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日本戰國時期足輕的作戰方式?

看過一些戰國題材的電影和大河劇,發現一些鏡頭裡,兩軍足輕交戰,在使用長矛拍擊對手。請問這是為什麼?拍攝錯誤,還是事實如此。


答案很簡單直接,但是需要有大量的背景知識和相關常識才能真正理解。這裡從零開始,配合一定程度的資料和較為通俗的語言來具體講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跟歷史有關的話題總是摻雜著大量的謠言與偏見,因為很多人容易被小說,演義,遊戲,電視劇等娛樂題材誤導。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竹槍和槍的區別。

竹槍一般指的是單純的削尖的竹竿來做成的簡陋長槍,常被資金嚴重匱乏的起義軍,打群架的鄉民等所使用。包括在我們中國南方,竹槍都是常常(僅僅)被作為廉價而有效的臨時武器來裝備。但是,這一般只是在資金不足,臨時起義等情況下。竹槍只是殺人的利器,但不是交戰的利器,其陋,輕,易壞,難以用來對搏,在真正高烈度的兩軍交戰,是很少有人裝備這種丟人的東西的。

↑一張比較複雜的竹槍的圖片。槍體本身依然是單純的削尖竹竿,但是前端綁有防止刺入人體過深,方便拔出,起到阻攔作用的木枝。

而由大名,領主組建的正規的作戰部隊的足輕,並不會裝備這種落後簡陋的臨時武器。除非這領主窮到一定程度。他們會裝備一種單純被叫做「槍」(槍, やり)的武器:

↑ 日本槍的基本構造。槍頭為鐵制,槍桿採用複合材料,整體構造複雜而實用。

↑ 一組古兵器實物圖,包括薙刀,大身槍(?),十文字槍等。

↑戰國時代的長槍槍頭實物圖。

和中國流行的套管槍頭不一樣,日本槍頭和日本刀一樣帶有莖(根部未開刃的一段,插入柄的那一段),並用目釘(竹製楔子)來橫向固定槍頭和槍桿,結實又易於拆卸。根據用途和使用習慣的不同,分為多種不同形制。而常裝備於一般足輕的,就是如上面三圖中最後一圖的「素槍」,僅僅帶有穿刺功能的最基礎的槍。橫截面為三棱型,帶有樋(減重用的挖出來的凹槽,誤稱血槽),堅♂挺但又鋒♂利、輕♀便。

日本槍桿和中國一樣採用積竹木柲結構,意思是內有木芯,外貼竹片,刷漆。在此之上,槍桿前端會纏藤條,包鐵皮來進一步強化結構,防備刀砍等損傷。槍桿末尾會有被稱為石突的金屬箍,進一步強化末端結構、增加尾端攻擊力。

(很多人因為各種理由而不太樂意承認,至少在日本戰國時代,日本的冷兵器鍛造水平是一定程度上高於當時的中國的。這個事實可以從遺留下來的實物和史料中略窺一二)

所以可知,不少一上來就「竹槍」「刺不死武士」的答主不但根本沒有切題,而且還犯了知識性和常識性錯誤。

那麼,長槍、竹槍對與著甲目標有沒有威脅呢?

答案是有。

戰國時期日本甲胄類型主要為具足,一般採用整張金屬片(?)作為胴甲(胸腹部主體護甲),繩索、金屬鎖作為鏈接,小片金屬片作為次要部位護板構成。在這裡要糾正的是,日本(至少在戰國時代)並不採用竹板作為護甲材質。在戰國時代之前,有用硬化革作為大鎧(日本早期的甲胄種類)的甲片。有極少量的竹製具足流傳至今,經考證被認為是訓練護具。

↑ 具足的基本結構

↑ 裝備給足輕的簡陋具足——是的,在戰國時代,足輕部隊是普遍裝備鐵甲的。可能是有財力的領主分發的裝備,也可能是自己掏錢買來/從戰死者身上扒下來保命的。

從上組圖可見,即使是由武士階層,甚至是萬石領主所裝備的甲胄,一樣有大量的縫隙和鏈接處可以被槍所穿刺,造成致命傷。儘管即使是正規的鐵槍也無法刺穿具足的鐵片,但是即使是竹槍也能刺入這些縫隙甚至是破開連接甲片們的鎖子布(和現代技術所製造出的鐵鎖布不一樣,舊時代存在技術的缺陷與效率的不足等問題,所以這些鎖子布其實並非那樣牢不可破,很多人也容易低估冷兵器打鬥的激烈程度)。

所以,情況並非一些答主所認為的「農民兵竹槍刺不死武士,只能拍」

事實上,因為竹子太輕太彈了,竹槍也只能刺,才能有足夠殺傷力。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那個「拍」是什麼呢?

