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真的是定數,消耗得多就會變少嗎?

現在假設有兩個人。A是某公司小職員,不思進取,平平碌碌,得過且過,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月薪3000,生活清貧。 B積極上進,不怕辛苦,對社會有一定貢獻。月薪10萬,追求生活品質,用自己的錢買了名車奢侈品高檔住宅等。 如果說一個人福報是定數,假設AB兩人福報相同,但是A生活清貧,所以消耗的少,按照這個理論,難道說B日後的福報沒有A大了嗎?

—————————————————————分割線 可能是我描述不清楚,我最終想問的是:通過自己努力賺來的錢可否隨意消耗的問題。如果不能,我們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如果可以,難道不叫消耗有定數的福報嗎?


第一,福報並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數量,或者應當這樣表達,一個人的福報雖然跟他累生累世的修行相關,但是並不是完全無法改變,你在此生種善因,在此生就可得善果,善因種的足夠,福報自然就會增長,所以福報並不是一個完全確定不變的數量,任何人都是一樣。

第二,福報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智慧越提升,福報也會越提升,智慧不是知識,智慧是心靈的成長和寧靜帶來的,而心靈的寧靜是由無貪,不情緒化,不嫉妒,不嗔恨,不受情緒和情感的控制而來,因此智慧也於自製有關,與自我成長有關,所以一個懂得自製,懂得督促自己心靈成長的人,必然會獲得智慧的提升,也必然帶來福報的提升,OK?如果B是不斷地努力,積極上進,不怕辛苦,為了事業而努力,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人,不管他出生的時候福報有多低,他都會因為今生的努力而提升自己的福報。

第三,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象B一樣努力生活的人,不可能福報跟A相同,這樣的人是受過訓練的,生活在一個優良家庭教育中的孩子,能夠有一個給予他優秀的家教的父母,這也是福報帶來的,即便這對父母可能僅僅是平凡人,並不一定象A的父母那樣有錢有勢,但是他們所給予B的成長訓練是成就B的人生最重要的資糧。所以,其實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生活在富裕的生活環境中不一定就是有福報的人,而生活在貧困家庭中也未見得沒有福報,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一生的成就來說,財富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的父母能夠給他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夠訓練他成為什麼樣的人,能夠出生在一個給你的人生提供訓練的父母那裡,這是你累生累世的修行決定的,這是人生最重要的福報。

第四、在《聖經》中有一段話,是上帝對凡人講的:如果你珍惜你得到的,那麼我將會給你更多,如果你不懂珍惜,那麼我將你僅有的,也一併剝奪。《道德經》中有類似的話: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意思是說,自然界的法則是用多餘的來平衡不足,但是人類生活的社會則不同,在人類的社會中,越是抱怨自己匱乏的人,就會越來越匱乏,而越是感恩的人會越來越富足。

這說明一個人的福報是否增長,跟他是否消費沒有關係,跟他如何消費也沒有關係,不能說買名車奢侈品高檔住宅的人就一定會消耗福報,也不能說一個碌碌無為的平凡人就一定積累了福報。

A這樣的人,在現實社會中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怨氣非常大,他很難做到感恩他得到的,因為人類活著就一定要追求自己生命的價值,即便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他也會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活著,活著幹嘛?當他的生命價值無法實現的時候,就一定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想法,抱怨是一中常態,而後就會有抑鬱的問題發生。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其表現也是象A一樣,看上去「不思進取,平平碌碌,得過且過,對社會沒有什麼貢獻,」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這是因為我們只能夠看到一個人的表面,而無法看到他的背後,我在高中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同學就這樣評價我,「不思進取,平平碌碌,得過且過」還要加了一句「盡看一些沒用的書」,這些沒用的書全是與高考無關的,我所有的時間都用在這上面,但是,與高考有關的書,絕大多數與我的人生無關,而這些與高考無關的書,卻讓成就了現在的我。

所以無論是A還是B,其實都不能用表面現象去評價。這兩個人誰懂得感恩自己得到的,珍惜自己得到的,誰就是有福報的,而且誰就能在此生積累更多的福報。這與他們的日常消費水平無關。消費多的未見得就有福報,消費少的,也未見得就沒有福報。而且一般而言,福報大的人消費水平都不太高,自制力,無貪的心,讓這樣的人不會與別人攀比,反而消費水平很低。

第五、不要相信你眼睛看到的,也不要相信你目前看到的,你不知道別人在背後做什麼,也不知道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是什麼。A也好,B也好,他們的人生走向在死亡沒有到來之前,都是在不斷變化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有福報未見得是好事,沒有福報也未見得是壞事。

