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雪滿梁園的小說《鶴唳華亭》?

很喜歡的小說,卻發現褒貶不一,還有掉書袋的嫌疑,到底該如何看待這部小說?


仁者心性,才女文章。

作者的文筆上的確有掉書袋的嫌疑,但是掉得好。你讓一般人掉一個看看,有這個水平掉的人,是不多的。我看很多人都說過類似的話,少年的文章需要文字綺麗,多用典故,充滿華彩,成長以後方能返璞歸真。前面的華彩是一種功底,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直接寫很淳樸的文字,容易寫得太多平淡。作者還很年輕,她遠遠沒有到千帆過盡,歸於平淡的時候,所以她的文字那樣絢爛。經過時間的琢磨,她可能還會上升到新的境界,而某些日更六千字的爛白文字作者,永遠都沒有那樣的機會。

當然,我最喜歡的是她文章中體現的價值,哪怕遇到難以跨越的苦難,也不放棄仁者心胸。定權的出生本就是錯誤,他母親早死,父親不愛,恩師因他而死,兄弟繼母更加不必去說,這種環境下,一個人會生成什麼樣的心性?自然不可能光明正大,風光霽月。他有種種的缺點,甚至變態,在某些地方就是看不開,在某些地方又過於冷漠。他非常聰明,非常脆弱,非常猜忌,他猶豫、他怯懦、他殘酷,但是在真正的大是大非面前,他能夠堅持原則,願意放棄自己去成就天下人的平安。這是最大的勇氣,這是最大的仁慈。作者沒有塑造一個聖人,她塑造的是一個畸人,但是最後卻秉著聖賢之心,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小怯而大勇。正因為人性的種種陰暗,才讓人覺得光明的可貴。作者寫出了一個在深淵中掙扎的靈魂,最後選擇一線光明,感人至深。相比很多小說塑造的高大全金手指人物,這本小說的男女主角給人帶來更多更多的感動。另,其他配角寫得也很好,可以說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這本書披著宮廷鬥爭和政治鬥爭的皮囊,裡面卻是儒家和釋家智慧結合的內核。絢麗的外表下,是對人性陰暗和光明的關照,這樣的書真的值得一看。


很難回答《鶴唳華亭》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說謀權又太過理想,說情愛又太過晦澀,說悲劇又讓人覺得順理成章,看完全文,放下書,只得嘆一口氣,說一聲"本該如此。"

本該如此。

書中阿寶和定權的愛情只能如此。

兩個人都是驕傲不肯說破的人,都沒有把愛情當成是生活唯一的追逐,但是兩人偏偏是這個世界上最懂彼此的人,於是宮草春生,情誼滋長。

文中最讓我動容的是定權將阿寶放逐冷宮三年後的相遇,那個衝動又撩人的夜晚。

三年里,他沒有忘記她。她也知道,所以一直等著那一天。

結局更不用說了。定權那段給孩子的留言真是讓我淚目,阿寶的回答也堪稱範本。

如果要我評價蕭定權,可能再也沒有阿寶那句"他的父親,是一個軟弱的君主。是一個清潔,正直,剛強的人。是一個小怯而有大勇的人。"更加貼合了。

而定權的結局也本該如此。

很多人都氣定權在長州放棄,害得小顧將軍白費心血,最後自殺而亡。可是如果那個人是定權,他就一定會放棄。因為他所有的狡詐謀權,只是為了讓自己保住位置活下去。面對天下蒼生,他又是那一副不甘不忍的儒生心腸。

順便提一下定權的放棄確實很可惜,他的背後不僅是一個小顧將軍,還有為他而死的老師。只是成王敗寇,本該如此。

看這本書最大的心涼不是因為"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結局,而是皇帝與定權,定權對自己兒子,這三代人體現出的"愛無力"。父母給予我們的,最終我們都會傾灑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皇帝帶給定權的,是莫名其妙的仇恨和猜忌。而定權帶給他的孩子的,也是冷漠,永遠的冷漠。

最後再講一下結局。

"可待。"

