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初是怎麼樣聽懂英國人在說什麼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也想過很多次。我的看法是,不同地域之間的語言是漸變的,不是突變的。

打個比方,中國人向西遇到蒙古人、突厥人、印度人、伊朗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屬於漢藏語系的漢語,經過阿爾泰、閃含、烏拉爾、印歐幾大語系,遇到了屬於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這之間為數眾多的相鄰語言之間都不是突變的,都有過渡語言。知道為什麼季羨林大師窮其一生研究吐火羅文、巴利文這些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的、死了的語言文字嗎?就是因為這些語言現存的文獻保留了很多中亞地區人類發展、交往的歷史,很多重大歷史問題的答案就在其中,對它們的研究,意義已經超過了語言學本身。對了,有一門跨界的學問就叫「比較語言學」,可以用來考古,而且可以進行紙面上的考古。

當然,上面說的語言的過渡還是簡單的情況,忽略了各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地理位置的語言變化,比如大草原地區蒙古、突厥之間的融合、原始印歐語的起源和擴散等等。但我想總體上語言在時間、空間上的逐漸過渡是客觀存在的。

歷史上,殷商北擊白種先鋒葷粥、鬼方,漢朝人聽說過羅馬(甘英差一點就到了。也許,當時真有中國人到過羅馬),希臘藝術+佛教形成的健陀羅文化,羅馬教皇托馬可波羅給成吉思汗帶信,路易十四給康熙寫過信......

所以,中國人就這麼懂了英語,靠我們「鄰居」的傳播、靠歷史的積累、靠那些閑不住的牛人們......

-----------------------------------------------------------------------

想起了《聖經》中「巴別塔」的傳說,人類最初說的是同樣的語言。由此,也想起了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理論。他認為:

......句子的形成是由於把深層結構轉變成為表面順序的「轉換生成語法」不斷的操作的結果。我們所有人都能理解數不清的句子,只要我們掌握了基本的語言能力。語言技能從根本上說是創造性的,我們理解的無窮盡也標誌著我們想表達的意思的無窮盡。

http://baike.baidu.com/view/67358.htm,喬姆斯基

......語法主要包括基礎和轉換兩個部分,基礎部分生成深層結構,深層結構通過轉換得到表層結構,語義部分屬於深層結構,它為深層結構作出語義解釋。語音部分屬於表層結構並為表層結構作出語音解釋。

http://baike.baidu.com/view/643271.htm,轉換-生成語法

我粗淺的理解,
喬姆斯基的理論類似於MVC模式:人類對世界的理解就是Model(深層結構),不管說什麼語言,表達的意思都是相通的;語音、文字等用於交流的形式就是View(表層結構),各有不同;最後,語法就相當於Controller,把深層結構轉化成表層結構。

如果用計算機編程語言來看,那就更清楚了,Pascal、C、Java、Python等等語法可能有不同,但都有判斷、循環、分支等基本結構;面向對象的語言都有繼承的概念,在C++/Java中是類繼承,在javascript裡面是prototype繼承。

我不是學語言的,上面的回答僅僅是我個人興趣所及的了解,希望有語言學的牛人指正。

--------------------------------------------------------------------------------------

看了評論,發現上面說的都太宏觀了。具體到個人交流,或者評論中有人提到的與孤島上的人初次交流,可能過程比較簡單,我設想的是:

先從名詞開始,英國人指著天上說:「bird!」,中國人說:「鳥!」;

然後是數詞,英國人射下一隻,豎起食指說:「one bird」,中國人點頭;

然後是動詞,英國人說:「shoot, eat」,中國人以來二去明白了shoot是射擊,eat是吃;

然後是形容詞,英國人吃完烤鳥,抹著嘴說:「nice」,中國人嘗過以後,知道是「好、好吃」的意思了;

然後是副詞、代詞,然後是語法,然後從具體到抽象......


我提一個思路吧,這東西沒有定論,但我們可以模擬,有一款軟體叫Rosetta Stone,是使用「沉浸式」學習法。就是讓你完全地在那個外語中,從最簡單的意象開始感悟。

然後,歷史上來說,我更傾向於,是老外做了這個動作,即,第一個老外來到中國費勁千辛萬苦從像個嬰兒一樣開始學會了漢語,寫下了書,這樣中文和印歐語系的正式連接就建立了。至於這個老外是誰,無從考證。或者她沒有完全做完這個工作,後來再來的人接著做,可能需要好久好久,才慢慢地建立了這兩個語言的關係……。

一點小的思路,疏漏眾多,還望見諒!


學一種語言沒有那麼難,把一個人孤零零扔到另一種語言環境,過段時間,他就可以學會另一種語言,在古代這種人偶然出現,一般是奴隸、戰俘、逃犯、還有航海落險者,這些應該是英語翻譯的祖師吧。


通過中間人的這些理論,對亞歐大陸上的文明來說是還勉強能解釋,但是還有一些荒島,還有北美的印第安等民族,就無法通過鄰居的鄰居來解釋了。

想想麥哲倫第一次見到新大陸的時候,他怎麼跟那裡的土著交流。其實這個問題沒有那麼難,你自己也去一趟,找一個你完全無法用語言交流的地方,看看你跟當地人有法溝通不。不出三月,你保險就能溝通了。至少吃喝拉撒不成問題,靠手勢就能解決,再難點的,過個一兩年,你就能跟他們溝通了。

別說不同語言的人了,就是你養個寵物,時間久了你都能跟它簡單交流,何況是人啊!

