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煮肉,有的會爛有的會老?
長時間煮肉,有些時候會煮的很爛很軟,有些時候會煮的很老幾乎咬不動,這是為什麼呢?
注意,題主問的是,為什麼「長時間煮肉,有些時候會煮的很爛很軟,有些時候會煮的很老幾乎咬不動」。不同部位的肉確實在長時間燉煮之後會有不同的口感,但並非唯一決定性因素。
這個問題可以從肉質組成的角度回答。
題主問的燉肉應該是這樣的:
通常情況下,肉裡面都含有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一種組成肌腱,韌帶,軟骨,血管的連接性蛋白質,在有的部位的肉中,它還會有包裹肌肉纖維的作用。以牛肉為例,膠原蛋白一般在牛腩,牛肋骨,牛肩部位比較多,這些地方也經常用來燉煮。膠原蛋白的存在,會讓肉變的很有嚼勁,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肉老,嚼不爛。
但是,膠原蛋白在長時間加熱的情況下會分解成凝膠,這種像果凍一樣又軟又嫩的膠質會讓肉的口感變的嫩,甚至爛。由此可見,有時候煮肉,當時間和火候不到時,膠原蛋白沒有分解成凝膠,肉的口感會老的嚼不爛,但當肉經過長時間燉煮,膠原蛋白被分解,就會得到軟爛的口感。
舉個例子,一般燉牛腩,燉到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肉質會是很緊,很老的口感;而燉到兩個半小時,口感會是嫩嫩的軟爛。
再舉個例子,國外吃Roast Beef, 在常規的製作時間內,成品應該是中間帶一點粉色,口感嫩,卻不失肉的緊緻;而另一種Roast Beef叫Pot Roast, 就是利用蛋白質分解的原理,製作出來的肉便是全熟軟爛的口感順帶把煎肉的原理也說一下:
一般用來煎肉的部位和燉肉的部位不一樣,其中膠原蛋白含量較少。決定性因素在於,肉由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組成。舉個例子,當煎一塊牛排到medium的熟度,肉裡面的肌凝蛋白分子結構展開,而肌動蛋白仍處於完整狀態。但牛肉內部溫度上升到攝氏65.5度左右時,肌動蛋白開始展開,此時牛肉會開始逐漸失去嫩度。也就是慢慢變老。由此可見,蛋白質對於肉質的軟嫩程度具有很大的決定作用。謝謝邀請,一般說來,肉質的軟硬和動物身體的部位、年齡及其活動程度有關(這句話出自《食物與廚藝》的肉類篇)。
- 以肉質的軟硬和動物身體部位、年齡和活動程度的關係來說
書里也舉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比如牛裡脊就比較嫩,牛腿肉就比較老。因為裡脊這種部位不太動,而腿部動得多,結締組織比例比起裡脊要明顯高很多。所以一般處理結締組織多的部位,會用長時間的燉煮直到軟爛。
除了結締組織的影響之外,還有就是肉裡面所含的脂肪比例也會對口感有影響。牛腩會比較肥,跟牛腿肉燉煮一樣的時間的話,牛腩會讓人覺得軟爛一些,牛腿肉會相對勁道一點(注意是相對)。
年齡的影響就不用多說了,老母雞和小嫩雞的區別大家都知道啦。
- 為什麼長時間煮肉,有的會很軟爛有的完全咬不動?
大部分我們會碰到的情況,還是時間和工具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肉(考慮到肉的年齡、部位等等)來烹煮不同的時間。
- 都是燉煮,牛板筋或者牛筋(結締組織最多最多的部位!)我用高壓鍋都會煮四十分鐘,牛腩大概用高壓鍋煮二十五分鐘左右,湯鍋或者鑄鐵鍋的話,牛腩我會煮兩個半小時——這些時間和工具可以得到我自己想要的軟爛效果,你也可以試試看你想要的效果,按不同的部位和工具來說都要多長時間,多試幾次就知道啦。
燉得非常軟爛的牛肩肉,牛肩肉的脂肪含量比牛腩要低一點,結締組織比牛腿肉要少一點,我蠻愛用的。(紅酒巧克力燉牛肉,方子可以在我的菜譜公眾號tianluo_hhhaze裡面找)
- 對於肉質本來就比較嫩的部位,用非常短的時間來快速烹調就可以了,否則就會有所謂的煮過頭。非常明顯的表現是在小炒裡面的炒牛肉、炒裡脊、炒豬肚等等,尤其是豬肚,它不像各種肉絲一樣可以用嫩肉粉來取巧,而是真的只能完全靠火候。火候對了,炒出來就是脆肚;火候不對,炒出來就完全咬不動。對於廚房經驗不足的人要炒豬肚的話,我一般會建議燉到軟爛之後再來炒。。。
- 如果能夠提前對食材做一些處理,比如腌漬,也能夠改變肉的質地,讓它比較容易被燉得軟爛。比如我燉雞肉之類的,會先用老抽或生抽腌漬半小時以上或在冰箱過夜。出來的效果就是,就算用同樣的燉煮時間,這樣做出來的雞肉會比不腌漬的要軟爛一些。
