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怎樣解釋比較準確?

哲學問題,求專業人士回答,萬分感謝!


哲學的定義貌似可以搜索得到,非專業人士來湊下熱鬧,我們就從程序的角度入手說下這個問題。

根據里氏替換原則,在父類出現的地方,都可以使用子類來做替換。換句話說就是,子類必須包含父類的所有屬性。根據這個標準我們來看,「白馬是馬」,這個論斷是成立的,因為白馬有馬的一切屬性,而反之,「馬是白馬」則不成立,因為馬也有其它顏色的。從這個角度看,公孫龍的結論貌似是錯的。

不過,換個角度,如果我們把馬當成一個類,白馬是馬的一個實例對象,而這個馬的顏色屬性為白色,那麼你說,這個對象是這個類,明顯就不妥當了,這個也是公孫龍的本意,就是要辨析清楚:具體的事物並非抽象的事物。


看到樓主最初的問題是求簡潔解釋,我就先寫個簡潔的解釋,擇日再補完整。

從「是」這個字的雙重意思來看這個問題比較容易理解。

  1. 「是」可以表示前後的兩個詞完全等同、可以替換使用,比如老舍是舒慶春。(當然你要說完全等同,沒有兩個詞是完全等同的,總有不同的地方,但不去細究。)

  2. 「是」還可以表示前者屬於後者這個類別,比如老舍是中國人。

公孫龍做的「白馬非馬」的論證主要是論證「白馬」和「馬」是不能等同、不能替換使用(即「是」的第一種用法)的兩個詞,所以白馬非馬(白馬不等同於馬)。

古代沒有明確的「類」概念,所以公孫龍以「等同」的意義論證白馬非馬,實際上是一種混淆、偷換概念。


用初中數學邏輯來理解,很簡單:「白馬」是集合,「馬」是一個集合,白馬這個集合不等於馬這個集合(白馬這個集合是馬這個集合的子集),即白馬非馬。不好理解是因為把「白馬」當作了一個元素,而把「馬」認為是一個集合,當然白馬這個元素屬於馬這個集合,就很難理解白馬非馬。


不是專業哲學,不過大學搞辯論賽時研究過名家的東西,有一點自己的理解

名家與其他諸子百家不同在於其對「名」和「實」的理解,公孫龍作為名家兩大代表之一,強調了「名」的絕對和唯一

公孫龍論證「白馬非馬」,主要從三點論證

一,「馬」,指的是一種動物,「白」指的是一種顏色,因此「白馬」指的是動物+顏色,三者內涵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二,同樣一匹黃馬或黑馬都可以答應有馬,但不可以答應有白馬,所以白馬非馬。也就是說,馬、白馬外延不同,「馬」不論顏色,「白馬」只指白色的馬,有相應的顏色區別。

三,馬的共相與白馬不同,「馬」,指的是一切馬的本質屬性,不包含顏色(我們在講「馬」這個概念時不會說「某某顏色的動物是馬」),所以「白馬」共性與馬不同。(從白的共相談也一樣)

(以上歸納自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簡史》)

我在讀書時看到這個時,自己理了一個公式來理解:

第一點:假設a=2=白的內涵,b=3=馬的內涵,那麼a+b=5、a×b=6、ab=23,就是不等於3

第二點,令A集合為「馬」的外延,B集合為「白馬」的外延,可以得出A∩B=B,但是A≠B

第三點,令a為「馬」的共性,b為「白」的共性,但是,a+b≠a

還不好理解的話可以思考一下:Na和Cl組成崔永元(劃掉)氯化鈉,但是,氯化鈉不是納也不是氯

當然,以上只是小子一家之思,貽笑大方而已

名家公孫龍的辯證是唯心的,他過於追求「名」之義,而忽略了,有的時候,「實」是先於「名」而存在的,比如說,對大部分人而言,不能給出「白」這個概念,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白」(這也是「白馬非馬」難以理解的原因)

但是,名家不是一無是處,我甚至覺得名家很可愛,他們不斷探究的「名」「實」的研究,有時候甚至接近事物本質(比如說名家另一位學者惠施的「十事」),他的思考方法,辯論技巧,有時也能給律師以思路,給企業管理者以思路