不需要任何理論,這是靠的人的本能,就能解決的事。


以我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是西方傳教士先學的中文,然後再教中國人學的英語。


看到這個問題,有意思。想說兩句。

語言從來就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描述。在簡單的語言體系中,你幾乎可以找到所有與之對應的你所指的東西。比如你,我,他;比如蘋果、香蕉;比如走,跑,拿過來,買賣;比如開心,難過;甚至更高級一點溫馨,可愛等那一些複雜的感受。帶不同語言對這些事物的描述可能很不一樣,但卻是可以很容易將他們通過事物聯繫起來,他們確實是有共通性的。所以你可以認為,即使在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完全隔離的語言,他們需要交流的時候, 是通過他們所指的事物,或者說這個世界的共通性去對應起來的。

然後會說到語法,句式。這些更多是當地人們在表達事物時的一種習慣。語法在不同地區的人可能很不一樣。但這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會有相互趨同的一點點趨勢,當會兩種語言或是多種語言的人越來越多,會有一種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過程。

再說事物的不同:比如說英至中:(吉普-Jeep);(維他命- vitamin );中至英:(豆腐-tofu);(功夫-Gongfu) 他們所描述的事物還是一樣的,但只是因為原來在一種語言里沒有這個詞,而這個事物卻因為交流貿易出現了,那就照著起個名背。這仍然沒有離開對現實描述的初衷。

再看看語言習慣:看看中文從文言文向白話的發展,從上下右左的書寫到左右上下的書寫,標點的御用等等。

先寫這麼多。想到再補充


比如我們出生之後,在一個漢語的環境中自然就學會了漢語,一旦有人有機會去到英國,加之本身有學習的慾望,那麼他也就掌握了英語,進而他就可以分析兩種語言的對應性,,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那麼就會形成一個系統。。然後不斷的完善。。。我暫時只能想到這個


這個問題不知道學術界是否有定論。

我很小的時候就很好奇,不同語言的人初次是如何交流的。

小說《魯賓遜漂流記》里,魯賓遜在多年裡用符號和肢體語言,慢慢的教會了土著人「星期五」一些英語,後來魯濱遜把它帶到了英語環境下,他的英語就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這其實就是和小孩兒學說話一樣,首先教會你認知一些東西,然後教動詞,最後串聯起來。當然,經過很長一個歷史時期,是可以實現完全互通的。

安排十個小孩兒,十歲之前在中國生活十年,十歲之後送到美國生活十年,在美期間十個小孩兒也互相交流,不間斷說中文,等到他們二十歲的時候,他們自然會說中美兩國的語言,雖然說話水平都有限,但你讓他們在兩國之間來回不停的穿梭,等到他們四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成為一名稱職的翻譯了。

第三種可能是,在兩種語言中間,一定有一個過渡帶,就像現在中越兩國邊界的村子裡,互相貿易,互相通婚,這些地方的小孩子,同時在兩種語言環境中成長,長大了就是翻譯,這種情況是現實存在的。

以上純屬胡思亂想。


考慮下無任何語言基礎,少生活閱歷的嬰兒是如何學習語言的,相比而言,古代成人學另外一種語言簡單的多。


從古到今,應該都有人會多種語言, 這是在不斷的交流中學會的, 和小孩子學會說話是一個過程罷.


我小時候英語不好,所以一直在困惑這個問題,第一個翻譯是怎麼出現的?

現在想想,應該是先從實物開始,比如一個蘋果,中國人說:「蘋果」,英國人說:「APPLE」,因此就有了蘋果-APPLE兩者的翻譯關係;然後再是情感等非實物性的東西


有一種話叫做「洋涇浜」,主要出現在通商口岸,比如上海。中英文夾雜,洋不洋、土不土就是它的特色,這種語言其實就是一種過渡語。

人與人的交流,語言是一種方式,但還有很多其它方式,比如body language,在相互比劃的過程中了解彼此意圖,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溝通,不斷積累經驗,從而產生語言的翻譯。

我覺得這個過程並不難想像,並且此問題在一本語言學的書上早已討論過,具體書名忘了。

不過語言學真是一門有意思的學科。

最初的語言學家都是傳教士,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翻譯家。


推薦閱讀:

在北外、上外等重點外國語學院學習語言是怎樣一番體驗?
世界上哪些國家或地區是通過限制語言的多樣化來實現統一的?
為什麼中國人說英語不標準時會覺得難聽?
英語專業和商務英語有何區別?
中國人試音時說「喂喂」,那其他國家的人呢?

TAG:語言 | 英語 | 翻譯 | 外語 | 外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