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理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同意這個觀點嗎?


一個社會尊奉一些人為聖人,尊奉這些聖人提出來的行為準則,道德原則。就說明這個社會認定,這個社會中絕大部分的平民,自己沒有能力為自己樹立正確而成熟的道德與準則,沒有能力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沒有能力正確的決定自己的命運。

當一個社會相信,應該有一小部分人替所有人做出決定,告訴他們怎麼樣生活才是好的善的幸福的,應該有一小部分人教導所有人道德的原則與行為的準則時,不論這種想法的出發點是好是壞,這個社會必然會成為一個壓迫人的社會,奴役人的社會,成為一個大盜不止的社會。


莊子的這句話實際是老子「絕聖棄智」思想的另一種闡述。其本意並無重視平民的民主思想,他說的聖人指的是那些創造出社會倫理秩序和法則的人,而這些倫理法則最終都是被竊國者所利用成為他們的統治工具,即所謂大盜。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反應的是莊子對對禮法的擯棄,對仁義的厭惡。


首先說不能以現代人的思維來代入古人。現代人認為一個概念比如「大道」需要一個定義,社會的現象比如「聖人不死大盜不已」後面必然有一套因果關係。如果要做類比,比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那這些類比之間的關係必須遵循一致的邏輯。這是現代人經過現代教育訓練所形成的一個思維模式。

但老子顯然沒有受過現代人的邏輯和科學訓練。老子的直覺很強大,但是一五一十仔細分析因果關係的能力就不及現代人。因此道德經只能理解為是老子的經驗和觀點,不能認為是一套有嚴密定義和論證的論文。道德經本身存在一些互相不能印證之處是非常正常的。一定要追求從其中讀出一套完整的邏輯出來,恐怕是緣木求魚了。

「聖人不死大盜不已」這句話的語義沒有困難,問題出現在因果聯繫上。老子沒說。因此只好根據現代人的看法,推測一個因果聯繫。

道德經很大程度上是要跟儒家唱反調。儒家認為人需要遵循一套道義準則和行為規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套準則是如此管用,只要達到它的標準就能夠天下太平。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只要加強個人的修養,就能達到這套準則的要求。正所謂人人皆可為堯舜。

但是堯舜是聖人。聖人的標準很高,普通人實際上是達不到的。比如說舜的家人總想殺他,但是他還是對家人很好。性命不要也要孝,這個要求我們現在看來實在太過分了。二十四孝里除了舜,還有卧冰求鯉:為了給父母搞到魚吃,冬天脫掉衣服企圖用體溫融化湖上的冰。說實話,這不僅瘋而且笨。真要開冰有的是辦法。但笨不笨我們不管,我們要的是道德典範,是聖人。

制定出了一些過高的道德標準以後,就有人為了達到這些標準就而作偽。如果作偽作的好,自己還可以成為新一代的道德模範。這實際上等於提倡說謊,提倡造假。這就是"大盜不止"的原因。實際上過高的道德標準所塑造的偽君子,在建國後的幾十年里是屢見不鮮的。

什麼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子;國家昏亂,有忠臣」?我理解是六親不和的家庭裡面,我們就更容易發現孝子。大家都和和氣氣的,孝子也沒有表現的機會。國家昏亂是同樣的道理。「大道廢」「智慧出」就不好理解,因為很難說清楚什麼是大道,什麼是智慧。我認為坑蒙拐騙這都是很低級的智慧,小孩子之間也不少,不需要什麼很高明的頭腦。真的要「棄智」,也未必就能夠避免。


以仁為例:真正的聖人知道仁非仁而仍為仁,但聖人死後,仁漸漸固化為一個不變的標準。最初聖人提出仁,只是為了高屋建瓴地點出人應該怎麼去做,他的本意不是用這玩意做模子來把每個國民變成千篇一律的工業產品。但不可避免地,最後,仁的含義還是變味了:它成了一個束縛人而非成就人的東西。它變成了一個固化的非此即彼的標準。在這句話里,我們要把」聖人「理解為這套流傳下來的標準。

