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做的比中國好?

比如說他們會自發地過年去神社參拜 夏天盂蘭盆節會有廟會 上了年紀的人日常生活中也會穿和服等等。。為什麼中華民族一些傳統文化就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呢?


瀉藥。

我想到之前看個綜藝節目,好像是《我是演說家》來著,有個外國人上台說他來中國之前,被中國建築所深深吸引。他以為中國的建築是這樣的:

結果來了以後發現是這樣的:

他很傷心,他很憤怒!他說:「建築師們,麻煩你們不要再學西方了!至少要把中國的房子蓋成中國特色的尖尖的屋頂。」

魯豫直接把他否掉:「你對中國的看法太表象了。」

現如今很多高喊傳統文化的人,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也太表象了,不知題主有沒有想過傳統文化是什麼,有哪些東西,過去是怎樣的,現在是怎樣的,未來是怎樣的。

在他們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這樣的:

很遺憾呢,實際上傳統文化是這樣的:

以題主例子而論,說日本人去神社參拜,說的好像中國人過年不去廟裡一樣。然後說穿和服,你說的是下面這種么?

你看,你和那個喜歡尖尖屋頂的外國人多麼相似,你在乎的只是:「看起來好日本啊。」

所以,我們還是回到剛才那問題:傳統文化是什麼,有哪些東西,過去是怎樣的,現在是怎樣的,未來是怎樣的。

題主,你所說的中華民族一些傳統文化是什麼?

私以為,科技、政治的變化會對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看中國歷史的話,農耕社會的到來結束了人殉的傳統。近代工業社會直接破壞了鄉土社會結構。

現今中國,一些不符合現代文明的習俗和宗教習慣也會衰弱或者消失,比如西藏磕長頭的牧民越來越少,比如西藏磕長頭的牧民越來越少,西醫在醫院唱主角,乃至於一些手工藝也會被工業機器打敗而消失。但是有些文化可以和現代文明兼容,或者仍有人需要他,就會留存。比如與時俱進的漢語,飲食,成為高雅藝術的琴棋書畫。因為有人需要,所以各民族的風俗會保留,但這些民族的下一代離開當地之後往往就會淡忘這些習俗。或許政策會對文化有影響,比如京劇、崑曲。本來消失的東西,硬是撐著,但,文化本身沒有市場的話,最終還是會消失的。

那些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就活得很好:漢字、飲食、詩詞、傢具、篆刻、地方戲曲……傳統文化應該被傳承還是被淘汰? - 待語的回答

我認為日本的好處在於做到了極好的商業體系。讓這些傳統的文化掌握者能以此謀生——即便收入不高,至少在精神層面代表著雅,或是把日本風格的東西和現代工藝相結合。或許這和日本傳統文化中對匠人精神的提倡有關係吧,在中國這些都是細枝末流……

比如建築方面的風格:

日本、韓國比中國保存得更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例子? - 錢亦成的回答

比如圍棋的棋手收入:圍棋職業選手收入調查 日本最高中國含金量最足

各種現代元素的混搭:

有哪些源於中國的文化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好的發揚?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但是除去生活習俗層面的東西,日本文化的內核已經是現代的公民意識了:為什麼有人說日本人冷漠? - 日本文化

年輕人也未必喜歡那些傳統的東西:花道和茶道為什麼在日本逐漸不受年輕人歡迎_flowerplanet_新浪博客

而中國呢?還有大量的土地保持著中國傳統文化——家族意識:如何理性看待「最美鄉村教師候選郜艷敏:被拐女成為山村女教師」相關新聞? - 徐小疼的回答

這樣看來,似乎中國更傳統一些?不過這些傳統文化在未來一定會消失。

so~商業化,適應現代社會才是正途。 還好這個時代不歧視匠人~:)

比如古風音樂就做的不錯,他可能不夠完美,不夠專業,每天被古文圈吊打。但是他和時代結合的很好,沒有任何複雜的規則,通過二次翻唱等方式和受眾有著良好的互動,擁抱這個互聯網時代。

或許,古風、傢具、古裝婚紗等這種通過對傳統文化文本的吸收再轉化的商業形式會喚起人們趨向傳統的審美,打通一條連接未來中華民族和過去中華民族的傳承之路。


很簡單,因為我們所看到的日本傳統,本身的歷史最早也不過明治維新,而且今天流行文化中的日本元素,其實是西方話語下的東方想像。


日本沒經過革命和五四


第一步 消滅馬列,這個問題就解決90%了.

