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修回來變得易怒?

禪修之後感覺很好可是現在很易怒為什麼?

禪修的體驗很好剛剛結束禪修回來也覺得體會到一些,可是回到了社會中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很易怒,尤其是遇到很嘈雜的環境,特別難受覺得心裡很亂很慌。

我在斯里蘭卡禪修了十天當時回來感覺特別好,兩個月不在中國的時候都感覺人很平和。可是回來之後總是變的很易怒,遇到一些不友善的事情特別不淡定,負能量佔據身體感覺很不舒服。這是怎麼回事要怎麼調節?


我接觸禪修7年了,分享一下心得

正確的禪修:與覺知接納痛苦有關,佛說人的本質是苦(而不是平和,不是狂喜)

錯誤的禪修:追求平和,安寧

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說,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的一條標準是,看這個人是否壓抑

他在憤怒時是否能憤怒,悲傷的時候是否能悲傷,快樂的時候是否能快樂

套用一個武俠小說一個詞:就是一個人能夠快意恩仇的能力

小孩的心理健康程度比成人要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不會去壓抑自己各種喜怒哀樂懼

一個正確的禪修者,依然會體會到自己的喜怒哀樂懼(任何一個人都會體會到),可能因為敏銳,體會到更多的感知覺,但他能夠在各種感覺中保持清醒和理智,或者說「安定住」,因為能夠與內在無常共處,導致能與外在無常共處

而錯誤的禪修者,認為自己要去除各種負面情緒,只留下一種感覺:平和安寧(顯然這是反人性),當一個人這樣做的時候(不只是禪修者,而是任何一個人),他會採用一些防禦方式,比如壓抑負面情緒,隔離負面情緒,這樣他表面上看起來,很平和安靜,因為把憤怒,恐懼,悲哀,妒忌各種各樣負面情緒,都壓到潛意識層面(可以從了解你夢境的情緒入手)

誤區:為什麼那麼多修行的人追求平和呢?

因為他們在打坐冥想的時候有過非常幸福平和的寧靜,如下

接連好幾天我安住於這永恆寧靜中,我的身體飄浮,心識一片虛空。有時我醒轉且清明,並感受到愛與喜悅的波流不斷流貫我的意識,然後內在便不斷湧現清澈的體悟。我看清楚了世人視為因果業力的作用力,是如何以各種形式在生命之流中開展,也明白所謂精神上離棄的看法是多麼荒謬可笑,因為它要人們放棄凡俗的生活與生命中的各種樂趣。事實上,涅槃是既開放又充滿喜悅的,它比我們所追求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喜悅要重要得多。我們要做的不是棄絕世界,而是應該擁抱世界,盡情生活。

這種靈性體驗像嗑了迷幻藥,除了非常爽以外,還會讓人上癮

而負面情緒好比一條河流,不能正常釋放,壓抑久了自然會溢出來,可能會爆發,一個隨和的人,怎麼有一天會砍人呢?一個脾氣好的人,怎麼會突然得重病呢?(因為消極情緒無法正常釋放,通過癥狀來釋放)

你有注意到,為什麼你禪修回來,體驗更多的是憤怒,而不是恐懼,而不是別的嗎?

因為他們是對立的,正如@獨步清涼 說的

「當你追求「平和」的時候,對「平和」的追求本身就是暴力,這種暴力就會以憤怒的形式展示出來。」

同樣的,如果失戀中的人,不允許自己悲傷,相反強調追求快樂,反倒讓他困在悲傷里更久

總結,「追求平和」有可能是一個人逃避痛苦的方式,是一種防禦機制,而這種防禦機制弊大於利

排除壓抑的成分,假設你真的走在一條正確的靈修道路,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一個叫傑克?康菲爾德的禪修師,拜訪很多上師,了解他們開悟之後的生活是怎樣的?寫了一本書叫《狂喜之後》,梁文道在《開卷八分鐘》有推薦過這本書

裡面描述很多上師禪修開悟後,生活變得更糟糕的例子,我摘取一些段落章節。

接連好幾天我安住於這永恆寧靜中,我的身體飄浮,心識一片虛空。有時我醒轉且清明,並感受到愛與喜悅的波流不斷流貫我的意識,然後內在便不斷湧現清澈的體悟。我看清楚了世人視為因果業力的作用力,是如何以各種形式在生命之流中開展,也明白所謂精神上離棄的看法是多麼荒謬可笑,因為它要人們放棄凡俗的生活與生命中的各種樂趣。事實上,涅槃是既開放又充滿喜悅的,它比我們所追求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喜悅要重要得多。我們要做的不是棄絕世界,而是應該擁抱世界,盡情生活。

心靈開悟故事的結局,通常都是這類頓悟的感言。智慧隨著開悟而來,之後世事便能順其自然。通常,我們對悟道者的印象是他們一旦開悟就從此幸福快樂,但如果我們想對這故事追根究底呢?

