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想要把瑜伽當作終身修鍊的人來說,他有哪些路要走?
是指,要做什麼培訓之類的,比如怎麼選擇培訓班,工作坊,用不用出國去學習?怎麼規劃?我雖然學了一個證,但是越接觸越覺得其博大越感覺自己只學了一點點皮毛。所以不只想要體式的修鍊,還希望有靈性的修鍊,也不滿足於只做一個所謂的瑜伽老師,而是真正的能探索與學習。希望各位能給我提一些建議。謝謝!!!
謝@真實名字 邀請。
拋開瑜伽先不說。在其它愛好裡面,比如茶、比如攝影、比如單車等等,只要步入一個愛好,必然要度過新人挨宰的過程,這個過程美其名曰「交學費」。再說回瑜伽,瑜伽也要交這種「學費」。當然我可以告訴你種種黑幕,種種陷阱,給你設計一個完美的路線圖。然而你早晚有一天,會把這筆欠的「學費」交上,而且拖的越久,可能這筆「學費」就越高昂。因為沒有經過磨練,再成長,也不過是一個巨嬰。
而且因為視角不一樣,看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新手學員,最希望得到的是「累」、「拉伸」、「出汗」,否則她不買賬。你若教她正確的內容,她不願意聽,不願意練,過不了幾天就被其它會館挖走了,臨走還要說你教的一點都不好,都不出汗。當然最好的結果是既滿足了練習的合理性,有滿足了學員的要求。要實現這一點,除非是上私教,而學員並不願意上私教,但大課上幾乎不能實現。
你可能會說:那我只自己練,不教課好了。
好的,剛才那個新手學員的思維,任何人身上都存在,包括你自己。
「我想趕緊學會手倒立,可是這個老師只肯教我一些基礎體式。那裡有一個老師手倒立很厲害,我不跟這個老師學了!」
這樣的學員我見過很多,在我這裡不捨得花一分錢,對一些很會體式表演的老師那裡卻願意一擲千金。
結果當然是手倒立沒學會,基礎體式也沒學會,卻依然樂此不疲的往裡扔錢。
我不教,是因為她根本沒準備好,我不相信一個連下犬式都做不好的人,能學會手倒立。
說這些很沒勁。
但如果這個「手倒立」換成「冥想」、換成「能量」,你再感受一下?我曾經從朋友那淘換了一本每個月需要上萬花費的某流派的內部教材,其實上面根本什麼有營養的東西都沒有。
為什麼?我的一位老師曾經說過,要練習這個流派,首先要蓮花雙盤兩小時以上,不覺得任何不適,才可以練。就這一點,估計國內練習這個流派的人幾乎沒有人能做到。那麼這些人到底在練什麼東西呢?手拉手,坐個圈,唱歌跳舞。
運動傷害排位
第一 海釣
第二 瑜伽很多20 30 歲練瑜伽練得脊柱和70歲人的一樣 聞梵音,抄《心經》,吃茶宴坐,佛通緣古茶書院蒙佛陀加持做了幾場活動,亦如《楞嚴經》卷一描述那般,「法筵清眾,得未曾有。」
《楞嚴經》開篇,佛祖如來在室羅筏城的只桓精舍,應1250位無漏大阿羅漢祈求而宣說禪密,使得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
禪密相應,禪即是密,密即是禪,禪密一體,應真於心。
修行,就是修真。修真就是修心。真如本性本來清凈無染,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為何還修?
提到這個「修」,多數人皆能聯想到一些客觀事例。譬如農民修理農事工具,汽車修理工修理機器等等。
修行也是「修理」么?
既然真如本心本來清凈,又修理什麼?
