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慾望是痛苦的來源,但是現在無欲無求的態度如何在社會上生存呢?


慾望分為兩種,貪慾和善法欲。

貪慾是指對世間色、聲、香、味、觸、食、睡、錢財、名利等【過分】的執著、貪戀和追求。衣著整潔,睡眠充足,錢財適量,吃飽穿暖,這方面適當的追求是生存所必須。但是人往往不知足,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當貪慾生起時,心中煩惱焦躁,難以安寧,甚至會作出侵害他人的行為,自害害他。雖然在追求貪慾的過程中,可能會短暫地獲得滿足而快樂,但是想維持現狀以延長這種快樂時,苦又產生了;得而復失,苦受更加深刻。

善法欲是指對棄惡向善、修己利人、解脫成道等高尚理想的追求,這種慾望使人精進修行,是成就佛法的根本,不應斷除。

俱舍論卷十九(大二九·一○二中):若緣無漏,便非過失,如善法欲,不應舍離。

佛教並非主張無欲無求,而是教人以善法欲抑制和轉化貪慾。比如身上錢包丟了、情人和自己分手了、有人在辱罵自己、身體生了病……這種情況下人往往因失去而生起苦受,若能了知緣起與無常,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就不會再因此感到煩惱,在社會上生存也會更加快樂。

對樂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可以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招來生死輪迴的業報,也可以成為精進修行的動力,三業清凈,遠離苦海。是追求世間短暫的快樂,還是追求出世間永恆的寂滅為樂,都在人一念之間。


世俗慾望是好的,是成長的重大理由。但同時應當客觀體驗,這樣就不會執迷。持續追尋和不斷體驗就有透徹的那一天,慾望會一一被超越,內心各處心結被一一解開,自然育清見性。

這是一個過程,但是並沒有階梯,前因後果都在當下。


佛家沒說慾望是痛苦的來源,佛家說對慾望的執著才是痛苦的來源。如果你有慾望,但是沒有執著,那麼滿足慾望也不會喜樂,不滿足也不會痛苦,更不會為了滿足慾望而犯下種種過錯,那麼慾望怎麼會成為痛苦的來源呢?

所以不是慾望帶來了痛苦,而是對慾望的執著帶來了痛苦。


人道十六苦,為什麼你還希望呆在其中呢?!

時夜摩天王告諸天眾。

我能宣說一切生死無量諸苦。今當為汝略說少分。令億千劫不復放逸。常行人天二種善道。

若斷放逸。是為智慧。若放逸緣來。即應遠離。

若不為放逸之所使役。則不墮地獄餓鬼畜生。

復告天眾。

今當為汝說三惡道。二種善道。二善道者天之與人。三惡道者。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如是五道。大勢力苦。我能宣說。不可廣說。今當略說。

以要言之。於天人中。有十六苦。何等十六。

天人之中。善道所攝。

一者 中陰苦

二者 住胎苦

三者 出胎苦

四者 希求食苦

五者 怨憎會苦

六者 愛別離苦

七者 寒熱等苦

八者 病苦

九者 他給使苦

十者 追求營作苦

十一者 近惡知識苦

十二者 妻子親里衰惱苦

十三者 饑渴苦

十四者 為他輕毀苦

十五者 老苦

十六者 死苦

如是十六。人中大苦。於人世間乃至命終。及餘眾苦。於生死中。不可堪忍。於有為中。無有少樂。一切無常。一切皆盡。一切敗壞。

初生中陰。識如香氣。有何等苦。業風所吹。非肉眼見。天眼所見。而無所礙。

若生人中。生種姓家。有下中上。

以布施持戒智慧果報而欲生者此識香氣中陰。亦得如是之食。

若欲生於貧窮種姓。所食粗澀。色香味觸。皆悉粗惡。身量減劣。少布施故。不得勝報。

是名人中生初中陰苦。

複次第二苦。若生胎中。以業煩惱因緣故住。生貧窮家。母食粗澀。苦酢之食。膜衣筒中。薄少食味。入其臍中。令胎中子。身羸惡色。氣力劣弱。母疲極故。子於胎中。則受大苦。轉向兩脅。走避苦惱。母食冷熱。則受痛苦。無力無救。不能叫喚。沒屎尿中。受無量苦。

