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智能機器人近幾年是否有市場?為什麼?

首先,我想說下我對這個「家用智能機器人」一些膚淺的理解:

1.是一個會機器學習的計算機

2.有3個介面:和家用電子設備(電子信號介面)、和普通家用產品(物理運動介面)、和人類(用戶介面)

3.最少擁有以下6個進程模塊:操作系統、自身維護檢測模塊、業務模塊、用戶指令識別模塊、物理運動模塊、機器學習模塊

4.能夠理解(如語音識別)並完成用戶的指令,對家用電器進行操作(電信號而非物理操作),完成簡單的家務(物理運動),提供必要地助理功能等要求。會對新的事務進行機器學習。最好能完成自身維護檢測(比如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該充電)。定義在人類助手比較合適。

5.非要舉個形象的例子的話,就比如:星球大戰中的R2D2機器人,那個鐵桶一樣的。

然後我想請教下,這種「家用智能機器人」近幾年內,有開發出的可能性嗎?看見日本開發出的機器人,多數不滿足機器學習這一智能性要求,騰訊的QRobot沒有物理運動性。如果可以大致需要哪些核心技術?

另外這個項目有市場價值嗎?

首次提問,還請大俠勿噴~


我所在的實驗室參與了Microsoft iRobot的開發,所以對於這個方面算是比較了解吧

LZ說的智能型機器人,要真正實現商業化,難度不小。

分幾個方面來說:

1. 成本。可以看一下amazon上現有的irobot,10cm高、餐盤大小的東西,售價都在300-400美金左右。雖然硬體和軟體配置能夠搭載各種高端控制系統,具有很高的科研用途,但真正家用的話...目前來說只能自動擦擦地板而已。遇到複雜地形(比如樓梯),或者頑固污漬,很容易就搞不定了。你會買一個300美刀的不太好用的吸塵器嗎?所以近期來看是推廣無望的了

2.技術局限。現在機器人自動化程度有限,工廠里的全自動是建立在限定環境參數的情況下。買到家裡,每個家庭環境都不一樣,要實現全自動很有難度——這還是在統一輸出功能的前提下。很多對人類來說很簡單的事情,其實分解起來很複雜的。比如你叫你孩子去做一個簡單的「拿杯子」動作,對人類來說就是三個字而已,但是分解到機械端,至少包含了:杯子的視覺識別和機械臂的抓舉這兩個複雜動作。以現在的水平,如果能做到三維環境下100%無誤差的視覺識別,就可以去國際會議拿best paper了。。。。

3. 用戶介面。機器人控制其實是很有難度的,因為涉及到的實際步驟很多。舉例來說就像編程,一些對人類很簡單的事情,用程序語言來表述的話反而很複雜。 要求普通用戶具備這些技術能力是不現實的。這就好比要求每一個手機用戶都會編寫app。LZ也說了,你設想中的人機介面還是很複雜的那種,那就更難了。。。

總體來說,機器人的發展是前景廣泛的,智能型泛用性機器人未來進入家庭也只是時間問題。但現在來說。。。為時尚早


據傳說,機器人行業常對一般消費者的一些簡單問題撓頭:「買來幹啥?」(或「買個手機購物、追劇、刷網頁能上癮,買機器人呢?」)。另有江湖人士提出「時間正比理論」:一個行業的興盛程度,正比於一般消費者平均每人每天花在該行業產品上的時間。

不過最近看到薩蘇博文,記述他在日本時,讓遠在北京的薩媽,通過攝像頭照看孫女:每當孫女哭鬧時,薩蘇就會收到薩媽的簡訊。於是我就開始「暢想」,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價格下降,可移動 遙操作/遙在 機器人應該是個趨勢吧。可以買一個放家裡,遙控著做很多事情,比如看孩子。還可以通過它「逛」(不僅能看到、聽到,還能觸摸到,乃至聞到、嘗到。。。)世界各地的實體商店。或是翻看世界各地圖書館或實體書店裡的書(愛看書的人傷不起啊)。再比如遙旅遊(包括故地重遊)。。。

比較遙遠了。

不過現在,JIBO,小魚在家,Double Robotics,Fellow Robots等的出現(當然,現在這些不過是有攝像頭跟屏幕,有的可移動有的則不可),似乎已經在昭示出這個趨勢了。。。

