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池大師說:「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跟佛提出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是有矛盾嗎咋理解?


釋昌臻老法師:
蓮池大師說:「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這跟佛提出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是有矛盾嗎?這個問題應咋個理解?

首先要把解門跟行門搞清楚,佛法是解跟行都並重,但是有區別,又有側重,蓮池大師講「一門深入」,這是講的行門,指導修行必須一門;「深入經藏」,是講的解門。行門與解門各有側重,不能抓到那個話來反對這個,那是錯誤的。

還有一層,「深入經藏」這四個字,不能理解成博覽群經,「深入經藏」是深解義趣,也就是經常念「開經偈」里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也就是悟入佛的知見,不然,為什麼「深入經藏」能夠「智慧如海」呢!解了如來真實義,才會有智慧嘛!這智慧是本有的。所以,這跟博覽群書研究佛學是兩碼事,那個叫世智辯聰,你把佛經讀得再多,寫的論文再漂亮,頭頭是道,引經據典,莫得用處。

佛法要解行並重,必須落實到行動上。你說得天花亂墜莫得用,了不了生死,出不了輪迴。

  • 老法師的這個解釋,個人認為是說的比較到位和清楚的。(還帶成都口音)


多聞還是很重要的。

《未曾有因緣經》

聞為金翼鳥  威勢武力強

 聞為行寶藏  所在相利益

 聞為大橋樑  濟度眾苦厄

 聞為大船師  濟渡生死海

 多聞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聞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解甘露法  從是得泥洹

 聞為知律法  解疑亦見正

 從聞舍非法  行到不死處

 仙人敬事聞  諸天亦復然

 撿心不放逸  積聞成聖智

 慧能散憂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隱吉  當奉事明者

 盲從是得眼  如暗中得燭

 開導世間人  如明將無目

 是故應舍痴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明者  是名積聚德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三卷

爾時凈威力士白佛言。世尊。布施莊嚴。凈戒莊嚴。多聞莊嚴。是三莊嚴。何者為最。何者為勝。

佛言。凈威。三莊嚴中多聞莊嚴最可稱嘆。最勝尊上無上無上上。

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大寶積經》


蓮池大師說的是他對一般人的建議。佛說的是對菩薩的要求。沒有深入經藏,如何能智慧如海?。。

菩薩的四弘誓願,其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你不在這裡學,就在極樂世界學,反正都是要學的。

有些東西,聽起來有道理,適不適合自己,試了才知道。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啊。不要盲從!

以前聽大德說,讀經不要思考意思,都是你的妄念,後來讀了很久,背了很久,最後發現沒有受益!真的是一點用都沒有!生退心了,也不看了,也不背了!!我一些師兄也一樣,一字一句很虔誠抄經的,背的,後來連看一眼經書的興趣都沒有了。。。這是他們親口說的!

後來改變方法,象讀書學習的時候一樣,一字一句研究,看各位法師的講經,思考其中的意思,慢慢對佛陀越來越敬佩,對佛經越來越發自內心的讚歎。。。後來跟一些師兄談起一些觀點,他們都很驚訝,問我出處,然後我翻開他們每天讀的經典,指出其中的文字,這下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所以,試一試這種方法,但心中要警覺,要誠實,要了了分明,按照這種方法,一段時間如果沒進步,就換一種方法。

當然,如果有人硬要說,你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什麼經文是無量義,不要用第六意思思維之類的話,還是不要說。。。說得神乎其神,境界現前,貪嗔痴無法對治,有什麼用?


怎麼會有矛盾呢?

既然說深入經藏,著重在深入,即可多部深入,亦可一部深入。

深入之後,著重在得智慧。

經藏不怕多聞,怕的是多聞成了障礙,自己無法融會貫通,理不清頭緒了。所以說還不如老老實實讀一部。

閱經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然後一門深入,就好像說千挑萬選,而後一路通行。

有些人習慣,老鼠啃棺蓋,啃透一本,不通不止。

這裡既有多聞而成就的,也有掛一顆樹上弔死的。既有東一處、西一處最終沒撈到好處的,也有一部通,部部通的。

所以不可一概而論。畢竟有些人閱盡三藏卻無法領悟戒定慧,也有人一部經即明戒定慧。

祖師說法,是觀機設教,看不透自然就自我障礙了。

那如何深入經藏呢?