幾個月之後,所有悟道的狂喜都化為沮喪之情,連我的工作也出現嚴重錯誤。我跟小孩及家人的相處也不斷出狀況。噢,我的教學情形還不錯。我講的課很精彩,但你若問我太太,她就會告訴你我變得愈來愈暴躁和沒耐心。我了解這份偉大的靈性洞見是真理,它存在於人生表象之下,但我也明白生命沒有因悟道而產生任何改變。老實說,我的心智和個性跟以前幾無差異,我的感官知覺也一如往昔,或許反而更糟了,因為如今我的感官更敏銳。雖然我得以體驗這些宇宙大奧秘,但我仍須仰賴心理治療來協助我弄清楚日常生活中所犯的一些錯誤,並記取凡人生活的各種教訓。

如同《十牛圖》裡面的僧侶,大部分人悟道後仍必須重返人群。當我們從山林間回到塵世,可能會驚異地發現自己的老舊習性是多麼根深蒂固,就像我們常穿的舊衣服。即使我們精神上的轉化極劇烈, 而且自覺有股巨大、難以撼動的寧靜感,但內在某部分頑強的習性, 還是不免再回頭來考驗我們。我們可能因此感到無所適從,對於該如何在家庭或社會中與人互動,覺得惶惑且不知所措。我們可能憂心忡忡,不知該怎麼讓靈修生活跟日常的工作方式和互動協調。我們可能因而萌生逃避念頭,只想回歸簡樸寧靜的生活,全然隱居于山林寺院中。但某個關鍵點又將我們拉回到現實世界,而困難的轉化正是需要面對的一部分。某位喇嘛回憶道:

當我重返家園時,感覺恍若隔世,似乎自己在印度和西藏生活了十二年的經驗是一場夢。在回到在美國中西部的家庭及工作所珍視的價值,都深受文化的衝擊、挑戰。染上舊習氣出奇地迅速。我變得暴躁易怒,內心混亂不已。我根本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對於金錢和友誼都很憂慮。在情況最糟的時期,我深恐當初所學的東西都喪失殆盡。之後,我才了悟其實自已不可能一直活在開悟的狂喜回憶中,心裡日漸澄明,理解到靈修只是在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其他皆為夢幻泡影。

位蘇菲派教師,二十三歲時參加某個傳承的修會,此派的靈修活動以頌讚真主、唱誦經文為主要內容。她變賣財產,然後在某個充滿靈恩禱告,令人心醉神迷的蘇菲社區住了十多年。這是她生命中明亮又寧靜的時期。然後她決定結婚,整個人生又回到現實世界裡。

在靈修社區中我不斷學習敞開心朐和慈愛。我曾有過奇異狂喜與至樂體驗,我們的禱告生活也充滿喜樂。當我離開社區後,整個人無所適從,內心的恐懼、嫉妒和寂寞又齊涌心頭。我必須在缺乏蘇菲派老師或同修者的鼓勵支持的情況下,獨自面對這些負面情緒。我過去並沒有處理自己內心傷痛和需求的經驗,而我的道侶更糟,他無法去面對憎怒、挫折以及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然後他離我而去。我孤零零獨寧著一棟小院。過去我的心靈能飛翔多高,如今就跌得多重。他的離去使我內心的絕望排山倒海般湧現,所有的舊創全然揭開:先是我妹妹意外溺斃,而後母親又拋棄我們,毅然離家出走——當這一切不幸發生時,我只有奔向蘇菲派教友們身邊才能止痛療傷。哦,天哪,這真艱難。在這漫長的甬道盡頭看不見絲毫亮光,在過程中只是漆黑一片。我就這樣不分日夜與季節地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年。我只能不斷尋訪能真心擁抱我,肯聆聽我的悲怨與憤怒的人,直到我學會自處為止。雖然這過程備極艱辛,但在這些年當中我破碎的生命也得到不少治療和整合。我只希望當時我能夠對事情有更多面向的看法或有更好的靈性上師。

