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喜歡在咖啡館待著?或者消磨時間?
人們為什麼喜歡在咖啡館待著,而不是在自己的家裡。 明明自己家裡的環境也很好,卻要花幾十塊錢 去咖啡廳坐一下午。
在北京的時候,喝咖啡的時候一般要麼約了朋友有事情,要麼就是一個人消磨時光,但是這都不是經常。咖啡只是平凡生活的點綴。
來了大理之後才發現,咖啡真的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在大理的絕大多數朋友都是在咖啡館認識的,並且一直保持著較好的關係。其實很多時候,什麼樣的咖啡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咖啡館這個地方。咖啡館不只是你說的那麼膚淺的只是花幾十塊錢喝喝咖啡提供一杯飲品消磨時間的地方
咖啡館文化是一種思想,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哲學理念
18世紀咖啡館是重要聚會場所,咖啡館也是世界政治風雲的中心,那時候的政治家、文學家們在這裡發表各種演說
咖啡館一直是歐洲音樂界及文藝界人士的最愛
比如大名鼎鼎的「中央咖啡館」,咖啡館充滿了藝術氣質,比如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連希特勒、列寧、托洛茨基都是 維也納的中央咖啡館的常客
而現代咖啡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是一個酷炫吊炸天的地方,你可以和你喜歡的咖啡師交流,關於這杯咖啡的一切,比如風味 ,產地,還有它的處理方式,也可以體驗咖啡師的高超技能,如何製作一杯漂亮的拉花。
所以你說的去咖啡館就是傻傻坐在那喝咖啡我的確無法理解,比如青島的咖啡店,已經不是傳統的那種咖啡店,青島這邊很多精品咖啡店的吧台都是開放式的,你可以圍著吧台坐,觀看整個製作過程,和咖啡師交流,我覺得這才是去咖啡店的樂趣吧
理由很簡單啊。一杯咖啡可以坐兩到三小時,工資千分之幾的消費,在一個不是家那麼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地方工作、放空、聊天(朋友或者咖啡師都行)、聽輕音樂,有喝的解解渴,乾淨的空間。只要不吵不鬧也沒人會趕我走,靜靜地愛幹嘛幹嘛,
還有人幫我收拾不用擔心搞亂自己家的茶几。
為什麼不在家待著淘寶,非要去逛街?為什麼吃飯不在家做要去下館子?生活不只有苟且……還有遠方和姑娘
咖啡館就是第三空間,有人進去享受咖啡,有人進去享受環境,有人進去享受音樂。人有百態!
這是「家與咖啡館」的區別:
家是一個私密的場所,是與家人一起生活和交流、溝通的地方。即使其他家庭成員都不在場,自己在家裡也有各種的便利,和不便。
所以有些「所謂的」家庭辦公人士實際上是在咖啡廳里辦公,因為在咖啡廳沒有人打擾,可以自己一心工作而不受影響,和引誘。即使不需要工作,只要想心事,在咖啡館也比在家裡更方便。不受打擾。
而對於另外一些人,他們要與朋友交流。現在的人不喜歡在家裡會客,那會打擾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所以咖啡館是最好的場所。
對於陌生朋友之間的交流,例如客戶,請喝咖啡的成本要比吃飯低一些(在歐美就更低了)。交流沒有太高的成本,所以更容易被接受。
最後,咖啡館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最佳場所。但是這個功能目前在國內還有一定的障礙,因為中國人不太善於,或者說不太喜歡與陌生人交流。但是在歐美,很多人在咖啡館的時候可以跟任何人交流,而不需要有任何顧慮。或許在幾年後,中國人也能習慣這樣的做法,那時候咖啡館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所以我認為,在所有實體店都被網店打擊,而不得不關閉的時候,唯一還開著的一定是咖啡館。
咖啡館是個時間的囚籠。
想想一個人去茶館,畫面太美。再想想一個人去咖啡館就好多了不是。或寂寞孤單,或疲憊不堪。對於我這種時常寂寞又時常容易被外界引誘的人來說,咖啡館這種既足夠熱鬧又不吵嚷,既迫近又毫不相干的地方,簡直不要太美好。然而,最重要的一點,不是我想要喝杯咖啡嗎。一人一杯一電腦,可終日矣。咖啡館和茶館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是提供了一個社交空間。咖啡和茶葉的溢價是為這個空間買單的。
我是很少看到不干事的人不社交的人在咖啡館待一下午的。剛回國的時候,因為未來丈母娘是個晚上睡覺關wifif,又歧視外地人的更年期婦女。我每天都要去石牌橋的W coffee幹活,一杯35的冰磚咖啡讓我有個相對舒適的地方待一天何樂而不為呢。就我一個月的觀察,這裡的客人基本上是固定的,他們來這裡多多少少都是要靠這個空間辦事。
周一到周五的下午4點到5點半,周圍各大銀行的客戶經理們在見完了一天的客戶後不願回公司見自己的老闆,畢竟幹完了活干坐著也沒事幹,老闆也會不高興,於是就來這裡買杯咖啡坐下開個小會,又是還會有它行的同事加入。
華師和暨大的女生來這裡八卦和自拍恐怕是最難預測和最好預測的,畢竟,你沒她們的課表。但是每周熟悉的面孔基本按照相對固定的頻率出現著。