第二部 看看下面完整的文章

我所理解的中國古代教育

引用一段

一百年前,中國的教育不是這樣的。從一百年前上溯到三千年前,中國的教育從來不是這樣的。我們古代的人才,都是私塾官學系統教育出來的。如今,最後一代讀過私塾的老先生,還有一些尚在人間。我和我的團隊,這些年來到處拜訪這樣的老先生,詢問當年的教育情況,採錄當年的讀書方法。昨天有人問起,那些老先生都是怎樣的人?我鄭重回答:不是現實中的人。和他們面對面坐,恍若隔世。他們吟誦的時候,會哭。他們和你一見如故,親如家人。他們不顧年邁體衰,總是傾囊而授,或又拄杖帶我們尋訪他人,從未提報酬、版權,也從不懷疑我們是騙子,也從不擔憂我們是文盲。他們都會隨口作詩,儒經道藏,更是信手拈來。吃飯的時候,能為你解說每一道菜的來龍去脈。走路的時候,能為你指點每一處地方的歷史變遷。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術藥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們歷盡苦難,死裡逃生,卻都達觀開朗,笑對人生。他們是「士」,周堅老師謂橫平豎直立於大地,他們身上最寶貴的東西,是氣節。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氣節不是一個架勢,恰恰是親切,是溫柔,是可愛。

我們也認識一些會吟誦,但沒有讀過私塾的先生。這些先生或從家傳,或從學堂、大學,或像我一樣從採錄習得吟誦。這些先生,就感覺是現實人物。這其中的差異,也難以說清,但就是感覺不同。所以不是吟誦使人不同,而是傳統教育使人不同。


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時,對傳統文化一直是尊重的。中國在吸收外來文化時,大多數人喜歡淡忘傳統,愛屋及烏吧,對外來文化喜愛超過自己的文化,丟失了傳統僅剩一小部分人在堅守。為了發展,古建築消失了很多很多,傳統技藝瀕臨滅絕,傳統節日的文化精神已失。以前隨處可見的茶館如今。。。

起源於我國的許多傳統文化例如茶道,香道,漢學等如今卻是日本傳承並發揚的最好。

何其悲哀。


日本社會到明治維新之前,都幾乎沒有受到過什麼大的衝擊,文化的脈絡是平滑、穩定的。

即便是維新之後,也不過是在日本這道菜中加入了西方的佐料,這個過程雖然不可謂不劇烈,但仍然沒有觸及日本文化的核心,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一個古典色彩濃厚的現代國家。

再之後的戰敗,美國對其進行去軍事化,反倒令日本文化出現了一些沒有過的「異變」,但美國人顯然並不關心日本的文化,這方面的影響還是很有限。

總結下來就是,日本文化的主線十分獨立且平穩,並未出現過明顯、嚴重的斷裂或突變,這在世界歷史上其實都比較罕見。

反過來我們看看中國。

清之前不說,單看近兩百年

鴉片戰爭

辛亥革命

五四運動

共產主義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社會主義改造

WHDGM

改革開放

……

這上面的每一個事件,都嚴重衝擊甚至破壞過中華文明的主幹和根基,中國的近代史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思想文化最為起伏動蕩的歷史了。

和中國人思想上所經歷的千迴百轉波濤洶湧相比,日本簡直是一汪池水波瀾不驚。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把文化比作婚姻,那日本的婚姻史就十分簡單穩定,從一而終,其間雖然有過一些小風浪,但都不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而中國就是一個婚史複雜、感情混亂、備受摧殘的怨婦,離婚多次,有過被拋棄有過自己劈腿,百轉千回以後,早就身心俱疲累覺不愛了。

所以你會看到日本和自己的愛人(日本傳統文化)非常恩愛,結婚多年依然感情穩定,時不時還喜歡秀一下。

而有過多段失敗感情對於婚姻早就絕望了的中國則選擇約炮和一夜情來排遣寂寞空虛的內心……


日本的正式國名是什麼?