即使是著名的老師也無法避免生命粉碎殆盡的光景。有位求道已二十年的美國人,他追隨某位在印度的靈性上師之後,終於獲得全然開悟的大解脫。他有一年的時間陷人狂喜里,整個人安住於圓滿中, 浸淫在靜默與愛的氛圍之中。在他,妻子懷孕後,夫妻一起返回美國。在很短時間內,他所獲得的靈性喜悅吸引了不少朋友和求道者。不到兩年時間,他就成立了一個日常性的靈修中心,召集了數以百計的學生。他的事業看來一帆風順,他以為自己今後可以高枕無憂。直到生命出現危機後,他才恍悟原來不是這麼回事。

  我總是為自己的學生們感到憂慮,覺得他們的智慧似乎仍未穩定成熟。他們經歷初次對空性與自由的徹悟之後,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再度陷入痛苦的泥淖中。但後來這經驗也發生在我身上! 我整個人陷入一團混亂,驚慌無措和沮喪。剛開始時是因為在印度染上的寄生蟲,使我大病一場。然後我辛苦多年的積蓄以及對兩項繁榮事業的投資,因別人惡性倒閉和欺詐而付諸流水。我這個靈性上師就在一夜之間變得又病又窮。我嚇壞了。我的家庭被搞得雞犬不寧猶如戰場。於是我只好離家,為籌措金錢和平凡瑣碎的事情到處奔波。我跟母親相處困難。過去我一直以為自己對這類平凡事物早就置身事外——畢竟我曾登上人生的巔峰呀。我以為自己掌握了全盤的人生。

再補一個例子

卡爾·榮格,是一個偉大的瑞士心理學家,對心理諮詢,潛意識,神秘學,占星,考古,宗教都有深入洞見

美國學者莫阿卡寧在其著作《榮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中卻這樣敘述了榮格的出現「:佛陀之後二千五百年,距今約一個世紀以前,在遠離印度的地球的另一面,出現了榮格」

一個對內心了解程度如此牛逼的人,是不是沒有能困擾他的煩惱,每天都過得很幸福呢?

有一天榮格這樣的一個夢:「一場洪水把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背部和地勢低的所有土地都淹沒了,當洪水淹到瑞士時,我看見群上長得越來越高,以保護我們的國家。我意識到,一場可怕的大災難正在發展之中,我看見了滔天的黃色巨浪,漂浮在水裡的文明的殘片及成千上萬具被淹死的無數死屍,這整個汪洋大海最後變成一個血海。」

榮格的這個夢很有名,因為它預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國家瑞士確實避免了戰爭

但這個夢同時也是榮格心理狀態的預言,因為隨後的十年時間,榮格和精神病患者一樣被無意識各種幻覺所侵擾(夢:大海象徵榮格的無意識),各種吞噬淹沒般的負面情緒朝他襲來,然而榮格並沒有因此瘋掉,因為他在承受幻覺侵擾時他保持了部分的清醒(夢:拔高的群山象徵榮格的意識,瑞士象徵榮格的自我,他的自我受到意識的保護免受潛意識洪流的破壞,以至於他還可以旁觀地記錄並自己的各種幻覺

當幻覺褪去後,潛意識海洋帶給他寶貴經歷讓他的「分析心理學」終於成型,而他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新的整合,在那段黑暗的日子裡,他的各種記錄讓他寫出了精神分析領域最神秘的一本天書——《紅書》 《瘋狂與神性:榮格的《紅書》 (PS:《紅書》之前還有一本《黑書》但木有出版)

總結:

1.如果片面追求平和,甚至追求頓悟,追求開悟,到最後,你成功的機率很低,瘋掉的概率很大

2.最正確的禪修也會經歷一個痛苦的轉化期,可能5年可能50年,一輩子

3.每一個人終究得面對自己過去的創傷和陰影,修行並不能躲過去

個人建議:先學習怎麼好好當一個世俗的正常人,再考慮靈性的層面

參考我另外一個答案 如何才能提高存在感? 也就是說,如果你處在第三層,先走到第二層,第一層,最後再考慮禪修這個事情


禪修後變得易怒不一定是壞事。前提是,這種禪修是正確的禪修。如果是錯誤的禪修,我們就不講了。

正確的禪修後,變得易怒,要從兩方面看。

一是,可能是宿業現前。就好比一個人不去體檢,覺得身體很棒,一去體檢,發現有問題,開始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以前沒有的癥狀逐漸現前了。就給人一種「我本來沒病,被治出病來」、「我的病怎麼越治越嚴重」的感覺。

