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為如今的大河劇相較於過去有什麼變化,是在不斷進步還是不斷倒退?

各方面均可


1、首先,問題提得有些託大。所謂「相較於過去」,事實上大河劇過去因為成本問題,反覆使用錄影帶進行保存,昭和時代的許多作品已經不存或不全了。國內這邊,再考慮到是否有字幕、片源,以及觀眾個人對題材的興趣度,因而其實目前國內外沒有人看完過所有作品。因此,這個「過去」的時間跨度太長,誰來分析都會多少有失偏頗。

2、您會提到進步還是退步,這也涉及國人對大河劇的想像。因為百科的介紹,以及每一年卡司的強大,所以很多中國觀眾慕名來看,先入為主地認為大河劇級別很高,與眾不同。可僅就我接觸過的日本人來說,對其印象基本只停留在聽說過而已。所以,儘管我是日劇迷兼大河劇粉絲,在這裡還是不厭其煩地說一句,「進步還是退步」這個問題的起點恐怕來自於誤解,無非是國外的月亮更圓而已。如果正視大河劇無非是播出一年的古裝日劇,那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3、本著打發時間的目的,以及對大河劇的愛好,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4、進步的地方首先在於硬體,畫面是比過去美多了,比如《八重之櫻》和今年的《女城主直虎》。其次是配樂,大河劇的OST可分為昭和篇和平成篇,昭和時代有不少作品仍符合現在觀眾的口味,而進入平成時代就更符合了,而且部部精良。

5、缺點的話,私以為大部分作品格局較小。大河劇注重展現個人的命運、奮鬥,只不過21世紀以來,大部分作品進一步變成了角色扮演遊戲。這些英雄成長式的故事如果剝離歷史背景,放到任何時代都成立。相比而言,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的作品,還是有不少具有時代感的作品,比如《草燃》,並不僅限於源氏三代創業記,劇中還明確點明是關東武士集團主動要求崛起;比如《獅子的時代》的兩位主角都是反抗強暴,為弱者立言,為百姓平權的人物;《八代將軍 吉宗》雖然亦可視為德川吉宗的個人奮鬥史,但是將其生平及改革的前因後果相結合,娓娓道來,展現出了時代需要一位改革者,至於成敗留於後世評說的歷史劇意境;同樣的,《太平記》雖有拖沓處,例如直到20話才決心倒幕,22話才成功,幾乎佔了一半篇幅,且部分主要配角莫名消失未交代,結局有些過於拔高,但總體上仍然展現了主角足利尊氏從猶豫站在哪一邊,是否選擇做個富家翁,到被時代裹挾被偉人吸引被源平交代所指引,最終走上奪取天下的道路,然而終其一生也沒能實現初衷,如同兒時尋找的朽木佛雕。在這些故事中,時代與人物是互動的,息息相關的,而非僅僅是布景。

6、如今的大河劇,大部分作品都要啰啰嗦嗦從主角的孩提時代說起,公子沒有不調皮聰慧的,公主沒有不可愛聖潔的。這可能是為了捧子役童星的需要。而這種個人成長式的路數,也導致大河劇越來越像晨間劇的古裝版。

7、這些年大河劇的主角都強調自己多麼熱愛故鄉。經常看日劇就知道,劇中人物喜歡發誓,所以直江兼續發誓要守衛越後,最後被迫離開越後去了會津;篤姬發誓要守護丈夫留下的江戶城,話音剛落江戶城大火……考慮到大河劇這些年和主角出生地的旅遊業很有關係,時常可以在綜藝節目(比如鐵道紀行之類)里看到當地民眾對主持人說希望大河劇以他們當地的名人為主角(例如小田原的北條氏),而且事實上中國觀眾YY北條和島津之類也不是一年兩年了,那麼或許可以說如今大河劇主角熱衷過度洗白,有著濃重的鄉土情懷,是否也是為了討好當地觀眾呢?這是否有些本末倒置,被蠅頭小利綁架了呢?

