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謚號等級是什麼?
參考資料1:謚號_百度百科
「明會典」記載,以「文」字為第一字的謚號,等級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貞」,正、貞之後,依次與「文」搭配的字為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庄、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與此同例,與「武」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寧、毅、敏、惠、襄、順、肅、靖……與「忠」字搭配組成二字謚號的用字,依次為文、武、定、烈、簡、肅、毅、敬……武官的謚號「武」字為第一字,等級最高的是「武忠」,其次是「武勇」,依次與「武」搭配的字是穆、剛、德、烈、恭、壯參考資料2:古代武官的最高謚號兩字謚號中,文後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順序排隊,依次為
正忠恭成 端恪襄順...... 兩字謚號中,武后面的第二字,按照高低順序排隊,依次為 忠勇穆剛 德烈恭壯...... 文武臣得通謚者以「忠武」最美,其次為」忠獻」,」忠肅」,」忠敏」問題:網上對於文武大臣謚號等級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我想問的是: 1北宋大臣的謚號用字有哪些?謚號哪個更好有排序嗎?比如文正&>文忠&>文X這樣。想知道北宋用的謚號的排序。
考慮到宋仁宗時改文貞為文正,假設是徽宗時期的謚號用字。2王安石、楊億、韓愈(唐)、朱熹(南宋)、白居易(唐)等謚號是單字「文」,是北宋「文」比「文正」還好嗎?大家講的王安石謚號爭論我已經知道了,想要問一下單謚是不是比兩字謚號好,是不是普遍情況?3「武死當謚十八」這個說法是真的嗎?哪朝哪代的?是寫小說的人編的嗎?還是根據什麼資料改的?4如果懶得說太多,可以告訴我參考書的名字我去查。如果願意回答更多那更好啦~
北宋文武大臣謚號的用字取自《謚法》(據說出於周公)。
謚法的格式大概是這樣的↓【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剛彊直理曰武。威彊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在「周公謚法」的基礎上,復增五十五字(美謚七十一字為一百字,平謚七字為二十字,惡謚十七字為三十字),凡一百五十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了解北宋謚法的情況可以參看蘇洵所撰《謚法》。
下面舉例說明北宋文武大臣謚號的情況。
武將情況比較簡單,看「武」字就好了。有「武」字不一定是一流將領,沒「武」字一定不是一流。「武」字一般在前面(也有放在後面的,比如李繼勛謚庄武),至於另一個字則因人而異,比如:石守信謚武烈、高懷德謚武穆、潘美謚武惠、曹翰謚武毅、曹璨謚武懿、王德用謚武恭、狄青謚武襄、賈逵謚武恪等。這些謚號之間有絕對的高下之分嗎?我覺得是沒有的,只是代表有關部門對該武將為人性格的評價而已。當然公認的武將第一謚我認為還是有的,那就是李繼隆身為北宋第一名將(啊我感覺潘美等人的棺材板要壓不住了)+皇帝的舅舅雙重BUFF加持才拿到手的「忠武」。再來看文臣。
為了更好地說明文臣謚號的情況,答主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及《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和《宋史》的記載,整理了宋太宗至哲宗(不含太祖是因為太祖朝幾乎沒有贈謚,不含徽欽是自表道君父子黑立場_(:з」∠)_)六朝的文臣謚號簡表如下(排版略渣,見諒):當朝皇帝 贈謚年份 姓名 級別 謚號宋太宗 981 薛居正 宰相 文惠
