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言者是否真正存在?
我一直對聲稱掌握多門外語的人士持懷疑態度!
所謂的掌握能達到那種水平?比如能否在外語報紙上寫專欄?能否翻譯外語詩歌?能否完全聽懂第二外語的電台電視廣播節目?能否用第二外語寫小說/出版書籍?能否掌握第二外語的文化與歷史?一方面據我觀察,絕大部分過了英語專業八級的人士都達不到這個要求,更不提第二外語,第三外語,第四外語,第五外語……
我認識的很多人可以流利的說很多語言。
很多魁北克人(Quebecois)可以說流利的英語和法語。
許多在魁北克長大的的中國孩子說得好漢語,法語,和英語。
我的姐夫是埃及人。他的母語是阿拉伯語。他用他的第二語言,法語,學習高中,而且用他的第三語言,英語,學習大學。但他和我姐姐不要他們的女兒學習阿拉伯語。他們要她學習英語,法語,和漢語。
我以前有一個摩洛哥人(Moroccans)室友。她的母語是阿拉伯語和柏柏爾語(Berber)。她的第三語言是西班牙語。她在蒙特利爾用法語學習大學。她必須用英語學習很多工程課程。但我只跟她說英語,因為我的法語說的壞。
有很多歐洲人說很多歐洲語言。比如說Pope Francis I (教皇)可以說英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法語,德語,烏克蘭語,等語言,當然,還有拉丁語。
我也聽說摩門教的人(Mormon)可以用很多語言使改變宗教信仰。
不幸的是,英語是我唯一的母語。我學了西班牙語和法語但是我不流利,因為我不是一個好學生。但我很努力學習漢語。
用漢語回答是真的不容易了。我知道一定有很多錯誤。
但是我還是希望我的回答有幫助。
**************************************
栗子的知乎答案索引:栗子樹
栗子的微信公眾號:E-Speller 或者 栗子英文 (只有精彩的原創)
**************************************
怎麼評論和回答都是對題主的挖苦和諷刺呢,都吵起來啦!這個題其實問得挺好的,涉及到大家如何定義「多語者(polyglot)」的問題。我自己在生活中對於多語者非常感興趣,所以很喜歡和這些人聊天討論。
多語者在大部分人的概念中,定義可以很廣,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很窄。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觀察多語者:
- 精通程度,主要通過流利度(包括口語流利度、寫作流利度、閱讀流利度等)來決定,這裡,我們討論語言能力而不是文學能力;
- 不同語言的涉及的範圍,包括是和家人還是朋友同事,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等等;
- 不同語言主要「管轄」的技能(聽、說、讀、寫)。
舉一個我的朋友的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是突尼西亞人,他出生在突尼西亞某一個小地方,首先,他的母語是當地的一種語言(還不是突尼西亞官方語言的阿拉伯語,而是另一種語言),然後,進了幼兒園、學校就開始全部是法語學習和交流了。所以,他的第一語言是他的母語和法語,他也在巴黎讀了本科。
對於他的讀寫能力來說,法語是主要語言,1中的精通程度毋庸置疑,涉及的範圍包括他的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而他的母語的寫和讀的能力幾乎沒有(我有點忘記了他的母語是不是有文字,他好像說過是因為母語沒有文字),而母語的使用範圍僅僅局限於他生活的那個小地方,甚至和突尼西亞另外一個地方的人都不能用母語交流,也就是基本只和爸媽、親人使用。有趣的是,他後來來美國讀了博士,他本科期間學了英語,英語又成為他做學術的主要工具,所管轄的是和學術研究、論文寫作等等非常專業的領域了,你說他的英語一定比法語好嗎?不一定,要看在他的那個範圍里去比較,比較哪個技能,我想他寫數學論文的技能一定是英語遠遠好於法語,但論到和朋友談笑風生,一定是法語遠遠好於英語的。
