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閱讀的意義在於什麼?

3-12歲的幼兒及兒童階段,閱讀對他們的重要性在哪裡?對他們未來人生的改變是什麼?如何才能讓我的孩子(2歲多男孩)開始養成閱讀的習慣?


上周在我的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發的一篇文章《兒子3歲起每天自發看書1小時,只因奶爸我做對了3件事》,現在轉到這裡。基本上回答了題主關於意義和方法的問題。至於說人生改變,我覺得其實沒必要考慮。

=====================================

我兒子現在4歲了,很愛看書。從3歲開始他每天在家都會自發地看書1小時,不需要大人督促。實際上,我因為擔心他把眼睛看壞了,會限制他每天看書總時間不超過1小時。

他到底有多愛呢?來幾張圖說明一下:

幼兒園放學一回家,顧不上脫鞋就找個位置看起來:

去醫院候診,發現醫院有書,就自己拿一本找個位置看起來:

出去旅遊得帶書到酒店看:

飛機上看到任何有文字的都認為是書,必須讓大人講一遍:

在一本書上看到別的書上也有的內容,會高興地找出兩本書來對比:

午睡時,看著書睡著更是家常便飯:

和其他同齡小朋友相比,我認為兒子最大的不同是,他真切地表現出對書籍的強烈興趣,具備內在的自我驅動能力。

很多朋友問我是如何做到的?小朋友是不是天生如此?

奶爸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是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小朋友進行了這方面的培養。從6個月開始,到3歲時表現出明顯成效,培養過程現在依然還在進行。培養方法總結起來並不複雜,只有3條而已,效果很好!推薦大家試一試。

1 身教

奶爸我本身是愛看書的人,同時我也相信父母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

從兒子6個月能坐開始,我就有意識地讓他看見我在看書。我最常用的方法是,在他有時候能自己玩一會兒時,我就在旁邊坐著拿本書看,相當於我一邊看書,一邊看孩子。是真看啊,不是裝樣子。

過一會兒,兒子發現我在看書,他會認為我手裡拿著的是什麼好玩的東西,就會爬過來將我的書搶走,把玩一通。

下圖是他7個月時,從我手中搶走書之後仔細端詳的照片。因為我怕他把我的書撕壞,所以在他小的時候,我有意識地選擇了雜誌,撕不壞。

書被搶走之後,就是趁熱打鐵的時機。我會給兒子講,這是書,裡面有字有圖,很有意思,但是大人看的書字多圖少,小朋友看的書字少圖多。緊接著,我會拿出一本提前買好的小朋友的書,換回我的書。隨後,小朋友就會對自己的書探索起來。

這個方法主要是為了培養小朋友對書籍的興趣和好感,但注意此方法並非只用一時,而是要用一世。即使現在我兒子已經很愛看書了,我依然經常坐在他身邊看我自己的。

下圖是兒子快4歲時的照片,也是我家經常發生的場景:

在本文所述的3種方法中,我以為這條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長期保持的。

我猜想一些爸爸媽媽可能工作繁忙平時看書不多,但如果你認同看書是好事,有必要培養小朋友的話,那麼自己也應當把這件好事做起來。

好在這條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因為我本身確實愛看書,有孩子之後這幾年每年還能保持30本以上的閱讀量,所以要做到這一條不需刻意演戲。今後我還會一直這樣保持下去。

2 言傳

小朋友對書籍有了初步感受之後,就需要父母進行更深入地引導,簡單來說就是講書。

「講書」這件事的目的是引導小朋友從書本內容中獲得樂趣,培養小朋友主動發現樂趣的能力。

先隨便放幾張圖:

具體怎麼講一本書,我覺得因人而異,沒有成規,但切記不要原封不動照著書念,那就像是沒有感情投入地完成任務,自身遊離在內容之外,自然就很難感染他人。應該在講述過程中加入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這也是強迫自己投入真心給孩子講書的好方法。

比如最近我在給他講很火爆的《寶寶的物理學ABC》,其中一頁是講引力的。

如果照著書念:「引力是物體之間相互吸引的一種力,如地球和月亮之間的相互吸引力。」這對小朋友來說有什麼意義呢?虛無縹緲。

我翻到這頁時,首先是提問,鼻涕向哪個方向流?兒子答,向下。我再問,為什麼向下呢?他答,因為鼻孔是向下長的。我說,那咱們試試讓鼻孔向上,看鼻涕能向上流么?兒子很高興地仰起頭,試了一下,發現鼻涕不會向上流。

這時,我才開始解釋,鼻涕向下流是因為地球和鼻涕之間有吸引力,相對於鼻涕來說,這個力太大,所以會把鼻涕拉到地面上。月亮和地球之間也有吸引力,和鼻涕與地球的吸引力類似。

兒子問,那為什麼月亮沒有吸到地球上?我答,因為月亮和地球的距離剛剛好,如果再遠一點會吸不住,月亮就飛走了,如果再近一點月亮就會被吸過來撞到地球上。

以上這個過程是先從生活中有切身體會的事情開始,然後做實驗驗證,再引申到抽象概念上,引導小朋友思考,把這些現象聯繫起來。最後,獲得一種掌握事物內在規律的樂趣。

看書時,樂趣可以有多種來源,可能是一個幽默的情節,可能是一幅有趣的圖畫,可能是一道難題被解決後的成就感,可能是獲得新知識的滿足……

不同的書中有不同的樂趣,而這千變萬化正是書籍的最大魅力!

3 選擇權

看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小朋友一開始未必能體會到。這時,需要父母給予一些外力輔助。其中很有效的一條就是,給孩子相當程度的選擇權。

如果你給孩子3本書,有可能他全都不喜歡;如果你給孩子30本書,他總能從中挑選出自己喜歡的。對一個小孩子來說,能逐漸主導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快感的事情。而自己選的書,總是會饒有興緻地看下去。

我兒子有幾百本各式書籍,都放在客廳。他會自己選擇想看哪本,然後自己取閱,不想看的一年不看,我也不會幹涉。

所以家裡經常是這種畫風:

弄多亂都沒關係,看完了我陪他一起收拾。

套裝書可以單買的話,我會先買一本。兒子看完問他感覺如何?如果他覺得好看,會提出來要買其餘的,於是我就會去買全。

而有的書儘管我認為內容不大好,但如果他喜歡看,我也不會阻止他。比如去年我寫過一篇繪本點評的文章《有哪些好的兒童繪本? - 霍雍的回答》,引起了讀者不小的爭議。其中最差那一檔有一本,我兒子實際挺愛看的,那我並不會因為我不喜歡而阻止他。

說句題外話,那篇文章中,垃圾那一檔除了一本之外,我兒子其實都非常不愛看,幾乎從來不自己取閱,所以我認為既然我倆都認為一本書很差,評成垃圾沒什麼問題。

4歲之後,我給他買了一個小書櫃,經過與他商議,將他最喜歡並且經常看的書放在上面架子上,比較喜歡的放下面抽屜里,不太喜歡的收起來放我的大書櫃中。整理書籍的過程中,每一本屬於哪一類都由他自己決定。

4 總結

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一定程度上同意看書有其功利的一面,但我強烈反對把這功利的一面作為看書的主要驅動力。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皆是如此!