修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修理,是調整、是校正、是參照基礎上的觀照。
修行是當事人在調整、校正自己的生活行為,客觀現象是轉化當事人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因多種因素養成的不良習氣。
如何轉化自身不良習氣是修行人要解決或者化解的客觀問題,亦是精神涵養與生活習氣對質交融的根本命題。
顯而易見,修行不僅僅是客觀世界宗教人士的專屬命題,是全人類同修共證的哲學課題,亦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亟需探考且攻克的科學認知論。
不論是廣義的修行,還是狹義的修行,其本質即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質與交融。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對質,不只是意識形態層面的辯證,同時也涵括客觀世界生產生活矛盾的衝突與惡化。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交融,是意識形態層面的一體化,亦是客觀世界生產生活矛盾的安頓與生化。
么叫「瑜伽師」呢?我們曉得現在印度的瑜珈(you-ga),「伽」字在中國密宗的翻譯是加一個斜玉旁(珈),念ga,北方人讀瑜珈(yǖ-jia)。所以,許多學瑜珈的人來跟我講,我就笑了,我說:「你們印度現在哪裡有瑜珈?」「有啊。」就表演身體的倒立蓮啊、孔雀式啊——這是「身瑜珈」,身體的瑜珈。印度身瑜珈最好的部分已經變成密宗的金剛亥母的四十多套拳,打坐時打拳的,已經將其精華吸收了。留下來的「音聲瑜珈」是咒語。「心瑜珈」沒有了;心瑜珈就是心地法門,只有中國的《瑜伽師地論》,這是真正印度宗教的心瑜珈。現在翻譯為人字旁的「伽」,不念ga,念qie,瑜伽(yǖ-qie)。瑜伽(yǖ-qie)是指修瑜珈(you-ga)有所成就的人,即瑜珈(you-ga)的大師們,修行有所成的叫瑜伽(yǖ-qie)。所以,一般人說念瑜伽(yǖ-qie)錯了,其實是他錯了,錯的一塌糊塗。「瑜伽(yǖ-qie)士」就是修鍊瑜珈(you-ga)成功了的人——譬如中國講修道的人叫修道,得了道的人就是「有道之士」,他們叫「瑜伽(yǖ-qie)士」。所以,這本書叫「瑜伽(yǖ-qie)師」,要想求得成就的就稱為「瑜伽師」。
來源: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Nan Huai Jin Culture Foundation
文字版:南師講《瑜伽師地論》第一講書籍:《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無論是瑜伽還是其他修行,都是在習練一種集中自我的能力,注意我們的想法,並且分析它。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真的應該關注自己的動機。
一個人內在的平和,源於她的心是安靜的。真實自我是平和的。當你離開這種狀態,那是因為心靈發生了的變化。你要有洞察力,能區分哪些是外界的干擾,哪些是內心的波動。
人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無法區分我與這個世界。
人的意識與行為之間最典型的鴻溝就是「求不得」:意識上想要,可怎樣做也不能得到它。
面對慾念的驅使,有的人會告誡自己「想要本身就是徒勞的」,於是做事不能專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好的思維習慣,它讓我們在達成心愿的路上 不斷集聚抗拒的情緒 。而這種負面的想法,會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遠。
如果你能學會一些技巧去發展正面的思想,去除負面的想法,漸漸地你便能擺脫那些無法超越的困頓,把精力全部放在創造本身上來。
1.初學時要有足夠的錢,和一雙智慧的眼睛,辨別真假
2.每天有足夠的時間練習
3.練成後(可以教學)安排好時間
沒錢找不到老師,自己摸會特別慢,時間成本會無限拉長,眼睛瞎會遇到騙子,跟進了傳銷不自知或者知道因為成本太高不願意離開一樣。
推薦閱讀:
※禪修回來變得易怒?
※關於南傳佛教、止觀禪修有哪些不錯的學習資料?
※如何修鍊,克服自己覺得比過去認識的人厲害的自滿虛榮心?
※長期的學習、踐行內觀禪修後,你的生活有了哪些改變?
※既然「凡一切相,皆為虛妄」,那麼何必執著於齋戒清修,如此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