首明重在深入,一定要苦心孤詣自己下功夫去閱經。自己沒有真實的見地,就好像牆頭草,聽風就是雨,搖擺不定。

太多人因為不肯下苦功夫,深入經藏,導致沒有擇法覺支 。整日依附於魔子魔孫麾下,枉不自知。

楞嚴所謂:「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

所以自己下苦功夫閱經,可以少走很多年的彎路,諸位同修,莫待老來追悔莫及!

虛雲老和尚開示:

 ◆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指「淫」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瞭然在目,依經做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者很多。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處有悟入。

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

師云:「此是我悟處!」

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

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當然也有毋需讀經的情況。這個怎麼說呢?

比如你跟著憨山大師、蓮池大師、虛雲老和尚、來果老禪師、阿姜查尊者、印光祖師…… ……這樣的大善知識,自然只需要依教奉行即可。

大善知識,耗費數十年的修證經驗濃縮成菁華,你毋需再東看西看,直接受用即可。

這即是所謂佛菩薩的加持,有個過來人在。你大可安心坐斷命根,一個話頭參到能所雙忘。一句佛號念至香光莊嚴。

可嘆!大善知識難覓。

哀哉!碩果僅存,到處都是販賣如來的魔子魔孫。

所以諸位同修,更要下苦功夫,深入經藏。

深入經藏即可具擇法覺支,亦可見般若空性從而聲聞成就,近來太虛大師即是閱《大般若經》從而一念無生,狂心頓歇。

閱藏最忌諱在文字窟窿里作活計,在字面上解來解去,就好像說無我、有我,既非有我…… ……這些本是見道者,在契入無生後的形容而已。如果你用意識思維,去解來解去。無非以生滅心為本,了不可得。

當然有些人一見五祖弘忍講:「思量即不中用!」就不敢思量了,這就又被障礙了。

思量即不中用!」講的是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在未明心見性之前,定要如理思維,如實思維,正思維。

有這樣的矛盾是因不明經藏「宗趣通別 」。

賢首云:「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具通、局二門,通指一代時教,局約本經,一代時教,不出權實。今以總意分之,權乘多重修成,動張因果,則因即宗,而果即趣;圓實多重性具,首明悟入,則悟即宗,而入即趣也。

閱經本無什麼次序可言,但若無明師指導,推薦先閱大德開示,《虛雲老和尚全集》、《來果禪師開示》、《印光祖師文鈔》、《太虛大師全集》、《阿姜查尊者開示》、《一行禪師開示》…… ……

只要任何一高僧大德開示,透徹地讀一遍下來,自然常聞正法,便能辨得正邪。也能少很多狐疑,大不必總是自相矛盾。

經即是先讀《雜阿含經》,若古文不通,則閱南傳《相應部》、或是《楞嚴經》、《大般若經》。

《雜阿含經》包含了全面的修行方法,若能如法行持,一本也就夠了。

不過《雜阿含經》不同於其他漢傳經典,多是世尊對於婆羅門修行者的開示,是建立在婆羅門修行者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矯正引導。

這些婆羅門本已修行外道多年,所以很容易就如理修行。

如果沒有這樣的修行基礎,有些人就又陷入文字窟里,把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無我,拿來解來解去。

