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iPad 的 Retina 顯示技術原理似乎並不複雜,為什麼之前別的公司就沒有想到呢?而且 Apple 稱其為一個很大的突破?


  1. 成本高。這個大家都說了。
  2. 工業化生產難度大。參見《蘋果公司已經將他們的營運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67055.html
  3. 效果不顯著。就算是我的攝影師+UI像素眼,在new iPad上看圖片,稍遠一點也都需要比較細心才能分辨;只有文字的銳利程度最為顯赫。
  4. 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取捨。iPad拆解後的電路板在硬體設計師眼裡就是一整個工藝品,而new iPad 又把整個電路進行了重新設計,還做了太多系統上的優化,也還是避免不了很多後果:重了幾十克、厚了0.6mm、發熱量變大、續航能力降低1小時以上(新版iPad2續航提高了27%)。

就這種成本高難度大成效又低甚至不討好的東西,就算對於整個時代來說是個趨勢(retina在視覺體驗上是個裡程碑,毫無疑問),如果沒有寡頭推動,是很難提前於時代與用戶見面的。

(P.S.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因為他的寡頭壟斷和極度摳門的現代化管理才能讓後來的油價得以為平民所用,進而推動了工業平民化,這個別人當然做不來)


打個比喻,現在要造一輛像布加迪威龍那樣的牛逼車,似乎好像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塞一台W16的引擎就行了。

不行哦。大馬力發動機帶來機頭大質量和超高速,你的底盤及動力輸出要重新設計(中置引擎四輪驅動),你的車架要重新設計(大量高成本的輕量化設計),你的剎車系統要重新設計(碳纖維陶瓷),等等。一輛跑車,並不是裡面塞了一台大馬力的發動機的轎車那麼簡單。

你必須要完全掌握和控制汽車設計製造生產的每個技術細節才可能創造出這麼個東西,而Apple是電子廠商中玩垂直整合的高手,幾乎也是唯一的。(垂直整合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叫封閉,大家批評Apple太封閉了,錯了,只有這類企業才能真正創造革命性的東西!)

Apple也是能講新技術成本做到大眾化的唯一公司,這點上甚至比技術更可貴。(對比一下Google Glass 要1500美元。)


這是「boil the ocean」困境的問題。在 multi-vendor 的環境下,走出第一步的 vendor 非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會遭到唾棄。拿 PC 來說(非 iOS 的平板是一樣的),硬體廠商會應為 Windows 對 High DPI 支持不好而不願意推出 high DPI 硬體(別再跟我說 Windows Vista 就支持 200% font,如果你用過足夠多的 UI 就知道,Windows 繁多的 API 讓絕大多數 app 都無法不加修改支持 200% font。而且這遠非 Retina 上運行非 retina-aware app 那種插值問題,而是根本的 layout 問題)。Windows 因為硬體廠商的不作為而不願意花力氣優化 API。App vendor 因為 Windows 不能完整的把 high DPI

應用於所有 API,而且因為硬體很少而不修改自己的軟體。形成三方死鎖。

Apple 做了兩件明智的事情。第一,拋棄任意 factor 的 resolution independence,專註於 @2x 方案。第二,在專註 @2x 方案的基礎上,保證幾乎所有 Cocoa API 不加修改支持 @2x,唯一需要的修改只是 texture size,而就連這個修改都是 optional 的。這是 Apple 積累的軟硬體一體優勢的體現。


windows下對高分支持最大的問題是各種第三方應用程序在放大情況下很醜,還可能布局出問題。

其根源在於微軟一直沒有動力改善它的界面api。能想像么,到了win7的時代,繪製界面的gdi模式和win3.0沒有太大區別。於是在windows開發中就有了無數第三方界面庫,而這些庫本身就。。。。。


看到有人說桌面系統,其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

  1. Windows 歷史太久了。
  2. Windows 的歷史程序太多了,而且每個版本的 Windows 都努力兼容所有以前版本。

蘋果從 OSX 10.x 開始,拋棄了 MacOS9 之前的那一套,所有程序都統一使用新的 API,所以蘋果只需要把這一份新的 API 在底層實現 2x 支持,就可以。

而 Windows 嘛,Windows 也確實可以把自己的新 API 在底層實現 2x 支持,但是,很多傳統的老應用程序怎麼辦呢?那是 Windows 立命之本。

顯示屏確實誰都能造出來,不過 Windows 沒法跟上,就算 Windows 跟上了,大量的第三方 Windows 軟體開發商沒法跟上(這是一個比 OSX 開發大十倍的市場)。所以。。。