宋太宗 982 王溥 宰相 文獻宋太宗 984 石熙載 執政 元懿宋太宗 987 沈倫 宰相 恭惠宋太宗 992 趙普 宰相 忠獻宋太宗 996 李昉 宰相 文貞宋太宗 996 宋琪 宰相 惠安宋真宗 1000 呂端 宰相 貞惠宋真宗 1004 李沆 宰相 文靖宋真宗 1005 畢士安 宰相 文簡宋真宗 1007 魏仁浦 宰相 宣懿(追)
宋真宗 1009 趙昌言 執政 景肅宋真宗 1010 郭贄 侍從 文懿宋真宗 1010 王化基 執政 惠獻宋真宗 1011 呂蒙正 宰相 文穆宋真宗 1012 宋白 侍從 文安宋真宗 1015 張詠 侍從 忠定宋真宗 1017 陳彭年 執政 文僖宋真宗 1017 王旦 宰相 文貞宋真宗 1018 趙安仁 執政 文定宋真宗 1018 向敏中 宰相 文簡
宋仁宗 1023 馮拯 宰相 文懿宋仁宗 1024 薛映 侍從 文恭宋仁宗 1025 王欽若 宰相 文穆宋仁宗 1026 任中正 執政 康懿宋仁宗 1028 張知白 宰相 文節宋仁宗 1028 周起 執政 安思宋仁宗 1029 魯宗道 執政 簡肅宋仁宗 1031 馬亮 侍從 忠肅宋仁宗 1033 孫奭 侍從 宣宋仁宗 1034 楊億 侍從 文(追)
宋仁宗 1034 薛奎 執政 簡肅宋仁宗 1034 王曙 執政 文康宋仁宗 1034 晁迥 侍從 文元宋仁宗 1034 錢惟演 執政 思宋仁宗 1034 陳堯咨 侍從 康肅宋仁宗 1035 寇準 宰相 忠愍(追)宋仁宗 1035 楊徽之 侍從 文庄(追)宋仁宗 1036 李諮 執政 憲成宋仁宗 1037 馮元 侍從 章靖宋仁宗 1038 趙稹 執政 僖質
宋仁宗 1038 王曾 宰相 文正宋仁宗 1039 王隨 宰相 章惠宋仁宗 1039 蔡齊 執政 文忠宋仁宗 1040 宋綬 執政 宣獻宋仁宗 1041 王鬷 執政 忠穆宋仁宗 1041 盛度 執政 文肅宋仁宗 1042 晁宗愨 執政 文庄宋仁宗 1044 韓億 執政 忠憲宋仁宗 1044 呂夷簡 宰相 文靖宋仁宗 1044 陳堯佐 宰相 文惠
宋仁宗 1046 范雍 侍從 忠獻宋仁宗 1047 李迪 宰相 文定宋仁宗 1048 明鎬 執政 文烈宋仁宗 1048 章得象 宰相 文憲宋仁宗 1049 張士遜 宰相 文懿宋仁宗 1049 石中立 執政 文定宋仁宗 1049 鄭戩 執政 文肅宋仁宗 1050 任中師 執政 安惠宋仁宗 1050 張觀 執政 文孝宋仁宗 1051 夏竦 執政 文庄宋仁宗 1052 范仲淹 執政 文正宋仁宗 1052 張齊賢 宰相 文定(追)宋仁宗 1052 陳堯叟 執政 文忠(追)宋仁宗 1052 辛仲甫 執政 康節(追)宋仁宗 1052 溫仲舒 執政 恭肅(追)宋仁宗 1052 錢若水 執政 宣靖(追)宋仁宗 1052 宋湜 執政 恭質(追)宋仁宗 1052 王嗣宗 執政 景庄(追)宋仁宗 1052 任布 執政 恭惠宋仁宗 1053 丁度 執政 文簡宋仁宗 1055 晏殊 宰相 元獻宋仁宗 1055 高若訥 執政 文庄宋仁宗 1056 程琳 執政 文簡宋仁宗 1056 楊察 侍從 宣懿宋仁宗 1057 杜衍 宰相 正獻宋仁宗 1058 吳育 執政 正肅宋仁宗 1058 王堯臣 執政 文安宋仁宗 1059 陳執中 宰相 恭宋仁宗 1059 李昭述 侍從 恪宋仁宗 1060 王舉正 侍從 安簡宋仁宗 1062 包拯 執政 孝肅宋仁宗 1063 田況 執政 宣簡宋仁宗 1063 龐籍 宰相 庄敏宋仁宗 - 李若谷 執政 康靖宋仁宗(?) - 李及 侍從 恭惠宋英宗 1064 余靖 侍從 襄宋英宗 1064 孫抃 執政 文懿宋英宗 1065 王疇 執政 忠愨宋英宗 1065 賈昌朝 宰相 文元宋英宗 1066 孫沔 執政 威敏宋英宗 1066 宋祁 侍從 景文(追)宋英宗 1066 宋庠 宰相 元獻宋神宗 1067 胡宿 