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會不會影響編曲後期的混音效果?
最近人變得有點信玄學,總感覺耳屎在一些方面會影響作品工程後期的母帶混音,因為在狹隘的空間裡面可用空間越少音調越高,類似於敲杯子,杯子裡面放的水體積不同,杯子所發出的聲音音調也不同,所以我聯想到了耵聹在耳洞中如果長期不清理會不會像杯子里的水一樣會影響作品的混音質量呢?
謝邀,你說的情況不會發生,因為一個是受到了單一的一次受力,然後因為自身的結構的阻尼,而自然震動,另一個是被動的共振,這應該是高中物理的內容,我離開理工科已經太久了,差不多都還給老師了,所以講起來用詞會不嚴謹,會有很多不專業的地方,見諒,不過道理應該還是能說的差不了太多,不影響表達的部分就將就一下了哈……
先說杯子,杯子裡裝水量不同會影響音高,原因:敲杯子產生的震動,敲這一下給了一個受力,但沒有持續一直給一個固定頻率的受力,而杯子會響,是因為它自身的結構,在這個受力之後會不斷反復的彈來彈去(肉眼看不出來的,因為頻率很高幅度很小)是一個會自然衰減的震動,頻率取決於物體的固有頻率,裝水的量影響了杯子可以震動部分的大小(沒有碰到水的部分的杯體,這部分原理類似樂器的琴絃)進而影響了震動的固有頻率,所以會而產生不同音高;
耳朵:通過共振的原理來感知傳遞過來的聲波的頻率,共振的頻率只取決於源的頻率,所以無論耳膜的大小、耳道的形狀、空間,都不會影響音高。
這些變量的確會影響到你耳朵這個整體的固有頻率,但這個固有頻率是不影響共振的頻率的,會影響的是共振的振幅,因為固有頻率越接近於源振動的頻率,振幅就會越大並且能量會累加,而使振幅越來越大(博物館里的「魚洗」的原理就是這個)
(原理和話筒是一樣的,你看話筒有分大震膜小振膜,外觀看起來有大隻的有小隻的,但錄出來只有音色變化,不可能有音高變化)
不過耳屎還是會有影響的,當耳屎大到擋住了一部分耳道(甚至全部耳道)的時候,聲波是無法直接通過空氣傳達到耳膜的,只能穿過耳屎的縫隙進去,這樣其實耳屎成了一個多孔吸音結構,所以會損失一些音量,並損失一些高頻(低頻一般不太受影響)所以耳屎如果太多,還是可以考慮去醫院清一下的。
耳屎確實能影響混音效果,專業的混音師一般都會在錄製前清理耳洞,以求錄製的作品儘可能地還原真實。
其實,耳屎的最大用途在於耳放端。
一首成熟的音樂作品為照顧不同需求的聽眾,通常會有風格化的調教。耳屎作為最接近聽覺系統的介質,在聽感的風格化處理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相較於耳機產品,耳屎的調教對音樂作品的修飾往往更直接有效,同時風格化耳屎在大大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讓耳屎產品的大範圍普及成為可能。
這裡只簡單舉幾個例子:螺旋狀耳屎可加深迷幻類音樂類型的變幻層次;加濕類耳屎對低音效果有大幅度的加成;蜂窩型耳屎能有效降低噪音雜質等等。
我相信在未來,耳機不再是人們欣賞音樂的枷鎖,風格化的耳屎產品使得人人皆可享受高端音質,中產階級鼓吹的「萬元以下聽個響」必將成為過去。下一個問題:心跳是否會影響鼓組的混音?
建議調整耳屎形狀再塞回去,說不定能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一個正常人的耳朵,當前的數字音樂技術,聽感上面來說,我個人覺得,音源>耳機>DAC>耳放>腦洞>耳屎。
與其糾結去不去醫院掏耳屎,不如加預算買個更好的錄音設備和音效資源(提升音源)
買更好的耳機和音箱(提升耳機)。經濟上面的帳算起來真的很划算。畢竟人工的服務還是不小的開銷。
而且你要這麼想:許許多多的人,聽歌之前,都不會先去掏乾淨耳屎,你沒掏耳屎做出來的音樂,大家才更能讀懂你啊。
肯定會!稀耳屎混出來的偏冷,干耳屎混出來的偏暖,如果你有耳結(豌豆大小的耳屎),那可不得了,混重型搖滾的好耳朵!
少的話感覺不到影響,但是多的話是會影響的。
耳屎多的話耳道會癢,沒有工具的話極難弄出來,容易心煩意亂,從而混音時影響到整個作品的情緒。
如果耳屎非常多的話還可能會把耳道堵住,造成聽力下降,就好像耳朵一直被捂緊的感覺,尤其是當一側堵住一側未堵住的時候,你就甭想在三天之內調pan了,先老老實實去醫院吧
這可能真的是玄學了……看前面還有說心跳會不會影響鼓點的……我覺得我們可能就差研究個混音機器人代替人類專業調音了~~~
耳屎勉強算固體吧 聲音在固體中傳輸比液體強多了
推薦閱讀:
※請問樂器實錄的干音輸出時需要混音嗎?
※想學習製作電音需要什麼?
※錄音入門求推薦一些設備?
※為什麼國內的搖滾樂視頻就不能如此的燥且有層次且人聲清晰?
※錄音時只有一個麥克風,音樂應該大多是單聲道的,那為什麼我們下載的音樂普遍是雙聲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