---

互聯網遙操作的移動機器人,就是生活大爆炸里的double robotics那種。

如果要大市場,一定是一般大眾能『上癮』的,就如同拿手機購物、刷網頁一樣。從此來看,自主機器人一定要能發展到可以在實體商店裡放置,才成氣候。

什麼意思呢,比如法國的LV店,夜裡關門,正好中國的顧客通過遙操作機器人遠程來『逛』。或者波士頓的實體書店,或台北故宮,都有夜裡關門的時候,在可預見的未來,應該可以實現遠程『逛』。

估計創新工場的小魚在家,如果這一步走的好的話,下一步也會結合輪式機器人了。價格下來,技術可靠(現在來看,比預想的要難)的話,可能性就大了。

視頻通信包括視頻終端當然是核心。可移動的輪式機器人也很重要,最起碼的不能倒吧。互聯網遙控的話,還有網路的不確定性,卡了怎麼辦?要加上自動避障,SLAM的技術,這個商品化比較難,視覺SLAM尤其難。但是是大趨勢。這技術在自動駕駛當然是核心,現在無人機、掃地機器人的公司也開始往這方向做了。再往後,做真正的遙操作,即不光視頻通話,還要做簡單操作的話,怎麼對付網路時延啥的,怎麼做力反饋,這個主要向醫療機器人如達芬奇來取經了。


9 3Gold你好,作為機器人門外漢說兩句:

首先,機器人技術的聖杯不在機械,而在於人工智慧。

就目前的人工智慧水平而言,機器人還遠不能勝任日常家用很多情況下替代人類的作用。例如典型的家務事,洗衣服,做飯,整理物品,操作一些器具等等。雖然在一些細分工作,例如清掃地面可以部分用機器人來代替,但總不能家裡弄十幾個機器人吧?

但可以換個思路,機器人只需要識別目前家庭常用電器之類的東西就可以了。識別按鈕、操作一些功能,完成具體功能(例如洗衣服什麼的)交給專門的電器去做。這樣機器識別日常生活場景里的物品的難度大大降低。另外拓展一下,可以和電器廠家合作,制定通用協議和數據介面。把電器的相關數據(例如外形、操作方法、技巧等等)存儲在電器自身。這樣的好處是無論什麼新的電器,機器人能夠很快知道如何識別和操作,基本不用人去干預。

其實機器人的另一個極其重要的拓展方向是結合大數據,可以做到家庭和個人的私人生活助理。例如自動連接另一個人的機器人助理,自動安排兩個機器人的主人會面時間、地點、預定酒店餐廳、取快遞、安排就醫等等

家用機器人不同於工業流水線上的機器人,前者在機械構造以及AI方面可能比後者要複雜的多。因為家用機器人必須面對複雜多變的使用場景,而後者只需要處理相對簡單有限的事情。

降低研發難度和購買、使用成本是關鍵。


個人感覺,就目前而言,家用智能機器人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也有一些公司推出了一些相應的產品,如日本Softbank的Pepper, 法國的Nao等,但是總的來說,現有產品一般價格比較昂貴,並且功能比較單一。如Pepper售價約為3000美元,Nao大概10000美元,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價格過高。而可以完成的功能相對來說卻比較有限,如Pepper僅可以做到與用戶進行互動交流,並在屏幕上顯示自己心情;Nao機器人主要定位於科研領域,雖然其官網宣傳可以具有多種功能,但好像實用功能並不多,多為實驗室測試;

因而,個人認為,家用智能機器人的普及需要首先解決價格過高和功能單一問題;

從價格角度來講,目前家用智能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在於:

1.市場定位不清,現有家用智能機器人大都在實驗階段,因而,其往往在機器人上大量使用3D高清攝像頭,高精度激光雷達,高性能伺服系統等,結果導致價格虛高,實際應用時卻並沒有發揮出高性能硬體應有的性能;

2.市場准入門檻較高,家用智能機器人無論是從技術還是資本角度,初期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而,也提高了機器人的價格;

從功能角度角度,現有機器人功能單一的原因主要在於:

1. 開發者有限,由於機器人價格較高,因而其功能的開發往往僅有機器人公司進行;雖然許多研究者和工程師有許多很好的機器人應用的想法,但卻沒有價格上可以接受的智能機器人平台;

