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印度,發現印度有非常多的優秀工程師,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抓住了全球化的機會?
補充一下:
1,針對 我的問題,主要是覺得印度精通英語的工程師非常多,而這應該是承接全球化絕佳條件。比如題主在德國,感覺只要會說德語,不太傻,應該大部分工作都能做。2,看了這麼多答案。現在覺得觀點比問題更有趣。其實反映了國人對我們這三十年經濟發展的看法。有人認為,只有GCD領導才能這樣成功。而有人的觀點卻恰恰相反,認為中國人本來就是容易發展的民族,只要GCD不干預,經濟自然很好。可能正是現在的觀點才能決定中國未來的發展。-------------------------------------其實我還很好奇,莫迪是否會把印度帶向騰飛(就像小平改革開放一樣)。還是說,我今天看到的印度其實和過去還都一樣,只是看起來很有前途,離真正騰飛還很遠。
某中國公司總承包印度四台機組電廠,由中方設計。每兩台機組公用一根煙囪。有一家印度很牛的工程公司通過業主,不顧中方反對,堅定的切走了一根煙囪。很不幸,印方建設的那根倒了,砸死了很多人。中方的煙囪沒問題。然後總承包的中方悲催的承擔了管理責任,項目副經理被逮捕,工程迄今未能投運。該怎麼評價印度優秀的工程師呢?
我接觸到的印度人都很能說,說起方案來一套一套的,拍胸脯做保證的時候也完全不帶猶豫的。
進行中期檢查的時候,無論現場情況如何,總之一切盡在掌握,滿臉自信,還帶著一絲對你的不滿——你竟然不信任他。
當然了,最後延期或者搞砸的時候,他們也是非常有底氣的。理由十分充分,困難都是別人造成的。至於曾經許下的承諾——啥?我說過嗎?好吧好吧……反正今天做不好了,明天保證給你完成。
這個時候就隨便你怎麼噴,他們目光游移,安之若素。
但話千萬不要亂講,印度人較真起來還是很較真的。比如遲到29分鐘,你就絕對不能說他們遲到半小時。不然他們會很激動地跟你理論——「什麼?半小時?我只來晚了29分鐘!!你這樣說是不對的!不不不,這不一樣,我不管,我只晚來了29分鐘!」
結果你還得給他們賠不是,因為確實他娘的只遲到了29分鐘。
造成這種民族性格的原因或許有很多種,可能是歷史,可能是現實。但這也是導致印度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我在一家外企上班,製造業。跟你說兩件親身經歷的兩件事。1,法國公司賣潛艇給印度。計劃是第一艘在法國建造,然後幫助印度建立生產線,法國公司派工程師過去教,與印度人一起建造第二條第三條。然後,當法國人撤走,第四條印度人不會了。。最後,生產線還是移回法國。 法國同事開玩笑,如果是中國,只需要把潛艇給中國,不需要任何指導。。2,公司一個民用產品,在印度本地化。成熟產品,德國工廠把所有技術資料全部移交給印度工廠。印度工廠的工程師,根據印度本地化需求,更改了部分細節。當我看到阿三更改的圖紙,以及最後成品的時候,心裡一萬個草泥馬跑過,這幫人連一些基本的基礎知識都沒有!好吧,我在機械行業已經工作了17年,所以我把圖紙給我的徒弟,上交大剛畢業兩年的小伙看。他找出了17處錯誤!還有,我們公司的待遇,在印度至少中上,工程師清一色海歸或者印度名牌大學畢業。
所以,我不明白你怎麼得出的結論,印度優秀工程師很多?
我舉個切身例子。
(知道實情的同學請別點破,也別在評論中提及相關字眼,謝謝)
換行前的一兩年前,我曾經被派往 新加坡 工作過一年。
公司財大氣粗,以極好的薪水,親自從印度本土招聘的軟體工程師。因為在國際上,印度IT業發達,已經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觀點。
然而,這批「優秀」的工程師裡頭的大部分,在我看來,跟傻逼沒啥區別。
舉個具體的例子。其中有這麼個需求,在用JS實現一個 「選定當前日期的下一日」。
對於大部分211、985院校畢業的中國工程師來說,就算完全沒有JS基礎,從接到需求那一刻,從0開始學JS,到最後做完,不會超過3天。
而其中一位「優秀」印度工程師,花了整整1個月。其中,在實現 NextCurrentDay 的時候,居然不用JS的Date對象,而用JS從0開始手擼了一遍,這麼一個Date+1的計算,耗費了整整2周,還忘記算閏年。
有中國同事告訴他,JS有一個Date對象,可以很輕鬆完成NextDay的計算。「優秀」工程師說,內置的unsafe,很慢,自己寫的比較快,且有保證。
他們10點上班,吃個早餐,11點,13點吃個飯,14點半回來,16點吃個下午茶,17點回來,18點下班。天天如此。
最積極的時候就是開會的時候,吹得天花累贅。
我都替公司覺得虧。
大家還記得,波音787嗎?飛控軟體最初是交給了印度人編寫,並在印度本土設立了分公司,招聘員工(可能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這樣比較便宜吧)。交貨的時候發現完全沒有保障。在樣機上都OK,一安裝在另外一台機器就傻逼。在沒確切查明問題根源的情況下,打Patch修復(這很互聯網)。787剛交付的時候,因為這個事兒差點出了幾次大事故。日本人第一個吃了咖喱味的787螃蟹,所幸沒造成人員傷亡,否則波音搞不好就破產了。
這個軟體列入業內黑名單,禁止使用。波音還得另找團隊從頭重寫。787延期交付與此有不小關係。
分析一下波音787突然多公司多架次大面積事故的原因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Travel/31676649.html
另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個 那些被印度人搞垮掉或差點搞垮的公司_印度吧_百度貼吧
===大家好熱情===
那就再多說點吧。國際環境上,除開本土研發,軟體產業鏈的結構是 「歐美設計,印度接包,中國擦屁股」。
以Oracle為例(同學朋友有不少在裡頭,了解的比較多)。Oracle主力設計在美國,通過印度人強大的關係網路,第一步會交給印度實施(Oracle在印度的分公司),然後交給中國做bugfix和維護。
但鑒於印度人那個實施水平,這個bugfix跟rewrite沒啥差別,甚至比rewrite更糟糕。因為對於Oracle這種公司來說,並不會接受對一個產品進行大改造。所以在中國的小夥伴就只能在印度人留下的坑爹架構上做各種workaround。費時費力,不利於KPI。
修好了,印度人的設計功勞,修不好,中國人的鍋。
在國外,懟死中國人的,永遠是中國人。前前司在某國,中國,新加坡都有office。
當時總部決定在產品上大規模使用NoSQL作為存儲引擎。但NoSQL並沒有原生事務支持,鑒於團隊的研發能力的評估,如果連帶事務支持的SQL都用不好,使用NoSQL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一出錯就引入臟數據,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位於某國總部的剛畢業的劉姓博士(劉博)負責底層存儲層的設計和編碼,工程設計能力是不足的。
出於風險和明確責任的考慮,我公開郵件問了兩個問題:
1,存儲層是否支持事務
2,如需事務,是否有solution或預案
劉博士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而用帶有諷刺和挑釁的語氣繞開了。(郵件開頭第一句是"I don"t want to answer this stupid question.")