修行,是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並對治的過程。禪修,是修行的一種,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在禪修中、禪修後,發現種種問題現前,並不一定是壞事。就像一個學習很差的學生,不考試,不知道自己有多差。通過禪修,無始以來積累的種種業習會現前,有時候,衝擊力是很大的。這時候如果不具正見,喪失了信心,就要退墮了。把一個正常人,關到空無一人的屋子裡十天半個月,他可能會變成精神病;把一個禪修者,關上十天半個月,有可能對他來講是一次極好的修行歷煉的機會。所以,不要簡單地從事相上看,覺得變得易怒,就喪失了信心。

二是,修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事情。佛經上也講過佛陀發脾氣,有人就說,你看釋迦牟尼是大騙子啊,他明明還嗔心很重嘛,哪裡從貪嗔痴中解脫出來了呢?這是很膚淺的看法。佛陀作苦切語,不是佛陀還有貪嗔痴未降服,而是為了接引相應根機凡夫的方便示現。究竟他人內心變得更暴躁還是更平和,如果你修行的階位比他高,你是很容易看得清清楚楚的,如果你修行階位不如他,你是看不到的。阿爾法狗和李世石下第一盤棋的時候,演播室里有幾位嘉賓說,阿爾法狗這是胡鬧,亂下,在棋院是要被老師打板子的,看到第二盤就不敢這麼講了。修行如果有長進,外在所表現的,可能似乎貪嗔痴更多了,而內心的煩惱,必定是日漸調御的。絕不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想發脾氣就發脾氣」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此外,在安寧的環境中,由於滋擾較少,人容易平靜下來。但這種平靜,不一定是修行長進的原因,很可能是遠離了煩惱的諸多外緣的原因。在這時候,本身沒有進步,卻明顯感到煩惱少了,以為進步很大,等回到喧囂的環境下,煩惱的外緣蜂擁而來,人馬上感到暴躁不安,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開車,在高速上,跑到時速130,覺得並不快,剛從鬧市出來,加油門到80,就覺得很快了。我們的感知,往往是不可靠的。

修行人有兩種,一種是要跑到空寂處修行的,一種是要在人群中修行的。(這不僅是從事相上說,更是從心上說。身在人群中,心在空寂處,也是屬於前者的。)前者的修行解脫,表面上看,是要比後者快得多的。但前者的修行,在後者看來是不夠徹底的,因為一旦回到人群中,余習還是會現前。不過,對於前一種人來講,他很可能極少乃至永遠不再回到人群里了。修行證得初果,便只有七番生死,天上和人間往返七次,就永遠離開了,這種解脫就叫涅盤。還有一種修行人,他也知道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知道有涅盤,但是並不證入,而發願生生世世不離開人群的修行者,同樣可以解脫,只是,他們的解脫並不是涅盤,而是無生忍。


當你追求「平和」的時候,對「平和」的追求本身就是暴力,這種暴力就會以憤怒的形式展示出來。


謝謝邀請。 @有川姬

可以肯定的是,你回到家中後一定沒有堅持禪修,所以才會出現易怒,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十天內觀禪修的練習,讓你的覺知力成倍的提升,也就是你對自身感受的覺知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覺知力的提升,在生活中帶來的是,對於事物的表相與實相有了更深的洞見,對於外在事物的發生,並沒有再像以前那樣,執著或迷惑,我想在這一點上,你自己也很清楚。但是覺知力提升的同時,你對自身內心情緒痛苦的感受能力也成倍的提升了。而因為你並沒有堅持早晚打坐,心中不斷積蓄著各種煩惱,而覺知力對於痛苦的感受力也提升了很多,但平等心並沒有提升,所以才會出現無法控制情緒的問題。

同時還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你的慧根很好,一次禪修足以喚醒你宿世的善根,而善根就是心的敏銳度,覺知力,同時也說明,你的業很重,用心理學的話講就是心理創傷比較多。

堅持早晚打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作為一個反禪修的人。我想說說我的觀點。

禪修的本質其實是讓你學著自我安靜。

而事實上,我們生活在一個嘈雜的社會。這個社會禪修的人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也會把情緒多少代入人際行為中。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安靜,是不實際的。斯里蘭卡的道場和你家廁所的氛圍其實是一樣的,都是乾淨整潔的空間,安靜而適合獨自思考人生。佛說,當你心中有佛,處處是佛。如果你尚還把禪修當作你的工具,而不是內化成一種思維模式,你永遠無法得道。也就永遠會動怒。你疑惑為什麼從斯里蘭卡回來後自己反而更容易動怒。那是因為你的自我判定,不就是因為我禪修過所以我不易動怒嗎?

