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影評人可以做導演、編劇嗎?
中國沒有拍出多少像樣的電影,倒是出現了不少評頭論足的豆瓣影評人,一篇篇影評,洋洋洒洒幾千字,從特效技術說到哲學內涵,頭頭是道,吐沫橫飛,如果這些人做導演、編劇是不是能夠杜絕爛片,或者產生超越已有的經典的作品?
影評?????!!!!!
我要開始賣安利了!!!
題主不要看豆瓣上的「影評」。專業的影評真的需要非常非常可怕的觀影量,以及非常獨到的審美才可以。
有一本書,是徐皓峰導演寫的,叫做《刀與星辰》。看完之後基本可以明白觀後感與影評的區別。簡單地說,他講審美,也講邏輯;講了情懷,也講了劇情設計。
他講金庸惡俗的地方,讓我這個金庸的骨灰級粉絲無比認同,並且看完之後即沒減少對金庸的喜愛,更沒對他有一分一毫的不滿。他可以講出一個鏡頭,導演為什麼用了長的,而不是短的。可以講出威亞的長度是怎樣把一段武打搞成了調情。還可以講出某片某處的光影用得如何妙,為什麼妙,甚至為什麼這個導演可以用的妙,而其他同水平的導演就是用不來!
他有自己的總結,對影片類型,對影片深度。他會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甚至從很多無法想像的角度來比較電影,書籍,故事,直到民族文化。說真的,看完他的影評,沒看過的電影我會想看(哪怕他是批評的態度),看過的電影我想重新看(因為感覺和他看的完全不是同一部片子)。反正我沒有在豆瓣上見過比他的更讓我折服的影評。
說到這裡。
他去年拍了一部《師父》。集結了我心目中第一陣營那批最棒的演員們。豆瓣上的分數是8.1 。
豆瓣上的觀後感也自有他們不可取代的價值。
只是確實和「專業」這兩個字相去甚遠(甚至很多都有營銷嫌疑)。而比起寫影評,拍電影更加是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特別專業的事情。
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點贊最多的那些基本都不會寫歌。
一個道理。2016.02.14
————————————————————
本來只是隨手賣安利,沒想到會有這麼多贊同。_(:з」∠)_於是感覺寫的很粗糙,大家果然都是在給徐導的書點贊吧……
評論區 @張源 小夥伴說要我加個結論,想了想覺得特別有道理……所以——
兩個結論:
1.豆瓣上的觀後感大部分不算真正的影評,於是作者們也不算專業的影評人。
2.專業的影評人確實很有可能是有拍電影的能力的——但也不是全部。
最後惡意滿滿的補充一句——我這裡提到的「電影」是狹義上的「電影」,它們包括但不僅限於我們看過的那些,在配樂/鏡頭語言/劇情/演員/結構等任一方面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優秀電影,但是不包括院線上映過的「某些」超長視頻。
以上。
2016.02.18如大家所見,豆瓣影評一般都是以抒情小散文/吐槽文/高級黑為主,而這些都不叫影評,只能叫觀後感。從觀後感去深究一部電影的內涵是不行的!是不行的!是不行的!
寫一篇稱得上是影評的「影評」要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去著手,比如這部電影的某個閃回鏡頭給人什麼樣的視覺衝擊力;導演要表達的是什麼;用了什麼蒙太奇的手法......豆瓣上能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去剖析一部片子的影評人寥寥無幾。要是他們都能做影評人......算了,那我讀了四年書簡直白讀了,還是捲鋪蓋要飯去吧......