第六,上面五個問題聊完了,我想你應當知道「通過自己努力賺來的錢可否隨意消耗」,如果你所指的隨意消耗是指過度浪費,放縱貪慾的話,那毫無疑問是最消福報的,只有無貪的心才會有智慧,才有能力積累福報。如果你努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隨意消耗的話,毫無疑問的是你的人生離智慧還有很遠的距離,工作,是為了讓你的心靈獲得成長,人生獲得價值,財富只是附屬品,如果你把附屬品當正品來追求,那麼你的人生已經不值錢了,你的工作已經不值錢了,無論你做的是什麼工作,工作都是在消耗你的時間,你的時間就是你的生命,而生命是不能與金錢放在同一個天秤上的,無論天秤上放了多少錢,都意味著你的生命一文不值,這會讓你越來越低自尊,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價值。

最後一個問題:消費並不是在消耗有定數的福報,因為福報是沒有恆定不變的定數的,這也是一個人必須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必須要訓練自己以無貪,無攀比,無嫉妒,無嗔恨的方式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重要原因,所有你品格上的成長都是心靈成長的表現,而你的心靈成長就必然帶來智慧上的成長,智慧有所增長就必然會增加你的福報,而當一個人智慧有所成長的時候,必然就會克制貪慾,不會過度消費。


謝邀。

如果新年期間有人祝福你......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你會開心嗎?哈哈......

「五福臨門」更為中國農曆新年揮春中的熱門成語字句,「五福」這二字家傳戶曉,原出於《書經》和《洪範》。

五福是: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長壽」:指生命長壽。

「富貴」:指是擁財富、尊貴地位。

「康寧」:指身體健康、精神安寧。

「好德」:指是以德行來處世做人。

「善終」:指預計知道自己的離開人世的時間,並且沒因橫禍、意外,內心更沒有牽掛留戀。

站中國人來說,無可否認以上「五福臨門」四字合起來,貌似是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基準,但事實真如此簡單嗎?

有人富貴卻苦惱,有人清貧而快樂,有人長期病患又怎想長壽.....?

1) 世事真可十全十美嗎?人人也感覺到美中不足,彷佛人生也有缺陷的角,又有誰知道並非「世事缺陷」,而是「感覺缺陷」。

2) 如果宏觀來說,我們用盡所能,也無法將所有人把「福氣」作出統一界定的標準,因為福氣這件「事」,原來從來不是一件具體的事。

3) 福氣並「不因祈求而擁有」,也「不因沒祈求而失去」,因為關鍵不在於祈求,而是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讓時間、空間自自然然造就出最恰當的匹配。

4) 一段福氣的出現,很多時並非以我們內心一廂情願的結果來呈現,人謀不如天算,如果福氣真降臨於人身上,它必會以最適當的情節發生,重點是有否能力去洞悉當下的情節。

5) 求覺的修行人就是有辦法將人這份「洞悉福氣的能力」引發出來,用「心眼」掃描出世事表象以下的「實相」,洞悉「肉眼」看不見的光明法界叫~「幸福」。

肉體存在的地方叫「世界」。

精神體(思想)存在的地方叫「法界」。

人就是「肉體」加「精神體」的結構而成,喜怒哀樂全部是「精神狀態」所呈現的作用,人的內心造就了一個感覺出來的「世界」。

換言之,人其實一直是生活在「法界的精神領域」,「外在世界」一直被我們「內心法界」架構著,一切苦樂是內心的事,禍福順逆也是內心所支配出來的感覺,「世界」只是「法界」造就,世事只是精神狀態的投射,思想才是禍福的主人,故此:「禍福在心,不在境」。

言歸正傳,心水清的朋友,便能發現題主所問內容可能超過十個問題,題主可能已被民間對福報的誤解所荼毒,導致完全誤解了「福報」的原意,故此,如貿然逐一解釋以上超過十個以上不合情也不合理的點子,未必恰當。

此刻只用以下一段說話去提綱挈領,作最後總結,希望令題主開啟另一天地。

福報不是物質,不可量化,更遑論比較,它只是一份感受的能力,即是說;福厚、福薄也是一份感受快樂、苦惱的能力。

在乎的人送給你一份生日禮物,跟自己逛街時去買,天淵之別。

沙漠喝一杯水,跟閣下現在所喝的一杯水,天淵之別。

禮物仍是禮物,水仍是水,分別在於當下感受的能力

如果以上例子都仍然未明,最後再舉一例......

你討厭的人跟你說一句我愛你,

你喜歡的人跟你說一句我愛你,

你幻想一下有分別嗎?

洞悉以上道理,閣下問題便立即瓦解,而且更會知道人生快樂的意義,否則,只會在形而上兜兜轉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浪費光陰。

送以下幾句說話給當下的我們,祝願我們本有的慧眼早日開啟,人人也可觀照出光明法界之美,麒麟降臨心門,日日豐收。

不求回報來奉獻,

放下埋怨福氣添,

中庸觀照人間樂,

福祿壽全內心見。

P.S 搞不清福是什麼,禍就會到。福,究竟是什麼?盼君好好領悟,祝福你嘍!