馮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道家是名家的反對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繼承者」,也道出了名家的價值所在


白馬與馬不是一個概念,白馬是個小概念,而馬是個大的概念。大概念與小概念是不能等同的。。。。。所以白馬不是馬

非專業人員


口頭上的努力不是努力

白馬不是馬


有三種理解。

1.....「馬」的內涵是一種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白馬」的內涵是一種有顏色的動物。由於三者的內涵不一樣,所以白馬非馬。

2……從西方邏輯學角度來理解,「馬」的外延是所有的馬,不管是白馬,黑馬,胖馬,瘦馬,,,,;「白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馬,但是這個外延排斥了所有除白馬外所有的馬;既然二者外延不同,那麼白馬非馬。

還有一種彆扭的解釋~~~~~~~~~~~~~~~~~~

3……馬當然有不同種顏色,白是一種顏色,因此,也就有了白馬;假設現在有一匹無色的馬,那樣的話「馬」這個詞就只表示一種本質,不存在形體。那麼,問題來了。白馬是怎麼來的呢?因為「白」不是「馬」,「白馬」的含義是「馬」加上「白」,它和「馬」的含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因此白馬非馬。

有時我們覺得白馬非馬是公孫龍的一種詭辯和謬論,其實我們是誤解了公孫龍的意思。公孫龍似乎是強調「馬」和「白馬」的「共相」不同。所有的馬都具有馬的共相(這不是廢話么),但其中不包含顏色,「馬」的共相和「白馬」的共相不同,因此,白馬非馬。

非哲學專業工科狗搶答。


在數學上有種叫集合的概念,A屬於B 但A≠B。白馬非馬也是一樣的理解,白馬屬於馬的一種,但白馬≠馬,嚴格上講,白馬確實非馬。主要看你把『』非『』是怎樣理解。


「白馬非馬」的確像是詭辯,但這主要因為古漢語表達複數概念十分困難。拼音文字一定要有a/the這樣的冠詞,漢語則習慣省略「一匹」,「一個」這樣的數量詞。

公孫龍子就只得吃力地說:「故其為有馬也,不可以謂『馬馬』也」

實際上公孫龍把單數的「白馬」稱為「名」,即邏輯上的單稱和哲學上的殊象;而把複數的「馬」稱為「指」,即邏輯上的全稱和哲學上的共相。因此單數的「名」與個體的「實」相對,「夫名,實謂也」(《名實論》)。而複數的「指」與全體的「物」相對,「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白馬非馬」是公孫龍著作《白馬論》的命題。《白馬論》中壓根就沒提什麼守門官的事。下圖是注釋,重點是「非」的含義:

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公孫龍子(外三種) 第42頁,黃克劍 譯註,中華書局


本質是偷換概念。

與之相似的還有這段:

公孫堅白論曰:『堅、白、石三可乎?曰:不可。二可乎?曰:可。謂目視石,但見白,不知其堅,則謂之白石;手觸石,則知其堅,而不知其白,則謂之堅石。是堅、白終不可合為一也。"司馬彪曰:『堅白,謂堅石非石,白馬非馬也。同異,謂使異者同,同者異。"」


用高中數學集合的方式來解釋一下

假設馬為集合A={1234......}

再假設白馬為集合B={1}

由此可見集合B屬於集合A,但是集合B≠集合A

所以白馬非馬,白馬只是屬於馬的一種

同樣的,白色的公馬不是白馬,也不是馬(道理以此類推)。


詭辯看似簡單,想要反駁就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非專業,非哲學角度。我居然會有用高中數學答題的一天.....

方便起見設白馬=X。 白以外顏色的馬=Y。 (總稱)馬=Z

公理1:Y?Z(求馬,黃黑馬皆可致。)

公理2:X≠Y(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

命題:X?Z(故曰:白馬非馬也。)為?

明顯完全不通,推導不出的假命題。


推薦閱讀: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思想或者成就的價值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
為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種問題在現代哲學裡已不被廣泛討論?
怎麼理解維特根斯坦說的「家族相似」?
如何反駁不可知論?

TAG:哲學 | 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