周么的時候是高中生比較多的時候,畢竟高中生的課表還是比較好掌握的。來這邊見外教,見中介,見家教。總之,喝著咖啡聊出國還是符合場景的。不過我總能在這些人里嗅探出幾個騙子。
來談生意的每天總會遇到幾個。白天一般數額也就是百萬級別,一個個朝氣的面孔彷彿未來是自己的。晚上臉上千溝萬壑的面孔在人徑稀疏時來談千萬的單子,臉上沒有了朝氣,倒是多了許多誠意和條理。對了,如果是周末的話,白天的順道會相個親。
當然零散的就如我這種來偶爾辦工的,寫作業的....你看一杯咖啡的溢價能獲得這樣一個空間豈不快哉。
因為當時覺得內心的孤獨想被人看見了
第一圖個清靜,第二圖個裝逼(我說的是自己),第三在滿帝都捏著咖啡地圖憑著味蕾去找一份真的用心做真的咖啡的店。太多的店只是比裝逼更裝逼了,還在尋找著
分類闡述:
一. 飲品?不,是服務,完整卻綜合的服務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斷,即:「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6頁)」。
這句話,有點抽象,高級,複雜,內涵深刻。我更願意闡述為簡單的人就是社交動物,或以社交為中心或被動社交化的生活著。
咖啡館茶館或者一系列甜品店所提供的服務絕不只是一杯飲品一份甜品,而是一套完整且密切的相關綜合服務——包括但不限於社交空間,音樂,才藝展示,休閑商務,韻味,情調,甚至生活的寫意感整體營造一種令人感動的氛圍。
而在這種氛圍環境里,人是會被動變化的。
大夏天花點錢來蹭空調和WiFi的人就沒要說了,說幾個我經歷過的一部分蠻有意思的人群。
1. 吹牛β的展示台。不做地域黑,但是有那麼幾個城市,大大小小的咖啡館,你去坐下不超過10分鐘,就會連續不間斷聽到諸如「融資」「劇本」「10億」「導演」「創意」「公司」「法人」「談判」……咖啡館提供的開會空間是極其便利的。雙方約定好一個平均距離最近的咖啡館,坐下,一人一杯飲品,喝完差不多也聊完了,合適就合作,不合適買單走人。我著實見過在咖啡館開了一下午會每隔半小時與會一人的,就是他/她自己點了一杯咖啡,喝了一下午(真不怕酸),來一個客戶他/她就再給客戶點一杯,客戶喝完走人他/她就繼續等下一波。
2. 愛好拍照的PO主們。以中學生大學生居多,社會人哪有那麼多閑時間來這裡拍照哈哈。學生時代,秀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拍幾張文藝照,show到個人空間朋友圈,來一波贊,評論數蹭蹭蹭。個人覺得沒什麼不對。
3.人不多不吵吵無法工作的有趣的人。以前認識一個編劇,在家無法工作,只有到了咖啡館這種有點煙火氣人聲多而不吵的地方工作效率才會上來。那時候經常三四個月不在家,從早上11點((⊙v⊙)他過的是沒有上午的生活)到晚上10點都泡在咖啡館磨劇本。當時感覺這人真奇葩,現在接觸的人多了,發現人家不是奇葩,只是不同罷了,生活方式哪來什麼對錯的。
現在再在咖啡館看到拿著筆電工作的人,好生羨慕。
4. 喜好觀察的生活家。會有人質疑這種人的存在,但就是有啊,他們就是喜歡坐在一個角落裡,點一杯喜歡的單品,然後就靜靜的看人來人往。我稱他們為生活家,個性十足的他們沒法歸類,你也很難猜到他們心中所想,估計都是一群對生活思考比較多的思考者吧。
PS:東張西望亂瞅顧客的不是這類!而是那種本身就附著安靜氣息眼神里泛著光的人,卻又不著急把光四射出來,像是一盞沒有聲音的床頭燈(垃圾比喻……)。
二. 我愛咖啡,咖啡愛我;我愛咖啡館,咖啡館愛我
這是什麼情況呢,很簡單。總是會有咖啡愛好者的,你所看到的只是有那麼一群人總是呆在咖啡館消磨時間,卻不知道他們前往某家咖啡館的目的只是因為這家豆子比較優質味道獨特家裡買不到,或者嫌麻煩家裡沒有意式咖啡機但又無比熱愛espresso只能去咖啡館解饞,又或是這家的咖啡有特調別家喝不到家裡又沒有配方我就是愛咖啡啊無能怎麼辦!
在比較正規和懂道行的咖啡館裡,是不同與韓式美式快餐化咖啡廳的,他們往往都有自己的咖啡豆進貨渠道,牛掰點的還有自己的烘焙機,他們同一個名稱的咖啡味道卻杯杯不同,強調每一種咖啡的獨特風味,這些在統一化的快餐化連鎖化咖啡廳是很難喝到的。那些愛好specialty coffee(精品咖啡)的客戶群往往會盯著固定的咖啡館直到喝爽為止,有時候在那邊坐一下午觀察Barista的做法稍微學習一下,遇到同好也會一起交流。
這種情況,坦白講,概率會少一些,但是以我目前所看到的,這兩年有擴大趨勢哦。
1.精神感受的需要2.咖啡館除了咖啡,還有友情愛情在呢 3.咖啡館除了咖啡,還有環境的體驗(家和咖啡館是不一樣的體驗哦)4.咖啡館除了咖啡,還可以結識各行各業的人,不管他們的中高低層 交談中給你帶來的信息都是人體的感受 而不是死的互聯網5.咖啡館除了咖啡,還是照相館。6.咖啡館裡真的只有咖啡 愛喝不喝 不喝拉倒(滑稽臉)
有空調 可以拍照
人文社科 心理狀態的東西 我不懂 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咖啡中卡布基諾,拿鐵,摩卡,美式咖啡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很多中國文藝青年夢想開一間咖啡店,但中國卻沒有像星巴克、或者韓系的漫咖啡一樣的品牌連鎖呢?
※大家怎麼評價星巴克的服務?
※白咖啡相較於普通的黑咖啡有什麼區別和特點呢?
※愛喝咖啡的大神們 清晨的一杯優質咖啡真的能照亮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