你既然從宗教問,我便從宗教答。

1 賺錢能力本身就是定數。一般來說不存在一個人很能賺,卻沒什麼福報的概念。比如佛經上經常用「生富貴家」做善報的例子。再比如了凡四訓第二章里一堆小故事。

多數富人的兒子都很優秀。所謂紈絝子弟,大多是歷史的刻意抹黑。而那些白手起家者也多是不凡心性,能賺那個錢,自然有那個命來花。

又有人說,橫財無福享受。其實更多是心量不足,橫財生橫禍罷了。

2 幸福並不一定表現在財富上。

更多情況表現在願望的被滿足。比如想家人平安,妻子賢惠,兒孫滿堂等等。比如拿紫薇斗數來看。判斷一個人的幸福,要看他身宮落在何處。也就是這個人志向在哪?有人身宮在財,那就看他的財帛宮。有人身宮在夫妻,那就要看他夫妻宮好不好。這代表一個人是否有幸福感。而福德宮是反應此人的先天福報。也就是說此人到底能多嗨,能嗨多久。

總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以至於古人搞了這麼複雜的十二宮模型來說明。比現代格式塔心理學還複雜。怎能是一個賺多少錢就解決的。

3 宿命論是不對的。

看官說了,你又是了凡四訓,又是紫薇斗數的,怎麼又說宿命論不對?豈不知大善大惡不算命的道理。依報隨著正報轉。按佛教理論說因果報應是先進先出的系統。也就是說一個因先輸入,那這個果就先報。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業障厚,那麼你再結下的因果想要輸出就得排隊,也就是說報應的慢。一個人業障清凈那就報應的快。

換句話說,所謂算命能算準,就是基於先進先出的規則。你今生造業得排到來世甚至後世才能輸出。所以今生果報才確定。

但這不是宿命論,是因果論。破除定數的辦法就是儘快結算完畢。這就是大善大惡算不準的道理(清算太快了)。

在此多說一句。這理論不是我瞎掰。地藏占察經里先要學人占察自己業力是否清凈,因為不凈的話修行難以出離。既你這個程序close不掉。

以上理論本人親證。受戒律所束,不能詳說。

4 唯心所現

大千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歸根結底,心念一轉,十方震動。

定數?天命?

我心是佛,我即天道。那裡有什麼局限可言?還是要看你心量能有多大了。

以上言論,權當笑談。不必認真。箇中滋味,如人飲水。


宗薩仁波切

了解福德

德格有一個小王國,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所以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上師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

曾有預言說,當他們兩人舉辦大法會時,蔣揚欽哲旺波應該要在法會當中把德格王痛打一頓。時至今日,德格人甚至還會說,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所以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因為根據那個預言,如果蔣揚欽哲旺波在那天狠打了德格王,德格王室就能持續的傳承下去。

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是因為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種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別里,比如聲聞乘,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所討論的有關「佛性」的概念,他們只談「福德」。

我發現有關「福德」的詮釋混合了許多文化上的差異。有人問過我:「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難道不是應該除去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我們怎麼會有積聚、儲存「定期存款」的這種心態呢?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

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我們先談談「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亞」只是個名稱、標籤。剛才我提到,許多人認為「運氣」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如此。「福德」的道理其實是「業力」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

如同我常講的,「業力」要比「空性」難教。你可以概括的說,「業」就是因、緣、果。舉例來說,如果你種花,一旦把種子、肥料、土壤、水分、時間和空間等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塊兒,假使又沒有任何障礙,花一定會綻放;在這種層次上了解因果還算容易。不過,一旦它涉及了某種隱含的因素,譬如你用同樣的種子種了十朵花───不只是一粒種子,而是十粒完全相同種類的種子───當其中一粒種子表現得不太一樣時,我們就必須更深入的探究。

你對這些種子的照顧完全相同,可是這粒種子的表現就是不一樣,因此你進一步探究:也許這粒種子的前二代種子,因某個特殊事件而影響了它的基因。當我們開始探索更多隱藏的因素,有些人就從這裡開始變成宿命論者,有些人變成虛無主義者、科學家、有神論者、無神論者等等。

福德可以被創造

根據佛教的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

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幾乎沒受什麼教育,書又念得不好,家事也不行;而另一個則是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會先說,這是業力的緣故。

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解釋,他們的想法常是這樣。

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他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的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

這一點很重要。「業」是你可以自己創造的;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要再多一個鼻子,你可以作整型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了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共同的福德

我現在要講得再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有何種福德或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參選人會當選。我們都不知道。

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福與非福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對象不單是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它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這完全是相對的。

譬如說你開車到某個地方並且順利抵達,可是你卻沒有福氣把車停好,你到處找都找不到車位。如果本來把車停好後,你的約會將帶給你一些美好的時光,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

不過,假設說,正當你一直找不到停車位,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崩塌了───是因為你的「福德」,所以找不到車位。