是為善道人中第二大苦。何況地獄餓鬼畜生。

複次第三苦。從胎出生。胎藏逼迫。猶如壓油。嬰兒出胎。欲墮逼迫。亦復如是。是為大苦。

複次以初生時。其身柔軟如生酥搏。亦如芭蕉。又如熟果。母人瞻產。以手捉之。其手堅澀。皴裂劈坼。厭惡蹙面。指甲長利。面目醜惡。以手捉之。猶如火燒。亦如刀割。如是嬰兒。身體細軟。母人觸之。得大苦惱。

若得新衣。粗澀厚重。或得故衣。補納破裂。孔穴穿露。狹小單薄。止於草蓐。寒時大冷。受大寒苦。熱則大熱。猶如火燒。以本布施不清凈故。受斯苦惱。從胎而出。受大苦惱。

復以不凈布施因緣。令母少乳。所食苦澀。母食劣故。其乳則少。或母食粗惡。故令乳少。羸瘦惡色。唯筋皮骨。以為其身。饑渴病故。身體無力。

若無所食啖。從他乞求。人所輕賤。少得飲食。色香味薄。依他而食。辛苦繼命。如是乏食。令身苦惱。以本所行不善施故。乃至命盡。常不充足。以乏食故。常受苦惱。

複次第四苦惱。以悕望食而得苦惱。飢餓所惱。或作盜賊。作諸惡業。作無利益。或作勇健。因致失命或次死苦。諸苦之重。所謂饑渴。

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眾。以偈頌曰

生死大苦惱 無與饑渴等

眾生以飢苦 作諸不善業

從自身起火 故名饑渴苦

饑渴燒三處 如劫火燒林

世間大焰火 不能至後世

饑渴火難斷 至於百千劫

愚人造不善 行於嶮惡道

皆為飲食故 智者如是說

饑渴有大力 過於大猛火

一切三界中 以食因緣轉

若於人世間 有種種財物

一切以食故 成就三有海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諸天說。

複次天眾於人世間。有第五苦。謂怨憎會。

有六種苦。何等為六。謂

眼見怨等。心不愛樂。心不憐愍。

見其身色。心意惱亂。於心心數而起怖畏。生不利益。

心心數中。而生苦惱。

一切惡中。初第一惡。所謂見怨家色。及惡知識。

複次第二怨憎會苦。

若聞其聲。不得利益。不愛不順。心生惱亂。是為怨憎會苦。

第一惡聲。謂所聞攝不正法聲。憎惡聲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聞不愛不利益聲。聞已生於噁心惱亂。不愛不樂。心不憐愍。是為人中怨憎不愛合會之苦。

複次第三怨憎不愛會苦。謂鼻聞香。不愛不樂。心不隨順。聞之心惱。或生深苦。是為大惡。不愛合會。

諸天子等。是名人中不愛合會。

若人愚痴。無有智慧。或行或住。心生貪著。輕慢不敬。

若人以香。供養法僧。其人便以欲心嗅之。身壞命終。墮於地獄餓鬼畜生。

如是惡人。以身因緣。以貪身故。身心不凈。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怨憎合會之苦。

複次第四不愛會苦。所謂

世間愚痴惡人。因於味故。而作惡業。以惡業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若非沙門現沙門像。內懷腐爛。猶如[彖/蟲]聲。

或在僧寺。或白衣舍。實非沙門。著沙門服。常貪美食。為味所縛。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復有懈怠比丘。舍離禪味。為美食故。處處遊行。心常樂食。以懈怠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諸天子。是為人中以著味故不愛合會而生苦惱。

複次諸天子。人中第五不愛會苦。所謂身體。以此縛心。不善思惟。不順法行。意不正念。如是惡人。惡境所縛。身壞命終。墮於地獄。

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

複次天眾。人中第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所謂有人。心意躁動。不能止住。心意不正多有散亂。常思惡業。不樂善法。樂不善法無利益事。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

諸天子。是為人中不愛合會而生苦惱。及余種種無量諸苦。人中具受。

復有三種怨憎會苦。謂

近怨家。怨害其命。如眼中刺。常不隨順。是為第一怨憎會苦。

複次第二怨憎會苦。與惡知識。共同事業。是名第二怨憎會苦。

複次第三怨憎會苦。內懷嗔恚。得便傷害。是名第三不愛怨憎會苦。

諸天子。是為人中無量種苦。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復為天眾得厭離故。說於第六人中大苦。所謂愛別離苦。