劉博士回復的核心就2句話
1,這個NoSQL是開源的,如果需要事務,可以改造它。
2,(劃重點!!)但這並不是說他會負責這個改造。
高!!真心高!!站在道德高點藐視眾人就是爽!!上面兩句話請各位看官細細體會。
半年後,他帶著research的光環,自己辭職了,把鍋甩給了中國團隊。可能是改造NoSQL,加上事務這種事,他覺得太low,配不起他博士的頭銜吧。
人人都說印度的軟體強,我就來說說個實際案例。
2005年,某股份制銀行全行的XX系統,作為諮詢顧問參與該項目。因為該系統在國內第一次實施,國內基本沒有人懂,請了一個澳洲華人、一個荷蘭人、三個印度人,以及十多個中國人一起。經過半年後,遣散了所有外籍,剩下的中國人又在該銀行做了N年N期項目,至今該系統還在運行,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項目。其中印度工程師,除了在項目前期大家都不懂的時候,起了點作用,後期基本是負作用。
一次系統測試,發現了一個問題,測試員查到一段代碼可能有問題,是印度人寫的。本著誰寫的誰修改的原則,通知了他,他聽了問題描述就說了句不可能是我的錯,我給你看看,然後回到他的座位上去了。等了一會,印度小哥又來找測試人,這次真的沒有問題了,印度小哥很得意的說你看不是我的問題吧。測試員想想不對啊,跑去看剛才懷疑有問題的代碼,發現代碼已經被這老兄給改了。大哥,你真的不知道有開發日誌這東西嗎。
哇,知乎第一次點贊破百。
有人說我倆是互相吹捧,確實有點呀,一般這種大家不是特別熟的情況下,都會挑對方喜歡聽的東西說呀,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到現在也從來沒問過印度哥們 印度的火車是不是真的人壓人; 印度人是不是真的像咱電視里放的那麼逗比之類的; 因為不確定人家聽了之後會不會覺得民族自尊心受傷。
有次組裡一個荷蘭副教授問了一個伊朗哥:伊朗有大學嗎?當時那伊朗哥就崩潰了,後來跟我私底下說他覺得有些荷蘭人無知到可怕。其實那個荷蘭人肯定不是故意的,但是你想呀,你問人家這種問題,人家會覺得那你就是想挑事...
