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是不是失敗的政策?
現在知乎農業問題上大家基本一致的觀點是只有集中化規模化生產才是中國農業的解決方案。(比如 為什麼選擇留在農村種地的中國農民越來越少?以後誰來當農民? - 社會)而土地承包制,導致土地被拆散成零星小塊,農民在小塊土地上操作無法獲得經濟效益,導致貧困問題仍然延續,大量農民因為種地不賺錢而棄田進城打工。當時的土地承包制本意是為了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後能靠種地致富,但是這一目標似乎並沒有實現?
誠然越來越多的種植大戶瞄準規模化農業這塊,但是這又涉及到一個土地流轉的問題(詳見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內容的意義? - 農村 )。因為土地當時被分隔得過碎,買賣又不開放,從而帶來的流轉成本和難度,是否是阻礙規模化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如果當時沒有開放承包制,而是像房地產一樣實行國家向個人或集團出售農用地使用權的方式,是否更能推進農業發展?
雖然土地所有權是不能買賣的,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轉包、出租)的口子一直有,所以農村土地的流轉其實早就放開了(只不過流轉不能用於非農業用途罷了)。而且規模化農業同樣早已存在,我幾年前做過一個項目,一家公司攢了幾萬畝土地承包經營權搞集中種植。
另外,農業土地一直是在村民集體手裡的,而不是在國家手裡的,所以從來就不存在國家把農用地賣出來的可能性。那麼村集體直接把地轉給集體組織以外的第三方,和村集體把地承包給農民,再由農民對外轉到底哪個好呢。如果你站在渴求土地的外來資方角度,肯定是和村集體談更簡單,也更容易砍價(不就是暗中買通幾個村幹部么),但如果你站在保護具體農民的角度,說實話,我想不出比現有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更有利於保護具體農民權益的。再說得直白點,阻礙土地集中的障礙不是沒有政策和制度,而是沒有足夠多的錢從分散的村民那裡集中土地,這能怪誰?
對了對了,我們國家也有農用地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管理,然後再讓農民在農用地上耕種的實踐。這個叫做國營農場,算是歷史遺留現象了,現在主要分布在新疆、東北和海南。國營農場搞規模化種植確實有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方面就做的不錯。至於具體種地的農民(準確說叫農場的職工)的生活條件和其他地方的農民比怎麼樣呢?我只能說確實不怎麼樣,當然原因有很多,和土地是否集中在國家手裡未必有關係。
所以,最後強調一句,農業問題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就我個人觀點,根本原因是農業這個行業客觀上就是收益率比較低的行業。個別企業可以搞高毛利的有機農業或者高技術含量的大規模養殖,但全部範圍而言,各種低收益業態還是佔大頭。不管怎麼說,如果看到有人不結合實際情況和制度,夸夸其談的說,因為我們國家農用地不能買賣,導致土地流轉受到限制,或者說只有搞土地私有化,才有可能解決中國農業問題,說這話的人要麼是完全不了解情況,要麼就是別有用心在撒謊。小農經濟是東亞特色。除了中國大陸外,日本、韓國、台灣的農業基本上也是小農經濟為主。
但是,日韓台的小農經濟,是建立在農產品銷售價格高企、農產品貿易保護的基礎之上的。農民既向城市高價銷售農產品,又通過高關稅和其他隱形貿易壁壘(例如檢驗檢疫)將境外低價農產品隔絕。從而保護農民利益。更不用說台灣地區,還可以單方面向大陸零關稅出口部分農產品。在這一套經濟制度安排的背後,是通過農協將零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爭取經濟和政治利益。
這些東西,在大陸的小農經濟中是不存在的。結果,一盤散沙的農民既沒有辦法爭取農產品銷售的定價權,又沒有辦法對政府施加壓力。於是,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優先保障城市,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以便同外國交換工業品出口關稅。這樣的小農經濟自然不可能讓農民富裕起來。