給你幾個例子,你猜猜。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日本人民共和國?日本民主主義共和國?大日本人民民主共和國?

都錯了。

日本就是日本。

是啊,它就叫日本。古來如此,源遠流長,一直叫日本。經歷了南北朝,戰國時代,德川幕府,明治維新,它還是叫日本。

日本這個名字,是與吳國、楚國、齊國同儕的地方國名。可惜這些國家都早已灰飛煙滅了,所有的邦國都被格式化,只剩下大一統的秦朝,漢朝,明朝,清朝。只有日本孤懸海外,保存了這個國名。

從這個意義上說,日本是中國古典政治實體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周天下的虛君制度,明治維新之前還維持了相當程度的封建體系,就是那一堆薩摩山口加賀尾張信濃金澤之類的藩國,幕府將軍天高皇帝遠,地方武士世世代代服務於一個藩主(脫離領主的武士被蔑稱為浪人)。

這種真正的「分封建制」維持了地方共同體的凝聚力,並且武士和職人的世襲制度提供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讓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充滿確定感,不會渴望社會的動蕩顛覆。日本企業的「終身僱傭制」就是當年的藩主效忠制的改頭換面,日本的「匠人精神」也來自於世代傳承同一職業的安身立命感。(如果你今天是歌舞伎,明天是壽司師傅,你就不會成為市川海老藏或小野二郎)

對比一下中國的「城頭變幻大王旗」,日本穩定得驚人。之所以「城頭變幻大王旗」,是因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所以敢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因為當朝的「王侯將相」,的確都沒那個「種」。你不也是靠槍杆子上台的嗎?你能靠槍杆子,難道我不能靠?人人都這樣想,社會就永無寧日。朝代更迭,不斷重蹈覆轍。

嚴格說來,包括秦始皇在內的皇帝全部是僭主。秦作為西戎侵入華夏腹地,把具有周天子授予的合法性的齊楚燕趙魏韓滅國,跟希特勒吞併捷克奧地利波蘭有何區別。自封為皇帝,奄有天下,已經是僭越行為。但是其時已經無人反抗,也做足了登基儀式,也算建立了新的法統。

從秦到漢,就已經是暴力革命。楚人起兵是想復國,恢復多國體制,中止秦朝的格式化。劉邦作為投機者摘了桃子,重新建立起秦政框架的漢朝,相當於第二個秦朝。復國主義者——也就是封建主義者——不甘罷休,再次掀起七國之亂,被漢景帝殘酷剿滅後,格式化已經無法阻擋。

僭主的節操也是每況愈下。

漢的建立好歹有個劉邦的「漢王」基礎。漢到魏,還算體面地使用「禪讓」的遠古規則,把「皇帝」頭銜禪讓給魏王曹丕。魏到晉,也重演了禪讓的橋段,魏帝禪讓給晉王司馬炎。晉到宋,晉帝禪讓給宋王劉裕。宋到齊,齊到梁,也一樣。禪讓的面子是要做的,秦始皇的傳國玉璽交接也是流程的必備一環。原因很簡單,接班需要法統,也就是合法性。

華夏這一法統在梁亡時徹底毀滅了。西晉滅亡後,華夏正統蝸居江東,北方蠻族彼此爭雄。本來南北朝時,雙方相安無事多年了。梁武帝引入侯景自取滅亡,偉大的建康被劫掠一空。西魏軍隊攻入江陵之時,繼位的梁元帝仰天長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滿朝文武被擄往長安做奴隸後,帶著少數民族僱傭軍建立軍政府的陳霸先,連傳國玉璽都沒有,居然忝然建立陳朝,充分象徵著法統已斷,而且僭主連門面功夫都不care了。