-------------------------------- 原答案分割線----------------------------------------
樓主說的印度很多優秀的工程師,是指軟體工程師嗎?我去年接待了一個印度裔的美國教授,ACM fellow,應該算是印度人中的比較精英的人了,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
我:印度在信息科學,尤其軟體開發方面做得挺好呀,你們的班加羅爾號稱小矽谷了都(因為接待,實在得沒話找話聊,就聊別人厲害的咯)。
教授:你知道為什麼印度的軟體業發展的那麼好嗎?因為軟體開發不需要基礎設施,不需要各種配套,只要有人,有聰明的年輕人就夠了。而別的工業(比如各種重工業),都是比較體系的,印度這方面比較差,也沒有投入,根本發展不起來。
中間略過其它客套話。
我:好像在美印度人混得比較好,你看美國很多公司高管、大學教授都是印度人,相比較,中國人好像還需要努把力了呀(再一次恭維...)。
教授:你看現在高管、教授都是什麼年紀?50歲到70歲之間吧。現在50歲到70歲中間的中國人,他們年輕的時候中國正在Wenhua大革命,所以肯定很多人都沒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過幾年中國人就會爆發的。
當然,這只是一個教授的一個人的意見,而且不排除他也反過來希望聊點我喜歡聽的。但是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拿出來跟大家共享。
我們公司有個部門是做硬體的,歐洲的設計中心把軟體外包給印度一家公司寫,結果整天出BUG,最後項目因為軟體硬體不匹配失敗了。請外包來中國出差現場溝通也搞不定。硬體部門虧損了好幾年,公司老闆最後把中國區的硬體部門關閉,人全裁掉,中國區給歐洲的硬體部門和印度的軟體外包背了黑鍋,當時中國區很多同事都覺得很委屈,結果過了一年多,歐洲的硬體部門被公司整體賣掉,公司以後不再開展這方面業務了。那些已經離職的同事對此事的評價有兩點:1 那幫歐洲的孫子活該。2印度的軟體公司害死人。
因為工作關係去印度還蠻多,有一次在一個項目現場眼睜睜見過一次印度哥們測量水塔高度,動用了三個人,一個labor-工人,一個technician-技術員,一個engineer-工程師,都是印度本地人。
先是工人扛著測量工具三腳架什麼的走在前面,技術員拿著記錄本,工程師什麼也不用拿。到了地方技術員指揮工人,先把三腳架放下,工程師在旁邊像個殖民地老爺一樣看著。然後技術員先去完成測量工作,在本子上記錄一下數據,向工程師彙報,工程師哼一聲過去再看一眼確認一下數據沒問題,在本子上簽字,證明數據經過確認,測量完畢。
就這點東西擱中國項目上工程師一個人扛著三腳架過去看一眼就完事兒了。
印度其實工程師水平還是可以的,只是這效率,嘖嘖。這就是沒見過一線生產才會問出的問題。
簡單來說,印度的問題在於人才結構,處於金字塔中上層的工程師過多,處於下層的操作人員過少。
————————————————
舉以我參觀過的某行業大型工廠為例。
生產某產品的車間,4個副操作員,不能對dcs進行操作,只被允許做各個工段現場手動閥門的操作;4個主操,既被允許對現場手閥的操作,也可以進行dcs的遠程閥門進行sv、mv的操作;1個副班長,協助班長管理運行班組的各項事宜,理論上也是班組內dcs和現場技術操作水平第二高的人,;1個班長,在任何時間都是運行班組的最核心人物,技術水平最高之餘,也必須開始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要求,還必須負責生產報表的第一輪製作,負責上傳下達,下面操作人員發現的問題,他要進行第一輪分析,定下基本的分析方向,上面對裝置的各類指標要求最終也只到班長這一階層,由班長統領班組負責實現。
一個裝置有4-6個運行班組,看具體要求。
這一階段的人員為一線生產操作人員,最關注裝置的穩定、產品的質量、現場的安全。
大工段班長、領班班長、調度班長,實際為資深班長,對一套乃至多套裝置的全工段都有了極為深刻的了解,實際已經為中層技術管理人員,在整個行業內都有了受各方認可的知名度,開始轉變為對一個擁有數十套裝置的亞洲級大型工廠的部分區域的技術指導。
這種人在超級工廠都不會多,在一個8000人級別的業界技術水平首屈一指的工廠,也不過聊聊10-20人而已。
處於一線操作與技術管理的過渡層。
工程師,還可以細分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這一階段人員已經與實際一線操作沒有太大關係,他們主要關注能源、原料的利用水平,運用各種數學工具對工廠的日常運行所得到的各種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為工廠的最高層-經理-提供方向和意見。
每個生產車間的工程師一般2-4人,視該裝置的流程長短、設備多少而定。
再往上就是統領工程師和生產班組的各裝置主任/副主任,各1人。
而在實際生產中,由於專業分化、知識面跨越過大,還擁有對設備的管理和維護的需求,將細分出自動化儀錶類和機械設備維護類這兩個層級和生產班組一模一樣的人才金字塔。
生產人員-儀錶人員-機械人員,就是工廠的核心力量,他們的知識結構、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進取心,都實際決定了一個工廠的上限和下限,所有的中層技術人員,實際都由他們中間挑選,他們就是一個現代化超級工廠的核心和支柱。
——————————————————
在工廠之外,還有平行的財務、採購、銷售等各種部門,不再細說,不在該題目範圍內。
而這些,最終都匯聚到最高負責人-經理的手上,他將全面負責這家公司的運營,對股東負責。他基本不可能是這個公司旗下工廠技術綜合水平最高的人,但他是潤滑劑,調和內外,對內,調和各部門的不同利益,整合分歧,推動工廠/行政部門的進步;對外,努力爭取各種資源,為公司在市場的存在時間更長。
=≠=============≠=================
綜上,印度在最基本的操作人員培養出了很大問題,他們過於關注所謂工程師階層,而忽略下層人員的培育。
而中國,得益於各代共產黨人對教育近乎變態的執著,全力推行教育普及化、乃至屁民化(哎呀沒打錯字哦),為工業化提供了足夠的基本人口,從中就可以挑選出足夠的中層人員,推動整個工業化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在培養中高端人才,盡一切可能讓他們接觸到更先進的技術和理念。
中國整個工業化進程,不僅對教育、資金、技術、人口、市場進行完善和提出了更高的基於自身條件所能達到的要求-即基本算是比較務實,更有制度上的變革和文化思想的全面革新,浸透了數代國民的血淚。
戰後才真正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並完成的地區強國,只有中韓以。工業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餅,是要國家領導人有魄力,還有毅力,領導全體國民忍飢挨餓才能做到的,需要統一的國家制度,統一的市場,統一的思想。
印度這種貌似統一實則分裂、教育上大搞精英化的種姓國家,也配和中國相提並論?!