執政 文恭宋神宗 1068 吳奎 執政 文肅宋神宗 1069 唐介 執政 質肅宋神宗 1070 梁適 宰相 庄肅宋神宗 1070 李兌 侍從 庄宋神宗 1071 錢明逸 侍從 修懿宋神宗 1071 張存 侍從 恭安宋神宗 1072 歐陽修 執政 文忠宋神宗 1073 王素 侍從 懿敏宋神宗 1073 呂公弼 執政 惠穆宋神宗 1074 邵亢 執政 安簡宋神宗 1075 韓琦 宰相 忠獻宋神宗 1077 張昪 執政 康節宋神宗 1078 曾公亮 宰相 宣靖宋神宗 1079 陳升之 宰相 成肅宋神宗 1079 蔡挺 執政 敏速宋神宗 1080 吳充 宰相 正憲宋神宗 1080 王陶 侍從 文恪宋神宗 1080 劉沆 宰相 文安(追)宋神宗 1081 王韶 執政 襄敏宋神宗 1082 徐禧 侍從 忠愍宋神宗 1083 趙概 侍從 康靖宋神宗 1083 富弼 宰相 文忠宋神宗 1084 元絳 執政 章簡宋神宗 1084 趙抃 執政 清獻宋神宗 1085 王珪 宰相 文恭宋哲宗 1085 王拱辰 侍從 懿恪宋哲宗 1086 司馬光 宰相 文正宋哲宗 1087 孫永 執政 康簡宋哲宗 1088 韓絳 宰相 獻肅宋哲宗 1088 范鎮 侍從 忠文宋哲宗 1089 呂公著 宰相 正獻宋哲宗 1090 趙瞻 執政 懿簡宋哲宗 1090 滕元發 侍從 章敏宋哲宗 1090 孫固 執政 溫靖宋哲宗 1091 傅堯俞 執政 獻簡宋哲宗 1091 張方平 執政 文定宋哲宗 1093 張璪 執政 簡翼宋哲宗 1094 王安石 宰相 文(追)宋哲宗 1094 馮京 執政 文簡宋哲宗 1094 鄧潤甫 侍從 安惠宋哲宗 1095 蔡確 宰相 忠懷(追)宋哲宗 - 薛向 執政 恭敏(追) 按:年份採用公曆是為了方便匯總時排序,因此可能有一定的誤差。未考出具體年份的,置於本朝皇帝最後。級別曾官宰相者標「宰相」,曾官參知政事、樞密正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及元豐改制後同級別官員)者標「執政」,其餘獲謚文臣皆標「侍從」。宋初謚「正」者應皆為避仁宗諱回改,此表中皆改回「貞」字。仁宗朝及以後從舊。後有改謚者只記初謚,非當時謚者加註「追」字。通過這份表格,答主首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與武將高等級謚號必帶「武」字不同,文臣高等級謚號完全不必帶「文」(雖然帶「文」的也確實很多)。下面這些人都有不帶「文」的美謚:功勛卓著的大佬類-趙普(忠獻)、呂端(貞惠)、張詠(忠定)、寇準(忠愍)etc.道德楷模的名臣類-錢若水(宣靖)、包拯(孝肅)、龐籍(庄敏)、趙抃(清獻)etc.據答主不完全統計,「文」字在謚號里的級別跟肅啊獻啊敏啊差不多,被「忠」字完爆(喂)。那麼這些謚號應該怎麼排序呢?
先說結論,謚號(此處特指美謚)本身沒有高下之分,其高下是由第一個(或者前幾個)獲得這個謚號的人決定的。南宋史家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里說:【大臣之謚極美者有二,本勛勞則忠獻為大,論德業則文正為美。】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李先生無法解釋的問題是,被李元昊揍出卵子來的范雍先生是怎麼混進「忠獻」序列里去的……(當然考慮到韓琦自己也不幹凈,你有三川口我有好水川,誰也別笑話誰——再加上李繼遷起於趙韓王姑息養奸論,這很可以……)扯回來,最初給趙普擬謚的時候有關部門想的難道是「忠獻是最高級別的謚號我要拿來給他用」嗎?顯然不是,他們想的恐怕只是,「忠獻」這兩個字適合用來概括趙普的生平功績。然後給韓琦擬謚的人覺得韓琦的功業可以和趙普比肩,所以他也用了「忠獻」。然後張浚秦檜史彌遠們也紛紛效仿趙普和韓琦,「忠獻」起來了。——這才是時間順序正確的以「忠獻」為宋朝文臣第一謚號的發展過程。這些人的高下之分有絕對客觀標準沒有?