他是精通他的母語、法語、英語的多語者。這裡需要提一下官方語言阿拉伯語,他上學以後,也開始學習阿拉伯語,但是感覺阿拉伯語的使用範圍、精通程度都遠遠低於了另外三種語言。
很多雙語者,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觀察,比如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華人學者,當他們回國以後,我會發現,如果只是日常交流溝通吃啥去哪兒玩,他們的「語碼轉換(code-switch,就是中英文夾雜)」的現象會少一些,但是如果討論學術問題,他們的語碼轉換特別頻繁,甚至經常需要停下來想怎麼說。作為雙語者的他們,中文可能依然是他們生活交流的主要語言,所以回國後用中文交流日常生活還是很習慣,但是學術研究就是全部被英文覆蓋了,是兩種語言所管轄的範圍是不同的所造成的,以及在不同範圍的精通程度所造成的。其實,大部分雙語者、多語者都是這樣的一群人,自己所精通的某種語言在某個特定範圍內是主要使用語言。
前兩天和兩個蒙古族朋友一起吃飯,特別有趣的是,在他們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和他們說蒙語,他們用普通話回答。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對話的發生是在用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而且發生了這樣二十多年。對於我這兩個朋友來說,蒙語的聽力技能是完全實現了蒙語母語者水平的,但是口語表達能力就不那麼行了,他們說只會偶爾把一些詞連在一起表達,或者中文中夾雜蒙語辭彙。然後我問:
「那你們讀寫呢?」
「我倆是文盲。」
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中蒙雙語者嗎?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因為他們的聽力技能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如果要是想說,他們也是可以說一些的,而且發音非常正宗,只不過不那麼流利。朋友說:
「如果日常對話,非要用蒙語,也沒問題,但是如果說表達1-2分鐘的演講,就會很費勁。」
我舉得都是我認識而且有過交流的朋友的例子,我覺得可信。很多人給我看一些多語者的視頻,我覺得不一定可信,因為可能視頻中的人只會這一句,或者只會這一段,這樣的人是不能被稱為多語者的。
在我和各種各樣的多語者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種多語者是非常非常罕見的,也就是我所列的1,2,3完全重合的情況。也就是,兩種或者多種語言的某種技能在某一個範圍內的精通程度一樣,都是母語者的水平(包括發音地道性和流利程度)。
我前幾天遇到兩個這樣的人,他們也是蒙古族,我找他們拍蒙古族的照片,在拍照過程中,我發現這兩個小夥子,一會兒全部用蒙語對話,一會兒全部用普通話,普通話和蒙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我就問了他們什麼情況下選擇蒙語,什麼情況下選擇普通話呢?他們支支吾吾沒說上為啥,感覺就是也沒啥固定偏好,想說蒙語就說蒙語,想說普通話就說普通話,沒有為什麼。也就是說,他們兩種語言使用是沒有固定範圍的。蒙語和漢語貫穿在他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和朋友的對話都是這樣,蒙語和中文的聽、說技能完全覆蓋在同一個範圍內。中間有一段,他們倆還說起呼和浩特的方言,來來回回幾段,也非常地道。即便是方言,也並不是想學就能說得很地道的。其中有一條,有一個小夥子說如果要寫的話,感覺好像中文寫得比蒙語好一些,比如要表達一些比較正式的寫作。