2. 需求多樣化,對於智能機器人,每個家庭、個人以及單位等,往往有不同的需求,機器人公司中應用開發者很難根據每種特定的需求開發相應的應用。

因而,目前家用智能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價格可以接受的智能機器人開發平台。平台集成智能機器人領域常用的感測器與執行機構,通過演算法的改進使得普通感測器可以滿足一些常用功能如導航、避障、行走、避障等功能;另外需要同時配備類似於手機Android開發平台的開發環境,降低智能機器人的開發難度,使得每一個開發者在價格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開發自己所需要的功能。


我來做一點淺顯分析。

  1. 「會機器學習」:得聚集一堆計算機、機器人研究方面的專家,這方面恐怕CMU、UC Berkely、JPL以及日本的專家更多。
  2. 介面方面:和家用電器方面的介面,比較容易,2.4G無線或近場通訊都是可以利用的;和人類的介面可能主要還是依賴語音、圖像識別(姿勢識別)方面的發展,還得一堆計算機、模式識別方面的專家參與;物理運動方面,不會太難,因為工業機器人、數控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成果了,稍加修改(加入立體視覺、碰撞檢測、空間運動解算等)應該可以拿來用了。
  3. 系統模塊方面:有沒有操作系統不是目的,它只是決定開發是否方便、快捷,利用現有RTOS(實時操作系統)方面的技術還是可以的,不過如果要求可靠性的話,暫時還得依賴商業化了的VxWorks等,不過價格相當不菲;其他的模塊,不一定劃分很清晰,因為如果分層過多,實時性就差了。
  4. 能源方面:這一點恐怕暫時不會有太大進展,主要問題在於電池的「功率密度」(單位體積的存儲電量)仍然沒有太明顯的提高,而且安全性不好保證(幾Ah的鋰電池或鉛酸電池應該就像一塊定時炸彈)。自己充電,個人感覺不太難,主要是考慮統一相關電氣介面,還有自主對接技術的成熟。
  5. 其實有一點也必須考慮,一台這樣的機器人,恐怕80%以上你的成本都在機械、運動部件上,這也是大多數公司沒能做出真實的機器人的主要原因,都是買別人的成型機器人然後自己研究點演算法而已。和能夠獨立設計、加工並且裝配出一台剛性好、精度高的能運動的機械結構相比, 電路、感測器、控制演算法神馬的都是浮雲。很遺憾地說,這樣的公司目前在國內幾乎沒有。進口的話,成本還會更高。

其實,這樣的機器人,我國863計劃里已經開始做了一段時間了,叫「服務機器人」,樣機應該也有幾台了。 日本應該還是走在最前列,比如在Asimo基礎上再做一些應用。抱歉,有段時間沒有跟蹤這方面進展了,具體內容得查。

結論:這樣的機器人要想有市場,特別是能夠進入家庭,首先得讓售價控制在10萬元人民幣以內吧。

胡亂說了一些,歡迎共同討論。


市場絕對是有的,但現階段家用機器人還不成熟,現在最接近實用的「機器人」是掃地機器人,但智能程度還只是停留在掃地機的層面


關鍵在於有沒有一些應用場景,讓大家 addicted。

雖然很多人討厭風口理論,但並不能說明風口理論是錯誤的。當然,有些機會主義者不做積累,專找風口,最終難成大氣。但是,如果小米做的不是手機,而是比如筆記本電腦,又怎會有今天?


家用服務機器人未來潛力巨大。


歐洲和日本在大約十多年前已在投資研發這類機器人了(家庭服務機器人),個人機器人(PR:personal robot)也確實曾被看好(如Bill Gates認為PR是PC後最重要的技術方向),但到現在為止除了那個自動吸塵器外,還未見到很成功的家用產品,一方面是技術因素,還有市場機會等因素。PR的發展顯然被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沖淡了。總體來講,個人認為近幾年PR仍不會有大的發展。


我大概7/8年前就有一個觀點,風頭能幹掉Google/蘋果這樣互聯網/軟體公司的只有機器人公司了。


能源應該也是一個問題吧。機器人第一項基本功可能就是學會認識插座,給自己充電。


謝謝邀請。不過這方面真不懂。從物聯網方面的經驗解釋一下,智能機器人在家庭民用方面,核心是家用電器的統一和智能管理,這種技術蓋茨和喬布斯同學都迷戀過,不過對於國內中小型公司感覺比較困難,甚至IBM都只是在研究階段。簡單說就是,這個方向還是發展趨勢,不是個產業。