當然,我說的是目前。未來,印度還是有可能性的。
還有,關於共產黨的領導。如果說錯誤是共產黨領導中國的問題,那憑什麼成就就不是共產黨領導的功勞?雙標還真是溜溜的。
還有,我答之前大略看了一下,有人提到印度地形沿海基本是山脈,印度基建能力又不行,無法形成外向型經濟的所需要的廣闊腹地。
這個我很認同。基建能力對於後發國家就是國家動員能力的差距,是中央政權對基層的滲透的差別。
顯然,中印對各自基層政權的滲透是天地之差。
這一點上,中國現在貌似在開倒車,印度倒是貌似有向前走的趨勢。
---------------------------------------------------------------------------
應該說,工業化的相關問題,知乎已經有很多優秀回答和探討了。
然後想了想,人家問的是全球化,我答的是工業化,頓時覺得自己答非所問…
又想想,覺得對於中印這種體量的國家,全球化的過程中是不能追求資源出口/旅遊這些東西,而必須給本國帶來工業化這朵花,只有工業化才能真正地提升國家實力和地位,不然就是融入失敗,好像也沒什麼問題?果然是問題里的「工程師」誤導了,對吧!!!~~
想了想,我在國內也見過幾個製造業的印度「工程師」,比我爛沒毛病,但比我爛的,也算人間少見。
謝謝邀請,不小心寫成長文,慢慢補充中
首先要說的是,題主的問題是半個偽命題,
個人大部分同意 @Kishen Sharma的看法,他的回答也是我第一個點的贊,相信知乎會推送到關注我的答友timeline上。本著對粉絲tl負責的態度,答主是多謝少贊,一般只在有收穫的知識點,和意見一致的時候點贊,省去自己答題的時間。
在上面KS同學答題的基礎上,我補充一下他沒講到的地方。
先從宏觀上講,
現代社會想要發展生存,三個方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大概說就是農、工、商。(調子起高了,控制不住文章走向,怕是要變大長篇)而農業是各個國家的本能,也是基礎,
先看農業,中國18億畝耕地,2015年糧食產量超過6億噸。
而印度,有24億畝耕地,糧食產量才2億多噸。原因在哪裡呢,有過農業生活經驗的知友,估計能第一時間給出主要矛盾。
就是他,圖。這不是一個玩笑,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化肥對農業多重要,如圖,中國的產量,完全是化肥堆起來的:而印度,化肥主要依靠進口。
同時,這又是一個綜合性問題,
具體說印度農業與中國差距其他原因。第一是沒有取消地主階級,少了一個土地革命;
第二是沒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沒有發達的有機化學、石油重化工、鋼鐵、機械、農機、灌溉等等產業;第三是土地私有,政府孱弱,無法有效收集土地進行大型建設;第四是過早實施民粹政治,眾說紛紜,導致政治體制改革無法進行,無法建立強力政府推動必要改革;第五是宗教氣氛濃厚,缺少對現實世界的關注。為了避免大長篇,答主盡量利用知乎已有資源,
印度農業和中國對比,還有生活質量對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335172看 @居士不說的回答,同時,絕大多數人想不到吧,印度糧食出口排在世界前列!
為什麼呢?如圖,因為印度底層人民有著強悍的忍耐順從能力。圖他們忍飢挨餓,換取了大量的糧食出口。這都沒造反,也是奇蹟,換了某國早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而且,最近的印度廢鈔令,讓世界各國對印度人民的承受能力有了新的認識。答主說這些,難道是為了好玩順便黑一下阿三嗎?
當然不是。一個國家想要工業化,需要最基本的原始積累,
或者掠奪,或者吸血農業,文明一點:叫農業哺育工業。圖這是一個瀝血的過程,我國已經走過。很多人問過我某G黑歷史,這段就是,建議自己了解。某國幾年連出農業一號文,算是還良心賬。而印度,要工業化,他有搶劫的資本嗎?顯然沒有,他只能自己慢慢哺育工業。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說,印度,某種程度上,
農業還在哺育工業。題外話,那麼工業何時才能反補農業呢?
答案是大量生產化肥,工業化基礎基本完成。我國是2006年,標誌是取消農業稅。再說工業,
先看印度出口構成。看紅圈內容就可以了。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是有一定工業基礎的。社會生產一般是按照勞動力密集,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往前發展,形象點說,就是紡織服裝,機械加工,機電製造,電子產業。印度的紡織,機械都是可以的
而我國,勞動力密集正在退潮轉型。
如圖總結一下,印度發展還是可以的,只不過被中國這個巨星掩蓋了光芒。分析下原因,有很多,上面答友KS基本都說了,
我就補充一點,地理和人口,工業要發展,資金,技術,人口,土地,物流。印度哪一樣也不必中國強,其中人口必須是經過基礎教育的人口,下面三個圖,大家主要看人口分布。
下圖,印度地形,決定了印度人口現代運輸,海運是最有效和低廉的運輸方式,中國人口福集在東部沿海,便於集合起來搞生產也運輸,而印度則相對劣勢,相比下,日本韓國,亞洲幾龍幾虎,都是吃了海運的紅利,如果說印度那一點比中國強,
我認為是底層人民近乎無限的承受能力吧。最後說商業,全文規模失控,答主時間有限,直接說結論吧。
商業(包括軟體產業)是工業之花,印度軟體外包不錯但比中國差遠了,主要原因就是工業落後。
最後,總結論(要開班了),
印度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底層人民卓絕的承受能力正在慢慢將這個國家推進工業化的軌道,只是中國這個巨星遮蔽了他的光芒。
在工業發展,原始積累階段和勞動力密集階段,印度有相對的優勢,底層人民任勞任怨,一旦進入資金和技術密集階段,印度龐大的人口將成為巨大的負擔,即便進入工業化,印度也要在勞動力密集階段走很久。中國,從2006年取消農業稅,2016年,10年時間就要經濟轉型進攻高端產業,坐火箭已經不能形容其發展速度,應該是開了曲率引擎更恰當。中國接近100%的基礎教育率和每年幾百萬的高校畢業生,是中國開掛的根源(高等教育資源,一定程度上說是一種貴族資源,中國把這種本應稀有資源白菜化工業化流水化,使大眾能夠接觸,十分厚道。很多人總認為資本是階級固化的根源,過去是,現在已經不對了,在現代社會其實是教育,即便退後一步說,也是資本和教育)。而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則加速了這一切,在此也向各位理工科同學致敬。工業是強大的根源。
我們對待美國,不能盲目自卑,對待印度,也不能盲目自大,要用唯物辯證的眼光,客觀的看待這一切。說點關於印度IT工程師的看法吧,回答過其他人,這裡單獨說說。覺得我的看法片面可以指出來的,畢竟我也只能說我看到的,可能不夠準確和客觀。
剛剛接觸印度IT的時候跟這裡的看法是一樣一樣的,無語已經不能形容我跟他們一起共事的感受了。舉個例子,有一個bug我cc給支持,說有個客戶無法登陸讓他們給查一下。過了兩天支持說解決了,部署了。然後那個客戶可以登陸了,然後其他的客戶無法登陸了,然後我不得不直接找他們的頭兒,他們頭兒查了下告訴我,因為一個印度支持把登陸的條件改為那個客戶的ID可以直接登陸,而且ID是hardcode在程序裡面。 我@#¥%……*,mmp,production environment啊!