北邊的鮮卑政權努力模仿華夏正統,從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不斷吸收華夏政制。隋滅陳之後,由於陳本來就沒有法統,所以隋的統一實際上建立起了第二個華夏法統(仰慕華夏的鮮卑人建立的新法統)。這一法統被唐所繼承(隋-唐就是第二個秦-漢,前後政權只是皇族易主,體制換湯不換藥),再通過五代傳到宋,直到被蒙古人徹底熄滅在崖山之戰。(宋基本剔除了隋唐異族政權保存的部族藩鎮體制,成為一個郡縣化比較徹底的吏治國家,成為秦漢體制的迴光返照。)

元、清二朝,都是典型的異族征服政權。他們不需要華夏的法統。華夏的部分只是他們多元帝國的一部分而已。(「崖山之後無中國」就是這個意思。)蒙古、西域、吐蕃、滿洲的部分都維持當地部族制度,通過分封部落首領或任命宗教領袖,進行間接統治。漢人用漢人的政制習俗統治,夷人用夷人的政制習俗統治,各得其所。(這跟英國人在香港、馬來和印度的統治方法是一樣的。正是這種多元性和靈活性,維持了統治的低成本和有效性。)

明是一個流民邪教軍事集團建立的政權。雖然號稱漢人王朝,其實對人民的統治比蒙古人更為嚴苛暴戾。元,明,清三朝,都沒有任何法統,全部是暴力征服者。元和清還從部落貴族保留一些貴族性,明太祖把軍功貴族殺光後,基本毀滅了貴族土壤,成為一個皇帝之下皆為芻狗的扁平體制,所有渴望榮華富貴的人必然結黨向唯一的權力中心——皇帝——求寵,所以就有了閹黨和東林黨的慘烈鬥爭。

到了清朝,不僅有皇權跟平民的權力差,還有滿人和漢人的民族差。作為征服者,滿人不需要你的支持背書,更不會對你有「國人」「子民」這樣看字面就透出的親密感。

為什麼士大夫看中法統?因為法統的傳遞需要一系列儀式,這些儀式是通過士大夫傳承的,就像劉裕代晉立宋時,還得請到頂級門閥王家謝家來交接玉璽。如果一個政權不需要法統,那士大夫顯然就disposable了。從貴族到門閥到士大夫,越來越disposable,其實是一個封建制衡力量不斷下降,皇權不斷加強,自由不斷泯滅的過程。

到了清朝滅亡的時刻,中國不僅沒有法統,連皇統都沒有了。一個地方邦國早已被格式化、漢人貴族早已被消滅、只剩下【滿洲貴族】和【漢人平民】的國度,把前者劃掉後,那就只剩下後者——一個億萬屌絲之國。除了地主鄉紳和資本家,還有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大多數國民都是無產者。這種國度給供鏟主義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後來的歷史路徑,基本已經註定。剩下的只是偶然選中的名字和事件而已。

日本的幸運也許就在於,海洋天塹隔離了大陸層出不窮的強權入侵。元朝艦隊被「神風」消滅、蒙古侵日失敗,豐臣秀吉侵韓失敗、沒有入主神州,這兩個關鍵事件把日本的歷史跟大陸割裂開來,讓日本獲得了獨立的發展軌跡。

日本相當於齊國這樣的邦國延續至今,而且在這個小邦國內部發展出了一個小華夏體系。天皇相當於周天子,是國民凝聚力內核和國體的象徵,專註於祭祀和文藝(近代以來西方科學替代了傳統文藝,昭和天皇和平成天皇都是卓越的生物學家),把政權委託給職業政治家(以前是幕府,現在是內閣)。明治維新之前,地方大名就相當於春秋時的齊公晉公宋公秦公,各自領有一方土地,擁有充分的自治權。雖然德川幕府要求大名每年在江戶住上半年以防造反,但大名的藩國勢力固若金湯。

