倒不如問羅馬為什麼成為城邦共和國的反例,變成了一個大帝國。

之前的很多回答都提到了地理的差異對羅馬和希臘造成的影響,這些答案似乎都暗示羅馬從其天性上就具有成為大帝國的潛質。不過我個人不太贊同這些答案。因為儘管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地理確實不適合大規模的擴張,但是在地理條件完全不同的城邦(比如小亞細亞,以及亞平寧半島的其他城邦),同樣沒有出現大規模擴張,四處攻城略地的事例。相反,當時成功實現軍事擴張的文明,馬其頓和波斯都不是城邦制,迦太基的情況我不太熟悉,印象中迦太基的政體和城邦制差異也很大,而羅馬的共和制在軍事成功的同時也迅速的崩潰了。所以,從結果上看,比起地理條件,我個人更加傾向於城邦這種政治組織形式對擴張有很強的制約效果,具體的理由見下。

要建立一個帝國,必然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可選擇的無非兩種,要麼是陸軍,要麼是海軍。雅典憑藉其強大的海軍,在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的時候,至少在態度上有了點帝國的意思。不過,和波斯或者馬其頓不同,雅典的帝國不是建立在廣大的國土面積之上的,而更多的是依賴其海軍維持一個城邦間的聯盟,並保持其強勢的盟主的地位,而這種盟主地位事實證明是相當脆弱的。在希臘羅馬的時代光靠海軍並不足以產生一個帝國,這個夢想要等英國去實現了。

至於依靠陸軍建立的帝國,希臘羅馬時代的帝國其實和我們的想像差不多,需要一支強大而穩定的陸軍(最好是常備軍),以及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因為只有常備軍隊和行政官吏才能實現對廣闊國土的佔領和有效管理,並實現對資源的汲取和利用。這一切和希臘的城邦制度或者羅馬共和國制度的都是格格不入的。比如,羅馬共和國的士兵是普通的農民,並不使用奴隸,如果軍隊常年在外征戰,田地無人照料。又比如,羅馬的政治制度是公民直接參与政治,所以羅馬授予某些西班牙居民公民資格,並讓這些西班牙人跑到羅馬城開展政治生活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反過來也無法想像羅馬派出某個羅馬元老去高盧當三年總督。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羅馬在亞平寧半島上的早期擴張同樣是以城邦間聯盟的形式實現的,和雅典遭遇的情況相同,羅馬的城邦聯盟其實也頗為脆弱,離一個帝國還非常遙遠。所以,我個人認為,羅馬的成功與其說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倒不如說是一個奇特的反例。

那麼羅馬又是怎麼從共和國變成帝國的呢,作為一個業餘羅馬史愛好者,我必須承認我不知道。如果硬要我猜一個理由的話,我猜測是因為布匿戰爭。為了避免戰爭的失敗,羅馬需要磨練戰爭的技術,這原本沒有那麼大的必要;需要加強對義大利諸城邦的控制,防止其倒向迦太基人;需要征服和控制更遙遠的地區比如西班牙,防止這些遙遠地區成為漢尼拔的大本營。而戰爭勝利之後,新增的大量財富、奴隸和土地又改變了羅馬原本樸素簡陋的農業經濟結構。總而言之,因為布匿戰爭,羅馬不知不覺的改變了原本作為一個城市共和國的發展路徑,走上了帝國的道路。


1.首先最重要的是,古希臘大多數城邦(除斯巴達等少數擁有大片平原的城邦)是商業文明,主要發展工商業和海外貿易,希臘各城邦更看重海外的商業利益,領土擴展不是以鄰國為對象,而是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當時雅典等主要城邦都在現在的土耳其、義大利等地開闢有殖民地(類似近代資本主義的擴張)。城邦之間發生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貿易的控制權。這一定程度解釋了為什麼說希臘只能被外族所征服。

反觀古羅馬,在亞平寧半島相對廣大的平原上發展而來的農業文明。而農業文明的根基在於土地,國家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土地,所以擴張的基因存在於每一個農業文明的血液中(參見華夏民族的擴張史)。