福德的相對性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日常的世俗生活,甚至你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也是非常相對的。

從中古世紀到現在,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 iPhone這樣的手機;我們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打個電話就行了。

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生在這樣物質主義的時代。

福德帶你接近實相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的行為;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它的範圍可以從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一直到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現在是以佛教徒的身分來說,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點,或至少仍有「佛」的概念。所謂缺乏福德可能小至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有人咳嗽,以致於你沒聽到。

基本上,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需要怎麼做呢?修行之道因而鋪展出來。因為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任何帶我們越接近實相的事,我們要試著去作;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情,我們盡量避免。積聚福德的三種訓練

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三種積聚福德的方法。這三個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訓練藏文稱為「拉巴」,我把它們的順序倒過來講。

一、智慧的訓練第一個訓練是「拉巴西惹」───智慧的訓練,智慧的訓練會幫助你們了解(我剛才所講的)無常及其它許多實相。擁有智慧,你就更能體會、欣賞這些實相。為了累積智慧,我們透過像是聞、思、修等方法來積聚一些因和緣。

舉例來說,去參加討論實相的課程,在這裡,我們不是指科學上的事實,或者什麼食物適合或不適合吃,我們討論的不是這種事實。我們指的是能夠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實,那才是我們需要的───智慧的訓練。

要訓練智慧,你必須習慣所謂「開放的心胸」,你必須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顧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種族、某種思惟、性別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諸如此類的「教」或「主義」的束縛,為了擁有智慧,你就必須超越這一切,你必須創造開放的態度。

但這有點困難,你知道為什麼難嗎?因為你要不斷對你自己下的結論保持懷疑的態度。我要說的是,你必須在謙卑和自信之間找到平衡,而這兩者的平衡並不容易。

當你研讀佛教哲學時,可能聽過: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學系統,它是最無神論的哲學系統。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與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沒有一點關係,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不過,你真的必須試著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縛。這很難,因為所謂的「客觀」其實還是「主觀」;你終將只選擇你信任的人,所以實際上,作決定的人仍是你。我們來簡要的談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時,外顯沒有任何障礙。

我舉個例子,如果你看著鏡子,會看到你自己的臉在鏡子里。鏡子里的臉並不真實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張臉,它不是真實的。但問題是,只有你的臉會反射在鏡子里,當你看鏡子時,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臉,而不是一個杯子、一本書,或任何其它東西。可能有人會想,假如這是幻覺,那麼反映出來的東西就應該是一團混亂。可是,它卻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動你的臉,它也跟著動,這讓你忘了它是不真實的。基本上,根據佛法,這就是一切事物(萬事萬物)運作的方式。對你們來說,我坐在你們面前;對我來說,你們坐在我面前。這就像鏡子里的反射───空與顯同時存在。因為我們談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這個例子。討論智慧並不容易。

二、三摩地禪定的訓練第二個訓練是三摩地禪定。禪定是累積福德的另一種訓練或另一種方法。禪定會帶你接近實相,但不是所有類形的禪定都可以。我們講的不是欣賞夕陽的這種禪定。近來,大家把欣賞落日餘暉、聆聽貝多芬伴隨鳥兒啁啾的音樂,當作是禪定。

只有以智慧為基礎的禪定,才能視為帶你接近實相的禪修;「夕陽禪定」不會帶你趨近實相。在這裡我要小小顛覆你們。現在我常聽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這些點子:「不要回想過去,不要臆測未來,安住在當下。」他們卻沒有把功勞歸給佛陀或佛弟子們對「當下」的討論。

各位知道嗎,就算你擅於不住過去、不住未來、安住當下,假使你不了解空與顯,「當下禪定」就如同「夕陽禪定」一樣沒有用;我是說真的。不過當然,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很有異國情調,很深奧。「安住當下」,哇,聽起來很棒!當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與顯,它就完全沒用!

為什麼要安住當下呢?而且,事實上根本沒有「當下」這個東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從究竟上來說,佛教徒不相信時間;「當下」是時間,所以它也不存在。其實我會說,「夕陽禪定」還比較好,至少它給你一點憂傷的感覺,你可能還能曬一身黑亮的皮膚。所以,禪定的訓練必須有一個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為合格的創造福德的機器,禪定的訓練必須與第一個訓練───智慧的訓練───不相衝突。我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我們往往被禪修的種種儀式轉移了注意力,以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們喜歡那些規矩,比如身體坐直,至少這是我們可以感知到。這裡順帶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禪修。

在眾多禪定的方法里,有兩個是「止」和「觀」,相信你們已經聽說過上千萬遍,所以我用幾句話作個概要的解釋。基本上,「止」是個詭計,而「觀」是生意。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這些詭計;因此「止」和「觀」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師剛出現在我腦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麼。根據那些偉大的大乘導師們,佛陀好比是個醫生,我們如同生病的人,我們有情緒煩惱的疾病。當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時,比如頭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當你有情緒煩惱的疾病時,不只你受苦,你同時讓別人也受苦。這其實是摘自寂天所說的話。