答主所觀看的「大河劇」並非歷史紀錄片,即使是由專業人士製作的歷史紀錄片有時也與現實有偏差,何況大河劇只是偏寫實向的歷史題材娛樂電視劇。

所謂的「拍槍」動作,實際上主要是為了搶奪中線和壓制力而做出的壓制動作。「中線」和「攻め」(壓制)是日本武道中的一個概念,本身簡單直接但是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在此之舉一些劍術中的例子方便理解:

↑ 這個圖中,黑方搶佔了中線,成功壓制住了白方。因為被搶佔中線,白方武器被壓制而無法還手,同時暴露了大量要害。

「此處為實際上沒有貼上來的視頻,想看的人可以自己搜索「切り落 一刀流」」

↑ 切落,一刀流派系的日本劍術中的名技,完美的詮釋與運用了中線的概念。後手者沒有動作更大,沒有用力更多,也沒有搶發先手,但是因為中線的碰撞而反而將先手者壓制。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中線概念在冷兵器搏鬥中的重要性。可以說,搶佔了中線的人就得到了更多的進攻的機會,使對手被壓制,同時暴露出大量空擋。對於經過長期武道練習的人,可以有機會習得例如劍術中的切落等細膩的技巧,但是對於士兵,他們並沒有那麼長的時間與資源用在修鍊這些技術。(實際上,到了戰國時期後期以後的相對和平的時代,日本武道才開始向著蓬勃與細膩的技巧發展。在此之前的真正用在戰場上的武術反而是簡單粗糙。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那麼從來沒有正式練習過武術的一般的足輕怎麼壓制對方呢?靠拍槍動作。敵我兩排足輕,各自喊著口號(?)按著自己的節奏上下砸槍,誰把誰槍砸開了,誰就是他爸爸。砸槍過程中,壓制血賺,逼近後拍到對方身體也不算虧。砸到對方手部,逼迫對面因疼痛而鬆開武器也是很賺的。(面對著甲目標的介者劍術也會用刀背攻擊地方小手等脆弱部位逼迫對方因疼痛和麻痹而鬆開武器。)這樣的拍擊壓制過程,不但可以讓武道外行的足輕兵也能壓制對方,搶奪中線,對與振奮己方士氣,破壞敵方士氣和陣型也有極大的幫助。但是縱使槍長而重,刺殺依然是其主要的殺敵方式,砸擊難以造成致命傷,所以拍槍的主要目的依然是為了給之後的刺擊爭取機會。(不過也極少數部隊會給槍的前端綁上木槌,使其敲擊更有力,給槍加上類似中國的「戈」的攻擊方式,但這畢竟是少數。)

綜上所述,這個拍槍動作就是被簡化了的,連沒有武道基礎的農民都可以短期內迅速掌握的壓制技術——當然,同時也是面對對方直接刺過來的槍的絕佳的防禦動作。

↑ 不要懷疑,大家舉起槍都是拿來刺的。長槍這種武器的結構就是為了適應刺擊為主的用法而產生的,這也是為什麼長槍在戰場上逐漸淘汰了斬擊為主的薙刀。「用帶尖的那頭!」

那足輕的作戰方式?持槍列陣,舉弓放箭,持楯衝鋒(一種類似門板的架地大木盾,在攻城戰等情況下會被舉在手裡防禦箭雨向前挺進。後來由於鐵炮的普及,竹束被用來代替楯來抵禦彈丸。),鐵炮齊射,點火投彈,架地放炮。。。只要在那個時代條件能允許的、他們主公讓他們去做的作戰方式,他們都會做。說到底,足輕只是士兵的意思。

↑ 後世舉辦的還原戰國合戰的活動。實際上沒有什麼參考性,只是類似祭典的娛樂活動。

—— —— —— ——

為了方便一些沒有武術經驗的人理解,我手繪了一張圖來解釋。

↑ 圖1中的間合(距離)時,兩方長槍開始可以互相相交。此時開始互相壓制,搶奪中線了。想要自己無傷的去進攻對手,只能靠搶到中線。

圖2是左方成功壓制,打下右方長槍時。因為自己槍被打下來而造成的失衡和慣性,右方一時間無法提起槍尖朝向左方來防止左方攻入。(刺擊武器的妙處之一就是只需要朝向對手,對對手而言就是死亡的威脅,而不敢直接上前)所以此時左方可以毫無顧慮的上步刺殺。為什麼此時不敲打對手呢?首先在這種情況下打擊並非致命攻擊手段,而且需要上舉和下砸兩個動作,在這期間對手可以趁你上舉而回復態勢。而上步刺擊只是一個動作,時間更短,同時因為你是和武器整體挺進,所以這個挺進本身也進一步壓制了對手(具體請參考我前面講中線時的第一張配圖)。而且,長兵器的大動作砸擊動作很大,風險很高,萬一沒砸中對手,萬一被什麼障礙物阻攔了一下,自己有可能嚴重失衡,浪費體力,露出破綻。砸砍對於技術的要求也更高,有薙刀練習經驗的朋友可以明白,初次接觸薙刀時會覺得比較難以同時達到操作性和斬擊威力。

圖3說明了為什麼不跳過壓制的過程直接上步砍:因為對手什麼都不幹,你就會自己撞上對手的槍尖,換來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後果。

