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的九姓是如何變成乃蠻的八姓的?
據說乃蠻來源於蒙語對突厥語sekkiz oghuz(八姓烏古斯)的翻譯
乃蠻的讀音的確能和蒙古語中的「8」對上號。
但從沒有「八姓烏古斯」或者「sekkiz oghuz」就是乃蠻的古代文獻記載。
所謂「八姓烏古斯」這個概念的最初來源,是回鶻磨延啜碑中的「sekij oguj」,將此概念和乃蠻人掛鉤的,也是一些不怎麼了解回鶻史的外蒙古學者。
磨延啜的時代是不存在乃蠻部的。而這個「八姓烏古斯」在磨延啜碑中的記載內容,是:
(九)ozmis tigin(烏蘇米施)成為三旗突厥人民的可汗。我於羊年出征,六月初六打第二仗,
(十)捉住了ozmish tigin,俘獲他的可敦。從那以後,突厥人就不存在了(回鶻滅突厥之戰)。在那之後,人民於雞年感覺到他們的罪惡。(十一)三姓葛邏祿心懷叵測地逃走,往西進入十箭之地。豬年,九姓韃靼??(此處文字缺,下面的……均為缺文)把大毗伽都督(葛邏祿人首領)(十二)任命為葉護。在這之後,我的父王(回鶻懷仁可汗骨力裴羅)去世了。普通百姓被做??鼠年,我刺殺並抓住了??(十三)當月初一,我到達bukaguk.夜晚時分,我交戰、刺殺了。他們白天分散,夜間集中。在bukaguk,八烏古斯、九韃靼沒有留下。當月初二日出時分,我交戰了。天地庇護我的男僕、女婢和百姓(十四)在那裡我刺殺了。我抓住有罪的頭領。我沒有毀滅普通的人民。我沒有掠奪他們的住房和馬匹。我懲罰他們,讓他們在原地。我說:「你們是我自己的人民,追隨我來吧。」
這裡的八烏古斯,實際上多數都是鐵勒人,是除了回鶻外的其他各部,他們由於看到回鶻人消滅突厥後稱汗而眼紅,於是勾結九姓韃靼人一起進攻回鶻,結果被磨延啜擊敗了。此後這「八烏古斯」自然也就被收編為回鶻的「外九姓」成員了,根本和乃蠻這個詞無關。
而這所謂八烏古斯都是誰呢?大略就是回紇外九姓中的仆固 、渾、拔野古、同羅、思結、 契苾、拔悉密、葛邏祿。這八個部族中臣屬回鶻的部分,和回鶻一起,就組成了大名鼎鼎的「九姓烏古斯」,也就是回鶻汗國時期的「准國民」。
這也是為什麼磨延啜在擊敗八烏古斯和九姓韃靼後,會說「你們是我自己的人民,追隨我來吧」的原因了,因為這八烏古斯中,仆固、渾、同羅、思結、契苾、拔野古這六個部落都是和回鶻人一起反抗突厥的鐵勒人、一起有流亡內遷唐朝互相依存的歷史友誼,他們的關係千絲萬縷。只有拔悉密和葛邏祿是從西方來的非鐵勒族群,但好歹都是突厥的敵人,所以回鶻要壯大,就需要籠絡團結這些部落。
而回鶻穩固後,仆固、渾、同羅、思結、契苾、拔野古就完全成了回鶻人的一部分,而拔悉密和葛邏祿中的投降部分,則被回鶻視為可以隨便去死的炮灰:
九姓者,曰葯羅葛,曰胡咄葛,曰啒羅勿,曰貊歌息訖,曰阿勿嘀,曰葛薩,曰斛嗢素,曰葯勿葛,曰奚牙勿(以上便是回鶻的核心來源部落)。葯羅葛,回紇姓也,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六種(以上便是建國後加入回鶻的部落聯盟)相等夷,不列於數。後破有拔悉蜜、葛邏祿,總十一姓,並置都督,號十一部落。自是,戰常以二客部為先鋒(葛邏祿和拔悉密為炮灰奴隸兵)。
——新唐書
葛邏祿人有自己的政權,就在新疆西部,曾經因此與回鶻成為敵人,並歸順吐蕃多次與回鶻交戰。甚至在疑似回鶻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時期,作為喀喇汗王朝主體民族的葛邏祿人,都多次反叛喀喇汗王朝的統治。
而我們說到乃蠻,乃蠻是什麼時候出來的呢?