當然是沒有的。所以謚號級別高低的絕對客觀標準當然也是沒有的。有一種說法是范仲淹乃兩宋第一人,這種說法在我眼裡跟王守仁乃明朝第一人差不多,我個人是不贊同的,但我尊重這麼想的人。「文正」這個謚號在明清受推崇,跟范仲淹和司馬光這兩個謚「文正」的人受推崇是分不開的——就像「忠獻」這個謚號在宋朝受推崇,也跟趙普和韓琦者兩個謚「忠獻」的人受推崇密切相關一樣。單謚比雙謚好的說法純屬扯淡。
我們抬頭看上表,王安石這個特例先不提,其他單謚的基本都是地位(相對)不高的小官員——還有兩個倒霉蛋:官至樞密使的錢惟演(謚「思」)和官至宰相的陳執中(謚「恭」)。老錢的事情是這樣的,他去世之後,太常博士張瑰給他議謚,認為老錢雖有學問但是人品不行,按照「敏而好學曰文,貪而敗官曰墨」,給他謚了一個「文墨」——老錢的家屬去向皇帝哭訴這太欺負人了,最後改成了單謚「思」,而「思」呢,意思是「追悔前過」(。雖然怎麼著都比「墨」強,但這個單謚哪裡好了?最後老錢的家屬還是想方設法給他改成了雙謚「文僖」,才肯罷休。(《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五、卷一五七)老陳的事情是這樣的,他去世之後,禮官韓維給他議謚,認為老陳這麼受皇帝喜歡卻無作為,給他謚了一個「榮靈」(寵祿光大曰榮,不勤成名曰靈)。判太常寺孫拚覺得他太不客氣了,給老陳改了一個「恭」(不懈於位曰恭)。判尚書考功楊南仲又覺得應該對老陳更客氣一點,給他謚了一個「恭襄」(因事有功曰襄)。最後皇帝折衷了一下,單謚恭。可見在這裡雙謚「恭襄」明顯是比「恭」強的,可憐的老陳233(《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其實雙謚比單謚強道理很簡單,兩個字都是美謚的話,字越多表明美德越多啊(不然你們以為皇帝謚號是怎麼從唐代開始變得又臭又長的……)。再來看「文」這個謚號。
楊億單謚「文」,他的學生李遵勖曾經請求朝廷將楊億的謚號改成「文忠」。雖然沒能成行,但顯然在李遵勖眼中,文忠>文。(《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四)宋仁宗曾經想給一個叫王洙的小官員賜謚「文」,後來因王洙的級別本身不夠拿任何謚號而中止了。可見當時「文」絲毫不高大上。(《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六)歐陽修最初謚「文」,常秩認為歐陽修有定策之功,應加「忠」字,故改謚「文忠」。可見在常秩心中,文忠>文。(《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七)當然有人(對其實我指的就是陸遊)說這是常秩故意貶歐陽修的……但我覺得這只是王安石謚了「文」之後士大夫群體傳出來的段子而已……否則,難道李遵勖要貶楊億、宋仁宗要把王洙捧到天上?於是問題來了,宋哲宗顯然不是要貶王安石,而是要抬王安石。那麼為什麼給王安石謚「文」?我的一個想法是,這是為了爭(儒家的)道統。韓愈謚「文」,韓愈的著名觀點:【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原道》)孟子之下是我韓退之。韓退之後面是誰?顯然哲宗和他的朝廷想讓王安石頂上,這其實跟讓王安石配享孔廟是一個思路……正因為如此,朱熹死後弟子要讓他謚「文」,就是為了把這個道統再搶回來。所以不是「文」地位高,才讓王安石謚「文」,而是因為哲宗朝廷替王安石選了「文」,「文」這個謚號的地位才變高的。然後才有陸遊等人「文的地位最高了哦」這類的段子。