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卻讓諸位吃上低價飯。哪一天農民富起來了,市民恐怕真吃不起茶葉蛋了。所以,誰說承包制失敗我跟誰急,反正我又不種地。糧食產量不在多
《多收了三五斗》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檯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麼!」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們不是賣十三塊么?」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裡有跌得這樣利害的!」 「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不知道么?各處的米象潮水一般湧來,過幾天還要跌呢!」「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裡吧!」從簡單的心裡噴出了這樣的憤激的話。
「嗤,」先生冷笑著,「你們不糶,人家就餓死了么?各處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頭幾批還沒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了。」 洋米,洋面,外洋大輪船,那是遙遠的事情,彷彿可以不管。而不糶那已經送到河埠頭來的米,卻只能作為一句憤激的話說說罷了。毛澤東:我為什麼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麼嚴重
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下山的時候,「毛主席大聲地問:你是沒有忘記我在專列上的許諾吧。我為什麼把包產到戶看得那麼嚴重,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所有制的基礎如果一變,我國以集體經濟為服務對象的工業基礎就會動搖,工業品賣給誰嘛!工業公有制有一天也會變。兩極分化快得很,帝國主義從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對中國這個大市場弱肉強食,今天他們在各個領域更是有優勢,內外一夾攻,到時候我們共產黨怎麼保護老百姓的利益,保護工人、農民的利益?!怎麼保護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工商業,加強國防?!中國是個大國、窮國,帝國主義會讓中國真正富強嗎,那別人靠什麼耀武揚威?!仰人鼻息,我們這個國家就不安穩了。張平化激動地望著毛主席。大聲地說:『主席,我懂了』。」
==============================================1,聯產承包有積極性?那請問,私人企業工人有沒有積極性?好的,你說工人不幹可以走,那好,首先你必須證明,大部分工人都有積極性,否則你不可能把全部都開了。其次,工人走了還是去其他企業,一樣沒有積極性。事實上,大部分的壟斷企業,不管是資源壟斷還是技術壟斷,都是工人很懶的企業。積累那裡擺著,方不著搞什麼積極性。
事實上,所謂一包就靈的搞法,到了國企,搞什麼一包就靈,最後只能變成瓜分國有資產
2,當時的農業,或許還需要努力捉蟲搞點什麼灌溉,現在的農業根本不需要積極性,拖拉機耕田,飛機撒農藥,這些都不重要了,現在農業最需要的,恰恰是期貨市場的發育,需要集團化的農業。
那些說農民在公社出工不出力的,偷懶的,根本就不了解農業的本質,在古代,一個農民耕百畝地都是可能的,所以懶是很正常的。正確辦法是逐步進行農村工業化。
3,毛主席說過,包產到戶為什麼那麼嚴重,因為農業公有制一變,為公有制服務的工業基礎就垮了,工業品賣給誰?結果果然如此,分田單幹之後,很快農技站,農機站,供銷社各種基礎設施就完蛋了。隨後農民工大量進城打工,低價勞動力加上假貨,很快全國各地的國企都垮台了。
當時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有自己的服裝,食品,基礎工業廠的,結果一來幾乎全部崩潰。隨後造成了大規模的經濟困難,中國經濟的核心從此從東北,中部變成了浙江,廣東等地。自主的國家工業體系變成了給外國人做低價工的國家經濟體系。
4,靠那些當年浙江廣東的,小學文化的老闆和農民工,能做出世界級別的產品來么?能產業升級么?一個做衣服,玩具起家的老闆,能變成做汽車飛機的企業么?今天的產業升級,靠過去那種農民工行嗎?