第二個例子,一個產品做globalization配置,界面都要有多種語言,美國那邊特意找了幾個西班牙裔來配置環境。弄了幾天快做完了,突然發現全都不見了,一查記錄,一個印度工程師在production資料庫『』不小心『』刪掉了所有的西語配置,因為他忘了加where condition. 美國那邊馬上revoke所有支持團隊的許可權自那以後全部由美國dba執行db操作。
還有好多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印度人想法特別多,然後大多數都是不了了之,總是主動跟老闆說他們做這個做那個,結果做不完要別的人來擦屁股。可是最後你會發現老闆還是喜歡他們,因為他們真的很會跟歐美人交流,PPT又寫的漂亮。多說一句,PPT真的太重要了,這裡就不多說了。跟印度人比,華人內向的性格在海外真心吃虧,幹得最多得到卻最少。
至於印度外包牛,據我所知有幾個大印度IT公司是挺牛的,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市場佔有率蠻高。後來做多了項目研究了下,印度的金融IT產品設計其實就是歐美的設計,也就是按照人家金融體系定製的。我國的金融跟歐美有很大區別,我們的產品未必適合歐美,反之亦然。另外一個歐美公司的常見做法是,歐美或者香港或者新加坡團隊做前期開發,上線後轉移到印度做支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這種外包你給國內做,語言就不行,而且賺不了太多,並不划算。跨國公司還有一個周期性,每當業績不好或者外部經濟環境不好,就要裁員或者調整。調整的時候自然要找便宜的人接手,於是印度分公司往往是接盤的那個,等到形勢好了再調整回來。
印度有沒有牛的IT工程師,有,很多,但是大多在美帝等發達國家,看人家那架勢也沒打算回印度建設祖國。
好了,說了那麼多不好的,畫風轉下,直觀覺得這兩年印度的海外IT工程師明顯改進了不少。一是印度確實在進步,更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這個應該是主因。我也認識了幾個不錯的印度朋友,雖然一貫的愛吹牛放炮,可是起碼你不會對他提交的東西心驚膽戰。二是老闆們被那些劣質的嚇壞了,現在眼光賊溜,分得出哪些是好的,以前那種坑蒙拐騙的沒辦法再矇混過關了。
至於印度能不能騰飛,暫時我還真只能呵呵。一個關係很好的印度IT女工程師,因為家庭關係不得不回印度孟買分公司工作,時常聯繫。她家庭條件很好,很漂亮(身材生完小孩後有點走樣),小孩上最好的私立學校,然後告訴我,她晚上7點後絕對不會自己出門,無論何種方式,步行,出租,哪怕是開車。一次她開車晚回了一會兒(也就是晚8點左右吧),她老公嚇個半死,說以後必須有男生陪著才可以這麼晚開車回家。如果我生活在這樣的國家,我是不會去考慮神馬騰飛不騰飛的,因為我會先考慮生存或者人身安全。
搞過一個平台,有的代碼是美國人寫的,有的是台灣人寫的,有部分是外包給印度公司的。美國人的代碼看著賞心悅目,台灣人寫的代碼看著比較舒服,而印度人寫的簡直跟爛屎一樣。有的語句有縮進有的沒縮進,有的縮進是TAB有的縮進是空格,有的縮進2個空格有的縮進3個空格,有的if後面有空格有的沒有,有的switch塊的case有縮進有的沒有,有的switch有default有的沒有,有的if最後有else有的沒有,有的逗號後面有空格有的沒有,有的define後面有一個空格有的有n個...等等等等,那天馬行空的格式著實令我驚嘆原來C語言的語法如此寬鬆。從那以後我看有人吹印度IT業如何牛逼就想呵呵他一臉,連編碼規範都做不好你讓我如何相信他有多牛逼?你就算編碼時懶得敲縮進,寫完代碼後用工具做一下格式化有多難?這是態度問題。態度有問題,別的都不要指望了。
印度有個軟體行業,據說很牛逼,歐被公司派到印度去了。。跟當地的印度工程師一起工作。
去之前很覺得印度厲害,INFOSYS TATA之類每年都在美國申請大量的H1B,轉了很多工程師到美國歐洲
到了班加羅爾不到2天發現,印度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問他怎麼進的公司?印度人說參加了幾個月培訓,工作了一年跳槽進來的W
問:那之前你幹嘛?