二世利益。是名為愛。善友別離。是為大苦。

若離父母兄弟姊妹妻子親里。及余所愛有恩之人。別離大苦。如墮刀火燒其身心受大苦惱。是為愛別離苦。

夜摩天王為利天眾。演說此法。

時夜摩天王復為天眾。說於第七人中大苦。所謂寒熱二苦。

諸天子。云何人中寒熱二苦。以於人中飲食不調。應冷而熱。應熱而冷。久坐則苦。久立亦苦。多飲亦苦。不睡亦苦。若於昏夜右脅而卧。久眠亦苦。左脅亦爾。初樂後苦。於人世間。以貪樂故。為樂所誑。而修善業。以樂誑故。入於地獄。

諸天子。人中之樂。如苦無異。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利益諸天眾。說如是法。

汝等天眾。勿生此意。謂人中樂應生厭離。為離生死說法利益。除天放逸故。

複次夜摩天王為夜摩天眾。復說第八人中大苦。所謂病苦。

無量差別。無量病起。所謂熱病。下痢上氣欬逆。四百四病。害諸眾生。

復有病苦。害諸眾生。憂悲愁惱等病。人中大苦。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利益天眾。復說第九大苦。令離生死。示於人中生死大苦。所謂

人中為他所使。是為大苦。

同道同生。同根同歲同力。以業劣故。為他所使。若晝若夜。不得自在。常受大苦。

是名人中使役之苦。

複次為他使苦。若人第一種姓。精勤色力。讀誦智慧。具足無乏。以貧窮故。為下賤人之所使役。

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為夜摩天眾得利益故。復為說法。

以業下劣。無布施業。人所輕毀。晝夜辛苦。為人所使。

無施因緣。常受苦惱。手足破裂。貧窮無食。衣服垢壞。饑渴所惱。寒熱辛苦。如是無量苦惱。不可堪忍。晝夜使役。不斷不絕。

人中復有種姓色貌。勢力下劣。而多財富。

復有種姓。色力智慧一切皆勝。而常貧窮。以貧窮故。親近賤人。為業所誑。為心誑故。受大劇苦。

諸天子。是為人中使役之苦。

複次為他使苦。若貧窮人順法而行。以貧窮故。親近惡行不善之人。近不善故。同其惡業。雖不喜樂。為他所使而造惡業。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為他使故。二世受苦。

複次天眾。人世界中。受大苦惱。所謂第十追求大苦。

無量苦惱。為求財故。入於大海。入敵斗戰。經營造作。言辭辯說。親近下賤。耕田種殖。商賈販賣。畜養畜生。遊方行使。為貨所使。升大山岩。處處遊行。依附他人。如此所作。一切追求。皆為財物。

嚴飾衣服。或貧窮人。或愛著人。如是追求。愛網所縛。乃至命盡。或作惡業。或作妄語。誑惑他人。輕稱小斗。欺誑於人。沽酒販賣。糶賣胡麻。及以賣毒。作如是等惡律儀行。治生販賣。或破國土。城邑聚落。軍營人眾。及余種種眾惡之業。以妻子飲食敷具財物故。追求之苦無量百千。乃至千歲說不可盡。

諸天子。是名人中追求之苦。

如是夜摩天王。為利益天眾厭離有故。說究竟法。

諸天子。勿於人中起悕望心。當生厭離。若貪諸有不得利益。以是因緣。說於人中一切衰惱。

若生人中。以追求故。作不善業。以是因緣。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既生惡道。受種種苦。

如是夜摩天王。復說十一人中大苦。告諸天眾。

人中大苦。所謂近惡知識。皆無利益。一切苦因。

近惡知識。無惡不得。造身口意一切惡業。

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地獄中。受無量苦。於未來世。或墮餓鬼畜生之中。受無量苦。

觀於人中地獄餓鬼畜生過已。遮於天眾。悕望人有。說一涅槃寂滅之處。

複次夜摩天王。為欲利益夜摩天眾。說人中苦。所謂人中第十二妻子親里衰惱大苦。所謂

妻子親里殺縛鞕打。饑渴貧窮。種種苦惱。所愛之人受苦惱故。亦得苦惱。

是名衰惱於人道中以妻子親里眷屬因緣而得苦惱。以是勿樂生於人中。

一切有生。必歸於死。隨有死處。皆是苦惱。於生死中最大苦者。謂生老死。人中具有。

諸天子。既知人中如是大苦。不可堪忍。勿生欣樂。以如是等無量善寂滅。無上道義。示諸天眾。於人道中無利益事。種種有網。不可譬喻。況三惡道無量百千億。不可譬喻。大苦充滿。