我以為看書這件事能一生保持下去,最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在於能真的認識到這件事有無窮的樂趣。即使一個人的年紀不斷增長,喜好發生變化,也總能找到匹配自己興趣點的書籍。

我們作為父母,有必要引導小朋友領悟到看書這件事的樂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心底愛上這件事情。

至於說看書會不會帶來其他收益?一輩子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樂子,這收益還不夠大嗎?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奶爸de自我修養

微信號:DaddyGrowUp

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先分享一下《朗讀手冊》中講述的幾個女孩的閱讀經歷——來讓我們看看閱讀,到底能給她們帶來了什麼令人意想不到的收穫。

先讓我們來看一下兩個特殊的女孩——卡索拉和珍妮弗,她們的閱讀經歷。

卡索拉的父母在她4個月大時開始給她朗讀。卡索拉9個月大時,已經對特定的一些故事有反應,並向父母示意哪些是她最喜愛的故事。5歲時,卡索拉已經能夠自己朗讀故事。

卡索拉的經歷特別之處在於,由於染色體受到破壞,卡索拉出生時脾臟、腎臟和口腔都有缺陷,肌肉有痙攣現象,這使她晚上的睡眠從來沒有超出過兩小時。而且直到3歲,她才能用手握住東西。另外,她還弱視,無法看清比自己手指尖更遠的物體。卡索拉3歲時,醫生們都診斷她是「心智及身體生長遲緩」,並建議把她送到特殊的收容機構去。

然後她的父母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取而代之的做法是每天朗讀14本書給她聽。在她5歲大時,心理學家發現她的智能發展超出了一般孩子的平均水平,而且社交適應能力良好。

**********************************************

另一個女孩珍妮弗,因先天心臟缺陷,必須住院7周做矯正手術,在這段時間內,她必須接受特別護理。她的父母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給她朗讀的。他們無法在醫院陪伴她時,會將故事錄音帶留下來,請護士幫忙給她播放。

之後,珍妮弗的父母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讀故事給她聽。當珍妮弗上小學一年級時,她成為班上閱讀成績最好的學生之一。她的閱讀測驗總是得滿分,而且她懂的詞語相當多。下課時,經常可以在學校的閱覽室看到她的身影,在家裡,她也喜歡和父母坐在一起看書。

珍妮弗的故事與眾不同的是,珍妮弗出生時,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症,她兩個月大時,醫生告知她很有可能全盲、耳聾,而且嚴重智障。然而當她4歲接受智商測驗時,她的智商卻高達111。

珍妮弗後來從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高中畢業,並通過了馬薩諸塞州綜合評估系統的考試,成為「美國國家高中榮譽生會」的一員。珍妮弗在藝術方面非常有天賦,她參加了2003年的特別藝術家比賽,參賽選手的身體或智力有缺陷,年齡在16~25歲之間。此次比賽共有15幅作品被選中並進行全國巡展。珍妮弗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她註冊學習了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萊斯利大學的入門課程,並於2008年畢業。

如果卡索拉和珍妮弗的父母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障礙,並成功地教育他們,試想一下,正常家庭如果能夠儘早並且認真地讀書給孩子聽,將會有多麼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呢?

**********************************************

有一個幸運的女孩,從她出生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她上大學前夕,她的父母堅持每天都朗讀繪本給她聽。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幸運女孩艾琳的故事吧。

艾琳出生時,她的媽媽擔任小學老師已長達22年,她非常熱衷於讀故事給學生聽。她將課堂上使用的教學方法以及給學生家長的建議,都運用在艾琳身上。

艾琳出生第一天所接觸的第一本書,是羅伯特·馬修所著的《永遠愛你》,艾琳的爸爸用錄像機將艾琳媽媽讀這本書的情景拍了下來。他本來對這本書的內容並不熟悉,但來回聽了好幾次之後,他深受感動併流下了眼淚。這段錄像曾分享給他們的親戚和朋友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把艾琳帶到他們的生活中。

艾琳出生後的4個月內,都是看一些軟軟厚厚的幼兒書、紙板書或者堅固的翻翻書,這些書除了看之外,還可以當玩具玩。

艾琳4個月之後開始喜歡在嬰兒健身器里,跟著詩歌、童謠和立體書蹦蹦跳跳,每天2至3次,而且每次長達45分鐘。艾琳和父母一遍一遍讀傑克·普瑞拉特斯基的《小小孩朗讀詩》,還跟著《歐美經典兒歌》一起唱。

到艾琳8個月時,她漸漸對嬰兒健身器失去興趣,開始到處爬來爬去,尋找吸引她的新玩意兒。這期間,她很喜歡撕紙,所以她的父母給了她一大堆雜誌去玩,而這時給她看的書必須是很結實的,給她讀的書也一直是這一類的。

到她10個月大時,艾琳的媽媽開始很渴望讀真正的故事書給她聽,所以她決定將艾琳放在兒童用餐的高腳椅上聽她讀故事書,這麼做效果好得令人驚訝。

從一開始,艾琳和媽媽之間就沒有出現過吃飯大戰,因為媽媽忙著讀書給艾琳聽,而不會太在意她吃了多少食物。媽媽讀故事時,艾琳通常手抓食物吃,媽媽也會喂她一些嬰兒食品,她的用餐時間通常都是趣味盎然而且有意義的。往往最後她還會用手指著書架,要求媽媽讀另一本書。像這樣用餐時聽故事的情形持續了許多年,她的媽媽一直都利用早餐及午餐時間讀故事書。當有朋友來訪時,她們也在點心時間讀故事書。

艾琳的媽媽在1990年2月4日的日記里寫道:「早餐後9本書;午餐後10本書、4首詩;晚餐後7本書。」而這樣的閱讀量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10天之後,1990年2月14日,艾琳媽媽在日記上寫道:「早餐後艾琳要求讀一本書。這個月底我們即將搬家,所以我決定選擇法蘭克·艾許的《房子,再見》。每當我讀完一本,她馬上又要求聽另一本,最後我總共花了75分鐘讀了25本書。14個月的她一直保持著對故事的強烈興趣,她總是認真地聽,指著書上的畫,說出幾個字或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

通常艾琳不會立即喜歡上一本新書。艾琳媽媽會先用幾天時間慢慢將書介紹給艾琳,第一天只是看看封面,再談談這本書,第二天才讀一兩頁,接下來的每一天再多進行幾頁,直到第五天或第六天,艾琳媽媽覺得她對書足夠熟悉了,才把整本書讀給她聽。

艾琳一家搬到賓夕法尼亞州不久,艾琳媽媽用之前6個月以來使用的方法給艾琳讀艾瑞·卡爾的《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的第二個句子是:「星期天的早晨,暖和的太陽升起來了。啪!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里爬了出來。」艾琳媽媽剛要念出「啪」這個字,艾琳就先說出來了,而且是用極生動的語調說出來的。那時,她才17個月。從那之後,她會在聽熟悉的故事時,主動說出其中的一些字,這使得原本已經很愉快的讀故事時間變得更有趣了。

21個月時,艾琳就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到了24個月時,她已經知道上千個詞。這樣的成就並沒有藉助任何識字卡片和訓練技巧來完成。艾琳的父親也參與了讀故事,他們有一些藏書被艾琳貼上了「爸爸的書」的標籤,表示那些是爸爸讀的書。

因為有了聽故事的經驗,艾琳很容易就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她對書的興趣也一直在增長。到4歲時,除了繪本,她也可以聽長達100頁的長篇故事。

當艾琳到上小學的年齡時,她的媽媽決定利用自己多年來的專業教學經驗,自己在家教艾琳,而不是把她送進學校。他們覺得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獨生女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由具有22年教學經驗的媽媽親自教育她。

在艾琳進入俄克拉荷馬城市大學之前,她的父母決定一起給她朗讀最後一本書——《湯姆·索亞歷險記》。從艾琳4歲起,他們就給她讀章節故事書,迄今為止,這已經是第694本。

這些書完全沒有妨礙艾琳在高中時獲得「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並在SAT考試中獲得辭彙部分800分的滿分。大學時代,她的學術能力也並沒有降低——她以優異的成績從大學畢業,GPA排名全班第一。

艾琳絕不是個書獃子,她還喜歡游泳、壘球和音樂。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的作者)採訪她時,她表現得既熱情,又泰然自若,充滿天賦,而且口才極佳,是他見過的最出眾的年輕女士之一。