這是一個典型的,硬體受到軟體發展制約的例子。

但是——如果把問題局限在移動系統,那麼答案更簡單啊,因為平板電腦尺寸 retina 屏的產能全被蘋果壟斷了,產能不足,其他廠商暫時買不到(手機那個尺寸的高清屏其實 android 已經實現了)。等到高清屏的面板供應能力跟上來的時候,三星等廠商很快會推出 WP 以及 android 結合高清屏的機型的。


那是三星的屏幕……以前 iPhone 的 Retina 是 LG 的屏幕,Apple 有何德何能做屏幕,他只是買了而已

顯示屏技術要麼在韓國三星、LG,要麼是日本索尼、夏普


就事論事吧。要上這種視網膜屏的解析度,不是靠屏就可以的。整個系統的帶寬、處理速度成幾何倍數增長。先不說屏幕耗電量,相同的製造工藝條件下,系統耗電會成倍上升,帶來的就是發熱和電池的問題。PC是沒有問題。但考慮到是移動設備,不是那麼輕易說上就上的。以iphone4當時的製造工藝條件,cpu當時是為蘋果定製的,而不是通用方案。不過現在cpu工藝製程上來了,功耗下降,處理速度、帶寬也提升了,達到ipad可以承受的範圍內,於是ipad3也可以上視網膜屏了。現在一般廠商也有能力上視網膜屏幕了。但就當時來說,還是有難度的。


1. 工藝、製造成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項技術何時步入市場

2. retina這個名字帶有相當程度的營銷成分,高清屏的先行者並不是蘋果,LG早些時候就掌握了更加高清的技術。只是蘋果對一個普普通通的「高清」概念做了包裝——「視網膜」。顯然從結果上看,「視網膜顯示屏」比所謂的「革命性高清」更加引人注目


只有Apple這種硬體軟體全包而且在器件市場有話語權的才能做到

高分屏幕帶來開口率問題影響亮度 增加燈管又影響續航 需要強力GPU驅動又影響成本 這些都控制好外就是軟體方面的契合

屏幕越大retian越難做 3.5 9.7 15.4 到rmbp的時候成本已經不是很好控制了 顯卡也是性能爆肝直逼670M才勉強可用

當然從解析度上講不免很多人看輕retian 但這不僅僅是一個ppi的問題


製作難度,以及極低的良品率


軟體!android用雙核+四核gpu很難跑起new ipad這解析度。硬體大家都在拼,蘋果有領先么?


作為液晶製造行業的,表達一下意見。

首先作為300ppi以上的解析度,Apple雖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關鍵來源於Iphone3GS之前的廣大市場份額和銷量。Apple能在Iphone4推出Retina屏,肯定不是臨時的規劃,為什麼不在驚艷的Iphone上就推出這麼好的產品,是因為沒有工廠預測到iphone的銷量會這麼好,給Apple供貨,當時也沒有大批量生產高解析度Panel的技術支持。

其次,Apple對於供應商的要求非常強硬,加之巨大的利益,促使Retina提前幾年普及給大眾。也促使各大液晶製造商投資各種高解析度的技術,LTPS,IGZO,Cu什麼的。屏幕越大,相對高解析度的合格率會越低,成本會增加,這也是各大供應商之前沒有推動的原因之一。


這個retina核心就是顯示屏的解析度,技術的革命是由消費需求推進的,而蘋果加速了這個需求。同時為什麼這類技術一般都是蘋果先使用,主要是他在消費者端的號召力和對供應商的整合力,這樣的話供應商才願意投入資源去開發,去提升產能,將成本降低。如果一個小廠家先去弄,是能弄出來,不過價格肯定貴的嚇人。因此核心是蘋果有能力從消費者端提升產品需求,進而讓供應商提升產量,這樣單位成本就下來了。


蘋果對供應鏈的管理和把控能力在業內是一流的,巨大的產量也能支撐供應商在可預見的將來收回前期投入成本,在不斷降低單位產品價格的同時,蘋果和供應商都是受益者。


我認為不能說是別的公司未有想到,其他公司做出這種產品和蘋果做出這種產品的意義是不同的,不談windows對高分屏的適配,其他公司即使使用了高分屏,產品也會被認為是「小眾產品」而不是「很大的突破「,蘋果的影響力可以使他自己可以做出更為大膽的決定而被消費者接受。


推薦閱讀:

歷史上,AMD超越過Intel嗎?
如何組裝一套外觀漂亮優雅的台式電腦?
那些求推薦筆記本的問題里的視頻剪輯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需求?
為什麼 AMD 被稱為農企?這背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如何快速記住鍵盤鍵位?

TAG:iPad | RetinaDisplay | 蘋果公司AppleInc | 計算機 | 硬體 | iPad第3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