智能機器人的主要價值體現在智能兩個字上,目前普及的掃地機器人不過是個噱頭,充其量算個自動掃地機,屬於機器的範疇。電影《真實人類》里那種看起來和真人一樣,而且可以自主自助地完成工作的機器人,在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在我的討論範疇。

我們希望機器人比智能機器的能力要大,這個能力主要體現在「人」上,也就是希望他儘可能地和人靠近。除去外形,怎麼才能叫和人相似呢?

看過電影《Her》就明白了,其實人類最渴望的是交流,不至於讓自己孤單,這才是痛點啊。互聯網是幹什麼用的?鏈接人與人之間的工具,最火的是什麼?社交網路,中國的QQ和微信、遊戲界的YY、美國的facebook,有交流才可能有用戶群。尋求認同感是人的本性。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找不到認同感的人會在虛擬世界找,如果虛擬世界也找不到,或者說真正的人的交流帶來的只是無盡的煩惱,那麼怎麼辦?現代人的煩惱來源之一是沒有錢,排在後面的就是人際關係。

如果機器人可以代替真人一樣來陪伴人,並且不會帶來困擾,還能幫助人解決一點生活上的小事,是不是太完美?我不在乎他是不是能掃地、洗衣服、擦玻璃,這些我自己也可以做,也可以找家政服務做。只有「陪伴」這個涉及人安全感和舒服感的訴求,其實是通往「幸福」這個終極目標的必要條件,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就比如是找個保姆容易,還是找個老婆容易?雇個好保姆,和找個好老婆,哪件事讓你感覺更幸福?

所以機器人對人最可能實現的存在價值和寵物一樣。寵物不是人類,卻能夠起到陪伴的作用,是很多老人小孩子的精神寄託。人們心甘情願為其花錢、花時間、充當鏟屎官、建立各種論壇、購買各種寵物玩具。因為人類情感需要而且不圖回報,才促成寵物經濟的崛起。如果機器人能像寵物一樣,那就不是一兩個玩具這麼簡單了,是一個大的產業。對個人而言,可能連作息安排、生活習慣、甚至工作模式都發生改變。

但機器人和寵物相比有先天的缺欠,比如賣萌,喵星人一個小眼神就讓鏟屎官興奮好幾個晚上,汪星人一個曖昧的動作能讓主人在論壇嘚瑟好幾天。沒有先天萌的基因,還要從智能上下功夫,不是要多聰明多博學,定位在陪伴的角色,還是呆萌一點好,讓人放鬆舒服。傳達信息太高深、表達太生硬都不討喜。

要有一個爆發的突破點,我認為第一是正常與人交流,這點是寵物萬萬不能比的,加上點備忘提醒、播新聞講段子的功能,感覺就不一樣了。以前和同事出差,她到酒店就開電視,只為要個背景聲音。知道直播為啥火么?就是寂寞的人太多了。如果機器人能充當背景聲音,還能回復你、陪你聊天,還能提醒你別忘這個別忘那個,給你講笑話,這是不是比貓狗、電視機強太多了?

實現這點的技術瓶頸是對自然語言的處理水平,其實就是人機交互的能力。最早是用basic語言發放指令,計算機算出個結果;後來視窗化,把指令變成了圖形化的東西,這句讓人接受起來更容易,造就了微軟,也實現了讓每個人桌子上有一台電腦的夢醒。從這一點上來說微軟絕對是個偉大的公司,這個裡程碑意義是超過蘋果的,他把使用一台計算機的成本降低了太多,不僅僅指價格上,還有為能夠使用一台計算機而花費的培訓成本。

視窗化模式引領了數十年,後來由於觸屏的發展,大家放棄了滑鼠,開始和計算機「肢體接觸」,脫離了鍵盤和滑鼠,讓更多的人輕而易舉地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其中不乏一些老年人和小朋友。