看了下沒有公認度比較高的答案,作為餐飲工作者給幾點建議1人有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層,燉炒蒸煮等不一樣做法對肉的品種和形狀是不同的,例如魚香肉絲是通脊肉切絲,而紅燒肉是五花肉切正方形塊。!!!!不要忽略形狀,形狀很重要!同樣一塊五花肉,切片的和切塊的同時下鍋,無論是煸炒還是煮燉,都是片先熟。2肉的初加工,包括肉的改刀和腌碼,改刀剛才第一條說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丁絲片條粒,形狀發小一定要均勻,不然就會導致有的糊了有的沒熟。煮肉可以放蔥薑桂皮八角,去異味還可以增香。3燉湯燉肉都是大火燒開後小火慢慢煮。開始的大火,是要讓水溫迅速升高。因為肉在溫水中煮的時間長,會變得很勁,很難嚼爛,不易煮熟。小火需要煮很長時間,讓材料的味道融到湯中,同時湯中的肉也更入味。比起大火來,小火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燉出來的湯非常清澈,如果大火的話湯就會非常渾濁。(第三條摘自知乎何義,原諒我不會@)先寫這些,要是覺得好還可以加更,純手機碼字,就不排版了,各種湊合看,有不懂的可以私信或者評論問我,更歡迎同道中人共同交流提高。
看了高票的幾個答案,似乎都沒說到點子上。肉類加工過後的軟硬和內部的微觀結構有關。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所說的「肉」大概包含這些東西:皮膚,肌腱,筋膜這樣的結締組織;脂肪組織;肌肉組織,包括骨骼肌,平滑肌(牛肚),心肌(心臟)。
對於結締組織來說,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和蛋白聚多糖,這樣的組織在長時間的燉煮中會慢慢被水解,結構變散,所以會越煮越軟爛;
對於脂肪組織,脂肪細胞本身就比較膨大而鬆散,主要成分脂肪酸甘油三酯在燉煮中也會被水解,脂肪一般是最快煮爛的部分;
對於肌肉組織來說情況有所不同,肌肉由大量的肌肉纖維,也就是肌肉細胞較為緊密的堆積而成,其口感和其中水的含量有很大關係。水分含量越高,細胞越膨大,細胞間隙也越大,吃起來就越軟爛。而加熱和外部的高離子濃度(就是放鹽……)會導致部分水分從細胞中滲出,這就是為什麼炒/煎/炸以後的肉會比較生的肉吃起來老一些的原因。在燉煮的環境里,周圍的水分充足,肌肉細胞中的蛋白質等物質也會慢慢水解,很多細胞還會吸水膨脹,所以長時間的燉煮也可以把肉煮爛。但是,但是,但是!如果肉中的細胞大量破裂了,那就留不住水分了,煮再久的時間也沒法讓細胞膨脹起來,細胞的骨架細胞膜成分是磷脂雙分子層,這個東西比較緻密水解很慢,大量的細胞塌陷在一起就造成了很柴的口感。那麼什麼情況下細胞會破裂呢?最容易造成細胞破裂的操作方法就是冷凍+較快的解凍,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冰晶會把細胞撐破,不信你試試,拿塊牛肉凍硬了,再放在熱水裡解凍,煮出來的肉保證柴的不行。
其他的一些手段也可以使肉更嫩更軟一些,比如嫩肉精,主要成分是蛋白酶,可以促進蛋白的水解。有的同學對這玩意心存芥蒂,其實要具體分析了,主要成分蛋白酶是沒什麼問題的,而且一加熱蛋白酶也變性或者水解了,和普通蛋白質沒什麼區別;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是生產過程中添加的其他物質,一般來說買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的大牌子就行了,還是相當安全的。
另外,上面已經提到了,水中的鹽濃度高的話,細胞吸水速度會變慢,所以,要想快點煮熟爛,記得晚點放鹽哦。
一鍋燉熟,不揭蓋不添水
肉類處理是個技術活。
嫌老可以用小蘇打腌一下。下鍋的時候是冷水還是熱水?這是不一樣的。
不過,沒有什麼肉能禁得住高壓鍋兩小時的悶燉。煮爛還是煮老?這是一個時間問題。
每個部分的肉結構不同
瘦肉和肥肉不一樣,肥肉是脂肪遇熱會溶解,裡面沒有什麼肉纖維所以不會讓人感覺老,但是吃在嘴裡很油膩,瘦肉就不一樣了~!都是由粗纖維組成,如果長時間進行烹調的話就會老化!
嘯1.肋條上的肉跟腿棒子上的肉是不一樣的2.肉切的大小形狀不一樣的3.在鍋里的位置不一樣的、受熱就不一樣的
脂肪含量不一樣。脂肪多的會爛,少的會老
早放鹽和晚放鹽的區別吧,如果題主是經常做家常菜出現的這個問題。
我當年修鍊不到家,燉肉鹽放早了都老了。推薦閱讀:
※有哪些好吃的豆腐乳?
※怎樣蒸出酒店裡完全沒有腥味的清蒸鱸魚?
※為什麼飯館裡的鯽魚湯那麼白?
※梅菜扣肉怎麼做才能那麼香?
※廣東的老火靚湯有沒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