5,農民搞集體化定價,和大資本抗爭,這是世界各國的農民通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都是如此。韓國農民的土地不比中國多,產量不比中國高,但是價格是中國的10倍。所以韓國農民很有尊嚴,他們的農民戰鬥力也就極強。中國農民經常幾分錢都賣不出去。
轉來轉去,還得過去那樣,有國企,然後農村人口慢慢進城,完成工業化,朝鮮,匈牙利,波蘭,都是這麼完成工業化的。
土地承包從生產效率上將是倒退。但這三十年獲得巨大成功在於相對於舊有分配體制他是巨大進步。
但這一進步不在於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分配體制有多先進,而是之前的有多糟糕。。。。
在當時情況下,民間根本沒資本積累,你放開了誰來買?還記得當年國企改革么?國企資產最後賤賣給管理者。如果當年土地也這樣干,各村大隊長最後會成為新地主,然後村民當佃戶。新地主們可沒錢買農機還是佃出去旱澇保收土地制度的趨勢是產權優化
土地承包比公社集體有優勢,產權明晰,所以當時有效率
但承包是一種類合同制度,不是所有權,甚至不算穩固的物權,流通一直受限制
現在慢慢開始流通,承包權會在流通過程中慢慢沉澱和固定下來,具有所有權的樣子
只有當承包權對應明確的土地,能自由流通,糾紛可通過司法手段順利解決時,我們才能說它成為一種完整的物權形式
目前正在向這一階段邁進。
從遠距離來看,很多政策不是對錯的問題,因為並非看上去那樣具有人為性。
縱觀歷史,土地集中到分散,分散又集中,循環往複,社會動蕩安定起伏,一直到市場和交易流通成為主流模式後,才打破這一循環。我們正繞出循環,走向一種新模式。
所以,對民法學科的童鞋來說,物權特定,一物一權,流通與財產權的關係,這些理論並不是與實踐脫離的,有著深深的實踐理性在裡面。
最後,承包沒有失敗,它不過是下坡臨時搭的橋,過去就過去了。簡答一下,以後有想到再補充:-------------------------------------------------------------------------1.土地承包制至少曾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策,帶動了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2.最近十年到二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看到了農業發展的停滯不前,問題多多,有很多人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思路,比較多的就是題主提到的規模化農業。西方的現代化農業就是規模化農業的一個很好範例。但是我個人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不在於農業本身,而在於改革開放以後,城市的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來到城市,去賺更多的錢,而放棄了農業生產。慢慢的,種田的人越來越少,加上我國農業一直以來現代化程度較低(現在種田的都是上年紀的老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農業一直發展緩慢。
3.規模化農業能否帶動中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答案是肯定能。但是這未必是現階段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或者說在現階段中國國情背景下能最快最好地獲得成功的。一是題主提到的政策因素導致土地流轉難,再一個現階段還難以吸引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規模化農業上去,至少是很難大範圍推廣。
4.土地承包制在我國還是會長期地存在,我們能做的是如何繞過它和其他政策法規所設下的限制去發展農業。我認為目前比較成功的一種嘗試就是訂單式農業,給整個區域的農民「下訂單」,讓他們去種植,等收穫之後全單收購,繞過土地流轉的壁壘,做勞動力的流轉。5.對我國廣大農民來說,田是他們的生存之本,即便家裡一貧如洗,只要還有那麼幾分田在,隨便種點東西至少能保證一定程度上的基本生存需要。這也是我國實行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雙規並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認為將農村農用土地國有化,然後商品化運作,絕不是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好辦法。在過去的三十年,土地承包是個成功的政策。
在工業化還沒有能夠承擔起足夠就業崗位的時候,提供土地給農民是最好的就業選擇,至少保證餓不死。即便你再懶也可以有口飯吃。隨著工業化程度不斷的增加,就業崗位不斷的增加,勤奮的農民開始有了第二份收入,是的,這就是完成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也就是春運的源頭,懶惰的人仍舊餓不死,但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土地流轉的開展會讓更多勤奮的農民有機會進入城市,那些懶惰的人們會逐漸失去土地,如果連農場也不願意進去,那麼他們可能真的面臨消失的可能。
在農民參股到農場逐漸普及的那一天,也就是土地承包完結的那一日。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之後,總是要例行實行均田,然後小農經濟繁榮一時,然後就陷入土地兼并的泥淖,最後就是沒地的農民揭竿而起,又來一次改朝換代。所以,包產到戶,恢復小農經濟是一種很糟糕的政策,揚湯止沸而已。集約化、工業化、現代化的農業才有出路。包產到戶之後農民不是有餘糧了嗎?