8、大河劇這些年主角的選擇也越來越邊緣化。或許是因為歷史的主要人物大都拍過好幾次了(大河劇之外的時代劇、舞台劇等),所以從02年的《利家與松》開始,主角大多是「歷史的次要人物」。02年的利家及其妻子、03年的新撰組、04年的宮本武藏,都不到推動歷史的級別;05年的義經倒是比較重要的將領,而且民間傳說和戲曲比較成熟,有很多素材;06年的山內一豐及千代;07年是歷史未必真有其人的山本勘助;08年是作為政治婚姻犧牲品的篤姬;09年是身為臣子之臣的直江兼續;10年的坂本龍馬倒是夠資格做主角;11年的阿江也是政治婚姻的工具,該作堪稱是近年特別糟糕的一部;12年的平清盛也夠格做主角;13年的山本八重是需要靠維基來了解的「大人物」;14年的黑田如水是名軍師,勉強算可以做主角吧;15年的吉田文同山本八重;16年的真田幸村則更多活躍在遊戲里;今年的井伊直虎是史料匱乏的人物……以上已暴露出一個問題,當選擇的主角大部分是歷史次要人物的時候,就註定他們多數時候在劇情中會成為歷史的看客,為了滿足主角的重要性,就會生造虛構劇情,而且往往還編造水平不足,這樣一來整個劇本的水平會隨之降低,整部劇也就失去可看性,收視率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9、女大河的抬頭也是一個問題。我個人很贊成女性平權,爭取應得的社會權益。只不過我們必須承認,過去的歷史書是以男人為主角來編寫的,古代女性能在史書上留下全名的都很少,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以她們為主角,到底有多少人值得寫,有多少內容可以寫呢?虛構完全可以,只要你能自圓其說,能編得好看,然而現實是失望為主。13年的《八重之櫻》開篇原本有著近些年大河劇少有的相對較大的戰爭場面,將美國南北戰爭與日本幕末內戰相比較,原以為劇本會就此站在較高的視野展開故事、探討問題,結果又是從女主角的出生和熱愛家鄉說起……

10、戰爭場面是絕大部分大河劇的痼疾,所以我個人都懶得較真了,甚至認為不指望戰爭場面是大河劇觀眾應該預先具備的素養。有的中國觀眾因為是人蜜的關係,為了吹捧偶像主演的大河劇,就刻意貶低戰爭場面存在的必要,這其實非常圖樣圖森破。須知,大河劇經常借劇中人物之口表達反戰情緒,比如「不輕易開啟戰端,戰端一啟就難以停止,家破人亡,血流成河」之類,然而不展現戰爭場面的殘酷,又如何支撐這些觀念呢?結果,觀眾看到的大河劇中最常見的場景是武士們坐著開會,「古今多少事,都在會議中」,幾次三番戰爭動員,各個表現得躍躍欲試,熱血沸騰,可就是不開打。就拿號稱史上最佳大河劇的《真田丸》來說,每集45分鐘,大阪夏之陣一直動員到大約28分鐘才開始(這還沒算之前許多集的醞釀和策劃),十分鐘左右結束,而全劇重要的象徵物「真田丸」只存在了可憐的兩集。

電視劇和劇本是量產化的,中外的創作過程都難免套路化,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當一些經不起推敲的、令人厭倦的痼疾一再出現,近乎老生常談的時候,那隻能說該事物的發展已經僵化了。尤其大河劇的編劇水平固有高低,但皆非無名之輩,各有成功代表作,然而不同的名廚煮出來的菜味道差不多,這就不得不使我願意相信或許是製作方的立意有問題。

思路還是有點亂的,大致先總結這些吧。總之,大河劇是一個優點與缺點都非常明顯的系列,最值得品味的未必是整部作品,而往往在於個別人物及故事段落。個人建議,看之前最好先放下品牌迷信以及人蜜情懷。

最後,貼一篇當年《八重之櫻》播出前的舊文,以此作為結語。

-------------------------------------------------------------------------------------------------------------------------------

大河無魂 流向何處——淺議如今大河劇之錯位

府邸,暮氣沉沉。內無雕欄玉砌,外無門庭若市。難怪朝中有人私下裡嘲笑:「相比六波羅那邊,同為武家雙璧,真是雲泥之別呀……」

美人,奄奄一息。額頭的虛汗,似淚珠般剔透。縱處彌留之際,她那漆黑的鬢髮仍不減琴弦般的光華。

死,並不可怕,只是放心不下丈夫和孩兒。

唉,想她身邊這位丈夫,原是風流倜儻的名門公子,自恃才高,一生孤傲,可面對此情此景,卻只能癱軟在旁,與凡夫俗子無異。他胸中的苦悶噴涌而出,怎麼也止不住悔恨的淚水,唯有任憑它流淌。他這才發覺,妻子對他而言是多麼重要,恨自己有負於她。

