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IKEA)自 1943 年創辦至今,為何一直沒有上市?

全球範圍內還有哪些像華為一樣有較高知名度,但是未上市的公司? 問題來源

它在全球開那麼多家店是靠什麼來支持融資的?


不上市有很多理性的原因,比如保持獨立性、保持家族對IKEA的控制權,可以更加有效和巧妙的避稅,尤其是當IKEA在幾十年里已經靠自生長,建立起一套高效供應鏈從而實現「從森林到咖啡桌」的長鏈條,實現全球採購、全球零售,維持1000家供應商和1W種SKU並每年更新1/3的SKU,需要靠大資本推動的事情貌似已經靠自身利潤反哺而做完了,到目前來看在財務上沒有特彆強的上市訴求。

此外,創始人英瓦爾·坎普拉德(也被人稱為宜家企業文化的主教)善變的性格和極強的控制欲也是不上市的重要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公司的重大決策全是這個老爺爺一手拍板的,而且在08年的時候veto了做電商的決議,因為他覺得電商會減少到店客流,而且沒法做「場景營銷」,只有宜家精妙的傢具叢林設置能夠最大化的引導顧客的消費過程。

為了進一步防止外人染指IKEA,英瓦爾讓律師設計了一個複雜的股權關係:

英特宜家公司:金融職能,賺錢+避稅,唯一資產是宜家品牌,品牌使用費是[總營業額]的3%

在加勒比地區設置信託公司:可以匿名,因此坎普拉德可以迴避高額利潤流向的問題。

坎普拉德的三個兒子在不同公司/基金會任職,任何一個部門或者任何一個兒子都無法獲得過大的權利。

圖片出處:新財富


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上市?在現在的中國, 好像衡量一個公司的好壞,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是否是上市公司。但是實際上,一個公司是否上市,要考慮公司的發展階段、未來的發展戰略、業務模式、現有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的想法等等諸多方面,並不存在上市就是好,不上市就是不好這樣簡單的黑或白的劃分。上市可以獲得一個相對便利通暢的融資渠道,但是也要付出代價,需要遵守上市規則,需要披露很多信息,需要面對資本市場的壓力等等。股東和管理層要對利弊、成本收益做相應的評估。我想宜家不上市就是就是它的創始人經過評估做出的結論。

至於靠什麼融資的問題,零售行業如果做的比較好的,公司的現金流是非常好的,因為銷售是收現款,但是採購是可以有賬期的。這個時間差可以沉澱很多資金在公司賬上,隨著規模的擴大,資金量可以越滾越大,應該足以支持公司的擴張。有興趣可以研究一下零售上市公司的報表,比如國美、蘇寧等等,應該都是這樣的。


正好這幾天跟宜家的人見過,憑記憶寫一下。宜家的架構還是比較特殊的,總體分為三塊,根據logo顏色不同,內部稱為藍宜家、綠宜家、紅宜家。藍宜家就是經營連鎖店的,不做其他的,主要的店鋪都在這塊,但它只有特許經營權,「宜家」商標等知識產權都在綠宜家,藍宜家付給綠宜家的特許經營費是收入的3%。綠宜家因此有大量現金,可以做經營之外的投資還有慈善,綠宜家也經營少量零售店,大概是幾十家。藍綠宜家都已經捐給基金會了,上面有人提到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就是控制藍宜家的,wiki上這個圖對這個說的比較清楚。

http://en.wikipedia.org/wiki/Stichting_INGKA_Foundation

真正屬於創始人Ingvar和他三個兒子的其實只有紅宜家,大概經營十幾家零售店,所以宜家的人認為說Ingvar是什麼首富是不對的。紅宜家也是一樣付給綠宜家特許經營費。此外,同樣的進入新市場開新店,藍宜家有優先權,一般是藍宜家不進了其他兩家才進,比如說市場比較小啊、當地市場不太規範、局勢不太穩定啊。目前中國大陸所有的店都是藍宜家的,新加坡還有香港好像有紅宜家的店,當然對顧客來說都是沒差別的。Ingvar認為這樣的架構可以減少創始人家族對企業的影響,也可以使藍宜家更專註於經營。個人感覺,如果上市的話這樣的架構就很難維持了,大概也不是創始人希望的。說到融資方面的,其實好多人也提到了,宜家根本不缺錢,人家賬面上現金一大堆,資金全球調用成本極低,目前來看的確沒什麼上市的需要。


不要拿國內的標準去衡量一家公司的規模和前景,上市與否只代表一種公司發展戰略。

1973 年,第一間斯堪的納維亞搬到以外的店在瑞士開張,次年宜家慕尼黑分店開張,而德國至今依然是宜家最大的銷售市場。目前,宜家在全球 38 個國家擁有 338 家門店,2011 年銷售額達到 251.73 億歐元,毛利率為 114 億歐元。