回答:賣街頭飲料,連電腦是啥都不知道。
我無語了,看來這傢伙是個窮人逆襲的典範,我還是要尊重他
工作完成了,大部分都是我指導的,印度人做的還行,然後印度做了華麗的PPT,一點沒提我的貢獻,說得天花亂墜
那一刻,我知道了中國人為什麼在公司競爭不過印度人。也知道為什麼很多西方公司印度人多了就開始暈頭轉向了。
班加羅爾大街上到處都是買書的,C+JAVA,,,電線杆,牆壁上,一堆堆那種我們國家老中醫廣告那樣的廣告,培訓班。很多人最近都要培訓大數據云計算。
去班加羅爾,住的地方條件差,空調沒有,而且即使有也經常停電。給了一個稻草圍起來的鐵架子,裡面是一個電風扇散降溫。他們叫COOLER,很牛。
大概是這麼一個東西。
食堂吃飯不發碗筷,發一張芭蕉葉,上面有各種飯菜,自己用手抓。
我反正 受不了,最後和一位印度工程師熟悉之後,印度工程師說,要不要看看我們的色情明星,身材暴爽,我就跟他一起看了印度的A片。。
這就是那位色情明星照片
最後只能說,這女孩挺不錯的,身材很好
大概就是這樣,大家自己判斷印度工程師的水平,我想來踩小白也不好,畢竟當年我也是小白。印度人很聰明一開始就做軟體,而中國人傻了去做硬體,當年的移動華為之類給了中國人很不好導向都是去學通信電子之類,其實最後工作都找的不好,大量軟體工作唄印度人佔據。
當年我在印度工作一起的幾個印度人,現在基本都拿EB3到美國或者歐洲了,他們還是很團結的。
最後得到結論,當今世界最牛的開發工具不是C++java,而是PPT,印度人確實是把准了脈。
每次印度買飛機,賣方都會派人手把手的教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工程師怎麼維護飛機,但除非是賣方親自維護,自己維護必掉。
這還是以安全和可靠為第一目的的軍用飛機維護,民間就更別提了。
以前幹活見過印度工程師,吹逼是一絕,真幹活還不如我這個月薪只有他除以30的藍領,要不是殺人犯法,我肯定一扳手上去。
印度有豐富的科學家與研究人才儲備,研發既經濟又高效;
印度有充足的工程師和說英語的勞動人口幫助其服務業與製造業實現增長;
印度的製造業勞動成本 (2015年每小時1.72 美元),在世界上屬於最低的水平。
聽起來不錯,哈?
但是拜種姓制度與落後教育所賜,印度真正算得上工業生產勞動力的「人」極少,只有5%的勞動力受過正式的技能訓練,就業能力是一個問題,而韓國的比率為恐怖的 96%。
在德勤關於幾大製造業國家競爭力的報告中,印度的招工難度僅次於老齡化嚴重到用機器人湊數的日本,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再看看最容易招工的國家是誰?中國。
發展中國家承接製造業的根本法寶就是勞動力,印度這水平自然接不過全球化大旗。
不過印度已經啟動了「技術印度計劃」,計劃在2022年配備4億勞動力。。。莫迪老仙,法力無邊。
首先,和21世紀中國相比,印度那點「優秀」工程師實在不敢說多。
中國建築工程師在承建印度工程項目後對印度人的看法
一次在檢查從國內發來的鋼柱是否彎曲時,印方諮詢工程師先測量,還不等我們到場,就把他測的結果書面通報,說彎曲達25厘米。等我方人員問清他的測量方法時,立即指出他的方法不對,國內造的15米長鋼柱決沒有問題,並告訴他正確測量方法,請他和我們一起測量。他非但不聽,反而上會講,搞得滿城風雨。沒辦法只好出面找到業主懂技手術的領導人,解釋情況,分析受力原理,才得到指令,共同測量,但諮詢工程師還是堅持按他的方法,只好變相修改他的方法揉進測量讀數點,才得以完成測量,事實證明沒有問題。還有一次在煙囪基礎大面積混凝土澆灌施工時,印度分包商報來的方案不成熟,達不到圖紙要求,於是我們的專業工程師根據國內先進施工經驗,提出一次連續澆灌施工的方案,三次召開會議,都得不到他們的認同,為了搶工期我們只好耐心解釋,分析方案的可能性,以及保證質量措施等,終於同意按我們的方案實施,當提前15天完成基礎澆灌任務時,印度人才服了,從此對我們言聽計從,不時來請教。
印度人的自信使得他們不大顧及別人,散漫不守時,常常10點開會,通常是10點半到。後來我們主持會議時,採取簽到罰款辦法,真正當場執行一次,作風馬上扭轉。
其次,企業乃至整個社會上下脫節的害處,50多年前就有人發現了,並立刻在整個中國工業體系內做了全面糾錯。這一改造至今影響深遠:
上海局,各協作區委員會,各省委、市委、自治區黨委,中央一級各部委、各黨組:
鞍山市委這個報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興,不覺得文字長,再長一點也願意看,因為這個報告所提出來的問題有事實,有道理,很吸引人。
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職工十多萬,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挂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他們認為「馬鋼憲法」(蘇聯一個大鋼廠的一套權威性的辦法)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以前的情形,這是第一階段。
一九五九年為第二階段,人們開始想問題,開始相信群眾運動,開始懷疑一長制,開始懷疑馬鋼憲法。一九五九年七月廬山會議時期,中央收到他們的一個好報告,主張大躍進,主張反右傾,鼓幹勁,並且提出了一個可以實行的高指標。中央看了這個報告極為高興,曾經將此報告批發各同志看,各同志立即用電話發給各省、市、區,幫助了當時批判右傾機會主義的鬥爭。
現在(一九六○年三月)的這個報告,更加進步,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這是第三個階段。現在把這個報告轉發你們,並請你們轉發所屬大企業和中等企業,轉發一切大中城市的市委,當然也可以轉發地委和(小)城市,並且當作一個學習文件,讓幹部學習一遍,啟發他們的腦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在一九六○年一個整年內,有領導地,一環接一環、一浪接一浪地實行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城鄉經濟技術革命運動。
毛澤東 1960.03.22