簡單點說,你的專註力應該在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你的感覺。如果問題要被解決,你甚至可以把情緒表達當作一種工具。既然你覺知自己動怒不對,顯然你也意識到在這個問題上動怒一無是處對解決沒有幫助。所以你只是在做內耗的事。請轉變你的專註點。

還有一個方法,把你的思維方式,從堅持做不動怒,改成堅持不做動怒。 堅持做某件事,比堅持不做某件事更考驗人的耐力對吧。所以請堅持不做某件事。

禪修的你,告訴自己要安靜,要寬心。但是為什麼?因為不安靜不寬心會讓你低效率,不宜於你的健康。那你那些你覺得情商很高的人為什麼情商高嗎?並不是因為它們天生更會與人相處,是它們告訴自己不要做什麼。

比如說,對於糾纏你並無理取鬧的人,不要和他們浪費時間;而你的動怒,因為你用情緒解決這件事,你覺得煩躁了,你想儘快讓他們離開,但是這樣有用嗎?如果

對他們生氣,他們夾著尾巴就跑,那這種工具化的情緒表達有何不可?如果他們還在糾纏,那你動怒有什麼用?所以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又幹嘛要做出動怒的決定呢?

所以,請你放棄禪修。做你自己真正該做的。與其每天冥想,不如在生活中修行,積極接受新東西,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多元的包容的人。而不是天天心上一把刀(忍)的自己知道自己是低情商的人。

看,我正在試圖用佈道的口吻誆騙你的信仰。


這種行為藝術式的禪修說到底就是作秀

有人的時候秀給別人看,沒人的時候秀給自己看。

現在別人不看,自己又審美疲勞了。怎麼辦?——怒唄!

佛法是出世法,是不生不滅,是不垢不凈。

世間法是生滅的,是成住壞空的。

去斯里蘭卡變得清凈了,生起了一個平和——這是世間法!

凡是生起的,早晚要壞滅,您看,現在那個清凈平和沒了,成住壞空了。

這叫佛法么?這叫禪修么?

禪修就是修禪,到底禪是什麼?

到底禪修要修什麼?

這叫自欺欺人,這叫飲鴆止渴,這叫南轅北轍。

這麼鼓搗下去,

越禪修越饞,越禪修越羞……


修禪定是不容易的。禪定需要戒律和清凈的三業作為依託。現在很多修行人,包括我自己,什麼基礎都沒有,就想搞禪定,確實很難。禪定是很容易入魔的。如果禪修了一段時間,心智都發生變化了,要麼就是情緒激動,要麼就是自言自語、煞有介事,要麼就是神志失常,這些情況很多見。現在這個時代法弱魔強,是真的。建議題主老老實實的從地藏法門開始修起,可以修占察,可以修念佛法門。禪定真的很難,不是說不可以修,是修了以後出問題的可能性很多。光色陰的陰魔我看就很難破,別說還有受陰,還有想陰,還有更加微細的行陰和識陰。我覺得還是要先修善法,做到五戒十善,孝順父母,奉事師長,然後從地藏懺開始修,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名號,然後慢慢往上修。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


易怒的問題在於題主的心態,很多初學者都有這個毛病。一旦喧鬧的環境影響你的解脫,你就會煩躁,想發怒。原因在於自己沒有發菩提心,光為自己解脫,誰阻礙自己的清凈,自己就憎恨誰。大乘的禪宗是發菩提心為了一切眾生解脫而修,即使被騷擾了,也會漸漸消除自己的煩惱,而不會因為自己暫時得不到徹底的清凈而慌亂。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注意舍貪


這個問題,我們師傅有說過,我覺得可以解答你的疑惑。禪修時,我們修的是心,慢慢的心就變得敏銳了,很快就能捕捉到以前的你看不到的東西,比以前更能挑別人和自己的毛病,所以人就變得比以前更加「瘋狂」了。

這個時候,你要覺知到自己起嗔心了,然後告訴自己「起嗔心了,我感覺到了,知道了」,觀察這個起心動念,它就沒有力量了,就軟下去了。

保持正念,覺知內心。


呵,在韓國呆了幾天回國都不適應

看不慣國內的各種素質亂差

坐高鐵回來的時候一個小孩掉動車縫裡了列車就要開了,眼疾手快被我一把拉出來

列車員乘警過來跟沒事人一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問他們緊急制動在哪都不知道。懵逼