「我……我去求平清盛,他那裡有更好的宋葯!由良,你等我!」

「萬萬不可!」由良的目光彷彿是在望著珍貴的物件,焦急地喘氣道:「妾素來敬重夫君振興源氏之志,切不可為妾一人而屈膝求敵,有傷源氏公子之尊。」

這是怎樣的一位奇女子啊!多年來,她一直以丈夫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將丈夫的尊嚴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

她對義朝的一見鍾情彷彿就在昨天。憶當年,初相逢,一表人才的義朝志存高遠,卓爾不群,由良所愛所仰慕的,不正是這樣的男兒嗎?

由良的剛毅,也讓義朝回想起保元之亂時,自己正為與父親決戰而猶豫。身旁的側室常盤脫離實際地拘泥於骨肉親情,而由良卻在多次試圖彌合他們父子的分歧後,深知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稍有遲疑,整個源氏都會玉石俱焚,遂毅然雙手奉上寶刀,勸夫君當斷則斷:「大人,如今正是建功立業,以償夙願之時啊!」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比起失去你,我這點屈辱算得了什麼……」義朝平日百折不撓,如今卻像孩子般無助。

「哎呀呀……這可不像夫君往日的作風……」夫君心裡還是愛著自己的,由良笑著潸然淚下。多麼想有來世啊,再與義朝結為夫妻,再挽起她的縷縷青絲。

自知命在旦夕,由良緊緊握住兒子的手,諄諄教導:「永遠……永遠不能向平家低頭!」

賴朝含淚頓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十年後,他兌現了對母親的誓言。

「父親……就……」兒行千里母擔憂,今女兒遠去,又何嘗不擔心孤苦無依的老父呢?「夫君,父親大人就拜託你了。」帶著對家人的牽掛,帶著對丈夫移情別戀的遺憾,一代佳人香消玉殞。

打動人的終究是細節。田中麗奈不是《平清盛》中最美的演員,卻塑造了全劇中最美的女性——由良姬。由良戲份不多,原以為是個善妒的傲嬌,卻不料她的執著與痴情不輸給《源氏物語》中末摘花:為所愛奉獻終生而不悔,如梅花般高潔不塵,獨立不倚。她臨終前那幾滴清淚,宛如全劇最無邪的心聲。

這才是大河劇原本應有的節奏與風格。或許,國土狹小的日本生來就只適合精工細作,而非描繪宏大的主題,就像他們的「枯山水庭院」,之情之景如盆栽般精緻細膩,與中原的恢宏壯麗截然不同。

「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日本終究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也對儒家所虛構的「讓天下」心馳神往。

於是,北條時宗英年早逝,旁白肉麻地稱頌其為日本耗盡了一生的心血;利家放棄除掉家康的機會,為天下太平而甘願放棄天下人的寶座;家康征伐會津,編劇先讓直江兼續意淫家康戰敗,而後又讓上杉景勝當了一回宋襄公;俱往矣,數最噁心,還看《公主們的戰國》,豐川悅司飾演的信長,居然曾設想把天下讓給明智光秀,好像天下就是他手裡的蛋糕,想給誰就給誰。

戲說也需邏輯。信長縱有此念,他的兒子們和家臣們作為既得利益者會答應嗎?屆時,照樣要上演本能寺炎上,整個國家也會四分五裂,這才是違背了「天下布武」的理想,才是最大的不仁不義。

只講主旋律,迴避人性中真實的一面,同時還選擇不恰當的人物來宣揚假大空的理念,其下場就只能是難以自圓其說。在本國歷史上的霸主被反覆演繹後,NHK為求新意,漸而將次一級的配角們推上前台,就像光榮早期的《三國志》都只能扮演君主,此後卻走上角色扮演之路,細化到每個武將都能作為主角。

然而,從前田利家到山內一豐,從篤姬到直江兼續,縱然個人不乏作為,卻終究是歷史洪流中的配角,在那些能夠決定歷史走向的「巨星」面前,他們頂多只是看客。結果,表現全靠配角,主角只拿來串聯劇情。