2.地理因素:巴爾幹半島多山的環境對古希臘統一造成巨大的障礙,亞平寧半島的情況則相反,古羅馬在幾百年間統一了亞平寧半島,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地理因素也是造成第一點原因的重要因素)

3.古希臘的政治體制也是原因之一。古希臘城邦多為小國民主政體,雖然是少數上層的民主,但有力制約了獨裁專制的產生。在這種城邦民主政體下,人們沒有征服、吞併其他城邦的動機(你給不給被征服者公民權呢?)。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往往發展成新的自治城邦,相對於母國有很大的獨立性,他們之間的關係更類似於同盟。

「羅馬政府是個集貴族政治、寡頭政治和民主成分於一體的奇特混合物。」無論是王政時代的國王,共和時代的執行官還是帝國時代的元首,都具有相對較強的軍政權力。


因為希臘城邦命不好,周邊強國太多,同時自己犯二。在歷史早期,希臘人繞著海到處跑,所以在義大利,西西里,愛情海和小亞細亞都有大量希臘化城邦,擁有建立統一多民族國際化帝國的客觀條件。但是希臘本身有很嚴重的民族問題,分別是以雅典那旮旯為代表的Hella族和以斯巴達那旮旯為代表的Dorian族,兩個民族和他們的海外兄弟城邦間彼此常為一點兒破事打來打去,內耗嚴重。其實第一次希波戰爭就是因為雅典因為關照自己的波斯裔僑胞而搞起來的,後來事兒搞大了才把苦逼斯巴達也拽進去。在希臘好容易團結一次教波斯做人之後,乘著波斯退出留下的政治真空期,雅典成為國祚50年的雅典帝國,實際控制範圍遠及小亞細亞和北非,屬下城邦數百,通過貢賦和關稅維持有一隻全年無休的職業化百船艦隊(相當於今天的滿編製核動力航母群,然後每年還都在升級換代的那種)。後來雅典帝國和斯巴達之間因為民族政治等各種破事兒又開始戰爭,這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本來一開始沒打算搞太久,結果雙方玩著玩著就認真起來了,各種黑科技攻城器全部走起,本來是土豪特權的燒錢騎兵隊也是成編製地編入正式軍中,此後戰爭逐步升級,攻城戰守城戰家常便飯(順便一提,其中一次攻城戰的花費,根據Thucydides的記載,相當於雅典帝國一年的海軍軍費。所以中國的孫子很反對攻城戰,因為太貴了打不起),直到雅典無敵艦隊遠征西西里的時候全軍覆沒 (跟著覆沒的還有雅典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技能點全滿的水手,都被希拉庫薩人俘虜了皮鞭口球當奴隸賣了),雅典帝國灰飛煙滅。當然可想而知,能滅掉強大的雅典艦隊,斯巴達一方是付出了何等沉重的經濟代價才打造出自己的新式軍隊 (比如斯巴達艦隊,清一色包銅重甲艦——順便一提,那個時代木有零件化分工外包的概念,所有銅衣一次性澆注,失敗了就得回爐重做,成本還得double)。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本來應該是斯巴達帝國稱霸的時期,可惜此時波斯已經看透了希臘人熱衷內鬥,缺乏團結的特點,於是果斷資助柯林斯,雅典和其他幾個大城邦組成反斯巴達聯軍,好維持希臘地區的均勢。被戰爭搞得國力凋敝的斯巴達自然不是對手,主力被全殲,拿來做職業女僕的愛奴Helot族也被解放了,斯巴達由此失去重要生產力,一夜之間從蘇聯變成曹縣,從此成為地中海地區著名的人文旅遊勝地 (因為斯巴達雖然沒有奴隸給他們幹活了,但是先軍政治的好傳統還是保留下來了,於是乎就成了各國人特別是沒見過世面的羅馬人的觀光學習熱門地區)。此後波斯的均勢外交玩得如魚得水,挑撥的希臘各城邦是你打我來我揍你,最後窮弱至極而被馬其頓一舉征服。亞歷山大帝國之後,斯巴達已經是曹縣式的獵奇旅遊勝地,而雅典也沒有國力來組建常年征戰的職業化艦隊,重建帝國自然也是黃粱一夢。這就是本來可以成為帝國的雅典斯巴達為何最後會那麼挫的故事。


