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慈悲這個概念到底從何而來?
最近了解了一點原始佛教相關的知識,發現和我心中的印象差距比較大。電影小說中經常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之類的話,但佛祖並沒有明確表示過這方面的思想啊!雖然佛祖本身有大慈悲,但是慈悲不是從六道輪迴和十二因緣中所推定而出嗎?為下世的福報而為善。但漢傳佛教似乎把這部分放大化了。
措辭也許有點不太清楚,請見諒。看了大家的回答而寫的幾句話關於原題中對慈悲的推定,想了想更接近於導民向善的手段,而非慈悲的本意。@阿米也說了,不管南傳北傳,慈悲的定義是給世間一切有情安樂。這一點我之前並不知道,倒是妄言了。
慈悲完了還不夠。還有一個喜舍。
這個概念是貫穿於大乘和小乘佛法的。
也稱作四無量心 四梵住《大般涅盤經典》
《大般涅盤經典》卷十五佛解釋說: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中,文殊師利菩薩與維摩詰居士問答:何謂為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何謂為悲?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維摩詰)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喜?」(維摩詰)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舍?」(維摩詰)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並不是這樣啊,無論是南傳還是北傳,佛陀一直有強調慈悲啊,至少在我讀到的南傳經文中,從佛陀悟道,梵天請佛陀發慈悲心講法開始,到佛陀要求比丘發無量慈悲心,再到教導居士慈悲對待一切有情,慈悲一直被佛陀掛在嘴邊。長部,中部,小部,相應,增支,都有提到慈悲。所以不存在「原始佛教不講慈悲」這種論點。另外慈悲在南北傳的定義也是一樣的,即給予一切有情安樂,並不是為了下輩子的福報而去做好事。
1.實相是存在的。
2.眾生是被煩惱控制而生輪轉。3.只要了解實相,把煩惱之因斷除,就可以獲得解脫。所以,了解實相的智者,在看待被無明所控制的眾生時,總會升起一種悲憫心。這種悲憫並不是源自於誰的教導,誰的命令,而是非常自然的升起,因為這位智者已經非常清楚世間到底是怎麼回事,看到眾生被煩惱控制時會非常悲憫,想要幫他了解實相,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因為實相永遠是存在的,只要了解實相是什麼,就可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
所以佛陀在傳法時,無不鼓勵比丘趕快斷生死,證羅漢果,因為只要是大乘根器的人,在了解空性之後,會自然而然升起菩提心。先獲得空正見,再升起菩提心,是龍樹菩薩所教授的次第。慈悲確實是大乘佛教的獨有。
通俗點說,觀音菩薩既是佛教慈悲的化身,明明自己已經有大智慧,卻生於在世俗世界,為的就是教化救苦。而南傳佛教一直強調的是自我的涅槃,這一點和大乘佛教還是有區別的,慈悲的概念是在大乘佛教演變而來的. 至於觀音菩薩和她代表的慈悲到底從何而來,我能想起來的可能就是妙法蓮華經了,不知那是不是最早的出處。愛和慈悲的理由
【原創】2015-09-30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十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我談了孔子和墨子在「愛」這個問題上的區別: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愛由近及遠,有差別。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愛無差別。朋友們認為孔子的仁愛已經很難實施,更別說墨子的博愛了。進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愛「不相干」的人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便有了下面這個對話。
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十幾歲的小偷該不該打?
朋友們都說:當然應該打,小偷最可惡了。
我接著問:如果一對小偷夫婦有一個孩子,這孩子從小到大每天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如何偷東西,那麼他會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嗎?
朋友回答:環境使然,應該不會。
我說:好,如果當他六、七歲時,他的父母不僅沒有能力讓他上學,反而讓他去偷東西,如果偷不到東西回家就會被痛打併不給飯吃,這個孩子有選擇嗎?
朋友回答:沒有。
我說: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有選擇嗎?
