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為什麼不統一大理?

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都要統一雲貴,可是北宋為什麼沒能統一大理國呢?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嗎??


這是隋朝全圖,注意正下方藍色的那一塊;

這是820年的唐代全圖,同樣注意正下方藍色的那一塊。

因此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大一統王朝都將雲貴地區納入版圖並對其實行【中央-地方行政單元】式的直接統治,更別說範圍更廣的所謂「中原王朝」了。

至於北宋為什麼不統一大理,或者說,為什麼不將大理國納入行政版圖。原因很簡單,做不到,即使想做也做不到,何況北宋統治者還不一定想去做

具體而言的理由有如下幾條。

第一,北方民族施加的軍事壓力太大。無論是遼還是西夏,以至於後來的金,北宋在北部邊界始終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舉個不恰當的例子,20世紀60年代蘇聯大軍壓境時,我們想著去解放越南,那這和當時的北宋與大理的情況差不多。

第二,北宋本身實力不足。具體而言,軍事實力不足以速戰速決地解決邊患而拖累經濟,經濟實力孱弱(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造成的種種效應使得軍事實力很難提高,兩者形成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如果強行打大理,很有可能有滅國的風險——看看唐征南詔搞出來多少幺蛾子,我想即便後邊兒幾位姓趙的心裡沒數,他們手下的大臣也不會這麼玩火自焚。同時,北宋政府即便拿到了雲貴那塊地,也很可能得不償失。

第三,相對於內部權力結構維穩,北宋在邊疆問題上並不是那麼主動。換而言之,能坐穩皇帝的位置,別窩囊得太過分就行,當然這也是很無奈的選擇。

最後,退一萬步說,即便北宋一夜之間具備了征服雲貴地區的種種客觀要素與資源條件,第一反應也八成是北進而非南下,因為對北宋而言,北方各重要地區的戰略優先順序是高於南方尤其是西南的。雲貴不拿一時也沒多大問題,燕雲十六州這種地方不拿,那八成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還要面臨以後被一波推的風險——翻翻史書就知道了,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什麼時候給(半)大一統的中原王朝造成過滅國級別的威脅?

綜上,對於北宋這種半割據性質的政權而言,【生存下去】是最高利益,將雲貴地區納入版圖,這一事件對北宋維護自身最高利益無明顯促進作用(甚至還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被戰略放棄。


並非歷代王朝都對雲貴有著開拓的興趣,這點其他答案已經說了。

我想補充的一點就是其他答案所沒有提到的,北宋外交觀念

熟悉宋朝歷史的朋友應該清楚,北宋一直抱有恢復「漢唐舊疆」的政治目標。例如太宗北伐,神宗開邊等歷史事件都是這一觀念的直接反應。

因此,北宋在外交也就是朝貢體系方面,對於在「漢唐舊疆」上建立的新政權的名分上格外的重視,比如交趾,西夏(慶曆以前),歸義軍和河湟吐蕃的首領連續受宋朝冊封,並且冊封的名目階,官,爵,勛,封邑,功臣號六個要素俱全。

尤其像是交趾,北宋一直沒有冊封國王的封號,而是代以交趾郡王到南平王,死後追封南越王的三級晉陞制度,也是宋朝不希望承認交趾獨立的事實,仍然期待有一天能光復唐朝疆域。

王韶給宋神宗所上【平戎策】指出:「武威之南,至於洮河蘭鄯,皆故漢郡縣」。北宋重取青唐,章惇上賀表說「隴右河源,久陷遐荒之域」,收復青唐是「悉復漢唐之舊疆」。交趾即便五代時期已經獨立,北宋人提起時依舊說它「乃漢唐郡縣」,「本交州內地,實吾藩鎮」,「非他外邦自有土地人民,不盡臣之比也」。宋徽宗時期,遼國代西夏向宋朝請求歸還侵地時,宋朝還回復西夏「所有疆土,並是朝廷郡縣之地」,蔡京更是直接說「興州,靈州,銀夏綏宥不是朝廷地是誰地?此地皆太宗真宗賜予李繼遷」。

可見,宋朝的對外戰爭和交往皆以在「漢唐舊疆」的範圍內所建立的政權為先,並且自認為奪回這些失去的先朝領土是理所應當,再正常不過。

而大理,眾所周知,唐朝時期的南詔國本就不在唐朝舊疆的範圍里,甚至還是唐朝甚為棘手的敵人。所以,北宋從建立開始就對大理的態度非常冷淡。

比如在宋朝就已經廣為人所知的宋太祖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表示無心雲南之地。

「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劃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而宋朝後世君臣對太祖的這一做法也並無異議,覺得是上上之策。