雖然,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有時間像卡索拉、珍妮弗和艾琳的父母那樣做,但如果能用他們所花時間的一半去讀故事給孩子聽,他們孩子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

從上面三個故事中,你可以發現幫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朗讀繪本。

如果你覺得上面三個故事還是個例,那麼美國堪薩斯大學的貝蒂·哈特與托德·雷斯利博士做的一項名為「美國兒童日常經驗的有意義的差異」的研究,結果一定令你瞠目結舌。

研究人員將42個正常家庭按社會與經濟水平的不同分為3組:福利家庭、工薪家庭、專業人員家庭。從孩子7個月開始,研究人員一個月拜訪家庭一次,每次1小時,持續了兩年半。在每次的拜訪中,研究人員把在孩子面前發生的所有對話都用錄音機錄下來,並對孩子的行為做了書面記錄。

通過1300小時的拜訪,研究人員總共累積了2300萬位元組的信息資料庫。然後,研究人員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發現了42個家庭間「有意義的差異」。

如果將三組孩子每天聽到的詞累積4年,那麼,到4歲的時候,專業人員家庭的孩子會聽到4500萬詞,工薪家庭的孩子會聽到2600萬詞,福利家庭的孩子只聽到1300萬詞。這時,他們之間辭彙量的差距已高達3200萬詞。3200萬詞,需要每秒鐘講10個詞,連續講900個小時,才能全部說完。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

這42個孩子表現各異,是因為他們的辭彙量構造了不同的大腦。當這些孩子長到3歲時,專業人員家庭孩子的辭彙量已經達到1100個,而福利家庭孩子辭彙量只有525個。研究結束時,他們的智商分別是117和79。

這些差異與父母愛孩子的程度無關。每個父母都希望給予他們最好的一切,只是一些父母有更好的教育觀念。他們知道應該將單詞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問題中,反覆說給孩子聽。他們還知道把一個兩歲的孩子丟在電視機前3小時是有害無益的。

社會學家喬治·法卡斯和庫爾特·貝隆研究了6800名3~12歲的學生,發現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入學時辭彙量往往較低,而且隨著他們長大,也很少有人能夠彌補自己的辭彙量不足。

這類研究的結果毫無歧義: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並不是房間里的玩具,而是他們頭腦中的辭彙量。

思維的縝密性取決於至少兩個非常重要的後天習得的能力:辭彙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增加辭彙量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們朗讀。

孩子是通過聽來學習說的,如果這個詞你沒聽過那你一定不會說。

如果你從沒講過一個詞,那麼在印刷讀物上看到這個詞時,你就幾乎不可能懂它的意思。

如果你從來沒有說過或讀過這個詞,你又如何知道怎麼書寫它呢?

所有的語言藝術都來源於聽力辭彙,因此需要有人來填滿孩子的聽力辭彙庫,就這麼簡單。

當你給孩子朗讀時,你會把文字以及文字的發音灌輸到孩子的耳朵里。另外,通過繪本朗讀,你為孩子補充了必需的背景知識,幫助他理解身邊並不常見的事物,例如鯨魚或者火車頭。

上學前,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就是掌握入學前必需的辭彙,因為它是決定孩子未來成績優劣的重要因素。孩子進入學校後會學習新的辭彙,但是他已經掌握的辭彙決定了老師說的話他能夠理解多少。因為上幼兒園的三年和上小學的第一年裡,大部分指令都是口頭的,所以辭彙量最大的孩子就能理解得最多,而辭彙量最少的孩子理解的也就最少。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也變得更複雜,一旦開始閱讀,辭彙量就會幫助會阻礙理解。

豐富的辭彙在哪裡呢?在交談中還是在閱讀中?

無論是成人之間還是成人對孩子,一般的語言交流大多平淡簡單,只使用5000個基本詞語。事實上,與孩子的正常交談的詞,有83%來自於最常用的1000個詞。另外還有較少使用的其他5000個詞,這一萬個詞被我們稱為常用詞。在這一萬個常用詞之外,就是在閱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生僻詞。我們的語文程度並非由那一萬個常用詞決定,而是取決於了解多少生僻詞。

如果我們不常在交談中使用這些生僻詞,那麼在哪兒找到這些詞呢?下面的圖表顯示,印刷文本中包含了最多的生僻詞。大人對三歲的孩子說話時,每千字只用9個生僻詞,但童書中的生僻詞是其3倍之多,報紙的生僻詞高達7倍以上。

圖表來源:《朗讀手冊》。日常的家庭對話可以包含基本辭彙,但是當你給孩子朗讀時,就開始涉及生僻詞。這對孩子入校並開始正式學習大有裨益。與此同時,你用了一種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方式,讓他們熟悉了印刷讀物。

從圖表可以看出,在積累辭彙方面,口語交流明顯不如印刷讀物。貧困家庭的孩子聽到的辭彙量較少,在家接觸書本的機會不多,問題更加嚴重。這些孩子面臨著巨大的辭彙短缺問題,影響了他們在學校中的閱讀發展。

****************************************************

再分享一下我家雪球的繪本閱讀經歷。雪球在一歲之前,看的主要都是些認知類的書,我和雪球讀繪本時,主要是用指讀的方式,就是我先指著繪本上的蘋果,告訴她,這個紅紅的、圓圓的是蘋果,然後再問她蘋果在哪裡,雪球會用她的小手把繪本上的蘋果出來。

直到雪球13個月大的時候,我買了《騎鯨之旅》這本書,作者粲然在這本書中分享了和她的孩子米尼共讀繪本的很多經歷。

書中粲然和米尼共讀《逃家小兔》的經歷,讓我深受啟發,原來和孩子共讀繪本是可以照本朗讀的啊:

從米尼十四個月開始,晚上臨睡前吃奶時,我就給他讀《逃家小兔》。這本繪本對我倆的共讀生涯有標誌性的意義。這是第一本我老老實實逐字讀下去,念了不止一千遍的繪本。 這本繪本的魔法,應該是在我讀第一千遍的時候驟然煥發的吧。

在讀這本繪本之前,我是一個非常自矜的共讀媽媽,從來不認為應該按書上寫的讀,認為「自己編的都比書上寫的高明」。瑪格麗特·懷斯·布朗是一個文采卓越的詩人,正因為《逃家小兔》太出色了,我改不了任何一個字,才開始學著耐下心,一遍一遍地讀書。

共讀時「逐字讀誦」的魔法,因此開始發酵。從十四個月開始,米尼每天晚上都要求聽這本繪本,當時,他正牙牙學語。從單字蹦到幾個詞連讀,最後,在不知不覺中,他把整本《逃家小兔》讀了個滾瓜爛熟。

——摘自《騎鯨之旅》 作者:粲然

於是,我根據粲然的推薦,立刻買了《逃家小兔》、《親愛的小魚》等繪本回來。

先拿《逃家小兔》做試驗,我按照繪本里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剛開始,雪球並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她喜歡看書時用手指指點點書里的內容,可是這本書每頁能指的東西很少。但我每天都堅持讀給她聽,隨著讀得越來越多,她也開始喜歡上這本書了。

就像粲然說的《逃家小兔》中的文字實在是太出色了,比如下面這段:

「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來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

「如果你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說,「我就要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讓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媽媽說,「我就變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如果我用自己的話來講這段,那肯定是下面這樣的:

「小兔跑到河裡了,媽媽拿著魚竿和網去捉它。」

「小兔又跑到山上了,媽媽也跟來了。」

很明顯,瑪格麗特的文字更優美有韻,也更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

我也愛上了這種共讀方法,對我來說,照著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讀出來,比我自己瞎編不費腦子,更省力。

隨著我一遍又一遍地和雪球共讀這些繪本,很快朗讀的魔法先在我身上體現出來了——我能把這些繪本中的文字一字不差地全背下來了。好處就是每天晚上關燈後哄雪球睡覺的時候,我可以把這些繪本再挨個背一遍給她聽。