現在即將迎來更接近人的習慣的交互方式,就是自然語言的處理。人對機器的指令能夠像對人一樣,siri目前能夠實現一小部分,我試過,告訴siri:「下午5點有個會議,提醒我。」sir會自動觸發記事本定時器;再比如,我說:「siri,我餓了。」siri會自動列出我周圍的餐館明細。雖然像個笨笨的助手,但也還算可以幫我做點事。這是最起碼能夠聽懂「人」的語言,然後是對這個語言的反饋,這就形成了一個對話閉環。目前國內有一些語音識別的公司,比如科大訊飛,他能夠把不同方言的音頻轉化成文字,但是文字是什麼,能不能對輸入文字產生反應,並且有邏輯的表達出來還需要進一步的處理。

在「反饋」這一環節上,有很多種處理方法,比較原始的是,針對某一特定領域,比如智能客服系統里客服機器人,他們的反饋都很機械化,有既定的流程,即輸入什麼,反饋什麼,都是預設的。需要前期大量人工編寫的語料去幫助完善機器人的反饋句子。更談不上讓系統自動學習人工回答了,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不會自己發現新問題、學習問題解答方案的系統,沒有達到「智能」的要求。

另一種是根據詞義相似度來判斷用戶輸入的問題是和什麼東西有關,機器自動查找已有語料庫中與之先關的回答。比如我問:**型號的手機在哪裡打開GPS?第一種做法是提前寫好每種手機的操作說明,按照一定順序放在資料庫里,匹配到這個問題,直接調出對應的回答。咦,這不是挺簡單的么?

但有一個問題,我可以換一種問法啊:怎麼打開GPS,我手機是**型號。如果對面是個人,他會明白兩句話問的是一個意思。可這對資料庫來說這就是兩個問題。這太要命了,沒找到匹配問題,資料庫沒有這個問題,這是個新問題吧,趕緊通知人工客服解決。於是人工客服經常在處理這些「偽新問題」,導致智能客服的使用率不高。他們只能不斷地把各種奇奇怪怪的問法充實到資料庫里,可是人的語言創造能力是無窮無盡的,何時是個盡頭啊……


所以我們要開發更有效率更準確的回答模式,讓機器人抓住問題的核心,別管他們怎麼問,都能抓住重點,這才能一勞永逸,直接把準確問題反饋出來。這個模式叫語義匹配,是自然語言技術的核心。主要步驟是將一個句子打散,區分出核心辭彙,做語法分析,看這個句子的重點是在主語,還是在賓語?然後計算相似度,將相似問題列出,並找到對應的回答。他模擬了人腦神經網路處理信息的過程,並非純粹的逐條匹配。

這種「反饋」只是簡單的問題,答案基本都存儲在資料庫里,採用智能問答系統是為了降低客服的工作量。目前的準確度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大概是在70%--80%之間,號稱準確率在95%以上的廠家可能計算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指標。

所以未來客服行業不再是拼人的行業,而是向技術密集型發展,也意味著低端客服將逐漸退出這個領域,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人。所以大規模呼叫中心這類地方也會像銀行一樣出現裁員情況,這是不可避免的。

人工智慧技術勢必帶來行業洗牌,我可以再開一個另說。再說回「反饋」這個環節,簡單的問答並不能滿足人類的溝通,回饋回來的邏輯才能證明機器人是否智能。拿剛才網友提供的例子:「當你看到我們都出門了,請幫忙關燈」,這個簡單的動作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但對於機器人來說很難,難在哪?難在定義動作。

人臉識別可以實現,知道是誰出門了。怎麼算是出門呢?是和他說「再見」,還是關上門以後發送的鎖門信號,還是用紅外檢測確定屋裡沒有熱源?給出關門的信號後,機器人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至於語言邏輯層面,問一個機器人:北京在亞洲么?這其實是兩個邏輯疊加:一是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二中國是亞洲國家,這兩個點在百度上爬蟲很容易找到,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個知識點連接起來做推理,這個就很難。

除了與人能溝通之外,第二個點我認為是需要心理學專家參與開發的帶有性格特點的機器人。Siri能夠幫我記錄和搜索,但它對我可有可無;而我家貓整天闖禍,我卻甘心伺候它,每天不見就想念。為什麼?因為我和貓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產生了愛和興趣。如果想讓智能機器人成為人人想要的爆品,而不是拿來炫耀的工具,就要讓用戶產生對它的依賴和喜愛。拿他當朋友一樣聊天,是自己最親密的生活助手。是因為「我的機器人」,我才喜歡他。像《小王子》里的玫瑰花一樣,因為產生了愛,所以她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性格形成這一點無法單純用技術來解決。連人的性格形成都還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試圖讓一個機器人短時間內形成性格太難了。目前能做到的是,將基本反饋的語料存進機器人的資料庫,反覆調用,並且不停地用大量數據訓練他,讓他熟悉用戶的喜好、習慣等,使之成為用戶專屬的機器人。這才達到了「陪伴」的目的。