不比人中。若天退時。少放逸天。為之說言。汝當生於人善道中。

若人臨終。親里知識。願其生天善道之中。

二種善道。猶尚如是。況三惡道受大苦惱。如是利益攝他常不放逸。

夜摩天王說無量種無量差別。無量方便。無量種法。涅槃勝法。說妻子苦已。復為夜摩天眾。說第十三人中大苦。所謂饑渴苦。

由饑渴故。作無量惡。其餘眾苦。無如饑渴。

以饑渴故。入眾惡處。

大種姓人。為飲食故。合掌垂淚。哀聲親近下賤小人。說慈愛語。如是一切皆由饑渴。

畏饑渴故。不顧其命。入危嶮處刀刃之間。及惡象敵。一切皆由饑渴苦故。

或入大海。經於無量百千由旬。無量惡魚鯷彌鯢魚。洪波惡處。自捨身命。乘於[舟*零]舟。而沈大海。如是一切。皆由畏於饑渴之苦。

復有無量種種差別。不可具說。如是諸苦。為口腹故。若人執縛。從右門出。打惡聲鼓。嚴以死鬘。災標在前。怖畏愁惱。將詣殺處。命在須臾。雖復大苦。未過饑渴。是故應當以凈善心。於福田中。以好財物而行布施。時處具足。於生死畏中。勤修精進。善心布施。

天中少飢。一切生死。皆依飲食以除饑渴。是故一切應行布施。

諸天眾。是名人中饑渴苦惱。無量差別。

於天道中。苦微而軟。天樂覆之。福德多故。飲食易得而天不覺。遍於欲界饑渴焰火之所覆蔽。畏於苦火。

諸天子。如是觀於人中種種生老病死之苦。勿生欣樂。

如是夜摩天王牟修樓陀。見夜摩天眾其心調伏。多調柔軟。

既觀察已。復為天眾說人中苦勤修利他。自利則易。牟修樓陀以不斷力。為利他故。為夜摩天眾。數數宣說無量種法。說第十四人中大苦。所謂

他輕賤苦。不可堪忍。種種差別。

於貧窮人。輕毀偏多。有十種苦。

種姓親族。兄弟富人之所輕賤。

以貧窮苦。依他而食。綺語不實。親族空語。無義之語。

依他住食衣服塵垢。他人輕毀。

若入城邑。若節會日。人見輕毀。

人道之中。有如是等無量輕毀大苦世間之人。無薪之火住在心中。謂輕毀火。

親里知識。兄弟火燒。最為尤甚。

無福德故。得此十苦。遍燒其身。大惡怖畏。以燒乾身。氣如煙起。

諸天子。應生知足勿於人中而生欣樂。人中少樂。甚大苦惱。衰惱短壽輕毀垢污。唯於人中多有輕毀。非四道中。於人道中。輕毀最重。得他輕毀。一切身分。猶如中毒。隨本所得供養之處。後更輕毀。若人先常得好供養。後得少利。得少時供。若善男子。如是輕毀。過於死苦。