何謂「鞍鋼憲法」?核心就是「兩參一改三結合」, 「兩參」即幹部參加生產勞動,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一改」即改革企業中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三結合」即在技術改革中實行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原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打破企業內部的玻璃天花板,扁平化管理,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生產的靈活性。這樣的企業才能做到不斷產業升級,才能變成更多現代化企業的大學校,大培訓班。
中國印度同為落後國家,都要引進西方或蘇聯的先進技術才能建工廠。但工廠修好之後,是簡單地維持生產?還是把他變成新企業的「種子」?當做高級產業的「培養皿」?這一點就要看你對員工的態度了。
如果員工只能按照自己的階級、崗位當一個死板的零件,那是一種結果;如果基層員工人人都有向上之心,技術階層也下到車間,用知識交換經驗……那又是另一種結果。兩種結果和政治取向有關,也和社會結構有關。印度那種按種姓和地域來區分職業的習慣,不用進車間已經上下脫節了,何況在車間內有了細緻分工之後呢……
補充:關於鞍鋼憲法的爭議很多。我個人理解,它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每個有積極性的(不是全部)員工腦子裡有一張圖。圖上是整個企業的運行方式,裡面有自己所在的點。這樣才可能知道自己這個點的任務,注意事項,可能的升級方向。有了這一點,積極性才算落到實地,就像RPG遊戲有了地圖。否則積極性只是盲目熱情而已。
相關回答:
而今邁步從頭越:紀念50年前中國工業社會的開端
印度經濟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 - 知乎
為什麼印度尼西亞沒有分裂,美國為什麼不去肢解印尼? - 知乎
我就是一名工程師。我所在的一個生產單位「車間」中,有6個工程師,77名高級技工,200多名技工,200多名普通操作工。
光有工程師有毛用?印度是個人口大國,卻不搞與其國情配合的全面教育,而去搞精英教育。這是國策的失敗。結果一方面,優秀的工程師和醫生做軟體外包、醫療外包。另一方面,正值壯年的年輕印度小夥子卻是文盲。謝邀!
我覺得印度問題我說的夠多了。
為什麼內部矛盾很嚴重的印度,不僅沒有分裂還保持了經濟高增長? - 有360天了么的回答 - 知乎
印度經濟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 - 有360天了么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印度經濟不行? - 有360天了么的回答 - 知乎
不過這個問題有意思,因為提問者沒搞懂什麼是全球化,更不知道全球化來自於何方。就好比不知道劉強東是誰,也不知道劉強東錢從哪裡來,就問為什麼奶茶妹妹選他而不是你,我只能表示,呵呵。
書歸正傳,說全球化。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
因為全球化是中國締造的,或者說至少是中美共同締造的,與印度無關。
肯定有些人覺得我是胡說,別急,我聽我慢慢道來。
中國改革開放伊始,世界還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鐵幕的存在讓全球化看起來是遙不可及,幾百萬軍隊的對峙,幾千枚核彈的對瞄,這時候說全球化,不啻是痴人說夢。美國出於資本主義跨國資本輸出的需求,蘇聯出於共產國際的情懷,都描繪了自己的全球化藍圖,但是鐵幕橫貫南北,分割東西,兩邊的全球化都是紙上談兵。
這時,是中國果斷拋棄了東方陣營,轉投西方,改變了鐵幕兩邊的力量對比,讓鐵幕的一邊同時具備了東西方國家和南北國家,全球化的基本條件成熟了。
當然,中國的轉向,最終促使了蘇東陣營的瓦解崩潰,從而消除了全球化最棘手的政治和軍事障礙,讓全球化真正全球化,這是後話。
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天生是資本全球化的階段,因為資本是無國界的。社會主義的威脅小了,資本主義大行其道。但是資本全球化卻需要一個資本輸出地,這個輸出地必須有大量廉價有一定素質的勞動力,有較為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支持,這樣資本全球化才能獲取最大利益。
在冷戰剛結束時,滿足這個條件的國家並沒有幾個,東南亞——越南人製造的戰亂仍在繼續,中亞——兩伊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戰火不斷,南美——進口替代彷彿也走進了死胡同,非洲——還處於混沌和蒙昧,唯一的選擇只有中國。
中國對資本和先進技術的渴求到了變態的地步,幾乎照單全收了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資本,發達國家輸出資本技術,中國輸出廉價商品並提供廣闊市場,全球化的鏈條連接了起來,全球化的歷史車輪開始緩慢滾動。
為了讓全球化之輪滾動的更順利,中國放棄了意識形態輸出,教訓了越南小霸,平衡了兩伊戰力進而達成停火,幫助美國讓蘇聯在阿富汗鎩羽而歸,讓美國的觸手攜帶者全球化的必需品——資本在美軍的護送下到達了世界各地,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同時,為了全球化的推進,中國做出了巨大近乎屈辱的讓步和犧牲:背棄了昔日的革命夥伴;坐視原來的鐵杆盟友紛紛轉投他人;犧牲了民族企業打開市場大門加入世貿(後來的WTO);擱置了祖國統一步伐;甚至在銀河號被查,大使館被炸的侮辱時,依然咬牙繼續著為全球化生產著廉價商品。
中國的廉價商品讓西方國家賺的盆滿缽滿,最大收益者美國開啟了信息化革命,而蘇聯這時卻因腹背受敵,內外交困轟然倒塌,美國享受著冷戰紅利,一躍成為了世界獨霸。美國的獨霸為全球化的真正全球化提供了資本和軍事保障,全球化之輪開始飛速的滾動起來。網路和通信技術的高歌猛進,又為全球化之輪的轉動再次提速。而又是中國和美國,推動和主導了信息化革命。全球化真正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中國提供基礎設施,巨量商品,巨大市場,充足勞力。美國提供區域安全,高額資本,現金技術,能源需求。日本歐洲填補中美空白,其餘國家提供資源能源。這是全球化的基本架構。
所以說,全球化是中美締造的,沒有中國就沒有全球化。
這些時候,印度做了什麼?