最後,第一個把「文正」抬到「謚之極美」地位的是司馬光,扯一下他為什麼如此推崇「文正」吧。首先文正就是「文貞」,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諱才改的。否則謚法里說「四方賓服曰正」,用在人臣身上豈不很糟糕……顯然是「清白守節曰貞。大慮克就曰貞。不隱無屈曰貞」的釋義更加正常。舉個例子,張知白去世後謚「文節」,御史王嘉言認為他「守道徇公,當官不撓,可謂正矣」,可謚「文正」。(《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〇六)雖然沒有成功,但這裡的「守道徇公,當官不撓」,不就是「清白守節,不隱無屈」嘛。此乃「文正」為「文貞」的明證。所以司馬光如此推崇文正/文貞,根據本人之前「謚號高下是由得謚之人決定的」的理論,是因為他推崇得過這個謚號的魏徵、宋璟、張說、王旦、范仲淹等人,我覺得尤其是范仲淹吧。以上。實際上北宋的高等級謚號既不是文也不是文正。
首先要明確謚號是對王公貴族及高官身前的評價,其中有一個重要門檻就是職務,像漢朝和晉初期都是非侯不謚,晉朝中後期是非高官不謚,宋是三品以上,清是一品以上,所以得謚者本人身前的職務就非常大的影響。
那麼宋朝哪些人職務功勛高呢?
是三次拜相,拜太師,贈尚書令,追封真定郡王,謚忠獻,配饗太祖廟的趙普是相三朝,立二帝,贈尚書令,謚忠獻,配享英宗廟庭,兩朝顧命定策元勛的韓琦是寧宗、理宗兩朝宰相,祖孫三代宰相,扶持理宗上台謚忠獻的史彌遠是歷仕仁、英、神、哲四帝,為將相五十年,追復太師,謚忠烈的文彥博?還是僅為參知政事一年,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的范仲淹或者執政一年半,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的司馬光?孰高孰低,我想算一目了然吧?
而王安石的問題則相當複雜。
首先其他人的單謚文肯定不算特別好的謚號,王安石之前的韓愈、楊憶、陸希聲、權德輿等人的職務名望,又很難讓人相信單謚文是極美謚號;但是要說此謚尋常,又是追尊王安石的哲宗所謚,很難理解,只能作為特例。
至於說單謚比雙謚好則純屬胡說八道。
西漢單字極泛濫而雙字稀少,而張良為文成侯 蕭何為文終 霍光為宣成,皆為雙字
季漢諸葛亮為雙字,馬超、黃忠、龐統、法正、蔣琬、費禕等為單字,又有誰敢說單比雙好?魏晉,司馬師為雙字,誰有敢說比他謚號好?到了宋朝,規矩改成親王單字,臣子雙字,皇帝多字,就有人說親王比臣子金貴,且不說宋朝規矩親王班在宰相下,親王和臣子後面還有多字的皇帝呢,難道皇帝也不如親王?所以所謂單貴雙賤本就是站不住腳。所以結論是:宋朝最好的謚號是趙普、寇準、韓琦、文彥博、秦檜、岳飛等等忠字頭,其次才是文正之類。而王安石因為情況特殊,謚號和其他臣子無可比性,也就沒有高低之分。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那只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說法。首先,單謚「文」,白居易、楊憶、朱熹、韓愈等,莫不是文學大家,這是對文學成就的肯定。對王安石個人來說,到底是文正好,還是文好,說段話「崇寧三年,又配食文宣王廟,列於顏、孟之次」,把王安石放到文廟,排在顏淵、孟子後面,這榮耀,不是一般高。至於說,文是對王安石的諷刺,其實是錯誤的,王安石死後沒有謚號,注意,是沒有!可見保守派對他的憎恨。而文是傾向改革的宋徽宗追謚的。