大概所有可待,都只能成追憶吧。

看《鶴唳華亭》的時候一直在聽張敬軒的《春秋》,裡面有一句"春秋只載憾事,如果愛你欠意義,這眼淚,無從安置"。定權最後的結局是埋葬西園,不入廟,不留墓。史書上的他,一定是一句"廢太子"概過。更別提阿寶了。

不會有人知道這兩個人之間有過這樣美麗的約定。


首先,喜歡搬弄典故不代表文採好,文中很多地方用典用得極其生硬,讀來充滿違和感,用典用到極致合該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僅這一處硬傷我就不認為她文採好,頂多文學知識豐富而已。

其次,作為一部小說,鶴唳華亭是很失敗的,節奏感等同沒有,高票回答有說那些日更六千字的白爛文一輩子也沒有達到作者這樣文採的機會。那我也可以說,作者恐怕一輩子也學不會那些白爛文把控節奏的能力。你看不起寫白爛文的嗎?你認為文學素養比會埋伏筆會設置高潮高貴百倍么?但我想說,在小說這個維度,兩者並無高下之分,只是一種能力而已,而作者在這個方面茫然無知猶如初生嬰兒,這絕不是一個合格的小說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

再次,小說最基本的要素,人物,她塑造得極其失敗,全文充斥著男主角的無病呻吟和自我感動,作者極力想表達出:啊!他是多麼的悲慘啊!看哪,他就是一個這麼複雜多面有深度的角色,跟一般言情小說的高大全男主完全不一樣!!!

但是抱歉,我沒從人物的行為模式發現一絲一毫的深度,反而作者以旁白的方式為人物賣力呼號時令我發笑。

至於女主,作者似乎想塑造一個聰明女人,然而我只看到了一個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愚蠢女人。還有我想知道作者如何理解愛情的?難道打了個巴掌再給個甜棗再加上孤獨氣質就可以讓一個女人愛上了?這女人也未免太過下賤。

還有權謀部分,簡直幼稚得可笑,邏輯問題多如山高。沒看懂權謀部分的同學這真不是你們智商問題,作者自己都沒掰扯清楚。 我真心奉勸作者不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發揮好嗎?搞成這樣,權謀不像權謀,言情不像言情。這本書就看見一個自戀式的國學研究者全程自嗨:啊,我寫的東西如此考究,薈萃文化菁華,不懂得欣賞的都是沒文化的大老粗。國人文化素養如此真真堪憂呀……

最後我想說,治學的就好好治你的學,不要妄圖用你的才學啟發民智。寫小說就好好學習別的優秀小說的寫法,固步自封只會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孤芳自賞中日漸凋零。


一開始覺得讀著真累,因為很多典故不知,很多字不識,一邊讀要一邊查,但是後面居然迷上了查閱,我以前可是個喜歡看感情戲的痴女阿,但這部改變了我的習性,不說作者的文筆,但為她遣詞造句點個贊


看了大概12章,棄文,實在看不下去了。可能就是過於注重文筆,小說的可看性不是很強。而且你說文字吧,華麗是華麗了,但太過鋪陳,對我來說也算不上有吸引力的那種華麗,文筆沒有為小說本身服務。看《鶴唳華亭》的感覺,就像當時看孔恰的《花近江國》,華麗麗卻沒有實感。可能丟掉一些所謂的文學性,小說故事再緊湊一點,會更好看吧。


竊以為這本書在言辭上堪稱字字珠璣了。

雖說用典尤為頻繁,但很是貼切。特別是皇后自戕後,阿寶說的「銅山崩,洛鍾應」,銅山比作母,洛鍾比作子,完美地暗示了五王將有所作為。遣詞用句上作者已有大家風範了。

但是邏輯上略有不足。誠如作者所言,有些情節的轉折需要用瑪麗蘇的思想來解釋,譬如上一輩的恩怨。太子扳倒齊王的理由也並非特別充足。在一些重要的轉折點的處理還有失偏頗,因而最後仍歸為網路小說。

但是私下特別喜歡這部小說,真正的常讀常新。往往能感同身受定權和阿寶的悲哀。


藝術作品中的悲劇和現實生活中的悲劇是不同的,最讓我感到震動的,就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時候。那種掙扎,那種堅持,在你即將要瀕臨崩潰的時候,回到現實中,引起反思,充滿感慨。很高興,沒有錯過雪滿梁園,她會越來越好。