也有一些人,還沒看明白,不具備正見,就開始盲修瞎練。

這都是需要留心的地方。

最後摘錄一段太虛大師的開示,共策你我,深入經藏。

《我的宗教經驗 》 

── 二十九年二月太虛大師在舍衛國對佛教訪問團團員講

  我初出家,雖然有很多複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讀經、參禪,都是想得神通。當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經讀熟了法華經,每日可背誦五六部。第二年夏天聽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禪堂參禪,要得開悟的心很切,一方讀楞嚴經,一方看語錄及高僧傳等。第三年又聽講了楞嚴經,對於天台教觀已有大體的了解。並旁研及賢首五教儀、相宗八要等。而參究話頭的悶葫蘆,仍掛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經閣看藏經,那時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如此經過了幾個月,同看藏經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訴我說:「看藏經不可東翻西找,要從頭依次的看到尾」。當時我因找不到閱藏頭路,就依他的話,從大藏經最前的大般若經看起。

  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於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鐘。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的輕快、恬適。在二三十天的中間,都是如此。

…… …… ……

如此便是因聲聞而見了空性。雖異於觀五蘊見空性,但殊途同歸。

略有所誤:你怎麼理解和評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論關鍵是在心字上。萬法由心生,亦由心滅。心生種種法,法滅種種心。

一心念佛,這個一心是不生不滅的般若心。念佛是憶念其覺,並非口誦。

大藏經是佛法剛要,但佛法只是如手指月,佛法乃指,月即一心。

論其所義,在其心地,故戒定慧可全。如遇迷人但從口誦,萬劫不見其心,則乃邪見。

佛說深入經藏,解其義是深入其義理,並非大而全。深入經藏解其義,則可知手指之方向,才可尋其月。

如此兩者不過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問題,如何有衝突可言。

六祖云: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這個心亦就是蓮池大師說的一心的心,亦即是楞嚴經上七處征心的心,亦即是……的心。大藏經不是都在說這些嗎?


同修你好,我說下我淺薄的體會吧。

我因為色慾無法控制以及造業後痛苦而想通過佛法解脫。

一開始我找來大量的佛學書籍看,南懷瑾老師,釋凈空法師,印空法師,聖仁法師,各個仁波切和佛教故事公案,佛經註解。

可看完還是控制不了。

直到我讀楞嚴經時,阿難尊者說他只重多聞而未全道力,所以才差點遇險。

我才知道我問題出在哪裡,從那以後我就只念六字真言咒,少看書多打坐靜心,這就控制住了慾望。

所以蓮池大師說的那句話,其實是對心裡於多聞博學有執著的修行者說的,如果你光聞法思法卻不修法,深入再多的經藏也是枉然,還不如一句佛號,一部經,來的有成就。

南無觀世音菩薩


蓮池大師此處強調的是學佛的次第,並非厚此薄彼。

五祖對六祖說過: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蓮池也是這意思。

學佛,先要有正確知見(了解、信受第八識如來藏才是佛法的核心),後勤修定力、福德。待因緣時節成熟,一念慧相應,識得本心 - 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後廣閱經論,提升差別智,方為正途。

否則,短短的心經都不會,其餘般若唯識系列乃至阿含系列經論,只能胡亂猜測,不懂裝懂,徒增意識葛藤。

南無佛法僧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念佛。

善男子。菩薩修行念佛。念一切眾生。我為一切眾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安住如是念處。念諸佛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彼諸佛法我必成就。

復能念彼諸佛如來有如是念。不可思議廣大清凈無垢光明。離一切使煩惱及斷煩惱習氣。以智慧為首智慧為增上。以諸佛無為增上。至一切所證增上法。遠離一切智障煩惱。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測量。以無分別為體。以自然無障礙 為無行無礙不住 照一切眾生心如虛空無分別。

