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史作為交叉學科一般設置在歷史學還是經濟學下面?
如果兩個學科都有,研究方法/研究方向各有什麼側重不同呢?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縱橫經濟史,更多經濟歷史相關的問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題主邀請。按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還是挺重要的,但強行分類可能沒有什麼益處。自己之前一直跟老師做的都是經濟史的東西,可能還是能勉強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種觀點主要基於自己在學院里的經歷。我們院比較特別,院里有用現代經濟方法做經濟學的老師,也有研究方法和旨趣更偏向歷史學的老師。我們院還有陳志武老師主持的量化歷史研究所,每年會有summer school,請很厲害的經濟史學家來講演(比如今年Eric Chaney就要來,去年Joel Mokyr也來了)。
回到問題,量化歷史研究所內部既有經濟學背景的研究者,也有歷史學背景的研究者。有很多經濟史學家歷史功底非常好,比如說我們院的管漢暉老師,又或者Joel Mokyr教授;也有一些歷史學家對經濟學方法很感興趣,比如自己之前就聽說宋史泰斗鄧小南先生對博弈論也很感興趣。鄧小南老師做過很多關於宋代官僚制度變遷和內部信息流動的研究, 也主編過一本書。雖然兩邊未必都能理解對方的研究方法,但交叉重疊是很多的。
如果我們從外部人的角度看經濟史研究,尤其是那些刊載在經濟學期刊上的研究,有可能會忽略很多潛在的東西。這就像一座冰山,我們只看到水面上光彩熠熠的一個尖尖,卻看不到下面龐大的基座。經濟史研究也是如此。當歷史變成數據或者一些簡單的描述之後,對經濟學家而言問題才剛開始,對歷史學家而言問題卻已經歷經大半了。
如果我是站在歷史學家的角度,我就要問:你的數據哪裡來的呢,出自什麼原始文獻?原始文獻效力如何,版本如何,編輯流傳過程中是否有刪削或者舛誤?即使是原始文獻本身,數據生成的時代背景和機理,也需要經歷很嚴厲的考證。經濟學家當然也會做這些工作,但很多時候我們缺乏支持我們工作的專業知識,比如說典籍學、文字學和版本學。可是,如果缺乏這些工作,研究本身的效力可能受到致命的影響。像何炳棣老師對「丁」的研究,就是一個例子。經濟學家的比較優勢不在這種細緻入微的考證方面。特別是那種宏大的經濟史研究,如果缺乏歷史學家的參與,可能會出很大的漏洞。
歷史學家(當然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的功勞)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就是編纂各種大部頭的經濟史資料。大二時課程論文要做宋代經濟思想史,看了漆俠先生的《宋代經濟史》,真是特別感慨。可以想像,編輯寫作工作必定是焚膏繼晷、曠日持久。但一旦編成,後人再涉足這一塊經濟史,引用也好,批評也好,修訂也好,總是繞不開這些著作。
經濟學家也有很多比較優勢,一言以蔽之,很講道理。我們做經濟史,會去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其中每一步都來自嚴格的數學推導,結論在模型內部必然是可靠的。我們接下來會去做識別,然後用數據來驗證,估計參數,檢驗我們之前提出的理論。幾乎每一步看起來都是無懈可擊的。即使數據有時候無法得到,我們也會提供大量的經驗證據或者事實來為理論提供支持,而這些證據都必須有另外一些經典結論作為支持。
問題來了,是否歷史學家就不講道理呢?當然不是。如果說經濟學的基礎是從對個體效用的幾條假定開始,一層一層向上擴展,逐步抬升到解釋現實的地步,歷史學的研究就是從史料出發。雖然史料也需要辨析、考訂,但歷史學最終的結論應當是要來自於可靠的史料的。做歷史研究,真正下推論的時候需要面臨很多非常微妙的約束。串聯史料的同時不引起矛盾,也不要與考古證據等相悖,這也是很不容易的。好的歷史研究很多時候也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像彭慕蘭的《大分流》,當然可以做很多爭辯,但看完肯定會受很多影響。
回到某個經濟史研究,如果它真的足夠好,我們也許有以下的期待:這個研究的基礎史料是可靠的,可信的。這個研究基礎上,我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最好遍及四海,在空間上可以外推;歷久彌新,在時間上可以推廣。我們可以用嚴格的方法論證這個問題,每個參與者在他/她的激勵下確實會如此行為。在論證時,我們也沒有為推導附加太強,或者太特殊的假設。我們的數據沒有問題,並且我們很好地利用了這些數據,不會利用不足,也不會過分。計量不是沒有根據,也不會過度花哨。我們的結論和歷史的走勢相合,最好是這一整串可以寫成一個合乎邏輯的精彩故事。