一個人影評寫得好,說明語言還是有些文採的。若僅憑這點去做導演、編劇是不可能的,需要專業、系統的知識理論作為支撐。「影評人」想像著自己熬夜做分鏡頭腳本、扛著機器在片場跑的模樣......嗯,沒有好好學過專業知識還是想想算了吧。
-------------------------------------------------2月16日更新----------------------------------------------------
非常隨心的一個答案居然收穫了這麼多的贊,真是意想不到,我都感到有些自愧不如了啊......謝謝大家~
在這裡並不是說影評就高大上,豆瓣觀後感就low逼了什麼的,而是要幫助大家有所區分。豆瓣在設置上就有誤導傾向,影評和觀後感並不能混為一談,而很多人上豆瓣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把裡面的「影評」當作了「影評」。
影評是一個很客觀的東西。作為影評人,可以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給予在影評中。但是,影評的著重點是敘述、分析,適當的抒情會讓影評增色,長篇大論的抒情就稱不上是客觀了。
影評和觀後感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注重分析,後者注重抒情。通篇都是抒情句子的「影評」怎麼能叫做影評呢???拿《霸王別姬》來說,程蝶衣對段小樓的痴愛是通過怎樣的鏡頭語言/配樂來表現的,具體是個什麼表現法兒,這是影評的任務所在;程蝶衣的愛,多麼幽怨,多麼令人浮想聯翩,讓人心有所悟,這是觀後感的任務所在。本人說話比較耿直,請多多包涵。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只求諸位看後會心一笑。:)P.S感覺我的答案偏題得太厲害了......不太可能又不是沒有可能
不太可能的原因:
導演不是靠抖機靈,說段子就能練成的
導演需要大量的基礎知識作為鋪墊,而不單純的是閱片量
導演需要大量的閱片量,而不單純是閱片數量。這裡的閱片量可能更多的指的是同一部片子看過幾十遍,光是對某個場景拉片就不下幾十遍而不是豆瓣上人人引以為驕傲的看過幾百部上千部電影,看電影多有什麼用,斯皮爾伯格說他每次開拍電影前只需要看《七武士》、《阿拉伯的勞倫斯》、《美妙人生》和《搜索者》
導演除了要懂得劇本知識之外,大概還需要掌握以下技能或知識:表演、台詞、攝影、燈光、美術、分鏡頭、故事版、道具、音樂、舞蹈、剪輯、特效合成、調色、錄音、器材
導演需要良好的空間想像,對場面調度有著強烈的預測感和掌控能力
導演需要極高的美學素養,他不見得直接生產影片,但他決定影片美學高度
導演需要強大的體力支撐,熬夜拍片、超強度工作、長時間持續拍攝這些大概都是逃不掉的
導演需要強大的毅力和抗打擊能力,《爆裂鼓手》的導演大概說的是他拍攝第一天就因為拍攝很糟糕找不到感覺就想放棄之類的話,但他有么?
導演需要悟性和靈性,至少在電影這方面上總是能產生普通人所沒有的視角和觀點
導演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絕大多數導演拍攝的早期影片中都會有來自他們童年或少年時期的影子。另一個可以佐證的是,如果沒有這些經歷或挫折帶來的強烈的講述的渴望,大概他們也很難堅持到現在
導演需要團隊合作精神也許要優秀的領導能力、溝通能力,因為導演往下算要直接或間接地管理和支配著這些人:副導演、執行導演、攝影師、美術指導、燈光師、場務、演員、龍套演員、剪輯師、特效合成師、調色師、服裝指導、道具指導、錄音師、音效師、原聲配樂師…往上還需要和這些人打交代:編劇、製片、、投資方、發行公司、宣發團隊…
導演必須明確拍攝電影的流程,必須做到閉眼就能從頭推到尾,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缺漏。從劇本的選擇和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尋找製片方投資方、完成分鏡頭設計、美術設計、進行場景勘測、組建劇組、完成導演闡述、進行預排練,再到實際拍攝、安排走位、反覆修改創意、臨場發揮、推倒重來、現場DIT、服裝準備、道具準備、化妝準備、演員準備、燈光準備、攝影準備直到最後喊一聲Action!
後期進行粗剪、精剪、調色、特效合成、混錄音軌、原聲配樂、剪輯預告片、拍攝海報直到最後宣發、登陸影院。最後,導演最需要的仍然是機會和運氣,即使上面那些他能全部涵納。許多優秀的獨立電影人也許能做到上面絕大多數,但仍然在為最後一步而奮鬥!