對於一般的疾病,我們有許多藥物可用。當我到藥房買葯,光是治療頭痛的葯就有很多,治療情緒煩惱的葯卻極為稀少;事實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許這話說得有點太過分。許多靈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討論能去除這個情緒之病的藥方。許多修道提到像是「愛你的鄰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緒煩惱的因,也就是去除我執。這就是為什麼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對治這種病,禪定的訓練是佛所開的藥方。我最近才了解到,從佛教的觀點嚴格來看,當今人們所謂的「禪定」,多數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為,身體打直、緩慢呼吸、不要移動,這就是禪定;那不一定是禪定,那只是身體坐直。

對於禪定,一個比較嚴謹的藏文用語是「釀札」。「釀」的意思是平等,「札」是不打擾、不碰觸、順其自然。我對《道德經》十分推崇,它開頭短短几句就說了許多關於順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左、右,沒有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順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搖擺,或在墨西哥度假勝地啜飲龍舌蘭酒,只要你可以做「釀札」───平等、順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禪定。

三、戒律的訓練最後是第三個戒律的訓練,這點很重要。如同三摩地的訓練,戒律的訓練也必須與智慧有關。如果你的戒律與智慧無關,不論你做什麼───像繞行多次,用繩索將你的身體完全捆綁起來───都不是我們這裡所談的戒律。

我們討論的是福德,所以我講的是積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衝突,這點很重要。彌勒菩薩說,一個持戒的人心裡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點鐘起床,不吃鴕鳥肉,我不殺蟑螂反而收養他們……」如果你以此為傲,你守的戒律與智慧無關,這種戒律會使你變得像清教徒似的嚴肅而拘謹。

如果你變得嚴肅拘謹,你會有兩種「情結」。當你走在紐約蘇活區,你會有優越情結,例如你看到妓女,你產生優越感,因而瞧不起她們。當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侶,你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感不是謙卑,它基本上像是憤怒,你會努力在耆那教僧侶的身上挑毛病。

我們佛教徒常常做這種事,也許不該說我們,實際上是我常常做這種事。我覺得耆那教那麼好,不知道為什麼它沒能在這世界上興盛起來。當我看見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應是:「他們沒有智慧,他們沒有空性和明覺。」而不是去欣賞他們瑣碎而狂熱式的堅守非暴力原則。狂熱式的非暴力,你們聽過這種說法嗎?舊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嗎?你們應該上網查查。聽說美國東岸有他們的中心,加州的這些比基尼可能對耆那教的僧侶來說多得難以招架。

發誓受戒我們再回來談「戒律」。任何事都可以當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議是你自己規範自己,而不是別人強迫你,不過你可以選擇去要求某個人給你戒律。你知道這稱為什麼嗎?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個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願望之類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義大利面之後,立即產生的罪惡感:「從明天開始,我再也不吃義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後你產生更多的罪惡感───一種「充滿罪惡感的誓言」。

持有某種戒律來發展三摩地禪定,並進而發展智慧,這是必要的。假使這個戒律的訓練還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們說,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為。也許我們沒有能力發一個像是「不殺鴕鳥」的誓言,但你有力量發誓,刷牙時把水龍頭關上而不浪費水───你可以發這種誓言。

問題是,我們許多人認為這個誓言那麼微不足道。「我們不要發那種誓言,我們要試著發些比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為。」那樣的誓言就很難了!就算只是每個星期三不要有性行為都很難,有時你會忘記。

不過老實告訴各位,我發現,連刷牙時關上水龍頭都並不容易。我們許多人會認為這樣的小事和靈修的道路無關。關掉水龍頭?這有何靈性可言?其實這個戒律算不算是靈修,完全在於你的動機,端看你多有創意。

如果你是菩薩,曾經受過菩薩戒,並且發過誓,每一次刷牙的時候都要關掉水龍頭,這個行為就會利益眾生。這不只能幫助他們證悟,也有益於生態環境,還能幫助人類。受戒或發誓是一個積聚福德資糧的好方式。比如說,現在,你我沒有到處殺人。我們這樣沒有殺人已經過了多少年?我們沒去殺人其實只是因為我們沒有那個膽量,沒有時間,沒有力氣,也沒有理由去殺人。

殺人要花很多時間,如果你殺人,就得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件事情上───之前、之後、和中間的過程。可是我們這樣有累積福德嗎?沒有。我們沒有累積殺人的惡業,也沒有累積不殺人的善業;我們只是懶惰。