諸天子。是為人中難忍大苦。

複次第十五人中大苦。所謂老苦。當為汝說。

人中老苦。老者能令一切身分羸瘦減劣。諸根皆熟。破壞少壯。拄杖而行。無有氣力。輕毀住處。背傴鼻戾。發白死使。身意減劣。雖未命終。猶如畜生。

諸天子。是則名為人中老苦。名色戲弄。不久必死。

若見老苦而不怖畏。當知是人。名為無心。猶如木石。以無心故。雖復人身。猶如畜生。

諸天子。於人道中。生為大苦。以有生故。是故老苦。既知老苦。勿於人中起欣樂心。

複次第十六人中無量種受生。生則有苦。何等苦也。所謂死苦。

死已復生。身根入壞。命根斷滅。不復見於兄弟知識。

色身滅已。復行異處。以自業果而為資糧。一切眾生。必歸終盡。命盡棄身。受中陰有。是名為死。

一切有生。皆歸於死。若死而不生。生而不死。無有是處。

諸天子。勿於人中而生樂心。

爾時夜摩天王牟修樓陀。以偈頌曰

於人世界中 有陰皆是苦

有生畢歸死 有死必有生

若住於中陰 自業受苦惱

長夜遠行苦 此苦不可說

沒於屎尿中 熱氣之所燒

如是住胎苦 不可得具說

常貪於食味 其心常悕望

於味受大苦 此苦不可說

小心常悕望 於欲不知足

所受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怨憎不愛會 猶如大火毒

所生諸苦惱 此苦不可說

於恩愛別離 眾生起大苦

大惡難堪忍 此苦不可說

寒熱大苦畏 生無量種苦

大苦甚暴惡 此苦不可說

病苦害人命 病為死王使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為他所策使 常無有自在

眾生受斯苦 此苦不可說

愛毒燒眾生 追求受大苦

次第乃至死 此苦不可說

若近惡知識 眾苦常不斷

當受惡道苦 此苦不可說

妻子得衰惱 見則生大苦

出過於地獄 此苦不可說

饑渴自燒身 猶如猛火焰

能坏於身心 此苦不可說

常為他輕賤 親里及知識

生於憂悲苦 此苦不可說

人為老所壓 身羸心意劣

傴僂柱杖行 此苦不可說

人為死所執 從此至他世

是死為大苦 不可得宣說

眾生莫能見 諸業不能遮

能壞諸眾生 是故名為死

大力難堪忍 能令諸眾生

獨行大怖畏 是故名為死

眾生畢竟有 時火不可避

能斷眾生命 是故名為死

死王所破壞 能斷人命根

盡於陰界入 是故名為死

生必有別離 知識及兄弟

別已不複合 是故名為死

及死未至時 應當修善行

死惡無慈愍 未至應修善

是死甚卒暴 極惡無慈愍

未至能修善 乃為天中真

若法中生慧 是名善命人

若人不離法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佛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佛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法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法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僧 是名善命人

不離念僧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實 是名善命人

不舍離實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心念道 是名善命人

不舍離道故 是為命中命

若人常憶念 趣向於涅槃

爾乃得名天 非樂欲樂者

若常一心念 樂修禪定業

此樂能離有 非謂著欲樂

既知此有過 於欲生厭離

精勤求涅槃 是名真實天


出家啊


人的慾望是生存的必需。不僅對個體是必須的,對人類總體也是必須的。

地球上沒有無欲無求的活著的生物。

只有死人才能解脫慾望。

一個人要求得心靈的平靜,正視並且控制自己的慾望才是根本。


【青璽】

對於生活的所有不能不在乎,也不能太在乎,有牽絆但是完整的放下,人生才是完整的,敞開的,知道一切的存在,安靜的看其發展,無欲無求絕不是一個鮮活生命該有的狀態,不給自己設限,來去自如,也不拖泥帶水。


我認識一些非常有資源的二代,父母大抵是從政從商,他們都信佛,我觀察他們信佛的原因就是他們從小到大生活在資源極為豐富的環境中,所以總是以一種萬花筒中觀世界的眼光看待生活。換句話說,他們對待慾望的態度非常客觀,不會急於去獲得什麼東西,因為他們心理滿足感很強,一點都不焦慮。

所以,你的問題的邏輯錯了。不是說,人必須有慾望,然後才能在社會立足。而是說,人在物質和感情方面都始終擁有大量資源,自然而然就客觀了,沒有貪慾了。也自然而然達到某些佛教的境界了。

說白了,佛教根本不是給窮人玩的,大家都誤會了。


謝邀。

首先生活在社會中,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置身事外的,而各種所謂指導人生的智慧,多是一種受階段性局限,且以現實結果為判斷標準的理論經驗。

簡單說,為什麼要節制慾望?不是說這樣做高尚,而是這樣做會讓我們活的更舒服。

但是在不同階段又有變化,比如我認為在一個人的起始階段,去抑制他的慾望。其監護人剝奪了他選擇的權利,並且對他整個人生而言,未曾經歷,便要放下,實在不合理。

而如果一個人在人生的末尾階段,還未看透許多問題,卻仍然對塵世間充滿慾望,那麼他的晚年將會非常凄慘。

所以說對於慾望的態度,是根據不同人生階段以及具體情況而定的。

我們都只是,儘可能的去選擇那些對我們當下最合適的方式作為指導。

("馬斯洛"慾望需求層次——圖自百度。)