不是沒有可能得原因:
導演如果只能通過達到上面的要求而真正成為導演,那麼影視屆將會少掉很多的樂趣和傳奇
導演的魅力在於,對於任何渴望講故事的人而言,這扇門都是打開的所以,
導演既既是一個「藝術工種」,又是一個技術工種,編劇已經夠接近導演了,但接近的只有想像的那部分,其中還缺乏很多技術支撐。所以,你覺得豆瓣影評人又有多接近編劇呢?講劇情算哪門子影評
不能。
首先,如大家所說,大部分豆瓣影評人不是影評人,至少不全是。但是看到一些答案貶低影評人,抬高導演編劇,這也是不正確的,影評人的地位不至如此不堪,而如羅傑伊伯特這樣的拿過普利策獎的影評人甚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本電影。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當年諾蘭的第二本長片《Momento》在上映時,他在影廳看到了伊伯特,竟然喜出望外,同自己的團隊們擊掌相慶,伊伯特也來了!然而伊伯特坐了一會兒便離開了,據說諾蘭非常緊張,以為伊伯特連看下去的動力都沒有。後來才得知是因為伊伯特發現自己走錯了影廳,簡直嚇死諾蘭寶寶了。由此可見影評人在導演心中地位之重要。當時的諾蘭作為名不見經傳的小導演確實吸引不了伊伯特的眼球,當然後來伊伯特對諾蘭是大加讚揚的,他誇獎諾蘭不是下一個庫布里克,也不是下一個任何人,而是他自己。而庫布里克當年的神作《2001 Space Odyssey》上映時,評論界罵聲一片,也是伊伯特力挺,堅持這是一本傑作,電影能有今天的地位也絕對得算上他老人家的功勞。
電影存在的時間不長,不如文學一般,連文學批評都有自己的體系,影評還沒有這樣的地位,但是姑且認為它可以和文學批評類比。文學批評被認為是獨立於文學本身的,並且和文學之間是相互成就的。影評雖然鮮有能成就電影的能力,但是確實是整個電影產業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因為影評架起了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橋樑。電影的商品屬性讓影評承擔了消費指南的責任。而電影的藝術屬性則甚至可以由影評本身架構起來。與文學批評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文學和文學批評的載體都是文字,而影評人卻不可能用畫面來做自己的影評。非文字類藝術的批評都有這個問題,我們也能夠看到,文學批評同其他藝術評論相比,其存在本身一直是爭議最少的,而其他的藝術批評在存在了上百年後的,對於其存在本身,都或多或少遭到一些人的懷疑。對於大眾來說,這樣的誤解是可以理解的。你行你上啊這樣的邏輯先天就有著巨大的傳播力,大眾對社科領域的理解,常常是反智的。
影評和電影的創作者應當是兩個不同的職業。電影創作首先是一門技術活兒。不提資金門檻,技術門檻已經將普通人和電影創作阻隔開來了。電影劇本有專門的格式,麥基將電影分成三類,其中第一類電影(大部分的商業片都從屬於此),甚至連開頭多少時間合適,大概什麼時候到第一個高潮,做幾幕最合理都有軟性的規定。而攝影、燈光、錄音、場景搭建、剪輯、調色、特效、混音的專業性就不用過多闡述了。
這裡唯獨沒有提到導演,導演是一個資源整合者,上面提到的東西他都得懂,不需要專業地懂,但是需要知道如何去實現。電影是一個工業,一個工業產品的水準不是一個設計師或者一個工匠就可以決定的。導演在裡面更多承擔的是生產總監的身份,要對這個產品從設計到加工到出廠的各個環節進行把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那些作家、演員也能當導演了。他們在行業內的資源調動能力是大部分人無法匹及的。他不懂編劇但是可以請最好的編劇,不懂攝影可以請最好的攝影,所有的環節,怎麼專業怎麼來,這種條件下,你也可以裝模作樣地拍本片子出來。
還不行?還有執行導演在片場給他們擦屁股不是么。我們在吐槽豆瓣、知乎上甚至我個人之前很喜歡的時光網上部分觀後感的同時,不要忘記這些裡面是有高人存在的,他們本身可能已經是影視從業者,有的則是靠筆杆子吃飯。我認為現在所謂的影評界存在三種人:從業者、「影評人」和「抒情散文作家」。
抒情散文家們絕對拍不出來好電影。隔行如隔山這句話絕不是假話。如果你曾經試圖拍一部短片,你會發現電影絕不存在「瞎貓碰上死耗子」這樣的偶然。拍一部看的過去的電影絕對要在前期做過大量的謀劃工作才能開工,而謀劃、開工、後制的基礎是專業知識和經驗,不是情感。知識分子可能素養比較高,然而不訓練依舊拍不出好作品。
電影從業者們完全有可能拍出好作品。他們的影評有時候非常容易分辨,但是未必討讀者喜歡。有些內容也不適合普通觀眾讀,誰會關心《地心引力》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鏡頭是怎樣製作出的,誰會關心一個劇本創作時如何按節拍設置結構打人物弧光的,只有類似《來自彗星的那一夜》《恐怖游輪》這樣比較燒腦的電影才可能讓電影從業者們有用武之地,像《美人魚》這樣的電影,恐怕還是抒情散文家們更吃香。PS:電影從業者當然也會寫比較爛的影評,這裡指絕大多數,畢竟他們知道「內幕」。
但是為什麼他們沒機會排出好片子呢?