佛教積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個簡單的行為就可以積聚大量的福德。假設你一開始就發誓不殺人,一旦發了誓,即使你在睡覺,因為你在睡覺時沒有殺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積福德。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積福德資糧,就得發誓。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積聚福德的方式包括:做大禮拜,以粉碎傲慢;做供養,以對治慳吝;發露懺悔不端的行為,以摧毀我執藏匿或築巢之處;隨喜他人善行,以對抗嫉妒;為了對抗錯誤的知見,我們做兩件事───請上師轉-法-輪或開示,以及請上師住世;然後迴向福德。所以這應該回復了先前的問題:「積聚福德資糧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為智慧已經消失了。我要以兩段話作結論。佛法的道路有兩項挑戰,第一個是,有關實相的科學和哲學在智識上非常難理解;第二個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學討論的實相,而是實相本身───是如此簡單,簡單到讓我們難以信任。你們會有這兩項挑戰,第一個挑戰很容易,你可以閱讀書籍,問有關佛法的問題,只要你能這樣做,你就會有進步。第二個挑戰很困難,這個挑戰在於「簡單」。你不能閱讀書籍,沒有人能教你,你越問就越糊塗;解決之道在於「福德」。當你具足福德,甚至聽到嬰兒的哭鬧聲,你會去想「噢,這就是了。」這整個世界也許會認為你是個白痴,但誰在乎呢?所謂「什麼都不在乎」其實是對證悟一個相當好的描述。


有些人,他們累世修積,福德深厚,但是你如果讓他把福德轉換成人世間的名利權勢,他絕對不幹。福德是生命提升境界必備的根基,極其珍貴,把她轉換成世間虛幻的名利,又是轉瞬即逝的無常之物,這,實際上是生命深深的無奈。


也曾產生過類似的疑惑。網上看到過言論說福報是一定的,具體到物質上,就是一生所享有的食物,金錢等是定數,越用越少。所以得出結論,一定要惜福,生活越清貧,福報越長 。

在此做一個假設,一位是錦衣玉食的貴族子弟,但他內心不快樂,鬱鬱寡歡。一個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無憂無慮,家庭溫暖和睦。那麼,這兩位孩子哪個更幸福呢?哪個更有福報呢?

再舉一個俗套的故事作為例子,富翁家裡兩個雙胞胎兄弟,一個悲觀主義者,一個樂觀主義者。他把悲觀的孩子卧室堆滿玩具,把樂觀的孩子放到馬糞里。悲觀的孩子對著玩具哭泣,認為去了學校會被同學們搶走,樂觀的孩子在馬糞里玩的不亦樂乎,他認為僕人在與他遊戲,藏了一匹小馬。兩個孩子同樣的生活環境,享有同等的物質,卻性格迥異。他們的福報又是一樣的嗎?

以上兩個故事拋開樓主的疑惑。不如根據假設深思一下。

慢慢會清晰,原來福報只是一種內心的感受,對幸福的感悟能力,與外界的境遇,所擁有的物質,所處的地位,所有的名利,甚至是否擁有和睦溫暖的家庭並無直接的關係。

當然,同樣的心態下,生活質量的提高,家庭的美滿,物質的富足,能給人帶來更加溫暖幸福的感覺。也不應因迷信而拒絕消費和享受生活。

古代甲骨文福字的書寫,也是一種向天地祭祀付出的儀式。世代相傳至今,漢字的書寫方法和涵義都被後人慢慢曲解。

新年第一天之際,祝福大家福慧增長,闔家幸福^?_?^


福報和你的財富一樣,但是福報是隱形的。心有度,則福澤深,心無度,則福澤淺,這是先天的程度。心力可以磨練。當一個人在福報上只有消耗沒有積攢,那麼遇到考驗的深淺也不同了。福報可以擋一些很難過去的考驗,比如就正好遇到事的時候遇到能幫你的。如果沒有福報,就遇不到這樣的人,後者會更以為人不可信,惡性循壞。其實是福報消耗殆盡,沒有積累的原因。


復云何業獲大福德。有十種業。云何十種。

離劫盜

離勸他非

離隨喜盜

孝養父母

信崇聖賢

慶他名利

廣行惠施

不嫉名利

不慳財寶愛恤孤貧

供養三寶

如是十種獲福廣大。


1.是定數又不是定數,根本講的話,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你說的福報也是如此,因為福報根據你的理解是享受,名聞利養,身體的舒爽心情的愉悅都在此範圍內,但是中觀並不承認這個福是實有的。

2.你的問題在於把福報這個東西具體化數字化了,就好比銀行里的存款一樣,取出來用就會少一點,但請注意!對於多數人來說,福報真的是用一點少一點!因為多數人都是不斷地索取而不是施捨,貪心最後走哪一道你懂的。

3.我有一個公式就是 福報=你外界的環境好壞/你對自我的執著的程度,這個世間呢多數人都是致力於改善外界條件的,只有少數是致力改變自身的(也就是修行),而佛法是徹徹底底的無我,什麼人福報最大?無我法者,因為我執沒有,你看金剛經上講,你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拿來布施,卻絲毫比不上受持讀誦四句偈的福德大,真的不是假話,就好比夢中給你一座金山銀山和現實里給你100塊,你要聰明的話肯定選100塊吧!因為這100是真實利益嘛!以菩薩不受福德故,是故說福德多,不受福德,明白么!因為畢竟無我,所以福德就多,用大白話講你試圖控制什麼你就被什麼控制,無欲則剛,對不對?