人民公社時期,主要的問題不在於農民積極性,而在於農業生產經營的特殊性,不適合採用人民公社的集中經營模式,同時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干擾太多,浪費太大,異想天開瞎指揮浪費的勞動太多。
真就調動農民積極性而言,踏實種地沒有多大區別,動不動就瞎胡鬧才挫傷積極性。包產到戶之後,農民對自己的勞動安排更合理,浪費更少,所以,農民收穫多了,收入在短時期內增加了。沒過幾年好日子,農業產業弱勢,收益低風險高的固有缺陷就暴露出來了。這時候趙爺說,大包干之後農民都發財了,統統萬元戶了,富得流油了。然後農資漲價,農村勞動力外流,農產品人為低價,一連串的羊毛剪子剪過來。你都給薅成葛優了,頭皮都保不住了,還得笑眯眯,趙爺亞克西,不然就是反對大包干這麼好的政策,就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就是不知感恩。你以為趙爺猛說大包干亞克西是真的以為大包干亞克西?上台拿衣服,人家有自己的算盤。就像當年大躍進,先請你盡情吹牛,畝產一萬斤。然後趙爺說不用一萬斤了,我們就按每畝五千斤統購糧食好了。安徽人因為是大包干帶頭人,所以打腫臉充胖子,不惜代價維持著小崗村這個虛幻的典型。直到沈浩死,大家假裝這時候才發現,原來農民種地不能發財,小農經濟解決不了中國農村問題。歷史上一代代撅腚刨土的農民不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嗎?「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難道你沒聽說過?外國農民為什麼有錢,為什麼有城鄉收入倒掛?查一下外國農業補貼率是多少吧。中國農業向何處去?大包干之前,可以走以色列道路,從集體農莊向公司化過度。現在嗎?想方設法變通實行超額補貼,鼓勵資本投入農業,兼并土地,集約經營。在中國人多地少,小農經濟的背景下,推行土地承包制度是一項有效的政策。與人民公社時期相比,將土地分塊承包給農民,的確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加了農業的產出,是一項有效的政策。
題目中說的規模經營的問題,需要考慮當時中國的國情,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較少,且當時科技水平較差,不能有效運用現代機器進行生產,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小農模式更加符合中國國情。
但現在,隨著科技的進步,運用機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條件完全可以實現;並且目前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農村土地存在著荒廢現象,土地承包制度似乎不符合目前的情況了。而土地的流轉則是解決土地承包政策當前不足的,通過合理的途徑進行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提高農業用地的規模效益。國家支持土地流轉,土地制度也在不斷改革完善,出現了很多土地流轉服務中介,比如來買地網(http://www.laimaidi.com)、土流網、聚土網等,提供專業的服務,加快土地流轉效率。第一,中國的小農經濟有深厚的傳統。依靠人力深耕細作在相對複雜——說白了就是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產率相對並不低。特別是在曾經農業技術較差的時代。
第二,剪刀差、社會穩定都是歷史原因。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當年的包產到戶,再苦再累,還能吃到一口飽飯。這是根本。各位眼裡落後的「小農經濟」,效率有沒有想像的那麼低,是個需要研究的事。政策必然需要調整,而且政策總是落後於現實的。但真的說改革土地承包制度,改完了往哪邊拐,是個很值得注意的事。土地流轉合法了,18億畝紅線不要了,農業就集約了?就一步登天現代化了?農民的生活就改善了?經驗告訴我們,這純屬是包藏禍心,連鬼全騙不了。任何高估中國社會經濟現狀的言論都是很值得警惕的。
還有,一味推崇規模化生產的農業是否是正確的,赫魯曉夫的殷鑒可是不遠。用現代化的生產組織形式,未必不能調節傳統的技術工藝。特別是在生產部門不斷細分的今天。差異化的對策還是很有必要的。1 、評論土地承包的意義,先要看土地承包錢的情況,也就是1955年三大改造以後的經濟情況。說這個問題,還是推薦秦暉的經典作品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 (豆瓣)2 、對於土地承包政策本身,趙先生提到,只是權宜之策,他的目標是逐步放開。這個事實,可以查閱趙先生口述,鮑先生記錄的《改革licheng》、3 、在經濟學意義上,土地承包政策遠非承包二字而已。土地承包及中國相關政策至少包括:
- 戶籍制度—勞動力要素配置的管制、隱形管制
- 土地制度—土地要素配置的管制
- 金融制度—資本要素配置的管制
- 官僚制度—過重的負擔
自由對繁榮的意義的無需再言,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也無需再言。而中國的經濟制度,依然是管制重重。
在當下戶籍及背後的福利制度,尤其是上學問題,限制了農村人拋棄土地,流向城市。經濟學意義就是限制了勞動力要素的自由配置。後果包括製造業成本高企可怕!中國製造成本逼近美國(我在手機財新網看到最近的一篇文章講中國的成本已經超過美國,但網頁中沒有找到),進而導致製造業蕭條,稅源缺乏,繼續加重稅負的惡性循環。土地制度,尤其是土地用途管制,限制了土地想最有價值的方向轉化。於是一方面房價地價高企,中小城市有價無市、庫存巨大,另一方面農村農地收入微薄,大量農地以及幾百元一年的價格出租。還有無聊的18億畝紅線制度,迄今為止我仍然想不明白為什麼不是17億99999999或者18億0000001畝。而且生產效率增長了這麼多年,為什麼還是需要18億畝,中國人民更能吃了么?萬惡的金融制度就不說了。關於金融,可以讀一下 @王梓成@木下君 以前的回答,看看金融和寡頭的關係,這只是金融弊病的一方面。4 、關於土地用途、戶籍制度的改革,2015年有一場聲勢浩大的爭論,一方面是土地改革的資深參與者周其仁,另一方面是莫干山會議以來持續反對自由主義的王73的代表華生。
周城鄉中國(上) (豆瓣)華城市化轉型與土地陷阱 (豆瓣)此外二人博客上還有短兵相接的爭論。 就我個人看法,華在理論基礎和實踐考察上均有重大錯誤,我寫了短篇在微博上@ 他了,他未回應。這點他就不如鄧正來。鄧也是著名左派,我在微博上批評並@ 他了,他在病重依然簡單回復了我。5 、土地承包制度的成果是顯著的。這個不難解釋。
制度經濟學信徒會講產權,反制度經濟學信徒會講華盛頓共識和激勵,秦暉說的負帕累托最優最為睿智。6 、小崗村現狀困局?半個月前我出差,歸途夜宿明光,和酒店大爺聊起小崗村。大爺憤怒的說,小崗村非常過分,什麼都不幹。國家修的馬路上有了牛糞都不清理,要國家出錢才肯幹活。現在小崗村提出要土地聯產責任承包制的版權,以後要使用都要付版權費......這不是土地承包制度的問題,這是政策病,和越扶越貧的社會主義特色扶貧制度一個問題。看了問題的描述,有感而發。 我就長話短說,為何更多農民都跑到城市裡打工,種田的越來越少? 拿我們那裡來說,家裡二十幾畝地,一年下來去掉種子化肥農藥等話花費,一年最多有一萬多點收成,一萬多在現在能坐什麼?農村娶個媳婦得三四十萬把,不出去打工掙錢,留在家裡做什麼? 最tma討厭一些媒體以及一些官媒體老是說農民想要進去城市生活,爭著眼說瞎話,有調查嗎?有取證嗎? 通過我對家鄉情況觀察,農產品價格過低,以及生活成本的上漲是迫使農民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的根本原因。 國家把農產品調高點讓農民享受實實在在的收益,比起國家每年每畝十塊的補貼實惠的多?先寫到這,有時間再補充!
先說答案:不是。
在為什麼小崗村首先採用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至今仍然十分貧困? - 趙乾的回答中我曾分析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點及歷史意義。這裡詳細說一下題主對「集中化規模化生產」的誤解及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這個過程中的價值。
我在上述答案中曾提到農業的考核問題農業是最難效績考核的一門行業,尤其在未能機械化的傳統農業時代,恰當的考核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農業生產的結果影響因素眾多,其中客觀的氣候影響有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誰也無法將結果統計與氣候狀況的聯繫規律數字化,所以,也就無法根據生產結果來確定人在農業生產中付出的勞動到底多少。比如說,某一年減產了,你無法確定是耕作的不認真還是拔節時候少下了一點雨導致的結果,也就無法對生產者做出相應獎懲。正因為如此,無論中外,傳統農業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單元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產者能全力勞作,因為幹活就是給自己乾的,不認真坑的是自己。無論自耕農還是擁有僱工的地主甚至國外早期的農場主,都是基於家庭模式的生產單元。