也許作者有掉書袋的嫌疑

也許本書行文過於晦澀且敘事不清

也許本書的邏輯性確實不是很強

也許作者華麗的文筆略顯空洞

也許可讀性和故事性也不怎麼樣

在這樣一個抄襲成風,價值觀崩塌,篡改歷史,只為了寫而寫的網路文學世界,有一個作者願意花五年的時間寫一本不迎合讀者的小說,以文載道,只這一點,就足以使人感佩。

更何況我本人也是一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所以看到蕭定權的掙扎是亦無比痛心,從我讀完這本書起,那句「小怯而有大勇」成為了我心中永遠的硃砂痣。

另外,我偏愛作者那散發著悲傷氣息的文筆,以及字裡行間浸淫著的絕望和蒼涼。畢竟,我是個喜歡看悲劇的人。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儘管《鶴唳華亭》在某些地方確有不足,但它仍是我今生最愛的古言。


這麼好的小說 這樣的功夫和用心 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 人們不想著提高自己的審美 卻拿那些老舊的模子望上面套 我只能呵呵了 幾年以後 這樣的作品必將大放光彩


如果真要嚴肅評價,只能說是一部除了文筆考據外其他方面均有大欠缺的小說。

情節薄弱(相較40萬字的體量而言),節奏拖沓,過多的心理描寫和抒情喧賓奪主,導致沒能將重要的人物關係、事件背景和線索比較明確地講述或者揭露出來。這也是很多讀者看完了還是一頭霧水或者看不下去的原因。伏筆該埋的要埋,但該交代清楚的還是要交代清楚。交代不清楚是功力不夠,或者作者的偷懶,最後只能靠讀者自己幫助作者來完整邏輯。

人物塑造,蕭定權還算比較立體,但這種立體來自於作者故意把各種東西都抹了一層於其身,不少特點缺乏說服力。一個恪守儒家倫常的君子,憑啥又要飛揚跋扈地輕浮?寫清楚原因了嗎?沒有。這個人物本質上屬於被傳統文化洗腦的年輕女人可能會「仰慕」的那種,靠所謂的仁心和犧牲精神來打動人,一個自我犧牲的衛道者。不憚於犧牲自己,當然也不憚於犧牲周圍最近的人,只害怕犧牲所謂的「世人」。這就是好萊塢大片里類似終結者那種英雄犧牲自己拯救世界的俗段子,投合的是中產和小資的口味。不能說是錯,只能說是俗。某種意義上所有刻意為之的悲劇都投合的是這種口味:現實世界瑣碎安全,便在小說中找悲涼和「高尚」。因為最後的痛楚無力,所以耿耿於懷。

阿寶,作者所謂的智慧,其實就是長期的自我壓抑、忍耐以及對她認為的美好男子的一種最終臣服。

其他忠於太子的人物,就因為他是仁君,一個個前赴後繼地犧牲,為忠而忠,死得義無反顧,純粹出於作者的意願,沒有更複雜更真實的人性展現。

整篇小說沒有真正的高潮,或者說通篇都是某種高潮——作者「情懷」的發泄。不會收,當然「放」的時候沒有效果。

文筆,古雅凝練,描寫細膩,古文功力頗佳。抒情議論上則過多堆砌,顯得太刻意。還是那個意思,只放不收,只鋪陳無含蓄,因此也就不耐回味。

考據,大體看來不錯,不過制度基本沿用的是明朝,為什麼服飾器物要用宋朝呢?當然這個方面我不是很關心,細枝末節而已。

思想——如前所述,無真正能夠給人啟迪的智慧(風骨什麼的不care),君臣父子的綱常貫穿全書,說穿了挺讓人噁心的。21世紀了,作家們還在不斷渲染和強化這些東西。無法超越,結尾當然也只能以悲劇收場,把情懷這招吃到底。鑒於作者的年齡階段,不苛求,但也不敢恭維。