氣的我在高鐵上就快跟他們對罵了。

不知道這社會怎麼這麼冷漠了


易怒的原因大概是有追求而做不到。

憤怒是一種原始反應,它賦予人更多的能量,而啟動憤怒的多是恐懼。

易怒只能說明人對現實生活是有多麼的不接受。

就像騎車一樣,駕馭生命也是場平衡的遊戲。一方面意識是需要跟著生命的節奏來調整的。另一方面在未達圓滿前,想指揮這節奏,就會不斷受挫,而總試圖跟上節奏,人就會變得像阿q一樣奇怪。所以秘訣就是找點事做。


很正常,大部分初學者都是這樣的,持續精進,用慈悲戰勝嗔恨~


我學習禪修時間不長, 也遭遇了跟樓主相同的問題,

一段時間 , 很容易發怒, 要是在沒有學習前, 這樣的小問題,可能都不會引起自己發怒.

修了以後, 反而更容易發怒了.

如果你出現了這種狀態, 那麼我應該恭喜你, 至少你已經精進了很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

說明你更加敏感了, 身體通透了, 以前起心動念,雜念,情緒,障礙等等太多.

你可能都感覺不到, 這麼小的問題,所以你對這些小問題,似乎沒有任何感覺.

修行一段時間後, 內心清凈, 然後這些小小的內心情緒的波動, 就可以被你的內心發覺.

當然我們還沒有足夠精進, 所以就覺的自己的更容易發脾氣了.

時長提醒自己, 是誰在發脾氣, 那個發脾氣的人是誰?

自己觀察一下.

"我" 不過只存活了那麼一剎那. 是誰執著了,那個發脾氣的條件.

知幻即離, 不做方便, 離幻即覺, 亦是漸次.


沒做到。那不是禪修。禪修,是放鬆身心。尋找本心。只是更清醒了,更專註了,這個是靈修。不平衡。


談談一些自己的愚見,題主有多年禪修功夫 不知當初學習時是怎樣的形式。可能是不是胸有點挺沒有做到含胸拔背?我自己對此深有體會在禪堂經師傅指點正確姿勢後就不怎麼易怒了。還有一點我個人覺得是不是經禪修不斷提高後,自身知見也隨之提高對很多人事看不慣,這一情況也很自然,然而我們要時刻知道生活中我們還是要保持隨和滴。哈哈 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記得坐地參方有一期是好像夢參長老說過一句(講他和虛雲長老相處的情形時),大意是禪師脾氣都不太好


你若逃避,那永不得寧靜。

可惜,大部分學佛、禪修都源於逃避現實。

你若不熱愛生活,生活只會讓你煩亂。

如果所謂禪修在灌輸厭世、厭生、看空,

只會讓你更加不適應現實生活。

大部分禪修者,都比普通人生活更沒方向,慾望更高,遭受更多心態失衡的煎熬。

所以,他們才會禪修,試圖以此來靜心。

所以,從開始就錯了。


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這說明你的境界不夠,當然我的境界也不夠。

首先你禪修和你安定的環境是你無限的接近那個聖賢境界。但你畢竟不是聖賢,只是接近這個境界。你就貪戀這個境界,又和之前在中國的環境有了比較之後變得易怒。你就會指責你的周圍。那麼最終的問題是你自己,是你的境界不夠。

首先問題不是提升自己境界而是疏導自己。疏導自己社會壓力,不是壓抑自己。修禪僅僅是修道中一種術,是替代不了道境。修禪更解決不了你的社會問題。所以社會的煩惱不是通過修禪來逃避,而是直面的去解決問題。否則會通過修禪和社會問題兩種不同心境對比會造成持久壓抑。

一切的煩惱皆源於無明,什麼是無明簡單點說就是無知。那麼境界如何去修,去試錯,去鍛煉,去增長你的閱歷,當然看書很重要。要勇敢,要有智慧,要有憐憫,要謙卑,最重要堅守善良。

如果你增長了智慧,你會看到前緣後世,看到因果得失,而這一切彷彿都對你不重要。你又豈會易怒易笑。平常心平常心。

共勉吧


推薦閱讀:

關於南傳佛教、止觀禪修有哪些不錯的學習資料?
如何修鍊,克服自己覺得比過去認識的人厲害的自滿虛榮心?
長期的學習、踐行內觀禪修後,你的生活有了哪些改變?
既然「凡一切相,皆為虛妄」,那麼何必執著於齋戒清修,如此著相?
不斷觀察思維「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可以證果?

TAG: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