和巴基斯坦刀槍相向——製造衝突和對立。
支持斯里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支持分裂和戰亂。
國大和人民黨爭不斷——阻礙國內政策統一。
研發了核武器——向全世界展示敵意。
可以說,全球化推進過程中,就沒印度什麼事。
到了21世紀,印度如夢方醒,想起抓住全球化大潮的機會了。
可惜,晚了。
印度的工程師雖然優秀,但印度的工程師是無根之萍:既沒有下層技術人員實現工程師的構想,也沒有基本工業體系將工程師的藍圖變成現實;既沒有可以靈活運用的巨量資金,又沒有能源交通基礎設施;既沒有強有力的政府主導,又沒有強大購買力的市場支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猛將難率無兵之軍,徒有優秀的工程師,卻沒有下層支撐,印度優秀工程師只能做些外包,或移民海外,讓自己從小接受的稀缺教育資源投入不至於浪費,讓工程師自己家庭過上不錯的小日子而已。
據我觀察,中國的工程師至少一半能在必要時臨時轉型優秀農民工,印度工程師應該沒有這一屬性。
因為商品全球化本身就是中國所創造和推動的。不光印度沒趕上全球化,巴西印尼等人口大國都沒趕上全球化。即使是歐盟和日本這樣的產業成熟國家,也是在被動的接受商品全球化。
1、在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一個自由貿易組織)後,無數訂單從歐洲湧入中國東部的工廠。我們都知道西方人買中國的商品,是因為中國貨便宜。但為什麼中國貨是便宜的呢?因為本世紀初的中國具有:
①龐大的人口紅利,並且接受過義務教育。②較為完備的工業基礎,發電量充裕。③密集並且高效能聯通各地區的交通網。2、以上第一點確保了產品的成本足夠低,第二和第三點確保了產品是否能被正常生產出來。印度東南亞非洲都有比中國更廉價的並且同樣龐大的勞動力,但他們無法滿足第二和第三點,甚至第一點也做的很差,所以他們無法模仿中國的成功,無法成為世界工廠。
3、本世紀最初的幾年裡中國的紡織品(衣褲鞋襪毛絨玩具)在往歐美傾銷。但這個時候中國和歐美之間的貿易是有巨大的不平等的,中國出口歐美日韓低端紡織品,歐美出口中國飛機和汽車、家電以及任何稍微有技術含量的商品,發達國家的商品利潤更高。這是因為中國的商用民用工業技術很落後,無法生產發達國家所生產的高科技產品。
4、這個時候中國幾百所理工科大學每年培養出來的百萬工程師就發揮作用了。他們在一線崗位上加班加點的對日本的商品逆向反推。並且將這種商品儘可能的在他們的工廠里還原出來,並且批量生產。這個時候我國得到山寨大國的美譽。
5、最早一批山寨產品的質量肯定是不合格的。但並沒關係,國產的商品更廉價,總能在國內銷售的出去。這樣那些企業就有錢進行新的研發,或者是反向工程工作了。早十年前你買的任何垃圾山寨產品的錢,最後都成為了要新開的生產線所產生的預算的一部分。
6、就這樣,沒多久家電代替了紡織品,成為了中國第一大宗出口商品。至今家電都是中國每年貿易出口的第一大宗產品,有的年份甚至能佔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並且壟斷了百分之八十是世界市場。而在中國壟斷市場之前,這個市場由日本人壟斷。在商品全球化里,一衣帶水的日本最先成為被亂拳打傷的老師傅。
7、接下來我們要列一個對手名單,是我國的企業家要複製在家電行業成功套路的領域:
汽車(美國,日本)半導體(韓國,台灣)商用飛機(美國,歐盟)智能手機(韓國,美國)…………當然了,現在我國的工程師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獨立的科研能力,已經不需要去逆向發達國家的產品了。8、美歐錯誤的估計了中國的產業升級能力。美國人只知道中國工人的勤勞,但對中國工程師的才智缺乏了解。他們以為面對的頂多是一個賣上三十年廉價紡織品的中國,沒想到中國這個聰明的玩家卻在和他們的貿易中不斷的自我升級,並且利用wto的玩法規則將他們的產業不斷蠶食。
9、儘管早前印度有一定數量的工程師,可他沒有中國這樣的工業舞台讓工程師去施展拳腳。簡單的說,印度沒能利用廉價的紡織品或小商品賺到第一筆金,所以該國還沒能培養起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當然了,未來的十五年,印度,非洲,東南亞會逐漸的通過承接中國不要的落後產業,來建立起自己的產業。我相對看好越南奈及利亞。)推薦閱讀:
※在印度旅行是怎樣一種體驗?
※移民去一個相對不發達但自由的國家,是一種好投資嗎?
※印度菜最讓你念念不忘的是什麼?
※中印戰爭對於印度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為什麼印度發展的沒有中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