看了這麼多評論,說作者掉書袋也好,說作者沒邏輯也罷,個人覺得都是各有各的觀念,但是說這本書不是權謀書的人,我就表示很奇怪了,這本來就不是權謀書啊!把這本書當作權謀書看幹嘛呀?再者這本書是大篇幅的寫皇室的親情,不過已政治為背景罷了,的確涉及到很多權謀。而且作者邏輯清晰,用典雖多但也恰當,文筆就更不說了。這本書不適合用言情、權謀的心態去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作者對自己的理想而已,這只是屬於作者的世界。


看到顧思林求掛甲的奏章 我就在想 光這一篇作者就花了多少時間。才看了上冊大半 私以為這本書走馬觀花的話 確實會疑惑的。這本書的伏筆不管明的暗的目前還算合理 比如張陸正揭發太子又反正 許昌平一語點醒太子後太子向皇帝喊冤 但是前幾章提到過張陸正他們反戈可是太子授意的。還有 為什麼皇帝突然讓顧逢恩返回長州 這些你可曾想過。諸如此類,總之 這本書不是清湯寡水小清新文 反正適合我現在愛裝裝X 既慕浮華又喜恬淡的 口味。


我覺得寫的很不錯。用典確實很多,對我的影響是讓我也知道了不少典故。

對於因為覺得看不懂而噴這本小說的,那你去看你能看懂的霸道總裁愛上我吧


對紅樓夢的觀感只停留在語文課上的一篇篇賞析里,小時候就討厭四大名著,連個開頭都看不下去。按理說,僅憑六年課堂上淺薄的學習,沒有廣泛的課外閱讀,我的語言文字基礎很淺薄,像這樣帶點古樸,又多典故,表述晦澀難懂的小說本該早被我遺棄才是,可我還是看完了,兩遍。

初時我把它當小言看,瀏覽了一章只覺得累,二十多年人生中從未見過的一些詞句像洪水一樣把我圍住,小時候被逼著看紅樓夢的記憶一下子擊中了我。我對紅樓了解不多,但這篇文章里人物對白時那種拿捏的腔調,描寫景物勾勒人物的遣詞,無一不讓我聯想到紅樓,於是就像我那類名著的印象一樣,雖然一知半解,但我覺得這篇應當是好文章,只是我讀不太懂罷了。本想就這樣放棄,但它的故事卻又不像那些古典名著,故事開頭一個浣衣女衝撞了當朝太子,單論這一個情節,不能不說落於俗套,可我本就抱著看小言的心態而來,這情節也符合小言的一貫展開,除了語言風格與以往小說迥異以外,在場人物頗有意思的對話和對主角後續會怎樣發展的好奇心還是推著我硬著頭皮看下去,只是那些看著累的景物描寫,看不懂的詩句奏章以及一眼掃去自覺無關緊要的人物複雜心理活動,被我自覺地濾去了。可以說,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只勉強讀懂了人物關係,整個故事脈絡以及幾樁權謀詐術,對於各個角色的性格,男女主之間的情感糾葛,我是一點也不明白,直到結局,這種不滿和怪異的感覺達到頂峰,沒錯,這篇文字裡行間是透著家國大義,道法信仰,乍一讀精神層面應當是十分高的,只是回顧這故事裡面的人,他們的每一個選擇,做出的每一樁事,根本就是一群不可理喻的變態和神經病,這其中又以男主角和老皇帝的犯病程度最高。故事裡的人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明明有不一樣的選擇,但他們一個個多思多慮,畫地為牢,幾乎都走向了悲劇,而把這一切悲劇歸因於信仰歸因於時代歸因於命運,是最叫我難以接受的,生活,本不該這麼苦的啊,自己作死,最不值得同情了。可我還是很生氣,我氣自己讀不懂男主的信仰和堅持,也猜不透老皇帝忽冷忽熱的態度和深沉的心計,更沒法理解阿寶和定權雙雙赴死只留一個孩子的結局,我一頭霧水,憤憤不平,只想著這小說怕是有問題,作者華麗文字下鋪陳的只是為虐而虐的情節,它根本不講道理,也沒有道理。