宮崎葵表現不俗,《篤姬》收視率也很高,但全劇卻很傻很天真。篤姬在大奧里地位再崇高,其影響力也只是局限於後宮,對國政的影響力很有限。本作儘管不遺餘力地吹捧,但礙於成本和女人戲自身的缺陷,這出深宮戲基本拍成「坐著開會」,篤姬總要在「會上」信誓旦旦,比如她前腳說自己要守護江戶,後腳沒過多久江戶城內就發生了火災,簡直就是個笑話。看完後,讓人想不起她有多少值得一提的作為,踐行了多少冠冕堂皇的諾言。非其不想,乃不能耳。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還是花蕊夫人說了句實話。很遺憾,近聞2014年的主角已被定為黑田官兵衛,看來註定要重蹈覆轍,熟悉大河劇套路的觀眾,都能對劇情發展的規律猜個八九不離十。

「正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其實,說幾句真話又能如何?真善美的原料不會是假仁假義,而越選擇歷史的配角,則會進一步偏離主旋律。

受儒家影響,東方人愛鼓吹「義旗所指,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甚至不惜為此篡改歷史。司馬光治史嚴謹,可是在編纂《資治通鑒》時,仍不惜為此粉飾樂毅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後的燒殺搶掠,捏造其如何深得民心,還扯謊燕昭王說以樂毅之功,即使在齊地自立為王也無不可,引得後世知名學者如楊寬等只能對此深感遺憾……欲蓋彌彰,徒增後人鄙夷而已。

上杉家在關原敗後,早已無力抗衡幕府,此時人為刀俎,坦承即可,何苦小看觀眾的智商,非要找個為天下安泰而順從的借口,最終整部《天地人》是非觀顛三倒四,「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在這一點上,1987年的《獨眼龍政宗》也不遑多讓,通篇肉麻吹捧,家康焉能在臨終前懇求政宗別顛覆幕府?相反的,真正值得一看還是細節,比如勝新太郎就呈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秀吉」,令人眼前一亮。

以《座頭市》為代表作的勝新太郎,是日本極富盛名的時代劇演員,黑澤明愛將之一。渡邊謙接受採訪時回憶,政宗來小田原參戰這一幕,秀吉用佩刀刀背敲打政宗的脖子這一極具戲劇意味的細節,正是源自勝新太郎的靈感,以至於後來的大河劇或時代劇凡演這一出,幾乎都要在政宗的脖子上「來」那麼一下。

勝新太郎演的「座頭市」是盲人劍客,出身市井底層,而他演的秀吉也充滿了痞氣,居然吃完飯直接用食指來回摳牙齒。據說,2000年演《葵 德川三代》時,津川雅彥為了演繹家康的心理活動和日常習慣,愣是加入了咬指甲這個不講衛生的小動作,電視台甚至為此遭到觀眾來電投訴,不知勝新太郎此舉當年是否也引起過波瀾呢?在此,筆者忍不住想借用中村梅雀在介紹家康的絛蟲時的那句調侃:「您吃過晚飯了吧?」

勝新太郎到底是演過劍俠的,他的秀吉雖然粗鄙,但氣場十足,活脫脫一個獨夫形象,霸道貪婪,傲慢無禮,風格上自成一家。此後的「秀吉」們,雖然香川照之、柄本明、屜野高史、武田鐵矢、岸谷五朗等版本各有千秋,表演甚為出彩,卻都未能像勝新太郎那樣,充分展現出獨裁者的野蠻與狂妄。

平心而論,今年的《平清盛》製作還算精良,主角也不再是打醬油的,私以為總體水準遠在《篤姬》《天地人》之上,更是甩出《公主們的戰國》好幾條街。但還是這個老問題:不夠坦誠。

平清盛口口聲聲要讓武士階層取代舊貴族,可實際上他所作的只是讓平家立於統治階層的頂端而已,這與其說他是在狡辯,不如說全劇並不真的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平清盛》始終在「怪物之血」、「武士之世」、「雙六賭局」等故弄玄虛的噱頭上絮叨,卻始終沒明白平清盛這種立場的人物是不可能簡單到只有正或只有邪,並非每個英雄人物從小都千篇一律是放蕩不羈的問題兒童,長大以後就是傻乎乎的愣頭青,情節一旦不合常理,就讓演員來一句「有趣」,這對觀眾來說,純粹是搪塞之詞。