人生中的慾望是複雜多樣的,但終其根本而言,這些慾望都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以說實現人生價值比填飽肚子更高尚,但卻不能否認吃吃吃的快樂,另外我們也不能在嬰兒階段去追求自我實現。

總之,慾望是多種多樣的,但快樂都是真實的,我們在不同情況下為任一目標奮鬥,其根本而言都是在滿足自我,所以不要給它們添加太多附加的東西。

私以為「無欲無求」固然在境界是登峰造極,卻實在是一種極端的「畸形」狀態。因為真正的無欲無求,是真正經歷大起大伏後的靜止,是一種「懂了就忘不掉」的絕境,在外人看來,太過殘忍。

至於節制慾望的社會生存方式,我當下傾向於一種極簡的生活方式,儘可能的節制精力,把它們放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把喜怒哀樂放在對自己重要的人身上,其他的我並不在意。

以上。


什麼都沒有經歷過,慾望才多、才繁雜,硬生生得去克制也更難,只有經歷過、體會過,才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自己是什麼樣子,也行這就是在世間尋求出世之法的門路吧


等我什麼都有了之後也要裝模作樣地做個無欲無求的人


要出世必先入世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能做到活得可好了。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不要在意結果。


宗教的性質,這一點馬克思已經說了:「普羅大眾的精神鴉片。」宗教的根源在於逃避,逃避到上帝的懷裡,逃避到安拉的懷裡,佛教也不可避免。慾望確實會帶來痛苦,但是人是絕不可能做到無欲無求的,除非你死了,當然,自殺也不行,因為你是在求死求解脫,這本身也是一種扭曲的執念。

不過就現在來說,中原佛教發展至今,對人本身以唯心主義為根本的探索還是比較深邃的。對現代人的啟迪中,所謂無欲無求,更多的應該已經變成了一種教誨,少許的慾望可以轉化為動力,但是慾望過頭,慾望成了慾望本身的慾望,就永遠得不到滿足,就會引起自身的毀滅。


有慾望而不可得的時候是痛苦的。

因內心有殷切,所以做一件事情,

如若過於關注結果甚於過程,一定是痛苦的。

我覺得不是說要無欲無求,

而是因慾望起,卻又不執著於慾望,

關注到過程,

其實,你體悟,在過程中努力,是最快樂的。

但是這個「過程」與「慾望」的平衡又是很難調解的。

我也在尋求如何平衡。

共勉。


並不是完全的無欲無求

只是用一種"空"的大乘思想

不去過於執著於自我

不去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慾望

去除煩惱種

來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細節等明天或者後天來補)


他們不就是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於是就出家了嗎?

至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大多數信佛也不至於信到把到手的名利全都拋棄,他們是僧人們最喜歡的施主。

至於普通人,大多數信佛以後是損害「財氣」的,信佛的人都這麼說。在佛面前,錢算得了什麼呢?


求無欲算不算慾望,想脫因果,趨福避禍,永恆的快樂和安詳.遠離苦惱和痛苦、但是醬真的,如果沒有痛苦,那還有什麼歡樂?沒有黑哪來的白?若真有斷因果的,只剩無邊快樂,嘿嘿.快樂是恆態那真的就沒有快樂了。不過一尊血肉木偶.

所有的宗教再了解之初最好從宗教歷史著手去偽存真.

有句話叫慾望是第一生產力,假如人人自成一統無欲無求只會有一個結果,種族滅亡.說好聽點興許能說人人成佛.

社會由慾望驅動,若想無欲無求,就上山下鄉,挖井種糧.若想在社會生活中無欲的生活.得了,別騙自己了.


你應該糾結的是,沒有慾望就沒有福報,沒有慾望就啥都得不到,不去製造物質基礎在社會怎麼混?無欲無求是非常究極的境界了,你不用拿來說事。初學佛,懂得因果取捨,能夠趨吉避凶,對於社會生存吉祥是大有裨益的,修的好,福報慧報都是副產品,不用操心的


無欲無求也是一種求 這句話有很多論點


推薦閱讀:

器官捐獻該不該有償?
怎樣看待快播王欣被抓,輿論一致倒向反對態度?
為何中國的貧富差距這麼大?
為什麼有日本人在中國非法測繪?他們能獲得什麼信息?這會導致什麼結果?
為何今天奧巴馬再次呼籲修改槍支法案?美國槍支管理現在不夠安全么?

TAG:大學 | 社會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