不知不覺中,朗讀的魔法也開始在雪球的身上顯現。從剛開始蹦一個字,然後到幾個詞連續,到現在她已經能講出繪本中的一整段文字了。

比如,我給她讀《親愛的小魚》,在最初朗讀的那段時間裡,每次我讀到「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時,她就會馬上說一聲「哦」:

我也會在夜裡繼續等待,希望早點看見你回來。 哦!我會扔出唯一的帽子,看你會不會把它帶回來。

——《親愛的小魚》

再比如,現在,我每次給她讀《森林裡的櫻桃樹》時,她都要說:「讓我講,讓我講。」然後,搶先講出繪本中開頭那段文字:

在森林的最深處,有一顆很大很大的櫻桃樹,每當夏天到來時,樹上就會結滿亮晶晶的紅櫻桃。 一陣風吹過,甜甜的果香味,四處瀰漫。於是森林裡的每一個居民都收到了消息:櫻桃成熟了。

——《森林裡的櫻桃樹》

一口氣講完上面那段文字之後,她就會說:「好了,媽媽講。」

……

生活中,雪球的口語辭彙也越來越豐富。「大大的」「甜甜的」「長長的」「高高的」「紅撲撲」「亮晶晶」「光禿禿」等繪本中經常出現的形容詞,她運用自如。雖然,有時候也會說出「畫一坨甜甜的便便」這樣讓我捧腹的話語。

我們一起讀了《小狐狸的第一個冬天》後,她知道了掉在地上的樹葉,還可以叫「落葉」。

讀了《我媽媽和我》後,她知道了跑跑跳跳還可以叫做「奔跑跳躍」。

讀了青蛙費洛格成長故事中的《幸福的新年晚餐》後,她知道了開心快樂還可以叫做「幸福」。

……

不過,她到現在為止還不能像米尼一樣講一個完整的繪本故事,需要我中間不停地提醒,才能完成。我也不會強求她一定要能把這些繪本從頭到尾一字不差地講出來,那樣就違背了我給她朗讀繪本的初衷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

最後,再啰嗦幾句,一定會有很多父母聲稱要忙於工作學習,以及被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拖累,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所以沒時間給孩子朗讀繪本。

那麼,沒關係。但是,請你明白,即使是最忙的人也會為他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擠出時間。

如果看了上面的文字,讓你意識到了朗讀繪本的重要性,而且你是真的在乎孩子和他們的未來,那麼不要猶豫,請你擠出時間,即使每天只有十分鐘,也請開始為你的孩子開始大聲地朗讀吧。

參考文獻

1. 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新星出版社,2016-07-01

2. 粲然,騎鯨之旅,譯林出版社,2014-03-01

—————————————————————————————————————————

微信公眾號:雪球媽媽 ( snowballmom )—— 分享有趣有料、有理有據的育兒知識。

我是2歲小女孩雪球的媽媽,當媽2年來,積攢了一肚子的育兒經驗和教訓,無人分享。

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兒生活中的問題。(*^__^*)


幫助他更好的了解世界 當他發出感嘆是用的是一些優美的句子 而不是 卧槽 牛逼 至於怎麼培養興趣這個不懂


著名文學家錢鍾書的夫人,著名女作家楊絳曾說:「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這句話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但作為一位母親卻深知其中的奧妙。孩子的成長需要吸收知識,除了家長與老師的教授外,讀書便成了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為了讓他們懂得獨立思考、學會有趣健談,更是為了讓他們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馬克·扎克伯格是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他神童一樣的故事咱先不提。身為人父的他,和天底下所有父母一樣,開啟過瘋狂的秀娃模式。

而這其中吸引到我的,是他給未滿月的寶寶讀一本叫做《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的科普書。作為新手粑粑,他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認知,著實讓人稱讚。借用龍應台寫給她兒子的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最終會帶給你快樂。」

看過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的人,應該都知道吳鎮宇有個兒子叫做費曼。而在諾貝爾科學家歷史上,也有個同名的大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他的自傳曾被稱為「一封理科生寫給世界的情書」,他說自己的畢生成就,離不開父親的引導!「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讓我坐在他的膝上,給我念裡邊的章節。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龍,書里是這麼說的,「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有6英尺寬。」父親停頓了一下,對我說,「唔,讓我們想一下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說,要是這頭恐龍站在咱們門前的院子里,那麼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湊著咱們這兩層樓的窗戶,可它的腦袋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就這樣,父親總是把所教的概念變的可觸可摸,並用實際例子描述出來。——來自理查德·費曼的自傳孩子對於閱讀興趣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但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你,能夠到達你做夢也想不到的遠方!

古人曾有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我更感覺,書中應該有一個類似電影《哈利波特》里一樣的生活,我們似乎遙不可及,但又彷彿遨遊其中。一切很神秘、一切很魔幻,能夠讓我們享受書籍帶來的妙不可言。這也是我們為孩子們提供各類讀物來讀的初衷。一直以來,我的女兒都十分淘氣,但對於讀書卻情有獨鍾,為此我曾經不以為然,甚至經常敷衍她,隨便讀兩個故事對付過去。直到我看到女兒獨自讀書,並在讀書理解方面的突出潛質才慢慢領悟。其實,孩子讀書的天賦一半也是天賜的,天然吸取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會想到各種辦法,動手的動眼動腦的,只要是能拿來讓他們發揮想像力並能輸出的,都會成為他們能量來源。好的閱讀還可以轉換為行動力,就拿科普知識類讀物舉例,除了基本的知識說明,還會在動手環節,搭配小實驗和關卡,讓孩子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力量。配合精彩的小故事,足以讓孩子忘掉電視、手機投入到書的海洋。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優秀的,他們具有無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而書籍,能夠滿足孩子的想像,給孩子一個神奇的世界。無論孩子們的家庭和學校生活多麼有趣,如果不去閱讀一些美好、有趣和珍貴的書,便如同失去了童年最可貴的那道財富。


給了孩子家長和學校所不能給予的教育。

讓閱讀成為家長給予孩子的一種獎勵。


你就反覆給他講故事,尤其是睡覺前。這個年齡段特別喜歡重複。

我兒子那個時候看的兩本小小孩彩圖經典故事大全,講了無數遍,他也會背了,我也會背了,還是反覆講,慢慢裡面的字他就自然而然認識了。

慢慢他就願意看很多很多的繪本了。

意義我覺得沒必要問太多,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啊。


女兒快六歲了,每天睡前沉浸在閱讀的畫面,讓我們感到滿滿的幸福,也為孩子感到幸運!

孩子的閱讀在兩歲前沒有刻意培養。媽媽比較有耐心,家裡當時有的十幾本薄薄的故事書,從孩子幾個月大就給她讀,只要她還想聽,就不厭其煩地讀給她聽,沒有一百遍也差不多了。

直到兩歲,自己有時拿起書憑著記憶嘟囔著故事,聽故事時要求我們用手指劃著文字來讀。我們開始感覺到了孩子對閱讀的熱情。有意識地為她挑選購買童書,主要是噹噹網的外國文學,排名靠前的基本都買回來了。

三歲到四歲期間,陪讀和獨立閱讀一半一半,孩子讀累了或者我們想讓她休息眼睛,就讀給她聽。盡量講的生動,區分人物特點的讀。有時候我們和孩子三個人,把角色對話和描述文字分頭合作來讀。

四歲以後,孩子慢慢的從問生字到了猜生字,從朗讀到了默讀,從逐字逐句到了快速閱讀。我們感受到了孩子的天賦,儘力給她閱讀環境。其實也不費什麼力氣,噹噹買了幾年的書才花了幾千塊,比任何一種輔導班都省錢。