可以看到,其中有經濟學家的空間,也有歷史學家的用武之地,缺了哪一塊,研究似乎都差點意思。如果前期考證工作不足,只是用數據去檢驗一些現代理論,或者為了模型的解生造出一些假設,研究不免被史學家視為臆斷;如果不利用現代工具,沒有嚴格論證,數據利用不充分,經濟學家也會發現其中的謬誤。我不會去討論權重,因為對於好研究來說,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最後,也許還有一些工作要做。即使我們拿到了很多史料,聚集了很好的研究團隊,做經濟史研究也還是會面臨很多暗坑。巴黎郊外的高地有很多瘋人院,其中關押著很多瘋人,但是什麼叫做瘋狂呢,古典時代的瘋癲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想把社會科學中任何一個問題,哪怕是個小問題做徹底、做乾淨都是艱苦的任務,因為我們面臨著無數的關聯和約束。最重要的也許是合作,而不是去劃分。經濟問題難,歷史研究難,同時涉足二者更是難上加難,只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料和資源,爭取做到最好。
設想人一路走來,留下了很多印跡,開山辟路、力博熊羆、鑽木取火、營造屋室。現在,千萬年以後,人類希望回溯祖先,追問人的本性、選擇和心靈。他們派出了很多人。在離現代近的地方,痕迹清晰,於是可以丈量、拍照、繪畫、復原。在遠古微茫時代的痕迹則已非常淡漠了,有時甚至分不清是人的足跡,還是動物不經意間留下。也許有人會對後者失望,但他們的目標都是一樣的。有時我們很幸運,能發現古老年代保存完好的先祖之物,於是研究調查的隊伍合到一起,將其視若珍寶、細細研究,這都是很寶貴的。
所以,我不主張去分這個問題。真正好的研究,歷史學與經濟學都絕對不可缺少,就讓它交叉下去吧。如果我們還記得Greif對馬格里布商幫的經典研究,我們應該會發現,這幾乎滿足了上述所有條件。現在在安納托利亞半島的Kanesh又挖出了上萬封4000年前貿易商人的書信,其中有許多數據。Hortacsu正和兩位亞述學家合作對其展開研究,讓我們期待更多的結果吧。
這個回答純屬有感而發,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很多地方可能都不準確。另外還要感謝 @yuanyuan lee,其中很多想法都受到了她的啟發。謝邀。這個問題反映的就是我的整個大學學習經歷啊。我本科是經濟學大類,大三分專業,有金融學方向和經濟學方向兩大類,我選了經濟學。所以我本科時所授予的學位是經濟學學士學位。研究生時我考的專業是經濟史,具體方向是中國近現代經濟史,這是一個由經濟管理學院和歷史學院聯合培養的專業,兩個學院各佔半個碩士點。然後,更奇葩的是,我們的碩士學位是按照論文研究方向授予的,我被授予的是歷史學碩士學位,而有同學被授予的就是經濟學碩士學位。然後,博士時我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方向仍然是近現代經濟史研究,所發表的論文、畢業時的畢業論文,包括做的課題出的書,也全部是陝甘寧經濟史方向的內容。但是,我畢業時被授予的是法學博士學位。
所以,你要問我經濟史到底設置在哪個學科下面,我只能說作為交叉學科,設置在哪個學科下面都是合理的,甚至有可能同一學校兩個學科下都有設置,或者像我們那樣聯合培養。具體的設置方式要看所屬院校的師資力量配備和學科傳統了。
至於研究側重點,以我的觀察,偏重經濟學方向的,對數學工具和經濟學模型運用的要多一些,定量研究要多一些,定性研究主要是對定量研究服務的。甚至於有一些研究根本就是在其他人定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定量分析的。相對而言對於史料的挖掘和使用能力要弱一點,而且人家基本上也不用進行史料挖掘,完全在現有的成熟資料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數學和經濟學工具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來。而偏重歷史學方向的,很多人本身上學時就是被數學活活逼到這條路上來的,大多數一直接受的都是歷史學研究方式的教育,比較注重對史料的研究和再整理,同時定性分析比較多,定量分析大多數時候是為定向分析服務的。不過人家也基本上用不著掌握太多經濟學工具,完全在掌握史料的基礎上新瓶裝舊酒或者反彈琵琶就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來。至於能夠學貫兩門學科,同時熟練掌握經濟學工具和史料學技巧的,說實話少之又少。能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為定性分析服務的,已經算是水平比較高的了。都是,經濟系的經濟史更關注歷史增長(growth),歷史系和政治科學系的更關注制度分配(redistribution),經濟系一般做模型,歷史系一般找線索,提取原本信息
1. 經濟史一般設置在經濟學下面。
2. 學科必是強行劃分的。世上不存在不交叉的學科。(藝術史和彈道導彈難道交叉?機械製冷和冰上芭蕾難道交叉?不交叉?為何?)