朋友:當然也沒有。
我說:好,這樣一個可憐的孩子餓著肚子被迫去偷東西,結果被你抓住了,你把他痛打一頓,如果你是他,你心裡服嗎?
朋友:這······
我問:你的良知何在呢?如果這個孩子說,難道我不想像別的孩子一樣每天吃飽穿暖,乾乾淨淨,穿著校服,體面地上學?我羨慕他們,可是我有什麼辦法呢?我餓,我要吃飯,我已經這樣不幸了,你們為什麼不幫助我反而還要打我?你怎麼回答他?
朋友:······
我說:好了,這樣我們就找到了愛的理由了:就是為了人類無法改變的命運!每個人都無法選擇的出生家庭、父母、長相、智商、時代、環境、周圍的人和事;每個人都無法知道自己的生老病死;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有什麼災難降臨。不是嗎?
朋友們點頭。
我接著說:如果你殘疾了;如果你身患絕症;如果你創業失敗;如果你失戀等等,別人嘲笑你,你樂意嗎?那麼嘲笑別人的人,我也要問一聲,你如何確定自己不會出現同樣的狀況呢?人是如此脆弱,誰又能把握這「無常」的命運呢?所以,聖人、佛教、基督教要我們博愛和慈悲。愛和慈悲是宇宙的法則。萬物一體,我與別人都是一,不是二。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朋友問:別人不這麼想怎麼辦?
我說:首先你要這麼想,這樣你就快樂了。因為你認可了命運的詭譎和無奈,所以你能坦然接受自己遭遇的一切,平靜如水,不再怨天尤人。與此同時,你體諒別人在苦難命運面前的無助,心中沒有怨恨和輕視,這樣換來的就是別人的尊重、感激和愛。你如此的寬容、善良、博大,這是何等的智慧啊!快樂怎麼可能不悄然而至呢?!
朋友:我們理解了,怎麼做到呢?
我說: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要意識到你出生的家庭好只是你的命好,並非你有什麼特別的能耐;你可以上大學是因為你的家庭有這個條件;你說你漂亮、聰明、勤奮,這是因為你父母的基因好,這一切的一切與你有什麼關係?一切都是「老天爺」給你的,你有什麼資格得意、冷漠和傲慢的呢?如果讓你出生在窮小偷的家庭,你同樣是一個可憐的,人人喊打的小偷。如果你天生殘疾同樣終身痛苦。所以,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正視命運,面對這個無奈的事實,靜靜地反思,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同情心、愛心。莎士比亞說:「命運加在人們頭上的,人們只得忍受。遇到逆風逆水,要想抗拒是無濟於事的。」當你從心裡認可每個人都是在命運的安排下被動而煩惱地活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和痛苦時,你就良知發現了,你的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了,你會變得高尚而謙和,平靜而坦然,從容而淡定。真正達到了孔子的教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興趣交流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號rdtpys進入我的公眾號剛去了次雲南,稍稍接觸了一下當地的上座部僧人,很慈悲很親切。不是太了解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在典籍方面的區別,但是對於慈悲的重要性,我個人認為兩者都是同樣重視的。
慈悲是這麼回事。我給你舉個文藝青年拜見禪師的例子,禪師給你倒熱水喝,熱水溢出來還給你倒,燙的你疼的哇哇叫(苦),這時禪師還不管三七二十一倒熱水,你此時由疼轉變強大怨氣(集),突然拿手在禪師腦袋狠狠拍下去並伴隨國罵,以此發泄自己不滿,打完之後心裡舒坦了(滅),沒有不舒服了,甚至忘記燙傷了(道),恭喜得道了,解脫了。所以,增加怨氣(緣起)的事少做,不管是會給別人造成精神還是肉體的痛苦。這些只會增加無明。相反,多替別人分擔痛苦(前提你確實了解別人的痛點,別幫倒忙)。「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是諸佛教。」就是慈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