寫到這裡會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又回到了最核心的一個問題,如何定義語言能力。在定義語言能力的時候,我習慣從語言能力的流利度方面來去定義,因為當一個人毫不費力地進行流利的聽說讀寫的時候,這種內隱的、不自知的能力才是語言能力的終極體現。當然也可以用複雜度、準確度、優美程度等等來定義,但是這些維度就不得不牽扯到文學素養、學習習慣、認真程度等等方面,可能就不完全是語言能力的問題了。
-
約瑟夫·康拉德和納博科夫向題主問好。小生也給您請安了。
-趙元任。
「一方面據我觀察,絕大部分過了英語專業八級的人士都達不到這個要求,更不提第二外語,第三外語,第四外語,第五外語……」
題目描述中,最後一段中出現了「一方面」這個詞,那麼,另一方面呢?————————————————————————按這標準,題主應該是零語言者,他的漢語也達不到他要求的水平。
要求如下:
熟練閱讀和書寫常見和不常見的簡體字和繁體字;
熟練使用毛筆書寫漢字;掌握小篆、甲骨文、華文彩雲的手寫方法;了解不同地區的漢語表達差異;掌握多種方言;流暢閱讀文言文並作文;了解古漢語的特徵和發展史;古體詩、近體詩、詞、現代詩、曲都可以賞析並創作;了解漢語的語法結構;普通話發音標準;能開展漢語教學;
在漢語界發表著名的論文或出版著名的書籍;閱讀了非常多的各領域漢語書籍;……要求也不多吧……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即使是外語專業也有多個方向可以選擇,哪有人真能學得樣樣精通?按題主的標準,我不會說話行了吧
謝謝,本題有人提到的馬來西亞人,我就是。題主可能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官方語言不是單一語言。
馬來西亞官方語言是馬來語,但是因為歷史遺留原因,英語的使用率是很高的。這就造成了精英階層必須擁有熟練雙語的能力。律師對組織語言的要求應該高吧?在馬來西亞法庭上,流暢切換雙語陳詞是基本能力,而很多律師都是華人,華語才是他們真正的母語。
至於創作,不知道電影在題主眼裡算不算創作作品呢?如果是的話,在日韓裔導演李相日,在美國的墨西哥幫,都不是用母語創作依然交出好作品。法國導演阿薩雅斯最近更是迷上在法國用英語拍戲,哈內克更是非常無恥的分別憑德語的《白絲帶》和法語《愛》二獲金棕櫚。
至於題主質疑有沒有人能用雙語創作文學,林語堂和納博科夫表示棺材板要壓不住了~更別提全世界茫茫多的旅美作家....
這個世界很大,建議題主有條件了出去走走,能人異士是很多的。
謝邀,馬來西亞華人知道嗎?很多都是國語,英語,粵語,閩語,馬來語五語。中國朝鮮族大部分都是中,韓,日三語。如果一定用精通的標準來卡,可能很多人就達不到了。畢竟每個人的掌握水平有個體差異。基本流利吧,精通談不上。大致是這樣子。 必竟不是個個都是語言學家。
題主,你認識中國的朝鮮族人嗎?
人大有不少朝鮮族學生,他們的漢語估計比大多數母語是中文的人還強,且不提大家的高考成績了,反正我一個市文科狀元進來之後按照省名詞排是倒數第二,室友一個省文科99名基本抬不起頭,就是讀大量學術著作寫論文搞演講就已經夠不少人喝一壺的了吧。
要說口語,大家都是中國人,不張嘴告訴你她們是朝鮮族,絕對聽不出來。再說了,朝鮮族為啥不會說中文。。。那他們的韓語呢?
嘖嘖嘖,那可是人家的母語啊喂!從小用到大,就好像一個河南人說河南話一樣流利流暢。和家人打電話,說夢話,全都是韓語。看韓綜從來不需要等字幕,還有人去字幕組翻譯綜藝!你知道我有多羨慕嘛!而且,人家還能很清楚給你介紹,韓語有什麼什麼口音,她是啥啥啥口音,她是啥啥啥口音。喂喂喂,區別呢!!!更別提朝鮮族好多人從小還要學習日語,在三語環境下長大。而且,他們的英語也並不差啊,我周圍的這幫大哥大姐們,托福110+一抓一大把,哪兒差了啊喂!!!我院之前的足球隊隊長就是個朝鮮族人,只不過最近運氣不好,跑到社科院繼續讀書了,韓國大選他們全程陪同。
他在場上踢球的時候,用中文和中國球員溝通,用韓語和韓國球員溝通,用英文和其他球員溝通。大家配合得很強,馳騁足甲多年,一畢業馬上掉回足乙。咋了?驕傲了么!!