朱震:"按大理國,本唐南詔,大中、咸通間,入成都、犯邕管,召兵東方,天下騷動。藝祖皇帝鑒唐之禍,乃棄越嶲諸郡,以大渡河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最得御戎之上策"。

一直到1055年,北宋建國都快一百年了都未與大理國有直接通使,當年是因為據說儂智高反叛失敗逃入大理才不得不遣使大理「購智高」。此時因為斷交太久,兩國交往非常不暢,到了「語皆重譯,行百日乃通」的地步。1076年,大理國第一次主動遣使來北宋進貢,宋朝也並不把它當做常貢國家看待亦不領於鴻臚」。甚至一直到南宋,都並不接受大理國主動表示出的親近,多次拒絕其赴闕納貢的請求,僅僅是因為時局所迫需要向西南夷買軍馬才不得不與大理產生文書來往,態度之冷淡可謂是中國史上罕見(宋朝真正冊封大理國王僅有宋徽宗時期的段和譽一例而已,北宋肯給國王封號也代表著不認為大理屬於漢唐舊疆,這點與交趾對比尤為明顯。)真正做到了讓大理國「欲臣不得」。

綜合而言,就是因為大理國本身就不在宋朝所希望光復的「漢唐舊疆」的大目標里,所以北宋連與其產生聯繫的興趣都沒有,一直冷處理與大理的關係,順便防備重演南詔的禍事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心去策劃攻打大理。隨著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宋朝的外交政策轉入消極,對大理產生想法就更不可能了。就算是打算四面用兵恢復舊疆的宋神宗時期重新開始積極外交,也把大理排除在外,也就不必提其他時候了。

ps:附上北宋冊封附近各政權的封號以便大家參考和對比

北宋給大理(中心在今雲南大理)國王段和譽的官銜包括階(金紫光祿大夫),官(雲南節度使,檢校司空),勛(上柱國),爵(大理國王),封邑(食邑一千戶,實封五百戶),無功臣號

交趾(今越南北部)李公蘊在1010年得到宋朝封為:特進(階),檢校太傅,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大夫(官),上柱國(勛),交趾郡王(爵),食邑三千戶,實封一千戶(封邑),推誠順化功臣(功臣號)。

西夏趙德明在1006年從北宋得到封號為:特進(階),檢校太師,兼侍中,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官),上柱國(勛),西平王(爵),食邑六千戶,食實封二千戶(封邑),推忠保順亮節翊戴功臣(功臣號)。

青唐(今天青海西寧附近)吐蕃唃廝啰的封號也包括六個要素:特進(階),檢校太尉,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洮州涼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使持節洮州涼州諸軍事,洮州涼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西蕃邈川大首領(官),上柱國(勛),武威郡開國公(爵),食邑九千戶,食實封二千四百戶(封邑),推誠順化忠亮翊戴功臣(功臣號)。

歸義軍(中心在今甘肅敦煌附近)首領曹元忠在962年得到北宋封為:特進(階),檢校太傅,充歸義軍節度瓜沙等州觀察處置管勾營田押蕃落等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中書令,行沙州刺史,使持節沙洲諸軍事(官),上柱國(勛),譙郡公(爵),食邑二千戶,實封二百戶(封邑),推誠奉義保塞功臣(功臣號)


漢人王朝直轄雲貴自明朝沐國公始。而此後數百年間此地亦是土司林立,直到國朝初方盡改土歸流。雲貴文化與中原相差甚大,古人皆以為化外之地。

反倒是安南,秦漢之時即為中國郡縣。詩書典章俱與內地同。當時若以淵源論,雲貴遠不及安南。

而趙宋連交趾舊郡尚且不顧,更何況時人以為化外之雲貴乎!


你可以看看雲南現在有多少少數民族,就知道那地方的歷史是怎麼樣了。

雲南,或者將範圍再擴大到中國西南地區,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時間很早,最早從楚國庄蹻入滇就開始了。然而中原王朝卻並不能將這片地區設立郡縣,以中央集權的方式來統治。

大家看三國演義,都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我相信有許多人會問,對於孟獲這種造反派,既然諸葛亮能夠抓他這麼多次,為什麼不幹脆滅了他,由蜀漢自己來統治西南呢?事實上,即使聰明如諸葛亮,其實也並不能做將西南納入統治。

因為那塊地方的地形實在是太糟糕了,全部都是山,交通極為不便,你派官吏過去統治的成本,都遠比從那塊地方獲取的稅負更高,也就是說統治這片地方,你是需要不斷支出的!這樣的土地,除了唐朝那種不斷追求擴張領土的王朝,又有誰有興趣去要呢?

