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黃巢《不第後賦菊》一詩末句不押韻?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不第後賦菊》是唐末起義軍領袖黃巢落榜後所作的一首七言詠物詩。韻腳字中「八」、「殺」俱為山攝入聲字,獨「甲」是咸攝入聲字。按說黃巢作為唐末人士,即使是不第秀才,也不至於分不清-t韻尾和-p韻尾吧?是因為方言影響?還是古體詩押韻較寬?亦或是詩句流傳中出現的問題?
說明當時的入聲韻尾有混淆的跡象。
唐代張鷟《朝野僉載》:「王熊為澤州都督,府法曹斷掠糧賊,惟各決杖一百。通判,熊曰:『總掠幾人?』法曹曰:『掠七人。』熊曰:『掠七人,合決七百。法曹曲斷,府司科罪。』時人哂之。前尹正義為都督公平,後熊來替,百姓歌曰:『前得尹佛子,後得王癩獺。判事驢咬瓜,喚人牛嚼沫。見錢滿面喜,無鏹從頭喝。嘗逢餓夜叉,百姓不可活。』」
癩,《廣韻》盧達切,又落蓋切。獺,《廣韻》他達切,又他轄切。從韻腳看,「癩獺」也是收-t的。「癩獺」來自「邋遢」,後者本收-p。張鷟是武后時人,當時個別咸攝入聲字已經讀如山攝入聲字。
唐末湖南邵陽人胡曾寫過一首《戲妻族語不正詩》(《全唐詩·諧謔二》):
呼十卻為石,
喚針將作真。
忽然雲雨至,
總道是天因。
中古的深攝字「十針陰」讀成「石真因」。本來「十」-p,「針陰」-m,「石」-k,「真因」-n,胡曾自己能分,但妻族已經相混。
清代翟灝《通俗編》: 「《南唐近事》:『張崇帥廬州,索錢無厭。嘗因燕會,一伶人假為死者被遣作水族,冥司判云:焦湖百里,一任作獺。』按:俗謂侵漁曰作獺,被侵漁曰遭獺。」
「作獺」「遭獺」都來自「作蹋」,指作踐、踐踏(「遭獺」是翟灝提到的,即「糟蹋」。「遭/糟」當來自「作」。更早的宕江入聲字讀如效攝的例子是李商隱《雜纂·不達時宜》:「筵上包彈品味。」「包彈」來自「駁彈」。)張崇(861-932),五代楊吳時任廬州刺史,時代比黃巢(820-884)稍晚。「蹋」-p讀如「獺」-t。
黃巢的-p可能併入了-t。
有些方言的 -t 和 -p 入聲都化成喉塞音,所以押韻了。或許黃巢的鄉音便是如此吧。
不是搞音韻的,我的感覺,宋詞中各入聲韻部混押很常見,說明宋時語言本身入聲已變模糊了。而由唐到宋,語言是漸變的,黃巢時可能口語中已分不清了
我用客家話念著就押韻
我們現在是用普通話讀詩的,古人有可能發音和我們現在不同
作者思考的幾個原因,都是其中的因素。縱然是到了現代,單純文字各地都會有不同的語調。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比較多的文化沒落,保留的也相對較少。
大概有三種可能
1、應該是音韻的變化/不同,有的時候會遇到一些詩句用普通話誦讀會不押韻的情況,有部分是因為以前押韻的字,慢慢在時光中讀音發生了變化:
「當春乃發生」句中的「發」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入聲」已經消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或者地域不同方言口音差距導致:
《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其中的「期」和「兒」似乎沒有押韻,但「兒」用吳語發音,是「ni」,實際上是押韻的.(例子源自百度)2、有的時候想出了好詞,就算不押韻的情況下也會寫上去3、詩人不識字,混淆了一些韻尾(不要笑,雖然不識字太誇張了,但是混淆的情況是有的)我覺得前倆種可能性比較大,其實讀詩的時候留一下心會發現這種「不押韻」不算少見的這首是近體詩(個人習慣稱近體詩或是格律詩)
一般人都認為近體詩只能押平聲韻,這是錯誤的觀念,亦有押仄聲韻的格律譜 只是少人作,如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 誠如版大所言,這首詩的確出律。首先檢視全詩平仄格律 1.根據首句第二字:到,判斷此詩為仄起式 2.檢視韻腳字:八,入聲黠韻、殺,入聲黠韻、甲,入聲洽韻。判斷此詩為押仄聲韻 如此,可知此詩為七言絕句首句押仄聲韻的格律,正確版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協)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協) 原詩平仄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仄(第五字犯三仄落底) 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五字犯孤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二、四、六字均出律) 出律的比例算多的(當然,是以黃巢文人的標準來看) 另外,這首詩也出韻 近體詩首句均可押韻或不押,由這首平仄譜來看是有押韻既然有押韻,首句韻腳所屬韻部即是後面二、四句韻腳應該同屬的
八、殺同為黠韻,最後的甲卻出韻,這也是近體詩大忌 綜合來看,這首近體詩如果寫在當時黃巢的科舉試卷上,大概也拿不到什麼分數 然而,從詩的氣勢與意境來欣賞,這首詩卻是水準頗佳 "我花開盡百花殺"流露出黃巢睥睨群雄的氣概,欲使眾人俯首的雄心壯志 從末兩句更可看出,他不滿衰敗的李唐王朝,意圖改朝換代,取而代之的政治野心 全詩不假雕飾,充斥著黃巢激昂豪邁的心情;況且這首詩是他落第返鄉,看到菊花時所作 即時的靈感湧現,不多思索就將詩吟哦問世,這是創作最難能可貴的! 所以此詩出律、出韻也不損它的文學價值。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804000015KK10099
推薦閱讀:
※雷州話、海南文昌話、潮汕話都屬閩語,為什麼雷州人、潮汕人之間幾乎互相不能聽懂對方的方言?
※漢語以前是沒有語法的嗎?如果是,漢語為什麼要引入主謂賓的語法?
※能否利用相同偏旁或相同聲母的漢字組成有意義的一段話?
※德語和漢語的語法是否有相通之處?
※漢語翹舌音、輕唇音 (非pf, 敷pf?, 奉v, 微?) 、前後鼻音、撮口音ü是哪個時期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