對於生產來說,人的主觀能動性度價值是巨大的,尤其在現代化力量不足的時代,這幾乎是唯一重要的條件。而在人民公社之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的時間裡,這個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因為無法形成有效考核,使得農業生產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嚴重不足。當時的集體生產中,採用「記工分」的方式來作為工效從而進行分配。而這個工分則是根據出工人的狀況(一般分為壯勞力和半勞力兩類工分)和出勤率統計的。這就是農業上的「大鍋飯」。這種情況下,由於只能統計人的出勤率,於是出工不出力現象就極為普遍。這種集體生產,只能對農業生產力發展造成阻礙,與今天所說的「集體化規模化生產」根本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中國古代農業生產進入以家庭為單位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歷史進步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歷史教科書中提到的「廢井田,開阡陌」。將「公田」變成了「私田」,從而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歷史上如此,現代依然如此。因為人性是不變的,所以如果勞動效益和所得不能掛鉤,勞動者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農業效益就無從談起。
以上說的是當時歷史條件下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意義,那麼,從後來角度看,當後來經濟發展、工業反哺農業、科技進步、機械化發展之後,是否可以說土地承包對農業集體化規模化是一種阻礙呢?我認為依然不能。
我國的體制下,土地是不允許私有的。這也意味著要想在農業生產中,如果想要讓生產者發揮積極性,就必須以某種別的權力讓其參與其中,土地承包恰好可以完成這種權力替代。在土地承包後,土地被分為所有權和經營權,而後又被細化為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所有權必然歸國家或集體所有,而承包權和經營權的獲得,可以使土地的集體化規模化成為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獲得了土地承包權,在一定範圍內擁有了對土地的實際權力。這樣做有兩個有益結果。
其一,可以使現代化的土地集中規模化經營成為可能。農民掌握有自己土地的承包權,又可以出租經營權,這樣土地的流轉集中就有了法律依據,而集中後的土地產生收益同時兼顧了承包土地農民和流轉土地經營者的利益。在前文曾說過,只有兼顧土地所有相關者利益的生產方式才能有效發揮土地效益。以往的大集體方式之所以導致農業生產力低下,就是因為沒有兼顧勞動者的利益。而由土地承包延伸出的土地確權,進而三權分置,使得土地集中經營不但有了可能性,也可以兼顧多方利益,使得土地真正可以高效的集中化生產。
其二,可以保證農民利益,保障社會穩定。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農民務工收益往往較高,相對而言土地收益僅是一小部分。但是,經濟發展很難保證始終高速,一旦發展緩慢,經濟不景氣,很多務工崗位就會消失,這種情況下,農業對於農民的保障意義就體現出來了。土地承包情況下,農民由於具備承包權而不具備所有權,所以即便流轉,也可以長期獲得土地的一定收益,不至於因為失地而失去基本生活保障。
這裡要再次強調的是:土地集中化規模化是農業生產可能有更大效益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在歷史上,井田制、莊園制、大集體制都是讓土地集中化規模化,但是並不一定都能對農業生產帶來促進。相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基礎的土地承包制度,由於其兼顧了土地參與者尤其是勞動者的利益,又有相當充分的靈活性,所以不僅在一定歷史時期起到了讓農業生產回歸科學的價值,也讓新時期土地的集中經營有了真正可行的基礎,同時適合現有國情下農民的基本保障,所以,這一制度的意義在現階段依然是足夠積極,足夠偉大的。樓主問了三個問題。
一、當時的土地承包制本意是為了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後能靠種地致富,但是這一目標似乎並沒有實現?首先回顧一下我國農村的土地制度。新中國完成土地改革後,給大量無地農民分割了農地,大概到1955年的時候,一些地區認為農業有規模化生產的必要,於是要求村集體建立合作社。到大躍進時期,實行了人民公社制,農村基本上都採取集體耕作。文革時期,公民的財產高度平均化之後,私有土地比例大幅度下降,到1982年制定憲法修正案時將這些歷史遺留問題做一了結——「城市土地屬於國家,農村土地屬於集體」。