希臘城邦的政治傳統造成獨立性太強,一個城邦的移民新建立的城市過不了多久就和母邦劃分界限甚至大打出手.所以希臘的殖民地雖然遍布東地中海甚至黑海沿岸,但始終處在不斷的內亂中,而且隨時願意為了一點眼前的利益聯合外敵來攻打自己的同胞,前有波斯,後有羅馬都樂意拉攏一群希臘城邦.

本來希波戰爭後的雅典是很有希望建立一個類似後面羅馬的城市聯盟,但最後被斯巴達和波斯聯手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放幹了血.

托勒密,賽琉古這兩個看起來龐大的國家都是少部分希臘人統治大部分原住民,而且這兩地的原住民本身就有相當高的文明程度,同化的難度非常大.造成的結果就是這兩個國家非常依賴其他希臘城邦提供的稅賦和兵源,而且動員能力嚴重不足,在歷史上都是一場慘敗後就動搖了根基,而羅馬依靠公民兵的制度擁有非常強大的造血能力

其中托勒密王朝在救援塞普勒斯時海軍慘敗後丟失了東地中海附庸城邦,之後就一直就面臨希臘裔兵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到拉菲亞戰役時只能動員本地的埃及人參戰,從那以後埃及人就沒讓托勒密王室有一天安穩日子過

托勒密的統治措施更一步加劇了國內動亂:包括國家控制一切商業活動,甚至連商品價格都是控制在國家手裡,用埃及的土地吸引希臘的軍事移民,政府里的公職也都是由希臘裔把持,這種情況下埃及本土居民的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能把一向恭順的埃及人逼到連年造反的地步

賽琉古的失敗則有很一大部分都是安條克三世的個人所致:打著希臘解放者的旗號,結果把絕大多數的城邦都逼到了羅馬一邊,在馬格尼西亞戰役里又頭腦發昏.

不過即使他避免這一系列的錯誤,賽琉古也很難和羅馬抗衡太長時間,東部各行省只是迫於武力暫時臣服,國內的希臘裔人口嚴重不足,軍隊里充斥大量的僱傭兵,賽琉古那怕在戰場上戰勝羅馬十次,但只要一次失敗就得連本帶利的吐出來,

最後一個內部問題沒那麼嚴重的馬其頓,則是受限於實力太弱和外交失敗,在和希臘其他城邦以及蠻族無休止的戰爭里耗幹了實力,第三次馬其頓戰爭時已經要在國內搜羅全部15歲以上的男子才能湊夠軍隊和羅馬對抗


因為經濟模式不同。

希臘經濟依靠貿易,本國的供給絕大部分都依賴於外部。這是很不利於擴張的。一旦跟鄰國打架,貿易斷了,說不定糧食都不夠吃。

亞平寧半島其實也是鹽鹼地比較多,也不利於發展基礎農業。但是羅馬人靠搶劫為生。沒錢了就去打仗,去搶。這才是不斷擴張的原因。他們以戰鬥為至高的光榮。整個國家收入甚至有時候75%都是靠打仗贏得的資源和戰爭賠款,只有25%是自己生產的


我覺得樓上兩位從軍事,政治角度分析了原因,但我想再補充一下。羅馬之所以為羅馬是因為其對他人的同化吸收能力。

籠統來講,就是即使是被征服的民族,羅馬也能夠比較開放地接納他們。

具體到個人,就算只你是個奴隸,通過個人的奮(yun)斗(qi),也是能夠出人頭地的。比如克勞狄烏斯皇帝引以為傲的秘書官體系中主力大多出生於解放奴隸階層。

總而言之,因為不斷有新的人才湧入,使得羅馬相對希臘要有活力的多。而這點,是我覺得羅馬之所以能成功,希臘之所以會沒落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小國寡民 民主政治