宜家並非上市公司,早年它對自己的經營狀況諱莫如深。2012 年 9 月公布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和他的家族以 374 億美元的凈資產位列全球億萬富豪榜第 377 未,而他本人以及被疑為瑞典首富多年……

《第一財經周刊》單行本《尋找下一個宜家》。

可以說,宜家的現金流充足,利潤有保證,客戶忠誠度高,供應鏈品控讓同行讓塵莫及,同樣模式或體量的同行中沒有競爭對手可言。宜家中國 2012 年財年的銷售額僅為 54 億元,佔全球銷售額的 4%。目前來說,宜家對中國市場並沒有急於擴張的考慮,更不會考慮上市。

同樣的價格,沒法和宜家比設計和質量;同樣的質量和設計,沒法和宜家沒價格;同樣的銷售額,沒法和宜家沒利潤;同樣的品牌,在大眾眼中的認知度遠不如宜家。中國的傢具廠家數量是全球最多的,甚至有美克美家、台升這種做著做著都收購國外傢具品牌的廠家。但大多數傢具廠家或品牌只是在賣傢具而已。


設在荷蘭的雙重基金——英氏-宜家基金(Stichting Ingka Fundation),是宜家機構的後台老板。下設英氏控股集團(Ingka Holding),其中所有者基金(英氏基金)擁有英氏控股集團所有的賬麵價值。英氏基金由公益基金(宜家基金)管理控制,但宜家基金的資金來源卻由英氏基金提供。 背後的宜家

根據這段描述畫了一幅圖,很有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意味:


今天上管理課的老外特彆強調了」Debt is cheap~~~"。能借到錢最好是借錢,從長期看股權融資是一種非常昂貴的融資手段。你可以反過來想,在金融投資品種中,股票整體回報率是很高的,遠勝過債券……


坎普拉德早已宣布:「宜家永遠不會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對此,坎普拉德給出的官方解釋是,一旦上市,股東們必然要求獲得更快、更多的回報,這將改變宜家的長遠目標和運作方式,但他也承認宜家如果是上市公司,每年就必須撥出大約30%的獲利給股東,不上市的話,這些錢就都能成為公司的儲備金,以備不時之需。

來源: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宜家永遠不會上市

--------------------------修改的分割線--------------------------------

好吧,多說兩句。

宜家不是那種急著擴張的企業。在國內開店的速度也只是這兩年略有加速,之前差不多一年一家店,現在要向二三線城市進軍,速度大概是一年兩三家店。宜家進入中國市場15年整,全國現在擁有14家商場。

現金流充裕,又一直秉承穩健的運營方針,再結合上面引用資料的背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應該是不會考慮上市的。


上市也只是為了獲得資金罷了。如果有更好的渠道為什麼要上市呢?上市容易被股市和社會評論控制而走向短期目標,而斷送長期發展。歐洲很多保守派都會傾向於向銀行合作。博時公司以前就是上市出了問題,然後堅決不上市。


經營狀況良好,資金充足,沒必要上市融資。


上市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融資,為了有更多的資源來支撐企業的發展。上市並不是最好的融資渠道啊,對於一些有更好融資渠道的公司來說就真心不用擠破頭去上市了,成本太高。


其實我不大想說IKEA的問題,但你問問珠三角一帶做外貿的工廠,主要做五金/傢具的,大多數都是接觸過IKEA,越大的公司做IKEA的貨就越找山寨的小廠做,層層外判轉發給別的供應商做來保持自己的盈利,可想而知其質量。從實際意義上分析,IKEA從09-10開始增幅減少了很多(相信從實際一線生產得來的數據)而萬一要上市,這種數據我相信目前那些高層沒有一個位置可以安全。大家看得到的只是IKEA在門店上的數目增長而忽略其實際的盈利增長(沒有上市不需要對外公布)一旦擁有這麼大規模的實體店支撐業務發展,盈利增長會有很大壓力,假如按部就班我相信很難符合股東們的要求。為了牢牢把持自己的公司,我相信IKEA在短期內都不會考慮上市的事情。


我倒是想問一句:為什麼要上市?


以前在娃哈哈的時候,宗總說,我們現金流特別充足,不需要問他們借錢,也不需要上市。


可能因為創始人一直想的是做好企業,不是撈到錢就跑。


上市是一種融資形式,當然也是一種分權形式。家族企業的上市,是企業體質內矛盾激化的顯示,也是解決矛盾的出口。


樓上說是因為擔心股東偏好短期資本回報的問題我認為不成立,亞馬遜就是很好的例子。亞馬遜每年非常平穩的虧損4000萬美元,但是股價一路水漲船高,證明投資者是看得到遠期利益的也相信亞馬遜的長期成長能力。

其實這就是一個戰略理念的問題,要具體分析那就複雜的去了。


華為也不上市也就是學宜家的長遠策略吧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2018宜家家居指南?
宜家的整體櫥櫃能用10年嗎?
瑞典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與技術?
在宜家買窗帘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宜家家居IK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