你覺得王晶為什麼會拍《澳門風雲》一直拍到第三部還不改?他沒專業知識嗎?作為一個拍了幾十年的電影人,王晶肯定比絕大多數批評他的人懂怎麼拍電影。然而,一旦他知道怎麼省力的賺錢,他本身又不上進,後果就是毫不羞澀的躺著賺錢,還會有大量的資本過來投資:電影畢竟是個商品啊。
有理想又能怎麼樣,大部分電影從業者是沒有電影掌控權的。做了30年的燈光師心懷溝壑,又能怎麼樣呢?編劇改了30稿電影劇本,最後被剪的面目全非少見嗎?導演又有幾個能完全操控電影呢?投資方就是要捧自己公司的演員,導演有選擇權嗎?大家都看過《戰國》吧。我也很期待張藝謀的《長城》。王家衛拍《一代宗師》要抵押別墅,賈樟柯直接被廣電封殺多少年之後《山河故人》才上映,電影不是那麼容易拍的,資本、審查、才華、團隊哪個都少不了,所以大部分人沒有機會成為電影作者。但是電影從業者還有拍出好作品的可能性,陳建斌(資深電影愛好者)的《一個勺子》就是例證。
最後,影評界還存在「專業影評人」,這類人成分比較複雜,有的是媒體人,有的是撰稿人……總之他們是靠筆杆子吃飯。很遺憾,中國影評人的地位挺尷尬,跟國外比差太多,影評人很難保持獨立性,失去了獨立性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每一篇的文章都能自由表達個人意見的影評人全都是不紅的、影響力弱的,但凡有點名氣,聰明的發行公司早就盯上你,一篇文章幾頓飯錢,原本黑白分明的電影立刻就曖昧了。這樣的人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但他們中能拍出好電影的,萬中無一。
問我,我是拍不出好電影,聲型色技韻敘樣樣不通。但我也不知廉恥的寫了一些粗鄙影評,盡量擺脫讀後感式的情感抒發。我不覺得只有從業者才有資格寫影評,我只是反感無病呻吟,不懂專業知識又不去學習,每一篇文章都長一個樣的作者,這樣的作者不如去寫日記更合適。如果放在幾年前,我會贊同 @蟲子 的觀點。導演是一份非常專業的工作,不是多看幾部電影多寫幾篇影評就能勝任的。當然,特呂弗和戈達爾這種是例外,像這樣的「影評人」整個電影史上都沒幾個。
然而,在最近幾年發生的許多事,不斷刷新著我的三觀。作家可以當導演,主持人可以當導演,拍出來的作品也照樣有成千上萬的人願意去電影院買單。再往後,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電影形式,也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綜藝大電影」。
如果「綜藝大電影」能叫電影,豆瓣影評人為什麼不能當導演呢?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在任何地方寫的有關某部電影的文字都只能算觀後感。
看電影有時和吃菜是一個道理,很多人都能說出哪道菜好吃,好吃在哪裡,以及哪道菜難吃,為什麼難吃,甚至可以從色香味意形不同維度評頭論足,但好的食客未必是好的廚子,或者很可能一點廚藝也沒有,這個社會缺大師而不是看起來像大師的人。
知乎er可以當國家主席嗎
大多數都做不了
就像很多美食家都不會切堆一樣其實有些大導演也常看豆瓣和知乎的影評的,說不定很多問題他們都小號關注著。
我之前也仗著自己的閱片量高,寫得出一手好影評,以為多加努力,給我個機會我就能成為中國電影的未來,直到我買了本《環球熒幕》和《看電影》這類的電影雜誌,發現裡面的影評和資訊比豆瓣,時光網上的更專業、更井井有條,我才發現,多加努力,給我個機會,我頂多就是個電影雜誌的一個小編,至少還能略帶嘲諷且付出極少代價地評價那些我想成為的人盡心儘力交出來的作品。也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評價他們而不是付出等量的精力,經歷同樣的磨難和機遇來和他們並肩。