相比之下,在1979年的《草燃》中,松平健飾演的北條義時原是宅心仁厚的好青年,只是因為兄長早逝才不得不擔起家業,然而在源賴朝身邊浸染多年,並對其為人深感失望後,看穿人性的他逐漸成了老奸巨猾的陰沉政客,後期他和三浦義村的勾心鬥角,很有看頭。

而他在劇中對伊東佑之說的那段話,更是肺腑之言:源平合戰乃至創立幕府,並非源平之爭那麼簡單,乃是坂東武士不滿於現狀,要求重新分配利益,遂抬出源賴朝作為首領。與其說是源氏取平家而代之,不如說是他們坂東武士集團想要這樣。源賴朝個人雖有才能有威望,但終究也只是個傀儡。坂東武士集團日後乾脆讓源賴朝絕嗣,彼此再經過幾番醜陋的權力角逐,最終由北條從三浦、比企、梶原、安達等豪強中脫穎而出,而這恰恰是一條不堪入目的血腥之路。

事實上,即便只是塑造源賴朝,過去的刻畫也更接近「真實的人」,而非岡田將生這樣僅僅是個小白臉。在1972年的《新平家物語》中,年方十四的岡村清太郎就給筆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這並非因為他長得多麼俊俏,他其實長著一張冷臉。這位少年衣著端正,舉止得體,手持佛經,緩步而行。尤其是他的台步,似有相當的表演經驗,讓人不禁覺得這孩子應該有些來頭,否則怎然如此沉著?後來才知道他出身歌舞伎世家,即現在的七代目清元延壽太夫。

當平清盛試探地問他是否怕死,岡村清太郎心機深沉地坦然承認;當僕從勸他不可落髮為僧,要找機會重興源氏時,岡村清太郎只是高深莫測地笑而不語;而後池禪尼勸他出家,不要再與平家為敵,他竟也毫無立場地點頭答應,臨走時還不忘用感恩的眼神回望池禪尼,幾步一停留,反覆再三方才離去,此時旁白卻道:這位十四歲的少年,當時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以後的歷史給出了答覆。岡村清太郎當時那段靜默不語,將源賴朝幼年時期就已形成的城府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既驚嘆源賴朝之早慧,又為其小小年紀就被俗世玷污而悲哀。

賴朝成人後,演員換成了同樣是天生一副冷臉的高橋幸治,此人眼神陰鷙,顴骨隆起,面無表情,不怒自威,眉宇間透著一股子刻薄,當他摟著痴情的北條政子,流露出的不是純愛劇的鱷魚淚,而是計謀得逞的得意之情,與1979年《草燃》里石坂浩二的表演異曲同工。

高橋幸治又慈眉善目地哄騙平賴盛,聲稱不會滅亡伊勢平家,可轉身就對妻子說:「這次一定要徹底剿滅平家,想必等池殿回到京都,平家早已化作西海之飛沫了吧!」言畢,大笑而去,人間那孜孜不倦的爾虞我詐在他的的冷笑聲中久久回蕩。

同樣是賴朝得知義經死訊,在2005年的《義經》中,中井貴一是枯坐在佛堂里懺悔和悼念亡弟,從人性善的角度表現源賴朝的複雜性,雖然有些悶騷,卻也使源賴朝的孤獨,那種被壓抑的對親情的嚮往,展現得淋漓盡致;而1979年的石坂浩二在義經死後,哀聲慟哭,如喪親子,初看有些誇張,但結合此前他所演繹的源賴朝,刻薄寡恩、嫉賢妒能、自私專橫,有力反襯出源賴朝那分裂的複雜人格。當他回想起國廣富之那一聲聲稚嫩而單純的「哥哥」,《腰越狀》中發自肺腑想與兄長化解誤會的真情。望著弟弟的遺物,賴朝觸景生情,哭成淚人,甚至臉緊緊貼在地板的血污上,讓一旁的北條義時目瞪口呆:多麼可憐而極端的靈魂!既如此狹隘自私,又那麼渴望真情!那個陰險的源賴朝,與眼前這位竟是同一個人!