在這裡,我假設了兩方都有高昂的士氣和相同的技術。

【雖然上面寫了一堆廢話,但在實際情況中只是簡單的壓打、刺擊動作的組合和重複罷了,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東西。】

http://www.bilibili.com/av4088767

這一是個關於尾張貫流槍術的介紹視頻,由打醬油的傑克前輩翻譯,上傳於b站。

貫流是起源、並傳於新陰流劍術的管槍槍術。管槍是一種在槍桿上帶有握管,以方便抽♂插的長槍。

從視頻的03:00開始,可以看到一段槍術試合稽古(對打練習)的影像。從這段影像里,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拍槍、前刺的動作組合,正是我們所說的足輕的拍槍的實際面貌。因為影像里的是經過長期練習的武道練習者,所以動作會比戰國時代的足輕要緊密而小幅度得多。同時從這個片段中也可以看出,在緊張的長槍對刺中,企圖直接上去大幅度劈砍有多危險。


足輕作戰確實以拍擊為主,缺乏優質槍頭導致刺擊功效很差,實質上作戰主體也不是這些槍足輕,這些人最多當是維持陣線用的,主要還是武士作戰。


這都是對的,那種長槍因為木杆的問題,往往甩擊和拍擊的殺傷力比較大。


足輕的槍桿類似於中國唐朝的複合槊桿,更長,更粗,砸就能把人砸死。

如果不理解,想想電視劇《海上牧雲歌》那個金瓜武士砸死宮女的場景。

可以快速訓練農民投入戰鬥,只要練習好陣形,形成局部多打一的效果,多年老司機的武士也得吃憋。

雙方對陣的時候,訓練好的農民排好方陣,掄槍互砸,在這裡方陣的密度是很高的,打起來以後根本不需要什麼技巧。槍桿底下都是頭,任性砸就是了

戰況是很激烈的,類似的場景想想拔河,比排槍槍斃簡單很多。

這時候講的是一鼓作氣,兵源是農民,打起來根本沒武士捉對那麼些技巧。

當一方的被砸的人死傷倒下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多打一的效果。

但若一開始雙方陣形的密度就不一樣,那肯定密度少的一方吃憋。

所以方陣的密度都是很高的,都盡量往裡加塞。

捉對技巧很高的武士,在方陣里根本沒地方施展。

所以對士兵的要求很低,但對將領的要求就高了。要會靈活的運用陣法,數算方面也有要求。

因為士兵都是農民,投入戰場前戰陣型都擺好了,只能悶頭重複一個動作,往前走,所以特別考驗將領對戰場的預判能力。

這也是戰國時日本從村戰到陣戰的跨越,之前日本的村戰多靠武勇,因為武士數量不多。

足輕的槍桿變粗變長以後才開始了大規模的擺陣對戰,當然電視劇影視劇里的足輕槍還是為了美觀,藝術加工,變細變短了。

戰國時武田軍團戰力最高,是因為武田軍團在對陣時可以變陣。(不理解的想想肥水之戰的苻堅,戰時變陣多恐怖)

德川家康就吃過這武田軍臨時變陣的虧,本來想抄人家的尾巴,結果人家戰時前陣變後陣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也就因為能變陣所以武田軍團在火繩槍戰國普及前,成了戰國最強冷兵器天團。當然他家有騎兵這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當然這也是萬曆朝鮮之戰時,日軍野戰的短脅,中後期據城而守的原因。

密集陣形沒炮的時候在日本國內打沒事,明軍有炮有騎兵這就是送菜了。

我想這也是明軍中後期和清軍八旗起家養家丁和親兵奴才的真實歷史原因所在。

只有火炮和厲害的不畏死的職業騎兵,才能配合打有火炮和厲害不畏死的職業騎兵。

大軍團擺陣的農民耕戰兵,從萬厲朝鮮戰爭日軍後期的守城頹勢說明,這樣的戰法已不適合歷史的發展趨勢。

明末女真清軍的真正掘起,應該是孔有德登州兵變投降女真以後,清軍真正湊齊了齊備的兵種。

李成梁當年之所以敢養蠱,就是因為當年的建州女真類似於現代的日本海軍,空有騎兵沒有火炮。

而火炮配騎兵的戰法,明成祖朱棣時期用的就很熟稔了。這也是李成梁家的慣用戰法。

現代的日本海軍也是被美國閹割過的,只俱備反潛能力,根本稱不上真正的海軍。


和武打片里敵方雜兵在遠處繞著主角轉差不多性質


都是正確的。竹槍一般對付不了武士,索性就用來擊打敵方最多只有笠帽的足輕。


用於擊散對方的陣型,因為日本戰國缺乏真正的具裝騎兵。所以足輕的對手基本上是對方的足輕。大家都是吃不飽穿不暖的下級兵種,拿著粗製濫造的竹槍。要說直接刺殺有點難度(刺殺是一個力量和技術的結合,沒那麼容易),從上往下的拍擊更有效果.順便說一下答案里日常吹武田,武田家能打一個是因為甲信太窮,一個是類似赤備那種太顯眼的盔甲先讓自己人除了勝利沒有活路...想跑?想吃了敗仗不被農民直接砍了?太難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直江信綱?
日本新娘的「白無垢」的來歷是什麼呢?
中國為什麼寬大處理日本戰犯?利大於弊?
南宋時,中日交流體現在哪一點?
日本和尚為何可結婚?

TAG:日本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