4.以上基本就是我對福報的理解,你要想福德大,一個是注意自己的慾望,合乎情理的沒問題,但過度不好。除此之外一個是要注意惜福,如果你是佛教徒那就多迴向,多感恩,我執要小心量要大,互勉吧。


題主,稍稍提醒一下。首先你一定要弄清楚什麼是福報?然後,世俗認為的有無福報或者是福報大小是「真實」的嗎?


錢其實是分享其他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權利。是一種分配工具。

努力工作不一定能賺到錢。

就象種田一樣,先要有種子,田地,然後你努力澆水施肥才有意義。

如果你剛好在一大片野生的麥田旁,不努力工作也有收穫。

所謂定數,跟種田一樣,其實是限定某個範圍內的數字,也就是,這粒種子,種下去,不去管他,有100粒的收穫,努力澆水,有150粒,這個差別不會太大。

所以AB兩人,這輩子福報如果相同的話,努力與不努力,不可能是3000與10萬的差別,大概也就是3000和5000的差別。如果A學佛後,知道布施得福,每月用3000工資中的1000布施,大概2-3年後,每月賺到的錢會慢慢的提升。努力賺錢的B,可能因為不擇手段,種下很多惡因,將來可能會遭到些災難,把錢消耗掉。

買奢侈品不必然等同於浪費,買奢侈品,願意為別人的勞動付高價,也可以理解為對別人勞動價值的尊重。

當然如果用了奢侈品後,有一種傲慢的心態,那會種下不好的種子,將來福報會很差。

有些人買了很多用不著的奢侈品。那就是浪費了,浪費會形成習氣,以後的福報很容易被浪費掉。別人有100萬的福報,可以有20年的壽命享用,他可能只有10年的壽命。

當然吃方面的奢侈是非常錯誤和沒有必要的,消耗大量福報同時欠下很多命債。

自己的福報當然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支配,跟惡報不一樣,惡報是有強制性的,該你還的時候一定得還,福報是沒有強制性的,想怎麼用都行,但行菩薩道,一般是不會自己受用的,都是用來利益眾生。


@Handsome 為回答點贊!

禍福在心,不在境

我想起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耳朵失去了聽力的人表演,他非常用功努力,表演非常極致超出很多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一直面帶微笑,而且特別自信,他呈現出來的整個狀態非常陽光!

相反,生活中很多人身體健康生活富裕,可是卻過的很灰暗,非常不開心。

福報,不是一個量詞。有錢不代表快樂,幸福不是物質能決定的。一個幸福的人才是有福之人!


題主所問,關鍵是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福報」。

首先,福報不局限於物質領域。

有錢但是無親朋好友活得很寂寞,或者身患重病生不如死,這樣叫有福報嗎?

清貧但健康知足,生活得很快樂,這樣叫沒福報嗎?

福報,是感受幸福的能力,「感受」是來自於「內心」。

每個人內心對外界的感受不同,如何比較?

既然感受無法比較,福報也無法比較,如此一來,題主的問題就不成立了。

先搞清楚福報是什麼,再搞清楚福報來自哪裡,然後才能談得上培植福報。

福田是「心田」,不是用金錢的數字來度量的。


苦惱和福報問題

問: 人在世間,沒有不苦惱的。人人都造罪,有罪必然受苦。只不過有覺悟的,有不覺悟的。早覺悟的,早有福報;晚覺悟的,晚有福報;不覺悟的,沒有福報。

老師:這都是一些權巧的說法,一切福報都非福報,因為對你來說,真正讓你住於三惡道的,並不是苦,而是樂,一定要明白這一點,苦是讓你出離三惡道的,樂是讓你墮入三惡道的,真正對大修行人來說,樂就是苦,不要認為就是,你現在修行就是修了好大的福報,你現在求得很大的福報,發財,發財就讓你墮入鬼道,所以對於菩薩來說,並不怕苦,對於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從來不怕吃苦,他怕的就是墮入了那種享樂中。
  福,真正說起來,只有修行佛法才有福(因為佛教的實證體現是最究竟的)

-------------------------------------------------------------------------------------------