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小華夏體系」保護著地方獨立性,才會出現薩長土肥(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個藩國)的倒幕運動。(辛亥革命就相當於一場發源於蜀、爆發於楚的「倒幕運動」)後來的明治政府將幕府和大名的權力全部收歸天皇(其實就是收歸中央政府),「廢藩置縣」加上「廢刀令」,實際上是一系列非常暴烈的集權和郡縣化行為,取消了大量傳統權益,極大損傷了武士利益,所以引發了習慣封建自治的地方武士的群起反抗,這也是大久保利通當年的革命戰友西鄉隆盛起義挑戰明治政府(西南戰爭)的起因。

西鄉失敗自裁,日本的集權化再無阻礙,這就註定了百年後的戰爭噩夢。

從倒幕運動到明治政權,從辛亥革命到國民政府,二者是類似的集權化過程。二者都註定了國家走向軍國化。由於沒有多元勢力制衡,一旦中央權力被控制,就可以隨時發動可怕的群眾運動,並最終通向慘烈的戰爭絞肉機。蔣控制的民國,軍部控制的日本,mao控制的people』s republic,都是血淋淋的見證。

二戰失敗後,美國對日本的改造,實際上大大削弱了明治維新造成的集權化體系,尤其是削弱了天皇和軍部的地位,通過文職政府和地方選舉進行了民主化改革。這場戰爭對於日本而言,也許是因禍得福。以前為了迅速富國強兵不得不進行中央集權,並在泛亞主義理念下以白人為假想敵。如今這兩個歷史積弊都被美國擯除了,第一,民主改革,第二,融入國際。日本政制就像學徒趕工造出的寶劍被師傅重新打磨了一遍,去蕪存菁,終成一代名器。

美國對日本的改造是符合保守主義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保留了天皇制和神道教。可想而知,如果天皇被廢黜,神道教被夷除,整個國體的神聖性將蕩然無存,加上之前明治時代的集權化已經極大消滅了地方貴族(舊大名+明治功臣組成的「華族」的存在感已經很弱了),日本社會將同大陸一樣屌絲化,成為供鏟的溫床。

保守主義為什麼彌足珍貴,就是因為它重視法統延續,讓社會有文化政治遺產可守,並且尊重了既得利益群體,避免顛覆一切的格式化悲劇。任何格式化行為,雖然可以造成一時的平等,但必然導致激進思想的蔓延,讓國家成為從未被歷史檢驗過的烏托邦理想的試驗場。因為這種試驗,只有在所有傳統都被廢棄、所有stakeholders都被消滅的不毛之地,才有可能開展。近代中國就是例證。

一個傳統得到保護的社會,一定是利益各方犬牙交錯的。因為他們都有歷史權益,誰也沒有消滅誰,各自擁有自己的地盤,通過長期爭鬥博弈,地盤時大時小,甚至保留了很多曖昧地帶。正是在這樣彼此制衡的情況下,才可能保存難能可貴的自由。因為所謂自由,就是任何人無法剝奪其他人自然權利的狀態。如果沒有保衛自己權利的實力,自由是無從談起的。

在自由的狀態下,不平等是一個自然結果。因為自然規則下,資源天賦的不平等必然導致政經地位的不平等。在一個有機的社會中,不平等雖然存在,但在彼此博弈中一定會形成一個讓所有人接受的體制,並最終實現一個穩態。這個穩態中,有不平等,也有對不平等的補償機制。追求絕對平等,除非將社會格式化,從而實現強制平等。但這樣一種平等,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悲劇,因為現在的你連最基本的權利都要從格式化你的人那裡乞討。

誰會渴望這樣一種結局呢?只有沒有歷史權益的無產者。無產者一無所有,所以渴望打爛一切。有恆產者有恆心,當他也成為有產者後,最怕的就是當年的自己。所以供鏟革命是不可能持續的,唯一維持革命精神的方法就是將一切國有化,從而徹底根除任何有產者誕生的土壤。但是人性是不可抗拒的,當烏托邦意識形態祛魅之後,掌握權力的人偷偷成為第一批有產者就是必然事件。接下來大眾就會要求同樣的權利,於是open reform就成為必然。