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彼諸佛念寶。諸佛如來財寶。諸佛如來庫藏。

念如是等法名為念佛。

善男子。諸佛不念亦非不念。於一切處自然無分別。諸佛如來有如是念。菩薩念於彼念故名念佛。

諸佛於一切眾生一切法不差別相。念於彼念故名念佛。

諸佛無分別。亦非無分別。不取亦非不取。不去亦非不去。不生不滅。念如是念故名念佛。

複次善男子。諸佛如來。以大功德智慧莊嚴。以大慈大悲為行。以度眾生聚以為救者。為大醫師拔煩惱刺。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常在寂靜三昧境界。不住離世間涅槃。到一切煩惱障智障彼岸。大眾生住持。大眾生依止。滅一切生身。得法身住法境界。一切處心無障礙。於一切時利益一切眾生。身口無失不虛妄授記。於一切事不可嫌身口意業。遠離貪嗔痴等一切煩惱。降伏一切諸魔外道。不與一切世間諍訟。

深於一切世間大海。

重於一切須彌寶山。

不動不搖過於大地。

柔軟於水。

光明於火。

不著於風。

無垢於空。

去速於意。

如意踰於摩尼寶。

一切種智平等無二。於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著處。度一切眾生精進不休息。

無量色身無量音聲。無量功德無量境界。不可思議。得畢竟不思議法身。

超過心意意識境界。以明行心。斷除三趣惡法。

大悲增上。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於一切眾生猶如父母。怨親平等。於諸眾生香塗。不生憂喜心。

住一切處有大光明。不可限量。究竟彼岸。

大心眾生大法賢財。成就大明行。成就大法師能說大法。成大丈夫畢竟成就大丈夫相。一切世間不能降伏。

能照一切世間光明 大方便行大善境界 畢竟大解脫 畢竟大身。以大眾生為眷屬。大身眾生圍繞無障礙。見聞供養修行親近。

遠離自樂愛樂滅他苦。愛樂正法。以法為錢財。以法為食。以法為衣糧。以法為根本。以法為自在。

為大法王。為法施主。常樂舍法。常不放逸。常樂寂靜。一切眾生以為橋樑。

如大王道平坦無障。大日光明破諸闇冥。

如大梵王大智金剛是大法箭。清凈色身見無厭足。

諸佛如來。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菩薩念彼諸功德已。為成就彼功德故修行。為成就彼功德故正念。

是故名為念佛。

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處。


佛並沒有提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因為佛滅前經藏並沒有集結,佛只是根據個人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這種話明顯是後人添加的,蓮池大師說的念佛法門,如果是對念佛法門很有緣分的倒是可以學,但是如果並沒有什麼緣分的,還是學正常的戒定慧,其實經文只是建船的方法,而到達彼岸的船就是戒定慧,因此你知道再多船的製造方法,而不去造船渡過苦海,這樣的人就是愚痴,蓮池大師應該針對的就是這種人


我以為,佛經為佛法而生。佛法為明心見性而生。明心見性即是破除無明,破除無明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名相繁雜,無窮無盡。然而千江所映,本是一月。佛經所教,猶為一理。月無須映江即自在,佛法奧義亦無需佛經即能常存。如來種性,人人具備。一旦機緣到來,得到啟迪,法性便會從內流出。成佛法門,自己自然領悟。而深入經藏,意義正是為了啟迪法性。而想從其中的文言字句之中就學到佛法則是不可能的。

法自心中來,還回心中去。無來亦無去,如來真實義。


廣學只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

蓮池大師說:「一句佛號、一部經,一生成就」是專修,這是凈土法門修行要點。然而,專修不礙廣學,修行之餘,要有一部分時間去深入經藏,聽經聞法,積累佛法知識,增上修行助緣,自利利他,同圓種智。

一般凈土修行人都是這麼修的,除了年歲太大修行人專功念佛,大家都要廣學、專修並行。


一個是一生成就

一個是智慧如海

看你要哪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這裡省佛協在流通夏蓮居老居士的彙集本無量壽經,而且省佛協會長還讚歎凈空老法師和彙集本無量壽經?
凈空法師、宣化上人、南懷瑾誰更靠譜?(論修為和德行)?
你認為凈空法師怎麼樣?
我媽信了凈空,怎麼辦?
舍友剛考上醫學研究生,信了凈空,現在想要退學怎麼辦?

TAG:佛教 | 宗教 | 佛法 | 凈空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