2015年1月5日更新:
第一次在知乎上認真答題,沒想到引來這麼多爭論,真是惶恐。。。剛才仔細翻了下宋史,關於王安石謚號的直接描述如下: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聖中,謚曰文,配享神宗廟庭。崇寧三年,又配食文宣王廟,列於顏、孟之次,追封舒王。欽宗時,楊時以為言,詔停之。高宗用趙鼎、呂聰問言,停宗廟配享,削其王封。」-----《宋史·王安石傳》
王安石死於元祐元年,當時只是象徵性地追贈了一個太傅,壓根就沒給上謚號(可見王安石當時被保守派們嫉恨到了什麼程度)。真正被謚「文」是在哲宗紹聖元年,這時候王安石已經死了八年了。
而這八年恰好是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的時期,在此期間是保守派掌權。但哲宗本人是傾向於變法的,所以等高氏一死,立刻改弦更張,開始致力恢復王安石的新法。下面是他親政之後的一系列舉措:
「癸丑,改元。甲寅,以王安石配饗神宗廟庭。」
「六月甲戌,來之邵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丙子,罷制置解鹽使。」
「秋七月丁巳,奪司馬光、呂公著贈謚,王岩叟贈官;貶呂大防為秘書監,劉摯為光祿卿,蘇轍為少府監,並分司南京;梁燾提舉舒州靈仙觀。」
「戊午,詔:大臣朋黨,司馬光以下各輕重議罰,布告天下。余悉不問,議者亦勿復言。」
以上出自《宋史·哲宗本紀》。
可見,哲宗親政之後立刻雷厲風行地開始給王安石平反,並且罷黜司馬光、呂公著、蘇軾兄弟這些舊黨人士,重新開始恢復新法。
而王安石的謚號恰好就是這個時候上的。為了給後面的變法開路,自然要在意識形態層面上把精神領袖王安石的地位刻意拔高一些,之前司馬光、蘇軾這些舊黨人士都已經是「文正」、「文忠」了,王安石要再高的話,就只能是和孔聖人一樣,謚「文」了。
所以,我之前的答案是錯的,這個「文」字應該是極高的評價。
-----------------------------------------------------------------------------------------------------------------------------------------下面是之前的答案,大家比較著看吧。
4. 王安石是單謚「文」,這個是暗諷,絕對比不上「文正」。
自北宋起,謚號一般都是兩個字,既要突出死者生前的主要政績/事迹,也要反映死者本人的自我修養,謚號肯定是有等級的。
以宋朝的大臣為例:
范仲淹、司馬光謚「文正」,歐陽修、蘇軾謚「文忠」,這幾個人都是當時天下聞名的文壇領袖,謚「文」無可厚非,而且他們人望也極高,品行端正、公忠體國,所以「正」、「忠」也恰如其分。
狄青謚「武襄」,岳飛謚「武穆」,這兩個都是行伍出身,按照宋朝以文制武的傳統,「武」要比「文」低一級,這兩位將軍私德也都不錯,所以有了「襄」、「穆」這樣的美謚。
有宋一代,王安石是朵奇葩,謚號只有一個字:文。
王安石死的時候,變法派已經全面失勢,保守派已經全面掌權了。當時在位的宋哲宗只有九歲,朝廷里說了算的是太皇太后高氏和宰相司馬光,這兩個人都是極端反對變法的,自然不會給王安石什麼好臉色看。
況且王安石本身性格也有缺陷,司馬光對他有個挺精闢的評價:「但不曉事,又執拗耳」,屬於偏執型人格。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太過激進,得罪了不少人,仇家太多,這些人復辟了,不反攻倒算就不錯了,哪還會給你上個美謚?
