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經濟學家的學術水平有哪些維度?
謝邀。
我這裡理解為scholar,而非媒體經濟學家。
評價經濟學家學術水平的維度,我暫且理解為:用可以得到的一手數據來評價一名經濟學家。這裡強調的是「一手數據」,諸如國內某位非常受人尊敬的鄒式經濟學家,經常拿一個ideas排名來壓人的,這種排名數據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
那麼我們能獲得的,不過是文章的發表、引用等數據。
先來說發表,這是硬指標。發表也分等級,比如我們學院的這個目錄: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也算業界比較公認的期刊目錄了,當然其中有一些不公平的地方,但是大體差不多。一個經濟學家發表的期刊等級越高,說明越被這個學界所承認。終極目標當然是top5,也就是傳說中的五大刊。
比五大刊差一點的,是field top,比如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等等,這些期刊代表了各自領域的top水平,其中有一些文章之所以沒能發在top上,僅僅可能是運氣原因。
所以第一個指標也就呼之欲出了,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你怎麼比較兩個學者,一個發了一篇top和九篇tier3,另外一個發了十篇tier1?
所以光看數量肯定不行的,即使考慮了期刊的質量。那麼下面一個數據就非常有用了,就是引用數據。
引用之所以重要,因為這個數據代表了文章的影響力,或者說,我們叫做「貢獻」。即使你發在top上,沒有人follow,那麼貢獻也可能是值得懷疑的。相反,有一些發在稍微差一點的期刊上的文章,可能因為解決了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反而貢獻比較大。舉個不恰當的例子,《阿凡達》講了個啥呢?故事簡單的要死,但是卡梅隆仍然被認為是偉大的導演,至少從他之後,別人follow卡梅隆,開拍imax3d了,這就是「貢獻」。
所以,第二個指標,被引用數量,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除了這些呢?我想還有聲望。很多經濟學家的貢獻是同行看在眼裡的,雖然沒有驚世駭俗的貢獻,但是一直勤勤懇懇做自己的研究,解決一個個問題,這些經濟學家仍然是非常出色的。這個時候,通過一些「聲望」的指標,也許可以進行判斷。比如,再Handbook裡面寫了一章,再JEL上寫了綜述介紹領域的發展,在各種會議上主持演講,為同行或者後輩提供機會、數據、平台等等。當然,這些指標的雜訊可能非常大。
當然,冰冷的數據不能完全評判一個經濟學家的優劣,一千個經濟學家就有一千零一種風格。其實更浪費時間但是更有效的方法還是直接看他的論文,作出自己的判斷。
以上指標僅僅作為參考,用來識別某些「媒體經濟學家」、「吹牛經濟學家」還是足夠的。上面的答案都提到了文章數量和引用數,但如何把他們聯合起來變成一個量化標準呢?在學術界,綜合評價文章數量和引用數的度量,被稱為h因子(h-index)。如果一個人的h因子是10,說明他有10篇引用數在10以上的文章。
但h因子和它背後發表數、引用數一樣,只適用於比較同一領域、同一時段的學者。根據Google Scholar的數據,凱恩斯的h因子為57,而林毅夫有60多,這顯然是由於時代和領域的區別,並不能說明後者是更有影響力的學者。這是通過引用數量評價學者的共有缺陷。再加一條,那些成為某小領域內的大大牛經濟學家會在handbook of ***economics 發相關chapter,大牛經濟學家會在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or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等top文獻綜述類雜誌發survey文章。因為這類文章通常需要一個人在領域內耕耘得細,廣,又能對領域未來發展方向有比較好的把握感。
慧航已經全部說完了,實際上評價經濟學家學術能力的維度只有論文水平這一個維度最為重要,所以這其實沒什麼好說的。
可能這個標準放到國內會有人不能接受吧,但是這對於正在接受現代經濟學教育的我們這些人而言是一個理所當然的事情。
補充一點,經濟學家幾乎不會在媒體上拋頭露面,除非是一些已經做出非常大的成就,像克魯格曼曼昆這樣的人。即使是這樣,克魯格曼當時在紐約時報開專欄的時候也被經濟學界的其他學者批評的臭要死。根本就不存在經濟學家,現在的經濟學家包括發aer的都是扯犢子,幾乎毫無意義,用論文來評價誰更厲害更是扯淡,現在國外的經濟學論文都是胡扯,自己編個故事,然後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證明一遍,毫無意義,別把經濟學太當回事,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提高自己對基本事實的了解,你就是經濟學家,
謝邀,抱歉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被邀請好久了一直沒有回答,我覺得我一個本科生的姿勢水平還不夠,這種層次的問題不應由我來回答,只是「被邀請回答」那一欄一直顯示一個「1」提醒我,必須做出回應,讓我很難受,不得已出此下策,勿噴
個人認為任何學家的評價標準都應該是其提出的理論在多大程度上能預測實際觀察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指導實際操作當然,神學家除外
能充滿邏輯的扯多少蛋
間接地,可以看看他拿tenure、評正教授講席教授的學校和時間。
1、看得懂的謬論;2、看不懂的謬論
推薦閱讀:
※「一種稅不能獲得稅收收入就不會產生無謂損失」,這個說法對嗎?為什麼?
※「中國是全球稅種最多、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個說法正確嗎?有什麼證據支持?
※美國人均gdp比中國高這麼多,但我不覺得人均生產產值人均付出服務,比中國高這麼多呀,為什麼?
※如何評價新聞「本科生就夠用了」?
※出現通貨緊縮,央行瘋狂的印鈔票,不就解決問題了嗎?通縮到底可怕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