第一點交流,在問答領域已經形成了商業模式,家用智能機器人目前也有類似兒童智能玩具的若干產品出現,但都有領域局限性;第二點性格養成,還是在實驗室階段,並有成型的商業模式出現。如果第一點滿足了,沒準能設置一個機器人養成基地之類的地方,選由專業人士訓練,再領回家。當然這都是未來設想了。

家用機器人還是一片藍海,門檻很高,是未來最可能出現獨角獸的領域,我拭目以待。


毫不懷疑「家用智能機器人「或者說個人智能機器人在未來的10年內會普及到大部分家庭。

我算是這個方面的從業人員,和幾個小夥伴也在為它的普及能努力

1)對於整體的部分,我們的方向和你設想在很多地方是一致的,但是,可能希望更多的發揮機器人的感知系統,使得他有機會能夠主動感知,並作出判斷和提供相應的服務。

2)運動部分在現在我們更希望是為感知和交互服務的。而不是執行物理上的機械工作,短時間不認為能解決100%確保機器人的網路安全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未被解決前賦予機器人大的運動機能,很可能是個災難---基於聯網狀態的機器人

3)機器人普及的一個重要挑戰是交互方式的易用化。現在的語音交互或者說語音指令實際上別沒有將機器人的主動感知能夠體現出來。舉個 ---比如開燈,無論是實體的物理開關,還是按動一個app的觸控屏上的虛擬開關;或者說一聲「關燈」其實沒有本質的差別;如果開始可以「當你看到我們都出門了,請幫忙關燈」,通過主動感知和判斷後的執行才能算一點智能

先回復這些,歡迎討論


工業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更加柔性化、模塊化、低成本、高可靠性;

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智能化、人機友好;

個人看好能充當人類生活伴侶,智能交互,人性化交流的家用機器人。


家用機器人最要命的問題就是定位不清,其次是價格、體積等問題。


我目前從事的是兒童機器人行業,我來說下現狀吧。

中國的工業機器人走過了市場培育期,因為B2B的市場教育和引導階段要來的比B2C市場來的快,所以工業機器人已經走向了發展高峰期,很多工業機器人公司開始投資家用機器人市場這一塊,比如常州智寶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推出了兒童陪伴型機器人-優弟,主打學齡前兒童智商和情商的培養。

目前家用機器人的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1,家用機器人的細分化: 家政機器人(掃地機器人,擦窗機器人) 陪伴機器人(兒童陪伴,老年護理), 娛樂機器人。2,市場對家用機器人的反應:外冷內熱(行業很熱鬧,但市場實際銷售來看,業績平平,目前的市場還在培育期,幾乎每家都沒有進行規模量產)。究其原因,有四個方面:1,目前的體驗水平還遠未達到用戶心中對智能機器人的預期。 2,整體價格水平還沒有普及化和大眾化。3,消費者對這個產品還處於觀望階段。4,市場渠道上從業者過少,目前還是廠家自身在做前期市場的教育工作。

現在進入家用機器人研發的產品最多的還是從兒童機器人項目上切入,主要考慮是中國二胎化,兒童數量每年新生兒都達到了2000萬,另一方面是中國家長在孩子身上捨得投資,所以這一塊市場前景是巨大的。

但兒童機器人市場銷售目前還是處於平靜的階段,矛盾點在於,消費者群體定位是在兒童,但購買者是家長, 必須要解決兩者共同的利益點。家長希望兒童機器人是學習設備,而兒童又希望是娛樂玩具, 但是如果定位是玩具,家長不會花幾千元去買單,如果僅僅是學習設備,那和市面上很多的學習機沒多大區別,體現不了智能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優弟機器人將學習功能、情感功能、交互功能進行整合,主要分為三大塊,1,家長指引,家長和兒童在機器人身上找到共同的學習點,通過機器人陪伴與引導,讓學齡前兒童情商和智商得到熏陶。 2,孩子的自我動手能力,簡單的舞蹈編程,自我操作,並在機器人系統上形成作品,讓孩子提升自信心。 3,充當家長的小幫手,可以幫助家長帶娃娃,家長在外地,也可以遠程和孩子進行交流。