但王安石畢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也是做過宰相的人,現在人家死了,謚號不給個「文」字好像也有點說不過去。
於是,就有了個折中的方案:你在文學和仕途上的成就我們承認,謚號里可以給你寫個「文」字,但至於你的人品、你的政績?呵呵。。。不評價。
於是就有了這麼個單謚。
而且,從另外兩個角度也能看出來當時朝廷上下對王安石的情緒:
1. 司馬光的謚號
司馬光只比王安石晚死半年,死的時候朝廷就直接給了「文正」,到頂了。
後代讀史,明眼人一看就是在黑王安石:你看人家司馬相公,又「文」又「正」的,你王安石就差得遠了,配不上這個「正」字。
2. 宋神宗的廟號
王安石死的時候,支持他變法的宋神宗也已經死了,而且兩個人死的時間很近,宋神宗死於1085年4月1日,王安石死於1085年5月21日,就差了一個多月。
宋神宗趙頊的廟號是「神」,這也不是什麼好字眼。
謚法云:民莫能名曰神。意思是,老百姓不知道你整天在幹什麼,這個叫「神」。宋神宗在位期間,起用王安石變法,朝野上下一致反對。國家的政策朝令夕改,老百姓也搞不懂這變來變去的是做什麼,感覺神神叨叨的,於是就有了「神」這個廟號。
歷史上還有一個明朝的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典型的「民莫能名」,所以叫明神宗。所以,從神宗的廟號也能看出來,當時朝廷里的輿論顯然還是對變法耿耿於懷的,連皇帝都給了個差評,你王安石還指望能有多好的謚號?
給你一個「文」,已經夠客氣的了。……我只是來提供補充材料的。回答這個問題有待於專家,這裡只針對王安石謚號的問題。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
歐陽文忠公初但謚文,蓋以配韓文公。常夷甫方兼太常,晚與文忠相失,乃獨謂公有定策功,當加忠字,實抑之也。李邦直作議,不能固執,公論非之。當時士大夫相謂曰:「永叔不得謚文公,此謚必留與介甫耳。」其後信然。
很難說,哪個更好。
按照常理,文臣謚號到了「文正」已經高的不能再高了。但單謚「文」也有可能比「文正」更好。舉個例子:朱熹當年被追謚「文忠」,已經不低了,但他的弟子們很不滿意,一直在追求更好的謚號,最好給了單謚「文」,才平復朱夫子眾弟子的心情。按照這個情況,「文」可能確實要高於「文正」。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幾句話,不過是講清代的:
一位正直的無名氏做了四闋《一剪梅》詞,諷刺曹振鏞之流及惡劣的世風。其一云: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其二云: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其三云: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其四云: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謚文忠,便謚文恭。我知道沒有幫助,遁走題主確定韓愈是北宋人?
王安石的謚號為何只有一個「文」字?@陳舒 說的是一種觀點,但是並不是唯一的觀點
宋代等級最高的(人臣)謚號應該是「文宣」,是給孔子的謚號。孔子謚號文宣王,他的地位在老子和趙玄朗之下
但是朝廷也不是沒想過讓孔子脫離臣子身份,和皇帝平起平坐,比如宋神宗就想尊孔子為「至神元聖皇帝」可受到了大臣的反對,反對理由可以見《揮塵錄》中的記載——「禮官李邦直以謂:夫子,周臣也。周室諸君止稱王,執以為不可。卒從其議」
說個題外話,這則史料使我覺得網上的一種觀點「這兒(指孔子謚號文宣王)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武王、周成王的王」不可信。
因為周王和後世皇帝雖然在具體稱呼上不同,但他們的身份都只有一個,就是天子。秦始皇只不過覺得王這個稱呼太low(戰國時期王號濫用的影響),所以才捨棄王自創皇帝,可在他心裡還是承認歷代周王的天子地位的
所以,難道唐玄宗尊孔子為文宣王是承認他的地位等同周天子?也就是和唐朝皇帝一樣?完全不可能,如果他真這樣想,那還不如直接給孔子皇帝的名分?後世的李仁孝就是這樣做的不是專業的回答,只談我知道的,文字後面配的字是根據這個人一生的表現來給的,取其最突出的一個優點,用一個字來表達,至於是否分等級,希望可以看到其他人更專業的回答
對於謚號,特別是文正的推崇,應該算是自宋以後。想想李東陽聽說楊一清給他謚號文正,都下跪磕頭了。國之重器,豈能輕授。看看曾國藩之於晚清的地位就知道了。
宋朝人給王安石定謚號的時候念及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承認文學造詣而不承認做人?這表述也太不嚴謹了吧!歷史段子手?那麼多點贊是什麼心態~~~
5,雪中悍刀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張學良的一生?
※撒切爾到底有沒有談判時差點從台上跌下?
※中共地下組織把楊靖宇的遺首轉移到哪裡了?
※鄭成功被賜姓朱,為什麼還姓鄭?
※是什麼導致酈食其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