平日里,絕不會主動要求孩子看書去,只是根據她最近的興趣挑選圖書。喜歡芭比公主,就買全套的芭比公主故事,喜歡魔法,就買女巫溫妮、非常小公主等等。喜歡安房直子的月光童話,就買來全部的安房直子幻想系列繪本系列。喜歡動物,就買來鄭淵潔十二生肖,西頓動物記,沈石溪激情動物小說。看完大聖歸來的電影,就讓她看西遊記青少版,結果她就連看三遍,前幾回都能背下來…

孩子說她最喜歡幼兒園的繪本《神奇飛書》,雖然家裡沒有。我告訴孩子,她的頭腦里有一個智慧王國,裡面的圖書館建的最美麗!她卻常常說起自己智慧王國里的美食城……

沒太多考慮孩子的天賦需要如何發揮,只是感到孩子熱愛閱讀本身就是幸運的,熱愛一生快樂一生就好。

書櫃之一

書櫃之二

書櫃之三


拿自己作例子吧。

我三歲的時候,我爸會帶我背唐詩,指著一個字一個字背,到公園去玩,會讓我背公園柱子上刻的對聯。

我的小房間,裡面有一個我親哥的書櫃,他比我大12歲,所以我最開始看的書,就沒有兒童書籍。

而我第一本看完的成人書,大概是在七八歲的時候。那時候已經上了兩年學,認識了一些字。那本成人書是全文字的,看不懂的字很多靠猜,(導致我後來英語成績一直不錯,遇到生詞聯繫上下文就好了),但是我完全憑興趣就堅持看完了。

那是一本關於動物的書,講的是動物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至今記得,裡面有一隻河馬叫胡巴,它和它的弟弟因為捕獵人而分開,弟弟被關進斗獸場,胡巴也在多年後被捕,並和弟弟一起逃脫了。

然後到我爸給我買了第一本我自己的書,《荊棘鳥》,也是一口氣看完。

發展到我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可以一天看完兩本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那個版本的比較通俗易懂,對於我當時而言,也就是當故事去看,那兩本應該是《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

五年級的時候,因為上生物課看《悲慘世界》,被老師收掉了書。

到現在呢,依然沒事就買書看書。

你要問我,讀書對我的影響?

小時候呢,讀書讓我整個人變得很細膩,感情豐富,能體諒人,也願意感知這個世界。

到現在也是,總是對各種事情都抱有好奇心。大一的時候,我就開始探究我這個生命個體的意義,我存在的意義。

問了某個姐姐,開始懵懂得尋找自己的愛好,尋找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看了大量宏觀經濟的書,爾後看了各種股票的書,還看了看手相的書。

終於總結出來,我對能預測未來的事情都特別感興趣,讓自己做喜歡的事,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讀書對我另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是,我不在意物質生活,而在意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出門不用包包,手機沒買過蘋果,不認識名牌,不過分追求富貴。

現在跟老公在一起,最大的開銷,就是平時找各種好吃的美食。

我滿意的生活,就是和我愛的人在一起,有足夠的零食,有好看的書,追求著自己愛做的事。

正如周國平說的,幸福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有喜歡的事業,並能以此養活自己。


閱讀是打開世界的一扇門。對大人小孩都是。

芬蘭作為世界教育強國,在每個家庭孩子出生時候,政府都會送一個包裹,裡面有一套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閱讀的冊子。

這給世界各國有著巨大的啟示。

中國的閱讀喜歡太差。大眾潮流是「為賺錢而讀書」。悲哉。

我教過的孩子,家庭有沒有讀書氛圍,一下子就能從眼睛裡看出來。常讀書的孩子,眼睛明亮有神,純真。不讀書的孩子,眼神慢慢失去孩子應有的活力和創造力。

勢利一點說,如果孩子讀大量書,長大說不定可以成作家。中文閱讀對英語閱讀理解也有幫助。我的學生里,英文非常地道的,都是大量讀原本故事的,不是學新概念出來的。課本的語言都是死的。

現在英語培訓機構各種思路,各種方法,而如果孩子前期在以語法,辭彙輸入為主的學校,後面,很容易對英語沒有興趣,英語能力也不能大幅提高。英語的閱讀和聽力輸入,猶如活水,前期看不到什麼大的反應,但是後期,會滋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情感。

如何引導孩子讀書?

第一,以身作則。家長如果是常讀書,孩子自然模仿。這一點在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言傳,絕對不如身教。 見過這樣一類家長:「你趕緊去寫作業,看書,好好學習!」。而自己打開了電視機,或者去隔壁打麻將去了。你讓孩子怎麼想? 最喜歡的和敬佩的一個家長,45歲了,依然會和孩子一起聽英語故事,寫東西。還經常和我交流。她的孩子,已經是個小書迷。而且是個活潑天真的小書迷。她在閱讀中得到的快樂,讓人嫉妒。

第二,提供足夠的資源。我所認識的家庭,孩子讀書多的,都是家長捨得買書,家裡書四處可見。記得有一個英文中文畫畫都很棒的孩子,第一次見面,讓他介紹他的家,他說,他們家最棒的是,是書海。另一個拜訪過的家庭,進門就是書櫥,沙發上,床上,桌子上,到處都是。這樣,孩子不讀,也怪了。 我自己哥哥家也是一個代表。最捨得花錢的是書,哥哥嫂子經常下班回來讀書。孩子也一個人看自己的書。

第三,家長開始有意識地陪伴閱讀。慢慢過渡到自主閱讀。一般2到6歲需要陪伴,比如睡前家長給讀故事。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睡前故事的。我一個同事之前沒有給孩子讀書的意識,生日時,我送了一套兒童繪本,沒想到孩子一發不可收拾,不讀不睡覺。孩子天生喜歡故事。更喜歡媽媽陪伴的時間。

現在我有個孩子,8歲,已經讀過大量的英文原版書,哈利波特正在聽讀。每次上課,給她講小屁孩的故事,她樂翻了。每次看著她下課也不休息,認真看書,都覺得很感動。

一個人如果能從小,幸運的被引到讀書的路上,長大以後不管人生悲歡離合都可以找到一處安靜的地方,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就是一種大幸福。

給孩子一種幸福的方式吧

如果想知道閱讀和英語學習的關係:

通過閱讀提高單詞量貼怎樣科學地以閱讀輸入(英語)單詞? - Nicole Xu 的回答

By Nicole


我可以回答第二個問題,我的女兒兩歲五個月,每天父母陪著閱讀時間(給她講書)有2個小時以上,最多有四個小時,獨立閱讀時間(自己看已經看熟的書)有半個小時左右。有時候會為了不讓看書而哭(比如一早起來就要看書,而我要給她穿衣,不准她看),而其他的玩樂項目,如看電視、玩樂高、滑梯和蹦床之類,如果不讓玩了,說說理由,她多半會順從而不會哭。

題主說培養2歲多的小孩看書,說實話,晚了些,我家妞是六個月開始看書,最開始是布書,一歲不到,過了撕紙的敏感期,就開始看紙質書了,家中給她買的書,大概有五千元了。買的書循序漸進,一歲多看噼里啪啦系列,小熊你好系列,台灣最好的幼兒百科系列等等,然後是嬰兒畫報系列,湯姆兔系列,我的身體系列,瑞典的托德艾瑪系列等,現在看聰明豆系列,卡梅拉,神奇的校車等等。(以上系列不一定是書名,是我們平時交流時候說的)

以上是五個月的時候看布書

以上是大概兩歲多點獨立閱讀

對於她來說,書是一種非常好的玩具,而且品種多樣,而且絕大部分有父母陪伴玩(兩歲以後才肯獨立閱讀,而且時間不長)但是,自從看電視以後(兩歲之前完全沒有看過電視)我發現閱讀時間減少了,沒辦法,時間只有這麼多,看電視了看書就沒有那麼多時間了,不過過了最開始的電視新鮮期,電視時間就穩定在一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要她看完這一段以後就不看了,她也會主動關電視。

如上經驗,給題主一些建議:

1.養成讀書環境,家裡書本隨處可見,讀書是生活休閑的一部分。(順便說一句,我家書房一面牆都是滿滿書的書櫃,不過我當著小孩看書的機會幾乎沒有,她總是要陪)

2.父母陪讀,閱讀最開始都要父母朗讀,不可能獨立閱讀,給孩子讀書要耐心,有一次,我女兒要我讀一本書,一天之內讀了二十多遍,有時候講故事講得口乾舌燥,喝口水繼續!