歡迎對修行充滿興趣的師兄們加入思維本體學打坐答疑群462560166,禪修原理析要群341628566,以後會進行系統的學習和解疑。


現代人的宗教是錢,不論形式上信仰什麼,但自覺不自覺的就把所有的問題歸因於錢,題主的問題以及下面的諸多回答就反映了這點。

探討福報多少只在佔有外部物資多寡上打轉是狹隘的。

福是個綜合體,財富一方面,親情、友情、健康、事業、尊重、自信、正知等等等等諸多合在一起才能稍做評判。

既然在佛學項下,那麼也許用正報、依報來表述更合理。

依報就是我們所依之外部環境。正報就是我們的心,心在那裡,正報就在那裡。

正報莊嚴自然依報莊嚴,依報隨著正報轉。

釋家講福慧,佛陀是兩足尊,悉皆具足。

一回事。

要問福,先問心。


從某個固定的時間點來看,福報確實是個定數,比如你做生意掙了一百萬,你花五十萬買了輛賓士,你的福報就只剩下五十萬了,如果你選擇一直不勞動,坐吃山空,然後又每天請朋友吃吃喝喝,五十萬很快就花光了。如果你把一百萬拿去再次投資,勵精圖治,把公司越搞越好,你的福報彷彿又多了起來。

題目中的福報有很多神秘主義色彩圍繞在那邊,你的假設也有點混亂。

在佛教哲學中,福報相當於是因緣果的另一個名字。基本上來說,以人類的智慧,是算不出誰誰有多少福報的,每一種福報或者你遭遇的每一種情境,都有成千上萬種因緣在影響著。雖然我們算不清誰誰有多少福報,但卻可以基於一種簡單的理念可以讓自己的福報更加飽滿。

節儉是基於一個簡單的理由,你的錢多花出去一分,自然你的福報,或者說你的勞動果實就少了一分。你在工作中多付出幾分,自然你的工資就可能會多增加幾分。你在婚姻中,多關心另一半,多為家裡做點事,多奉獻幾分,你們的歡樂時光就會多幾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在意的東西,有的人在意家庭,有的人在意自己的享樂,有的人在意自己的事業,有的人想買好的汽車,有的人喜歡漂亮的包包,有的人喜歡另類的衣服,如果你希望自己在哪方面的福報比較多,就多在那方面奉獻,少在那方面透支。更多的奉獻就會有好的因和緣,當然也就會結出好的果,自然就是福報,好吃懶做不是好的因和緣,當然就會結出不太好的果,自然就是惡報。


「福報」二字重點在報,即報應,其基於因果而來,理論基礎為佛教「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概念。

要看一人報應,應以過去現在未來的全局觀念討論,只看今生不完全符合其理論框架。

因果道理就是種何種因,得何種果,非常簡單,是規律,客觀的,所謂「禍福」是由人的主觀認識形成,是主觀的,可變的。

關於吉凶、福禍,在《易》中給出了很好的闡述,一是萬事都在變化中,二是每件事從不同角度看就是另一個卦象(吉凶悔吝)。

簡而言之,要預測一個人的命運應脫開主觀「福」的概念,上升到「報」這種規律性的角度,這樣更加準確,且具有普適性。

以上。


經典小學數學應用題 一個水池 一邊放水一邊進水 水池會不會幹涸?


福報(﹣∞,+∞)

福報可增減,負的福報≈業障

關於題主的問題:賺錢不會消耗福報,花錢享受會消耗福報,一直到0那裡,只要你不造業,就不會去到負的那裡。問題來了,凡人能否保證永不造業?連天道的眾生都有可能去地獄,你敢說你的福報比天道28重天的眾生福報大?所以告訴你要修行要修行,放下貪念,六道輪迴皆是苦。只有擺脫六道輪迴,才是真正的解脫

佛的福報無窮大?六界內可論福報,超出六界不可論。

六界外是空


福德本質上有為法。比如五億的豪宅,成本是稀有而昂貴的石料木料金屬和設計,和五十萬的房子比,他的高貴在於「原材料和相關組合背後的心非常稀有」,如果人人都能挖到頂級的石頭種頂級的木頭鍛造頂級的金屬,畫設計圖,五億豪宅就會隨處可見。

同理,福德的損耗,本質上是「你的智慧撐不起你的慾望」,你不去進修智慧「即滿足你福德成就的根本」,而是白白浪費自己的肉體「比如邪淫和醉酒」乃至於「墮胎」,你的智慧就會被「貪嗔痴」即「我想要非分之物,得不到就仇恨就惦記」的情緒替代,自我進化無從談起。

福德的定數不過是「你個人智慧的適用範圍的必然結果」,好比你是英語專業,有的人教英語可以教出上市公司,你卻只能賺三千,但你卻不去努力進修大成就需要的一切組合元素「即修緣起因果」反而沉溺在貪嗔痴里。

那你必老必死福德只會被時間和情緒消耗完啊。


推薦閱讀:

我覺得不存在任何大眾所謂的天神佛陀對嗎?
佛學理論強調無我,求空,涅槃寂靜,看多了會不會不求上進呢?
不間斷地觀照呼吸和日常生活的衝突?

TAG: | 佛教 | 禪宗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