所以啊,不是你沒見過的就是沒有,我還沒見過1個億的現金呢!
有點懷疑精神是好的,但是,也別太狹隘了。
我也是懷疑的。但懷疑角度和題主的不一樣。
還是從我個人一個學蒙授課程長大而後在內地學習工作若干年的經歷來說。
就題主提出來的那些要求,即對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對文化歷史的了解,我和我的很多蒙古族朋友都能達到。我的同事如果不聊民族話題, 也根本不會知道我還會說其他語言。
但是, 我的漢語水平永遠達不到母語水平。有著非常清楚的界限。
接觸的所有蒙古族沒有一個能同樣精通兩種語言。對這裡精通的概念很難描述清楚,但是交談過程中能精確體會而且能迅速感知。
在我的蒙古族朋友里擅長於蒙語的那一類的漢語表達沒有一個能到達漢族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程度。而擅長用漢語那一類的蒙語表達也達不到一個蒙語者小學生的程度。比如我個人屬於前者。這裡不關乎辭彙量,甚至和你平日生活中通常選擇哪種語言也無關,只是指那種感知 - 表達的自發流利程度,在細節上尤為容易體現。附上之前一個相關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996079/answer/76960367?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ge13_2utm_division=ge13_3from=singlemessage
以上不是說我的漢語水平會給我帶來任何困擾。其實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都不存在語言障礙。換句話說,我並不懷疑一個人能對第二語言掌握到非常流利程度。但懷疑能把它掌握到和母語相同水準。這個界限無法跨越。
蒙古族和漢族混居幾十年上百年,蒙古族的孩子幾乎從出生開始接觸兩種語言,然而依然能清晰區分, 所以我懷疑有真正不區分第一第二的多語言者存在。零語言者舉手報到 (  ̄0 ̄)ノ
你只是見的太少了朋友。我見過一個UIUC本科,MIT第一個碩士畢業的美國人(有黑人印第安人法國德國英國血統),和南美人和墨西哥人講西班牙語,和沙特人講阿拉伯語,和我們的一個巴黎科技學院碩士畢業的教授講法語,他自己說他還會葡萄牙語和德語。這大兄弟是我碩士同學。都是很流利的講的那種。不過他好像馬上要去Johnson商學院了(Cornell的那個)。
而且他還是學材料冶金的。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往往精通境內所有民族的語言和當時歐洲通用的法語。許多神羅皇室成員的德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捷克語和羅馬尼亞語,波蘭語都是母語水平。因為他要做到看起來是民族的皇帝,或者國王啊。在民族主義時代維穩不易。
而且多語言使用者在歐洲人里極其普遍啊。
我自己也接觸過大量ABC和少量CBC等。漢語水平有高有低,但5歲以前移民能聽懂中國留學生之間的一些沒品的梗和笑話的也是見過的。哪個梗你腦補一下就知道了。
朋友你只是真大神見的太少了罷了。中國的少數民族如果要參加民考漢的高考的話,最起碼要會三門語言,本民族語言,漢語(能高考的水平),英語(能高考的水平)。
新疆大學有一個物理學教授叫做沙依甫加馬力·達吾來提,是一位維吾爾族女性,來自和田地區策勒縣,是一個擁有三個世界一流成就的科學家。
她的論文發表在歐洲的高能物理學刊上。在中科院評審博士論文獎時,被給予優秀博士文保利獎。她在有了成就,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並被美國密西根大學聘請為客座教授後,仍堅持回到新疆大學工作,被稱為「維吾爾族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在維吾爾語里,她名字的意思是「美麗的仙女」。
她的名字曾出現在2017新疆烏魯木齊市高考模擬考試的傳記閱讀題,按照我的印象,她去美國當過訪問學者,去德國留過學,並且發表了重要的物理學推論。
按照她的履歷,她最起碼精通(是真的精通,能和當地人流暢交流的水平)如下語言:
德語 英語 中文 維吾爾語四門
現在,題主請你告訴我,你還懷疑人類無法精通多種語言嗎?要不要我把我上個學年的Junior Thesis貼出來?