其次,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政策本意是讓農民擁有自己土地並致富么?目標有沒有實現?不完全是,家庭聯產承包制是一種典型的底層倒逼式改革。最開始實施承包制的地區農業生產都不佳。1980年9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中提到「就這種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繫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可以看出,實施家庭聯產承包的本意是解決溫飽問題,提振農業生產,與題主所說的不完全相同。當然,在統收統銷制度下,農民的解決了溫飽,增加了收入。在當時看來,也算是「致富」了吧。林毅夫92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的論文表明,家庭聯產承包制在80年代對中國農業生產增長的貢獻接近50%。從這一點看,政策的初始目標是達到了的。
二、因為土地當時被分隔得過碎,買賣又不開放,從而帶來的流轉成本和難度,是否是阻礙規模化生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是。但是分割得過於細碎化是由於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導致了每個村民同等的承包權。同等不僅意味著面積相等,土地的肥力也要大致相當,即「肥瘦搭配,遠近結合」。所以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買賣不開放不一定必然帶來流轉成本的提升。在我國土地不是私人所有,所以不能買賣,只能交易使用權。如果說真有什麼因素會影響流轉成本,那應該是流轉市場制度的完善程度。
- 土地的權屬確定是否有明確的法理依據和行政程序。2008年後逐步推動的土地確權頒證就是讓每一塊土地都有其明確的承包者和經營者,避免由於合同的不明確導致了糾紛。
- 土地分配的行政性機制是否擾亂了市場機制。土地分配的行政性機制主要是指村莊對土地的調整。比如某一家進城做買賣了,他的農地是否該劃歸別的農戶?如果原承包戶的地權都不穩定,那麼流轉的地權肯定也不會穩定。
三、如果當時沒有開放承包制,而是像房地產一樣實行國家向個人或集團出售農用地使用權的方式,是否更能推進農業發展?
首先,歷史不能重來。難以想像經歷了極左時期的中國農村能夠直接從集體所有轉向出售農地使用權,在我看來農地承包已經是在當時制度、意識形態等約束下的最優選擇了。
其次,未來出售農用地使用權的方式不一定比現有土地制度更有利於農業生產。農用地不同於建設用地,建設用地房子推倒可以重建,農用地地污染了或者荒廢了需要較長時間復原。此外,農業生產的肥料投入、農機設施投資都是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也就是說今年的投入提升了農地質量,這種改進是有利於日後的農業生產的。如果農用地使用權進行拍賣,除非所有權時限比較長,是會降低那些真正有至於規模生產的農戶投資積極性的。
最後,出售農用地使用權的政策的出台可能性不高。給定現階段的制度約束(「集體所有、家庭承包」),我認為出售使用權的政策出台的可能性並不高。況且使用權的流轉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我想拿網遊打比方。
發達國家的各種產業就像是打網遊,內測階段就開始玩了,咱國家本來有大號,但是被盜了,角色還被人刪了。重新建了小號,別說內測了,公測都沒趕上。小號建就建了吧,還糾結了幾十年到底練法師還是練戰士。等開服了一看,人都滿級了。所以,我們對農民的各種政策,就是在想方設法限制農民必須種地,因為工業落後,農業需要大量勞動力,還要以低價格收農產品,供應工業發展。還不能讓農民賣了地,因為地必須種糧食。還要防止農民在國家有大工程需要征地的時候敲詐政府。
為的就是快速練級。
因為要是這種情況下還玩休閑,下個資料片開了咱都滿不了級。到時候大號虐你分分鐘。所以這個政策是不是失敗的?我沒法回答。土地承包之後糧食獲得高產,但兩件事情前後發生並不能說明一定有因果關係。
其實從七十年代開始,咱們國家的化肥工業全面開始發展之後,到八九十年代咱們國家的農業科技(主要是良種方面)趕上來之後,土地承包制度就已經完全不合適中國了。
用一句爛大街的道理話來解釋的話,從那個時候開始,至少在農業方面出現了生產關係不適應高速發展的生產力的情況了。
二十一世紀中國好幾億的農民工,其實就是這種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不能相適應的狀況的直接體現。
想一想,如果農業生產的規模仍舊需要幾個億的農業人口來支撐的話,進入城市被剝削被壓迫,為GDP數據做貢獻的農民工怎麼可能出現呢?