明明是利用,是政治婚姻,何必非要粉飾成純愛;明明城府極深,又何必非要單純演繹成花樣男子。偽造的純潔,永遠只是人造的花朵。

所謂揚長避短,大河劇與其空談「天下」或「仁義」,不如去真實而精細地雕琢人本身。謙信不是「義」的化身嗎?可1988年的《武田信玄》里,柴田恭兵卻演繹了意味深長的一幕:信玄死後,「軍神」愈發孤獨,奮鬥一生,也未能糾正亂世半分,謙信深深地失望了,照舊在毗沙門天像前無力地祈禱,隱約間他彷彿聽到了神諭,令他重獲信心,而此時鏡頭一轉,只見鬢髮斑白的謙信喃喃自語,每個字都像是咬出來的。原來,多年來所謂的神諭不過是他的自言自語……不可戰勝的軍神,竟然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只是不足為外人道而已。這,才是戲劇的魅力,不是嗎?

說起來,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早期飾演石田三成的演員,如石坂浩二、奧田瑛二、近藤正臣、鹿賀仗史、伊武雅刀等,不是面惡之人,就是常演反派,而後期三成的形象逐漸由真田廣之、江守徹、小栗旬、中村橋之助、加藤剛、原田龍二、荻原聖人等正面形象居多,或亦正亦邪的演員來出演。由此,隱約可見石田治部少輔在日本人眼中形象之變遷,頗為值得玩味。

為弘揚主旋律,為求新意,大河劇看似是在還歷史人物一個公道,結果卻只是走上為抹黑而抹黑的老路,變成為翻案而翻案而已。

誠然,電視劇的主旨,當然是弘揚真善美。只不過,如欲弘揚「美」,刻畫「真」為先。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認可曹操,而不喜歡偽善的劉備,因為敢作敢當,才不失為快意男兒。人們從這類人身上看到的不僅有雄才大略或心狠狡詐,更領略到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的魅力。世道常變異,可人性深處的共鳴卻不會變。


退步是必然的,除了影視技術的升級,畫面越來越清晰外,現在的大河和以前比,境界差多了。

主角永遠是「偉光正」,片尾必然有景點介紹,活脫脫一部旅遊宣傳片。

至於戰場場面小,那是真的窮,沒辦法。國家台不能有廣告,向民眾收費吧,又各種逃費。

一個靠著稅金活的電視台,就體諒一下吧。


太平記里的那個破木頭梗我是最喜歡的


題材上無法說,演技上基本還是保持了日本演藝界最高水平,道具場景只能說比90年代好,但是和同時期其他國家一比慘不忍睹。。。劇本一直有好有壞,導演也是。但是總體上感覺有各種瓶頸,比如描寫萬曆朝鮮,沒法拍,各種信長死,主角英雄老套,什麼事主角必須參和,這是要突破的。。。


可寫的人本來就那麼少 能拍的照就拍了


1:演員來來回回就那幾個,尤其是重要的配角.

2:選材不好,誰會看花燃,誰會看直虎殿,我承認井伊直虎確實挺不容易的,問題是誰看,誰會關心長州藩喊著尊王攘夷的騙子.大家只想看新時代的龍馬,西南戰爭里的西鄉還有暢快斬人的新選組.真田丸限制了一大票演員的發揮,堺雅人一直到最後才展現出自己的演技,前面都是給他老爹打醬油,演出一個逗比,是他演技的問題嗎?肯定不是.拍點忍者,海賊大名,劍豪題材不好嗎,本能寺日常和桶狹間日常看夠了.

3:殺陣差到一定程度了,官兵衛里幾個戰爭場面在一個地方拍的,布景都不帶換的.

4:不要讓能劇演員演大河劇,不要讓能劇演員演大河劇,不要讓能劇演員演大河劇,能劇演員和上野山的猴子差不多,看到海老藏那一瞪眼一轉身一亮相就想吐,實話實話比國內中生代演員差遠了,壓根不會演戲.

5:不要再出現大批量的某老人講了一番大道理,然後主人公頓悟,能不能走心,不要太多的嘴炮.太多的人森感悟.


總的來說,是越來越陰柔了。尤其是2000年往後的作品,濫造哀愁/悲情,和睦/溫馨(現代式的小家庭和睦/溫馨)


推薦閱讀:

日劇《交響情人夢》里的扮演者生活上也是音樂家嗎?
如何評價長瀨智也?
如何評價宮藤官九郎?
說說一些好看的冷門日劇?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日劇嗎?

TAG:日本文化 | NHK日本放送協會 | 日劇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