我認識一個姐姐,北外本科北大碩士,專業是俄語。但是她英語也特別好,大學就把英語專八過了,考研英語一87。而且還會韓語,不過韓語水平到什麼程度我就不知道了。去年巴西奧運會的時候她去做翻譯,我原本以為是漢俄互譯,沒想到是英俄互譯。打心眼裡佩服。
如果把漢語看成語族,粵語、吳語、閩語、各官話不也是語言?難道沒有報紙的時代就沒有雙語者了?我建議題主自己開個頭去報紙上寫專欄,否則就不是漢語使用者,應立刻開除國籍(滑稽)
題主你在漢語報刊上寫專欄了嗎?用漢語寫小說和出版書籍了嗎?
我能用幾種語言和母語者瞎聊,偶爾能用非英語聊些高級點的東西,但是寫專欄和出書我用母語也沒做過啊。看來要被題主開除會說漢語籍了呢……哦是嗎?
那某些沒有文字的外語是不是就沒有外語者了。
還是說那些語言軟齶顫音?
我一直對聲稱掌握母語的人士持懷疑態度!
所謂的掌握能達到哪種水平?比如能否在母語報紙上寫專欄?能否翻譯母語詩歌?能否完全聽懂母語的電台電視廣播節目?能否用母語寫小說/出版書籍?能否掌握母語的文化與歷史?一方面據我觀察,絕大部分過了母語專業八級的人士都達不到這個要求,更不提外語……
抱歉我還真做不到……
我不會說話,活到這個世界上真是對不住……
不會說話的人都跳進核融合爐,我陪你跳!
我粗布算了一下,8976/835=10.7,說明不會說話的人佔了這個世界上的 107/110(噓)
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大部分中國人的情況,即只會說一種母語--漢語普通話(也許還會說一兩種漢語方言),上初中之後(十三四歲)才開始正式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的人群。也就是說,回答中的一些從幼少時期就自然接觸多種語言而成為多語言者的情況應該不是題主問題涉及的範圍。不知是不是這樣?
幼少期因自然接觸而習得的語言無論有幾種都屬於第一語言習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母語,當然根據具體情況幾種第一語言間的熟練程度也會有不同。自然接觸不限於家庭環境,幼兒園、學校、周圍的玩伴都屬於自然接觸,這種自然接觸與有意識的、系統的語言學習相對應。然而,這種天生的語言習得能力是有年齡上限的,根據判斷標準不同,有說8歲,有說13歲。大體上應該是以青春期開始為界線的,因為這時大腦的生理髮育已經基本完善了。
至於第二語言的學習,題主的疑問不無道理。理論上來說,第二語言永遠不可能達到第一語言的程度(應該也會有一些天才吧,不過天才的大腦,就不好用一般理論來解釋了,畢竟所有理論都有其適用範圍)。然而,第二語言的習得由於涉及了很多因素比較複雜。
1. 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相近度問題。屬同一語系的語言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語系不同、語法規則千差萬別、用語習慣又迥然相異的就要困難許多。西班牙人學法語要比中國人學法語快很多;而西班牙人學義大利語更是遠遠易於北京人學粵語。同理,第三語言、第四語言(理論上同稱為第二語言)如果跟已經掌握的第二語言相近,學習難度也會大大下降。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母語是漢語,我還會說法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相對地,要比還會說日語、阿拉伯語和俄語簡單不少。
2. 第二語言也有自然接觸的問題,也就是我們說的語言環境。在國外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肯定要比國內的教室學習效果好,當然人在國外但沒有暴露在當地語言環境中的除外。這點大家應該都有共識,我就不再贅述了。題主雖然沒有排除在國外學習,但也許主要考慮的還是在國內學習的情況吧。如果只是在國內通過傳統方式學習,要想熟練地掌握幾種語言確實是難上加難啊。
3. 主要是一些學習態度、學習策略以及學習能力問題。比如,目的性、積極性、開放性、計劃性、思維活躍性等等很多很多。第一語言習得基本不涉及這些因素,而這些因素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水平。不過,這次應該不是題主問題的核心。
最後要說的是評判標準的問題,也就是要說清楚什麼是「多語言者(polyglot)」。「多語言者」一般就是指通曉多種語言的人,狹義上也可以說是會說好幾種語言的人。
比如能否在外語報紙上寫專欄?能否翻譯外語詩歌?能否完全聽懂第二外語的電台電視廣播節目?能否用第二外語寫小說/出版書籍?能否掌握第二外語的文化與歷史?