一部電影為什麼需要影評,其實就我自己的觀點來說如果稱得上是一部真正的電影(當下國產電影很多都算不上的除外),它是不需要影評的,魏德聖說影評是很沒用的東西,毫無養分可言,他從不會去看也從不會去為之較勁。這是正確的,成為了一個導演,專業的導演,它擁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和鏡頭語言的理解,難道現在年輕人一句我要看《幻城》那種大投資的場面我要看鹿晗那樣的演員他就會點頭哈腰的去改改改?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別人怎麼會知道。
說回正題,影評就是從最原始的出發點來說這部電影專業演員表演,運鏡,配樂,劇本結構,內涵哲理等等,就是「這部電影尿頻,快去看看看!」或「這尿壺電影真糟心,別去噁心自己!」如此。
而思想解放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藝術感,每個人都能上社交網站各抒己見了,矛盾就來了嘛,公說公有理。但這不代表他們就完全懂得電影或是怎麼拍電影。大伙兒都會吃鹹淡啊,但也不是每個人下廚都是媽媽的味道嘛;大家都受過教育,都會把句子湊成作文長度,但不個人都能寫作啊。電影是件孤獨的事,我忘了這是誰說的了,你在做電影的時候就是跟自己交流,要沉得下心。像現在大家都浮,節奏又快,什麼事要圖個樂,圖個所以然,別說電影了連自己打坐半小時都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你也要熟讀啊,不是學個皮毛看個表相就拍電影的。不是資深資深資深的豆瓣影迷,但不得不為豆瓣影迷們說句公道話。大家都希望國產電影越來越好,能夠在質量上拿出去跟人比,而不是拿票房數字來自誇,或許大家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看看影評解解悶兒出出剛看完《小時代》的火,在暢想一下自己手執導筒的樣子就夠了。
以上。電影萬歲。做導演和編劇和評論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評論可以完全依靠主觀想像力,沒有什麼顧及的去評論。而導演編劇則要通過縝密的思考,動輒幾萬字幾十萬字的編劇劇本也和評論那洋洋洒洒幾千字不可同日而語。導演編劇要有全局觀,還要有巨大的商業支持。可能一些優秀的評論者會有這個能力,但是我相信大多數是沒有的。
豆瓣上寫的影評根本不是影評!頂多是類似看書之後的讀後感,正真的影評是要分析電影主旨寓意,音樂節奏,視聽語言的!豆瓣影評你專業課抄給老師,老師能給你不及格好嘛,這種水平怎麼進的我們學校23333
豆瓣影評人可以做導演編劇嗎?可以!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只要你能買得起電腦裝個word把你自己那些對世事淺薄的認識自說自話寫出來,你可以說你寫的是劇本。有錢你去租器械,沒錢你就拿手機,找一堆志同道合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青年拍一些看不懂的東西,最後用愛剪輯剪出來,你就是導演了,你拍的都是電影都是藝術。-----------------所謂影評人,多數習慣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如果你說他是只說不做形而上學,他可以搬出法蘭西電影手冊那幫人撐門面。這就像是乞丐們宣稱祖師爺創作了數來寶,所以你說他要飯他不幹,因為你侮辱藝術家。某知名豆瓣影評人,他真的寫了劇本也拍了電影(我沒看過,也許不錯)。在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場在電影資料館(電影青年的聚集地)展映活動後和某知名電影導演對談。上來一句就說,咱們這個場合跟一般的影迷見面會和媒體活動不一樣,在座的好多是資深影迷和電影工作者,我最近也拍了自己的片子,所以我可能會提出一些相對專業的問題。。。2333333333你都說這場合大家都挺專業的,你對面人這麼牛x,你立個毛flag啊。。