從技術上實現了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利益點的需求並不難,但是渠道的出路在哪裡?當前靠企業的直銷並不能實現銷售上的有效突破,因為任何智能新產品在沒有體驗的情況下是很難規模化銷售的,更何況它並不是一個剛需產品,所以他必須進行渠道整合。先從B2B開始,最後走向B2C。

整合分為四個跨界:1,內容的跨界-根據商品定位,多內容的整合,2,渠道的跨界-物聯網時代,渠道有很大的重疊性,3,營銷的跨界- 合作客戶的互為營銷,4,用戶的跨界--用戶創造內容。在這個渠道的跨界上,幼兒園和幼教機構當是首選,因為這個渠道能讓更多的孩子體驗到智能產品的魅力,從而由B2B市場的引導走向個體家庭,所以優弟是第一批走向幼兒園幼教機構的機器人,得到了市場的很好反響。

那麼兒童機器人的贏利點又在何處呢?目前商家為了普及機器人的家庭化,國內的兒童機器人靠銷售機器人本身幾乎是不盈利的,但可以從四個方面做跨界營銷,完成產品的盈利:1,文化版權產品 (用戶分享原創,公司購買原創產品),2,系統應用 (app有償下載)3,移動廣告分享模式 (兒童機器人應用系統搭載廣告),4,B2B2C (商家購買作為贈送禮品,商家和商家的合作,最終產品走到消費者手裡)。

兒童機器人的未來顯而易見是光明的,新興的行業,不僅僅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在完成消費者的市場初期的普及教育後,未來五年,兒童機器人將會迅速普及。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數字產品的價格下降,兒童機器人必將成為未來孩子不可缺少的夥伴。 行業內有人說:5年之後每個家庭都將擁有一台機器人。


對這個領域完全不了解,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回答,您所說的家用機器人似乎是保姆類型機器人,屬於一機多能,但是初期我相信更可能是一機專能,一種類型機器人(未必是人形)負責一項工作,這樣實現難度較低。比如專門負責養花的,專門負責做飯的,甚至還會細分。這樣才能帶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讓更多公司參與進來。而一機多能的機器人,在短期內不會出現,這個技術難度高,且需要的拓展太多。


前景非常好!是未來趨勢,目前機器人我個人把他們分為三類,家庭服務機器人,生產製造類機器人,商用機器人,個人對家庭服務類機器人略有了解。目前中國已經成立了家庭服務機器人的項目組,組長單位是科沃斯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家庭服務機器人可分為,地面清掃類,空氣凈化類,擦窗類,安防類,種類比較多發展空間大且市場前景大,因為80,90組成的主力消費群體擁有對家庭服務機器人的實質性需求,如沒有時間做家等。


美國的機器人是軍事性機器人,日本和韓國的機器人都是趨向於完美型的機器人,而中國目前比較多的主要是工業性機器人和家用型機器人,每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國情的發展不同,導致了不同機器人類型的發展狀況。目前家用型機器人在中國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而工業性機器人更不用說,富士康已經投入大量資金來建設無人管理工程。但是我個人覺得家用型機器人進入到每個家庭中,一般需要10年,或者更快。這個也是得到業界的認可。因為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經濟能力水平對於家用機器人來說,認識還不夠深。現在北京、重慶和深圳等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投入資金來扶持這個產業,但是前提點是:把握住開發技術、生產成本要低、家用市場的切入點要明確、有足夠深而廣的市場渠道這四點。我很看好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在經歷08年的金融危機後又開始回升了,產量不斷上漲,同時需求量也慢慢打開了。


推薦閱讀:

奧迪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什麼原因加速了 TP-LINK 的創新?
「做出有創意事情」的能力可以後天培養嗎?
你贊成舉辦《中國詩詞大賽》么?
互聯網+熱了好幾年,它對不同行業的真實影響究竟如何?

TAG:創新 | 機器人 | 人工智慧 | 編程 | 家用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