首先,一般不會用題主說的這些標準來評判。其實,題主大概是想問第二語言是不是能完全到達母語水平(優秀且專業的母語使用者,笑)。如果這是題主的問題,我想是不行的。在此,按照我對題主問題所涉及對象的推測,需要排除前面提到的「多母語者」的情況。
其次,談到評判標準,我們完全可以參照一些國際通行的語言考試(包括聽說讀寫)。個人認為,達到歐標C1~C2就可以說是掌握了這門外語了,好幾種語言達到C1~C2的水平,就可以說是個「多語言者」了。這裡還有兩點需要強調,一是即使達到了這個水平,個體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就像母語使用者之間的差異一樣。二是通過考試不一定等於達到了這個水平,因為考試還會涉及其他因素,比如考試技巧、試題模型,以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比如話題正好是自己熟悉的內容等等。
雖然,嚴格起來是這樣,但不管怎麼說,如果能考過幾個C2,(C1的話,我覺得起碼得80分以上才有說服力),被稱為「多語言者」就不算言過其實。
參考:雅思7~8分對應歐標C1,C1考80分的話差不多雅思7.5吧。
多語者很多啊,就算不是精通,那口語和聽力也很好。這就足夠了。
畢竟,也只有所生活國家的語言,才需要閱讀和寫作也精通,甚至寫作好都不需要,能閱讀就行。
大學時候,一個中學同學和我說起了,她們大學裡,有這麼個奇人,把她震撼到了。
奇人自己是朝鮮族人,父母會說韓語,自然韓語沒問題,反正能看韓劇就夠了。
奇人的奶奶是日本人,和奇人住在一起。
奇人從小愛看日劇和日本動畫片,日語的口語和聽力也不錯。奇人上的是漢族學校,漢語的聽說讀寫沒問題。雖然語文成績一直不好,但上了大學,也不需要語文了。
奇人和我們一樣,中學大學都要學英語,四六級都過了,還考了雅思。
我的那個朋友,是在法語選修課上認識奇人的。
有一次聊語言類選修課時,我的朋友和同學說起了這個奇人,同學說她也知道,她們是在西班牙語選修課上認識的。
而且她和奇人兩人還在討論,說學校有個去德國還是奧地利的交流項目。她們倆都申請了,符合申請資格,下個學期就能去了。學校還給她們安排了德語課。
當時聽了這話,我深深地被打擊到了,這人應該不是語言天才型的,完全是語言獵奇癖、語言囤積癖!
感情她生活中的每一刻都用來學語言了。還好她大學裡沒有學語言專業,否則又掌握一門外語!
不知道這個奇人後來怎樣了,但是,即使她靠選修課學來的法語、西班牙語丟掉了,只學了一年半的德語,回國後也丟掉了,工作以後像我們一樣,連英語都丟掉了,那她仍然掌握著韓語、日語、漢語這三門語言!推薦閱讀:
※什麼是「壞」語言?
※人工智慧理解自然語言的原理是什麼?
※「朝鮮」為什麼讀作「cháo xiǎn」而不是「zhāo xiān」?
※台灣版普通話和大陸普通話口語有哪些不同?
※法語和德語中為什麼會有反身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