這個開場白讓人尷尬到想上廁所的地步,然後他就問了好多特別專業的觀後感級別的問題。。。。。。。。某知名豆瓣影評人,在豆瓣給一本特別出名的影評書籍《RY》打了五顆星。。。2333333333《RY》的作者是國內最一流大學和最一流電影學院雙料畢業的文藝老年,然後留校任教,他給了這個學校的學生太多的尷尬,他喜歡說這個電影這個橋段作者表達了什麼什麼,終於在和貝拉塔爾的對話中問對方是不是要表達這個,對方很不給面子說自己壓根兒沒那麼想過直接打了臉。在他眼裡,電影都是用情感拍的,他畢生的事業除了解讀電影(美國往事都靈之馬維羅妮卡的雙重生命的無限循環)以外就是賣RY,這樣的專家寫出的書,五顆星。。。哎。。。關於上面高分答主的寫好影評要有超可怕的看片量這個說法,把徐浩峰混進來,有點概念模糊:積累看片量沒有錯,看片量是童子功,很多知名導演都會感嘆自己已經沒有時間看很多新電影了,但曾經在修鍊過程中他們的看片量一定是可怕的。但是何為可怕?影評人在豆瓣標記看過的電影鬆鬆三四千,你不禁要算看這麼多電影得花掉多少年啊,他們真的就能弄出不爛的東西嗎。有一種寫作手法叫掉書袋,好多影評人看那麼多電影除了自身對電影的喜愛外(這點不可否認),也都陷入了掉影袋的快感中。看過某些沙龍級的電影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即使是上古神獸,不管的視聽語言有多陳舊,他都能看出當今影人死前達不到的高度。對於創作者來說,觀影1000+和2000+真的就有那麼大差別嗎?關鍵看你看電影的目的和方式。徐浩峰絕對不是影評人,他一直在寫小說,寫劇本,拍電影。他也不會把自己定位在影評人這個位置上,不論他寫了多少影評,也許只是他的觀影筆記,邊學習邊梳理自己的思想。即使你看一萬部電影,不去創作,只會讓你越發地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當你試著創作一次,不管是拍還是寫,受了打擊,你才知道那些曾被你罵過「爛片」的電影好多地方的處理上是多麼的牛逼。當你心向創作,你才知道寫影評供人膜拜對自己的創作沒有太多幫助。你不如在一段時間之內,犧牲數量,以卑微的學習姿態去拉片子,故事大綱、人物小傳、情節點、故事線;每場戲的處理,分別承擔了什麼戲劇任務;一場戲,多長時間,每個鏡頭多長時間;什麼樣的戲鏡頭如何設計,拍攝,組合;光如何,色怎樣,場景舒服不舒服;不同的音樂帶來怎樣的效果;幾部類似的電影或者幾個類似的橋段分別如何處理,各有怎樣的優劣之處。。。。。。這個過程很痛苦很枯燥,但這樣看一部,超影評人一百部。可做的事情太多了,越是做越知道自己多麼不懂。。。越是看越是說越以為自己是專家。-------------------------------------並不是單純批評影評人,兩種職業,兩個評價體系(我承認我的確不太喜歡影評人這個職業,也許態度略偏激,大家要有取捨地看)。但如果你以影評人的身份跨界!!!注意是跨界!!!!創作電影,那你那些爛毛病(不創作的話不算毛病)不扔掉等於作死。你是初學者而已,心態擺不正,以為自己對藝術有多高的見解和表達能力,不靠後天技術的打磨鑽研,那你只能看祖師爺賞不賞你這碗飯,俗稱看天吃飯。當你開始創作了,你也就開始悲劇了,因為你不能站在制高點上去罵別人,你要等著被罵,爛!爛!爛!(用詞如此匱乏)然後心裡特別特別委屈,因為鬼知道你經歷了sen么。這感覺可酸爽啦,哈哈哈~~~~
張公子可以打CBA嗎?
高級鍵盤俠而已,你讓拍過片的導演去寫影評,分分鐘能把這群鍵盤俠爆成渣。
哈哈哈 這個題目真的讓我笑了太有趣了太可愛了mua,謝謝題主。
不調戲的說,本人自我介紹:
我深度看nba六年,巔峰時09到12幾乎每場的game recap都不錯過,重大賽事看全場,很多跑位什麼的都能看出來,即使當年弱逼山貓隊的也會看看然後有所思索。打2k也不是死操明星球員而是會有配合,至少在進攻端當時在美國網上ps3和隨機玩家對戰也會讓不少人專門發私信贊我打得好。。。問:
我能不能當cba遼寧隊助教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