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其實目前中國的農業生產是不需要那麼多農業人口的。配合農業機械和合理的大規模的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關係,全中國的土地根本就不需要目前那好幾億人去耕種。
說句比較腹黑的話,目前的情況是,那好幾億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們,其實是在干冤枉活,直接的證明就是,外國進口的糧食總要比咱們本國生產的農業產品便宜。
可是目前的問題是,這幾億農民如果不在農村進行著低效率高成本的農業生產的話,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辦法容納這麼多的工業人口。因為第三世界國家在二十一世紀全面走向工業化,殘酷的生產相對過剩,已經不容許現有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的)容納更多的工業人口了。
看看目前動不動就有萬工人失業的情況就知道了。
現在的問題是,因為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所以咱們國家的好幾億農民呆在農村從事低效率地水平的農業生產,憑藉著微薄的收入勉強糊口。另一方面,經濟衰退的現實已經不可能讓這麼大規模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工業人口了。
從根本上說,搞包產到戶,搞分田單幹,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未被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歷史已經明確的告訴我們了,世界上的主要國家,都經歷了一個農業生產全面工業化的過程,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不管是私營大農場還是農業集體化,這都是一個農業為工業犧牲,然後工業反哺農業,對農業進行規模化工業化大生產的過程。
所以說,搞小農生產那一套,就像反對進化論自然規律一樣荒謬。
從某種程度上說,在搞了土地承包之後,據我所知農民的日子也不是像宣傳的那樣真的就美好了起來了。當初九十年代中後期本世紀初那段時間裡,因為層層加碼各級提留,導致了農民幹了一年之後,計算一下收支狀況,返現賺的錢都沒有投入的化肥農藥之類的成本高的情況,各地區農民像對付日本鬼子一樣對付到村子裡收稅的幹部這種神奇的情況都是非常普遍的。
從這個角度上講,包產到戶,其實和先富帶動後富(請對照目前嚴重的貧富差距現狀)以及一國兩制(請對照香港和台灣目前的現狀)一樣,就像天堂里等著殉教者的七十二個處女似的是徹徹底底的謊言和忽悠。
PS: 1、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別是中國人口多,如果那時十五億人口,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六萬億美元……就表明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所以,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5頁)2、在中國現在落後的狀態下,走什麼道路才能發展生產力,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這又回到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上來了。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以使中國百分之幾的人富裕起來,但是絕對解決不了百分之九十的人生活富裕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就不會產生貧富過大的差距。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我國生產力發展起來了,也不會出現兩極分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3、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08頁)4、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使富起來的地區多交點利稅,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4頁)5、按照現在開放的辦法,到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幾千美元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基本的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歸集體所有,就是說歸公有。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提高了,而且不斷提高,這有什麼壞處!(《在中顧委三次會議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1頁)6、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搞兩極分化,情況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都會發展,相應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會發展,就可能出亂子。(《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4頁)7、同時也有右的干擾,概括起來就是全盤西化,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搞資本主義。這種右的傾向不是真正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一旦中國全盤西化,搞資本主義,四個現代化肯定實現不了。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我們搞社會主義雖然犯過錯誤,但總的說來,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9頁)8、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講四個堅持,不能不講專政,這個專政可以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有力地對付那些破壞建設的人和事。(《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54頁)9、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10、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我們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並且使先富裕起來的個人,也要有一個限制,例如徵收所得稅。還有,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來以後,自願拿出名列第一炒辦教育、修路。當然不能搞攤派,現在也不宜過多宣傳這樣的例子,但是應該鼓勵。(《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11頁)包產到戶,難道不是開歷史的倒車,,知乎上有多少人批鬥小農經濟了。
我國農村最初開始實行土地承包制是在80年代。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小崗村餓死了67人,絕了6戶人家。1978年,鳳陽遭受特大旱災,飢餓的陰影再次籠罩在小崗人頭上。作為一個生產隊,小崗「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大集體」的弊端不斷顯現。
為了吃飽肚子、不討飯,1978年的一個冬夜,安徽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現小崗村)的18位農民按下手印,分田到戶,率先實行農業「大包干」。「大包干」即「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後來被稱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大包干」第一年,小崗生產隊一年的糧食產量相當於以往5年的總和。由此可見,土地承包制實行後,極大的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所以我們不能否認土地承包的作用。
一切拋開歷史背景的政策討論,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如何修心,葛印卡先生教授的內觀法如何?
※如何看待 2015 年 8 月 24 日開始的全球股災?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強制結匯制度與輸入型通脹是什麼關係?
※中國為什麼可以把事情做大做強,但小而精細的事情很多都做不好?
※為什麼中國不實行低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