這就是一個歷史的detour。這一圈detour,漫長而慘烈,最大的惡果是徹底毀滅了所有可資傳承的東西。無論它是財富、體制、文化還是藝術。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播種養育。元首的登基不再有莊嚴的頌詞和儀禮,城市的改造不再有歷史的先例和法度,藝術的傳承和供養被中斷,世族的家教和人脈被打倒,庶民的舉止沒有貴族來示範,大眾的道德沒有宗教來規訓。我們成為前文明的國民,而我們本來曾經可能實現文明。

我們未能實現的這個文明,就在日本綻放著。

二戰戰敗後,日本雖然號稱無條件投降,其實有一個絕不放棄的條件。

「保留日本國體」。

因為這個國體是經過了千年歷史,辛苦繁育到現在的。

這個國體保存了大量傳統。國家法統和神聖性有皇族守護,政治經濟外交有政治世家守護,藝術和工藝傳承有學徒襲名制守護,人民的衣食住行、迎生送死,都有延續至今的習俗和宗教守護。這個國體沒有中斷過,既沒有被野心家顛覆過,也沒有被入侵者毀滅過。雖然有起起落落、打打殺殺,但是基本只是小範圍的權力轉移,沒有撼動國本。那些最神聖的東西,沒有被侮辱否定過,因此人們心存敬畏,不至於變成毫無底線的虛無主義者。

由於國家和國民的歷史財富都得到了守護,每個人的既有權益都得到了尊重(在民主化和福利化後,國民權益有增無減),所以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小共同體和國家的大共同體深深熱愛。

從這樣深深熱愛中,才會誕生你看到的這一切:窗明几淨纖塵不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敬語發達鞠躬成習,人人做好自己的事、不給別人添麻煩,不貪小便宜、不鑽小空子,色情和暴力也要遵守基本法、在法律規定範圍內進行。這一切,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文明」。

文明需要守護,而日本人是一個善於守護的民族。

在大陸已經不為人知的牧溪和尚,成了日本人珍愛的禪畫大師;隱元禪師東渡,讓臨濟宗的支派黃檗宗成為日本的佛教一極;朱舜水流亡日本,成為水戶德川家的儒學國師,受到頂禮膜拜;中國的燕樂傳入日本,成為了日本宮廷雅樂,世代傳承,保留至今,我們還得


可能答不符題。

歷史並不是歷史本身造就的,而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

漢字之所以被保存下來並不是因為歷史讓它保存下來了,而是我們不斷改變它讓它適應我們的生活,不然現在我們很可能都只用拼音了。

我也喜歡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我想能很平常地就看得到。可是現在的情況就是城市的建築風格和國外沒什麼區別。這不是看得太表象,而是根本就沒有表象可以看。我們認識事物都是由表及裡的,連表象都沒有,如何激發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趣?或許是我孤略寡聞,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感興趣是從看了日漫之後的。

我覺得傳統文化是要隨著時代而改變的,要讓更多人接受就必須有創新與融合,但是這是由我們來決定的,雖然我可能改變不了現狀,但我不否認有改變的可能。


同問。。


首先這跟馬列主義沒什麼關係,至少跟真正的馬列主義沒關係。我覺得之所以傳承的沒有日本好,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中國政治對文化統治的愈來愈嚴苛,然後是列強入侵,對中華傳統文明的嚴重摧毀,接著在進現代化過程中,為了革命的需要,我們也不得不犧牲了部分傳統,去生硬地西學東漸,然後不可避開的是十年文革,其對中國文化的傷害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同時他摧毀了一代人對知識和傳統的尊重,我們至今仍處於恢復期……


日本千年天皇,就算明治維新,也是改良。

中國近代那可是革命,革命和改良的區別就是,革命是顛覆性的,從文化到體制都是顛覆性的。


推薦閱讀:

如何能廢除彩禮、嫁妝等傳統婚姻習俗?
為什麼近幾年孔子那麼火?
現在北京天津一帶,還健在的單弦、岔曲的名家有誰?代表作品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不再是「禮儀之邦」?
中國文化的真面目是為何貌?

TAG:中國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