當整個社會都拿這個東西來度量社會成員的時候,不免出現很多離經叛道的」不正常者「。這些不正常的人里,有很多並非是十惡不赦,他們只是不被當時的社會標準所接受而已。這些離經叛道者,就是所謂的」大盜「。

那麼我們返回去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比較好理解了:

如果聖人的法度依然被錯誤地應用著,依然束縛著人的可能性,那離經叛道者就不會消失。

最後說一句。如果覺得這句話以及我的詮釋是在為道德敗壞者洗地,那你可以洗洗睡了,因為你根本沒看懂我的意思。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所謂的大盜不止,指的是竊國者,這包括竊取政權,信仰,道德標準,價值理念等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的原意是聖人為大道做準備的。當聖人把人世間的政權,財富,信念等等集中在聖人身上,只要打倒了聖人,就能輕易的獲得聖人的一切,繼而竊國。因此,聖人的存在時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有其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

積極意義在於,不神話聖人的形象,指出聖人可能即是大盜或即將成為大盜。故而我們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

消極意義在於,這種懷疑精神極可能演變對權威不理智的攻擊。

在探討大盜不止的時候,不應該首先考慮聖人是否未死,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大盜是誰。


舉個例子:就像全世界最排名前列的軍火出口國,少不了 美俄中英法這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美其名曰""安全理事會"",實際上都是戰爭販子。。。

矛盾相對應而存在,大概是這個意思。


看懂書再回答這種問題的話,就不會靠對字面的想像亂扯瞎扯。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和老子的絕聖棄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

很多人理解絕聖棄智是愚弄百姓,讓百姓沒有智慧。殊不知之所以有爭,就是因為有階級對立。之所以有盜,是因有難得之貨,有難得之貨必有貧富差距等各種對立問題。

老子的意思是要消除兩極對立,包括貧富階級貴賤,一切的兩極對立,這樣才會接近大道,因為道的特性是非對立的,它是一個統一體,包含陰陽及一切,但它只是一。

只有無為,消除了分別心,人才能近道。道的特性,非善非惡,非上非下,非陰非陽,非賢非惡 。

而人心倘若執著善,必厭棄惡,有善的意識,必有惡的意識來對立。


一個國家聖人太多,說明制度極差。美國每年評選的各種名人,實際上是各個領域都有的,政治人物未必排名很高,中國即使在西方的榜單中進入一些人,也只有那麼一兩個,而且還只是政客,頂多有一兩個靠後的是科學家,文學家應該難進。

《羅馬人的故事》講了迦太基等國家的衰落,實際上就是沒有好的良性循環體制,而好的體制不需要一個聖人就可以完成使命——如劉瑜等人所說,那種不壞的制度即使由最壞的人執政也無非還是那樣的制度,而制度本身可以制約邪惡。聖人如果不斷自我神話,成聖之後就有了道德祭壇的合法性,這一點中國和伊斯蘭屢屢領教何為極端與何為邪惡。一個人讀書,並未代表他會深邃與神聖,而一個邪惡的人尤其會變得更有邪惡的能量,比如耄。

莊子真正深刻的地方是對後現代性的發現,即便你可以說這是過度詮釋,但並沒有什麼過度詮釋,認為過度詮釋的只要不讀不思就好了。只有在那個時候,孔子才真的被還原為孔子而非儒家,不再獨尊儒術;墨子才會發光;西方和東方才會毫無偏見。然而這仍然是夢想,人類永遠追求救世主,並且習慣於追殺救世主,當他們利用完魯迅、林昭們之後,就開始清算,殘忍地消除先救主,建立新救主,而這新救主就是屠夫們,是更聖者。


一個真正的法治社會應該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社會的前行不能依託於某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的「真知灼見」。而應建立在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之上,統治者成為真正的人民公僕,社會的體制不會成為少數人的意志體現,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環境下,才來帶來真正的文明的誕生


反對。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文人的意淫,認同這話的我可以認為是一群有知識沒文化的人。