機緣巧合下我又看了第二遍,依舊是衝擊大腦和心靈的繁複語言,看到人心累的無休止的排比句,隱喻頗深的詩句、佛語,n多典故,不得不看的冗長文言文奏摺,作死的人物和他們作死的心路歷程…再一次身心俱疲…我好像依然沒懂這部小說的精神內核,依舊為人物的選擇扼腕嘆息,但讀到結局的時候,我控制不住自己流眼淚了…這種感覺挺奇妙,雖說第二遍讀得細了一些,但我自問第二遍沒比第一遍多讀懂多少,知道的故事還是第一遍那個故事,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想哭。

兩遍時間間隔不過幾個月,我對自己反應的轉變很疑惑也很好奇,看了一些書評,提到這篇小說立足於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我不覺得男主違背本心忠君順父的同時弒師弄權是可取的,以他的聰明才智,明明可以用更緩和的方法繼位,卻把自己一步步逼到絕境,為天下蒼生放棄抵抗之後,明明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重新開始,卻還是義無反顧走上絕路…那麼他前半生所付出的一切,為他犧牲的人的一切努力,是說捨棄便能捨棄的嗎?當一切塵埃落定,他卻還是選擇了自殺,那麼他的自殺是為了救贖什麼呢?有意義嗎?如果這就是小說所謂儒家思想精神內核的話,我會很失望,起碼這不是新時代的我們能學習的精華。

到這裡為止,都還是我閱讀這篇小說的心路歷程,正兒八經地回歸題目本身,如何評價這部小說,我確實是沒讀很懂,我也確信好多人跟我一樣受制於語言和時代思想,理解的還是很淺薄的層次,只能就它對我的意義來說了…

開始瘋狂迷戀一些古典詩詞,曾經極其厭惡的詩歌願意花時間仔細查閱,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甚至有的詩詞會給我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只恨浸淫小言的早期沒能遇見它,如若當年培養好興趣,我的語文大抵也不至於這麼差。這篇文別的不說,裡面一些引經據典的地方查一查倒也能拓寬不少知識,收穫頗豐。看多了這文章,自己講話也不由得做作起來……最後,我想要去看看那些年看不進去的古代小說與文章了,這怕是它於我最大的價值——好奇、接受、了解、歸根。


作者對於朝代制度,風俗以及遣詞造句的恰當性與合理性在我看過所有古代小說中無人可出其右。

其實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於蕭定權的塑造,他是幾千年來接受儒家教育人們的縮影。他們積極入世,他們追求修齊治平,所以他們渴望權利並且用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目標,或許他們的手段並不幹凈。在他們中真正遵循並想要實踐聖人教誨的人有博愛的胸懷且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想法.我特別能夠理解定權最後的選擇,他的悲劇源自於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他根深蒂固的儒家情懷。

很多人覺得他軟弱,他沒有踩著更多人的屍登上皇位,他的風骨也會因此湮沒於歷史的塵埃。可是風骨一詞,對於深受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們又何其重要,宋朝被譽為士大夫們的天堂,可是北宋時卻仍有那麼多人在追尋著魏晉風骨。或許在今天看來,所謂的風骨在生死權力面前顯得那樣蒼白,但我們民族正是因為這樣有風骨的人代代傳承,所以在每次面臨亡國滅種的時候仍舊能一一次站起來。

定權的風骨和理想因為他的死而隨時間逝去,可是這些東西仍舊被傳承下來,人雖死,魂仍在。


不適合暴脾氣的人看,真的,看了一半真的吐血,大段大段的場景空氣,內心戲,然後各路人憋半天吐出兩句裝逼話,然而這個話還不一定和內心戲有邏輯關係。

男女主人公前半本都在神交,女主根本就沒講過幾個字,卻被男主視為天人,不知道怎麼發現的。然後就是一直不肯xxoo,被冷處理了4年之後突然雙方就乾柴烈火了,對話畫風都不一樣的。

然後就是對於男主的刻畫反覆矛盾比較多,女主的性格變化甚至面貌前後都是反差大,每個人都沒打算好好說話,一定要另有所指,但是你們懂得,古文本來就很模稜兩可,如果大家都不說人話,可又因為對方一首詩一個眼神就秒懂了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看的腦子漲。