3.買好的書,合適的書,不是所有的書都會喜歡和合適,有幾套好評如潮的書我孩子不愛看,比如鼠小弟,也有開始不看,現在超愛的,比如卡梅拉,二歲不到的時候看過幾次,完全不愛,才過去半年,現在天天要看。

4.減少其他誘惑,對於小孩來說,電視、ipad、肯定比書本有意思,還好我家孩子從小就習慣看書,後來才玩ipad 和電視。我家都不愛看電視,她兩歲之前家裡只有一台十幾年前的老式電視,從來沒有開過,兩歲以後才買個新電視,而且只有她看電視才開,我家沒有機頂盒。

5.不要逼迫孩子,她愛看書就多看,不愛就少看。針對題主,可以從孩子愛好著手,他愛車,就看車的書,愛恐龍就看恐龍書,愛動手就買翻翻書之類。

~~~~~~~~~~~~~~~~~~~~~~~~~~~~~~~

把好處一併說了吧,不說理論,就說我自己能看到的好處:

1.表達能力強,雖然我女兒吐詞不清,但是表達準確,形容詞和副詞很多,「但是」「至少」「因為」之類表達合理正確。

2.是我周圍同事、朋友、親戚中公認非常好帶的小孩,甚至我可以一個人帶她出去旅遊,夏天兩歲去了張家界(考察團),上個月兩歲五個月去了三亞(自由行),只有我一個人帶,孩子爸平時帶孩子很少,出去更沒時間。

3.能動能靜,玩的時候可以跑得大汗淋漓,活潑可愛,也能靜下來看書,一坐就是一個小時以上,走到哪裡,只要給本書就能安靜下來,特別是現在能獨立閱讀了更好。

4.想像力豐富,不過這個不愛看書的孩子應該也有。


孩子的教育其實和家長的態度息息相關。

我寶寶現在只有11個月,但是一有時間我就會讀書、講故事給她聽,也會給她一些適合小孩子看的書。

給寶寶讀書講故事

我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其實就開始聆聽身邊的聲音了。她才三四個月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唱歌、講故事,然後她就會安靜的聽著,有時會盯著你的臉看,好像要從你的表情中尋找出這個故事的趣味一樣,特別可愛。

現在她大一些了,自己可以坐可以爬,也開始學走路了,已經有了自己選擇東西的意識。家裡她可以觸摸到的地方都有一些圖畫書,她時常自己拿過來翻看,有時候還撕破了。但是沒關係,小孩子好奇心強的時候我們不要去呵責她,不然會把她的一些愛好或者天賦扼殺的。當寶寶拿著書玩,而我又有空的時候就會和她一起看,並說出書里的內容,或者自己隨機編一個小故事,這個時候寶寶總是安靜的聽講,眼睛盯著我,當我手指指向書里的內容時,她眼睛也隨著轉過去。她這個時候其實是在聆聽,在了解大人要表達的意思,也希望能和大人產生共鳴。

有時候我們一起出去逛商場或者逛公園,我也會一路上跟她說話,給她講看到的東西,她這個時候就會牙牙學語,嘰嘰喳喳的喊了。你指著一樣東西叫她看,她馬上轉過去,也用小手開始指,然後也想講話一樣,特別有意思。

小孩子最開始都是模仿身邊的人,所以大人的身教很重要。

我有個鄰居,女,他們家的小孩就不愛看書,只愛看電視和玩手機ipad。現在才9歲,眼睛已經不好了,成績也超級不好。

這個鄰居身體不好,家裡老人又沒上過學,不認識字。

孩子從小就帶在她身邊,但是因為她身體不好,沒精神陪小孩,老公要工作,也沒時間陪小孩。每次小孩吵鬧或者想玩的時候就讓孩子自己去看電視,孩子大些的時候就把手機給小孩玩,希望他能安靜些。結果,現在,孩子不是在玩手機就是在看電視。

學習成績一塌糊塗,3年級已經上完了,但是基本的加減法都不會,甚至連一些運算符號都分不清,十幾和幾十也分不清,語文就更不用說了,書本上70%以上的字都不認識。因為她孩子愛看電視玩手機,所以眼睛不好,他們也沒給配眼鏡,小孩子本身不喜歡學習,加上眼睛又不好,看不到黑板上老師講的東西,什麼都不懂。放學回家做作業的時候,她因為沒有太多精力,就直接把答案寫出來讓孩子抄一遍,導致現在孩子也養成了不思考的習慣。

說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家長的態度和身教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孩子現在還小,確實看不到特別明顯的效果,但是我相信,堅持下去總會把孩子的習慣培養好的。小時候她不懂,需要我們監督、佐證,需要我們給她一個標準,幫她做選擇。當她自己長大了,會選擇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放手,尊重她的選擇。


謝 超級修馬克 邀

好習慣要從娃娃抓起,閱讀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養成愛思考的特點,也能見識到廣闊無邊的世界,度過超乎常人數十倍的人生,也不至於少見多怪,自以為是地鑽牛角尖去幼稚創新。

兩歲的孩子可以看看 噼里啪啦 系列,日本女畫家,非常好的書。


意義在於眼界能夠超越所在的環境,不受環境所限,能看到活出一個新的高度。

先說一下我自己的成長環境。

生在農村,爸爸念書時經歷過文革,是文革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屆考生,原本要當老師,後因為其他原因未當成。

我有記憶來,讀的第一本書好像是《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系列的,第二本書是一本作文大全之類的,請不要笑,好像是三年級的時候,在我們那的集市上,我讓我媽給我買的。我是通過這本作文大全才知道「沙發」「茶几」「冰箱」這些東西的,是不是有點可笑。那時候,有一個好朋友,她姐姐給她買很多書,我借來看,大概是把《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格林童話》看完了。

再後來,初中的時候,我就看很多我姐學校發的課外閱讀書,還記得有一本讀本叫作《大海》好像。那時候有一系列的《時文選粹》,我挨著看,一本都沒有落下。初中的時候讀了《簡愛》《飄》《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氓》《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圍城》讀了一半,《三國演義》十分之一,都沒讀完。就讀了這幾本書,真的,就只有這幾本。所以你看我的資源有多匱乏。我媽還一直覺得讀課外書耽誤學習,所以你說多可笑。但是,也就這幾本書就足夠了,足夠挑起我對外面世界的嚮往,足夠讓我知道原來外面的世界那樣寬廣。原來我每天的生火做飯嗆眼睛的煙可以被文人墨客描述為「炊煙裊裊」,原來我每天走的崎嶇不平的道路可以叫作「鋪滿苔綠的青石板路」。那時候讀完王家新老師的《在山的那邊》,一心就想著要考出去,走出農村這個貧瘠的地方,我跟班上那些整天拿著凳子腿打人的男孩、那些整天和男生拉扯和老師頂嘴的女生不一樣,我不要過那樣的人生。

後來,我考上了市裡重點高中,被分到了非富即貴的二代聚集的班級。高一的一整年,我都在滿滿的自卑中度過,最自卑的不是穿著打扮,不是成績暫時落後,而是我的同伴同學們的閱讀量和眼界。她們在作文里寫三毛 張愛玲 李叔同 我不知道是誰。

但是,沒關係,我不知道,讀書可以讓我知道。

再後來,我讀書,離開了那個環境。

我好像有些跑題了,我就是想說,閱讀吧,對於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像我這種出身環境不好的人來說,養成閱讀習慣,是一種自我救贖。

補充:現在從事教育行業,我對學生們最大的要求並不是成績,而是習慣,尤其是閱讀習慣。我的學生裡面有特別愛讀書的,當然了,我是以身作則,每周讀一本書,和他們分析。但是,每次聽完孩子們的分享,尤其是七歲的孩子,自己藉助字典讀完識字量相當於六年級的書時,我都嫉妒欣羨不已。我的學生們都很愛讀書,閱讀時間是他們最為享受的時刻,一說可以借書看書時班裡總是歡呼聲一片。閱讀習慣的培養我還是比較有心得的,改天同大家分享。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意義,也許就在於,幫他們找到通向更大世界的通道吧。