詳情請參考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7689.shtml


聖人不死,就沒有獨立思考,沒有獨立思考就容易被騙。

聖人和大盜是可以相互轉變的,希特勒曾經是偉大元首,也是世間惡魔。某些人打著解放全世界的口號,實際上是奴役同胞。記得有一句話,正義的對立面不是邪惡,而是另一種正義。


是不是也可以說是:聖人因大因緣出世,如果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當然也就無所謂聖人了,聖人就沒有出現的必要了。


聖人,是一元化價值觀的載體;聖人治世,追求思想的大一統。

身處這樣的時代,任何獨立而不屈的靈魂,都有可能成為 「大盜」。


一個社會越是高呼道德萬歲,結果就愈加可能是「禮壞樂崩」。老子謂「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說的就是這樣的深刻道理。道德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絕不能把道德當成治國的「工具」。黃仁宇先生在名著《萬曆十五年》中非常精闢地總結道:以道德代替法治,是兩千多年來一切問題的癥結。——中歐劉勝軍


說簡單點,在莊子看來,「聖人」跟一個駝背的鄉下農夫(莊子里很多這種形象)並沒有多大區別,聖人比其它人牛逼是個無法證明的命題。這也是齊物論里觀點。

所謂「大盜不止」,1)為啥有「大盜」的,因為有「聖人」,這就是有了美才有了丑,有了好才有了壞,見道德經第一章。2)聖人本身的牛逼是無法證明的,而某些「聖人」恰恰借著一些華麗的外衣,行大奸大惡之事。(君不見很多民主革命的領導人最後都成了暴君嗎)


為了世界上的大盜不會滅絕,所以我們一定要尊崇聖人,膜拜聖人,創造聖人。


就結論而言,莊子那篇是偽作,至於老子所說的「絕聖齊賢,而盜賊無有」,他實際上是給我們講了一個美好的童話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比周朝還要早,甚至比那位拒絕天下之位而外逃的許由還要早,有一個王國。這個王國里所有人都非常的善良,大家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那個時候,技術還不怎麼發達,人們也沒有今天的等級劃分,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沒有所謂的「道德楷模」。原因很簡單,所有人的道德水準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他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惡」,以至於選出一個「聖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後來,一切都變了,人們變得勢利,變得失去了早先的純真。善和惡的區分也日漸明顯。一件本來在黃金時代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現在去做的人竟被評價是具有極高的道德水準。更重要的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道德已經不是理所當然的而僅僅是一種選擇了。所以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對的,說「大盜不死,聖人不止」也是對的。一切的一切,都源於那萬惡的兩極分化。


有聖人就表明有人需要被指導、引導,需要他人來提供答案、指明道路。於是乎大盜就有了空子可鑽。或者說,聖人就是大盜——此之聖人,彼之大盜。


刪除


你覺得旁人不好,需要你的教訓,你不由自主地擺起架子來,最初你說旁人欠缺理想,慢慢地你覺得自己就是理想的人物,強迫旁人來學你。以才學驕人,你並不以驕傲而喪失才學,以貧踐驕人,你並不以驕傲而變成富貴,但是,道德跟驕傲是不能並立的。世界上的大罪惡,大殘忍--沒有比殘忍更大的罪惡了--大多是真有道德理想的人乾的。沒有道德的人犯罪,自己明白是罪;真有道德的人害了人,他還覺得是道德應有的代價。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來一個荒年,有時來一次瘟疫或戰爭,有時產生一個道德家,抱有高尚得一般人實現不了的理想,伴隨著和他的理想成正比例的自信心和煽動力,融合成不自覺的驕傲。

錢鍾書《談教訓》


推薦閱讀:

金剛經的無我境界是這樣?
如何理解「黑白瑪麗」思想實驗?
如何看待被科幻作品濫用的「自譯解系統」?要實現此技術需要多高的科技?
如何評價《佛祖都說了些什麼?》這本書?
哲學的目的是什麼?

TAG:哲學 | 社會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