沒啥文化的我最喜歡的網文

其他不說 最主要是人物形象太深入我心了

意外的驚喜 我本來是一個對人設的要求有預想限定的人

卻被大勇小怯感動地不能自已

他的少年老成 他的猶疑猜忌 他的狠絕毒辣 他的迂腐逃避

他心裡抑制不住的純善柔軟

太過奪目 已經超越了所謂三觀所達的界限

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

人和人都是互相成就的 愛人 父子 君臣

他們其實都是渴望愛的人 他們太像又太了解彼此

他們的性與命制約了很多事情發生的可能

這真是最令我心碎的一對愛侶

即使定梁偶然揭起那觀世音像

他們的故事仍舊被風塵掩埋

很多段描寫 都像電影鏡頭一樣

到了結尾 總是讓人遺憾著什麼 又覺得不該遺憾

過去的那些瞬間真的成了 只是當時已惘然

人各有別 在我驚喜地分享過這個故事 並把書買給其中一個朋友後

熱愛讀書的他只是給了我一個淡淡的回應

他把這本書當成一般的少女言情看了

我突然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 但沒有高低之分

我也許應該拒絕網路餵給我的一切標語 精英文化 所謂三觀

我也許應該客觀而偏執

偏執愛我的定權和阿寶

在我為數不多的虛擬體驗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也許會成為一個阿寶一樣

悲觀,敏銳,溫柔,沒有歲月痕迹的人

我不覺得矯情 因為它沒給我愛情的幻想

謝謝鶴唳華亭


看上冊的時候一直覺得太子太清高,作者有孤芳自賞之感。但看到襄公之仁這一章的時候,真心覺得作者不僅對歷史典故有些很廣泛的了解而且還有著自己獨特的觀點。提起宋襄公,人們大多喜歡用迂腐不堪,假仁假義來譏諷不屑。守禮法,重契約,這些古人所堅持的氣節在今天的人看來卻是愚蠢不堪,頑固不化。想想真是挺感慨。這本書,真的是作者從心而寫。


很喜歡作者的文筆,優美雅緻,感覺讀了唇齒留香。但故事的內核讓人費解,作者你想說什麼?

首先是感情線,真的理解不了男女主角在搞什麼,明明男主有權有勢且精於權謀,對女主暗生情愫,而女主也聰慧機敏,對男主早已芳心暗許,且兩人好也好了,甚至後來都懷了孩子了,明擺著可以強強聯合共享天下的,結果女主死活不肯對男主坦白,既不是為了弟弟平安,也不為了報仇,更不牽扯到忠於舊主,真的是讓我全程一副黑人問號臉。作者一句兩人性格如此就帶過去了,不就是為虐而虐嗎?可是讀了之後不覺得虐,只覺得作,呵呵。

然後是權謀線,前面寫皇帝老爸厭棄男主,且忌憚男主舅舅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想方設法要削兵權,廢太子,男主為了生存,先是逼死授業恩師,誅李氏一門,後又讓忠心耿耿的老臣一家為其慘死,廢了一個哥哥,打死一個弟弟,權術之下多少人冤死,臨到結尾明知皇帝已起殺心,表哥孤注一擲要把他送上王位,結果男主白蓮花附體硬是不同意,又願意去死了,逼得表哥自殺,自己被廢自殺,女主生下孩子自殺……只想問作者,既然無意於天下之主,既然覺得老爸的皇帝當的66的,既然明知老爸想讓心愛的二皇子做太子,何必苦心經營,起這些奪嫡的事端,早點退位讓賢啊,把人家都殺了再來惺惺作態,那些為了給你鋪路而死去的人敢情是一個個成傻逼了啊。真的是醉,不懂作者講這個故事傳達的是什麼價值觀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有哪些值得一讀的現在已絕版的書?
有哪些貌似專業卻非常不靠譜的書?
如何評價桐華的新書《那片星空,那片海》?
關於解憂雜貨店的時間轉換問題?
求教:請問《菊與刀》和《日本論》對於日本人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描述是不是正確無誤的?

TAG:小說 | 書籍評價 | 中國當代文學作家 |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 鶴唳華亭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