謝謝。


我來說說自己,86年生人,純正第一批進城的農民工子弟,爹媽純正被耽誤的一代,高中之前全部放羊。高中畢業當時在農村已經算不錯了,我爸去當兵,我媽當了村小學老師。這是大前提。

我沒上學之前不要說閱讀,擦屁股的紙片都沒有,雖然沒有求證過,但我確確實實用過竹片擦屁股(此處不要驚訝,是刮屁股)。

我媽相對來說比較有幼兒啟蒙的意識,我兩歲前,有意識的教我數數、背唐詩,後來逐漸學拼音、認字。我比一般孩子認字早。

上學前班時已經可以用拼音給我爸寫信,當時環境下,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餵豬、割草、澆菜、照看更小的弟妹。學前班時,老師看我唱歌還在調上,送我去參加縣裡六一匯演,我記得當時還穿了一套非常隆重的新衣服,當時震精了全村的小女孩,一個比我大許多的姐姐騎著自行車,跟老師一起騎車到縣上參加比賽的。還記得我當時的名字中有齊桓公的桓字,主持人用當地方言不知道怎麼念,老師還來問我,我也不懂,老師就胡亂編了個名字。那次比賽得了個名次,具體第幾不記得了,只記得學期末學校開大會,我在懵逼當中被同學推到主席台前,領了一本新華字典。這才是故事的開頭。

我媽教會我怎麼查字典,前文已說,當時我已經會拼音,所以拿著字典基本可以自學,我記得我媽說,如果隨便翻一頁,上面所有的字你都認識,你就小學畢業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這還非常困難。但是我除了那本字典,真的沒有任何可以作為閱讀的資料,所以我到哪裡都揣著它,沒事就翻翻。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兩件事。一個是我媽讓我去找一個化肥的袋子,但是她說不清是哪個,我就問是不是上面有新疆兩個字的那個,她不相信我認識新疆這兩個字,讓我寫出來,我拿樹枝在地上畫出來,她信了。另外一次是我問我媽,粥字是不是兩邊有兩張弓,中間 有個米,我媽愣了一下,說是,問我從哪裡學的,我也說不清。應該是字典吧。這兩件事發生在上小學前。

小學時我就跟著父母進城了。仍然沒有多餘的課外閱讀,但是我有課本了。對於現在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恨不得扔了那些書吧,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恨不得每天都翻一遍,特別是語文書,裡面有那麼多故事,那麼多字。

真正的課外閱讀發生在小學三年級,我跟著爸爸的同事出去,在書攤上買了一本三毛的書,台灣那個三毛,盜版書,很厚,應該有四五百頁的樣子。買回來的當天晚上停電了,我點著蠟燭看了其中一篇《結婚記》,我媽湊過來看了一眼,說這書也不適合你看啊,但是並沒有阻止我。那本書開啟了看書的全新時代。

再後來就是《紅樓夢》,所謂的青少年版的,有插圖,第一次看跟現在很多人看的感受一樣,什麼亂七八糟的啊,那麼多人,那麼多規矩,但是憑著好奇,還是看完了。

零散的書不記得了,然後就是初中時代的余秋雨,從《千年一嘆》到後來的《文化苦旅》,漸漸的我開始問我媽要零用錢買書,那時家裡非常拮据,但是我媽對於我要買書的要求一般都不會拒絕,十塊二十塊的給我。

小孩子的階段應該就到初高中了吧,所以就說到這裡。

閱讀對於孩子真是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絕大部分知識都需要通過閱讀獲取,特別是做學生的時候,光靠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四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能夠看懂書。如果閱讀能力不好,學習成績只能說一般。我對此堅信不疑,所以曾經有意識的問過同學,那些學習能力強,成績不錯的學生,一般都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就算是金庸小說全集都算,他們的表達、寫作、邏輯都優於閱讀量小的同學。我從小成績不錯,特別是寫作文,幾乎拿來個題目就可以寫,我想跟大量閱讀有關係。

說幾件小事。小學有一篇課文是葉聖陶寫的爬山虎,裡面有一段文字需要背誦,我給忘了。當天檢查我們那一組,我前面有6個同學,站起來一個不會,站起來一個背的磕磕巴巴,我馬上打開書開始背,到我站起來時,正好完整的默背過一遍,不敢說非常有把握,但是我順利過關了,老師還表揚了我。

另外一次,老師讓朗讀課文,學生站起來就讀,如果有念錯、磕巴等等錯誤就下一個同學接著讀,我記得基本都是每個人念三五句就坐下了,到我讀的時候,課文讀完了,老師讓我接著念下一篇,也讀完了。

再有一次更加驚險,老師讓上講台讀自己寫的作文,我竟然忘了,但是總不能這時候說沒寫吧,我就捧著一本作文本,隨便翻了一頁空白的,對著空白就開始編作文,竟然沒有絲毫破綻,老師只是點評說,夏天去海邊腳伸到水裡不能用冰冷來形容,回去再想一個詞。

閱讀這件事對人來說真的是終身受益的。所以真是非常誠懇的跟那些有孩子的家長說,跟你的孩子一起讀書吧,不要總是寄希望於什麼課外補習班啊親子班啊,讀書成本不高,但是稍加指導,孩子真的會不一樣。


一說到意義就頭疼。

小盆友喜歡看書一定要有什麼意義的話,我認為就是能夠讓世界變得安靜下來。

安靜多久不確定,但會安靜下來。

他在看書中尋找到樂趣,你在安靜中得到了休息~


我讀小學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書,那時候年紀小沒有分辨能力,不管是童話故事、十萬個為什麼、上下五千年、唐詩三百首、世界名著,還是賴昌星傳奇、幻城、夏至未至、讀者、故事會......生冷不忌,照單全收,雖然也曾被某些書「荼毒」,但總的來說感到閱讀利大於弊。還記得當時我常和好朋友約著一起去書店看書,沒有座位就在樓梯台階上坐著看,兩個人在書店裡一待就是一下午,夕陽西下時才心滿意足地回家,想來仍覺美好。直到現在,我也很喜歡看書,雖然很少看得進去「正經書」了,但是讀書一如既往地使我快樂。

讀書不光給予我精神上的愉悅,也帶來了許多世俗的好處:

1. 擴大了知識面。

從前網路不發達,搶電視又搶不過我爸(在此強烈譴責我爸每天都要看新聞聯播),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看書。(當然一開始看書不是抱著學知識的目的去的,只是單純想看、愛看。)小學時代我屬於同齡人里各方面知識「懂得」比較多的,比如我從來沒問過爸媽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因為在想到問這個問題之前已經從十萬個為什麼裡面知道了精子和卵子的「傳奇故事」。

2. 有利於學語文等文科科目

語言輸入多了,輸出的質量相應地就會提高。從小到大我的語文成績一直不錯。因為小學時喜歡看唐詩,初中學古詩文閱讀時幾乎沒有遇到過障礙。之後讀高中時學了文科,理解歷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也很輕鬆。不要認為學好文科就很簡單,親眼目睹一些同學明明很聰明,就是做不對文綜合選擇題。我猜測這大概是因為缺少「文科思維」。反而許多愛看書的同學文科都學得不錯。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讀書這麼多好處,怎樣讓一個2歲男孩養成閱讀的習慣呢?

1. 遠離電子產品

個人建議讓孩子儘可能地少接觸電子產品。在我小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平板電腦,只有電視,還不能常常看,我又是一個比較宅的孩子,所以才能專註於閱讀。本來小孩子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從小接觸電子產品,習慣了看動畫片,玩遊戲,再想讓他專心看書就很難了。此外我注意到很多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已經開始戴眼鏡,揣測可能和不正確使用電子產品有些關係。