很晚了。
我們知道,黠戛斯人推翻回鶻後,引發了回鶻西遷史。但畢竟是有不願意遷走的回鶻人的,東部的回鶻人就此投靠了契丹並融入了契丹中,以及還有沒有融入契丹而是以舊有部落為單位獨立生存的(比如拔野古人這個匈奴活化石)。而西部的不願意遷走的回鶻人,就比較模糊了,他們大略是在一段時間內歸順了黠戛斯,但是在聽到回鶻人在西域有了自己的政權後,就開始與西域的回鶻人聯絡了。在黠戛斯人消亡後,他們就自立了。
而留在蒙古高原西部的回鶻殘餘中,最大的一股被遼朝稱為「粘八葛」,他們也許還混有一些黠戛斯人。粘八葛也就是所謂的「乃蠻」。
根據《史集》的記載,乃蠻人在認祖方面,和高昌回鶻認一個祖宗,都是「卜古可汗」,疑似就是高昌回鶻的建立者歸義軍將領仆固俊:
也就是說,在回鶻西遷後的一段時間內,高昌回鶻的建立者仆固俊由於武功卓著,能影響的區域是很大的。
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回鶻,曾經記載,高昌回鶻的國王自稱他統轄有:
大概在高昌回鶻早期,高昌回鶻是能控制蒙古高原西部的,粘八葛部(即乃蠻)是受高昌回鶻羈縻統治的。然而很快遼朝開始控制蒙古高原,高昌回鶻就此逐漸喪失了對蒙古高原西部的統治地位,成了遼朝的朝貢國。自此後乃蠻人就脫離了高昌回鶻,但乃蠻人依然記得自己的先祖,就是領導回鶻人西遷的「卜古可汗」。
而乃蠻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就不清楚了。如果真是來源於蒙古語中的「8」,那也可能這個名稱是蒙古語人群叫出來的,乃蠻人或許並不自稱「乃蠻」,而是「回鶻」或者「粘八葛」之類的。
這個乃曼,即蒙古語的八、維吾爾語的sekkiz, 為什麼就是 sekkiz oghuz 八姓烏古斯呢? 考證這個還得了解當時的回鶻人對自己的稱呼方式,然後即可弄清為什麼這樣。
首先有這麼一本著名的史書,《史集》(Jami『al—Tarikh) ,波斯伊兒汗國宰相拉希德丁(Rashid al-Din,1247~1317,又譯拉施特)奉第七代伊兒汗何贊之命主持編纂。成書於1300年~1310年間。內容主要包括世界各民族史,尤其是蒙古帝國史,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歷史。書中所述14世紀以前蒙古族歷史,是極為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拉希德丁編纂該書歷時10年。他除親自任主編和撰寫一部分內容外,還直接請教了蒙古、中國、印度、以及畏吾兒等各民族的學者。他寫到十姓回鶻,根據回鶻人自己的史料而概述了他們的古代史。作者寫道在回鶻人發祥地一側有十條河流,另一側則有九條河流,生活在十條河流域的回鶻人就稱作十(姓)回鶻、而生活在九條河流域的回鶻人稱作九(姓)烏古斯人(Toghuz-oghuz),另外還有122個部落沒有詳述。當然在原文里本來沒有「姓」這個詞的源,應該是十回鶻,九烏古斯,《姓》這個詞兒是漢文史書後來按自己的習慣加的。不過有意思的是,拉施特在書里列的十條河流名稱和漢文史書文獻里的他們的名稱基本吻合。
就是說這十、九並不表明部落數量的概念,按《史集》收錄回鶻人自己的傳說,是一個地域概念。
那麼後來成為乃曼的這個回鶻部落生活的地理位置呢:他們游牧於大阿爾泰山及其周圍廣闊的地域內,東面與克烈部為鄰,南隔沙漠與畏兀兒柏望,西到也兒的石河(今額爾齊斯河)與康里人接壤,北抵阿雷和撒剌思河(今鄂畢河上游支流)地區,毗連吉利吉思之境。即他們駐在八條河流域,故自然稱sekkiz oghuz(八姓烏古斯),後來被蒙古人征服,翻譯他們自己對自己的稱呼,成了蒙古語的八(乃曼)。
那現在呢?現在他們的情況怎麼樣?有沒有古代sekkiz oghuz的一些跡象留存於他們呢?據了解乃曼人現在是哈薩克族三大玉茲中人數為最眾多的,人數大概為三-四百萬,主要分布在東哈薩克、阿拉木圖州等,據說他們善於經商、善於手工業,就像蒙古時期與他們有密切關係的汪鴣人(onghut 也是在840年沒有隨回鶻人西遷留下的回鶻部落)一樣,在哈薩克族這個正直、善良的游牧民族中被戲稱「有商業頭腦的比較狡猾的人群」,游牧民族想來對經商帶有自己的看法。
還有這個新疆的維吾爾人和新疆的哈薩克人在語言方面比較難溝通,雖然說得慢一點的話也基本明白彼此的意思,但是以前在中亞經商的維吾爾人發現,和阿拉木圖及其周圍的哈薩克人進行語言溝通就容易得多了,幾乎沒什麼太大的困難。然後他們的長相和新疆這邊的哈薩克族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就像南疆的維吾爾族語吐魯番哈密那一帶的維吾爾族在蒙古人種混合因素的比例方面的差別一樣。
我沒有詳細的看過以前我國拍的有名的電視連續劇《成吉思汗》,但當時偶爾看了一集好像正是乃曼人的劇情,在劇情里他們白皮膚、藍眼睛與蒙古人種有明顯的區別,還有他們信仰景教(古基督教)有自己的文字,在中華民族裡面也算是文明程度很高的民族。
就這些吧。
謝邀我對這些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乃曼人回鶻汗國時期是回鶻人的一部分,喀喇汗王朝時期被稱為欽察部落之一,奈曼人語言比較接近維吾爾語,喀喇汗王朝後他們一同其他欽察草原上部落同稱為欽察部落。現在新疆除了阿勒泰外的哈薩克人是滿清後期移過來的他們是不是乃曼後裔這個就不清楚了,可是這部分哈薩克人的哈薩克語比起其他哈薩克人更好懂,也有可能受了維吾爾人的影響。如果我沒說錯有關這些的資料極少。
推薦閱讀:
※突厥人有自己獨立的國家嗎?
※土耳其到底為何要大肆鼓吹泛突厥主義?
※突厥人跟阿拉伯人有什麼聯繫嗎?
※突厥化是怎麼回事?突厥那麼點人,西遷的更少,是怎麼同化中亞,西亞的民族的?
※「突厥」「匈奴」「鮮卑」有侮辱的意思嗎?
TAG:突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