3. 經濟史如果設置在歷史學下面,研究方向是什麼?由這樣設置的該校決定;如果設置在經濟學下面,研究方向是什麼?還是由該校決定。
4. 問:毛朱拉杆子,長征後呆在陝西,有發行自己的貨幣。請問毛朱當時是如何控制貨幣發行量的?
請問當時的國民黨是如何控制貨幣發行量?請問這是經濟學問題?
計量經濟學問題?博弈論問題?金融學問題?歷史學問題?社會學問題?戰爭史問題?為什麼?5. 問:有何種歷史不是經濟史?(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心理學史禪宗史嗎?真的嗎?為什麼?)
6. 經濟學是工具,是利鎬,持鎬入世(史),攻無不破。何必過去才是歷史,現在就是。我想先問提問者和各位知乎友人:「你們認為《浪潮之巔》這本書應該設置在歷史學還是信息科技下面。」這樣我才好回答這個問題。
經濟學。因為經濟史注重的是了解經濟模型的發展與社會形態的聯繫,包括歷史上不同的經濟政策的實施與影響,與政治社會因素的關聯,以及它們的潛在問題和後人的應對方案。它看待問題的角度是經濟模型與經濟指標,也就說看懂經濟史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基礎,分析經濟史更需要對宏觀經濟各種模型與評估方法的熟悉。它可以說是宏觀經濟學的歷史應用。
而歷史學的側重點是從政治、社會、人文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的變遷,以及分析能夠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及意義。它會更多的以人文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而經濟指標只是反應人文的一個方面。另外經濟史會研究各個時期經濟模型的應用,而歷史學則不會研究太理論的東西,而是關注這些經濟政策最終對國家社會造成的影響。
比如同一時期統一政策,經濟學會研究「這個模型的運作及對社會經濟狀態的影響」 而歷史學則會研究「這個國家採取了這個經濟政策的政治及社會原因,以及社會上的反應」 相比之下,經濟史是屬於經濟學的分支,而與歷史學只是剛好有很多研究對象重合了,可是研究的問題與角度卻是截然不同。都有,但側重點不同。比如太平天國對近代江南地區造成的影響,經濟學會偏向於數據建模分析,比如回歸最小二乘法~而歷史學會從當時史料文獻出發,當然會適當引用計量數據分析結果。
推薦一本書,吳承明先生寫的《經濟史:歷史觀和方法論》,開篇就寫到了經濟史發展的情況。圖片是書上的一頁經濟史專業目前在部分高校的歷史系與經濟系都有設置。我認為兩者的最大的差別在於研究方法的不同。經濟系下屬的經濟史基本通過經濟理論、計量經濟等經濟學方法論證觀點;歷史系的經濟史通過史料收集等方法從一個較為宏觀、整體的角度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跨學科專業是需要同時具備一定的經濟、歷史甚至是數學的基礎,而學科方法是可以互補的,根據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選擇。
作為有志願報考經濟史研究生的歷史學專業學生進行回答,如果錯誤請見諒。
經濟學提前至高中。經濟史劃入歷史。
以我和我同學的經歷看,一般都有設置,不過歷史學的經濟史,重點在史,經濟學的經濟史重點在經濟,這兩個雖然研究對象相似,但是在方法和思維上差別很大,簡單說,一個是史學的,一個是經濟學的。
經濟學。
稍等,我回去翻一下《中圖法》再補充
如圖,屬於經濟學範疇更加恰當都有的~~
這個不清楚
但是我做碩士論文的時候,
新聞史是可以放到歷史裡去寫的,我的論文就是建國初期的新聞宣傳相關的東西
而專業是近現代史據我所知經濟學和歷史學都有設立 雖然不能單純的用 用歷史的方法去研究經濟 和 用經濟學的方法去研究歷史 這樣劃分 但是差不多就是這樣
當然在經濟學下面啊。
要是在歷史學底下,各種無關的分科史都要學,豈不累死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要限制商業的發展?處於上層階級的高權威者為什麼拒絕財產的資本化和積累?
※有什麼維度可以評判一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呢?有什麼相關的經濟史研究嗎?
※中國古代的「金」指的是黃金、黃銅、還是青銅?
※蒸汽機是怎麼輸給內燃機的?
※有哪些關於經濟史的經典著作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