所以對於這些地方,最好的統治方式,就是如諸葛亮的方法,將孟獲這種地方實力派給打服,讓他們無法對中原政權造成威脅,然後讓他們承認中央政權的權威,收點土特產當貢品,再封點可以世襲的土官給他們,這塊地方就算是平定了。

從漢朝一直到元朝,其實中原政權對於西南的統治,大多是維持這樣的方式。因為這樣的治理成本最低,而西南也從來沒有真正成為中原的心腹大患。

一直到明朝,沐英入滇,才算是中原王朝正式開始在雲南站住了腳跟。

至於北宋不統一大理,除了北方所面臨的軍事威脅以外,和大理對中原政權所採取的方式也是有關係的。大理宣仁帝段和譽(天龍八部段譽原型)在位時,遣使來北宋朝貢,宋徽宗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在這時候,從法理上來說,大理國就屬於北宋的領土了。


題主搞錯了一個事,並非所有的中原王朝都能統治雲貴,事實上晚至明清以前,中原王朝對雲貴地區,基本上要麼封藩,要麼羈糜,改土歸流之前直接統治是談不上的,一直到清中期,清廷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直接統治,而徹底廢除地方上的土司之類的,怕是要到本朝初年了。


其實在趙匡胤建立宋朝過了五年,大概是後蜀孟昶投降大宋的時候,四川、重慶這塊地兒便納入了宋朝。北宋與南詔也就是大理國毗鄰,趁這個時候大理國派來了建昌城的守將到成都祝賀,意思是您這麼強大,我願和您交朋友,您別打我行不行……與此同時,宋將王全斌正在向宋太祖趙匡胤進獻地圖,力主乘勢進兵把雲南吃掉。但宋太祖趙匡胤認為唐亡因南詔,於是不想再與大理國發生關係,拿自己的玉斧在地圖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條線,說:「此外非吾所有也。」與大理國劃江而治。

這邊是「宋揮玉斧」的典故。之後這就成了北宋王朝對大理國的基本策略。這樣大理國定位也不足,有說法叫欲寇不得,欲臣不能。


你去雲南貴州旅遊一圈看看地貌就知道為什麼古代人懶得管那個地方了。


連唐朝都慘敗給大理的前身南詔,搓宋這種被安南猴都給屠了城的就省省吧,大理不來揍你已經不錯了?

什麼?撮爾小國也敢對抗我大慫?西夏笑而不語!


大理喜歡被用真理說服,喜歡被別人以理服人 ,參照 南詔德化碑。


最近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宋史,對宋有一些簡單的認識。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對於中原王朝在完成大一統的過程中,往往是奉行戰術上的先南後北戰略上的先北後南。

戰術上先南是主要有三點原因:

其一 南方較北方戰亂少,人口多。能夠為國家機器提供充足的兵源。

其二南方土地肥沃,糧食充裕 ,經濟繁榮,能夠為大一統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其三南征易,北伐難。

然後,我們會有疑問既然宋在解決南唐後蜀等政權之後,未何不乘勢甚至後來和遼簽了澶淵之盟之後,不統一了大理呢?

就宋而言,原因有三點:

其一軍事戰略上無意義

大理作為西南邊陲的「小國」毫無窺伺中原之心,也無掠奪中原之需,更無威脅中原之力

其二經濟發展上無價值

其三統治階層上無興趣

宋在建國以來,就確立了重文輕武 守內虛外

的國策。尤其是在趙匡胤和趙光義之後,歷任皇帝都不喜征伐,如果不是西夏 遼國犯邊威脅統治,他們都不會與之開戰


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一看到隋唐時雲南有南詔國,就覺得雲南地區在元以前不屬於中國。漢朝就設有永昌郡,只是到了南朝的時候放棄了,隋唐沒有恢復而已。漢人對這一地區的統治遠早於蒙元。而且元代對雲南差不多是梁王和段氏共治,也遠不及後來明朝通過移民、屯軍對雲南的控制力度。


北宋忙著清理四川的少數民族呢,沒空搭理大理。熊本平瀘夷,宋神宗的評價是「去百年之患」,四川本地少數民族對北宋的困擾可見一斑。


推薦閱讀:

揚州屬於江南還是江北?
華北平原的形成時間?
有哪些城市歷史上極其顯赫,如今衰敗不堪?
中國有哪些低調的卻也曾經很有歷史的地方?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地理學 | 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