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何打壓門閥士族?


這個問題應該是說曹操在建安九年發表《收田租令》打擊不法豪強吧?如果守法還為己效命的,曹操幹麼要打壓?如果是談及唯才是舉的話,可參照我另一個答題:曹操的唯才是舉,是其政治信念,還是出於爭霸的權宜之策? - 知乎

曹操身處的漢魏之際,又何尚不是豪族的強勢呢?「三歲定八十」,初出茅廬仕洛陽北部尉的他,造五色棒,有禁者不違權貴,連得寵的權宦蹇碩之叔也敢殺掉;

郭嘉在官渡之戰前已評:「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在目睹袁氏官員「多蓄聚」,破鄴後僅沒收審配等家財物「貨以萬數」(見《王修傳》)後,不但免除河北當年租賦,還頒布《收田租令》,內容不但把租調推廣至冀州,還強調:「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何茲全先生在《中國古代社會及其向中世社會的過渡》下篇第四章第一節還認為:「稅制改革,可以切斷農民對豪強的投附,目的仍在打擊豪強。」此令就是向當地豪強及官員發出的警告。曹操治下的大族有否像審配般的呢?雖史無明文,但只要聯想至曹操的左右手荀彧與夏侯惇之清儉、曹操特意找酷吏楊沛來打擊曹洪和劉勛等的豪右(注1)、崔琰及毛玠選人下的清廉、從天水四姓手中救回薛夏(注2)等事例,便可明白曹操是絕不容許其治下能有審配輩的過份行為。

《司馬芝傳》云:「時天下草創,多不奉法。郡主簿劉節,舊族豪俠,賓客千餘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頃之,芝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掾史據白:『節家前後未嘗給繇,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節代同行,青州號芝『以郡主簿為兵』。遷廣平令。」菅縣長司馬芝打擊郡主簿包庇賓客不服兵役後,曹操便遷職以示肯定其工作。

司馬睿曾下詔:「昔漢二祖及魏武皆免良人,武帝時,涼州覆敗,諸為奴婢亦皆復籍,此累代成規也。其免中州良人遭難為揚州諸郡僮客者,以備征役。」這詔的目的就是欲借放贖奴婢的先例,加強自己的理據。曹操之例雖不見於本紀,但劉邦與劉秀「免為庶人」則載於本紀;司馬睿沒必要在詔書平白杜撰曹操的先例,這會弄巧反拙的,只需援引二劉即可,故曹操「免良人」一事,只是不見於裴注《三國志》罷了。受害者是誰?他們的主人───豪強。

因此,如果了解一下曹操面對的背景,再看看他的政治舉動,就能弄懂他的真正意圖,這才能重新再評價一下他的行為與措施。但另一方面,曹操當年在兗州的經歷讓他明白,那時代完全不用豪族也是不可能的,退而求其次,重用有才華、讓他們明白行為不要太過火,對還在爭天下的曹操來說,也只能如此,畢竟政治本是門妥協的藝術。

注 1.會太祖出征在譙,聞鄴下頗不奉科禁,乃發教選鄴令,當得嚴能如楊沛比,故沛從徒中起為鄴令。已拜,太祖見之,問曰:「以何治鄴?」沛曰:「竭盡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顧謂坐席曰:「諸君,此可畏也。」賜其生口十人,絹百匹,既欲以勵之,且以報乾椹也。沛辭去,未到鄴,而軍中豪右曹洪、劉勛等畏沛名,遣家馳騎告子弟,使各自檢敕。 《三國志.魏志十五》注引《魏略》

2. 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游逸,東詣京師。太祖宿聞其名,甚禮遇之。後四姓又使囚遙引夏,關移潁川,收捕系獄。時太祖已在冀州,聞夏為本郡所質,撫掌曰:「夏無罪也。漢陽兒輩直欲殺之耳!」乃告潁川使理出之,召署軍謀掾。《三國志.魏志十三》注引《魏略.薛夏傳》


陳寅恪 的魏晉南北朝講義里說得很清楚, 曹操是太監養子出身,不是豪門,魏是依靠軍事手段組建一個豪門依附的政權。

所以在文化上,曹操提倡唯才是舉,反對豪門階層的「唯德是舉」。大量啟用寒門人才對豪門進行平衡和削弱。 但是不存在打壓。


曹操並沒有刻意或者說執意的「打壓」士族。

其陣營中士族出身的亦不在少數。

求才三令主要是針對個人品德,並不區分寒門與士族,

建安十五年: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易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建安十九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建安二十二年: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疑。

「三令」僅僅是在人才短缺的時候開放了面向寒門子弟的大門,和士族本身並不對立。

政權穩固後,九品中正制也是對士族的妥協,乃至是後世真正「門閥士族」的開端。

曹操之所以有「打壓」士族集體的表現,僅僅是因為舊士族所形成集體多和其對立,比如袁紹,牽連到了士族階級。另一原因是部分士族念念不忘漢祚,曹操的某些舉動會激怒這些士族,比如金禕、魏諷等,所以他打壓的僅僅是敵人,而非士族。

實際上他對士族並不壞,也沒有特別針對性的打壓。

稍稍統計了下曹操陣營下部分(不包括後代,莊園豪門出身也沒算)世家著姓出身的成員:

曹操本人、鮑信、鮑勛、陳群、荀彧、荀攸、荀衍、袁渙、張范、涼茂、何夔、鍾繇、劉曄、劉放、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等司馬八達)、溫恢、賈逵、杜畿、鄭渾、王粲、傅嘏、桓階、盧毓、吉茂、杜襲、裴潛、韓暨、高柔、郭淮、王昶、王凌

以上名單只是草草統計,疏漏見諒。


看看晉朝,孝子多如牛毛,忠君的鳳毛麟角


推薦閱讀:

曹操建安二十三年冬天在長安做什麼?
三國時期人物能力和日本戰國時期人物能力相比如何?
漢朝末年,明明士族已經處於絕對優勢,為什麼後來建國的魏蜀吳都不是士族政權?
魏晉時期的審美觀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如果孫策沒那麼早死會怎樣?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