當然,父母也需要以身作則,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起到好的示範作用。

2. 引導孩子自學知識

很多小孩子喜歡問為什麼(比如我),還有很多小孩子喜歡聽故事(還是我),可以利用這兩點來引導他們自學拼音,然後自己看科普讀物和童話故事(我媽就是這樣做的)。這樣既解放了家長,又讓孩子多識了字。

考慮到拼音對於2歲孩子來說可能太難,可以先給他買一些繪本來讀。

3. 利用「表現欲」和「教學欲」

可以讓孩子在家人面前展示他的閱讀成果,比如給大人講故事。

等孩子長大後,可以鼓勵他給親友家的小孩子「上課」,比如讓他給小孩子講故事,教小孩子背古詩,這樣大孩子就需要先自己看書記好內容再教給小孩子。

親身體驗,不管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還是五六年級的大孩子,都喜歡當「小老師」管教更小的孩子。(當然也得小孩子願意聽的情況下)

祝題主成功培養齣兒子的閱讀習慣~


不論多大的孩子,閱讀都是重要的,包括成年人。很多時候干一些蠢事是因為既經歷的少,又不閱讀。小朋友在大概2歲左右就開始對故事感興趣了,你可以買一些針對那個年紀的書給孩子讀,不過這種書要求家長有看圖編故事的能力,不然還是沒什麼吸引力的,因為書上給的文字很少。不過很爽的是,你會發現自己家寶寶記憶力很好,下一次看同一頁故事的時候,他可以跟著你複述之前講過的(指2歲多,可以講一些完整句子的時候)。這個是有科學依據的,小朋友的複述能力是很強的,經常這麼做估計孩子的記憶力會不錯。另外,看書習慣真心是大人影響的,如果你在一旁玩手機,他也會想玩手機的,所以我陪姐姐家孩子的時候都會把手機放一邊,給外甥和外甥女講故事,或者畫畫,或者乾脆老老實實跟他們一起看動畫片,並且適當提一些問題,引導他們去想像。(哈哈,其實有私心哦,先在姐姐家孩子,身上練練手,不過他們真的喜歡我,因為其他人都不給他們講故事畫畫)

外甥女幾個月的時候,我姐就讀書給她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她喜歡看書的原因,並且說話比較早。

另外,古人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之後孩子的眼界會不同,他在做出每個選擇的時候都會更理智。

再者,也就這個年齡段那麼有時間看書了,所以還是讓他們看書吧,作為一個從小就愛看書的人,真心對你講,閱讀可以擴大一個人的世界,即使他沒去過那麼多地方。

就算功利來說,讀書也不是壞事,因為他會自己思考啊,高中之後學習的東西多了,要學會自己思考成績才會更好。


謝邀,下面是一個和我溝通的寶媽情況。

因為兒子奶奶回老家了,中午沒人給兒子做飯,所以今天晚上我帶著兒子決定先回娘家住幾天。

因為路況不好,回到孩子姥姥家比較晚。到家我趕快給兒子洗澡,吃飯,抓緊時間上答疑課。上完課已經10點半了,我就緊接著讓兒子刷牙睡覺了,和孩子閱讀這事早忘爪哇國去了。

兒子翻來覆去睡不著,躺下10多分鐘突然停電了,天熱更讓兒子睡不著了。他和我說:「媽媽,我們還是回家吧,還是我的閱讀角和我的床舒服(其實寶寶還在惦記他的閱讀,而我還沒發現)。」

我抱著他,摸摸他說:「我的乖寶寶,媽媽和你一樣很想回家。我也知道你想念你的閱讀角和你的床,但是老婆婆生重病,奶奶回老家照顧老婆婆了,我們再堅持幾天好不好?」

兒子偎依在我的懷裡,他說:「媽媽,我們家客廳里的人越來越少了?」我說:「媽媽,沒有聽懂你的意思。」兒子答我說:「現在我們不在家,爸爸上班,客廳只有爺爺一個人了。」

兒子的情緒表達,讓我的心裡酸酸的,一直以來我都用平等的聊天方式和兒子溝通,把他當成的朋友對待,所以每次兒子和我的說話都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說:「是啊。」突然兒子翻了過去面朝牆邊。他低估地和我說:「媽媽,你今晚做錯了,你應該提醒我該閱讀了。你上課的時候我看了一下書,但是你沒有和我讀。」

原來寶寶躺下翻來覆去的睡不著,是在惦記讀書的事啊!但是我在心裡想這麼晚了,就先不讀了。

於是我說:「過來抱抱,媽媽和你說對不起,現在這麼晚了,我明天一定會把閱讀給你做好,好嗎?」

兒子搖搖頭:「我還是想看一本書再睡。」我說:「要不這樣好不好: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彌補你今晚沒有閱讀。」

兒子說:「媽媽,我們還是翻一下書吧,我不想聽故事。」我說:「好的。」然後起床陪著兒子一起看了書,看了一本後,寶寶才安然的去睡覺了。

寶寶養成一個好習慣以後,真的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簡單自然,雖然此時很累,但是看著兒子我很幸福。很慶幸在兒子這麼小的年齡培養出他愛閱讀的習慣。

我一直強調一點:讓你的孩子由路人變成個牛人,唯一的可控因素就是閱讀!

0-6歲是兒童的良好習慣(包括心理習慣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黃金期,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的發展,而讓所有人夢寐以求的學習能力,卻可以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而開發90%甚至更多。

從小就博覽群書,見多識廣的孩子在初高中開始就會爆發出強大的學習能力,成績也會突飛猛進。

進入社會後,當需要工作能力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他強大學習能力就是其工作能力強大的支持。

所以閱讀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幫孩子愛上閱讀後,我們只需靜待花開。


閱讀的意義就在於以後寫作文的時候可以吹的天花亂墜,而且還可以得高分


大多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讀書是讀不懂的。

讀童話故事,他覺得好玩,覺得有趣。背古詩詞,他得聽老師講解得看翻譯。讀課本里的文章,他可能就當作一篇教材規定的 文章讀了。

年幼的時候,我們對世界缺少足夠的認識,所以讀不懂。

可是,人是在不斷成長的。未來的某一天,在有足夠的經歷後,他會突然懂得曾經讀過的那些東西所要表達的東西。童話真的只是寫了一個小故事嗎?古人寫出那些有韻律的詩歌的時候心裡在想些什麼?收入課本的文章所要傳達的精神是什麼?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頓悟。

生根發芽,首先要埋下種子啊。

讀書是一個長遠的工程,要慢慢沉澱的。我們都不能保證現在對一些文字的理解就是它們本來想要傳達的東西。

我們也在成長。


推薦閱讀:

感覺現在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了,碎片式的網路閱讀佔用了大部分時間,請問如何保證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量?
讀網路小說讀到審美疲勞了怎麼辦?
看書的時候,你的手在幹嗎?
看《活著》沒有什麼感覺,覺得福貴太混蛋了不值得同情?
如何培養兒童閱讀習慣?

TAG:閱讀 | 育兒 | 早教 | 兒童教育 | 閱讀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