我曾經試圖探尋影響國家的興衰、國力、國民(國家)性格產生的最終因素是什麼,也就是最最基礎根源是什麼。我最後發現,是一個國家所處的地理環境。也就是講地理位置、環境是影響一個國家幾千年歷史的根本因素,沒有之一。

拿本題「為什麼古希臘諸城邦沒能像古羅馬一樣軍事擴張成為持續時間較長大帝國?」做例子試說明:

希臘所處的地形多山、靠海,不利於發展農業,在古代多山也必然造成交通的不便。希臘各個城邦共同處在這樣一個環境會必然導致下列幾個情況:1.當有限的且並不肥沃可耕種土地無法養活日益增多的希臘人口,在與靠海這一因素共同作用下,必然導致大量人口出海謀生,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古埃及時代,希臘的商業就特別發達的原因;2.多山地形導致的交通不便,漫長的信息傳遞和惡劣的行軍條件導致不可能產生高度的中央集權,也使得各個城邦無法在地理上緊密相連,話說來,動用大量國力征服一個個並沒有多少土地的城邦並派兵駐守,本身也是划不來的;3.客觀上形成鬆散的城邦制度,並必然產生「自由」的思想環境。所以古代希臘從地理上就決定了不可能生成高度集中的中央政權,各個城邦軍事、經濟都比較獨立,自然不可能成為帝國。

另一個佐證是,始皇帝開創了比任何前朝都廣闊的土地以後,修建直道(軍事調動)和運河(糧食運輸,經濟交流)。

另一方面,古代羅馬帝國起家於平原,擴張後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適合農業發展,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很高,卡托在《論農業》的記載是:最好的農場是葡萄園,其次是得到灌溉的花園、柳樹園、橄欖園、草地、糧食園、林木園,最後是橡樹木材園。說明羅馬帝國很早就解決了吃飯問題,更多的土地用來種植葡萄(釀酒、水果)、花園(貴族的奢侈生活)、橄欖(油脂)等等。地勢也相對平坦(多山地區也不可能有發達農業),便於信息傳遞和軍隊調動,集中的統治便會必然地產生(不要被元老院、議會誤導認為「民主」=鬆散統治)。較高的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更多的糧食)和集中的統治,兩者結合必將成就一個擁有高質高量的強大帝國。

同理,我們也可以從地理位置、環境分析幾乎地球上每一個民族、國家的性格和發展,比如中心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農業高度發達的中國成為了一個中央集權的農業國,以及國人的小農經濟,小農意識;北方草原上的必然誕生一群吃苦耐勞、戰鬥力極強,但文化素質怎麼也難以提高的游牧民族......

簡單講,就是地理環境決定生存環境,生存環境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式,關係模式決定國家根本結構。所以不同地區的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導致不同的國家、民族命運,歸根到底,是因為地理環境早就註定的必然。


都已成城邦了,還怎麼可能成為帝國?成熟穩定的帝國就是極度削弱城邦和諸侯形成的統一政治實體,而希臘的情況剛好和帝國強大基礎南轅北轍,有極度強勢的城邦割據。提問者有沒有腦子?


村委會主任是無法當帝國元首的。

當然,嚴肅的答案請看樓上各樓XD


地理位置決定。

還有民主制度不適合擴張。共和制度,君主制度更容易走擴張道路。


推薦閱讀: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能從歐洲影響到中國?
北歐的那些民族是如何文明化的?10世紀之前的維京人,何時放棄劫掠的生活建立起穩定的國家?希望詳細解答?
德意志各邦國 1848 年革命失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帝國、王朝和王國有什麼區別?
古羅馬時代,古希臘是怎樣的狀態?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古希臘 | 古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